本文目录一览:
雷佳小时候最常听到的音乐,是家乡的“地花鼓”。
这为她将来走上歌唱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1979年,雷佳出生在湖南的益阳。
父亲曾经有过二十年的军龄,这为雷佳独立性格的养成,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母亲又是一个爱好文艺的人,因此雷佳小时候就接触了很多乡音小调。
益阳的花鼓戏,每年正月是唱得最热闹的时候。
小孩子穿梭在民间的演出队伍里,一边看还一边跟着哼哼唱。
雷佳也喜欢听,而且听得多了也慢慢学会了唱歌。
熏陶是一点点积累的,在她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大段大段地唱了。
爱好歌唱的家庭氛围,让她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母亲送给她一盒磁带。
那盒磁带是《谁不说俺家乡好》。
雷佳陶醉在那一首首的民歌里,印象最深的是《女儿歌》。
她之前从来不知道,民歌还能用这样的形式唱。
婉转悦耳的歌声,让她的向往之情更加浓烈。
由此带来的震撼,使得雷佳从此深深依恋上了唱歌。
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她渐渐开始,把唱歌当成了自己一个很懵懂的目标。
不过,那时候的雷佳还在上小学,如果真的要学,去哪里学,她不知道,家里人也不知道。
益阳毕竟是个小地方,信息的闭塞,隔绝了大部分外面的世界。
如果不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雷佳也不一定能走上歌唱的道路。
她有一个表哥,相对于家里的其他人,表哥可是个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人。
一次表哥来雷佳家里,看到小表妹唱得不错,他就建议,应该让她专门去学唱歌。
雷佳的父母之前还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
听他这么一说,确实也觉得女儿应该去接受专业的训练。
只是那时候益阳当地并没有什么专业的艺校。
那该把女儿送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呢?
表哥建议把她送到湖南省艺术学校去。
就这样,表哥的一番提议算是点醒了梦中人。
家里开始准备送女儿去艺校读书。
只不过彼时的雷佳才13岁,对于去外面学唱歌,她心里还是懵懵懂懂的。
随后,她一个人踏上了求学的旅程。
因为从小被父母要求独立,所以对于女儿出远门求学,家里也并没有放心不下。
她先要通过考试,得到专业老师的认可后才能入学。
考试的当天,雷佳先是朗诵了一首《沁园春·雪》。
之后又唱又跳,给考官们表演了一段。
老师们觉得她有天分,当即决定通过。
不过还未等雷佳高兴,考官却告诉她,入学后学的是花鼓戏。
雷佳愣住了,自己想学的是唱歌,怎么通过后变成花鼓戏了。
主考告诉她,这一年学校不招其他专业的学生,就招收学花鼓戏的。
而且老师还进一步开导她,你看很多歌唱家,都是从学花鼓戏开始的。
老师的一番话,让雷佳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辩驳。
加上那时候她年纪还不大,所以就顺从地答应了。
就这样,一个13岁的孩子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戏曲生涯。
走进艺校之后,雷佳才真正明白了,歌声悦耳的背后,其实是辛劳的付出。
尤其是她开始学戏曲,日常付出的辛劳就更多了。
戏曲是一个讲究唱念做打的行当,不单单要唱得好,还要看一个演员的形象气质和身段。
而后者,都是靠着日复一日的训练慢慢塑造起来的。
雷佳在艺术学校里的一天,是从每天早上五点多开始的。
早上五点半左右,她和同学就得赶紧穿衣起床。
一番收拾过后,大家伙儿急急忙忙赶去练功房。
有的同学在练嗓子,咿咿呀呀地唱着。
更多像雷佳这样年轻的学员,要一天天地练腿功。
因此整个早上,练功房里永远是嘈杂声一片。
即便如此,练着练着,很多孩子还是会忍不住打盹。
老师就在练功房里来回走动盯着他们,手里往往还拿着一根藤条。
看到谁的眼睛闭上了,或者是身体出现了摇晃,一藤条下来,那个孩子就不打瞌睡了。
雷佳自己也免不了会犯困,往往倚在墙边,一条腿抬起来的时候,
意识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一年四季,练功房里夏天热冬天冷。
尤其是湖南的冬天,潮湿阴冷的感觉,能渗透到人的骨髓里。
正因为冬天太冷,反倒成了犯困最少的时候。
练完功,然后匆匆吃了早饭,就到了上文化课的时间。
雷佳他们虽然是艺校生,但一般的文化课程还是要跟着学的。
也只有上午的时段,才是他们相对轻松的时候。
毕竟和专业课程比起来,文化课程的学习,老师的要求还不是最严格的。
下午可就不一样了,每天都是专业的课程。
从唱腔到练功,从身段再到戏曲的理论,他们都要挨个学习。
由浅入深,由表到里,雷佳在一点点掌握着花鼓戏的精髓。
等到傍晚最后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们一天的任务,才刚完成了三分之二。
再一次匆匆吃过晚饭,他们还要学戏。
大段大段的戏文,他们必须背得滚瓜烂熟,而后要反复练习。
一直要到晚上九点半,一天所有的课程才算真正的结束。
在雷佳的心目中,这段学戏的经历,成了她最艰苦的印记。
有一段时间,学生们实在忍受不了了,纷纷向老师吐槽太辛苦了。
老师倒是什么都没说,而是带着他们去参观隔壁的杂技团。
雷佳和同学们看到杂技团的练功过程,
他们才知道跟杂技团比起来,他们每天的学戏过程简直就是“过家家”。
那时候还不懂,等到慢慢长大,雷佳也明白了,
正是因为有学戏的这段经历,才为自己将来的歌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
四年的学习,雷佳也长大成人了。
正值青春的她,没打算留在家乡唱戏,而是向往着更广阔的世界。
1997年,雷佳来到了北京,她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
在声歌系里,雷佳师从邹文琴,学习声乐和歌剧。
相对于戏曲,在音乐学院就是全新的起点和知识。
而在戏剧学院打下的坚实基础,成了她此刻学习最佳的支撑点。
她系统学习了声乐知识,了解了国内所有的唱法,还学习了国外大量的歌剧。
音乐学院毕业后,雷佳走进了总政歌舞团。
父亲是军人,她也有了参军的梦想。
而穿上军装的雷佳,与其他歌手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
作为军人,她时刻要到基层和边防去演出。
有一年,雷佳和阎维文一起去了南海的岛礁。
那里不光是祖国的最南端,在之前从未涉足过海疆的雷佳眼里,
那蔚蓝色的大海,更像是天的尽头。
他们是乘坐部队的补给舰到一个个岛礁上的。
那次的坐船出海经历,让雷佳终生难忘。
从小雷佳是在内陆生活并长大的,之前从未接触过大海,更不知道海上的风浪是何物。
而偏巧他们出发的时候,正赶上海上的那片区域风高浪急。
站在船舱里,透过舷窗看到激起的浪头拍向甲板,
雷佳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感觉。
她原以为这就是最可怕的了,没成想最可怕的还在后头。
晚上睡觉,他们都被安排在狭小的隔间里。
躺在犹如火车卧铺的床上,船身剧烈的摇晃,让雷佳感到天旋地转。
之前她就已经看到了,房间里的桌椅都是固定的。
而风浪起来的时候,桌子上她携带的一些物品,早被甩得到处都是了。
彼时的雷佳非常害怕,赶紧去招呼阎维文,让他穿好救生衣。
因为阎维文不会游泳。
雷佳哪里知道,她这是大惊小怪,海上的风浪几乎天天存在。
不过,和阎维文一起经历了风浪,她笑称两个人也算是“生死之交”了。
站在岛礁上,她的内心才感触颇深,这里的官兵几乎每天都在和风浪搏斗。
除了风浪之外,岛礁上另一大可怕的杀手就是孤独。
在他们演出的时候,有一位战士因为要执勤,在一个岛礁上根本来不了。
知道情况后,雷佳和阎维文就专门去往那个岛礁,给那位战士专门演出。
歌声中,战士流泪了,雷佳也流泪了。
在那一刻,雷佳明白,祖国的安宁,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在守护着。
所以对雷佳而言,她穿上军装,虽然还是一名文艺工作者,
不过却感受和见证到了许多其他歌手看不到的东西。
这些历练,让雷佳的艺术之路变得更加宽广。
雷佳曾经说过,自己这代人的成长,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而且还受到了诸多前辈的提携。
在她第一次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时候,李谷一对她的评价就非常高。
年轻一代受到老一辈的提携,而老一辈的艺术水准与造诣,早已登峰造极。
歌剧《白毛女》重排的时候,雷佳饰演喜儿。
已经八十多岁的郭兰英,那时候也来到了现场,亲自给雷佳示范“喜儿哭爹”这段。
让雷佳始料未及的是,郭兰英老师给她示范,直接就跪在了地上。
老一辈艺术家的这一跪,仿佛跪在了雷佳的心上。
此后,《白毛女》的出演让雷佳获得了巨大的突破。
民歌以及歌剧的舞台上,雷佳多年来的成就有目共睹。
过去,她更多受到老一辈的提携。
随着雷佳自己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她也开始慢慢有意识地去培养小辈。
不过在雷佳看来,国内声乐方面的培养以及选拔,事实上还不成熟。
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建设,就需要更加多元和更加高效。
只有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除了日常的演出之外,她开始把部分精力分给了一些声乐方面的选拔和培养。
她就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对于年轻人的成长之路,雷佳也有自己的看法。
生活中的雷佳,2012年的时候跟比他大6岁的浙江人陈正拜结婚。
丈夫不是文艺圈内的人士,驰骋商海之外,多年来在慈善领域也有建树。
陈正拜,还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更有大慈善家的称号。
和雷佳相识,就是在一场公益活动中。
有了孩子之后,母性的力量,又让雷佳把精力转移到了家庭。
儿子渐渐长大,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声乐,
但是耳濡目染,很多唱段孩子自己也无师自通了。
雷佳不禁想到了自己小的时候,当年也正是这种熏陶,
才使得她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未来是否让儿子学习声乐,雷佳并没有强求,她觉得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关键,还要看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家庭,让雷佳难得有一份闲暇的时光。
以前是陪伴孩子,儿子上学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她在没有演出的情况下,在家里最喜欢做的事是养花和看书。
或许是因为人到中年,对于养生以及身体的变化都格外关注。
这些年,雷佳慢慢喜欢上了中医知识。
她买了各方面的书籍,只要有空,就会慢慢的研看。
在雷佳看来,传统文化和艺术,在内在上是相通的。
她喜欢将这些知识和花艺有机结合起来。
有了一股钻研的劲头,就能让自己在生活中也能收获很多。
从歌剧《运河谣》到《木兰诗篇》,雷佳的音乐之路,
已经把早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音乐理论都结合在了一起。
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她所经历的,都是自己艺术成就的养分,
多年来,她不断在汲取,并且通过吸收和转化,
最终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也因此,从五个一工程奖,再到最佳民歌女歌手,
雷佳获得的成就,也一直在积累。
她觉得,既然是一名艺术工作者,就要永远敬畏艺术。
无论何时何地,下苦功、练真功,才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应有之举。
努力去演绎和创作,最终自己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代与社会的考验。
这个当年学花鼓戏的小姑娘,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文|Nancy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雷佳小时候最常听到的音乐,是家乡的“地花鼓”。
这为她将来走上歌唱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1979年,雷佳出生在湖南的益阳。
父亲曾经有过二十年的军龄,这为雷佳独立性格的养成,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母亲又是一个爱好文艺的人,因此雷佳小时候就接触了很多乡音小调。
益阳的花鼓戏,每年正月是唱得最热闹的时候。
小孩子穿梭在民间的演出队伍里,一边看还一边跟着哼哼唱。
雷佳也喜欢听,而且听得多了也慢慢学会了唱歌。
熏陶是一点点积累的,在她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大段大段地唱了。
爱好歌唱的家庭氛围,让她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母亲送给她一盒磁带。
那盒磁带是《谁不说俺家乡好》。
雷佳陶醉在那一首首的民歌里,印象最深的是《女儿歌》。
她之前从来不知道,民歌还能用这样的形式唱。
婉转悦耳的歌声,让她的向往之情更加浓烈。
由此带来的震撼,使得雷佳从此深深依恋上了唱歌。
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她渐渐开始,把唱歌当成了自己一个很懵懂的目标。
不过,那时候的雷佳还在上小学,如果真的要学,去哪里学,她不知道,家里人也不知道。
益阳毕竟是个小地方,信息的闭塞,隔绝了大部分外面的世界。
如果不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雷佳也不一定能走上歌唱的道路。
她有一个表哥,相对于家里的其他人,表哥可是个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人。
一次表哥来雷佳家里,看到小表妹唱得不错,他就建议,应该让她专门去学唱歌。
雷佳的父母之前还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
听他这么一说,确实也觉得女儿应该去接受专业的训练。
只是那时候益阳当地并没有什么专业的艺校。
那该把女儿送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呢?
表哥建议把她送到湖南省艺术学校去。
就这样,表哥的一番提议算是点醒了梦中人。
家里开始准备送女儿去艺校读书。
只不过彼时的雷佳才13岁,对于去外面学唱歌,她心里还是懵懵懂懂的。
随后,她一个人踏上了求学的旅程。
因为从小被父母要求独立,所以对于女儿出远门求学,家里也并没有放心不下。
她先要通过考试,得到专业老师的认可后才能入学。
考试的当天,雷佳先是朗诵了一首《沁园春·雪》。
之后又唱又跳,给考官们表演了一段。
老师们觉得她有天分,当即决定通过。
不过还未等雷佳高兴,考官却告诉她,入学后学的是花鼓戏。
雷佳愣住了,自己想学的是唱歌,怎么通过后变成花鼓戏了。
主考告诉她,这一年学校不招其他专业的学生,就招收学花鼓戏的。
而且老师还进一步开导她,你看很多歌唱家,都是从学花鼓戏开始的。
老师的一番话,让雷佳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辩驳。
加上那时候她年纪还不大,所以就顺从地答应了。
就这样,一个13岁的孩子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戏曲生涯。
走进艺校之后,雷佳才真正明白了,歌声悦耳的背后,其实是辛劳的付出。
尤其是她开始学戏曲,日常付出的辛劳就更多了。
戏曲是一个讲究唱念做打的行当,不单单要唱得好,还要看一个演员的形象气质和身段。
而后者,都是靠着日复一日的训练慢慢塑造起来的。
雷佳在艺术学校里的一天,是从每天早上五点多开始的。
早上五点半左右,她和同学就得赶紧穿衣起床。
一番收拾过后,大家伙儿急急忙忙赶去练功房。
有的同学在练嗓子,咿咿呀呀地唱着。
更多像雷佳这样年轻的学员,要一天天地练腿功。
因此整个早上,练功房里永远是嘈杂声一片。
即便如此,练着练着,很多孩子还是会忍不住打盹。
老师就在练功房里来回走动盯着他们,手里往往还拿着一根藤条。
看到谁的眼睛闭上了,或者是身体出现了摇晃,一藤条下来,那个孩子就不打瞌睡了。
雷佳自己也免不了会犯困,往往倚在墙边,一条腿抬起来的时候,
意识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一年四季,练功房里夏天热冬天冷。
尤其是湖南的冬天,潮湿阴冷的感觉,能渗透到人的骨髓里。
正因为冬天太冷,反倒成了犯困最少的时候。
练完功,然后匆匆吃了早饭,就到了上文化课的时间。
雷佳他们虽然是艺校生,但一般的文化课程还是要跟着学的。
也只有上午的时段,才是他们相对轻松的时候。
毕竟和专业课程比起来,文化课程的学习,老师的要求还不是最严格的。
下午可就不一样了,每天都是专业的课程。
从唱腔到练功,从身段再到戏曲的理论,他们都要挨个学习。
由浅入深,由表到里,雷佳在一点点掌握着花鼓戏的精髓。
等到傍晚最后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们一天的任务,才刚完成了三分之二。
再一次匆匆吃过晚饭,他们还要学戏。
大段大段的戏文,他们必须背得滚瓜烂熟,而后要反复练习。
一直要到晚上九点半,一天所有的课程才算真正的结束。
在雷佳的心目中,这段学戏的经历,成了她最艰苦的印记。
有一段时间,学生们实在忍受不了了,纷纷向老师吐槽太辛苦了。
老师倒是什么都没说,而是带着他们去参观隔壁的杂技团。
雷佳和同学们看到杂技团的练功过程,
他们才知道跟杂技团比起来,他们每天的学戏过程简直就是“过家家”。
那时候还不懂,等到慢慢长大,雷佳也明白了,
正是因为有学戏的这段经历,才为自己将来的歌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
四年的学习,雷佳也长大成人了。
正值青春的她,没打算留在家乡唱戏,而是向往着更广阔的世界。
1997年,雷佳来到了北京,她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
在声歌系里,雷佳师从邹文琴,学习声乐和歌剧。
相对于戏曲,在音乐学院就是全新的起点和知识。
而在戏剧学院打下的坚实基础,成了她此刻学习最佳的支撑点。
她系统学习了声乐知识,了解了国内所有的唱法,还学习了国外大量的歌剧。
音乐学院毕业后,雷佳走进了总政歌舞团。
父亲是军人,她也有了参军的梦想。
而穿上军装的雷佳,与其他歌手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
作为军人,她时刻要到基层和边防去演出。
有一年,雷佳和阎维文一起去了南海的岛礁。
那里不光是祖国的最南端,在之前从未涉足过海疆的雷佳眼里,
那蔚蓝色的大海,更像是天的尽头。
他们是乘坐部队的补给舰到一个个岛礁上的。
那次的坐船出海经历,让雷佳终生难忘。
从小雷佳是在内陆生活并长大的,之前从未接触过大海,更不知道海上的风浪是何物。
而偏巧他们出发的时候,正赶上海上的那片区域风高浪急。
站在船舱里,透过舷窗看到激起的浪头拍向甲板,
雷佳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感觉。
她原以为这就是最可怕的了,没成想最可怕的还在后头。
晚上睡觉,他们都被安排在狭小的隔间里。
躺在犹如火车卧铺的床上,船身剧烈的摇晃,让雷佳感到天旋地转。
之前她就已经看到了,房间里的桌椅都是固定的。
而风浪起来的时候,桌子上她携带的一些物品,早被甩得到处都是了。
彼时的雷佳非常害怕,赶紧去招呼阎维文,让他穿好救生衣。
因为阎维文不会游泳。
雷佳哪里知道,她这是大惊小怪,海上的风浪几乎天天存在。
不过,和阎维文一起经历了风浪,她笑称两个人也算是“生死之交”了。
站在岛礁上,她的内心才感触颇深,这里的官兵几乎每天都在和风浪搏斗。
除了风浪之外,岛礁上另一大可怕的杀手就是孤独。
在他们演出的时候,有一位战士因为要执勤,在一个岛礁上根本来不了。
知道情况后,雷佳和阎维文就专门去往那个岛礁,给那位战士专门演出。
歌声中,战士流泪了,雷佳也流泪了。
在那一刻,雷佳明白,祖国的安宁,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在守护着。
所以对雷佳而言,她穿上军装,虽然还是一名文艺工作者,
不过却感受和见证到了许多其他歌手看不到的东西。
这些历练,让雷佳的艺术之路变得更加宽广。
雷佳曾经说过,自己这代人的成长,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而且还受到了诸多前辈的提携。
在她第一次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时候,李谷一对她的评价就非常高。
年轻一代受到老一辈的提携,而老一辈的艺术水准与造诣,早已登峰造极。
歌剧《白毛女》重排的时候,雷佳饰演喜儿。
已经八十多岁的郭兰英,那时候也来到了现场,亲自给雷佳示范“喜儿哭爹”这段。
让雷佳始料未及的是,郭兰英老师给她示范,直接就跪在了地上。
老一辈艺术家的这一跪,仿佛跪在了雷佳的心上。
此后,《白毛女》的出演让雷佳获得了巨大的突破。
民歌以及歌剧的舞台上,雷佳多年来的成就有目共睹。
过去,她更多受到老一辈的提携。
随着雷佳自己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她也开始慢慢有意识地去培养小辈。
不过在雷佳看来,国内声乐方面的培养以及选拔,事实上还不成熟。
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建设,就需要更加多元和更加高效。
只有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除了日常的演出之外,她开始把部分精力分给了一些声乐方面的选拔和培养。
她就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对于年轻人的成长之路,雷佳也有自己的看法。
生活中的雷佳,2012年的时候跟比他大6岁的浙江人陈正拜结婚。
丈夫不是文艺圈内的人士,驰骋商海之外,多年来在慈善领域也有建树。
陈正拜,还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更有大慈善家的称号。
和雷佳相识,就是在一场公益活动中。
有了孩子之后,母性的力量,又让雷佳把精力转移到了家庭。
儿子渐渐长大,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声乐,
但是耳濡目染,很多唱段孩子自己也无师自通了。
雷佳不禁想到了自己小的时候,当年也正是这种熏陶,
才使得她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未来是否让儿子学习声乐,雷佳并没有强求,她觉得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关键,还要看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家庭,让雷佳难得有一份闲暇的时光。
以前是陪伴孩子,儿子上学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她在没有演出的情况下,在家里最喜欢做的事是养花和看书。
或许是因为人到中年,对于养生以及身体的变化都格外关注。
这些年,雷佳慢慢喜欢上了中医知识。
她买了各方面的书籍,只要有空,就会慢慢的研看。
在雷佳看来,传统文化和艺术,在内在上是相通的。
她喜欢将这些知识和花艺有机结合起来。
有了一股钻研的劲头,就能让自己在生活中也能收获很多。
从歌剧《运河谣》到《木兰诗篇》,雷佳的音乐之路,
已经把早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音乐理论都结合在了一起。
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她所经历的,都是自己艺术成就的养分,
多年来,她不断在汲取,并且通过吸收和转化,
最终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也因此,从五个一工程奖,再到最佳民歌女歌手,
雷佳获得的成就,也一直在积累。
她觉得,既然是一名艺术工作者,就要永远敬畏艺术。
无论何时何地,下苦功、练真功,才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应有之举。
努力去演绎和创作,最终自己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代与社会的考验。
这个当年学花鼓戏的小姑娘,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文|Nancy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学术对话由阳丽君主持 段琳琳 摄
2019年8月19日下午,第六届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学术对话《海边风景的摄影实践与背后故事》在长安图书馆进行。对话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主编阳丽君主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本届摄影周《中国力量――港珠澳大桥建设纪实》展览摄影师雷佳民,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从事军队摄影50余年的陈俨,汕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翊雄三位摄影师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及其背后的故事。
雷佳民《摄影可以提高自我境界》演讲 段琳琳 摄
雷佳民以《摄影可以提高自我境界》为题,分享了他拍摄港珠澳大桥的体会,和对摄影艺术的理解。现场播放的短视频详细记录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结合此短视频,雷佳民阐述了拍摄港珠澳大桥的动因、过程和其历史价值、现实价值、文化价值。雷佳民同时结合自己的作品总结了影像因其直观性、历史性、艺术性、交流性等特征而具有的独特力量。
陈俨《海·军》演讲 段琳琳 摄
陈俨做了题为《海·军》的演讲,梳理了他的摄影历程:2003-2008年在西沙拍摄的影像,2010年拍摄的宽画幅的亚丁湾影像,2013年拍摄的《极限训练》,2015年拍摄的《海训》。在不断的创作中,陈俨从追求沙龙唯美风格到不干涉对象的抓拍,从零散的拍摄到专题化、项目化的长期跟踪拍摄,其摄影理念和作品也愈发成熟。
陈翊雄《<潮汕风俗图>的创作与思考》演讲 段琳琳 摄
陈翊雄以短视频的形式介绍了营老爷、英歌舞、辑老爷、跳火墩等潮汕民俗文化,及其作品《潮汕风俗图》的创作理念:全长20米,借鉴了《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方式,将潮汕各地不同时令的民俗风情娓娓道来。其空间轴线,是以古村祠堂沿街巷向远山铺陈,再辅以典雅的书法诠释。全卷将潮汕平原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节目和国家非遗项目,跨时空融于一体,构筑潮汕风俗的厚重意象。
本刊记者/段琳琳
长按二维码关注
如今的娱乐圈,似乎多了一些浮躁之气,能静下心来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专注于作品质量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雷佳就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她被称为的接班人,虽然成就上没有越过,可她依旧被誉为“民歌女神”。
能得此荣誉,除了在歌坛的卓越成绩,更重要的还是私下生活亲身实践,给粉丝们树立的光辉榜样
不同于常人的成长历程
对于雷佳的奋斗史,应该没有多少人不羡慕吧。
1979年,雷佳出生于湖南,小时候的她与其他孩子一样,特别贪玩,爱热闹。
虽然调皮,可面对戏曲时,她却能静下心来学习,可能是因为兴趣吧,这也让她展现出了不俗的天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3岁的时候,她就考进文工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在这里,她得到了系统的教学与实践机会。
有这样的平台,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女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她却是一个不甘平静的女生,到了34岁,凭借个人努力,考进中国音乐学院,成为首位博士级毕业的歌唱家。
其实按照她的成绩,真的没必要考这个学位,“耽误”这么久的时间,她拥有的平台绝不比音乐学院差。
毕竟18岁的时候,她就拜国家顶级声乐教授邹文琴为师,与她同门的姐妹都是龚丽娜、吴静这样的人物。
单从龚丽娜的唱法,我们就可以看出,雷佳的唱歌功底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么多年来,雷佳前后上过12次春晚,这对于一个41岁的歌手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她演唱的《芦花》、《水姑娘》、《我的好妈妈》更是红极一时的歌曲,特别是《蒲公英的天空》,甚至传播到欧美,亚非拉等地区,她的唱片发布地区,再创华人歌手记录。
除此之外,她还热衷于歌剧表演,《再别康桥》里的林徽因就是她最经典的角色之一。
所以我们毫不意外,除了歌手身份,她还是知名国家一级演员。
你以为凭这些就能被誉为“民歌女神”?她事业的延伸,为何能如此受人尊重?
她的世界比一般人的更大,比大部分艺人更宽阔。
33岁的时候,雷佳与陈正拜结婚,陈正拜身份可不简单,他是一名高级工程师,跨多领域学习,还获得了扶贫领域国家最高荣誉里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还是某公司的董事长,两人身家早已过亿。
与雷佳的相遇更是一场知音的结合,而不是纯粹的爱情交融。
这么多年以来,雷佳与陈正拜携手共进,参加了不少公益活动。
网络上,我们很难看到关于雷佳的生活新闻,更多的是她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如果你还深挖一下,你会发现,除了能看到她是青歌赛、文华奖、金钟奖的大满贯,更多的是她在国内、国际上获得的公益荣誉。
这种大爱每个人都有,可年年如此坚持的可就少见了。
除此之外,雷佳更是一名深入观众的歌唱家。
有一次参加完活动,天已经很晚了,不少歌手悄悄从活动现场后门走了,满带疲惫的雷佳刚想离开,就被粉丝们拉住了。
雷佳也没有拒绝,虽然已经很晚,但还是耐下心配合粉丝拍照,甚至做一些“幼稚”的动作,折腾了不少时间。
一个歌唱家,除了把歌唱好,更多的应该是对公众的模范作用,你的言行举止必然会影响你的粉丝。
你热衷公益,除了能传播正能量,更能引领粉丝实践,这才是优秀文化传播的基础动力。
雷佳就是这样的人,特别是与陈正拜相遇后,他们更加明白更深层次的公众效应。
对于这样的一位歌唱家,虽然有人用“德艺双馨”形容她,我不知道这个词的分量她是否担得起,但她的确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你喜欢雷佳吗?你听过她哪些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