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

敏几画(敏几画多少笔画)

时间:2024-01-01 15:54:42 作者:龙行天下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笔画最少”的小学生姓名,连名带姓仅有2笔,同学满眼都是羡慕

闺女还有一个多月都要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近段时间也开始在家练习写名字。说实话,女儿的名字并不复杂,但练习了好几天,女儿总是写不好,哭诉着:自己的名字太难写了,质问我为何不给她取个简单的名字。

这让文文爸想起了那个哭诉着要改名为“小花”的小女孩。正在进入一年级的小女孩,每次写作业时,都会因为名字太难而委屈大哭,还问妈妈为什么要给自己起这么难写的名字,为什么不叫“小花”。

看到小女孩委屈的表情,不少网友觉得既好笑又心疼,纷纷在视频下方留言:想起了自己的上一年级写名字的场景,直言以后给孩子要取名“一一”。

不得不说,名叫“王一一”、“陈一一”的孩子,在写名字时,相对于笔画多的孩子,真是要容易得多。

有些父母给孩子取名,为了彰显时尚、个性、与众不同,总是喜欢用生僻字。一条“16个学生名字里8个生僻字”的热搜吸引了文文爸的注意,名字中含有生僻字,不仅让老师读着拗口、困难,孩子估计也会写到哭。

01“笔画最少”的小学生姓名,同学满眼是羡慕

朋友的女儿去年上的一年级,当时为写名字,也是吃了不少“苦头”。据朋友讲,女儿班上有个孩子的名字,一共只有2笔,是全班笔画最少的名字,每次写名字都是又快又好,同学们非常羡慕。

这个同学名叫“乙一”,连名带姓共2笔,真是不要太简单。当“朱穆朗玛峰”小朋友还在写姓时,他就写好了名字。

考试、写作业时,当“禤(xuān)靐(bìng)龘(dá)”小朋友写完名字时,他估计都做了两道题了。

不得不说,给孩子取个既简单又好写的名字,开学之际,学写名字时,娃估计做梦都要笑醒了。

说到“乙一”这个名字的来历,听孩子的妈妈讲,是孩子爸爸取的。爸爸以前读书的时候,非常努力,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二名,因此被人戏称“千年老二”,。

爸爸不想孩子也这样,就给孩子取名“一”,寓意“永远第一”。起初家里的老人认为这个名字过于简单了,但孩子爸爸说:简单的名字,重名率低,孩子写起来也更容易。

现在看来,乙一小朋友的爸爸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不仅孩子喜欢这个名字,更是惹得全班同学羡慕,纷纷质问父母,自己为何不教“乙一”,真是既好笑又可爱。

02如何给娃取名,3个注意要牢记

①笔画不要太多,难念又难写

许多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为了降低重名率,就喜欢用难念又难写的生僻字,下面这些字,你认识几个呢?

在文文爸看来,给孩子用这些生僻字取名,除了增加孩子的书写难度外,还会给他10多年的学习生涯带来不必要的尴尬。

比如那个名叫“禤(xuān)靐(bìng)龘(dá)”的宝贝,不知道父母当初是如何取名的,实属坑娃:

读书时,小朋友可能喊不对他的名字,而被取各种绰号,甚至被孤立;

老师不认识他的名,可能就会错念或者用“那个谁”代替了;

如果一不小心犯错,被语文老师罚写名字100遍,那不仅尴尬,更多的是累觉不爱了。

所以,建议父母在给孩子们取名时,尽可能地别用生僻字。

②不要太随性,名字伴随孩子一生

自从易烊千玺走红后,4个字的名字受到了不少父母的追捧。文文爸身边就有好多朋友给哈子取名四个字,即父姓+母姓+名字。

取名公式虽然看着不错,但很多父母取出来的名字,实属不敢恭维,像这些名叫“陈等告退”、“谢祖隆恩”、“谢天谢地”的孩子,内心得多大阴影。

除了大名,很多孩子的小名更是随心、随机,有位妈妈给女儿起的小名叫三千,全名叫三千问,来源于蓝猫淘气三千问。

不知道孩子长大后,若是对自己的名字不满,妈妈又该如何解释呢?

名字对一个人的影响虽然不大,但毕竟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如父母取名太随性,孩子可能就会对名字、对父母耿耿于怀。

比如电视剧《金婚》中的俩孩子,一个取名南方(在南方奶奶家住过);一个取名多多(出生后,能多领粮票)。

但两个孩子,对自己的名字由来一直耿耿于怀,认为父母并不喜欢甚至不想要自己。

③不要惧怕流行,符合时代特征也不错

像我们的父辈,名字中多是“军、国、华”,“霞、香、兰”等。而到了文文爸这一辈,男孩名字末尾多是“浩、伟、涛、勇”,女孩名字末尾多是“静、敏、婷、燕”等。

其实,在文文爸看来,一代人就有一代人的取名特征,重名现象不可避免。与其搜肠刮肚取不出好名字,不如随大流,给孩子取名“一诺”、“梓晴”、“沐宸”、“梓豪”也没什么不好。

总的来说,给孩子取的名字,要尽可能地好写、好念,别用生僻字,笔画也不要太多。以免孩子上小学后,为写名字而发愁、苦恼。

互动话题:你给孩子起的什么名字呢?有什么寓意呢?不妨底部留言说说看。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删!

正式出台的笔顺标准写法,很全面!家有小学生的,建议收藏

正式出台的笔顺标准写法,很全面

好多孩子写字会有倒笔顺的现象 ,孩子不管是刚学写字,还是已经读到了三五年级经常写字笔顺还是会错。

有时写一个字是不是也要思考一小会儿?有时,写出来的字连笔顺都不一定正确。

下面是国家规定的汉字笔顺规则,看看你们有多少字的笔顺写错了……

01

这些笔顺你都写对了吗?

\"忄\"先写点和点,最后写竖。

\"匕\"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万\"先写横,再写横折钩,后写撇。

\"母\"字的最后三笔是点、横、点。

\"及\"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后写捺。

\"乃\"先写横折折撇,再写撇。这个字和\"及\"字形相近,但笔顺完全不同。

\"火\"先写上面两笔,即点和撇,再写人字。

\"登\"的右上角先写两撇,再写捺。

\"减\"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右边的\"咸\"字\"。

\"敝\"的左边先写上部的点、撇,接着写左下角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长竖,最后写里面的撇、点。这些字还有\"弊、蹩、憋、鳖\"等。

\"噩\"字的横、竖写后,接着写上边的左右两个\"口\",再写中间的横和横下的两个\"口\",最后写一长横。

这样写符合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与\"王\"字的笔顺不同。

\"爽\"先写横,再从左到右写四个\"×\",最后写\"人\"。

\"讯\"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横斜钩(不是横折弯钩)、横、竖(不是撇)。

\"凸\"第一笔先写左边的竖,接着写短横和竖,然后写横折折折,最后写下边的长横。

\"凹\"第一笔先写左边的竖,接着写横竖折,然后写竖和横折,最后写下边的长横。

\"出\"先写竖折,然后写短竖,再写中间从上到下的长竖,最后是竖折和短竖。

\"贯\"上边是先写竖折,再写横折,第三笔写里面的竖,最后写长横。

\"重\"上面的撇和横写后,紧接着写日,再写竖,最后写下面两横(上短下长)。

\"脊\"字上边的笔顺是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写右边的撇和点,最后写中间的人。

\"义\"先写点,再写撇和捺。点在上边或左上边的要先写,如\"门、斗\"等;点在右边或字里面的要后写,如\"玉、瓦\"等。

\"匚\"形字,先写\"匚\"上面的横,然后写\"匚\"里面的部分,最后才写\"匚\"最后的折,例如\"匹、区、臣、匠、匣、匿\"等。

02

笔画笔顺易错字集锦

一、横:

1.末笔写二

冉(再、苒)笔顺:竖、横折钩、中竖、末笔写二。

里(理、童)笔顺:先写甲,后写二。

重(踵、董)笔顺:撇、横、写曰,中竖、再写二。

垂(捶、棰、锤)笔顺:先写千、后写艹,再写二。

注意:并排三、四横者不按此规律!

堇jǐn(谨、槿)——末二笔为竖、横。

隹zhuī(谁、难)——末二笔为竖、横。

2.土、士分开

土——寺(侍、诗、痔、等)周、袁、幸。

士——吉(洁、桔、结、秸)志、壳、声、喜、嘉、壹、壶、壮。

3.天、夭分开

天——吞、蚕、忝tiǎn(添、舔)、奏(凑)。

夭——乔(侨、桥、骄、娇)岙、袄、妖。

4.王、壬分开

王——呈(程、逞)。

壬——任(凭)廷、淫。

5.首笔是横不是撇

丰(蚌、艳、契)

耒lěi(耕、耘、耙)

邦(帮、梆、绑)的第四笔是撇

刊的第三笔是竖。

6.横“山”的中横向右出头不出头——寻、帚、刍(邹)当、雪、扫、妇、侵。

横“山”有竖穿过时中横向右要出头——聿yù(建)秉、捷、唐、康、争、兼。

横“山”的中横向左都出头——疟、虐(谑)末笔笔顺:横、竖折、中横。

7.讯的右旁和丑笔顺不同

讯的右旁(汛、讯、迅)笔顺:横斜钩、横、竖(末二笔为十)。

丑(扭、纽、钮)笔顺:横折、竖、横、横(末二笔为二)。

8.毋、贯笔顺

毋(wú)笔顺:竖折、横折钩,[先]撇、[后]横(两边出头)。

贯的上部部件笔顺:竖折、横折、[先]竖、[后]横(两边出头)。

9.衰的笔顺

中间部件:竖、横折、[中间]长横(两边出头)、短横(堵口)。

10.皮的前三笔笔顺:横钩、撇、竖。

二、撇:

1.应该撇通下来

免(兔、挽、勉)、奂(唤、换、涣)、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笔都是一撇通下来。

2.不是一笔通下来

麦七画、美九画、敖(傲、熬、遨)十画、象十二画。

3.不要多一撇

畏(喂、偎、煨)、展(辗、碾)、代、武、贰。

4.先撇与后撇

先撇:九、及。

后撇:刀、力、乃、万(笔顺:横、横折钩、撇)、方(笔顺:点、横、横折钩、撇)。

5.撇向左出头与不出头

出头——化(华、花、讹)右旁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之间相交叉。

不出头——匕bǐ(比、北、此、死、旨、尼、老)、仑(论、伦、论、轮)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不相交叉。比左旁笔顺:横、竖提。北左旁笔顺:竖、横、提。此左旁笔顺:[中]竖、横、[左]、提。

6.末笔为人

火笔顺:点、[右上]小撇、[中]撇、捺。

臾笔顺:[左上]小撇、竖、短横、[右]横折、短横、[托底]横,最后写人。

爽笔顺:横、[左]撇、点、撇、点、[右]撇、点、撇、点、最后写人。

脊上部笔顺:[左]点、提、[右]小撇、点、[中]写人。

注意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与脊的上部笔顺不同。

三、竖:

1.竖与撇之分

临、监、坚、竖、紧:第二笔是竖,不是撇。

旧:第一笔是竖。

归:第二笔是撇。

2.“周”与“同”第一笔不同

① 同、冈、网、罔:第一笔是竖。

② 周、用:第一笔是撇。

3.“月”第一笔有变化

① 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笔为竖。

② 肚、肌、肠、期、朗:月在左右,首笔为撇。

4.强调后写竖

① 假、暇、遐(霞)中间部件前三笔笔顺:横折、横、竖。

② 报、服右旁前两笔笔顺:横折钩、竖。

5.出头与不出头

出头——由(黄寅)、黾(渑、绳、蝇)奄(俺、淹、掩)。

不出头——龟(阄)。

出头——异、弄、弃、弁、弈、算、弊。

不出头——畀bì(痹、箅、鼻)。

出头——圣(怪、坚)。

不出头——泾、径、经、劲、茎、颈。

6.号、考、污——末笔向上不出头

末两笔笔顺:横、竖折折钩。“考”字下部不能如阿拉伯数字“5”。

7.收的左旁,叫、纠的左旁——竖提与竖不交叉。不能写如阿拉伯数字“4”。

8.做左偏旁时向右不出头

① 身(射、躬、躲)——第六笔横、第七笔撇,都向右不出头。

② 舟(舰、般、航)——第五笔横,向右不出头。

注意:耳(取、职、联)——做左偏旁时末笔改提,可出头。

9.非字的笔顺与笔画

非(罪、韭)笔顺:[左]竖(不是撇),三小横(最后一小横不为提),[右]竖、三小横。

四、点:

1.有点无点

① 有点——市shì(柿、铈、闹)。

② 无点——沛的右旁(沛、肺、芾),中间竖向上出头。沛七画。尧(浇、挠、绕、烧),右上无点。步(涉),左下无点。染右上不是丸。琴下无点。纸下无点(低下有点)。

2.先点与后点

① 先点点——义、为(笔顺:点、撇、横折钩、[内]点)。

② 后点点——叉、发、拔、成(凡从戈者均末笔为点)。

3.点点的顺序

母笔顺:竖折、横折钩(两笔收尾处相交叉)、点、横、点(不要写完横再点两点)。凡从母者:拇、姆、毒、每、诲、悔、霉均如此。

舟(船、航)、后三笔笔顺:点、横、点。

丹(彤)的末两笔笔顺:先点、后横。

州的笔顺:点、撇、点、竖、点、竖。

鬯chàng的笔顺:撇、斜点、[上]点、[左]点、[右]点、[下]点、竖折、竖、撇、竖弯钩。

五、折(提、钩)

1.横折与竖折

① 片——末笔为横折,共四画。

② 牙——第二笔为竖折,共四画。

③ 乐——第二笔为竖折,共五画。舛chuǎn(桀、舜、舞)、降,末三笔为:横、竖折、竖(末笔向上出头)。

④ 既——右旁为横、竖折、撇(向上不出头),竖弯钩。

2.从区者末笔为竖折

区、匹、臣、匡、匠、医、匪笔顺:[先]横、[再写]里边被包围的部件,[最后]竖折一笔写完。

3.左偏旁末笔横改提

土(培场)、王(玩球)、止(歧武)、血(衅衄)、耳(取、联)、子(孙、孩)、马(驰、驶)、鸟(鸵)。

4.车字笔画、笔顺的变化

① 车做独体字时笔顺——横、竖折、横、竖。

② 车做左偏旁时(轻、较、转)笔顺——横、竖折、[先]竖、[最后]提。

5.注意竖提

① 切(窃、砌、沏)左旁不是土。

② 瓦(瓯、瓷、瓶)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点。

6.发与拔的右旁不同

① 发(泼、拨)第一笔是竖折。

② 拔的右旁(祓、绂)第一笔是横。

7.有钩与无钩

① 有钩——七、儿、几(冗、亢、机、秃、虎)。

② 无钩——朵、殳(没、投、沿、铅)。

③ 有钩——东、杀、条、杂、亲、余(末笔均为点,不为捺)。

④ 无钩——不、木、未、末、禾、耒、来、束。

8.木字钩与捺的变化

木字做独体字时,竖无钩,末笔为捺。

木字构成合体字时:

①作左偏旁时:无钩、捺改为点、如枯、杆、树。

②作右偏旁时:无钩,捺不变,如体、沐、林。

③在上部或下部时:无钩,捺不变,如杏、李、杰;桌、案、荣、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时,为了避让,而将捺改点如:漆、茶、荼。

9.“小”字钩的变化

① 在字的上部时无钩——尘、尖、少(抄、纱、省、劣、雀)。

② 在字的下部时有钩——尔(你)、叔(菽、淑)、京(凉、就)、忝、示(宗、票、奈、捺)。

注意“尔”字例外——玺、您,在字上部时也有钩。

六、其他

1.几种顺序都有

① 先中间,后两边——丞、承、率、燕、兜、燮、夔。

② 从左到右——辔、盥、鬻、嬴、赢、羸、彘。

注意:

肃的笔顺:横折、横(向右出头)、横,[中]竖,再写[左]撇、[右]竖,最后[里边]小撇、点。

齑的笔顺:先写文,[左]撇、[右]竖,最后[中]写韭。

2.堵口与不堵口

① 己jǐ——记、纪、起、忌、岂(凯、铠)、改、妃。

② 已yǐ

③ 巳sì-——包、苞、导、异、巷、祀、圯、汜、巽、熙。

④ 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

3.区别几个有戈的字

① 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笔顺都是先写厂,再写内部部件,最后:斜钩、撇、点。

② 戎róng、戒jiè(诫、械)——相同部分笔顺:长横、短横、在短横上加撇,(“戒”再多一竖),最后,斜钩、撇、点。

4.仑与仓要分开

① 仑——伦、沦、抢、论轮。

② 仓——伧、沧、抢、枪、苍。

5.癸与祭的字头要分开

① 癸——揆、睽。登(澄、橙、瞪、凳)。

② 祭——察、蔡。

6.学与党的字头要分开

学、鲎、觉。

党、堂、常、棠、尝。

兴、举、誉。佥(检、验、签)。

光、当、肖。

7.字的末尾笔画不同

① 呙(涡、蜗、莴、窝)——末两笔:撇、点。

② 离(漓、螭、璃、禽)——末两笔:撇折、点。

③ 禹(属、踽)、禺、隅、愚、寓——末三笔为竖、提、点。

8.冒字上部部件特殊

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笔、第四笔不触及到左、右两边,有时可写成秃宝盖下加二。不要写成曰yuē或日rì。

9.辰字起笔先写厂

辰(振、唇、辱、晨)笔顺:横、撇、横、横、竖提、撇、捺。

10.敝字的笔顺

敝(撇、弊、憋、蹩、鳖、蔽)的左旁笔顺:点、撇、[左]竖、横折钩、[中]竖(向上出头)、[里边]撇、点。敝十一画。

11.女字的笔画、笔顺

独体字女笔顺:撇点、撇、横(横与撇只接触,不交叉,横向右略长。)。

女字做左偏旁时,笔顺同上,不同的是横与撇接触后,不向右略长,构成一定角度即可。横不改为提。

12.兖字中间不是口

兖、衮(滚、磙)笔顺:六下是厶,不是口。

13.三个特殊字形的笔顺

① 凹āo: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共五画。

② 凸tū:[上]竖、[中]横、[下]竖、横折折折、横,共五画。

③ 噩è:横、竖、[左]口、[右]口、横、[左]口、[右]口、横,共十六画。

14.部分字的笔画、笔顺

① 了:横钩、竖钩,两画。

② 之:点、横撇、捺,三画。

③ 廿niàn(二十的意思),革字头,笔顺:先横、竖、竖、横,共四画。

④ 卅sà(三十的意思),带字头,笔顺:先横、再撇、竖、竖,共四画。

15.部分部首的笔画,笔顺

① 艹(草字头):横、竖、竖,三画。

② 讠(言字旁):点、横折提,两画。

③ 辶(走之儿):点、横折折撇、捺,三画。

④ 阝(双耳刀):横撇弯钩、竖,两画。

⑤ 忄(竖心旁):[先]点、点,[后]竖,三画。

⑥ 犭(反犬旁):[先]撇、[再]弯钩、[最后]撇

03

汉字笔画的基础知识

觉得这篇干货对您有帮助,请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感谢您的阅读!

转自“教师帮”

来源: 新父母在线

魏-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魏 wèi

注 音: ㄨㄟˋ

繁体字: 魏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鬼

简体部首: 鬼

五笔86:TVRC

五笔98:TVRC

UniCode:U+9B4F

四角号码:26413

仓颉:HVHI GBK

编码:CEBA

规范汉字编号: 3416

魏的部首笔画: 9

总笔画: 17

笔 顺: 撇横竖撇捺折撇横撇竖折横横撇折折捺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姓。

〈名〉

(1) 阙宫门的台观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 班固《典引》

(2)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3) 古国名

(4)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5)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 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6) 三国之一 。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中部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魏晋氏以下。——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朝代名

(8)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如:魏碑

(9)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

(10) 古郡名

魏郡,县十八。——《汉书》

(11) 今县名。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

(12)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源流三

魏姓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源于氐族,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到洛阳后,向百姓征重税,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聚众万人起义,自号“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对抗北魏王朝,但最终被镇压。魏揭被杀,其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汉姓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 ,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 。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先秦时期,魏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

唐朝以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批进入闽南。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魏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中国魏姓总人口的17%。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大约占中国魏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中国形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心的三大块魏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魏姓大约有45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长比中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苏、江西,这三省魏姓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福建为魏姓第一大省,占魏姓总人口的19%。宋元明600余年,魏姓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中国形成了闽赣、苏浙鲁两大块魏姓聚集区。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万,列在中国第44位,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570万,增长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9.6%。中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两块魏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迂移。

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和东北、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鲁津交界地区、吉林大部、黑龙江东南,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在河南、晋冀鲁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京津、辽宁、吉林西北角、黑龙江中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贵州中部、福建东北部,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一0.8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眷国土面积24%,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河北冀县魏氏家谱,()魏文忠、魏文厚

江苏丰县绍继堂魏氏族谱,(清)魏东一

江苏泗阳魏氏宗谱,魏其礼

江苏兴化魏氏族谱八卷,(清)魏寿金

江苏兴化魏氏族谱,魏紫、魏潢等

浙江常山定阳魏氏宗谱,(清)金文修

浙江常山魏氏宗谱,()徐燮修

浙江常山魏氏宗谱,()刘宗盛

浙江黄岩魏氏宗谱,()魏企豪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谱,(清)魏承志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谱,(清)魏春南、魏乐庄

江西南昌豫章黄城魏氏宗谱,(清)魏学江、魏多隆等

江西南昌魏氏宗谱,(清)魏慎馀等

湘北崇阳魏氏宗谱,()魏世臣

湖北咸丰魏氏宗谱,(清)魏廷焕

湖南长沙魏氏续修支谱,(清)魏式骏修,魏傅信

湖南宁乡魏氏五修族谱,

湖南湘乡魏氏五修族谱,()魏兴晓、魏兴秫修,魏兴旦、魏兴莴等

湖南衡阳魏氏宗谱,()魏文轩等

湖南常宁魏氏三修宗谱,()魏心戡、魏慈昆等

广东五华魏氏族谱,魏化吾

四川成都华阳魏氏宗祠族谱,()魏思溥

四川成都魏氏祖祠族谱,(清)魏鸿选

四川资阳魏氏族谱,

魏塘郭氏族谱,

魏氏宗谱,,魏其昌纂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钜鹿、任城等。

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堂号

魏姓的堂号主要有敬爱、治礼、十思、钜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钜鹿堂:魏姓因钜鹿郡为望,故也以“钜鹿堂”为其堂号。

八、字辈排行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成都新都,祖德开鸿儒光宗绍盛图大廷登国彦永世启新模

四川宜宾江安,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一支,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四川泸州宜定,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四川华阳,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四川内江兴隆,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四川绵阳,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一支,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湖北长阳,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正大光明启先德永兴昌

湖北新州,元珍光辉泽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湖北兴邑,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湖北京山,光明正大典章华国

湖北新州、黄冈,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湖北天门,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据族谱记载,始祖自江西迁移,后来有三个儿子,十一位孙子,统称“三浦十一郎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山东莱芜,春元甲振广传述庆灿长

山东青岛城阳,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山东济南商河,龄 希志 继宝寿从文世肇 基开永绍兆景树宗家之恩

山东日照,德延绪茂,本玉宗凡,文明肇泰,恩福锡元,勋光廷振,功业世博

山东枣庄薛城,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山东邹城,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山东东平,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山东荷泽单县,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山东德州,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

山东临沂,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山东潍坊安丘石埠子蒯沟(古青州府),莒县东莞魏家管庄(古莒州东莞郡),

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崇稼思源。弘扬先贤,州泰民安。金声玉振,瑞集福增。荣华富贵,文章兴邦。廉洁奉公,礼义孝忠。

江苏高淳净行寺,晋建鸿(宏)猷(元)广,唐兴浩烈扬。典型宜代式,佑启庆嗣昌(31-50世)

江苏沭阳,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江苏连云港新坝,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江苏连云港,学国方居影凤来

江苏徐州,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江苏徐州丰县,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湖南湘乡,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湖南隆回,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河南商丘,文行经典付 德俊兴天关

河南新乡,怀远震绍铭兴乾坤宁万世荣开新秀贤耀忠文武全英才增

河南新郑,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省林州市河顺,怀泰英通整,子友进邦天,朝中三大士,立学君可用,敬德勉存善, 万代永方明 ,新法宗文化, 建国保红光

河南南阳镇平,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河南遂平,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宗功祖业,源远绪长,福贻茂德

江西九江,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江西安远上魏,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江西安远,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江西铜鼓,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辽宁营口、盘锦,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辽宁盘锦,万世怀立永,久凤朝祥春

辽宁鞍山海城,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福建南靖,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福建海坛观音澳,

表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广东普宁,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浙江丽水,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广西桂林凤凰街(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

安徽六安,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安徽寿南,成保户均能庆隆声丰学应业嗣镇守贞家以永春化发清明仁让恭俭贤良自生祖德积厚福寿多增

山西忻州,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

河北景县,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河南省南阳市,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魏家祖族(北门),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魏氏,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河南省光山县魏氏源本堂,元亨光昌庆圣明,文章道德振家声,开基忠厚发祥永,继绪绵长启祚宏,世泽广延同福寿,宗传济美重贤英,一堂孝友承兴运,玉干金枝万代荣

贵州桐梓,正向元巍儒,天学光明应,大家发齐祥,永远世代兴

九、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魏姓历代名人224名,占总名人数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五位;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41位;魏姓医学家占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第61位;书画家占历代书画家总数的0.32%,排第65位。

魏毕万,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霍、耿、魏三小国,以魏(今山西芮城)封毕万,为大夫。遂以国名为姓氏,此为魏氏发祥之始。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名人。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魏武侯(?—前370年)汉族,姬姓,魏氏,名击。东周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

魏惠王,汉族,姬姓,名罃。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

魏延(公元169年-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河北晋州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 [20] 。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侍中(宰相),封郑国公。

魏源,原名魏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