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梦见母亲生病(梦见母亲生病住院是什么预兆呢)

时间:2024-01-19 11:28:26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母亲病况严重,要插管进ICU,可我们不想让母亲增加新的痛苦啊

#中国式浪漫##爱的二三事#

老屋花盆里,

有母亲留下的火红种子

母亲留下做种子的辣椒

深夜1点40分许,熟睡中的我被电话惊醒,一看电话号码,是妹妹打来的。妹妹说,母亲已经进了医院的急诊楼,拍了CT,医生诊断为脑出血。顿时,我的心仿佛被重物压了下去,睡意全无。待定了定神,我马上起身,简单收拾衣物,准备尽快赶到母亲身边。

天刚放亮,我就拖上行李箱匆匆出了门,辗转到了广州火车南站……

文 | 徐祖荣

编辑 | 邓宝君

母亲的生活,充满养生智慧

多年前,母亲检查出高血压,遵医嘱,坚持每天早晨7点准时服药,日常生活并未受到明显影响。除此之外,母亲没有其他的基础性疾病,身体在同龄人中算是很不错的。母亲虽已年迈,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俱在,有儿女的辅助,平平淡淡的日子倒也过得舒舒坦坦。

老年人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首要原因是营养充足。母亲对饮食花的心思最多,她进餐按时,一日三餐的时间基本上雷打不动。她对食物不挑剔,主食以米饭为主,也吃一些五谷杂粮,副食肉菜奶蛋果都吃,特别喜欢吃酸菜烩四季豆米和蒸腊肉,最中意的调料是家乡特有的煳辣椒水;在主餐的间隙也会吃一点零食。母亲吃东西时不急不忙,细嚼慢咽,消化吸收能力很好。

围绕着吃喝,母亲学会了使用多种厨具。母亲没有进过学堂,讲不出什么养生的学问,但她的日常生活充满养生的智慧。多年来,她坚持每天吃点三七粉、红参粉,牙好时还要吃点核桃仁,牙掉了就把核桃仁磨成粉来吃,吃苹果、梨子等水果时,先削成小片后加热再吃。

母亲说,“活动活动,要活就要动”,只要天气晴朗,她都会杵着拐棍走出家门,到院子里活动身子骨,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随身携带一个小布袋,累了就把它垫在凳子上坐坐歇歇、晒晒太阳,与邻居们打打招呼、聊聊家常。

这个日复一日、看似简单的活动,不仅使母亲的健康得以保持,更是带给她巨大的精神愉悦。

母亲欣赏自己的盆栽(2016年8月7日)

劳作惯了的母亲闲不住,收集了一些花盆、油瓶、水瓶、泡沫箱,让儿女装上泥土,摆在窗台上和院子一角,然后应节令种一些植物。

母亲最喜欢种辣椒,她觉得辣椒从播种、出苗、长叶、开花、结果,果实由绿转红,整个种植过程充满了期待,辣椒的变化装点了生活。母亲很务实,她说:“辣椒既好看,又能吃,一举两得。”

即便阴天下雨的日子,母亲在家里也会找到乐趣,有时扶着桌子甩甩腿脚,有时坐在按摩椅上开动电钮松松背部腿部的筋骨,有时站在窗台边看绿树和飞翔叫唤的小鸟,有时就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打打瞌睡……

母亲与她的劳获

听到母亲的一句话:恢复快点

“贵阳北站到了!”动车缓缓停稳,我穿越时空的思绪被拉回现实。

下午3点半,我见到了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老母亲。我俯下身凑到她耳朵旁喊了几声“妈妈”,闭着眼睛的母亲没有一丝反应,她在昏迷之中。病床旁的床头柜上放着一台监测仪。

昏迷中的母亲要靠氧气管吸氧,靠鼻饲管补水,大小便也处于失禁状态。看着完全失去自主功能的母亲,我悲上心来:一向健康的母亲怎么一下子病得如此严重呢?

原来,几天前,母亲弯腰捡东西,直起身后就说脖颈好像扭了,有点硬,有点痛,叫儿女帮按摩放松一下。当时捏捏捶捶一阵子后,似乎轻松了些,母亲的活动也未发现有什么异常。

明显发病是在小雪节气的头一天,母亲出现了上吐下泻的情况,污物呈褐色状,因之前吃了一些板栗,家人以为是消化不良所致,给她服了药,还熬了些粥给她喝。

作者与母亲合影(2020年9月4日)

小雪当天下午,母亲病情开始严重,行走变得困难,人坐沙发上,要把腿抬高放在小桌子上似乎才好过。黄昏时,母亲撑不住了,倒在沙发上昏迷过去,120急救车把她送进医院急诊楼,初诊为脑出血……

夜里,我在医院守候陪护持续打着吊针的母亲。突然,我听见呼吸急促的母亲咳嗽了几声,喉头里呼噜呼噜似乎有痰。我忙请护士来,护士用吸痰器吸出来一点点痰。护士走后,我看见母亲两只眼睛微微睁开,就赶紧凑过去,告诉她我回来了。我敢肯定,母亲的感知认出了我,但她无法表达出来。

看着母亲吃力张开干渴的嘴巴,我猜她一定想用嘴喝点水,就问:“喝点水?”此时,我清晰地看到母亲用唇语说出了“喝水”两个字,忙用汤匙舀了一点点水,顺着母亲的舌尖渗下去。

这一点水只能湿润口腔局部,但母亲做了个吞咽的动作,我大为感动。过了一会儿,我看见母亲用右手指不停地按髋关节处,就说“捏下舒服”,并帮她揉腿和手。这时,母亲微弱含糊却真真实实地说了一句“捏一下恢复快点”的话。听到母亲盼望“恢复快点”的话,我深深明白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眷恋,她计划中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她实在舍不得就这样撒手离开。

下半夜,母亲有些烦躁不安,嘴里断断续续、含混不清地说话,我凑近使劲听却听不明白。事后我想,这应该是脑腔继续渗血压迫大脑神经的表征,母亲当时说的话很有可能是交代什么事情,而这个谜永远解不开了……

母亲又做了血管造影筛查。结果显示,颅内多发动脉瘤。综合研评后,专家建议继续保守治疗。

昏迷中的母亲只能通过鼻饲管输入经粉碎机粉碎搅拌的蛋、肉粥等食物。保守治疗10天后,临床医生告知我们,按母亲目前肺部感染严重的病况,必要时考虑采取气管插管、进重症监护室的措施……

我们不想让母亲再增加新的痛苦,更不想让母亲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与亲人分离,就把陷入昏迷已顽强住院11天的母亲接回她温暖熟悉的家里。

当我们把母亲轻轻放在她熟悉的床上后,她似乎有所知觉,双眼微微睁开了好几次。母亲回家后的这一夜注定不平常,它是儿女陪伴母亲的最后时光。入夜后的几个小时,母亲的状态还比较平稳,黎明前,她的情况越来越差,呼吸更加急促且不连贯,身体的各项指标也急剧恶化。

花盆中,母亲留下辣椒种子

冬月初一中午时分,母亲进入弥留之际。11点29分,母亲在我们兄弟姐妹的簇拥下,呼出了最后一口气。一个曾经强大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我们慈爱的、一生自立自强的、勤劳简朴的母亲,在生活了97年3个月又22天后,与世长辞了。

母亲与子女(2014年8月3日)

一直以来,我们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都坚定地相信,母亲活到百岁是不成问题的。

愿望虽美好,人命天注定。这个道理,母亲更加明白,数年前她就安排好了身后事,亲手给我父亲和她自己缝制了全套寿衣,甚至连故后放入水中清洁身体用的艾叶草都准备好了。2009年端阳节,我父亲去世。当我赶回家乡时,父亲已安放在殡仪馆中,我对老人穿寿衣没有什么概念。而在为母亲穿寿衣的过程中,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老人家品质的高贵。

打开包袱皮,一整套老布寿衣展现我们眼前。这些精细的手工活计,全是母亲亲手剪裁和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尤其令我震撼的是,母亲连儿孙披麻戴孝所需的若干条孝帕和一大卷老麻丝,以及A4纸大小的遗照都备齐了,还留下了办丧葬事的费用。母亲这样做,就是不想让儿女在这事上过多地操心。

守灵中,我记起,上一年回家给母亲过96岁生日时,母亲看我感冒乏力,打不起精神,就督促我吃药,还用盐水帮我刮痧。当我要返回广州,拉着行李箱准备出门之际,母亲提出:贵阳高铁站建成通车好长时间了,她也没有到过,这次要一起去看一看。这样,弟弟驾车载着母亲和我到了北站。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我与健康母亲的最后一次告别。

现在看来,一定是母亲想到了什么,才执意来给我送行的。我退休后,母亲每年过生日,我都去给她祝寿。母亲记性特别好,每次我都能从她那里挖掘一些或是辛酸或是有趣的陈年旧事。但2021年母亲97岁生日时,我因故未能到现场给母亲拜寿,留下了缺憾。

烧头七完成后,手足同胞和亲属们陆续返回各自的家中,这间屋里就剩我孤零零一个人。母亲在世时,这里充满了烟火气,它是一个温暖的家,是我们兄弟姐妹的精神家园。母亲走了,它就只是一间挂着父亲和母亲遗像的房子了。不过,我坚信,只要条件允许,我每年都会走进这个安静的院子,回到这间留存着不少历史记忆的房间里。

视频加载中...

母亲在小区散步(2020年9月10日)

视频加载中...

母亲的背影(2020年9月1日)

当晚,我梦见了母亲。母亲在前面拉着板车,我在后面推着车,两人正在吃力地爬一个很长很长的坡。醒来,梦中的画面依然清晰,那年母亲年轻,才41岁,我13岁,放暑假跟母亲去干活。山城到处都是坡,拉车上坡很费劲,下坡很危险。母亲说:“有时快到坡顶了,就差那么一股劲,这时有人搭把手帮忙推一下,一鼓作气就上去了。”我记住了母亲的话,上坡时总是奋力地推车,平时路遇拉上坡车的人,也会主动去帮推一把。

第二天,我黎明即起,站在窗前,看到钢架上花盆中仅存的一个辣椒火红如炬,这是母亲留下做种子的。在院坝一角的盆栽里,母亲撒下的白菜籽已经长出了嫩叶,它是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

亲爱的母亲,请安息吧!

(原载《家庭》杂志2023年第15期)

视觉 | 刘武华

检查 | 欧阳可翀

审核 | 邓宝君

终审 | 张佩玲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家庭》杂志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收藏三连!

转载请联系后台。

梦到妈妈生病了

今天早上睡梦中把自己哭醒了,梦见妈妈虚弱的靠在沙发上,脸色很差,我紧张的问妈妈,怎么不舒服,妈妈说心慌,我赶紧贴着她胸口听着心律怎么样,梦里都能感觉到是典型的房颤,把我急死了,马上和家人叫救护车,看着妈妈越来越难受的样子,我哭着说:妈,你可不能死啊,我还没尽孝呢,然后就醒了!因为是远嫁,每年能见到妈妈一次,陪她和爸爸几天都是奢侈的事儿,更别说生病了在床前照顾了,我离开家乡18年,只有一次妈妈需要去北京装起搏器,姐姐们给我打电话了,我陪床了一晚上就给妈妈心疼坏了,反复说我一晚上都没睡,这么多年都觉得没有好好尽到女儿应尽的责任。给妈妈打了电话,听到她的声音心里才踏实了,有没有和我一样远嫁的姐妹们,也会做这种梦,也会牵挂着父母?

今天,致敬一场伟大的胜利!

1945年9月2日

上午9时10分

《大公报》记者朱启平

正在密苏里号上

这是他一生难忘的一幕

就在距离他两三丈的地方

朱启平亲眼目睹了

日本签降代表

向联合国投降

全体签字完毕

朱启平看了一眼表

此时此刻正是

9时18分!

他内心猛然一震

九·一八!

他这样记录当时的心情

“14年过去了

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

又在这个时刻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

天网恢恢,天理昭彰

其此之谓欤!”

从1931年

日本侵略者悍然策动九一八事变起

中华儿女前仆后继

浴血抗争14载

以巨大牺牲

取得了近代以来

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今天,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78年过去

这场胜利对于中国人

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日子

这些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或许能给你答案

战斗在长城上的八路军。新华社发

九一八事变那一年

林心平还是个12岁的孩子

小小年纪的她便心存抗日志向

读书期间一直

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一二九运动时

16岁的林心平走出校门

喊出国人的愤慨

“宁为吾国鬼,不为异国奴!”

不久被学校开除

此后她完全投入抗日事业

并于1936年11月加入中国

林心平(右一)在温州师范学校

1937年11月

林心平奔赴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在学校里,她刻苦努力

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

而且还接受了系统的、严格的军事训练

毕业后

先后在中央长江局

浙江省金华特委工作

林心平(中)在延安抗大学习

革命期间

林心平得知父亲生病的消息

却不能够陪伴在父亲身边

她万分担心

却只能提笔写下一封信‍

“接家信,知道父亲病危,悲痛已极

一提笔,泪水已淋湿了一张信纸

不知道信到家时,父亲是否还在人间

女儿为了穷人解放

为了伟大的主义事业

投身于革命队伍,五年来走南闯北

现在千里之外,不能亲来侍奉

现在只有望父亲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挣扎起来

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

我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活下去

等到我们胜利的那一天”

1942年5月

林心平生下一个孩子

她兴高采烈地将这一消息告诉家人

还表示之后将照片寄回去

林心平(右)和战友在一起

然而就在短短两个月后

林心平不幸被日军抓获

敌人用了30多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也没从林心平这得到半分有用的消息‍

气急败坏的他们

用钢丝穿透林心平的身体

将她游街示众

生命的最后一刻

遍体鳞伤的林心平写下

“笑汝辈黔驴技穷 甘洒热血化彩虹”

1942年8月8日

林心平壮烈牺牲

遗体被敌人用硝镪水销毁

这一年,林心平年仅23岁

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天‍

林心平家人才得知她牺牲的消息‍

林心平的大哥

不忍告诉家人妹妹牺牲的细节

面对家人的追问

他只说

“二妹是一位英勇无畏

至死都没有屈服的员”

七七事变爆发那一年

李安甫也是12岁

那一年,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

山东乐陵刘桥村

李安甫亲眼目睹日军无恶不作

台儿庄战役中

他当兵的二哥、四哥相继牺牲

于是,小小年纪的李安甫

趁着天黑,背着家人去参军

成为一名抗日“小八路”

一次战斗中,李安甫自告奋勇

执行爆破任务

在炸毁敌人碉堡时

他失去了右眼,右耳失聪

脑垂体受损

身高永远停留在了1.2米左右

他枪法很准、屡立战功

经常执行重要刺杀任务

是威震敌胆的武工队员

日军驻乐陵第一任宪兵队长茨谷五雄

第三任宪兵队长小野田守

教官川岛谷川等

都毙命于他的枪下

资料照片:李安甫(左一)

据李安甫回忆

川岛谷川的训练方式极为残忍

经常抓来平民百姓

做日军训练的人体“活靶子”

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一天清晨,李安甫扮成小学生

假装偶遇川岛谷川

待川岛谷川走到身后几米远

李安甫立即转身

朝他背后连开两枪将其击毙

在撤离时险些被日军抓获

1940年

李安甫和战友卞秀兰结婚

两人表面上扮演“少爷”“少奶奶”

实际上承担着地下情报工作的任务

有一次,两人获得了一个重要情报

当时卞秀兰已怀有6个月的身孕

仍化装去送情报

青年时期的李安甫夫人卞秀兰

不料,卞秀兰在半路遇到了日军

为躲避检查,卞秀兰躲藏时摔了一跤

但她仍强忍腹痛

将情报安全送达

回到家便流产了

很多年后

已经90多岁的李安甫老人

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

“那个孩子如果活到今天

应该70多岁了吧”

李安甫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相信全世界

再没有第二所学校

会以这样的文字作为校训

这里是培育中国第一代

飞行军官的中央航空学校

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

有的出身名门望族

有的是归国华侨

有的刚毕业于清华大学

但为了抗日救亡

他们来到了这所学校

每天除了练习飞行与战斗技巧

还要练习“必死”的决心

中央航空学校刻在石碑上校训

他们都是从这所学校

毕业的年轻人:

1937年8月14日

张锡祜驾驶飞机

在抗击日寇的途中

失事殉国,时年25岁

在他牺牲的十二天前

他在给父亲

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信中写道:

“阵中无勇非孝也!”

得知儿子死讯后

张伯苓强忍失子之痛,说: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

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

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张锡祜与未婚妻

仅仅3天后

1937年8月17日

闫海文,来自东北的帅气小伙子

在返航时,座机被敌炮击中

跳伞时,因风向变化落入日军阵地

他宁死不肯投降

立即以随身手枪反击

击毙日军5人,击伤数人

他大喊着“中国无被俘空军!”

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

年仅21岁

又过了仅仅两天

飞行员沈崇诲驾机返航时

发现大批敌舰

此时,他的飞机故障已难以返回基地

只有紧急降落或是跳伞逃生

沈崇诲不愿苟且偷生

他从两千米高空极速冲下

与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当时,沈崇诲年仅25岁

刚刚毕业于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时的沈崇诲(中)

抗战胜利后

照片上这些英俊的年轻人

最后活下来的

只剩下两个人

他们明知道日军战机远优于自己

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但不亡命就是亡国

他们用血肉之躯壮志凌云

击落日军敌机超过1200架

一直到抗战结束

一共有1700人冲上天空

这些年轻的面孔

一个一个变成墓碑上冰冷的名字

而他们殉国时的平均年龄

才只有23岁

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

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这是沂蒙山区

广为传唱的一支民谣

生活在沂蒙山区的王换于

没有读过书

从小家境贫寒

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因为从王家嫁到了于家

是用两斗米换来的

便取名叫王换于

抗日战争爆发后

年近半百的王换于

在当地党组织的影响下

成为抗日积极分子

1938年11月

她加入中国

是全村第一个党员

入党后王换于成了

八路军的秘密情报联络员

她家也成了八路军一处临时革命据点

1939年,八路军挺进沂蒙山时

曾在她家暂住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不少随军子女

这些年幼的孩子

有的因经常跟着部队转战

导致身体弱小

有的还在襁褓中

父母就牺牲在战场上

王换于得知情况后

主动向党组织申请成立战时托儿所

王换于接手的第一批孩子有27名

最大的十多岁,最小的仅出生三天

王换于一个人顾及不过来

当时,王换于的两个儿媳

张淑贞、陈洪良正在哺乳期

王换于思来想去

决定让她们优先哺育

那些体弱的八路军子女

由于吃奶的孩子多,奶水越来越少

张淑贞她们

就让自己的孩子喝粥、吃粗粮

让八路军的孩子喝奶、吃细粮

“妮啊,不是娘不疼你

是这烈士的孩子离开了娘

他们更苦

等革命胜利了

娘给你做好吃的”

看到自己的孩子饿得一直哭

张淑贞也心疼

但她更舍不得那些

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受苦

王换于一家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

在王换于、张淑贞

及全村村民的细心呵护下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

从刚开始的27名陆续增加到40多名

并且全部健康成长

而她们自己的两个孩子

因照顾不周先后夭折

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这一战,中国为什么必胜?

这答案写在坚强的女战士牺牲前

“甘洒热血化彩虹”的微笑里

也写在英俊的飞行员们

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诺言里

这答案写在12岁的孩子

为了抗日离家参军的

行色匆匆的夜色里

也写在沂蒙红嫂们

哺育烈士遗孤的奶水里

这答案写在千千万万

中国人心里

这一战,我们必胜

因为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抗战胜利,民众在街头欢庆

如今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第一小学

在一棵桂花树下

竖立着一座林心平的铜像‍

铜像从上至下分为

胸像、承台、底座三部分

底座最下一级前后宽1919毫米

左右长1942毫米

分别代表林心平出生和牺牲的年份

铜像总高2.3米

因为她牺牲那年

只有23岁

林心平烈士的妹妹林秋芳

常常来到这里看姐姐

给学生们讲述姐姐的革命故事

2019年八一前夕

李安甫已经95岁

他特意穿上当年的老式军装

身上挂满了军功章

凌晨四点就等待着

观看升旗仪式

当国旗护卫队从身边列队经过时

老人立刻庄严地敬了个军礼

随后步履蹒跚地跟着列队前行

跟了一段路后

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

脚步渐渐有些跟不上了

为了不让老人留有遗憾

一位记者一把抱起老英雄

追赶国旗护卫队

临别前

老人在国旗护卫队训练场的旗杆前

久久不愿离去

官兵们特意为老人展开了一面

曾在广场上升起的国旗

让老人近距离地触摸一下

国旗在老人眼中

浸透着战友和亲人的鲜血

此刻,他缓缓捧起国旗

深情地亲了上去

1989年,101岁的王换于去世

“沂蒙母亲”的故事

由儿媳张淑贞继续传承

晚年的张淑贞患上了“小脑萎缩”症

有时候犯糊涂

有几次她和女儿于爱梅说:

“赶紧做饭去,八路军一会儿就来了

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鬼子

下十斤面条,再蒸十斤馒头

打上二十个鸡蛋……”

于爱梅不敢反驳

生怕母亲生气

一家人忙活几个小时把饭做好了

可张淑贞却不让家人吃

一定要等八路军吃完才让家人上桌

2018年12月20日

105岁的张淑贞在家中安详去世

去世前一天

她拿出珍藏的党徽

和女儿又讲抗战的故事

于爱梅明白母亲的意思

料理完后事,她将母亲生前存下的

18939.8元交了党费

于爱梅和母亲张淑贞

如今

中国人已经拥有了

自己的战斗机和航空母舰

长空利剑,愈加锋锐

苍穹之上,舍我其谁

那些为了抗日救国而牺牲的

年轻人们

看到今日的中国

和今日中国的战斗机飞行员

一定会倍感欣慰

78年过去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这场胜利?

为了那些没能活着看到这场胜利的人

他们的流血牺牲

为的正是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为了3500多万伤亡的同胞

为了那些不论男女老幼

不论城市乡野

齐心抗日救亡

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的中国人

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也正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今天,我们致敬先辈

致敬那场伟大的胜利

更提醒你我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转自人民日报

来源: 上游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