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搬家吉日

酉山卯向(酉山卯向风水详解)

时间:2023-12-28 05:31:27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她才是毛主席的原配,建国后主席特别要求:一定要将她写进族谱里

孔东梅

孔东梅是毛主席的外孙女,多年来她撰写了大量跟外公生平有关的书籍。2003年12月,孔东梅在新书《翻开我家的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中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毛主席的原配。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杨开慧是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其实这是错误的。孔东梅是这样描述的,“她是外公家庭中最不为人知的一位成员。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可以被历史忽略、被后人遗忘的成员,她就是外公的原配罗氏。”

不仅如此,孔东梅在《韶山毛氏族谱·世系表》(竹溪支)齿录卷十五中查到了毛氏家族对罗氏的记载:

“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时殁,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酉山卯向。”

能出现在族谱中,足以说明毛氏家族对罗氏的认可,而这也是毛主席的特别要求。那么,罗氏为何鲜为人知,她身上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毛主席对罗氏又是什么态度?这些问题都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青年毛主席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包办婚姻成为常态。大户人家如此,贫穷人家更是如此,而且当时远房表兄妹之间结为亲家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这种“亲上加亲”的行为,往往让男女双方颇受打击,女方很可能成为牺牲品。

很遗憾,毛主席和罗氏结为夫妇,就是毛主席父亲毛贻昌一手包办的结果。毛贻昌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跟儿子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尤其毛主席整日痴迷读书,让父子间屡屡争吵。

1936年6月,美国战地记者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期间几次跟毛主席彻夜长谈。如今我们能了解毛主席童年、少年的经历,绝大多数都是出自斯诺的采访记录,毛主席详细跟他描述了自己在走出韶山冲前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在年少经历中,父亲毛贻昌的严厉,让毛主席终身都难以忘怀。毛贻昌出生时家境贫穷,他早年去当了几年兵,积累了一笔钱财。当毛贻昌回到家乡后,不仅赎回了父亲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还购买了一些田地。

毛贻昌

毛贻昌当兵期间还涨了不少见识,靠着精明的头脑和经营才能,使得家境逐渐好转。显然,毛贻昌在当时是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农民,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最普通劳动人民的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这些宝贵的品质无疑对年少的毛主席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

关于自己出生时家境情况,毛主席是这样对斯诺说的: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担谷。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二十五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七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担谷。”

但是,相比孩子的未来,毛贻昌非常实际,并不期望他们飞黄腾达,只要能经营好这份家业就可以了。毛主席正式进入私塾读书前,在外婆家生活了多年,受舅舅影响读了很多书。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认为毛主席前途不可限量,便对毛贻昌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合影

毛贻昌只是笑了笑,他不以为然地说:“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毛贻昌这样看待读书,出现的结果就是毛主席每天必须记账,农忙时需要下田干农活。

毛主席对此很不满,他对斯诺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据资料,毛主席在13岁到15岁停学在家,一有空就坐在房间里看书,毛贻昌大为不满。

1906年冬天的一天,父子俩的矛盾彻底爆发。那天毛贻昌在家中设宴招待客人,因为来客很多,毛主席则在房间里看书痴迷,忘记出来帮忙。毛贻昌则推门而入大骂起来,毛主席则不顾一切冲出房间,一边跑一边大喊要离家出走。

母亲文七妹吓坏了,连忙呼喊丈夫一起追赶。在一口水塘旁,毛主席表示如果不让他看书,就跳下去。或许看到儿子如此执着读书,毛贻昌在妻子劝说下妥协了。毛主席对斯诺也提到了这一点:

“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文七妹

此事过后,毛贻昌越来越认为自己必须要做一些什么,他想到了给儿子包办娶妻,这样儿子就能安心下来经营这份家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氏进入了毛贻昌的视野中,他认为这个女孩跟儿子很般配。

罗氏,全名罗一秀,1889年10月出生于湘潭县杨林乡赤卫村楼门前,她比毛主席大4岁。罗一秀家境较好,她的家族跟毛家关系密切。罗一秀的祖母是毛咏堂的大女儿,她跟毛主席祖父毛翼臣是堂兄妹关系。

罗一秀的父亲罗鹤楼读过不少书,加上有不少田产,一家人其乐融融。罗一秀是家中的长女,故称为“大秀”。善于持家的罗鹤楼对孩子们教育严格,罗一秀也逐渐成为一位持家能手,当地有不少人上门提亲。

毛贻昌得知后,多次前往罗鹤楼家,他对罗一秀非常满意,两家人商议后都认为这门亲事门当户对,便将亲事定了下来。1907年,18岁的罗一秀嫁到韶山冲。那天,毛贻昌格外高兴,他在家中大摆宴席,几乎所有亲朋好友都来到家中祝贺。

毛主席故居

然而,毛主席却不高兴,读了多年的书,他早已对包办婚姻不满。可对于父亲的安排,他无法改变什么,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唯一能做的就是配合完成这一个仪式。毛主席说:“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没有想到她。”

罗一秀嫁到韶山冲后,生性善良的她很快得到公婆的认可,邻居们也逐渐对她大为称赞。文七妹身体不太好,罗一秀便承担了所有家务活,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有空还到田地里帮忙干农活。

这一切都被毛主席看在眼中,也深知罗一秀是一位好妻子,可他就是无法接受这桩婚事,整日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看书。毛主席对罗一秀的态度被父母看在眼中,原本毛贻昌希望儿子承担起经营家庭的责任,如今两人几乎不说话,可他又无法改变儿子。

命运有时就是难以捉摸,罗一秀身体很快出现了问题。1910年大年初二清晨,罗一秀因病去世,年仅21岁。罗一秀英年早逝,这给毛主席极大的刺激,他对妻子充满同情,他憎恶封建式的包办婚姻,产生了改造这个社会的想法。

毛主席给父母扫墓

罗一秀葬礼结束后,葬在韶山冲楠竹圫一处山坡上,这距离后来的毛主席父母墓地不远,可惜后来湖南军阀派人来韶山冲破坏毛主席先祖坟地时,乡亲们为保护墓地,对毛主席家祖坟进行迁移,期间罗一秀坟冢被平掉,遗憾后来没有恢复,便无法找到准确位置了。

在罗一秀去世当年秋天,毛主席开始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离开了闭塞的韶山冲,去了湘乡东山小学堂读书。孔东梅也认为这是外公命运改变的一步,“罗氏因病去世—有人说是患了痢疾,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已是足以夺命的恶疾。当时她才21岁。这年秋天,外公做出了离开韶山去湘乡读书的决定,从此开辟了真正属于他的人生新天地。”

罗一秀虽然去世了,可毛主席对罗家充满感情,始终关心着罗家情况。1911年春,毛主席要去省城长沙读书。当时正值插秧季节,毛主席出发前专门来岳父家帮忙,这让罗鹤楼非常感动。

1925年春节,毛主席携妻子杨开慧回到家乡养病,目的是“放火烧荒”,点燃家乡农民革命的热情,期间多次去看望“前岳父”,尽最大努力帮罗鹤楼解决了一些困难,还在一起吃了好几顿饭。

毛主席和杨开慧

毛主席对罗家的关心一直持续到建国后,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在中国各地,修族谱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韶山冲更是如此。毛氏家族来到韶山冲生活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全力解决生存问题,社会生活尚比较简单,人们无多少时间训练礼仪。

随着毛氏家族壮大,编修族谱被提上日程。据资料,韶山冲毛氏族谱创立于乾隆二年(1737年),可惜该族谱早已遗失。光绪七年(1881年)毛氏二修族谱时专门制定了家规,其中第一条便规定:

“孝悌为百行之原,固人道之所当尽。凡为子弟者,务宜服务奉养以事亲,逊顺恭让以尽弟。苟有不孝养父母,不弟事兄长,大则忤逆违悖,小则言语撞触,族长传祠,从重惩戒,训之不悛,送官究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韶山冲毛氏族人准备再次修族谱。毛主席仔细审阅族谱,沉默许久后问:“怎么没有罗一秀的名字?”于是,毛主席专门给领头人写信,叮嘱他一定要将罗一秀写入族谱中,尽管罗一秀已经病逝多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毛主席此举就是对罗一秀的认可,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那一幕,孔东梅在族谱中看到了关于对罗一秀的记载。

毛主席

1950年1月,毛主席收到一封署名为黄谱臣的来信,信中他告诉自己目前在广西柳州铁路部门工作,希望毛主席能安排他回到家乡工作。

毛主席对黄谱臣不陌生,他很快回信一封:

“一月二十四日来信收到,很高兴。只在广西铁路方面工作,很好,希望你继续努力此项工作,不必往别处,也不必回乡。你的夫人是否仍是罗鹤楼先生的次女,如是,请替我向她致问候之意。”

毛主席这封信写得很有原则,既关心罗家情况,又没有搞特殊。1950年5月,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长沙,他专门叮嘱儿子一定要代他回韶山冲看看乡亲们,这时罗鹤楼已去世多年。临行前,毛主席反复叮嘱儿子要看哪些人、送什么礼品等,尤其提到了要看看罗石泉。

罗石泉是罗鹤楼的胞弟,早年积极参加革命,后被敌人抓捕,直到1941年才出狱。罗石泉出狱后生活困难,毛主席得知后专门寄给一笔钱,助他度过了难关。毛岸英回到韶山冲后,谨遵父亲要求,一一拜访乡亲们,还特意通知罗石泉来见面。

毛岸英回到韶山冲

毛岸英详细了解罗石泉生活情况、对政府有何要求等,分别时还送给他200块钱以及一盒茶叶。罗石泉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当即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感谢之情。罗石泉还在信中表示自己希望去北京看看,希望毛主席能批准。

毛主席向来不允许搞特殊,对亲人更是如此,他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安排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

如今收到罗石泉的来信,毛主席犹豫了,最终他破例了。这显然是因为罗一秀的缘故,罗石泉在北京期间,所有花费都是毛主席用工资来支付的,还专门陪着他游览了。

纵观罗一秀的一生只能短暂21年时间,无疑充满着悲剧色彩。可毛主席一直没有忘记罗一秀,即便他后来成为国家主席,反而更加关注罗家人的生活情况,还为她多次破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