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隔离病房内
封面新闻记者刁明康 田源 纪陈杰 王洪斌 发自武汉
李华,医生。
熊英,护士。
翟丽,通讯行业。
罗凤鸣,医生。
如果不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可能这一生都不会有交集。
现在,他们同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903病房内,讨论着同一种病情。李华、熊英、翟丽是病人,罗凤鸣是医生。
在这场与病毒疫情的对抗中,最先倒下的是李华。作为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感染科负责人,此前,他平均每天要接诊60名以上的发热病人。
其次是熊英。她是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消化肝病科护士,抽调到发热门诊作战,1月26日被查出患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最后是翟丽,家距华南海鲜市场不远,曾特地避开污染地,戴着口罩上班。打针一周后,于1月27日入院……
许多年以后,或许不会有人再提起这场疫情,但李华、熊英、翟丽、罗凤鸣应该不会忘记。尽管现在,他们还不知道口罩下的对方长什么样,但他们相互鼓励。病情稍轻的李华,还能帮着熊英和翟丽分析CT结果。
2020年2月1日,阳光正暖。
李华说,想早点回到岗位。
熊英说,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在住院。
翟丽说,很想念自己还在哺乳期的孩子。
罗凤鸣太忙,没说什么。
▏疑似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翟丽(化名)
防护设备简易,日均接诊60人
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位于江汉区香港路。门前有个小公园。
每天下班后,李华会穿过公园,要么搭车,要么开车回家。
这个40岁的男人,土生土长于武汉。大学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2007年调到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现在是感染科负责人。
这是一家综合医院,没有单独的发热隔离病房。日常,感染科就是李华带着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负责。
去年12月下旬,武汉的医疗行业传出,有华南海鲜市场的人患了不明肺炎,肺部磨玻璃样,提醒医生警惕。
李华开始注意这一病情。
圣诞节前一天傍晚,临下班前,门诊来了个发热病人,47岁,是华南海鲜市场的送货工,说胸闷、气喘、发热症状已出现两三天。
李华接诊后发现,病人甲流乙流都呈阴性,血常规也好,唯一呈阳性的是肺部CT。
李华立即上报医院,区疾控中心和武汉市疾控中心安排了人员来采样。当天,病人接受治疗后提出回家,被李华留住。
由于没有独立的发热病房,病人随后被转到武汉金银潭医院。李华从后者的同行处打听到,经过确诊,这位送货工患的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此后一段时间,陆陆续续,李华每天都要接到同样发热的病人。
而此时,没有人知道这种病有传染性,也没有相关防护政策出台,但李华清楚,要未雨绸缪。
他要求科室的同事都戴上口罩,穿上隔离衣。医院也开始重视这一病情,在门诊、感染科都发放了免费口罩,要求发热病人戴上。
然而,尴尬的是,李华和同事手里并没有N95口罩,也没有达标的防护服。
他们只能戴着两个普通的外科口罩,穿着可以洗干净后重复使用的隔离衣面对病人。而这样的防护等级,还是整个医院里最高的级别。
2020年1月10日以后,前来协和红十字会医院的发热病人开始增多,“每天超过百例”。
急诊、呼吸内科、感染科被挤得满满当当。1月15日左右,更是呈井喷状。
最高峰的时候,单是感染科,李华一个人,一天接诊就超过60例。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吕希俊的急诊病房内,情况更是复杂,“床上躺着病人,地上打着地铺睡着病人,过道上堆满了病人,上个厕所都要小心,以防踩到地上的病人”。
吕希俊办公室的座椅,都不知被谁被拿走,很多时候,他只能站着给病人检查,站着开处方。
此时,作为消化肝病科的护士,熊英也被紧急抽调到发热门诊帮忙。病人多的时候,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才能下班。有一天晚上,熊英加班到11点,肚子饿得咕咕叫。
防护设备不足,感染科医生被感染
在李华、熊英以及急诊科副主任吕希俊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翟丽也从网络上关注到了病情。
她的家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远。为了避开这个当时还不知道满地是病毒,但已出现多例感染病人的地方,每天上班,翟丽都选择走另一条路。
虽然那时翟丽和大多数武汉市民一样,不知道这个未知病毒的危害性有多大,是否有人传人现象,但翟丽出门,还是戴了口罩,甚至还有面罩——“我要骑电动车,天冷,所以口罩随时戴着的”。
1月13日是星期一。
翟丽到了办公室,开始打喷嚏,有感冒症状出现。她跟同事说,可能头天晚上开着空调睡觉,多次进出房间,感冒了。
翟丽今年38岁,大的一个孩子14岁,小的还在哺乳期。
不敢吃药,翟丽买了些板蓝根,但效果不好,到了星期三,开始咳嗽。
翟丽以为是没吃药导致咳嗽,又去买了鱼腥草和哺乳期可以用的药物。但到了18日左右,翟丽发现,感冒不但没有减轻,反而症状更明显了。
晚上,她全身发冷,肌肉酸疼,咳嗽也很严重。家里人有些怀疑,劝她去医院看看。
1月19日,星期天,丈夫开着车,送翟丽到武汉中心医院检查并做了一个CT。结果显示,双肺感染!
医生当即劝翟丽住院,但因为床位紧张,翟丽未能住院,只能在门诊打针。从20日开始,翟丽每天准时到医院打针。
也就是在这一天,李华第一次为自己做了CT检查。
当时是凌晨1点半,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的沈医生趁工作间隙,找到李华,要给他检查一下。沈医生认为,李华每天与发热病人面对面,“他不能倒下”,检查一下放心。
检查结果显示,李华没有任何问题。
此后两天,李华连续上了两个夜班,又替同事上了个白班。
22日上午11点,李华突然觉得胸闷,头晕。起初他认为,可能是连续工作,没休息好,并没在意,护士给他输了一瓶葡萄糖后,他又站起来继续接诊。
当天下班,回到家后,李华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23日,李华请同事再次给自己做了CT检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肺部图显示,就是疑似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啊!”
24日,李华倒下,被送进了隔离病房。
▏被感染的感染科医生李华(化名)
此时的熊英,尚穿着资源严重紧缺的防护装备,忙着在门诊大厅和各个病房穿梭,给病人上氧气机、输液、测量体温。
熊英是湖北黄冈人,27岁。居住地距离医院不远,每天早上都是步行来上班。
1月25日早上,起床后,她感觉有点头疼,呼吸有些局促。她跟护士长报告了情况,护士长说,要不先量个体温吧。但因为穿着防护服,穿脱不便且发热病人实在太多,熊英连5分钟时间都没挤出来。
26日,熊英全身疲软,领导要求她先去拍个片子看看。结果显示,她也患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而此时,在武汉中心医院打针一个星期还是不见好转的翟丽,再次做了CT复查,结果病情并未得到抑制,肺炎感染面积,反而增大了。
1月27日,熊英和翟丽一早一晚,先后住进了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隔离病房。遇上了早前入院的病友——协和红十字会医院感染科医生李华。
▏被感染的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护士熊英(化名)
病房位于9楼,门牌号903。
重构防护系统,903病房燃起希望
1月23日,在李华做CT检查并发现自己疑似患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天,千里之外的四川,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教授罗凤鸣接到了上级关于赴武汉支援的命令。
罗凤鸣曾是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中国医疗队成员,2003年时,也曾作为第二批待命前往北京的医生,在成都开展抗击工作。
▏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教授罗凤鸣
1月25日,在熊英忙得连体温都没空量的这天下午,包括罗凤鸣在内的首批135名四川援鄂医疗队队员从成都出发。
第二天,他们在驻地进行了岗前培训。
1月27日7时30分,所有人乘坐大巴,奔赴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开展工作。
这一天的晚些时候,罗凤鸣召集华西医院感染学副主任医师刘焱斌和副主任护师冯梅召开了一个3人会议。
最终得出,要对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现有的诊治流程做一些调整,并对原来的传染防控和病房卫生做进一步优化,细到包括隔离病房门需要关闭、门把手、床头柜、地面卫生、房内空气如何消毒,都要制定制度。
同时,罗凤鸣认为,要严格按照标准,对病人进行轻中重程度划分,避免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生交叉感染,避免轻度和重度病人同病房治疗,连工作通道和病人通道也要分开。
在华西医疗队队员的眼里,由于病人众多,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医护人员,已经疲于应付,没有精力再顾及到每个角落,比如禁止病人在院内四处流动等。
对此,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邱琼深有感受。
1月25日,医院被确定为发热门诊医院,不再收治其他病人,邱琼回忆,从此,来医院求诊的发热病人如潮水一样,“最高的一天,达到2400人次”。
有的病人甚至要排几个小时队才能看上病,又要排几个小时才能照CT。
急诊科副主任吕希俊还遇到了这样的暖人情节,病人看他确实太累,主动提出给他按摩肩颈。不过,他婉言谢绝了,“防护服的脖子处是密封的,一不小心弄坏,空气就要进去”。
华西医疗队原本负责13楼隔离区的病人,但鉴于病人需求,罗凤鸣接受医院请求,在多个隔离区进行病房查看和诊治指导。
就这样,李华、熊英、翟丽,罗凤鸣,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在903隔离病房不期而遇。
2月1日,阳光正暖。
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隔离区域前,墙角有序地堆着手套、面罩、防护服、一次性鞋套、消毒液、消毒酒精等。每一位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都能顺利领到一套装备。
903病房内,病情稍轻的李华,早早就起了床。房间消过毒后,他把窗户推开了巴掌大一条缝。
阳光照进来,落在墙角,3个病人的心情都比前一天又好了些。
翟丽在罗凤鸣及其他四川医疗队医生的诊疗下,每天输液7瓶,严格按照规定服用抑制药物。
▏四川医疗队队员在903医院展开会诊
▏四川医疗队队员进入病房前
近几天CT显示,她肺部感染的区域已经在缩小。虽然走路依然有点气喘,早晚也还有拉肚子,但已经可以自如上下床,还能时刻摸着手机,关心国家对疫情的控制和药物研发。
她现在最想的是,早点康复出院,回去照顾自己的孩子。
熊英则在微信上不断回复着朋友和同学的问候,聊得开心了,还会哈哈大笑。住院前,她告诉在黄冈的父母,自己只是有点不舒服,做了个检查。
她感觉现阶段身体状况还好,很快就能出院,“希望父母还不知道,我就健康出院了”。
而李华,则在等待自己的核酸检查结果。他不仅行动自如,还能给熊英和翟丽上医疗课,传授卫生知识。偶尔,还能帮着两位病友看看CT结果,分析病情。
只要两次核酸检查结果呈阴性,影像学及其他指标达标,他就可以顺利出院。
“出院就马上请求回去上班啊。”他说,“我现在已经参加医院的远程医疗队,在网上为患者提供视频诊疗服务了。”
(文中李华、熊英、翟丽为化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