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事事谨慎,时时谨慎,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曾国藩在仕途之中,处处小心,在为官中一心求稳,在言语中也是慎言。晚晴末年,清政府对汉族官僚的不信任,世事难料,人心叵测,导致曾国藩步履维艰,在钢丝上求生存,形成了其独特的处世方法。如何在困境求的生存,我们要向曾国藩学习。
第一:言行谨慎。谨慎是一个人成熟的起点,特别是其为人处事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人不善于谨慎行事,在工作或者处事中,毛手毛脚,给人一种不成熟,不靠谱的形象,其内在心态被旁人一眼便看穿,自然流留不到什么好的印象。曾国藩年轻就已经踏入仕途,其深知谨慎言行的重要性,为了趋向于成熟,其在谨慎这个方面煞费苦心,做事过程中处处小心,不一点马虎,时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遇到任何事情都谨言慎行,三思而行。因曾国藩处处谨慎,在官场上小心言行,最终不至于铸成大错,招致灾祸。
第二:感恩图报。曾国藩一生多次得到朝廷的重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四省巡抚、提督等等大官都坐了一个遍,但是其依旧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曾国藩有如此殊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都和感恩图报离不开关系。曾国藩在给其弟弟写信中说到“骆、胡、王、薛等人,都获得了巡抚的头品顶戴,今弟获得殊荣,更要感激图报”。曾国藩一生仕途,提拔重用的人无数,但是在绝境中帮助过曾国藩的人不多,曾国藩对那些绝境中真正给予自己帮助的人铭记在心。曾国藩功成名就后,还时常对那些帮过自己的人,这些人或是知县、或是乡绅、或是农夫表示感谢,赢得了民众的一致好评。
第三:知进退。曾国藩获得清王朝的青睐,处处予以重用,在外人看来,这是曾国藩更进一步的机会,但是曾国藩却不这么认为。自咸丰年间,团练四起,权在督抚,清政府早已经是外重内清的局面,而当时的湘军军力雄厚,对当时的局势变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于这一点,清政府清楚,曾国藩更清楚,双方只有一层窗户纸未捅破而已。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深恐自己骤然遭遇不测,其写到“余权位太重,威望太隆,虚名太大,物极必反”。因此,曾国藩名声鹊起,反而恐慌不已,时常思退路。在清政府的监控之下,曾国藩审时度势,积极消减湘军兵力,自断臂膀,一步步打消清政府的顾虑,加上曾国藩兢兢业业为朝廷出力,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得以善终。
小结曾国藩的处事之道,总结起来就是这八个大字“慎独、懂感恩、知进退”。在任何行业中,我们都要遵守一定规则,特别是在仕途,更是要学会处世。如何简单的处世,曾国藩认为“立身之道在于慎独,做人之道在于感恩,保全之道在于知进退”。这些是曾国藩修身处世的智慧,也是其在危机重重近况下的保命招数,值得我们后世学习。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评论。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谦,《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主敬则身强“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无不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抵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以上四个方面能看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非常独特,他没有要求子女当多大官、攒多少财富,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四个核心问题及自身的处理经验留了下来,这四个核心问题是:养心、养身、养神、人际关系,前面三个是一个人自身的问题,后面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年轻人可能感觉不到这四个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前三个问题的重要性,但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慢慢发现心灵的问题、身体的问题、精神的问题对人来说将会多么重要,无论我们是想平淡过一生,还是想干一番事业,都要有一个好的心、身、神,这三个方面如果出现问题,健康生活工作的基础就会动摇。
俗语云,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强大的力量要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展现其强大,否则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
老虎的主场是深山,龙的主场是沧海。
曾国藩说: "主气常静,客气常动"。 当家做主的时候,你非常熟悉这个环境,气象平和,游刃有余;到了陌生的领域,你就会有很多躁动。
"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往往最开始的气势是盛的,但是你会发现各种的不舒服、不熟悉,很快气就衰了;如果是在你熟悉的地方,哪怕你的气是微弱的,但时间长了,你做成了一件一件的事,你的气就越来越旺。
"故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作客"。
善于打仗的人应该自己做主,在自己的主战场打胜仗,不喜欢客场作战。曾国藩讲的是打仗,两军对阵,进攻的一方为客,防守的一方为主。他喜欢打防守战。
主与客不仅仅是位置关系,而且是一种气势的对比,更存在一种力量的转化。
“做主”不仅能以静制动,而且后发制人。
房产销售为什么一定要请你去售楼部谈价格,而不是电话中告诉你?
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按支配能力(即影响别人的能力),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每等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大学十个预算削减计划中哪一个最好。
一半的小组在支配能力高的学生寝室里,一半在支配能力低的学生寝室里。
泰勒发现,讨论的结果总是按照寝室主人的意见行事,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别人的环境中更有说服力,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如果不能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里讨论事情,也应尽量争取在中性环境中进行,这样对方也没有主场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销售总是苦口婆心的劝你去实地看看,因为只要你去了,他们就有说服你的机会。
个人的能力要在适合其发挥的“场”中才能展现,拥有“主场”优势是你的幸运,而不是你的能力。
这就是现实,就算你很优秀,也必须承认这个现实。
李尚龙在《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中有句话:
“别把平台当作你的能力。 你要明白,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离开平台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
所以,要善于“做主”,但不要错把平台的实力当成自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