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面相命理

国有几画(国有几画多少笔画)

时间:2024-01-14 05:53:27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必”字书写的笔顺竟有三种,你的是哪一种?

“必”字书写的笔顺竟有三种,你的是哪一种?

琢文说文:“必”这个字很常见,基本上也人人会写,但要说起“必”字的笔顺,知道的人就不很多了,甚至不少《小学生笔顺字典》中的笔顺也是错的。当然这个很好理解,编字典的又不一定懂书法,就像卖汉堡的也不一定了解疯牛病的起源一样,呵呵,说句题外话。

回到正题,很多人认为“必”字是“心”字加一撇,所以在书写上经常按“心”的笔顺写,先写“点”,再写“卧勾”,然后点两个“点”,最后加上一“撇”。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

要了解字的笔顺,就要先从字的字义说起。《说文解字》中注释,“必,从八,从戈”,“八”是分开的意思,而“戈”是“杙”的假借,指分开小木桩,最早是用来占卜的,引申为判断的意思。当然也有其它说法,认为“必”是“柲”的本字,意思为长柄武器上用来固定木棍与铁刃的穿孔。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是肯定了“必”不是“心”字加一撇,而是“八”与“戈”的结合,其中“戈”向左倾斜,“八”的“撇”和“捺”化成两点分于左右。因此,“必”的笔顺为撇,卧勾,上点,左点,右点。

我们可以从“必”字的演变中找到答案: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必”字的行书和草书的连笔中看出端倪:

邓文原的行书:

褚遂良的草书:

参考补充A: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一方面是对我国国有传统学科的继承,另一方面为传统遗产提供了一个整理发扬,使之更科学能焕发光芒的平台。

然而,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书法逐渐受到炎黄子孙的冷落。崇洋媚外,殊不知西方对中国文化、书法等的崇拜、热衷让我们这些书法国度的人汗颜、脸红不已。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不能随波逐流。”现在许多人,不仅字写得难看,字形千奇百怪,笔顺也千差万别。

一个字的笔画,少则一画,多则三十几画,书写起来必然有先有后。

在现今语文教材中,“必”字的笔顺是:左点—卧钩—上点—右点—撇。详细字义为:“会意,字从‘心’从‘撇’,‘心’指‘心脏’,‘撇’表示‘不可见’。‘心’与‘撇’联合起来表示‘心脏不可见’”。表面上看都是正确的,无可厚非。但是从书法上讲这与实际相去甚远。

首先,“必”与“心”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古人对“必”与“心”的书写也有本质的区别

田蕴章老师曾叫学生写必字,七个学生没有一个相同,而且没有一个写对,这是为何呢?不言而喻,书法的没落,对书法法则的忽视,缺少观察。这同时也是今人和古人书法相距太远的一个原因。

必是一个常用字,正确笔顺如何写呢?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实际上这只是外行的无知。为何今人不如古人,其实是今人不尊重古人一代代的经验结晶,不尊重书法的“法”。要想写好字,不学古法,一切不过是个笑话,独创,谈何容易。

必字,正确的笔顺应是撇—卧钩—上点—左点—右点。三点互相呼应。书法有“法”,这是我们不能随意去更改的,这些都是有径可循,有法可依的。

《颜体字帖》

《行书技法》

柳公权《玄秘塔》

欧阳询《九成宫》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无论如何,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尽力去学好,学对,学精她。有人说;“字如人面”。不错,正因为如此,习得一手好字,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参考补充B:

笔墨长情:“必”这个字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也很常用。字很简单,一共五个笔画,可是我却经历了三种笔顺的学习。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刚刚开始学汉字的时候,老师是这么教的:必,就是心、撇,一个心字再加一撇就是必字了,后来我还特意去查了新华字典,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必、拼音:bì,笔画:5,部首:心,笔顺:45434(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个笔顺不是先写心、后写撇,而且“必”字和“心”字没有什么联系,心字旁更是不知如何说起啊)

后来上了初高中之后知道了另外一种写法:左点、卧勾、上点、撇、右点,撇从第五笔变成了第四笔;

再后来学习书法、看了一些帖子,我发现古人在写楷书的时候,笔顺是这样的:撇、卧勾、上点、左点、右点。

古人在“必”在结构上卧勾写的很小,整个字是由左右两点给撑起来的,如果是先写心、再写撇,整个字显得非常得不美观。(我猜测啊,为什么会有先写心、后写撇这个写法?而且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心字旁”?可能是因为对于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娃娃来说:“必”是由“心”字加一撇而成的,更能让他们去学习和记忆,学会了心字便学会了必字,现在小学老师怎么教我不知道,不过我小时候很多字都是通过这么“加一笔、减一笔”学会的。)

欧阳询

柳公权

王羲之

其实还有其他的不同笔顺,不信你可以问问周围的小伙伴,你就会发现这个字的笔顺还真是多啊。;在一些草书中则有笔顺是这个样子:上点、撇、卧勾、左点、右点,王献之、颜真卿、苏轼等都有此写法。

王献之

颜真卿

苏轼

另外还有:上点-左点-撇-卧钩-右点,张旭、智永等有此写法。

智勇

张旭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它已经不再是你认识的那个”必“字了?那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写法呢?要了解字的笔顺,就要先从字的字义说起。《说文解字》中注释“必,分极也。从八、弋。”“必”字是“八”与“弋”的结合。由此可见必的部首不应该是“心”,先写心后写撇的笔顺是错误的。

说文解字

吴昌硕

胡澍

到了隶书阶段,必字的“弋”向左倾斜变成撇捺点,“八”化成两点分于左右。已经接近于楷书的结构了。

楷书的必,“弋”演化成了点+撇+卧钩,这三笔还是应该连在一起写,区别只是先写哪一笔的问题。

所以,在楷书层面而言,“撇-卧钩-上点-左点-右点”和“上点-撇-卧钩-左点-右点”的笔顺都是有据可查,比较常见的。

隶书

“必”字的笔顺说法三种

琢文说文:“必”这个字很常见,基本上也人人会写,但要说起“必”字的笔顺,知道的人就不很多了,甚至不少《小学生笔顺字典》中的笔顺也是错的。当然这个很好理解,编字典的又不一定懂书法,就像卖汉堡的也不一定了解疯牛病的起源一样,呵呵,说句题外话。

回到正题,很多人认为“必”字是“心”字加一撇,所以在书写上经常按“心”的笔顺写,先写“点”,再写“卧勾”,然后点两个“点”,最后加上一“撇”。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

要了解字的笔顺,就要先从字的字义说起。《说文解字》中注释,“必,从八,从戈”,“八”是分开的意思,而“戈”是“杙”的假借,指分开小木桩,最早是用来占卜的,引申为判断的意思。当然也有其它说法,认为“必”是“柲”的本字,意思为长柄武器上用来固定木棍与铁刃的穿孔。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是肯定了“必”不是“心”字加一撇,而是“八”与“戈”的结合,其中“戈”向左倾斜,“八”的“撇”和“捺”化成两点分于左右。因此,“必”的笔顺为撇,卧勾,上点,左点,右点。

我们可以从“必”字的演变中找到答案: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必”字的行书和草书的连笔中看出端倪:

邓文原的行书:

褚遂良的草书:

参考补充A: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一方面是对我国国有传统学科的继承,另一方面为传统遗产提供了一个整理发扬,使之更科学能焕发光芒的平台。

然而,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书法逐渐受到炎黄子孙的冷落。崇洋媚外,殊不知西方对中国文化、书法等的崇拜、热衷让我们这些书法国度的人汗颜、脸红不已。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不能随波逐流。”现在许多人,不仅字写得难看,字形千奇百怪,笔顺也千差万别。

一个字的笔画,少则一画,多则三十几画,书写起来必然有先有后。

在现今语文教材中,“必”字的笔顺是:左点—卧钩—上点—右点—撇。详细字义为:“会意,字从‘心’从‘撇’,‘心’指‘心脏’,‘撇’表示‘不可见’。‘心’与‘撇’联合起来表示‘心脏不可见’”。表面上看都是正确的,无可厚非。但是从书法上讲这与实际相去甚远。

首先,“必”与“心”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古人对“必”与“心”的书写也有本质的区别

田蕴章老师曾叫学生写必字,七个学生没有一个相同,而且没有一个写对,这是为何呢?不言而喻,书法的没落,对书法法则的忽视,缺少观察。这同时也是今人和古人书法相距太远的一个原因。

必是一个常用字,正确笔顺如何写呢?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实际上这只是外行的无知。为何今人不如古人,其实是今人不尊重古人一代代的经验结晶,不尊重书法的“法”。要想写好字,不学古法,一切不过是个笑话,独创,谈何容易。

必字,正确的笔顺应是撇—卧钩—上点—左点—右点。三点互相呼应。书法有“法”,这是我们不能随意去更改的,这些都是有径可循,有法可依的。

《颜体字帖》

《行书技法》

柳公权《玄秘塔》

欧阳询《九成宫》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无论如何,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尽力去学好,学对,学精她。有人说;“字如人面”。不错,正因为如此,习得一手好字,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参考补充B:

笔墨长情:“必”这个字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也很常用。字很简单,一共五个笔画,可是我却经历了三种笔顺的学习。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刚刚开始学汉字的时候,老师是这么教的:必,就是心、撇,一个心字再加一撇就是必字了,后来我还特意去查了新华字典,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必、拼音:bì,笔画:5,部首:心,笔顺:45434(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个笔顺不是先写心、后写撇,而且“必”字和“心”字没有什么联系,心字旁更是不知如何说起啊)

后来上了初高中之后知道了另外一种写法:左点、卧勾、上点、撇、右点,撇从第五笔变成了第四笔;

再后来学习书法、看了一些帖子,我发现古人在写楷书的时候,笔顺是这样的:撇、卧勾、上点、左点、右点。

古人在“必”在结构上卧勾写的很小,整个字是由左右两点给撑起来的,如果是先写心、再写撇,整个字显得非常得不美观。(我猜测啊,为什么会有先写心、后写撇这个写法?而且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心字旁”?可能是因为对于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娃娃来说:“必”是由“心”字加一撇而成的,更能让他们去学习和记忆,学会了心字便学会了必字,现在小学老师怎么教我不知道,不过我小时候很多字都是通过这么“加一笔、减一笔”学会的。)

欧阳询

柳公权

王羲之

其实还有其他的不同笔顺,不信你可以问问周围的小伙伴,你就会发现这个字的笔顺还真是多啊。;在一些草书中则有笔顺是这个样子:上点、撇、卧勾、左点、右点,王献之、颜真卿、苏轼等都有此写法。

王献之

颜真卿

苏轼

另外还有:上点-左点-撇-卧钩-右点,张旭、智永等有此写法。

智勇

张旭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它已经不再是你认识的那个”必“字了?那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写法呢?要了解字的笔顺,就要先从字的字义说起。《说文解字》中注释“必,分极也。从八、弋。”“必”字是“八”与“弋”的结合。由此可见必的部首不应该是“心”,先写心后写撇的笔顺是错误的。

说文解字

吴昌硕

胡澍

到了隶书阶段,必字的“弋”向左倾斜变成撇捺点,“八”化成两点分于左右。已经接近于楷书的结构了。

楷书的必,“弋”演化成了点+撇+卧钩,这三笔还是应该连在一起写,区别只是先写哪一笔的问题。

所以,在楷书层面而言,“撇-卧钩-上点-左点-右点”和“上点-撇-卧钩-左点-右点”的笔顺都是有据可查,比较常见的。

隶书

简体字 简化字 简化字总表

简体字概况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是楷书的简化。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朝)、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今天所说的简体字,通常指《第一批简体字表》、《当用汉字表》、《简化字总表》中的字,有时也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简字和二简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异体字、草书楷化字、解放字,二简字还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见的简体字,比如藏的二简字“䒙”)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第一批简体字表》的两个说明是这样的:1)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2)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俗字如“体、宝、岩、蚕”等,古字如“气、无、処、广”等,草书如“时、实、为、会”等,皆为已有而通俗习用者。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

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时期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对,于是到1986年6月,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今天的《总表》总共收录了2235个字。

叶籁士对《简化字总表》2274个简化字中比较常用的521个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其中解放区和建国后出现的是101个(中国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大量刊物和宣传品曾经采用和创造了一些简体字,这批新创的简体字被称为“解放字”),其余420字(占80%以上)都是解放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60个。

2000年10月31日文字法通过,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确立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简体字的前世今生

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现今见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公元前1250年左右),距今三千多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

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东汉后期出现了楷书,从此字体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所以我们的文字被称之为“汉字”。

这一部分简体字来自书法文献:

汉朝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晋朝王羲之用过: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行书字帖中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晋朝王献之用过: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唐朝欧阳询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唐朝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継。此外用过:来、问、礼、绝、维

唐朝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唐朝《纪泰山铭》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有:叶、号

宋朝苏轼用过: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元朝赵孟頫用过: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董其昌用过: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清朝郑板桥用过: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

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上都书写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38页)。太平天国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国字少一点,字体左右对称,寓意太平。太平军打到哪里,囯字就用到哪里),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太平天国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甚至影响到后来的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分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极为支持。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并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遂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简化字反响强烈。

1928年,胡怀琛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等出版。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

1935年6月,钱玄同在其所编的《简体字谱》(2400余字)中选出1300余字编成《常用简体字表》,送交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会通过其中的1230字并准备推行。

1935年8月21日,中华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亦即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但遭到当时的元老戴季陶强烈反对。

1936年2月5日,由于当时的元老戴季陶强烈反对,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的《简体字表》第一表,业已收录简化汉字1700个,只是抗日战争爆发,汉字简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但人们更热衷于新文字的创造。到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许多新文字方案在社会上流传。其中以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和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合作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影响最大。在吴玉章的倡导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这套拼音文字脱了盲,不但能读拼音报,还能写简单的信件。这更坚定了语言学家们对新文字的信心。不过,连年战乱,新文字的实验和推广始终没有在全国铺开。

中国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曾经创造了许多简笔字,这些新造字被称为“解放字”,如团、队、护、忧、极、沟、历、艺、钥、乡、宪、习、灭、吨、丛等。

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家黎锦熙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新文字主要指的是创立一种拼音化新文字,用以取代汉字),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但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还没来得及考虑。回信给吴玉章说:可以组织这一团体,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汉字简体字也应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众应用。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筹划下,由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组合并其他机构组成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

1952年,在宣传汇报会上再次提出简化汉字。他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二十四年,我们在政治委员会上通过了一个汉字简化方案,因戴天仇(戴季陶)的激烈反对而未施行,很遗憾。没有想到,只过十几年,他就不在了,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

很快,台湾成立“简体字研究委员会”。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家伦盛赞“总裁此举极其英明”,并公开说“中国文字必须保存,但要保存中国文字,则必须简化它,使民众便于学习和运用”。廖维藩、胡秋原等106名“立法委员”对罗家伦的言论极为不满,提交议案:“为制止毁灭中国文字,破坏中国文化,危及国家命脉,特提议设立文字制定程序法……”学者潘重规更激烈地表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千万世人的公共遗产,不容一世代一部分人专横独断。”随即引发了一场汉字繁简之争。其间,《联合报》做过一次测验,参与者中,赞成汉字简化者7315人,反对者4807人。

在这场争论胶着不下时,因大陆率先推行汉字简化,使这一问题政治化。如学者林安梧所说,“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依哲学角度而言,我们是作为对立面的另一边,居于‘客’位,沦为强势‘主方’的奴隶,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不再倡言汉字简化,谁再谈论这个问题,就很可能会被扣上“沟通匪帮”或“隔海唱和”的“红帽子”。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但看过后却很不满意,他认为这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

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1953年10月1日,中国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拟出了。

1954年10月8日,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

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直属于国务院。

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老舍都是该会成员。同年10月,草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955年10月,《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讨论的结果作了修改,修改后的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申请委员会审定。

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一说是517字)及简化偏旁54个。分四批推行。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1965年出版《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字形,表中用字如“奥、温、争、盗、遥、黄、吕”等很多时候会被看作简化字。

1967-1969年火热时期,各地的民众都曾推出过不同程度的简化字,后被明令禁止使用。

1975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报请国务院审阅。

1977年12月20日,在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称为“二简字”,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次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

1978年7月,中宣部发出通知,在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简字”。

1981年,为适应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中国发布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80。

GB2312将代码表分为94个区,对应第一字节;每个区94个位,对应第二字节,两个字节的值分别为区号值和位号值加32(2OH),因此也称为区位码。01-09区为符号、数字区,16-87区为汉字区,10-15区、88-94区是有待进一步标准化的空白区。GB2312将收录的汉字分成两级:第一级是常用汉字计 3755个,置于16-55区,按汉语拼音字母/笔形顺序排列;第二级汉字是次常用汉字计3008个,置于56-87区,按部首/笔画顺序排列。故而 GB2312最多能表示6763个汉字。

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宣布废止“二简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刊载在10月15日的《人民日报》,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叠、覆、像、啰不再简化为迭、复、象、罗。

1986年发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内收通用字7000个(含《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字)。这个表亦代替了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6196字),规范了中国大陆的印刷字形标准,另外亦恢复了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淘汰了的15个异体字为规范字。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发布并定于2001年1月1日生效。中国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常用字6500个,比原来的通用字表减少了500个。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

简体字的世界地位

联合国的汉字标准与大陆的规范汉字保持一致,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联合国不再同时发行简繁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也使用大陆的普通话与规范汉字作为学习中文的语言文字规范。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其他国际组织也采用了大陆的规范汉字为标准。随着世界其他地区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正式文书上以简代繁,让艰难的繁体字留下欣赏形式,加上华人后代中文的易学考虑,简体汉字成为海外华人所主要使用的汉字已是趋势。

简体字在各国的应用概况

马来西亚:

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

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新加坡:

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个字外,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

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

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日本:

日本使用汉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和范围,此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1981年,内阁公告了仅仅作为目标而非强制的《常用汉字》,废止了《当用汉字》限制汉字数量的政策。

韩国和朝鲜:

在国内民族主义的思潮下,朝鲜于1948年废除汉字的同时,用朝鲜语固有词替换汉字词的运动逐步开始,直到现在,朝鲜还是专用谚文书写,废除汉字。韩国于1946年左右获得独立后,在摆脱日本殖民影响的民族思潮的影响下,为了摆脱中国文化影响的烙印,废除汉字的使用,规定韩国大街小巷都使用谚文来标记,官方的文字也是只能使用谚文来记事,小学、初中课程不得学习汉字,汉字在高中课程才列为与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外国语的选修课程。

简体字的简化方法

使用古字、俗体字、异体字、新字形

古字

说明:这里的古字指的是比繁体字更古老,或者从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开始,就有多种写法并存的字。

示例:网、从、众、灾、气、黄、吴、离、杀、弑、吕、宫

俗体字

说明:这里的俗体字指的是古今以来通俗流行,而字形在当时来说并不符合规范的汉字,在历史上已经被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广泛使用。

示例:如:阴、阳、个、来、夹、双 、咏、边、寿、旧、昼、尽、亘、恒、雕、随、丽、医、声、亲、区、卧、乔、远、园、华、画、粮、怜、凭、泪、袜、宽、龟、点、么、启、脚、类、联、汚-污、対-对、圧-压、歯-齿、庁-厅、縂-总、顕-显、雑-杂、骵-躰-体(简化字源、京本通俗小说、宋元以来俗字谱等)

说明:根据俗体字与异体字偏旁类推简化或者字形稍加改造而来。

示例:严、兽、县、鉄-铁、鉆-钻、鈡-钟、銹-锈、絵-绘、継-继、垻-坝、覌-观、覚-觉、頋-顾、帰-归、偹-俻-备

异体字

说明:一般情况下,异体字包括古字与俗字,这里仅指汉字的部件基本上一样,只是位置略有不同的字。

示例:峯-峰、峝-峒、峩-峨、娿-婀、鞌-鞍、羣-群、蹵-蹴、槩-概、鹅-䳘-鵞-䳗

新字形

说明:可以把它看作印刷时出现的异体字

示例:温、媪、蕴、奥、粤、摇、遥、兖、滚、没、殁、朵、剁、凉、毁、别

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

说明:用行书与草书的写法取代楷书的写法

讠、饣、丬、钅、农、长、韦、龙、为、汤、仓、呙、佥、专、门、马、鱼、车、东、缠、尧

港台已简化

说明:这些字大部分比港台现行的标准繁体字更符合字源

示例:龝-穐-秌-秋、龢-咊-和、龞-鳖、靁-雷、擡-抬、謼-呼、遯-遁、喫-吃、灋-法、巖-岩、爇-若、麤-粗、灶

形声字

同音声旁替换

说明:读音相同、笔画较少的声旁取代笔画多的声旁

示例:忧、优、扰、犹、构、沟、购、钩、织、炽、帜、识、钟、种、肿、岭、邻、捂、牺、汹、苹、沪

说明:用本来就不完全表音的形声字作为另一字的声旁

示例:洁(结)、吨(盹)、炖(盹) 、咽(胭)、烟(胭)、块(快)、疟(虐)、酿(娘)

新造形声字

说明:以汉字的形声造字原理造出一个全新的形声字

如:惊、响、护、矾、霉、碱、袅、丛、毕、毡、氂-牦

说明:用方言的读音作为形声字的声旁

示例:选、药

加入声旁

说明:这些字的繁体在造字之初或者历史的某一时期可能是形声字(也有可能一开始就不是形声字,古人为汉字注音用的是反切,很多声母不同而韵母相同的字就成了所谓的形声字),今天已经不再表音。

示例:担、胆、捶、锤、酝、运、迟、迁、达、递、态、惧、桩、艺、捣、疿-痱

亦声字

说明:具有形声字表音功能的同时也兼具会意字的表意功能

战、粮、痴

会意字

说明:用汉字的会意原理造出一个全新的汉字

示例:愿、辞、尘、衅、撑、唇、选、牦、湿 [12]

特征字

复杂的部件更换为笔画简单的部件

肃、萧、渊、积、跃、茧、庆、琼、衬、笋、队、穷、枣、灿、晒 [12]

削除部分,保留部分

扫、妇、恳、垦、纵、盘、奋、夺、雾、灭、凿、习、虫、涩、乡、亩、壳、虽、务、隶、誊、竞、飞、巩、厘 [12]

偏旁属性重新归类

反犬旁本来只是单单指犬科动物,但古人把一些灵长类动物,如:猩、狒,也使用了反犬旁,所以在简化时,陆生动物统一用反犬旁,如:豿-狗、貍-狸、猫、猪,还有部分如:豺、豹、貂等,由于并不常用,在第一次简化时并未作处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把他们类推为反犬旁,但由于二简字并未通过,所以至今还是沿用原来的偏旁。

合并字

本字合并

胡、须、松、梁、咨、刮、采、困、亏、云、电、涂、豆、果、听、号、与、秋、和、无、千、出、斗、丰、万

异体字合并

繖-伞、繈-襁、燄-焰、湏-须、彊-强、菴-庵、嚐-尝、粧-妆

多意字合并(多为历史上的通假字)

几(茶几;几个)、郁(浓郁;忧郁)、吁(呼吁;气喘吁吁)、才(才能;刚纔)、丰(丰韵;丰盛)、漓(淋漓;漓江)、伙(伙食;夥计)、历(历史;历法)、凶(凶兆;凶手)、后(皇后;後来)

分化字

著-着、沈-沉、分-份

简体字的优势

1、从历史地位来看: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大部分的简体字历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体字历史更为悠久,古往今来不管是创造、使用与改进汉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众。由此可见,简体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赋予的,而不是长着四只眼睛的神话人物仓颉。

2、从实用方便来看:简体字添加了大量的形声字与会意字,使人更方便书写与记忆,能在更小的字体下清晰的显示,人的眼睛也看起来更舒适,而密密麻麻的繁体字无论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辞海的缩印本。即使是港台人民,生活中离开了电脑,也有很多繁体字不会写, 在手写时,也会大量的使用简体字。蔡英文在2008年写给当时在押的陈明文一封公开信,其中简体字的身影处处可见。

3、从普及效率来看:解放后通过推广简体字与扫盲班,成功的使得几亿的人民脱盲,把古代至直到建国前只有少数人才能认得的汉字转变成了今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识字率。今天大陆的识字率比香港还高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况)。正因为人人都成为了知识分子,所以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再也不会出现时期擅长风花雪月却无视民间疾苦的所谓“大师”。 [17]

4、从文化经济来看:简繁使用者之间互相交流并没有什么障碍,大陆小部分人使用繁体字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确实对古代文化比较热衷,研究的比较深,而研究古代文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繁体字,看繁体字更加的顺眼;

其二,在都是简体字的网站打出繁体字会显得与众不同,就跟早些年QQ上流行的火星文一样;

其三,书法艺术性,由于部分繁体字在书法上比简体字更加饱满、留白较少,所以受很多书法爱好者喜爱。另外练习书法很多需要描摹古帖,而古帖大部分都用繁体字。

其四,可能是因为部分人对先进富裕地区的尊敬,因为港台暂时比大陆更为富裕(香港的富裕是因为它早年作为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一个特殊的窗口,且社会经济制度更适合当地;而台湾的富裕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就了港台的“亚洲四小龙”地位。)

5、从科学合理来看:节省时间,更方便人的记忆。简体字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繁体字偏旁类推简化的影响,用简化后的“艺”和“历”来作为声旁,作为一个字的声旁当然是越简单越好!此外,一个同音的字用各种不同的声旁也是汉字的一大特色,比如“乙、亿、忆、屹、呓、意、臆、咦、姨、椅、倚、伊、依、怡、仪……”和“力、沥、哩、理、利、梨、莉、俐、粒、俪、例……”,这些几乎都可以用一个表意的偏旁,再加上一个表音的“乙”和“力”来作为声旁,不但节省时间,更方便人的记忆。

6、简体字让几亿人民脱盲,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汉字的造词能力或者说汉语单个字的关联能力非常强,比如牛的英文是cattle,牛奶的英文是milk,牛肉的英文是beef……

8、汉字的表意能力比较强,主要由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字组成。

9、用汉字写出来的诗词、歌曲、顺口溜、歇后语等一般都非常注重押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韵味”,而押韵的字更容易让人记住,可以说是朗朗上口。

10、汉字的书法拥有一定观赏艺术

11、汉字的信息含量比较高,阅读速度相较于拉丁文字较快。

12、汉字的识别度较高。比拉丁文字,在其它不使用拉丁文字的国家的人民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字母和声调的组合问题;而不使用汉字的中国人,则很容易辨认出汉字之间的差异。

简体字的缺点

1、对简体字最大的诟病之处莫过于合并字,比如:人才与刚纔、茶几与几个,郁葱与忧郁,原本是两个字,简体字把它们合并为一个读音相同、笔画较少的那个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体书法的人士常常用错字以至于出洋相。比如原央视主持人毕福剑,为了展示他的繁体书底,把送给潘晓婷的“九球天后”写成了“玖球天後”,“玖”是“九”的中文数字大写,一般只用于票据上,防止别人篡改;而“後”只用于表示时间与方向,“后”才是用于表示皇后、天后、后土。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只存在于简体字,而是整个汉字书写系统的问题,比如:盛饭与盛开;棉被与被动;住所与所以。

2、简体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来,楷书书写后美观程度受到极大影响。

3、字形复杂对印刷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我国已经基本克服了这一问题。辞海缩印本中“编纂”的纂,“饕餮”等字复杂程度不逊于大多数繁体字,但都实现了比较完美的印刷。

4、简化字同样不能解决汉字计算机录入问题。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从其他方向上将其解决了,以此作为繁体字的缺点是没有依据的。

5、建国前文盲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受教育机会少,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有机会学。建国后识字率的提升更多是因为新中国鼓励教育,给了人民群众教育的机会。简繁之间的差别更多是在书写便利上,在学习难易程度中差别不大。现代年轻人对繁体字没有系统学习过,但大多数都能够认识,部分书写也没有问题。繁体字究竟能分散个人多大的学习精力无法衡量,至少其影响远逊于对英语等其他语言的学习。而老一辈科学家在年少时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稍大后才接触西方教育,其在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后往往在学术和人格上取得了更好的成就。有能力走学术路线的人不会因简繁而受影响。

6、简化字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一种延续。那个时代的文人饱受国家积贫积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时候往往矫枉过正。将儒学批的一无是处,将中医看做巫术,将传统武术看做装神弄鬼,将传统建筑推倒重建,将文物古迹肆意毁坏、甚至想汉语拉丁化。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时髦的、是“先进”的、是“科学”的、是顺从的。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中国的不断富强,民族的自信与文化在不断恢复。第一批简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过,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在施行后不被大家认可而草草收场,这就是民族自信与文化的复兴。如果说对繁体字的推崇是港澳台经济繁荣而带来的自卑心理,实行简化字何尝不是面对西方文化时候的自卑呢?而台湾年轻人对是西方的推崇不也是对自身自卑的体现吗?越是自信的文明越会肯定自己,越不会妄自菲薄。

7、简化字对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割裂。当然我们确实抛弃了一部分文化而使这种割裂干不太明显,但这种割裂确实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第二批简化字在这点尤为明显,大量汉字的合并使一个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大量增加,在阅读时由于时代原因产生的阅读障碍同时大量增加。这种简化在30-50年内不会出现大的影响,但百年后会产生极大的文化割裂。

8、在日常工作以打印为主的今天,手写汉字更多是体现在书法上。繁体字种种不便已经不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制约。我们现代人是不是能牺牲一下自己的习惯、克服一下自己的懒惰来将我们的汉字与2000年来的汉字延续在一起。很多人说操作上复杂,影响大等等。其实在推行一简、二简的时候这些问题都遇到过。简体字在当时有着简化书写避免汉字拉丁化的重要意义,但是不是可以让它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呢?有些东西如果不抓紧就真的失去了,真的会很可惜的。

9、汉语没有严谨的语法和词汇,正因为汉语单个字的关联能力太强,所以同义字和同义词太多,像是“均匀、观看、哭泣”等词,在造字之初时两个字的意思略有不同,但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除非是研究汉字本源的学者或爱好者,否则在普通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人们在口语中已经更习惯于把“泣”称之为小声的哭,而这时的“哭泣”就显得有点略微多余。特别是像“欺骗”和“”这类的词。“欺”的本意应该是欺负、欺凌,但是因为它们是个连在一起的词语,导则又多了一个“诚不我欺”这样的成语,从此以后,“欺”又多了“骗”的意思,又造出了“欺瞒”这样的词语;“赤”的本意是红色,“裸”才是裸露的意思,因为同样的原因,导则又多了一个“赤条条”这样的词语。除此之外,一字多音、一字多形,特别是文言文导致的一字多意与方言导致的一意多称,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增加了汉字的学习难度,导致了汉语对外传播、宣传与文化输出能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符,比起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以及韩国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严重不足。

10、汉字复杂的笔画,这点在繁体字中体现了一个淋漓尽致,比如“龟”和“郁”的繁体字,即使是今天的港台人也未必能够正确的写出。还有一些汉字的万能部件比如“隹”、“页”、“殳”等,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并且笔画极多。

11、汉字的结构在造字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左右结构、右左结构、上下结构、下上结构、包围结构……为了汉字的美观或者是某个无名的造字者在某天的心血来潮,可以把汉字的各种部件随意组合。

12和十六画,但是它们明明可以用书写更为简便,记忆起来更为轻松的“乙”和“力”来作为声旁。

读音相同的汉字使用不同的声旁也是汉字的一大特色,比如“乙、亿、忆、屹、呓、意、臆、咦、姨、椅、倚、伊、依、怡、仪……”和“力、沥、哩、理、利、梨、莉、俐、粒、俪、例……”。

比如“捂”,“扌”是形旁,“吾”是声旁,但是“吾”本身就是一个形声字,完全可以用“五”来作为这个字的声旁;比如“源”,“氵”是形旁,“原”是声旁,但是“原”的本字是“元”,完全可以用“元”来作为这个字的声旁。这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汉字发展到今天,很多字已经并不再表音或者表音不准确,其中有少部分固然是古今语音变迁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则是古代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一套完善的拼音,不能准确的记录一个字标准的读音,古人为汉字注音用的是反切,有些声母不同而韵母相同的字就成了所谓的形声字,比如“就”这个字的读音,很有可能就是由“京”与“尤”反切而来。部分形声字甚至用会意字的偏旁来作为声旁,比如“辩”,从字形来看,很明显是一个会意字,但是却用它的字形“辡”来作为声旁,造出了“辫、辨……”等字,还有“班、斑……”和“栽、哉、烖、载……”等,也都是一个道理。

13、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1.思和爱并不是用心而是用脑;2.有云不一定有雨,这是一个常识;3.猛作为形容词不应该用反犬旁,人类也可以很勇猛;4.狡猾的人类远比动物多。

14、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形毫无意义,比如“的”,大家经常看见网络上有人用拼音“De”与日文“の”来取代,而大家并没有出现阅读上的障碍,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个字既不是动词,也不是名词和形容词,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助词,完全可以用任何符号取而代之。

15、汉字包含了太多意识形态的内容,“官”字用宝盖头,“儒”字用“亻+需”,“穷”的繁体字用“穴+躬”,犬戎、凶奴、獞-僮-壮、猺-傜-瑶……在解放后破除旧社会歧视与封建迷信的运动中,这些得到了遏制。

16、多音字和异体字太多,该分化的不分化,该合并的不合并。

该分化的多义字如:盛饭与盛开、棉被与被动、住所与所以……

该合并的同义字如:座-坐、材-才、钩-勾、钜-巨、馏-留、焖-闷、我-吾……

17、古代的文言文大多没有标点符号,造成今人随意断句,一句话有几种不同的断句,而意思却大相径庭。

简体字的改良

如果让简体字与繁体字各让一步,改进部分不合理的合并字,使简繁一一对应,以及再次简化笔画繁多的字,可以是简体字更为合理。

1、恢复笔画不多的合并字,笔画多的可以从新再造,比如:“才”与“材”恢复本字合并为“才”,用于表示“有用”,新造一个“日+才”用于表示“刚才”。

2、恢复少数在楷书中欠缺美观的行草书楷化字,这些字在行书或草书中写起来非常流畅与美观,但在楷书中却有所欠缺,比如:讠、车。又或者可以在印刷时恢复部分草书楷化字,手写时则不受限制。

3、再次简化一些笔画繁多的字,比如:嚷-壤-攘-穰-瓤,这些在二简字中已经得到简化,和“让”组成了一系列拥有系统性的文字,二简字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很多同样来源于古字以及形声和会意造字法,比如私-厶、集-亼、疆-畺、算-祘,灌-浂、酒-氿、籍-笈……

4.保留象形字、形声字与会意字,并且尽量的增加这些字的数量,除此之外另造一套表音的符号,用来取代那些笔画又多、字形也毫无意义的音译字,对于外来的国名、地名、人名,可以统一用这套符号来翻译,这样就不会造成汉字中存在大量毫无意义的音译字。除此之外,应该去除多音字和多义字,规范汉字的语法,同义字只需要保留一个即可。

简化字总表

第一表 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本表共收简化字350个,按读音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本表的简化字都不得作简化偏旁使用。

A

碍〔礙〕 肮〔骯〕 袄〔襖〕

B

坝〔壩〕 板〔闆〕 办〔辦〕 帮〔幫〕 宝〔寶〕 报〔報〕

币〔幣〕 毙〔斃〕 标〔標〕 表〔錶〕 别〔彆〕 卜〔蔔〕

补〔補〕

C

才〔纔〕 蚕〔蠶〕(1) 灿〔燦〕 层〔層〕 搀〔攙〕 谗〔讒〕

馋〔饞〕 缠〔纏〕(2) 忏〔懺〕 偿〔償〕 厂〔廠〕 彻〔徹〕

尘〔塵〕 衬〔襯〕 称〔稱〕 惩〔懲〕 迟〔遲〕 冲〔衝〕

丑〔醜〕 出〔齣〕 础〔礎〕 处〔處〕 触〔觸〕 辞〔辭〕

聪〔聰〕 丛〔叢〕

D

担〔擔〕 胆〔膽〕 导〔導〕 灯〔燈〕 邓〔鄧〕 敌〔敵〕

籴〔糴〕 递〔遞〕 点〔點〕 淀〔澱〕 电〔電〕 冬〔鼕〕

斗〔鬥〕 独〔獨〕 吨〔噸〕 夺〔奪〕 堕〔墮〕

E

儿〔兒〕

F

矾〔礬〕 范〔範〕 飞〔飛〕 坟〔墳〕 奋〔奮〕 粪〔糞〕

凤〔鳳〕 肤〔膚〕 妇〔婦〕 复〔復、複〕

G

盖〔蓋〕 干〔乾(3)、幹〕赶〔趕〕 个〔個〕 巩〔鞏〕 沟〔溝〕

构〔構〕 购〔購〕 谷〔榖〕 顾〔顧〕 刮〔颳〕 关〔關〕

观〔觀〕 柜〔櫃〕

H

汉〔漢〕 号〔號〕 合〔閤〕 轰〔轟〕 后〔後〕 胡〔鬍〕

壶〔壺〕 沪〔滬〕 护〔護〕 划〔劃〕 怀〔懷〕 坏〔壞〕(4)

欢〔歡〕 环〔環〕 还〔還〕 回〔迴〕 伙〔夥〕(5) 获〔獲、穫〕

J

击〔撃〕 鸡〔鷄〕 积〔積〕 极〔極〕 际〔際〕 继〔繼〕

家〔傢〕 价〔價〕 艰〔艱〕 歼〔殲〕 茧〔繭〕 拣〔揀〕

硷〔鹸〕 舰〔艦〕 姜〔薑〕 浆〔漿〕(6) 桨〔槳〕 奖〔奬〕

讲〔講〕 酱〔醤〕 胶〔膠〕 阶〔階〕 疖〔癤〕 洁〔潔〕

借〔藉〕(7) 仅〔僅〕 惊〔驚〕 竞〔競〕 旧〔舊〕 剧〔劇〕

据〔據〕 惧〔懼〕 卷〔捲〕

K

开〔開〕 克〔剋〕 垦〔墾〕 恳〔懇〕 夸〔誇〕 块〔塊〕

亏〔虧〕 困〔睏〕

L

腊〔臘〕 蜡〔蠟〕 兰〔蘭〕 拦〔攔〕 栏〔欄〕 烂〔爛〕

累〔纍〕 垒〔壘〕 类〔類〕(8) 里〔裏〕 礼〔禮〕 隶〔隷〕

帘〔簾〕 联〔聯〕 怜〔憐〕 炼〔煉〕 练〔練〕 粮〔糧〕

疗〔療〕 辽〔遼〕 了〔瞭〕(9) 猎〔獵〕 临〔臨〕(10) 邻〔鄰〕

岭〔嶺〕(11) 庐〔廬〕 芦〔蘆〕 炉〔爐〕 陆〔陸〕 驴〔驢〕

乱〔亂〕

M

么〔麽〕(12) 霉〔黴〕 蒙〔矇、濛、懞〕 梦〔夢〕 面〔麵〕

庙〔廟〕 灭〔滅〕 蔑〔衊〕 亩〔畝〕

N

恼〔惱〕 脑〔腦〕 拟〔擬〕 酿〔釀〕 疟〔瘧〕

P

盘〔盤〕 辟〔闢〕 苹〔蘋〕 凭〔憑〕 扑〔撲〕 仆〔僕〕(13)

朴〔樸〕

Q

启〔啓〕 签〔籤〕 千〔韆〕 牵〔牽〕 纤〔縴、纖〕(14) 窍〔竅〕

窃〔竊〕 寝〔寢〕 庆〔慶〕(15) 琼〔瓊〕 秋〔鞦〕 曲〔麯〕

权〔權〕 劝〔勸〕 确〔確〕

R

让〔讓〕 扰〔擾〕 热〔熱〕 认〔認〕

S

洒〔灑〕 伞〔傘〕 丧〔喪〕 扫〔掃〕 涩〔澀〕 晒〔曬〕

伤〔傷〕 舍〔捨〕 沈〔瀋〕 声〔聲〕 胜〔勝〕 湿〔濕〕

实〔實〕 适〔適〕(16) 势〔勢〕 兽〔獸〕 书〔書〕 术〔術〕(17)

树〔樹〕 帅〔帥〕 松〔鬆〕 苏〔蘇、囌〕虽〔雖〕 随〔隨〕

T

台〔臺、檯、颱〕 态〔態〕 坛〔壇、罎〕叹〔嘆〕 誊〔謄〕

体〔體〕 粜〔糶〕 铁〔鐵〕 听〔聽〕 厅〔廳〕(18) 头〔頭〕

图〔圖〕 涂〔塗〕 团〔團、糰〕椭〔橢〕

W

洼〔窪〕 袜〔襪〕(19) 网〔網〕 卫〔衛〕 稳〔穩〕 务〔務〕

雾〔霧〕

X

牺〔犧〕 习〔習〕 系〔係、繫〕(20) 戏〔戲〕 虾〔蝦〕 吓〔嚇〕(21)

咸〔鹹〕 显〔顯〕 宪〔憲〕 县〔縣〕(22) 响〔響〕 向〔嚮〕

协〔協〕 胁〔脅〕 亵〔褻〕 衅〔釁〕 兴〔興〕 须〔鬚〕

悬〔懸〕 选〔選〕 旋〔鏇〕

Y

压〔壓〕(23) 盐〔鹽〕 阳〔陽〕 养〔養〕 痒〔癢〕 样〔様〕

钥〔鑰〕 药〔藥〕 爷〔爺〕 叶〔葉〕(24) 医〔醫〕 亿〔億〕

忆〔憶〕 应〔應〕 痈〔癰〕 拥〔擁〕 佣〔傭〕 踊〔踴〕

忧〔憂〕 优〔優〕 邮〔郵〕 余〔餘〕(25) 御〔禦〕 吁〔籲〕(26)

郁〔鬱〕 誉〔譽〕 渊〔淵〕 园〔園〕 远〔遠〕 愿〔願〕

跃〔躍〕 运〔運〕 酝〔醖〕

Z

杂〔雜〕 赃〔臓〕 脏〔贜、髒〕 凿〔鑿〕 枣〔棗〕

灶〔竈〕 斋〔齋〕 毡〔氈〕 战〔戰〕 赵〔趙〕 折〔摺〕(27)

这〔這〕 征〔徵〕(28) 症〔癥〕 证〔證〕 只〔隻、祗、衹〕致〔緻〕

制〔製〕 钟〔鐘、鍾〕肿〔腫〕 种〔種〕 众〔衆〕 昼〔晝〕

朱〔硃〕 烛〔燭〕 筑〔築〕 庄〔莊〕(29) 桩〔樁〕 妆〔妝〕

装〔裝〕 壮〔壯〕 状〔狀〕 准〔凖〕 浊〔濁〕 总〔總〕

钻〔鑽〕(1)蚕:上从天,不从夭。

(2)缠:右从 ,不从厘。

(3)乾坤、乾隆的乾读qián(前),不简化。

(4)不作坯。坯是砖坯的坯,读pī(批),坏坯二字不可互混。

(5)作多解的夥不简化。

(6)浆、桨、奖、酱:右上角从夕,不从 或爫。

(7)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

(8)类:下从大,不从犬。

(9)瞭:读l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

(10)临:左从一短竖一长竖,不从 。

(11)岭:不作岺,免与岑混。

(12)读me轻声。读yāo(夭)的么应作幺(么本字)。 应作吆。麽读mó(摩)时不简化,如幺麽小丑。

(13)前仆后继的仆读pū(扑)。

(14)纤维的纤读xiān(先)。

(15)庆:从大,不从犬。

(16)古人南宫适、洪适的适(古字罕用)读kuò(括)。此适字本作 ,为了避免混淆,可恢复本字 。

(17)中药苍术、白术的术读zhú(竹)。

(18)厅:从厂,不从广。

(19)袜:从末,不从未。

(20)系带子的系读jì(计)。

(21)恐吓的吓读hè(赫)。

(22)县:七笔。上从且。

(23)压:六笔。土的右旁有一点。

(24)叶韵的叶读xié(协)。

(25)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馀。如文言句“馀年无多”。

(26)喘吁吁,长吁短叹的吁读xū(虚)。

(27)在折和摺意义可能混淆时,摺仍用摺。

(28)宫商角徵羽的徵读zhǐ(止),不简化。

(29)庄:六笔。土的右旁无点。第二表

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本表共收简化字132个和简化偏旁14个。简化字按读音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简化偏旁按笔数排列。

A

爱〔愛〕

B

罢〔罷〕 备〔備〕 贝〔貝〕 笔〔筆〕 毕〔畢〕 边〔邊〕

宾〔賓〕

C

参〔參〕 仓〔倉〕 产〔産〕 长〔長〕(1) 尝〔嘗〕(2) 车〔車〕

齿〔齒〕 虫〔蟲〕 刍〔芻〕 从〔從〕 窜〔竄〕

D

达〔達〕 带〔帶〕 单〔單〕 当〔當、噹〕党〔黨〕

东〔東〕 动〔動〕 断〔斷〕 对〔對〕 队〔隊〕

E

尔〔爾〕

F

发〔發、髮〕 丰〔豐〕(3) 风〔風〕

G

冈〔岡〕 广〔廣〕 归〔歸〕 龟〔龜〕 国〔國〕 过〔過〕

H

华〔華〕 画〔畫〕 汇〔匯、彙〕 会〔會〕

J

几〔幾〕 夹〔夾〕 戋〔戔〕 监〔監〕 见〔見〕 荐〔薦〕

将〔將〕(4) 节〔節〕 尽〔盡、儘〕 进〔進〕 举〔舉〕

K

壳〔殻〕(5)

L

来〔來〕 乐〔樂〕 离〔離〕 历〔歷、曆〕丽〔麗〕(6)

两〔兩〕 灵〔靈〕 刘〔劉〕 龙〔龍〕 娄〔婁〕 卢〔盧〕

虏〔虜〕 卤〔鹵、滷〕录〔録〕 虑〔慮〕 仑〔侖〕 罗〔羅〕

M

马〔馬〕(7) 买〔買〕 卖〔賣〕(8) 麦〔麥〕 门〔門〕 黾〔黽〕(9)

N

难〔難〕 鸟〔鳥〕(10) 聂〔聶〕 宁〔寜〕(11) 农〔農〕

Q

齐〔齊〕 岂〔豈〕 气〔氣〕 迁〔遷〕 佥〔僉〕 乔〔喬〕

亲〔親〕 穷〔窮〕 区〔區〕(12)

S

啬〔嗇〕 杀〔殺〕 审〔審〕 圣〔聖〕 师〔師〕 时〔時〕

寿〔夀〕 属〔屬〕 双〔雙〕 肃〔肅〕(13) 岁〔嵗〕 孙〔孫〕

T

条〔條〕(14)

W

万〔萬〕 为〔為〕 韦〔韋〕 乌〔烏〕(15) 无〔無〕(16)

X

献〔獻〕 乡〔鄉〕 写〔寫〕(17) 寻〔尋〕

Y

亚〔亞〕 严〔嚴〕 厌〔厭〕 尧〔堯〕(18) 业〔業〕 页〔頁〕

义〔義〕(19) 艺〔兿〕 阴〔陰〕 隐〔隱〕 犹〔猶〕 鱼〔魚〕

与〔與〕 云〔雲〕

Z

郑〔鄭〕 执〔執〕 质〔質〕 专〔專〕

简化偏旁

讠〔言〕(20) 饣〔食〕(21) 〔昜〕(22) 纟〔糹〕 〔臤〕 〔〕

〔 〕 只〔戠〕 钅〔釒〕(23) 〔 〕 〔睪〕(24) 〔巠〕

〔〕 呙〔咼〕⑴长:四笔。笔顺是: 长。

⑵尝:不是賞的简化字。賞的简化字是赏(见第三表)。

⑶四川省酆都县已改丰都县。姓酆的酆不简化作邦。

⑷将:右上角从夕,不从 或爫。

⑸壳:几上没有一小横。

⑹丽:七笔。上边一横,不作两小横。

⑺马:三笔。笔顺是: 马。上部向左稍斜,左上角开口,末笔作左偏旁时改作平挑?br> ⑻卖:从十从买,上不从士或土。

⑼黾:从口从电。

⑽鸟:五笔。

⑾作门屏之间解的宁(古字罕用)读zhù(柱)。为避免此宁字与寧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宁作 。

⑿区:不作 。

⒀肃:中间一竖下面的两边从 ,下半中间不从米。

⒁条:上从夂,三笔,不从攵。

⒂乌:四笔。

⒃无:四笔。上从二,不可误作旡。

⒄写:上从冖,不从宀。

⒅尧: 六笔。右上角无点,不可误作 。

⒆义:从乂(读yì)加点,不可误作叉(读chā)。

⒇讠:二笔。不作 。

(21)饣:三笔。中一横折作 ,不作 或点。

(22) :三笔。

(23)钅:第二笔是一短横,中两横,竖折不出头。

(24)的睾读gāo(高),不简化。第三表

应用第二表所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本表共收简化字1,753个(不包含重见的字。例如“缆”分见“纟、 、见”三部,只算一字),以第二表中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部首,按第二表的顺序排列。同一部首中的简化字,按笔数排列。

嗳〔噯〕 嫒〔嬡〕 叆〔靉〕 瑷〔璦〕 暧〔曖〕

摆〔擺、襬〕罴〔羆〕 〔〕

惫〔憊〕

贞〔貞〕 则〔則〕 负〔負〕 贡〔貢〕 呗〔唄〕

员〔員〕 财〔財〕 狈〔狽〕 责〔責〕 厕〔厠〕

贤〔賢〕 账〔賬〕 贩〔販〕 贬〔貶〕 败〔敗〕

贮〔貯〕 贪〔貪〕 贫〔貧〕 侦〔偵〕 侧〔側〕

货〔貨〕 贯〔貫〕 测〔測〕 浈〔湞〕 恻〔惻〕

贰〔貳〕 贲〔賁〕 贳〔貰〕 费〔費〕 郧〔鄖〕

勋〔勛〕 帧〔幀〕 贴〔貼〕 贶〔貺〕 贻〔貽〕

贱〔賤〕 贵〔貴〕 钡〔鋇〕 贷〔貸〕 贸〔貿〕

贺〔賀〕 陨〔隕〕 涢〔溳〕 资〔資〕 祯〔禎〕

贾〔賈〕 损〔損〕 贽〔贄〕 埙〔塤〕 桢〔楨〕

唝〔嗊〕 唢〔嗩〕 赅〔賅〕 圆〔圓〕 贼〔賊〕

贿〔賄〕 赆〔贐〕 赂〔賂〕 债〔債〕 赁〔賃〕

渍〔漬〕 惯〔慣〕 琐〔瑣〕 赉〔賚〕 匮〔匱〕

掼〔摜〕 殒〔殞〕 勚〔勩〕 赈〔賑〕 婴〔嬰〕

啧〔嘖〕 赊〔賒〕 帻〔幘〕 偾〔僨〕 铡〔鍘〕

绩〔績〕 溃〔潰〕 溅〔濺〕 赓〔賡〕 愦〔憒〕

愤〔憤〕 蒉〔蕢〕 赍〔賫〕 蒇〔蕆〕 〔〕

赔〔賠〕 赕〔賧〕 遗〔遺〕 赋〔賦〕 喷〔噴〕

赌〔賭〕 赎〔贖〕 赏〔賞〕(1) 赐〔賜〕 赒〔賙〕

锁〔鎖〕 馈〔饋〕 赖〔賴〕 赪〔赬〕 碛〔磧〕

〔殨〕 赗〔賵〕 腻〔膩〕 赛〔賽〕 〔?br> 赘〔贅〕 撄〔攖〕 槚〔檟〕 嘤〔嚶〕 赚〔賺〕

赙〔賻〕 罂〔罌〕 镄〔鐨〕 箦〔簀〕 鲗〔鰂〕

缨〔纓〕 璎〔瓔〕 聩〔聵〕 樱〔櫻〕 赜〔賾〕

篑〔簣〕 濑〔瀨〕 瘿〔癭〕 懒〔懶〕 赝〔贋〕

豮〔豶〕 赠〔贈〕 鹦〔鸚〕 獭〔獺〕 赞〔贊〕

赢〔贏〕 赡〔贍〕 癞〔癩〕 攒〔攢〕 籁〔籟〕

缵〔纘〕 瓒〔瓚〕 臜〔臢〕 赣〔贛〕 趱〔趲〕

躜〔躦〕 戆〔戇〕

滗〔潷〕

荜〔蓽〕 哔〔嗶〕 筚〔篳〕 跸〔蹕〕

笾〔籩〕

傧〔儐〕 滨〔濱〕 摈〔擯〕 嫔〔嬪〕 缤〔繽〕

殡〔殯〕 槟〔檳〕 膑〔臏〕 镔〔鑌〕 髌〔髕〕

鬓〔鬢〕

渗〔滲〕 惨〔慘〕 掺〔摻〕 骖〔驂〕 毵〔毿〕

瘆〔瘮〕 碜〔磣〕 〔穇〕 糁〔糝〕

伧〔傖〕 创〔創〕 沧〔滄〕 怆〔愴〕 苍〔蒼〕

抢〔搶〕 呛〔嗆〕 炝〔熗〕 玱〔瑲〕 枪〔槍〕

戗〔戧〕 疮〔瘡〕 鸧〔鶬〕 舱〔艙〕 跄〔蹌〕

浐〔滻〕 萨〔薩〕 铲〔鏟〕

伥〔倀〕 怅〔悵〕 帐〔帳〕 张〔張〕 枨〔棖〕

账〔賬〕 胀〔脹〕 涨〔漲〕

鲿〔鱨〕

轧〔軋〕 军〔軍〕 轨〔軌〕 厍〔厙〕 阵〔陣〕

库〔庫〕 连〔連〕 轩〔軒〕 诨〔諢〕 郓〔鄆〕

轫〔軔〕 轭〔軛〕 匦〔匭〕 转〔轉〕 轮〔輪〕

斩〔斬〕 软〔軟〕 浑〔渾〕 恽〔惲〕 砗〔硨〕

轶〔軼〕 轲〔軻〕 轱〔軲〕 轷〔軤〕 轻〔輕〕

轳〔轤〕 轴〔軸〕 挥〔揮〕 荤〔葷〕 轹〔轢〕

轸〔軫〕 轺〔軺〕 涟〔漣〕 珲〔琿〕 载〔載〕

莲〔蓮〕 较〔較〕 轼〔軾〕 轾〔輊〕 辂〔輅〕

轿〔轎〕 晕〔暈〕 渐〔漸〕 惭〔慚〕 皲〔皸〕

琏〔璉〕 辅〔輔〕 辄〔輒〕 辆〔輛〕 堑〔塹〕

啭〔囀〕 崭〔嶄〕 裤〔褲〕 裢〔褳〕 辇〔輦〕

辋〔輞〕 辍〔輟〕 辊〔輥〕 椠〔槧〕 辎〔輜〕

暂〔暫〕 辉〔輝〕 辈〔輩〕 链〔鏈〕 翚〔翬〕

辏〔輳〕 辐〔輻〕 辑〔輯〕 输〔輸〕 毂〔轂〕

辔〔轡〕 辖〔轄〕 辕〔轅〕 辗〔輾〕 舆〔輿〕

辘〔轆〕 撵〔攆〕 鲢〔鰱〕 辙〔轍〕 錾〔鏨〕

辚〔轔〕

齿

龀〔齔〕 啮〔嚙〕 龆〔齠〕 龅〔齙〕 龃〔齟〕

龄〔齡〕 龇〔齜〕 龈〔齦〕 龉〔齬〕 龊〔齪〕

龌〔齷〕 龋〔齲〕

蛊〔蠱〕

诌〔謅〕 〔〕 邹〔鄒〕 〔〕 驺〔騶〕

绉〔縐〕 皱〔皺〕 趋〔趨〕 雏〔雛〕

苁〔蓯〕 纵〔縱〕 枞〔樅〕 怂〔慫〕 耸〔聳〕

撺〔攛〕 镩〔鑹〕 蹿〔躥〕

〔澾〕 闼〔闥〕 挞〔撻〕 哒〔噠〕 鞑〔韃〕

滞〔滯〕

郸〔鄲〕 惮〔憚〕 阐〔闡〕 掸〔撣〕 弹〔彈〕

婵〔嬋〕 禅〔禪〕 殚〔殫〕 瘅〔癉〕 蝉〔蟬〕

箪〔簞〕 蕲〔蘄〕 冁〔囅〕

挡〔擋〕 档〔檔〕 裆〔襠〕 铛〔鐺〕

谠〔讜〕 傥〔儻〕 镋〔钂〕

冻〔凍〕 陈〔陳〕 岽〔崬〕 栋〔棟〕 胨〔腖〕

鸫〔鶇〕

恸〔慟〕

簖〔籪〕

怼〔懟〕

坠〔墜〕

迩〔邇〕 弥〔彌、瀰〕祢〔禰〕 玺〔壐〕 猕〔獼〕

泼〔潑〕 废〔廢〕 拨〔撥〕 〔鏺〕

沣〔灃〕 艳〔艶〕 滟〔灧〕

讽〔諷〕 沨〔渢〕 岚〔嵐〕 枫〔楓〕 疯〔瘋〕

飒〔颯〕 砜〔碸〕 飓〔颶〕 飔〔颸〕 飕〔颼〕

飗〔飀〕 飘〔飄〕 飙〔飆〕

刚〔剛〕 〔掆〕 岗〔崗〕 纲〔綱〕 〔棡〕

钢〔鋼〕

广

邝〔鄺〕 圹〔壙〕 扩〔擴〕 犷〔獷〕 纩〔纊〕

旷〔曠〕 矿〔礦〕

岿〔巋〕

阄〔鬮〕

掴〔摑〕 帼〔幗〕 腘〔膕〕 蝈〔蟈〕

挝〔撾〕

哗〔嘩〕 骅〔驊〕 烨〔燁〕 桦〔樺〕 晔〔曄〕

铧〔鏵〕

婳〔嫿〕

〔擓〕

刽〔劊〕 郐〔鄶〕 侩〔儈〕 浍〔澮〕 荟〔薈〕

哙〔噲〕 狯〔獪〕 绘〔繪〕 烩〔燴〕 桧〔檜〕

脍〔膾〕 鲙〔鱠〕

讥〔譏〕 叽〔嘰〕 饥〔饑〕 机〔機〕 玑〔璣〕

矶〔磯〕 虮〔蟣〕

郏〔郟〕 侠〔俠〕 陕〔陝〕 浃〔浹〕 挟〔挾〕

荚〔莢〕 峡〔峽〕 狭〔狹〕 惬〔愜〕 硖〔硤〕

铗〔鋏〕 颊〔頰〕 蛱〔蛺〕 瘗〔瘞〕 箧〔篋〕

刬〔剗〕 浅〔淺〕 饯〔餞〕 线〔綫〕 残〔殘〕

栈〔棧〕 贱〔賤〕 盏〔盞〕 钱〔錢〕 笺〔箋〕

溅〔濺〕 践〔踐〕

滥〔濫〕 蓝〔藍〕 尴〔尷〕 槛〔檻〕 褴〔襤〕

篮〔籃〕

苋〔莧〕 岘〔峴〕 觃〔覎〕 视〔視〕 规〔規〕

现〔現〕 枧〔梘〕 觅〔覓〕 觉〔覺〕 砚〔硯〕

觇〔覘〕 览〔覽〕 宽〔寬〕 蚬〔蜆〕 觊〔覬〕

笕〔筧〕 觋〔覡〕 觌〔覿〕 靓〔靚〕 搅〔攪〕

揽〔攬〕 缆〔纜〕 窥〔窺〕 榄〔欖〕 觎〔覦〕

觏〔覯〕 觐〔覲〕 觑〔覷〕 髋〔髖〕

鞯〔韉〕

蒋〔蔣〕 锵〔鏘〕

栉〔櫛〕

浕〔濜〕 荩〔藎〕 烬〔燼〕 赆〔贐〕

琎〔璡〕

榉〔櫸〕

悫〔慤〕

涞〔淶〕 莱〔萊〕 崃〔峽〕 徕〔徠〕 赉〔賚〕

睐〔睞〕 铼〔錸〕

泺〔濼〕 烁〔爍〕 栎〔櫟〕 轹〔轢〕 砾〔礫〕

铄〔鑠〕

漓〔灕〕 篱〔籬〕

沥〔瀝〕 坜〔壢〕 苈〔藶〕 呖〔嚦〕 枥〔櫪〕

疬〔癧〕 雳〔靂〕

俪〔儷〕 郦〔酈〕 逦〔邐〕 骊〔驪〕 鹂〔鸝〕

酾〔釃〕 鲡〔鱺〕

俩〔倆〕 唡〔啢〕 辆〔輛〕 满〔滿〕 瞒〔瞞〕

颟〔顢〕 螨〔蟎〕 魉〔魎〕 懑〔懣〕 蹒〔蹣〕

棂〔欞〕

浏〔瀏〕

陇〔隴〕 泷〔瀧〕 宠〔寵〕 庞〔龐〕 垄〔壟〕

拢〔攏〕 茏〔蘢〕 咙〔嚨〕 珑〔瓏〕 栊〔櫳〕

〔龑〕 昽〔曨〕 胧〔朧〕 砻〔礱〕 袭〔襲〕

聋〔聾〕 龚〔龔〕 龛〔龕〕 笼〔籠〕 〔 〕

偻〔僂〕 溇〔漊〕 蒌〔蔞〕 搂〔摟〕 嵝〔嶁〕

喽〔嘍〕 缕〔縷〕 屡〔屢〕 数〔數〕 楼〔樓〕

瘘〔瘻〕 褛〔褸〕 窭〔窶〕 〔瞜〕 镂〔鏤〕

屦〔屨〕 蝼〔螻〕 篓〔簍〕 耧〔耬〕 薮〔藪?br> 擞〔擻〕 髅〔髏〕

泸〔濾〕 垆〔壚〕 栌〔櫨〕 轳〔轤〕 胪〔臚〕

鸬〔鸕〕 颅〔顱〕 舻〔艫〕 鲈〔鱸〕

掳〔擄〕

鹾〔鹺〕

箓〔籙〕

滤〔濾〕 摅〔攄〕

论〔論〕 伦〔倫〕 沦〔淪〕 抡〔掄〕 囵〔圇〕

纶〔綸〕 轮〔輪〕 瘪〔癟〕

萝〔蘿〕 啰〔囉〕 逻〔邏〕 猡〔玀〕 椤〔欏〕

锣〔鑼〕 箩〔籮〕

冯〔馮〕 驭〔馭〕 闯〔闖〕 吗〔嗎〕 犸〔獁〕

驮〔馱〕 驰〔馳〕 驯〔馴〕 妈〔媽〕 玛〔瑪〕

驱〔驅〕 驳〔駁〕 码〔碼〕 驼〔駝〕 驻〔駐〕

驵〔駔〕 驾〔駕〕 驿〔驛〕 驷〔駟〕 驶〔駛〕

驹〔駒〕 驺〔騶〕 骀〔駘〕 驸〔駙〕 驽〔駑〕

骂〔駡〕 蚂〔螞〕 笃〔篤〕 骇〔駭〕 骈〔駢〕

骁〔驍〕 骄〔驕〕 骅〔驊〕 骆〔駱〕 骊〔驪〕

骋〔騁〕 验〔驗〕 骏〔駿〕 骎〔駸〕 骑〔騎〕

骐〔騏〕 骒〔騍〕 骓〔騅〕 骖〔驂〕 骗〔騙〕

骘〔騭〕 骛〔騖〕 骚〔騷〕 骞〔騫〕 骜〔驁〕

蓦〔驀〕 腾〔騰〕 骝〔騮〕 骟〔騸〕 骠〔驃〕

骢〔驄〕 骡〔騾〕 羁〔覊〕 骤〔驟〕 骥〔驥〕

骧〔驤〕

荬〔蕒〕

读〔讀〕 渎〔瀆〕 续〔續〕 椟〔櫝〕 觌〔覿〕

赎〔贖〕 犊〔犢〕 牍〔牘〕 窦〔竇〕 黩〔黷〕

唛〔嘜〕 麸〔麩〕

闩〔閂〕 闪〔閃〕 们〔們〕 闭〔閉〕 闯〔闖〕

问〔問〕 扪〔捫〕 闱〔闈〕 闵〔閔〕 闷〔悶〕

闰〔閏〕 闲〔閑〕 间〔間〕 闹〔閙〕(2) 闸〔閘〕

钔〔鍆〕 阂〔閡〕 闺〔閨〕 闻〔聞〕 闼〔闥〕

闽〔閩〕 闾〔閭〕 闿〔闓〕 〔〕 阁〔閣〕

阀〔閥〕 润〔潤〕 涧〔澗〕 悯〔憫〕 阆〔閬〕

阅〔閲〕 阃〔閫〕 阄〔鬮〕(2) 〔〕 娴〔嫻〕

阏〔閼〕 阈〔閾〕 阉〔閹〕 阊〔閶〕 阍〔閽〕

阌〔閿〕 阋〔鬩〕(2) 阐〔闡〕 阎〔閻〕 焖〔燜〕

阑〔闌〕 裥〔襇〕 阔〔闊〕 痫〔癇〕 鹇〔鷳〕

阕〔闋〕 阒〔闃〕 搁〔擱〕 锏〔鐧〕 锎〔鐦〕

阙〔闕〕 阖〔闔〕 阗〔闐〕 榈〔櫚〕 简〔簡〕

谰〔讕〕 阚〔闞〕 蔺〔藺〕 澜〔瀾〕 斓〔斕〕

〔〕 镧〔鑭〕 躏〔躪〕

渑〔澠〕 绳〔繩〕 鼋〔黿〕 蝇〔蠅〕 鼍〔鼉〕

傩〔儺〕 滩〔灘〕 摊〔擹〕 瘫〔癱〕

凫〔鳬〕 鸠〔鳩〕 岛〔島〕 茑〔蔦〕 鸢〔鳶〕

鸣〔鳴〕 枭〔梟〕 鸩〔鴆〕 鸦〔鴉〕 〔鳾〕

鸥〔鷗〕 鸨〔鴇〕 鸧〔鶬〕 窎〔窵〕 莺〔鶯〕

鸪〔鴣〕 捣〔搗〕 鸫〔鶇〕 鸬〔鸕〕 鸭〔鴨〕

鸯〔鴦〕 鸮〔鴞〕 鸲〔鴝〕 鸰〔鴒〕 鸳〔鴛〕

鸵〔鴕〕 袅〔裊〕 鸱〔鴟〕 鸶〔鷥〕 鸾〔鵉〕

〔鵁〕 鸿〔鴻〕 鸷〔鷙〕 鸸〔鴯〕 〔鴷〕

鸼〔鵃〕 鸽〔鴿〕 鸹〔鴰〕 鸺〔鵂〕 鸻〔鴴〕

鹈〔鵜〕 鹇〔鷳〕 鹁〔鵓〕 鹂〔鸝〕 鹃〔鵑〕

鹆〔鵒〕 鹄〔鵠〕 鹅〔鵝〕 鹑〔鶉〕 鹒〔鶊〕

〔鶄〕 鹉〔鵡〕 鹊〔鵲〕 鹋〔鶓〕 鹌〔鵪〕

鹏〔鵬〕 鹐〔鵮〕 鹚〔鷀〕 鹕〔鶘〕 鹖〔鶡〕

〔鶪〕 鹗〔鶚〕 鹘〔鶻〕 鹙〔鶖〕 鹜〔鶩〕

鹛〔鶥〕 鹤〔鶴〕 鹣〔鶼〕 鹞〔鷂〕 鹡〔鶺〕

〔鷉〕 鹧〔鷓〕 鹥〔鷖〕 鹦〔鸚〕 鹨〔鷚〕

鹫〔鹫〕 鹩〔鷯〕 鹪〔鷦〕 鹬〔鷸〕 鹰〔鷹〕

鹯〔鸇〕 鹭〔鷺〕 〔鸊〕 鹳〔鸛〕

慑〔攝〕 滠〔灄〕 摄〔攝〕 嗫〔囁〕 镊〔鑷〕

颞〔顳〕 蹑〔躡〕

泞〔濘〕 拧〔擰〕 咛〔嚀〕 狞〔獰〕 柠〔檸〕

聍〔聹〕

侬〔儂〕 浓〔濃〕 哝〔噥〕 脓〔膿〕

剂〔劑〕 侪〔儕〕 济〔濟〕 荠〔薺〕 挤〔擠〕

脐〔臍〕 蛴〔蠐〕 跻〔蠐〕 霁〔霽〕 鲚〔鱭〕

齑〔齏〕

剀〔剴〕 凯〔凱〕 恺〔愷〕 闿〔闓〕 垲〔塏〕

桤〔榿〕 觊〔覬〕 硙〔磑〕 皑〔皚〕 铠〔鎧〕

忾〔愾〕 饩〔餼〕

跹〔躚〕

剑〔劍〕 俭〔儉〕 险〔險〕 捡〔撿〕 猃〔獫〕

验〔驗〕 检〔檢〕 殓〔殮〕 敛〔斂〕 脸〔臉〕

裣〔襝〕 睑〔瞼〕 签〔簽〕 潋〔瀲〕 蔹〔蘞〕

侨〔僑〕 挢〔撟〕 荞〔蕎〕 峤〔嶠〕 骄〔驕〕

娇〔嶠〕 桥〔橋〕 轿〔轎〕 硚〔礄〕 矫〔矯〕

鞒〔鞽〕

榇〔櫬〕

〔藭〕

讴〔謳〕 伛〔傴〕 沤〔漚〕 怄〔慪〕 抠〔摳〕

奁〔奩〕 呕〔嘔〕 岖〔嶇〕 妪〔嫗〕 驱〔驅〕

枢〔樞〕 瓯〔甌〕 欧〔歐〕 殴〔毆〕 鸥〔鷗〕

眍〔瞘〕 躯〔軀〕

蔷〔薔〕 墙〔墻〕 嫱〔嬙〕 樯〔檣〕 穑〔穡〕

铩〔鎩〕

谉〔讅〕 婶〔嬸〕

柽〔檉〕 蛏〔蟶〕

浉〔溮〕 狮〔獅〕 蛳〔螄〕 筛〔篩〕

埘〔塒〕 莳〔蒔〕 鲥〔鰣〕

寿

俦〔儔〕 涛〔濤〕 祷〔禱〕 焘〔燾〕 畴〔疇〕

铸〔鑄〕 筹〔籌〕 踌〔躊〕

嘱〔囑〕 瞩〔矚〕

〔〕

萧〔蕭〕 啸〔嘯〕 潇〔瀟〕 箫〔簫〕 蟏〔蠨〕

刿〔劌〕 哕〔噦〕 秽〔穢〕

荪〔蓀〕 狲〔猻〕 逊〔遜〕

涤〔滌〕 绦〔縧〕 鲦〔鰷〕

厉〔厲〕 迈〔邁〕 励〔勵〕 疠〔癘〕 虿〔蠆〕

趸〔躉〕 砺〔礪〕 粝〔糲〕 蛎〔蠣〕

伪〔僞〕 沩〔溈〕 妫〔媯〕

讳〔諱〕 伟〔偉〕 闱〔闈〕 违〔違〕 苇〔葦〕

韧〔韌〕 帏〔幃〕 围〔圍〕 纬〔緯〕 炜〔煒〕

祎〔禕〕 玮〔瑋〕 韨〔韍〕 涠〔潿〕 韩〔韓〕

韫〔韞〕 韪〔韙〕 韬〔韜〕

邬〔鄔〕 坞〔塢〕 呜〔嗚〕 钨〔鎢〕

怃〔憮〕 庑〔廡〕 抚〔撫〕 芜〔蕪〕 呒〔嘸〕

妩〔嫵〕

谳〔讞〕

芗〔薌〕 飨〔饗〕

泻〔瀉〕

浔〔潯〕 荨〔蕁〕 挦〔撏〕 鲟〔鱘〕

垩〔堊〕 垭〔埡〕 挜〔掗〕 哑〔啞〕 娅〔婭〕

恶〔惡、噁〕氩〔氬〕 壶〔壺〕

俨〔儼〕 酽〔釅〕

恹〔懨〕 厣〔厴〕 靥〔靨〕 餍〔饜〕 魇〔魘〕

黡〔黶〕

侥〔僥〕 浇〔澆〕 挠〔撓〕 荛〔蕘〕 峣〔嶢〕

哓〔嘵〕 娆〔嬈〕 骁〔驍〕 绕〔繞〕 饶〔饒〕

烧〔焼〕 桡〔橈〕 晓〔曉〕 硗〔磽〕 铙〔鐃〕

翘〔翹〕 蛲〔蟯〕 跷〔蹺〕

邺〔鄴〕

顶〔頂〕 顷〔頃〕 项〔項〕 顸〔頇〕 顺〔順〕

须〔須〕 颃〔頏〕 烦〔煩〕 顼〔瑣〕 顽〔頑〕

顿〔頓〕 颀〔頎〕 颁〔頒〕 颂〔頌〕 倾〔傾〕

预〔預〕 庼〔廎〕 硕〔碩〕 颅〔顱〕 领〔領〕

颈〔頸〕 颇〔頗〕 颏〔頦〕 颊〔頰〕 颉〔頡〕

颍〔潁〕 颌〔頜〕 颋〔頲〕 滪〔澦〕 颐〔頤〕

蓣〔蕷〕 频〔頻〕 颓〔頽〕 颔〔頷〕 颖〔穎〕

颗〔顆〕 额〔額〕 颜〔顔〕 撷〔擷〕 题〔題〕

颙〔顒〕 颛〔顓〕 缬〔纈〕 濒〔瀕〕 颠〔顛〕

颟〔顢〕 颞〔顳〕 颡〔顙〕 嚣〔囂〕 颢〔顥〕

颤〔顫〕 巅〔巔〕 颥〔顬〕 癫〔癲〕 灏〔灝〕

颦〔顰〕 颧〔顴〕

议〔議〕 仪〔儀〕 蚁〔蟻〕

呓〔囈〕

荫〔蔭〕

瘾〔癮〕

莸〔蕕〕

鱽〔魛〕 渔〔漁〕 鲂〔魴〕 鱿〔魷〕 鲁〔魯〕

鲎〔鱟〕 蓟〔薊〕 鲆〔鮃〕 鲏〔鮍〕 鲅〔鮁〕

鲈〔鱸〕 鲇〔點〕 鲊〔鮓〕 〔鮣〕 稣〔穌〕

鲋〔鮒〕 鲍〔鮑〕 鲐〔鮐〕 鲞〔鯗〕 鲝〔鮺〕

鲚〔鱭〕 鲛〔鮫〕 鲜〔鮮〕 鲑〔鮭〕 鲒〔鮚〕

鲟〔鱘〕 鲔〔鮪〕 鲟〔鱘〕 鲗〔鰂〕 鲖〔鮦〕

鲙〔鱠〕 鲨〔鯊〕 噜〔嚕〕 鲡〔鱺〕 鲠〔鯁〕

鲢〔鰱〕 鲫〔鯽〕 鲥〔鰣〕 鲩〔鯇〕 鲣〔鰹〕

鲤〔鯉〕 鲦〔鰷〕 鲧〔鯀〕 橹〔櫓〕 氇〔氌〕

鲸〔鯨〕 鲭〔鯖〕 鲮〔鯪〕 鲰〔鯫〕 鲲〔鯤〕

鲻〔鯔〕 鲳〔鯧〕 鲱〔鯡〕 鲵〔鯢〕 鲷〔鯛〕

鲶〔鯰〕 藓〔蘚〕 〔鰌〕 〔鰆〕 鲿〔鱨〕

鳊〔鯿〕 鲽〔鰈〕 鳁〔鰛〕 鳃〔鰓〕 鳄〔鰐〕

镥〔鑥〕 鳅〔鰍〕 鳆〔鰒〕 鳇〔鰉〕 鳌〔鰲〕

〔〕 〔鰧〕 鳒〔鰜〕 鳍〔鰭〕 鳎〔鰨〕

鳏〔鰥〕 鳑〔鰟〕 癣〔癬〕 鳖〔鱉〕 鳙〔鱅〕

鳛〔鰼〕 鳕〔鱈〕 鳔〔鰾〕 鳓〔鰳〕 鳘〔鰵〕

鳗〔鰻〕 鳝〔鱔〕 鳟〔鱒〕 鳞〔鱗〕 鳜〔鱖〕

鳣〔鱣〕 鳢〔鱧〕

屿〔嶼〕 欤〔歟〕

芸〔蕓〕 昙〔曇〕 叆〔靉〕 叇〔靆〕

掷〔擲〕 踯〔躑〕

垫〔墊〕 挚〔摯〕 贽〔贄〕 鸷〔鷙〕 蛰〔蟄〕

絷〔縶〕

锧〔鑕〕 踬〔躓〕

传〔傳〕 抟〔摶〕 转〔轉〕 〔膞〕 砖〔磚〕

啭〔囀〕

计〔計〕 订〔訂〕 讣〔訃〕 讥〔譏〕 议〔議〕

讨〔討〕 讧〔訌〕 讦〔訐〕 记〔記〕 讯〔訊〕

讪〔訕〕 训〔訓〕 讫〔訖〕 访〔訪〕 讶〔訝〕

讳〔諱〕 讵〔詎〕 讴〔謳〕 诀〔訣〕 讷〔訥〕

设〔設〕 讽〔諷〕 讹〔訛〕 〔訢〕 许〔許〕

论〔論〕 讼〔訟〕 讻〔訩〕 诂〔詁〕 诃〔訶〕

评〔評〕 诏〔詔〕 词〔詞〕 译〔譯〕 诎〔詘〕

诇〔詗〕 诅〔詛〕 识〔識〕 诌〔謅〕 诋〔詆〕

诉〔訴〕 诈〔詐〕 诊〔診〕 诒〔詒〕 诨〔諢〕

该〔該〕 详〔詳〕 诧〔詫〕 诓〔誆〕 诖〔詿〕

诘〔詰〕 诙〔詼〕 试〔試〕 诗〔詩〕 诩〔詡〕

诤〔諍〕 诠〔詮〕 诛〔誅〕 诔〔誄〕 诟〔詬〕

诣〔詣〕 话〔話〕 诡〔詭〕 询〔詢〕 诚〔誠〕

诞〔誕〕 浒〔滸〕 诮〔誚〕 说〔説〕 诫〔誡〕

诬〔誣〕 语〔語〕 诵〔誦〕 罚〔罸〕 误〔誤〕

诰〔誥〕 诳〔誑〕 诱〔誘〕 诲〔誨〕 诶〔 〕

狱〔獄〕 谊〔誼〕 谅〔諒〕 谈〔談〕 谆〔諄〕

谉〔讅〕 谇〔誶〕 请〔請〕 诺〔諾〕 诸〔諸〕

读〔讀〕 诼〔諑〕 诹〔諏〕 课〔課〕 诽〔誹〕

诿〔諉〕 谁〔誰〕 谀〔諛〕 调〔調〕 谄〔諂〕

谂〔諗〕 谛〔諦〕 谙〔諳〕 谜〔謎〕 谚〔諺〕

谝〔諞〕 谘〔諮〕 谌〔諶〕 谎〔謊〕 谋〔謀〕

谍〔諜〕 谐〔諧〕 谏〔諫〕 谞〔諝〕 谑〔謔〕

谒〔謁〕 谔〔諤〕 谓〔謂〕 谖〔諼〕 谕〔諭〕

谥〔謚〕 谤〔謗〕 谦〔謙〕 谧〔謐〕 谟〔謨〕

谠〔讜〕 谡〔謖〕 谢〔謝〕 谣〔謡〕 储〔儲〕

谪〔謫〕 谫〔譾〕 谨〔謹〕 谬〔謬〕 谩〔謾〕

谱〔譜〕 谮〔譖〕 谭〔譚〕 谰〔讕〕 谲〔譎〕

谯〔譙〕 蔼〔藹〕 槠〔櫧〕 谴〔譴〕 谵〔譫〕

谳〔讞〕 辩〔辯〕 〔讌〕 雠〔讎〕(3) 谶〔讖〕

霭〔靄〕

饥〔饑〕 饦〔飥〕 饧〔餳〕 饨〔飩〕 饭〔飯〕

饮〔飲〕 饫〔飫〕 饩〔餼〕 饪〔飪〕 饬〔飭〕

饲〔飼〕 饯〔餞〕 饰〔飾〕 饱〔飽〕 饴〔飴〕

饳〔飿〕 饸〔餄〕 饷〔餉〕 饺〔餃〕 饻〔餏〕

饼〔餠〕 饵〔餌〕 饶〔饒〕 蚀〔蝕〕 饹〔餎〕

饽〔餑〕 馁〔餒〕 饿〔餓〕 馆〔館〕 馄〔餛〕

馃〔餜〕 馅〔餡〕 馉〔餶〕 馇〔餷〕 馈〔饋〕

馊〔餿〕 馐〔饈〕 馍〔饃〕 馎〔餺〕 馏〔餾〕

馑〔饉〕 馒〔饅〕 馓〔饊〕 馔〔饌〕 馕〔饟〕汤〔湯〕 扬〔揚〕 场〔場〕 旸〔暘〕 饧〔餳〕

炀〔煬〕 杨〔楊〕 肠〔腸〕 疡〔瘍〕 砀〔碭〕

畅〔暢〕 钖〔錫〕 殇〔殤〕 荡〔蕩〕 烫〔燙〕

觞〔觴〕

丝〔絲〕 纠〔糾〕 纩〔纊〕 纡〔紆〕 纣〔紂〕

红〔紅〕 纪〔紀〕 纫〔紉〕 纥〔紇〕 约〔约〕

纨〔紈〕 级〔級〕 纺〔紡〕 纹〔紋〕 纬〔緯〕

纭〔紜〕 纯〔純〕 纰〔紕〕 纽〔紐〕 纳〔納〕

纲〔綱〕 纱〔紗〕 纴〔紝〕 纷〔紛〕 纶〔綸〕

纸〔紙〕 纵〔縱〕 纾〔紓〕 纼〔紖〕 咝〔噝〕

绊〔絆〕 线〔綫〕 绀〔紺〕 绁〔紲〕 绂〔紱〕

绋〔紼〕 绎〔繹〕 经〔經〕 绍〔紹〕 组〔組〕

细〔細〕 〔紬〕 绅〔紳〕 织〔織〕 绌〔絀〕

终〔終〕 绉〔縐〕 绐〔紿〕 哟〔喲〕 绖〔絰〕

荮〔葤〕 荭〔葒〕 绞〔絞〕 统〔統〕 绒〔絨〕

绕〔繞〕 绔〔絝〕 结〔結〕 绗〔絎〕 给〔給〕

绘〔繪〕 绝〔絶〕 绛〔絳〕 络〔絡〕 绚〔絢〕

绑〔綁〕 莼〔蒓〕 绠〔綆〕 绨〔綈〕 绡〔綃〕

绢〔絹〕 绣〔綉〕 绥〔綏〕 绦〔縧〕 鸶〔鷥〕

综〔綜〕 绽〔綻〕 绾〔綰〕 绻〔綣〕 绩〔績〕

绫〔綾〕 绪〔緒〕 续〔續〕 绮〔綺〕 缀〔綴〕

绿〔緑〕 绰〔綽〕 绲〔緄〕 绳〔繩〕 绯〔緋〕

绶〔綬〕 绸〔綢〕 绷〔綳〕 绺〔綹〕 维〔維〕

绵〔綿〕 缁〔緇〕 缔〔締〕 编〔編〕 缕〔縷〕

缃〔緗〕 缂〔緙〕 缅〔緬〕 缘〔緣〕 缉〔緝〕

缇〔緹〕 缈〔緲〕 缗〔緡〕 缊〔緼〕 缌〔緦〕

缆〔纜〕 缓〔緩〕 缄〔緘〕 缑〔緱〕 缒〔縋〕

缎〔緞〕 辔〔轡〕 缞〔縗〕 缤〔繽〕 缟〔縞〕

缣〔縑〕 缢〔縊〕 缚〔縛〕 缙〔縉〕 缛〔縟〕

缜〔縝〕 缝〔縫〕 缡〔縭〕 潍〔濰〕 缩〔縮〕

缥〔縹〕 缪〔繆〕 缦〔縵〕 缨〔纓〕 缫〔繅〕

缧〔縲〕 蕴〔藴〕 缮〔繕〕 缯〔繒〕 缬〔纈〕

缭〔繚〕 橼〔櫞〕 缰〔繮〕 缳〔繯〕 缲〔繰〕

缱〔繾〕 缴〔繳〕 辫〔辮〕 缵〔纘〕坚〔堅〕 贤〔賢〕 肾〔腎〕 竖〔竪〕 悭〔慳〕

紧〔緊〕 铿〔鏗〕 鲣〔鰹〕 劳〔勞〕 茕〔煢〕 茔〔塋〕 荧〔熒〕 荣〔榮〕

荥〔滎〕 荦〔熒〕 涝〔澇〕 崂〔嶗〕 莹〔瑩〕

捞〔撈〕 唠〔嘮〕 莺〔鶯〕 萤〔螢〕 营〔營〕

萦〔縈〕 痨〔癆〕 嵘〔嶸〕 铹〔鐒〕 耢〔耮〕

蝾〔蠑〕览〔覧〕 揽〔攬〕 缆〔纜〕 榄〔欖〕 鉴〔鑒〕

识〔識〕 帜〔幟〕 织〔織〕 炽〔熾〕 职〔職〕

钆〔釓〕 钇〔釔〕 钌〔釕〕 钋〔釙〕 钉〔釘〕

针〔針〕 钊〔釗〕 钗〔釵〕 钎〔釺〕 钓〔釣〕

钏〔釧〕 钍〔釷〕 钐〔釤〕 钒〔釩〕 钖〔鍚〕

钕〔釹〕 钔〔鍆〕 钬〔鈥〕 钫〔鈁〕 钚〔鈈〕

〔釾〕 钪〔鈧〕 钯〔鈀〕 钭〔鈄〕 钙〔鈣〕

钝〔鈍〕 钛〔鈦〕 钘〔鈃〕 钮〔鈕〕 钞〔鈔〕

钢〔鋼〕 钠〔鈉〕 钡〔鋇〕 钤〔鈐〕 钧〔鈞〕

钩〔鈎〕 钦〔欽〕 钨〔鎢〕 铋〔鉍〕 钰〔鈺〕

钱〔錢〕 钲〔鉦〕 钳〔鉗〕 钴〔鈷〕 钺〔鉞〕

钵〔鉢〕 钹〔鈸〕 钼〔鉬〕 钾〔鉀〕 铀〔鈾〕

钿〔鈿〕 铎〔鐸〕 〔鏺〕 铃〔鈴〕 铅〔鉛〕

铂〔鉑〕 铄〔鑠〕 铆〔鉚〕 铍〔鈹〕 钶〔鈳〕

铊〔鉈〕 钽〔鉭〕 铌〔鈮〕 钷〔鉕〕 铈〔鈰〕

铉〔鉉〕 铒〔鉺〕 铑〔銠〕 铕〔銪〕 铟〔銦〕

铷〔銣〕 铯〔銫〕 铥〔銩〕 铪〔鉿〕 铞〔銱〕

铫〔銚〕 铵〔銨〕 衔〔銜〕 铲〔鏟〕 铰〔鉸〕

铳〔銃〕 铱〔銥〕 铓〔鋩〕 铗〔鋏〕 铐〔銬〕

铏〔鉶〕 铙〔鐃〕 银〔銀〕 铛〔鐺〕 铜〔銅〕

铝〔鋁〕 铡〔鍘〕 铠〔鎧〕 铨〔銓〕 铢〔銖〕

铣〔銑〕 铤〔鋌〕 铭〔銘〕 铬〔鉻〕 铮〔錚〕

铧〔鏵〕 铩〔鎩〕 揿〔撳〕 锌〔鋅〕 锐〔鋭〕

锑〔銻〕 锒〔鋃〕 铺〔鋪〕 铸〔鑄〕 嵚〔嶔〕

锓〔鋟〕 锃〔鋥〕 链〔鏈〕 铿〔鏗〕 锏〔鐧〕

销〔銷〕 锁〔鎖〕 锄〔鋤〕 锅〔鍋〕 锉〔銼〕

锈〔銹〕 锋〔鋒〕 锆〔鋯〕 铹〔鐒〕 锔〔鋦〕

锕〔錒〕 锎〔鐦〕 铽〔鋱〕 铼〔錸〕 锇〔鋨〕

锂〔鋰〕 锧〔鑕〕 锘〔鍩〕 锞〔錁〕 锭〔錠〕

锗〔鍺〕 锝〔鍀〕 锫〔錇〕 错〔錯〕 锚〔錨〕

锛〔錛〕 锯〔鋸〕 锰〔錳〕 锢〔錮〕 锟〔錕〕

锡〔錫〕 锣〔鑼〕 锤〔錘〕 锥〔錐〕 锦〔錦〕

锨〔鍁〕 锱〔錙〕 键〔鍵〕 镀〔鍍〕 镃〔鎡〕

镁〔鎂〕 镂〔鏤〕 锲〔鍥〕 锵〔鏘〕 锷〔鍔〕

锶〔鍶〕 锴〔鍇〕 锾〔鍰〕 锹〔鍬〕 锿〔鎄〕

镅〔鎇〕 镄〔鐨〕 锻〔鍛〕 锸〔鍤〕 锼〔鎪〕

镎〔鎿〕 镓〔鎵〕 镋〔钂〕 镔〔鑌〕 镒〔鎰〕

〔〕 镑〔鎊〕 镐〔鎬〕 镉〔鎘〕 镊〔鑷〕

镇〔鎮〕 镍〔鎳〕 镌〔鎸〕 镏〔鎦〕 镜〔鏡〕

镝〔鏑〕 镛〔鏞〕 镞〔鏃〕 镖〔鏢〕 镚〔鏰〕

镗〔鏜〕 〔鐯〕 镘〔鏝〕 镩〔鑹〕 镦〔鐓〕

〔鐥〕 镨〔鐠〕 镧〔鑭〕 镥〔鑥〕 镤〔鏷〕

镢〔鐝〕 镣〔鐐〕 镫〔鐙〕 镪〔鏹〕 镰〔鐮〕

镱〔鐿〕 镭〔鐳〕 镬〔鑊〕 镮〔鐶〕 镯〔鐲〕

镲〔鑔〕 镳〔鑣〕 镴〔鑞〕 镶〔鑲〕 〔钁〕峃〔嶨〕 学〔學〕 觉〔覺〕 搅〔攪〕 喾〔嚳〕

鲎〔鱟〕 黉〔黌〕 译〔譯〕 泽〔澤〕 怿〔懌〕 择〔擇〕 峄〔嶧〕

绎〔繹〕 驿〔驛〕 铎〔鐸〕 萚〔蘀〕 释〔釋〕

箨〔籜〕 劲〔勁〕 刭〔剄〕 陉〔陘〕 泾〔涇〕 茎〔莖〕

径〔徑〕 经〔經〕 烃〔烴〕 轻〔輕〕 氢〔氫〕

胫〔脛〕 痉〔痙〕 羟〔羥〕 颈〔頸〕 巯〔巰〕

变〔變〕 弯〔彎〕 孪〔孿〕 峦〔巒〕 娈〔孌〕

恋〔戀〕 栾〔欒〕 挛〔攣〕 鸾〔鸞〕 湾〔灣〕

蛮〔蠻〕 脔〔臠〕 滦〔灤〕 銮〔鑾〕

剐〔剮〕 涡〔渦〕 埚〔堝〕 〔喎〕 莴〔萵〕

娲〔媧〕 祸〔禍〕 脶〔腡〕 窝〔窩〕 锅〔鍋〕

蜗〔蝸〕

(1)赏:不可误作尝。尝是嘗的简化字(见第二表)。

(2)鬥字头的字,一般也写作門字头,如鬧、鬮、鬩写作閙、 、 。因此,这些鬥字头的字可简化作門字头。但鬥争的鬥应简作斗(见第一表)。

(3) 雠:用于校雠、雠定、仇雠等。表示仇恨、仇敌义时用仇。《简化字总表》说明1.本表收录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全部简化字。关于简化偏旁的应用范围,本表遵照1956年方案中的规定以及1964年3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的规定,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也收录本表内(本表所说的偏旁,不限于左旁和右旁,也包括字的上部下部内部外部,总之指一个字的可以分出来的组成部分而言。这个组成部分在一个字里可以是笔画较少的,也可以是笔画较多的。例如“摆”字,“扌”固然是偏旁,但是“罢”也作偏旁)。2.总表分成三个表。表内所有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后面,都在括弧里列入原来的繁体。 第一表所收的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作字。这些字的繁体一般都不用作别的字的偏旁。个别能作别的字的偏旁,也不依简化字简化。如“習”简化作“习”,但“褶”不简化作“ ”。 第二表所收的是:一、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二、14个简化偏旁。第一项所列繁体字,无论单独用或者作别的字的偏旁用,同样简化。第二项的简化偏旁,不论在一个字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使用,其中“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这些简化偏旁一般都不能单独使用。在《汉字简化方案》中已另行简化的繁体字,不能再适用上述原则简化。例如“戰”、“過”、“誇”,按《汉字简化方案》已简化作“战”、“过”、“夸”,因此不能按“单”、“呙”、“讠”作为偏旁简化作“ ”、“ ”、“ ”。 除本表所列的146个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外,不得任意将某一简化字的部分结构当作简化偏旁使用。例如“陽”按《汉字简化方案》作“阳”,但不得任意将“日”当作“昜”的简化偏旁。如“楊”应按简化偏旁“ (昜)”简化作“杨”,不得简化作“ ”。 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例如有“车”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1962年第三版,只收汉字八千个左右)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3.此外,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正体字看作简化字。为了便于检查,本表把这些字列为一表,作为附录。4.一部分简化字,有特殊情形,需要加适当的注解。例如“干”是“乾”(gān)的简作字,但是“乾坤”的“乾”(qián)并不简化;又如“吁”是“籲”(yù)的简化字,但是“长吁短叹”的“吁”仍旧读xū;这种一字两读的情形,在汉字里本来常有,如果不注出来,就容易引起误会。又如以“余”代“餘”,以“复”代“覆”,虽然群众已经习惯了,而在某些情况下却不适宜,需要区别。又如“么”和“幺”有什么不同,“马”字究竟几笔,等等。诸如此类可能发生疑难的地方,都在页末加了脚注。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1964年3月7日)根据国务院1964年2月4日关于简化字问题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批示:“同意你会在报告中提出的意见:《汉字简化方案》中所列的简化字,用作偏旁时,应同样简化;《汉字简化方案》的偏旁简化表中所列的偏旁,除了四个偏旁(讠、饣、纟、钅)外,其余偏旁独立成字时,也应同样简化。你会应将上述可以用作偏旁的简化字和可以独立成字的偏旁,分别作成字表,会同有关部门下达执行”,现特将这两类字分别列表通知如下。 一、下列92个字已经简化,作偏旁时应该同样简化。例如,“爲”已简化作“为”,“僞嬀”同样简化作“伪妫”。 愛爱 罷罢 備备 筆笔 畢毕 邊边 參参 倉仓 嘗尝 蟲虫 從从 竄窜 達达 帶带 黨党 動动 斷断 對对 隊队 爾尔 豐丰 廣广 歸归 龜龟 國国 過过 華华 畫画 匯汇 夾夹 薦荐 將将 節节 盡尽 進进 舉举 殻壳 來来 樂乐 離离 歷历 麗丽 兩两 靈灵 劉刘 盧卢 虜虏 鹵卤 録录 慮虑 買买 麥麦 黽黾 難难 聶聂 寧宁 豈岂 氣气 遷迁 親亲 窮穷 嗇啬 殺杀 審审 聖圣 時时 屬属 雙双 嵗岁 孫孙 條条 萬万 爲为 烏乌 無无 獻献 鄉乡 寫写 尋寻 亞亚 嚴严 厭厌 業业 藝艺 陰阴 隱隐 猶犹 與与 雲云 鄭郑 埶执 質质 二、下列40个偏旁已经简化,独立成字时应该同样简化(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独立成字时不简化)。例如,“魚”作偏旁已简化作“鱼”旁,独立成字时同样简化作“鱼”。貝贝 賓宾 産产 長长 車车 齒齿 芻刍 單单 當当 東东 發发 風风 岡冈 會会 幾几 戔戋 監监 見见 龍龙 婁娄 侖仑 羅罗 馬马 賣卖 門门 鳥鸟 農农 齊齐 僉佥 喬乔 區区 師师 壽寿 肅肃 韋韦 堯尧 頁页 義义 魚鱼 專专 三、在一般通用字范围内,根据上述一、二两项规定类推出来的简化字,将收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为纠正社会用字混乱,便于群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在第二表“罗”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囉],“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瞭”字读“l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此外,对第一表“余[餘]”的脚注内容作了补充,第三表“讠”下偏旁类推字“雠”字加了脚注。 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废止。我们要求社会用字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凡是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而不用繁体字;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体字,都是不规范的简他字,应当停止使用。希望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文化、教育、新闻等部门多作宣传,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大家逐渐用好规范的简化字。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986年10月10日

整理者来自简体字www.jiantizidia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