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木只读什么(木只读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9 11:03:47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是什么意思?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是什么意思?

子:

《说文解字》:“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 犹阳气动万物滋萌若刚出生之婴儿者是子字之范式。

“子”犹阳气动万物滋萌若刚出生之婴儿者。

“子”读zǐ ㄗ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儿女。(地支的第一位,属鼠。)

丑:

《说文解字》:“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阴至极以转换为阳之枢纽之时犹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若举手扭曲之时者是丑字之范式。

“丑”是阴至极以转换为阳之枢纽之时犹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若举手扭曲之时者。

“丑”读chǒu ㄔㄡ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外表扭曲而可恶。(地支的第二位,属牛。)

寅:

《说文解字》:“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徐锴曰:“髌斥之意,人阳气锐而出,上阂于宀(

),所以摈之也。”。

(宀:参见三画之五“宀”)

(一:参见一画“一”)

(人:参见二画之一“人”)

犹正月阳气欲上出万物始生然阴尚强阳不能径遂若在其屋之下者是寅字之范式。

“寅”犹正月阳气欲上出万物始生然阴尚强阳不能径遂若在其屋之下者。

“寅”读yín ㄧㄣˊ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恭敬畏惧。(地支的第三位,属虎。)

卯:

《说文解字》:“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凡卯之属皆从卯。”。犹万物冒地而出开门之形者是卯字之范式。

“卯”犹万物冒地而出开门之形者。

“卯”读mǎo ㄇㄠ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两部分的连接处犹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地支的第四位,属兔。)

辰:

《说文解字》:“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靁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

(乙:参见一画“乙”)

(匕:参见二画之二“匕”)

(厂:参见二画之一“厂”)

(二)即“上”(上:参见三画之一“上”)

乙、匕、厂、(二)“上”四范式叠加:犹三月阳气动雷电振相与比述物皆伸舒而出之时者是辰字之范式。

“辰”犹三月阳气动雷电振相与比述物皆伸舒而出之时者。

“辰”读chén ㄔㄣˊ。

相与比述本义:言万物之蜃。(地支的第五位,属龙。)

巳:

《说文解字》:“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犹怀孕胎儿已经成熟者是巳字之范式。

“巳”犹怀孕胎儿已经成熟者。

“巳”读sì ㄙˋ。

相与比述本义: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地支的第六位,属蛇。)

午:

《说文解字》:“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阴阳交泰之正阳犹阴气欲从下向上啎逆阳,若矢冒地而出者是午字之范式。

“午”是阴阳交泰之正阳犹阴气欲从下向上啎逆阳,若矢冒地而出者。

“午”读wǔ ㄨˇ。

相与比述本义:白天太阳正照之时。(地支的第七位,属马。)

未:

《说文解字》:“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

(一:参见一画“一”)

(木:参见四画之一“木”)

一、木两范式叠加:象木重枝叶犹万物生成有滋有味者是未字之范式。

“未”是象木重枝叶犹万物生成有滋有味者。

“未”读wèi ㄨㄟˋ。

相与比述本义:万物生成有滋有味。(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申:

《说文解字》:“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

(臼:参见六画之十六“臼”)

(丨:参见一画“丨”)

臼、丨两范式叠加:阴气成体遇阳破壳现身形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是申字之范式。

“申”是阴气成体遇阳破壳现身形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

“申”读shēn ㄕㄣˉ。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地支的第九位,属猴。)

酉、丣:

《说文解字》:“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秀者物皆成已入以闭门而就犹黍成可为酎酒者其有实之酿酒之器形是酉字之范式。

丣:古文“酉”

《说文解字注》第2958页:“(丣)古文酉。从丣。从丣、一闭以之。戼为春门。万物巳出。丣为秋门。万物巳入。一闭门象也。管子幼官篇。春三卯同事。秋三卯同事。惠氏士奇云。春当作三戼。秋当作三丣。取许书为说也。虞翻别传曰。翻奏郑玄解尙书违失云。古大篆丣字、读当为桺。古桺丣同字。而以为昧。甚违不知葢阙之义。玉裁按壁中古文尙书作昧谷。郑注尙书依之。今文尙书作桺谷。郑注周礼缝人取之。今文古文本有断难合一者也。郑本不误。而仲翔谓其改丣为昧。其他三事亦皆仲翔误会。说详古文尙书撰异。凡畱聊桺刘字从丣。”

(戼:参见八画之二十二“戼”)

(一:参见一画“一”)

戼、一两范式叠加:犹万物巳入闭门言其成就者是丣字之范式。

“酉”是秀者物皆成已入以闭门而就犹黍成可为酎酒者其有实之酿酒之器形。

“酉”读yǒu ㄧㄡˇ。

相与比述本义:犹万物巳入闭门言其成就者。(地支的第十位,属鸡。)

戌:

《说文解字》:“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

(戊:参见五画之十一“戊”)

(一:参见一画“一”)

戊含一两范式叠加: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是戌字之范式。

“戌”是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

“戌”读xū ㄒㄩˉ

相与比述本义: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地支的第十一位,属狗。)

亥:

《说文解字》:“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傳》曰:‘亥有二首六身。’。”。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犹怀子欲生时是亥字之范式。

“亥”是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犹怀子欲生时者。

“亥”读hài ㄏㄞˋ。

相与比述本义:阳气根于下。(地支的末一位,属猪。)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是什么意思?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是什么意思?

子:

《说文解字》:“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 犹阳气动万物滋萌若刚出生之婴儿者是子字之范式。

“子”犹阳气动万物滋萌若刚出生之婴儿者。

“子”读zǐ ㄗ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儿女。(地支的第一位,属鼠。)

丑:

《说文解字》:“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阴至极以转换为阳之枢纽之时犹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若举手扭曲之时者是丑字之范式。

“丑”是阴至极以转换为阳之枢纽之时犹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若举手扭曲之时者。

“丑”读chǒu ㄔㄡ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外表扭曲而可恶。(地支的第二位,属牛。)

寅:

《说文解字》:“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徐锴曰:“髌斥之意,人阳气锐而出,上阂于宀(

),所以摈之也。”。

(宀:参见三画之五“宀”)

(一:参见一画“一”)

(人:参见二画之一“人”)

犹正月阳气欲上出万物始生然阴尚强阳不能径遂若在其屋之下者是寅字之范式。

“寅”犹正月阳气欲上出万物始生然阴尚强阳不能径遂若在其屋之下者。

“寅”读yín ㄧㄣˊ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恭敬畏惧。(地支的第三位,属虎。)

卯:

《说文解字》:“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凡卯之属皆从卯。”。犹万物冒地而出开门之形者是卯字之范式。

“卯”犹万物冒地而出开门之形者。

“卯”读mǎo ㄇㄠ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两部分的连接处犹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地支的第四位,属兔。)

辰:

《说文解字》:“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靁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

(乙:参见一画“乙”)

(匕:参见二画之二“匕”)

(厂:参见二画之一“厂”)

(二)即“上”(上:参见三画之一“上”)

乙、匕、厂、(二)“上”四范式叠加:犹三月阳气动雷电振相与比述物皆伸舒而出之时者是辰字之范式。

“辰”犹三月阳气动雷电振相与比述物皆伸舒而出之时者。

“辰”读chén ㄔㄣˊ。

相与比述本义:言万物之蜃。(地支的第五位,属龙。)

巳:

《说文解字》:“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犹怀孕胎儿已经成熟者是巳字之范式。

“巳”犹怀孕胎儿已经成熟者。

“巳”读sì ㄙˋ。

相与比述本义: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地支的第六位,属蛇。)

午:

《说文解字》:“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阴阳交泰之正阳犹阴气欲从下向上啎逆阳,若矢冒地而出者是午字之范式。

“午”是阴阳交泰之正阳犹阴气欲从下向上啎逆阳,若矢冒地而出者。

“午”读wǔ ㄨˇ。

相与比述本义:白天太阳正照之时。(地支的第七位,属马。)

未:

《说文解字》:“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

(一:参见一画“一”)

(木:参见四画之一“木”)

一、木两范式叠加:象木重枝叶犹万物生成有滋有味者是未字之范式。

“未”是象木重枝叶犹万物生成有滋有味者。

“未”读wèi ㄨㄟˋ。

相与比述本义:万物生成有滋有味。(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申:

《说文解字》:“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

(臼:参见六画之十六“臼”)

(丨:参见一画“丨”)

臼、丨两范式叠加:阴气成体遇阳破壳现身形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是申字之范式。

“申”是阴气成体遇阳破壳现身形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

“申”读shēn ㄕㄣˉ。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地支的第九位,属猴。)

酉、丣:

《说文解字》:“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秀者物皆成已入以闭门而就犹黍成可为酎酒者其有实之酿酒之器形是酉字之范式。

丣:古文“酉”

《说文解字注》第2958页:“(丣)古文酉。从丣。从丣、一闭以之。戼为春门。万物巳出。丣为秋门。万物巳入。一闭门象也。管子幼官篇。春三卯同事。秋三卯同事。惠氏士奇云。春当作三戼。秋当作三丣。取许书为说也。虞翻别传曰。翻奏郑玄解尙书违失云。古大篆丣字、读当为桺。古桺丣同字。而以为昧。甚违不知葢阙之义。玉裁按壁中古文尙书作昧谷。郑注尙书依之。今文尙书作桺谷。郑注周礼缝人取之。今文古文本有断难合一者也。郑本不误。而仲翔谓其改丣为昧。其他三事亦皆仲翔误会。说详古文尙书撰异。凡畱聊桺刘字从丣。”

(戼:参见八画之二十二“戼”)

(一:参见一画“一”)

戼、一两范式叠加:犹万物巳入闭门言其成就者是丣字之范式。

“酉”是秀者物皆成已入以闭门而就犹黍成可为酎酒者其有实之酿酒之器形。

“酉”读yǒu ㄧㄡˇ。

相与比述本义:犹万物巳入闭门言其成就者。(地支的第十位,属鸡。)

戌:

《说文解字》:“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

(戊:参见五画之十一“戊”)

(一:参见一画“一”)

戊含一两范式叠加: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是戌字之范式。

“戌”是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

“戌”读xū ㄒㄩˉ

相与比述本义: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地支的第十一位,属狗。)

亥:

《说文解字》:“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傳》曰:‘亥有二首六身。’。”。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犹怀子欲生时是亥字之范式。

“亥”是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犹怀子欲生时者。

“亥”读hài ㄏㄞˋ。

相与比述本义:阳气根于下。(地支的末一位,属猪。)

孟子,用心灵影响世界

作者:李舫(作家、文艺评论家)

两千多年来,《孟子》这部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作品,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文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思想中的浩然正气、仁政思想、规矩之道、义利之辨等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寒风乍起,如刺入骨。

偌大的庭院空旷而寂寥,堂前门户洞开,侍者早已不见人影,高大的槐树和纷繁的枣树裸露着光秃秃的枝干。

他大步迈出宫门,忧愤而去,踽踽独行。

这是个忧天忧地、忧古忧今、忧国忧民的老人。他身材高大,低矮的门楣刮开了他的发髻,花白的头发一下子散落下来,覆盖住他饱满的额头。他的剑眉上挑,宽宽的脸庞带着傲慢;他的神情威严,却有一丝丝落拓;他的目光犀利,萧索里透露着无比坚韧;他的脚步踟蹰,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如此孤独。

这是孟轲,后世尊称他为孟子。

隔着两千余年的岁月,我们心目中的孟子,有着神仙一般的仙风道骨、不可逾越的大家气象,有着任性纵情的豪杰气概、凛冽高洁的非凡品质。可是,拂去岁月的淋漓光辉,游说列国的孟子,又如何不同他游说列国的师祖孔子一样,“颠簸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这是中国文化深沉、厚重的一页,更是中华文明艰辛、执着的一页。

中国古人的思想重视回到内心,重视悟道修行,重视道法天地自然,明道以树德,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是如此。孔子制定儒家的发展方向,孟子则沿着孔子的思想脉络,在思想、实修、实践、传承上继续前行。所以后世称孟子为“亚圣”,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我们不妨看看孟子的游历之路——游齐,入宋,过薛,归邹,至鲁,入滕,游梁,为卿于齐,最后归邹。这花费了他二十余年时间,占了他生命的四分之一。他几乎一直在路上,他是位毫无争议的思想者,也是位货真价实的“行动派”。其间,他曾会见过齐威王、宋康王、滕文公、邹穆公、鲁平公、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等多位君主,尽管此间不乏热情洋溢的对话,可是更有直言不讳、肆意批判。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通过暴力实现统一,“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仁政爱民的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传道授业解惑,与弟子们共同探讨治国方略,并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的辉煌篇章。

山东邹城孟庙亚圣殿前祭孟大典资料图片

孟子,到底是怎样的人物?他是在巷陌野田里急急奔走的乡村老教师,也是在历史长空里寂寂发光的星辰。《孟子》七篇,如北斗七星。

在春秋战国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的漫漫暗夜里,孟子横空出世,规矩天下,犹如一缕光,照亮了整个世界,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早年拜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为师。为了推行自己的政见,建立理想社会,孟子学成之后开始周游列国,终其一生,游说诸侯。

《史记》记载孟子仅百余字: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开篇便记载孟子见梁惠王时关于义利的对话。

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答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称孟子为“叟”,亦即“老先生”,知是孟子游历晚期之事。孟子将其列为章首,可见关乎其所思所想的主旨。孟子在滕国推行仁政失败后,听说梁惠王招纳贤士,于是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此时,梁惠刚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故而一见到孟子便急迫地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于是,就有了两人这场关于仁爱义利的对话。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孟子·公孙丑》中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义利之说作为儒学第一要义。所以不难理解何以将孟子与梁惠王的这段对话作为全书的开篇。孟子所生活的战国中后期,周代以来的礼乐制度彻底崩坏,如何重建政治秩序成为最急迫的现实问题。然而,在这一问题上,诸子所言不甚相同。法家主张对内富国强兵,对外武力扩张,通过暴力重建政治秩序,此乃“霸道”。而孟子则对这种观点强烈反对,他主张行仁政,从王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呼吁以仁政谋得民心,从而重建政治秩序。

简单的对话其实富含深义。同中华文明不同,人类的其他文明多是宗教文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靠的是“神的律令”,而在没有“神”作为立法者的前提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则提供了非常简单、高效的社会规范,这是孔孟之道高明之处。孟子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大约一百年,即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他们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孟子的义利之辨不仅仅是利益分配的问题,而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彼之时,梁惠王所问“有以利吾国”的“利”不是民众物质利益的“利”,而是攻占他国土地、杀戮他国民众、“欲以富国强兵为利”的“利”,是梁惠王扩张疆域、征服秦楚的“大欲”,所以才有孟子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在这里,孟子告诫梁惠王,同时也告诫那个时代的所有人,在一个混乱、纷争、无序的社会里,不应该只想着谋求一国之私利,而是要建立公平、正义,特别是人和人之间的良善与信任。

司马迁喜爱读孟子的书,他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写道:“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司马迁在这所写到的“利”,正是孟子所否定的“利”,即只求一人一国之私不讲道义原则的“利”。从这里,可见孟子主张的仁政与王道。

两千多年来,这部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作品,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文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思想中的浩然正气、仁政思想、规矩之道、义利之辩等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支撑。

孟子地位的确立,始自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愈提出“道统”概念,认为孟子是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的继承人。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不仅把孟子媲美孔子,而且认为自他之后,道统的传承就中断了,称赞孟子“功不在禹下”。南宋理学家朱熹以孟子为帜志,对其更是不吝赞美之词:“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

孟子所强调的“仁政”“民本”“天下为公”等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影响。孟子所强调的“天下为公”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时期,承继孟子,提出“天下为公”,推动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成为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智慧之源。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志存高远,胸怀远大,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平治天下”。

他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从尧舜至商汤,商汤至周文王,周文王至孔子,都是五百年,其中有一条圣人与王者赓续相承的脉络。“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刚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他睥睨天下,豪情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不断为人民呐喊。面对群雄逐鹿的“天下”,孟子丝毫不掩饰定国安邦、济世安民的万丈雄心。

孟子性情刚直,不流时俗,为人极为自傲,也极为自负。他的弟子公孙丑曾将他与管仲、晏婴相比。管仲、晏婴都是在齐国辅佐君主,富国强兵,赢得了齐国人一致称赞,可是孟子却大不以为然。列国纷争之时,纵横家炙手可热,齐国人景春认为魏国的纵横家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们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听到这种说法后,却斥之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性格之傲岸激越,由此可见一斑。

孟子生活的邹国距离孔子的故国鲁国不远,他对孔子充满了敬仰,曾借孔子弟子之口说道:“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子,只是一介布衣,一个穷困潦倒的乡村教书先生。孟子将孔子与尧舜相提并论,并认为其功绩远在后者之上。这种赞誉在今天不足为奇,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孟子这样做,不只是维护一己的身份与尊严,而且代表着“士”这一阶层的群体自觉。所谓“士”,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技能,且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人。当其时,“士”在天子、诸侯、大夫、士的贵族等级中处于最低的阶层,又处于庶民之上。春秋战国之时,各诸侯国设官开馆,礼贤下士,招徕人才,这样的风气直接促进了“士”阶层的活跃。

作为一个阶层,“士”有其特殊的职责与身份。魏人周霄问孟子:“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明确回答应该出仕,“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在孟子看来,士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政治理念、社会理想,君子之仕就是为了将这种理念和理想付诸实践。孟子认为,君子出仕,必须有自己的道义原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春秋战国时期,纲纪废弛,礼崩乐坏,群雄竞起,为完成霸业,不仅凭恃武力,还迫切需求智力的支撑,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样,诸侯之间便竞相“养士”,为士人的活跃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士人趋之若鹜。士本身并不具备施政的权势,若要推行一己之主张,就必须取得君王的信任和倚重;而这种获得,却往往是以思想独立性、心灵自由度的丧失为代价的。许多士人为自身富贵,不惜出卖人格,“无礼义而唯权势之嗜”(荀子语)。孟子适时而有针对性地倡导并坚守了一种以仁义为旨归的士君子文化——所谓士君子,就是士阶层中那类重气节、讲道德、有志向的人。

孟子要求士人,“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当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的时候,要“舍生而取义”,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格。孟子昂扬坚韧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汉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而司马迁本人在受到宫刑之后,仍包羞忍耻,愈加发愤,乃有《史记》。在中华文明史中,为了社会进步、民族振兴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灿若群星,他们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孟子的影响。

孟子十分重视心性修养、价值守护与精神砥砺,体现了“士”这一群体的主体自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深刻的认识。而孟子身处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时代,他的最大贡献,是确立“士”的独立性格,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升华了“士”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确立了高标。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天空一样志存高远,像大地一样厚实宽广,载育万物、生长万物。时间如江河般奔涌向前,任何险滩、暗礁都不能够阻挡时代的步伐,诚如孟子所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艰难险阻,我愿意勇往直前。

孟子的作品中,无处不在体现着这样的气度和风范。南宋理学家程颢将这种气度和风范概括为“泰山岩岩之气象也”。

“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曾经请教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究竟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思想完整体现在他和弟子门人所著《孟子》中。《孟子》现存七篇,含260章,35000余字。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文风刚劲雄健,气势磅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是脍炙人口的孟子名言,综其所言,也正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

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贯穿始终,文人墨客交口赞誉,引为知音。孟子辞世1300多年后,“浩然之气”还成就了另一段佳话。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潮州知州王涤重修韩愈庙,他请苏轼为此庙撰写碑文,苏轼慨然从命,不久就将手书碑样寄给王涤,这就是洋洋洒洒的《潮州韩文公庙碑》。在这篇文章中,他如此阐释“浩然之气”:这种“气”,“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苏轼还在他的诗词中慷慨歌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一股英雄气概,人间正气。这种精神力量深藏在心灵深处,平日之时深藏不露,而在大是大非的紧要关头,便如同日月星辰、山河海岳一般,由心而生,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沛然莫御。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被孟子称之为“大丈夫”,具有大丈夫气概的人应该居仁、由义、守礼,要讲仁义、重礼节。

同样,在正道面前,就算是千万个人是错的,也要正面去面对,“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虽褐宽博,吾不惴焉”,不欺辱弱小,明白自己的过错,那就要反省自身,也就是“智”“仁”,与此同时,“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畏惧强权,也就是“义”“勇”。

其实,孟子的名字便是“浩然之气”的最好注脚。孟子名轲,字子舆。轲舆意为两木相接车轴的车。《周易》云:“黄帝、尧、舜……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这是古代对车舆的最早描述,其中有三重含义,一是引重,二是致远,三是利天下。两千多年来,孟子及其创造的思想文化,的确就像一辆负重前行的马车,满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一路坎坷、一路颠簸、一路教化文明,从古到今,走向未来,永不停歇。

两千余年来,这种浩然之气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鼓荡着中华民族的气概,这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铁血丹心,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高自标持,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品格,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不懈追求,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抱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

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诗怀念孟子,这首诗的名字便是“孟子”。

王安石初识欧阳修时,欧阳修便看出王安石是才华横溢的人,于是写了一首诗称赞他,王安石也回了一首诗《奉酬永叔见赠》:“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在诗中,王安石表明自己目标是做个像孟子一样的人。

王安石变法,遭遇极大阻力,然而他并毫不退缩,因为孟子在其时代也一度被批评“迂阔”。王安石将孟子视为偶像,更视为知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孟子》:“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他对于孟子拳拳服膺、衷心景仰,只是“往事越千年”,斯人已成“沉魄浮魂”,只能在“遗编”中遥望“风标”。但是纵使举世都批评“迂阔”,又有何妨?毕竟还有这位前贤往哲的懿言嘉行,以慰寂寥。这首诗,道尽了王安石的一往无前的斗志,也道尽了孟子傲岸不群的气概与雄豪自信、勇往直前的意志。

深谙道之所在,怀抱浩然正气,孟子以降,无数英雄豪杰怀抱着这种“浩然之气”——崇高刚强的正气、坚韧不屈的骨气、超迈雄放的豪气、无所畏惧的勇气、弘毅坚定的志气,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对于卡夫卡的读者,2023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卡夫卡140周年诞辰。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犹太裔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一部特殊“作品”——《另一种审判:关于卡夫卡》在中国出版。

卡内蒂,这位萍踪不定的世界作家,从未忘记自己的母语故乡,他对德语古典文化的热爱全部灌注在他的作品中。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蒂因“其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年,卡内蒂还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

卡内蒂不仅是作家,还是评论家、社会学家。他的《迷惑》,被东西方文学评论家誉为可与詹姆斯·乔伊斯、马赛尔·普鲁斯特、钱锺书的作品相提并论的伟大作品。1946年,《迷惑》被翻译为英文;1986年,被翻译为中文。

那一年,埃利亚斯·卡内蒂与他的《迷惑》同风靡世界的作家作品走进中国,而中国读者惊喜地发现,这位用德语写作的作家竟然还是个“中国迷”,在这部作品中设置了一个汉学家彼特·肯作为男主角。特别令中国读者啧啧称奇的是,汉学家彼特·肯“最热爱的”哲学家,竟然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孟子。

从十五岁到七十岁,汉学家彼特·肯完全按照中国古人所提示的那样去生活,包括他的思想,他思考大众、权力、死亡、生命、变化、永恒……这些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根本的问题。彼特·肯的思考来自孟子。

为了讲述孟子的故事,这个弯子绕得有点大。其实,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了——孟子,如何用心灵影响世界。

孟子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在全世界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由于地理与政治的原因,《孟子》首先传到亚洲国家如高丽、日本、越南等。

孟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是一个接受、批判与再阐释的动态传播过程,它传入日本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约730年)。日本学者谷中信一高度评价了孟子思想的价值,认为孟子为了实现其理想中的仁义而力排众议地勇往直前。“孟子的这种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并产生了颇多的成语故事。即便是在日本,以《孟子》为典故的故事成语亦不胜枚举。”

《孟子》作为“四书”之一,最终在儒学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严肃事实。孟庙碑林现存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南国(今越南)岁贡正副使陈辉淧和郑春澍等瞻拜孟子,并赋七律的碑刻,是孟子思想影响东南亚的见证。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孟子》译成拉丁文,并传回意大利。随后,《孟子》被相继译为法、德、英、俄等语种,刊行范围更加广阔。

牛津大学把《孟子》中的篇章列为公共必修科目,伦敦大学把《孟子》列为古文教本。此后,孟子思想开始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4年6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主任齐思敏教授来到中国山东邹城,参加“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在会议开幕式上说:“孟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的思想从18世纪开始启发了伏尔泰等一批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子也是我们外国人的祖先”,“因为我们外来学者‘得志行乎中国’”。——这是对孟子国际影响的至高评价。

历代仁人志士对孟子继承孔学的倾力推崇绝非无缘无故,赵岐《孟子题辞》说:“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昔杨墨塞群儒之路,车不得前,人不得步,孟轲辟之,乃知所从。”道出了孟子在儒学日趋式微形势下奋起而争,重振儒学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孟子之学不仅仅推动儒学星星之火得以呈燎原之势,更是让中国精神走向匡扶正义、经世治国的大道之行。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8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草精荟》:枳实(枳壳)的功效与应用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或枸橘或香圆的未成熟果实。若长至接近成熟,把果实切开,去掉果肉,只用外壳,就叫枳壳。中药“六陈”之一,有生用或炒用之分。

一、枳实的功效:

枳实味苦酸,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功效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现代常用于积滞内停,痞胀满痛,食积不化,大便不通,胸痹,结胸,脏器下垂等证的治疗。

枳壳功效与枳实相近,但作用较和缓,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枳壳与枳实比较,就和陈皮与青皮的比较一样,都是幼嫩时作用峻猛一些,成熟后药效反而缓和许多。

自古医家对二药的功效与应用,区分还是非常清楚的。

名家名著摘要:

《衍义》:“枳壳、枳实,一物也,小(未成熟)则性酷而速,大(成熟)则性详而缓,故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故胸中痞有桔梗枳壳汤,心下痞有枳实白术汤,高低之分,易老详定为多也。”

《药性论》:“壳,高,主皮毛胸膈之病;实,低,主心胃之病,其主治大同小异。”

李东垣言:“枳实治下而主血,枳壳治上而主气。”

汪昂言:“枳实利胸膈,枳壳宽肠胃。枳实力猛,大小承气汤皆用之;枳壳力缓为少异。”又言:“皮厚而小为枳实,壳薄虚大为枳壳。皆陈者量。”

李时珍言:“壳、实上世未分,魏晋始分用。洁古、东垣,始分壳治上、实治下。海藏始分壳主气、实主血。然仲景治上焦胸痹、痞满用枳实,诸方治下血、痢、痔、肠秘后重用枳壳,则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

《本经》:“(枳实)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别录》:“(枳实)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长沙药解》:“(枳实)泻痞满而去湿,消陈宿而还清。”

二、枳实的配伍应用:

1.用于食积停滞,腹痛便秘,以及泻痢不畅,里急后重之证。枳实苦泄辛散,行气之力较猛,故能破气除胀,消积导滞。如食积不化,见脘腹胀满,嗳腐气臭者,可配伍山楂、麦芽、神曲等以消食化积。若热结便秘,腹痛胀满,可配伍厚朴、大黄以行气破结,泻热通便,即小承气汤。如脾胃虚弱,运化无权,食后脘腹痞满作胀者,常与白术配伍,即枳术丸,可消补兼施,以健脾消痞。如湿热积滞,泻痢后重者,可配伍大黄、黄连、黄芩等泻热除湿、消积导滞药,即枳实导滞丸。

2.用于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之证。枳实有行气消痰通痞之功。如胸阳不振,寒痰内阻,见胸痹而兼心下痞满、气从胁下上逆者,常配伍薤白、桂枝、瓜蒌等,即枳实薤白瓜蒌汤。若心下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体倦者,常配伍厚朴、半夏曲、白术等,即枳实消痞丸。如病后劳复,身热,心下痞闷者,常配伍栀子、豆豉,即枳实栀子豉汤。

3.其他配伍应用:

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常配伍芍药,即枳实芍药散。芍药清风而止痛,枳实泻满而除烦。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实常配伍白术,即枳术汤。枳实泻水而消痞,白术燥土而补中。

治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满闷,枳实常配伍竹茹、半夏等,即温胆汤。此方还常用于失眠、眩晕等证的治疗。

治肝气犯胃,两胁胀痛,枳壳常配伍青皮、郁金等,共凑行气活血、解郁止痛之功。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之病。

施今墨临症,又常以炒枳实、炒枳壳配伍并用,二药参合气血双调,直通上下,理气之力倍增。可做参考。

此外,二药还可用于治疗胃扩张、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常配伍黄芪、升麻、柴胡等补气升提之药,其效更著。

4.《伤寒论》中枳实用法:

仲景用枳实,多取其理气散结,祛逐结实之毒(食、水毒),治胸腹满而痹痛,腹筋拘急之效。

如治疗阳明里实热结、腹实证,常配伍大黄、芒硝、厚朴,即急下存阴第一方大承气汤。此外,太阳阳明合病的桂枝生姜枳实汤;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少阳病的四逆散;太阴阳明合病的枳术汤、厚朴七物汤、橘皮枳实生姜汤;太阴病的《外台》茯苓饮等,六经合病之证,枳实几乎都有应用。

三、枳实的用法用量:

二枳常入煎剂,亦入丸散。多麸炒后入药,以制其开破之性。

黄元御言:“麸炒黑,勿令焦,研用。”

入煎剂,常用剂量几克至十余克即可,多服须防伤正。然用于内脏下垂、肠风下血之证,反而要大剂量应用。药之进退,全在配伍。

王好古言:“枳实佐以参、术、干姜则益气,佐以硝、黄、牵牛则破气。”可谓一言以蔽之。

四、枳实的应用注意:

二枳皆有耗散之弊,故脾胃虚弱者及孕妇慎用。

张元素言:“枳壳泄肺、走大肠,多用损胸中至高之气。”

正义多披着谎言的外衣

犹如爱情常被庸俗所演义一样

——中医实战笔记20.6.22夜

#中医实战笔记#

理气药之枳壳

功效:理气宽中,消滞除胀。

炮制方法:

1.枳壳:润透,去瓤,切薄片,干燥。

2.麸炒枳壳:将麦麸撒入预热容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投入枳壳片,炒至淡黄色时取出。

枳壳片:麦麸=100kg:10kg。

炮制作用:

生品辛燥之性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麸炒后缓和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脾消食,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

来源:芸香科植物酸橙及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主产地:江西、四川、湖北、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①呈半球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汁囊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②质坚硬,不易折断③气清香,味苦、微酸。

枳壳

枳壳

这些中药名称,你读对了吗?(三)

这些中药名称,你读对多少?

枸杞:枸,读作gǒu;杞,读作qǐ。

枸橼:枸,读作jǔ;橼,读作yuán。

香橼:橼,读作yuán。

萹蓄:萹,读作biǎn。

柘木:柘,读作zhè。

蝉蜕:蜕,读作tuì。

芒硝:硝,读作xiāo。

枳椇子:枳,读作zhǐ;椇读作jǔ。

荜澄茄:荜,读作bì;澄,读作chéng;茄,读作qié。

娑罗子:娑,读作suō。

榧子:榧,读作fěi。

虻虫:虻,读作méng。

斑蝥:蝥,读作máo。

芥子:芥,读作jiè。

沙苑子:苑,读作yuàn。

肉苁蓉:苁,读作cōng;蓉,读作róng

栝楼:栝,读作guā。

三棱:棱,读作léng。

山莨菪:莨,读作làng,菪,读作dàng。

山柰:柰,读作nài。

柽柳:柽,读作chēng。

毛茛:茛,读作gèn。

莎草:莎,读作suō。

菝葜:菝,读作bá;葜,读作qiā。

山蒟:蒟,读作jǔ。

羊角拗:拗,读作niù。

缬草:缬,读作xié。

来源:山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山东省中医药推广交流中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