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转眼又一个美丽的秋季随着飘飘洒洒的黄叶翩然而至。在各绚烂的色彩中,黄色无疑是最能代表秋色的。金黄的稻穗、鹅黄的银杏、明黄的菊花、橙黄的桔子、米黄的柿子,点缀于深深浅浅的绿色之中,黄得让人目眩神迷、黄得让人步履轻盈、黄得让人心生喜悦。
属于秋天的黄,竟是如此美好!入诗的“黄”色,更是美得动人心魄。无论是“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壮美,还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秀美, 抑或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的凄美,都让人沉醉,难以自拔。
黄,在中国应该是一种高贵的颜色,它和中华民族息息相关,在五行对应的颜色中,黄是对应华夏大地中央之色。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皮肤是我们华人的天然肤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黄山、黄河是每一个海外游子的精神图腾;黄金是乱世里最保值的财富,甚至和黄金有关的词语诸如黄金分割、黄金时代、黄金定律都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
自然而然,各种身份的人都喜欢有染黄色。有政治野心的人渴望有朝一日黄袍加身;志在仕途的官员渴望飞黄腾达;怀才不遇的人会追忆昭王筑黄金台延揽人才的佳话;悲观主义者纵使面对美景也总是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深陷情网的红男绿女憧憬的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追逐财富的人喜欢“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甚至造反者也喜欢黄色,幻想有朝一日“满城尽带黄金甲”;办大事者,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从事文学创造的梦想能写出黄钟大吕的作品。
“黄”也有不吉利的一面。女人害怕人老珠黄,男人害怕黄粱一梦,农民害怕青黄不接,健康人害怕面黄肌瘦,心有芥蒂者害怕黄鼠狼给鸡拜年;争名夺利者害怕黄雀在后;相亲的害怕对象又谈黄了;而最遗憾的是无论贫穷富有,所有人最终都要命赴黄泉。
黄的本义却没这么丰富。在甲骨文中,黄是指事字,是一个“矢”(箭竿)和一个不规则方块的形状,表示箭竿穿透其中,即用来练习射箭的箭靶靶心。古人用赤碣色的泥浆,在箭靶上涂抹出一圈赤碣色的靶心,使之醒目,便于瞄准。
由于黄色有最佳的远距离效果和醒目的近距离效果,它成为国际通用的警示色彩。在足球赛中有“黄牌”警告;在交通信号灯中,黄灯则是出于红绿灯之间的过渡灯,对司机是个警示,对交通是个缓冲。在旗语中,如果一艘船上升起黄色旗则表示船上爆发了流行病,人要被隔离。
今天,“黄”还经常约定俗成用来表示有意味的东西。黄色笑话、黄,,经常“很黄很暴力”地侵扰意志薄弱者的世界,让人痛恨又难以摆脱。此种与性、、恶俗等概念发生了联系的“黄”其实是舶来品。19世纪末,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黄杂志》,他们的作品就带有一点意味,但还不能算。但此后经过美国报业的大肆渲染,才使得“黄色”有了特定的含义。黄毒的危害毋庸置疑,所以时时要扫黄、打黄,只是“黄”的生命力太旺盛了,年年扫黄年年黄,岁岁禁娼娼不尽。
黄作为姓氏,名人辈出。有一对联“诗书惊世苏门士,技艺超人纺织娘。”猜得出这两人是谁吗?
“黄”字,司空见惯。
那“黄”字的本义是什么?
《说文》曰:“黄,地之色也。从田,炗(光)声。炗,古文‘光’。”
许慎说,“黄”字,是“田”和“炗”相重叠;“黄”字本义是颜色,即土地之色为“黄”。
他的说法影响深远。
可惜的是,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而甲骨文中有“黄”字。
徐中舒先生说,甲骨文“黄”字,“象人佩環之形:‘大’象正立之人形,其中部之‘口’‘曰’象玉環形。古代贵族有佩玉之习。《礼记》:‘行步则有環佩之声。’此为佩玉有環之证。”
他还说,青铜器“师艅簋”上的“黄”字,与甲骨文“形同”,“当为‘黄’之初文。故‘黄’本象人佩環,遂以为所佩玉之称,后假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璜’字以代之,字义限于佩玉之一体(《说文》:‘璜,半璧也。’)”
关于金文“黄”,郭沫若写有《金文丛考.释黄》,亦认为“黄”乃玉佩之形。
金文“黄”,源自甲骨文字;而小篆“黄”,又承继金文。
可知,“黄”字本义是“佩玉”或精确说是“佩環”,应可信。然后,“黄”假借为土色之黄,又有了“佩環”专用字“璜”。
郭沫若《金文丛考》
在甲骨卜辞中,目前所知“黄”之用法有三——一为人名;二为地名;三为黄白之色。
卜辞中,“黄”作为人名,有“黄尹”“黄奭(shi)”。对于殷商祭祀有深度研究的常玉芝先生认为,“黄尹”当与卜辞中祭祀的殷商重臣“伊尹”是一人;“黄奭”应为“伊尹”之配偶。
卜辞中,还有“黄示”一词,似为“黄尹”“黄奭”之“神主”。卜辞中,亦有单独使用“黄”字的祭祀,或为“黄尹”“黄奭”的省称。
卜辞“合集五0四四”中,“黄”用为地名为“黄林”。具体地望暂不可考。然称“伊尹”为“黄尹”,“黄”作为其祖居之地或“封地”可能性不小。
周时,有“黄国”,在今河南潢川以西。亦有“以国为氏”者,如“春申君黄歇”。
插上一句,甲骨文中有“潢”字,是以“黄”做部首形成的“形声字”。有了孳乳新字,仍然使用本字的情况,不特限于殷商,汉以后依然多见。
卜辞中以“黄”为色,最典型便是祭祀所用“黄牛”了。
《说文》认为“黄”字本义为“地之色也”,其实不能完全怪许慎。
小篆中,表示“佩環”的有“璜”字,表示“水”的有“潢”字,而且,早在千年前,“黄”就已经表颜色了。他又无缘见到甲骨文,如此断定有情可原。
最重要的原因,是战国时期,“五行说”已完善周延,影响至深,“金木水火土”是他做出判断的最主要根据。
“五行说”有两个理论支柱——一是“五行”相生相克,易变转圜;二是“四方五位”之“求中”。
究其根源,无疑是中国上古先民通过观象授时形成的“地理方位观”和“阴阳易变转圜哲学”——“五行”配“五位”;“五位”配“五色”,“金木水火土”居中为“土”,便是黄色。
“求中”,最初是立杆侧影寻找最佳观测点的“科学实验行为”。但由于谁掌控了“观象授时”的技术,就垄断了制定时间历法的权力,很容易便给人以“与天通”印象,使天文观测与“王权”结合在了一起。
于是,“求地中”成为了掌握王权的“门槛”。从《尚书.尧典》看,帝尧让位于帝舜,是因为舜掌握了观象授时的技术。何努先生说,这或许是舜不服尧对观象授时的垄断,经过反复艰苦尝试才成功的,最后逼迫帝尧不得不让位。
关于“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译成白话的说法是:黄帝成为自古以来祭祀天帝、鬼神、山川活动最多的人。黄帝曾获得上天赐予的宝鼎,他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的蓍草来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云云。
黄帝是“五帝”之始,按照司马迁这个说法,“公孙轩辕”理所当然应该当“王”。他“居中而治”,以色名之,当然也就改称为“黄帝”了。
至少从殷商开始,王室就已经“立社”。发展到后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社稷坛”。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两朝的“社稷坛”。里面有“五色土”,“黄土”居中。所表达的,就是上述的道理——代表“天下”,代表“皇天后土”,代表皇帝“居中而治”。
写过一篇《黄帝何以叫黄帝》,汇集了历代的一些资料,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搜出来看看。
后世,“黄”除了以为“姓”,主要含义就是颜色。当然,使用中也有例外,比如,“黄瓜”并非黄色。其名原为“胡瓜”,隋炀帝讳言“胡”,于是硬生生改叫“黄瓜”,这又是“皇权至上”的一例。
木、火、土、金、水五行如何相生相克?
五行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以,在中国,“五行”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有矿的土地不长草)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融化金属。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