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通篇以马为喻,实际上是在阐述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文章的主旨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压抑、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深深忧虑和愤慨。韩愈通过描绘千里马被埋没于槽枥之间,食马者却不知其为良马的故事,批评了统治者和社会的无知,呼唤“伯乐”一样的识人者出现,给予人才应有的赏识和使用。借此,他呼唤社会公正,希望统治者能慧眼识珠,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马说》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表达了两个关键思想:
1. "伯乐"的缺失:韩愈通过“伯乐”,比喻识才者,强调如果没有了识别和赏识人才的贤能之士,那么即使有卓越的“千里马”(人才),也可能被埋没,得不到应有的机会和展示。
2. 对人才困境的同情与批评:韩愈的思想感情是深深同情那些被忽视的千里马,他认为人才被埋没是社会的失职,表达了对封建时代用人制度的不满和对人才被压抑的悲愤。
他的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对人才的惋惜,更是对社会不公和统治者不能识人用人的强烈讽刺,体现了作者对公正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才公正评价的渴望。
《马说》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位于文章的开头,是全文的核心观点,它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伯乐对于识别和赏识人才的重要性。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展示和发挥,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深深忧虑和对社会公正的期待。
《马说》一文的中心句,即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集中体现了韩愈对于社会上人才被忽视、被埋没现象的批判。他认为,如果缺乏像“伯乐”那样的识才者,即使有才能出众的人(千里马)也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赏识和机会。这不仅是对人才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当权者用人之道的深刻讽刺和呼吁,表达了作者对公正用人和重视人才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