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是大渡河上的著名古桥,因其在四川省泸定县泸定镇而得名。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一环,历史上以“飞夺泸定桥”而闻名。该桥于清朝同治年间(1873-1875年)建造,是一座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体现了古代桥梁建筑的智慧和工艺。如今,泸定桥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长征精神。
飞夺泸定桥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发生的一场关键战役,标志着红军成功突破了军的重重封锁,进入川西地区。当时,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面临着大渡河天险的阻挡。泸定桥是连接大渡河两岸的唯一通道,守军已将其视为要塞进行严密防守。
5月29日凌晨,红一军团的1团和2团在军政委、参谋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开始了英勇的“飞夺泸定桥”行动。他们翻山越岭,迅速接近泸定桥。在敌人的炮火和飞机轰炸下,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攀爬铁索,跳过枪林弹雨,最终成功占领了这座桥。这一壮举不仅粉碎了敌军的防线,也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为后续的红军南下打开了道路。
飞夺泸定桥成为了长征中的一段传奇,它象征着红军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泸定桥位于中国的四川省,具体地点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这里是大渡河上的一座著名古桥,因历史上的“飞夺泸定桥”战役而被世人熟知。这座桥跨越在大渡河上,是连接大渡河北岸和南岸的重要通道。
泸定桥的“十八勇士”是长征时期的一段英勇事迹,发生在1935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在夺取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四团的突击队由22名勇士组成,他们需要攀爬泸定桥上的铁索,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和炮火攻击,成功地冲过桥去,占领了桥身。
这22名勇士中,有17人牺牲,其中包括团长王友琴和政委熊应东,只有5人幸存,他们是刘体乾、肖华、侯政、苟兴邦和邓体文。这五名幸存者在后续的战斗中继续为红军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了长征精神的象征。
泸定桥位于中国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是大渡河上的一座古老桥梁。这座桥跨越大渡河,连接了泸定县的西岸和东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上,泸定桥因其在红军长征中的关键战役——“飞夺泸定桥”而闻名于世。
泸定桥不在任何一个四川的市,它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泸定县则是该州下属的一个县。泸定桥作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标,不属于城市级别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