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是一个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家失火,邻居前来相救,但主人却因为救火者是他的仇人而怀疑救火的真实性。后来发现是他的儿子放的火,却后悔莫及。
1. 偏见与误解:故事中的主人因为个人恩怨而对好意产生怀疑,揭示了人容易因为主观偏见而忽视事实真相。
2. 是非分明:事实胜于雄辩,对待问题应该客观公正,不能仅凭个人情感或关系来判断。
3. 及时反思:主人因为误解而错失时机,警示我们应及时反思和改正,以免铸成大错。
4. 珍惜身边人:故事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因为固有的偏见而失去了信任和帮助。
总结来说,"智子疑邻"寓言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是:对待他人和事物要公正无私,避免盲目猜疑,保持理智和信任。
"智子疑邻"的原文如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段古文的大致翻译如下: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的围墙被侵蚀坏了。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好,肯定会有盗贼来。”他的邻居的父亲也这么建议。到了晚上,果然这个富人家失去了大量的财物。这户人家非常赞赏儿子的预见,却怀疑邻居父亲的善意。
这个故事用简洁的古文表达了同样的道理,即:富人在面对财产安全问题时,虽然接受了儿子的建议,却对邻居的好意持怀疑态度,最终导致了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