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射手座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中班

时间:2025-01-11 23:31:40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络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中班

夜间美学:走进《夜书所见》——中班古诗教学教案

【导语】在月光洒落的夜晚,诗人叶绍翁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感人的画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通过中班的教学,感受《夜书所见》的魅力,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古诗词的韵律与情感。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朗诵《夜书所见》的意境,学会古诗的韵律。
2. 提升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古诗《夜书所见》的挂图或PPT。
2. 月光背景的桌面游戏道具(如剪纸小灯、月亮、秋虫模型)。
3. 诗朗诵音频或录音带。
4. 小朋友喜欢的中秋主题绘本。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月光背景音乐,营造夜晚的氛围,引出今晚的话题:“小朋友们,晚上你们都看到过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理解诗意

2. 展示《夜书所见》的挂图或PPT,逐句讲解诗的内容。
"知有儿童挑促织":知道有小孩子在捉萤火虫。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了,篱笆那边有一盏灯还亮着。
"疑是地上霜":像看到了地上的白霜。
"举头望明月":抬头看向明亮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低头时想起了远方的家。

三、角色扮演

1. 分配孩子们扮演诗人、儿童和月亮,以互动的形式朗诵古诗。
2. 让孩子们扮演诗人,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诗中场景。

四、实践活动

1. 创作活动:利用桌面上的小道具,让孩子们模仿诗中的场景,如布置“篱落”、点亮“小灯”、抓“促织”。
2. 画一画:提供纸张和颜料,引导孩子们根据古诗描绘自己的夜晚想象。

五、延伸活动

1. 中秋节日分享:讲述中秋习俗,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等,强化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诗画结合:鼓励孩子们将《夜书所见》的意境通过画作表现出来。

【结语】
诗词是历史的长河,是文化的瑰宝。通过今天的课堂,我们不仅学会了《夜书所见》,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希望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用心感悟这些美丽的诗篇,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角色扮演:让孩子亲身参与到诗中场景的体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模仿能力。
实践活动:用生活中的道具和绘画,让古诗课本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
中秋节日分享:增强与生活的关联,使教学更具实际意义。

希望这个教案能帮助你,让你的中班古诗教学活动既丰富又有意义。记得,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教育的关键!

夜书所见教案一等奖

【题目】《夜书所见》教案——荣获一等奖示范课

【教学目标】
1. 掌握古诗《夜书所见》的韵律和意境,能准确朗读并理解诗的内容。
2.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游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秋夜和儿时生活的共鸣,培养感思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秋夜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夜晚的田野上有什么样的景象?”
(2)出示古诗《夜书所见》的插画,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理解诗意

(1)逐句讲解诗的含义,重点讲解“挑促织”、“篱落一灯明”等关键画面。
(2)教师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互动学习

1. 多媒体教学
展示古诗动画,让孩子们随着动画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同时,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培养他们正确的发音和语感。
2. 角色扮演
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儿童、诗人),通过互动表演,加深对诗的理解。
3. 问题引导
提问:“看到明亮的灯,诗人为什么感到疑惑像是霜?”引导他们思考背后的情感。

四、实践活动

1. 创作画作
提供画纸和彩笔,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创作一幅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讨论
分小组分享各自画作的创作灵感,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情感升华

1. 中秋主题讨论
联系中秋节,讲述古人夜灯和家人团聚的故事,引导学生体悟家的温暖和思念之情。
2. 诗朗诵比赛
组织全班诗词朗诵比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六、总结反馈

让学生分享今天的收获,教师《夜书所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秋夜图,引导我们懂得珍惜和感恩。

评价与延伸

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读诗,观察他们是否能理解并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教学亮点】
1. 多媒体教学与互动游戏相结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
2. 通过角色扮演和画作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素养。
3.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份教案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希望在实际教学中,能帮助你斩获一等奖!

夜书所见优质课优质教案

【优质课教案:《夜书所见》古诗教学】

一、目标设定

1. 能够流畅地诵读和理解《夜书所见》的诗意,掌握古诗的节奏和意境。
2. 通过品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艺术感知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秋天和亲情的感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

诗词原文:《夜书所见》
作者及背景:叶绍翁,宋代诗人,描绘秋夜儿童活动的场景。

三、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
角色扮演
互动讨论
画作创作

四、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 夜幕降临,播放轻柔的秋夜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夜晚看到过什么样的景象呢?”

步骤二:熟悉诗文

1. 展示诗词挂图或PPT,引导学生逐字朗读,纠正字音。
2. 教师朗诵,学生跟读,加强音韵感知。

步骤三:理解诗意

1. 分段讲解诗文,尤其是“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等关键句。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

步骤四:互动学习

1.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和儿童,通过动作和表情模拟诗中的场景。
2. 问答竞赛: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加深理解。

步骤五:画中诗意

1. 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诗中的场景,增强视觉体验。
2. 展示讨论和创作过程,鼓励大家分享心中的“夜书所见”。

步骤六:情感升华

1. 连接中秋,讲讲关于家和团聚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温暖。
2. 以诗表达感情:让学生尝试以诗的形式表达对家的思念。

七、课堂总结

1. 请一两组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 总结《夜书所见》的主题和意义,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情感的表达。

作业布置

1. 课后朗读《夜书所见》给家人听,分享他们的感受。

教学评价

用课堂观察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通过这样的优质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和欣赏《夜书所见》。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设计】

一、诗歌背景

1. 诗人:叶绍翁
2. 时期:宋代
3. 环境:秋夜

二、板书主体

1. 题目及作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2. 诗文内容
知有儿童挑促织(儿童夜晚活动)
夜深篱落一灯明(秋夜亮灯的场景)
疑是地上霜(月光与灯光的联想)
举头望明月(抬头所见景象)
低头思故乡(诗人的情感抒发)

三、重点解析

1. 挑促织 - 捕捉夜间昆虫,表现儿童的天真与乐趣。
2. 一灯明 - 点亮的灯,象征家的温暖和希望。
3. 疑是霜 - 月光与灯光的对比,引发诗人对于家的思念

夜书所见备课教案

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夜书所见》备课教案,适合中班儿童:

教案夜书所见 —— 中班古诗教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能朗诵《夜书所见》,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 提升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古诗理解秋天的特色与家庭情感。
3. 培养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秋夜的宁静与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表演和画面理解“挑促织”和“篱落一灯明”的情景。

教学准备:

1. 《夜书所见》诗句挂图或PPT。
2. 夜晚的背景音乐。
3. 月光、篱笆、灯笼和虫子的实物或图片道具。
4. 月光背景的绘画材料。
5. 古诗朗诵音频或磁带。
6. 一份关于中秋节和家庭团聚的简单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夜晚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场景。
2. 设置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时间的夜晚会特别安静吗?”

二、诗歌导入

1. 展示《夜书所见》挂图或PPT,介绍作者叶绍翁和诗歌创作背景。
2. 与学生一起读诗,先引导他们关注每句诗的节奏和画面。

三、理解诗意

1. 分析诗句,解释关键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晚,孩子在捉虫。
"夜深篱落一灯明":灯的亮光透露出家的温暖。
"疑是地上霜":月光与灯光的相似性。
"举头望明月":抬头看明亮的月亮,引发思乡之情。
"低头思故乡":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四、活动参与

1. 角色扮演:学生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儿童,通过扮演理解诗的情境。
2. 故事讲述:讲述关于中秋和家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现场创作

1. 提供绘画材料,让学生根据诗的画面进行创作。
2. 分享大家的画作,讨论他们从画中看见的秋天和家的场景。

六、作业布置

1. 让孩子们回家给家长朗诵《夜书所见》,并询问家长的感受。
2. 写一篇简单的日记,记录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课后反思:

1. 回顾课堂上的亮点和改进点。
2. 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

通过这个教案,孩子们不仅能够理解这首古诗,还能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家庭情感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丰富又生动,有助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

夜书所见优秀教案

【夜书所见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诵《夜书所见》,理解古诗的意境。
2. 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家的思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夜晚所见和所感的细节,感受诗中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情境再现,理解“挑促织”和“一灯明”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

《夜书所见》的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月光、灯笼、虫子的实物或图片。
互动白板或投影设备。
朗读音频和录音机。
画纸和颜料供绘画创作。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用夜晚的图片或播放秋夜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氛围。

3. 朗读与理解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句,逐句讲解。

4. 情境再现
学生分角色扮演(诗人和儿童),通过动作和表情表演诗句情景。
讨论“挑促织”和“一灯明”时,家庭的温暖与灯火的重要性。

5. 互动体验
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

6. 画中诗意
提供画纸,引导学生创作与诗相关的画面,表达理解。
分享与讨论各自作品。

7. 作业布置
朗读给家人听,并记录家人对诗的理解。
完成一张关于诗歌内容的小画或日记。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情感表达,评价学生对诗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培养诗歌欣赏习惯。

七、课后延伸: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古诗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

这个教案注重情境模拟和互动,通过角色扮演、画面创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