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李娜):7月10日下午,来自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墨西哥、尼加拉瓜、泰国、突尼斯、越南等国的十余名博主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学生打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走进沉寂千年的地下帝国,近距离“阅兵”,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秦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千年前的巍巍大秦风范,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和独特性。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曾这样评价秦兵马俑:“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脚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自发现之日起,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严整独特的艺术结构持续蜚声海内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睹真容。
从1974年的发现开始到201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二号、三号坑进行持续发掘,三个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 7000 余件;除此之外,它还是一座古兵器陈列室,考古工作者仅仅在一号坑前面已发掘区域就清理出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3万多件是青铜箭镞。它们都是当年的实战兵器,可分为长兵器、短兵器和远射程兵器。大部分兵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刃锐利,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前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大量使用金银为饰品和构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兵马俑不仅是一个丰富的历史军事博物馆,更是一个雕塑艺术馆。兵马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千人千面,他们平均身高1.8米,每一个人的面部都各不相同,每一座陶俑从身体结构到须发眉毛,都一丝不苟、活灵活现,根据新的发掘证实,馆内每一件陶俑的头发颜色、肤色和服饰颜色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有一件陶俑的下眼睑还用细笔描绘出根根睫毛,如此精益求精的细节刻画,可见秦时匠人匠心之一斑。
“这些细节,是秦朝的工匠们精心绘制上去的,今天,我们现代的文物修复匠人们也在研究彩绘修复的办法,我们对陶俑残留的彩绘层使用喷涂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保护的方法,然后缠上保鲜膜,待彩绘层稳定后再将保鲜膜取下,彩绘就能保存下来了,这也是‘真彩秦俑’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说。
这些完全由秦代的工匠纯手工打造的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秦队训练有素、兵强马壮的情景,显示了秦王朝横扫六合、威震天下的军事力量及雄伟的气势,让现场的外国博主叹为观止。
来自尼加拉瓜的佳媞说:“以前我在学习中文的时候就了解到了兵马俑,今天来到这里亲眼看到俑群,非常震撼,通过这些兵马俑,能够了解到他们背后所包含的秦代文化、历史、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除此之外,也看到兵马俑从破损到复原的过程,非常艰辛,考古人员精益求精,积极追求还原真实的信念感让我很敬佩。”
面对数以千计、与真人大小无异的陶俑,来自突尼斯的阿斯玛说:“远远看去兵马俑气势恢宏,但仔细看每个兵马俑的眉毛、眼睛、表情都各不相同,可以想象秦时匠人的工艺水平之高。这些文物能够被发现并保存下来,让全世界的人都得以观摩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真的很有意义。”
中国的世界遗产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的人类面貌,是中国文明当之无愧的精神标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相信未来的秦始皇陵将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如今,史学流行“翻案风”,都有给秦桧说好话的人。
新媒体兴起后,抖音上也出现了很多讲历史的博主,比如号称“周子”的周文强。
除了“有个人姓科,叫科比”的梗之外,还有就是这人不厌其烦地吹捧秦始皇。
其实,吹捧大秦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看看《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热度就明白了。
这股热度,应该是从同名版书籍问世后开始的。
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剧,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大秦帝国灭亡的时候,南下的五十万大军没能及时回援,而是站在民族高度,选择了留在南方。
这个说法流行开来以后,成了大秦帝国粉丝为秦帝国招魂的依据,越发让人觉得大秦帝国太伟大了。
虽然逻辑上能自洽,可偏偏不是事实。
秦国没有职业军对于我们的印象中来说,像秦灭六国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动用的军队数量动辄数十万,那么,秦国应该拥有常态化的职业军才是。
可是,不要忘了,募兵制是从唐朝开始,在宋朝才普遍实行的。
秦国的军制,是普遍征兵制,凡适龄男子都必须在专门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役,当时称此为“傅籍”。
云梦秦简出土后,根据《编年记》推算知秦代规定傅籍的年龄是17岁。
凡到“傅籍”年龄者一律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去京师或边疆,统称“正卒”。
卒之上,有“卿”、“大夫”、“士” 三个等级,其中士卒是基层兵员。
士卒的区别并不是靠爵位,而是靠承担的任务。
士一般是从富户中征发,有“材士”、“轻车士”、“骑士” 的区别。
拿骑士为例,以秦国时期的生产力,况且以农耕为主,能自备马匹的家庭自然经济实力也不一般。
这些人能够当上士,除了家底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比较精壮。
因为,大部分家庭在那个年代连饭都吃不饱,人家营养跟得上,自然比较有力气。
这些士,自然也是秦军中的主力,类似于特种兵之类的精锐。
可他们作为秦军的骨干力量,却并不呆在军营中训练。
如“材士”(也称“发弩”)往往散居郡县原籍担任治安官吏,是基层军吏——“士吏”,也称“校长”的部下,受到本县“发弩啬夫”与“校长”的双重领导。
真正构成秦军主体的,也与秦国百姓息息相关的是“入屯为兵”。
秦国那个年代,没有兵团概念。
“县卒”或称“乘城卒”就是驻地在县中的“屯兵”,“都尉屯”就是在郡中的“屯兵”。
在上郡的“屯军”就是今人一般理解的“长城军团”,实际上是“屯兵”与“徭戍”的综合体,而并非一支三十万人的野战军。
也正因为如此,这支武装的人数在《史记》中时而是三十万,时而是十万。
南下军团分析秦统一六国后,除了蒙恬在长城以北的军事行动之外,就是兵发南越。
这一支部队的具体数目最早出自《淮南子》:
“始皇遣国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越人)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
既然长城军团都不可能有三十万大军,那征服南越就不可能动员五十万大军。
南越的军事实力,或者说给秦军造成的压力肯定不会大于匈奴。
当然,由于彼时当地的居民文明程度比较低,秉性悍勇,这在冷兵器的时代,肯定是一种优势。
加上当地的气候条件,秦军始终不能适应丛林作战,所以初期进展不顺。
但主帅屠睢也阵亡在前线,南越各部给人的感觉又好像很强,这是为什么?
表面看,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仅仅一场野战,秦军就损失数十万。
但不能忽略的是,越人没有东方六国那种成熟的制度,也没有匈奴头曼、冒顿单于那种强势领袖。
秦军即便是客场作战,但互不统属、一盘散沙的越人从哪里动员出堪比六国、匈奴的军事力量?
而且,除了人,武器装备也是必须要考虑在内的因素。南越当时的社会还比较原始,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即便有,也不可能是大规模的装备。
很显然,这是文学叙事,而不是史学叙事。
秦军南下阵亡的主帅屠睢,官职是尉级,也就是郡守的军事副手级别。
《商君书·境内篇》论军爵:
以国尉低于将一级,“将短兵四千人”,“国尉短兵千人”。
也就是说,按照秦国官制,主管军政的国尉可以掌管卫兵一千人。
后来在越地留守的任嚣也只是一个郡尉,连郡守都没设置。而作为任嚣副手、后来大名鼎鼎的南越王赵佗,当时只是龙川县令而已,算“县级干部”。
而统领几十万大军的将军,要么是高级执政官,要么是高级贵族,一旦将军统军出征,是需要秦始皇亲自登台拜将的。
从屠睢个人的职务上来说,他根本没有资格统率一支几十万的大军。
另一方面,就秦国当时的人口和数量,要动员一支五十万的部队也是很困难的。
灭楚的战争中,老将王翦希望出动六十万部队,少壮派将领李信则认为二十万足矣,秦始皇毫不犹豫选择李信。
征讨楚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秦始皇都舍不得出动六十万大军,更何况南越。
秦军第一次征讨南越的战斗,估计是擅长奔袭的越人在丛林设伏,更可能是夜袭。
屠睢作为一名基层军官,有着亲冒矢石的军事素养,也是他的职责所在,在遭遇战中不幸阵亡。
这是不是更像是一场意外?估计越人自己都想不到。而这,也引发了秦军的第二次反扑,直到征服南越为止。
那两次出动的秦军就算没有五十万,又有多少呢?最后这支队伍去向如何?
南下军团去向根据《汉书·地理志》直到西汉末元始二年(公元2年),南越四郡人口也不过才39万。
经过两百年的繁衍生息,要凑齐50万大军还要倒贴,更不要说这39万人中还有很多原本就是当地土著。
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不采纳《淮南子》说法的原因。
中国古代用兵,向来兵士与夫役不分。
汉武帝时派唐蒙入夜郎(今贵州),“将千人,食重(辎重)万余人”。
也就是说军队里只有十分之一是作战的士兵,其他人都是负责后勤运输的民夫。
按这个比例,南下的秦军即使名义上有五十万之众,其实也只有五万野战军而已。
而且,这支军队的构成为“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本身就是一支临时拼凑的军队。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战斗力不强,而且也基本搞清楚了这支部队的动向。
由于大部分都是负责后勤保障的民夫,那征讨南越后自然是解散了。
其余直接作战的士卒,在南越本身力量就不足,哪里敢北上救援秦国呢?
第一代南下干部赵佗可是连“我孰与皇帝(汉高祖刘邦)贤”、“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这种大逆不道的话都是说得出来的。
假若秦汉之际他麾下真有50万大军,恐怕早就出兵北上逐鹿中原(未必是效忠秦廷),还坐守岭南,以“蛮夷大长老”自居作甚?
参考文献:
刘三解《秦砖》
文史宴《 郭晔旻:大秦帝国灭亡时,真有一支见死不救的南方大军吗?》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童薇菁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荧屏前,两千年前的老秦人面对茫茫戈壁再度唱起《秦风》。历史剧“大秦帝国系列”的完结篇《大秦赋》开剧便在豆瓣创下8.9高分,被不少人推荐为“年末最燃大剧”。
从2009年起至今,“大秦帝国”剧集系列共推出《裂变》《纵横》《崛起》及《大秦赋》四部作品,制播长达11年。虽然它们在艺术水准上各有高低,但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历史正剧的基准色——从服化道、礼仪制度到战争场面都尽力贴近历史真实,拒绝“偶像化”“宫斗化”“戏说化”各种流行滤镜。“《大秦赋》传递出的精神力量与人文价值,是古装历史剧创作久违了的意义所在。”业内人士认为,这部剧能在“零宣发”的背景下引发口碑相传,也反映出当代观众对历史正剧的殷切渴望。
“大秦帝国”系列共推出《裂变》《纵横》《崛起》及《大秦赋》四部作品。图为《大秦赋》剧照,辛柏青饰演“嬴异人”。
以阳刚浑厚的历史感,一扫阴柔、浮夸的伪历史剧气息
“大秦帝国”剧集改编自孙皓晖所著同名畅销小说。面对国人并不陌生的战国历史,小说从秦国视角出发,描绘了其波澜壮阔的强国崛起之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为了摆脱积贫积弱,东出天下,铁血的秦人通过一代又一代精神的接力完成了富国强兵之路。
通过历史画卷展现人性的幽昧与光辉、小节与大义,以古识今、启迪思考,是历史剧——这一类型创作通向当代观众心灵的桥梁。从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开始讲述,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整个“大秦帝国”系列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你必须知道秦国是怎么强大的,才能够知道如何使秦国继续强大。”电视剧《大秦赋》开篇,尚在邯郸为质的少年嬴政得到老师的提点,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而这也是整个作品系列围绕的题眼。有观众如是评价:追此剧多年,艺术呈现算不上尽善尽美,情节也有很多待商榷之处,但它以阳刚、坚毅、浑厚的历史感,一扫阴柔、浮夸、浅薄的伪历史剧气息,“大秦帝国”值得一等再等。
“我们的荧屏需要真正的大历史剧——品质佳、艺术佳、格调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说。事实上,《大明王朝》《天下粮仓》等能够获得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历史剧,无不寄托着一种清明的政治理想或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力量,超越了宫斗与权谋的工具论思想。
即便是对于青年观众而言,厚重的历史题材也同样是荧屏的刚需。从积年累月的剧评和开播后纷飞的无数“弹幕”中不难发现,“大秦帝国”系列吸引了一大群年轻、专业的观众。一些剧迷一边追剧还一边承担起“历史掌故”“文博专家”的工作,不断分享有趣的发现。比如,有眼尖的网友找出华阳夫人的居处摆放着一面虎座鸟架鼓,仿造的就是出土战国文物。又比如,秦得周之九鼎后在运送途中,于泗水失却了一只豫州鼎,这一史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的传说,在进入剧情之后也引发了历史迷们的好奇与热烈讨论。
“历史剧的弹幕和评论质量普遍很高、很密集,说明市场对这一品类的高需求,观众需要更多能够形成对话场域的空间。”罗岗发现,有文化准备的“追剧”,是历史正剧带来的观剧体验。“严肃历史剧能带来的不仅是对历史的科普价值,更是历史在‘拼图’过程中对当代精神的一种重建。”
“高配”人物景,展现磅礴壮阔战国全景画卷
严肃历史剧创作应“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大秦赋》目前开播的剧情来看,秦赵邯郸之战、吕不韦帮助嬴异人归秦,嬴异人拜华阳夫人为母等均有据可查。剧中描绘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景,亦有较大突破,展开了一幅磅礴壮阔的战国晚期全景画卷。
开篇的秦赵邯郸攻城战中,随着主将一声令下,通过骑兵传令,双方的投掷兵种先出,弓箭手万箭齐发,接着步兵开始抢登云梯……种种有条理的细节展现了古代排兵布阵的章法。嬴异人逃亡过程中,秦国步兵与赵国骑兵的一场遭遇战,也是各有各的战术战法。秦军将士的装扮、他们所用的战车和秦制兵器,几乎在荧屏上复刻了“兵马俑”,对历史细节的尊重,也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大秦帝国”系列之所以在观众中有很高的人气,演技派集结的强大阵容也功不可没。第一部与第二部尤其好评如潮。《裂变》中,侯勇饰演的秦孝公与王志飞出演的卫鞅君臣相惜、肝胆相照,极具理想主义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在荧屏上留下了一段“公为青山,我为松柏”的佳话。而《纵横》里的“战国群像”则生动活泼。喻恩泰饰演的张仪,与富大龙饰演的秦王嬴驷是一对亦庄亦谐的好君臣,宁静所饰芈八子亦有风情有谋略,表演可圈可点。此外,公孙衍、魏惠王、惠施、楚怀王、屈原、白起、魏冉等形形的有勇有谋、有个性和有趣的人物,展现了独特历史场景下的独特社会面貌。
此次《大秦赋》同样是一次演技派和实力派的“群英会”。张鲁一的嬴政、段奕宏的吕不韦、李乃文的李斯、朱珠的赵姬、邬君梅的华阳夫人等构成的主演阵容,堪称豪华。随着剧情展开,《知否》中“盛紘”刘钧所演绎的赵孝成王;《北平无战事》中的“方步亭”王庆祥客串了一回秦昭襄王;《康熙王朝》里“纳兰明珠”高兰村演绎的东周君;曾出演过“老子”今又演绎“荀子”的许还山等。前十集中,饰演嬴异人的辛柏青尤其夺目。平原君赵胜以他妻儿的生命相威胁,不欲交付东周三十六座城邑,嬴异人长达四分钟的含泪控诉,饱含对妻儿的深情却始终公心不改。“王命不可违,将士不可负,国事不可负!”尽显秦人风骨,荡气回肠。(童薇菁)
来源: 文汇报
文|令狐伯光
2022年9月,胡歌主演的《琅琊榜》播出已经7年了,这部古装剧绝对是这十年来评分最高,最经典,对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国产古装剧之一。
很多网友可能会表示,《琅琊榜》确实不错但也没有吹得那么好,比如所谓的权谋和《大明王朝1566》相比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那么《琅琊榜》为什么会那么火呢?《琅琊榜》为什么能够封神呢?《琅琊榜》又为什么对于国产古装剧影响力如此深远呢?
《琅琊榜》凭什么能“封神”?很大程度上它“拯救”了国产古装剧影视剧终究是文化工业商品,既然是工业商品自然应该有生产标准。2015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那就是“流量经济”的巅峰时期,同时期的古装剧大概有两种现象,这就又会扯到当时国产剧常见的两个不同团队(当时网剧还没有崛起)。
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拍摄模式,不同的生产标准,他们拍摄出来的电视剧有着天壤之别。
1、内地严肃剧导演团队,是从我们“计划经济”国营厂一脉相承而来的导演团队,拍摄的电视剧一直是偏严肃的、宏大的、以及有文化内涵的,古装剧的代表是央视《四大名著》等等。
2001年后,中国签署WTO进一步市场化,内地导演团队的古装剧和历史剧一样,经历《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巅峰,再到只剩下《大秦帝国》这样逐渐一枝独秀的地步。
2、港台导演团队的古装剧,港台本身地域和环境狭窄,加上经济早早发展成功,影视作品市场化成功。虽然技术在当时领先了内地导演团队,但相对来讲更市场化,更商业化,更时尚化一些,古装剧就以偶像剧居多。
2001年港台导演团队北上过后,两岸三地合作拍摄的古装剧有《风云》《仙剑奇侠传》《少年张三丰》等等作品
对了,当时的唐人和周易两家公司可以说是代表了,是很多人的童年情怀。
2010年后,内地导演团队的严肃古装剧与两岸三地合作的古装偶像剧都衰落了。背后则是金融资本进入国内影视行业,与港台导演团队媾和,以及某些因素诞生了“流量经济”这个怪胎,最终造成了国内影视行业群魔乱舞的现象。
那么《琅琊榜》为什么会封神呢?影响力为什么会那么大呢?
《琅琊榜》凭什么封神?我们看它的制作水平就知道了分析一部影视剧的根本还是表达,光影和文本,最后是技术这四个层面。《琅琊榜》在确实是这几年国产古装剧少数几个方面都有所完成的作品,而且是国产剧的佼佼者。
1,《琅琊榜》的制作水平在当时是降维打击,影响非常深远。
《琅琊榜》播出时的热点,除了角色塑造和情节高光,还有美术、构图、画面和各种文化细节都是被网友们吹捧的,原因是当时的国产古装剧分成两个极端。
一个是《大秦帝国》系列这种内地历史正剧范儿了,美术严肃,服化道讲究,问题是作品在市场上偏冷门并不火爆,这个时期的历史正剧真的没有多少。
另一个就是于正的《宫锁》系列过后,于正的翻拍金庸武侠剧过后,那种阿宝色、磨皮抠图、五毛特效、美术服化道荧光色,以及胡编乱造辣眼睛的古装剧。
你们别看现在谈到这个网友还骂得不行,但在当时的国产剧市场这种古装剧是主流。
这时《琅琊榜》出现了,它的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水墨风,它的构图非常讲究,它的服化道在今天看来不是特别有优势,加上没有落实朝代是架空背景。但严谨好看的设计,不浮夸又具有传统文化的美感。
这些加上在当时夸奖到不行的特效水平,还有明明一部权谋剧都还不错的武打设计,更不用提各种文化细节上面的铺垫。
比如我记得当时上过热搜的王劲松饰演的王爷出门带几个食盒,靖王去搬救兵的人还有三匹备用的空马匹,背后是长途奔袭要保持马的体力,以便昼夜不停赶路所需。
当时的古装剧别说这种真实的细节铺垫了,能把美术和服化道做好看的都没有。
这个再和针对演员妆容的服化道,再到沉下来的建筑,置景等结合。别说在当时古装剧是降维打击了,哪怕放到今天,我相信大家仍然会吹捧的。
当时市场上除了些许历史剧,99%的古装偶像剧都是阿宝色,磨皮抠图和五毛特效那套,《琅琊榜》的高级审美水墨画风,考究夯实的服化道,构图,动作设计和特效水平,一下子就把其它古装剧衬托成了——
2、演员打开实力派青年导演,与老戏骨搭配的模式,介于偶像剧和正剧之间。
当时的古装剧,要么是《大秦帝国》《北平无战事》那种全员影帝影后和老戏骨,要么就是当时“四大顶流”,再到于正《宫系列》杨幂,翻拍金庸武侠剧的陈晓,陈妍希,陈乔恩那种偶像派为主。
《琅琊榜》的胡歌和早点的《伪装者》一样,这是他从偶像派向实力派转型的作品。女主角刘涛怎么也不算流量对吧,后来才火的王凯也不是流量,一票实力派演员更不用提了。
当时古装剧流行是卖脸的流量明星,配音,轧戏,毫不敬业赚得盆满钵满不说,关键是演技还烂。《琅琊榜》选择贴合的角色,胡歌和梅长苏有为一体,王凯,吴磊等神选角,王劲松,刘敏涛等等老戏骨搭配。
说了你们可能不信,现在国产剧演员搭配的还是这套模式。
3、故事剧情,角色塑造和内核表达上面,虽然不如正剧但也吊打偶像剧。
《琅琊榜》因为改编网文本身就是开挂爽文,但是它的剧情结构,叙事推进,还有细节铺陈,一环扣一环的戏剧冲突,和角色背后的行事逻辑等等。真的没办法和历史剧比较,但在这种商品剧里是无敌的存在。
比如它的表达就是山伯爵的复仇故事包裹的中国传统式的赤子之心。
你看不起也好,你觉得和《大明王朝》相比是过家家也行。但是,你想想言侯爷在梅长苏询问时连说三声愿意,再到阴险狠毒却对于长公主一往情深的谢玉等等,说到角色高光我可不困了哈。
我相信,哪怕再看不起《琅琊榜》的权谋,但是看过剧的仍然会对这些角色,这些情节,这些戏剧冲突,赤子之心的表达印象深刻,而且残忍的事情是:
你看不起《琅琊榜》吧,但后来同样模式的国产古装剧并不少,但都没有复制《琅琊榜》这种文化现象级别的神话,更别说后续影响力了。
7年了,重温《琅琊榜》,你最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国内有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一点,现代影视剧就是工业商品,但文化商品终究又要有文化的追求对吧。它虽然是商品,但你不能太过商业化。
如果一部影视剧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关键的是在市场上非常成功甚至形成“文化现象”。那么作为文化商品它就会成为业内外的标杆,它注定是会引领后来同类文化商品的生产模式的。
《琅琊榜》的封神除了本身的质量,主要就是内地正剧和两岸三地合作古装剧的衰落,新时代IP到来时市场商品却群魔乱舞之际,它走出了一条还算成功的路子,并且影响深远。
背后则是拍《闯关东》《父母爱情》等内地严肃剧团队的“山影”,制片人侯鸿亮,监制孔笙等人脱离山影成立正午阳光,拍的第一部剧是《伪装者》,和山影合作的是《琅琊榜》,加上稍晚的女性都市剧《换乐颂》。
正午阳光用拍摄严肃剧的模式去拍摄当时市场热门的ip剧,说得难听些就是IP商业偶像剧了。结果方方面面对于当时市场上的国产剧带来了“降维打击”的效果,然后引领了整个市场的生产模式。
《伪装者》是偶像谍战剧,《欢乐颂》是女性都市剧,《琅琊榜》是IP古装大剧。这种内地严肃剧团队转型去拍市场热门IP的生产模式,基本成为后来国产剧市场的主要模式,当然问题也产生了,这里就不讲了。
当然,《琅琊榜》不是那几年的唯一一部,这种现象级作品都会成为文化商品的标杆,然后开始引领市场后续同类文化商品的生产和制造。
比如女性宫斗剧是不是《步步惊心》《甄嬛传》,后面《延禧攻略》《如懿传》等作品。中间《武媚娘传奇》成功后,又有了《锦绣未央》《芈月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大女主宫廷剧。
比如仙侠偶像剧从《古剑奇谭》到《花千骨》,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巅峰,然后《香蜜》《琉璃》《苍兰诀》这样一路过来的,本来有个“耽改”后来挂了不提了。
文化工业商品化时代,市场就是会不断复制成功的商品,一直拍一直拍,直到像宫斗剧和大女主剧一样拍到烂,拍到观众看吐了为止。所以今年《苍兰诀》这么成功,未来同类仙侠古偶剧绝对会出现一大堆。
7年了,《琅琊榜》封神没有问题,问题是何时出现下一个《琅琊榜》最后,《琅琊榜》后这类古装权谋剧也不少,《天盛长歌》《鹤唳华亭》都是类似的作品,但它们和近年很多国产古装大剧一样,这个生产模式区别倒不大。
这个制作水平越来越好,演员阵容还是那个搭配拉胯的不多。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剧本和表达上。你说这两年有没有出现像《琅琊榜》六边形战士,开启下一个阶段国产古装剧神话的作品呢?
答案很明显肯定是没有啊,有的话中国观众还不得吹爆了,早封神了。根据我对于国产剧产业的经验和观察来看,《琅琊榜》后同类大男主古装剧有两个模式都挺成功的,但作品还是差一点。
一是马伯庸那种王朝危机或者古城危机,《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剧情上差了一点,后面《风起洛阳》《风起陇西》没跟上,未来还有《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天启异闻录》等作品。
另一个是国产古装季播系列剧,从《将夜》两部曲,再到《庆余年》的成功(也差点),同类模式的有《赘婿》《雪中悍刀行》,但你看《庆余年2》4年了都拍不出来,中国式季播剧模式明显也不成熟。
所以,如果上面两个模式未来贡献现象级别爆款神作的时候,或许国产古装大剧的发展也进入下一个阶段,但现在不是还差了点嘛。
《琅琊榜》为什么能封神?因为它是这7年来国产古装剧的唯一神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