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每一个在相爱之初的人,都真心期望自己拥有神仙眷侣般的爱情,长久而美好的相爱相守。(海王、捞女除外)
然而现实往往不那么尽如人意,我们欢欢喜喜、斗志昂扬地踏进婚姻后,才骤然惊醒:
生活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对方会不会回心转意?每天捧着手机,看着和对方在一起的过去。。。
对方会后悔么?
有些人失恋后是极其痛苦的,会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极端者会有“活不下去”的感觉。
失恋,是人生中最痛的体验之一,这一点凡是经历过的人都会深有感受。
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整个人生都失去了意义,失恋中的人们为了能尽快走出这段痛苦,像溺水之人拼命想抓住些什么,哪怕是毫无意义的一根稻草。
有些人陷入超长时间的痛苦,为了尽快结束而选择轻生;
有些人通过新的恋情好像逃离了,却发现这并非真正的救赎;
有些人虽然通过时间渐渐的恢复了生机,却给自己留下了一直无法触碰的伤痕。
给自己接受失恋这个事实。
不指望几天的时间,就能放下你爱了很久的人,开始新的恋情。
不要在还想哭的时候,假装很坚强,不论你多么强大,只要你真的爱了,就会感到痛苦。
我们有时会逼自己赶紧忘记,不要沉浸在过去,越是刻意,越难忘记。
失恋在我看来,是每位失恋者原生家庭的一面非常清晰的镜子,这面镜子照到了多到数不清的模式和认同,照到了太多非常态的部分,在经过愤怒洗礼之后,也同样会照见爱。
只要是认真爱过,失恋必然疼痛难忍。
而痛苦最大的好处是让人清醒,越痛苦,这面镜子就越发清晰。
在情感痛苦中的实践中发现:
原来跟对方互动的模式,跟自己在原生家庭里面的是一模一样的。
失恋的痛苦只不过是诱因而已,真正的原因在很久前或者十几年前就埋下了。
诱因和真正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诱因的诱字是诱发的诱,诱惑的诱。
或许是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或许是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缺失,或者是不良的教育方式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导致一个人长大后,踏上社会,走进恋爱关系,仍然保留小时候安全感缺失的一个状态。
必须通过自己努力的表现、甚至作闹,来强调自己的存在。
缺乏安全感的后果是,缺爱、自卑,成为从小就自带的属性。
遇到亲密关系,内在的隐藏属性就被激发出来,表现为一些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比如焦虑、回避、恐惧。
失恋在现实层面遇到了挫折,人会逃到幻想之中。
这是非常智慧的做法,是老天给我们的生存能力的一种,这可以让我们免于精神崩溃。
在现实层面,外界环境和他人,不会被我们完全控制,所以挫折是无法避免的;好在我们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幻想。
面对同样一个事件——失恋,为什么不同的人表现差异如此之大?
究其心理原因,与其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在恋爱的时候会出现退行行为,比如对伴侣控制不住发脾气,要求伴侣喂饭,希望不说话伴侣就能明白自己的心思等。
所谓“退行”,可以理解为“人退回到某些早期生活的状态”,一般是童年早期母子一体的状态。
这时,一些被埋藏在深处的早期愿望,会因此被激活,并寻求实现的可能。
比如,小时候爸妈关心不够的,恋爱时会特别希望伴侣关心;
小时候父母一方出轨的,特别害怕伴侣也出轨;
小时候愤怒总是被压抑的,恋爱时会特别希望伴侣理解包容自己的愤怒;
小时候有过较长时间寄养经历的,会认为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才把我放到亲戚家里,恋爱时特别害怕被另一半所抛弃。
有一位来访者咨询失恋引发的问题,说自己以后再也不会去爱了。
分离后的痛当然是必然存在的,那个痛的程度却是在想象上不断加码的。不断的自我催眠分离后的那个痛苦万分。
于是即便再相爱,也要让爱变成恐惧,再用恐惧去隔离关系。最后分离的结果也就得以呈现。
获得了可以正大光明不再爱的通行证
有的人是不“敢”再爱了,有的人是不“要”再爱了。
看似前者是恐惧,实则是自我的需要。
后者看似是欲望,实则才是真的恐惧。
恐惧失控,恐惧想象的破灭。
理由是失恋了,失恋让她痛不欲生。
对失恋者来说,深爱=伤害。
要避免不再受伤,就要隔绝爱。
在她的咨询里,看见了两个情感线索。
一是她极度需要关系,二是她惧怕深度关系。
要关系但不要爱,因为痛过,所以拒绝。
想到一句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像创伤后的应激反应。
如果爱上的是疼痛,那么蚯蚓也会被改造成咬人的毒蛇。
如果爱上的是疼痛,那么也就没兴趣去爱真实的一个人。
一个人用一次的情感“失败”,就切断了未来所有的可能性。
这么不划算的买卖,如果对当事人没有好处,又如何坚持的了?
对很多人来说,能控制结局,比享受结局安心得多了。
用一次疼痛,拿到了“情感受害者”的资格证。
这个位置妥妥地稳定着自己,更加可以大张旗鼓地实施的各种控制。
通过不进入关系,是保持对关系的最稳定的控制。
因为一旦进入情感关系,就会面临不知道什么样的变化,无法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人是复杂多变的,那么关系就可能会失控。
与其进入之后面对变动所带来的挫败或无力感,不如直接选择不进入。
那么这个结果也就可以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了。
一个人格足够成熟的人,是能把生活中的很多不确定性确定下来的,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一种胜任感。
人依赖于与和他人的关系。
我们想要在他人的世界里是重要的,我们也想感到他人的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中是重要的。
当我们能够独自站立时并且从自己的内部寻求力量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基于我们的完整,而不是我们的缺失。所以恐惧使我们不敢直面真实。
即便我们需要亲密关系,也不敢放任去投入,为了绕开那个恐惧,我们选择放弃自己的需要。
包裹起自己,以求自保。
就像厌食症的病人,用拒绝食物来抵抗自己对爱的需要。
通过无限降低自己的请求来削减自己的欲望。在你的想象中,这样自己就可以无欲则刚了。
然而,这是多么无力的选择。
有的人在爱情中倍觉痛苦,认为对方伤害了自己,冷静下来你也会明白,伤害有可能是对方给你造成的。
更多的痛苦却是你自己产生的情绪,大部分原因是缺爱导致的胡思乱想,自我价值感低导致的患得患失和敏感多疑。
期望是一种负面的能量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把快乐附着在他的行为之上,你就把力量给了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期望是一种负面的能量,它只会带来失望。
你被囚禁在这个情境中,没有人规定你要留在这里,你忍受它,被它囚禁。
对任何事情有期望都会让你受苦。关系的两大杀手,头号就是期望,其次就是“要对”!“期望”是说,如果得不到,我就会失望、伤心、难过。
当对方跟你说“我爱你"的时候,你要有个清楚的解读。
也许,爱的是爱上你的感觉,爱的是你让对方感觉良好的那些优点。
等到你让对方感觉不良好的时候,再去看看对方还能不能表现出爱你的行为。
如果能够和自己内在那种不舒服的感受同在,依然表现出关切你、爱你的态度,这个人就太难能可贵了。
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需要仔细、冷静思考:
你为对方带来了什么?
在一起的这些年,你自己有没有成长?
有没有让自己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并且愈来愈自信?
还是拿婚姻的保障、感情的基础作为老本,不断地啃噬它?
对一般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亲密关系里寻找童年时期的遗憾。
如果你可以给一个人他童年时没有得到的那种爱:支持、包容、理解、关怀,那这个人是永远不会离开你的。
在亲密关系中,伴侣在扮演两个角色:
1、一个角色就是你的镜子,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所以对方的种种行为可能映照出了你内在的一些特质,但却是放大了数百倍好让你看清楚。
2、另一个角色是,对方是来教你学会一些功课的,你应该把焦点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两个字放在我们最亲密的人身上——“应该”,而这两个字就是通往地狱的捷径。
很多人(包括我)把曾恋爱的对象当成生命的救星,片刻不想离开,耗费心力地投入自己生命的全部。
这是缓兵之计,最终,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承认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怎么来怎么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我必须自己去拥抱我的内在小孩,做自己最好的伴侣,而不是在外面找慰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童年时期,通过与父母亲人的互动,在潜意识里逐渐形成了“爱人”的图像——内部成像。
是的,没错,你会爱上什么人,在5岁以前就基本成型了。
当你遇到那个符合你内部成像的真命天子/天女时,多巴胺的分泌激活了那个最原始的你,这时的你会撕掉所有的伪装,把那些工作中、朋友交往中所有的面具和保护壳都一层一层的揭开,用那个最最鲜嫩、最最柔软的自己去接近那个人。
因为这时的你,又变成了那个5岁以前,无条件爱着、同时渴望被爱的小孩。
听起来有点脆弱是不是?
这样,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失恋会那么痛了。
可以想象,一个3、4岁的小孩,毫无生存能力,没有任何防备的小孩,这时最爱的人突然离开了TA,这种痛苦是多么的无助与恐慌。
失恋的人就是退行到这种状态,整个人完全被自我否定、恐慌所包围,感受到的是最本源的丧失:
没有人爱、不值得爱。
那些童年时期所遭受过的否定、丧失的感受,都会被激活。
这就是为什么失恋的痛苦远远大于朋友离去、丢了工作的痛苦,后者的痛,是成年的你所面对的,是你自信可以解决的。
所以,如果这份失去没有被好好的解决,就会与童年创伤一起被压抑进潜意识,时不时的跳出来折磨自己,以至于在今后的恋爱中成为阴影与障碍。
当你失恋的时候,你要想想你“失”的是什么。
虽然我们统称它为失“恋”,但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有的人失掉的是安全感,有的人失去的是依赖或被依赖的感觉,有的人失去的是别人的一个肯定。
可能在此之前,你的爱人是最最肯定你的人,但是他不在了。而有的人失去的是自尊心。
所以,失的到底是什么?
可以借着失恋这段时间,好好地分析一下。
电影《绿皮书》里,托尼对唐说:“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踏出第一步。”
当你建立了这样一段敢肆意表达内心脆弱的关系时,你就等于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你自我界限不再那么僵硬,能允许让别人靠近你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靠有深度链接的亲密关系,来疗愈曾经受过的所有伤害。
人生的底色或许是孤独,幸福的底色,是真实,是坦诚,是明知不可预料,仍然会低下头——我需要你。
亦舒说,请给我很多很多的爱。
我想说,请先把你的心打开。
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如升学、离家、初入职场、婚恋、生子等,经常会暴露出人的弱点,很容易激发我们自己没有修复好的那部分,而这也是很好的疗愈和成长的机会。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
如需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
转载请注明作者,商业转载及纸媒用稿,请私信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