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雄主,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代强盛的王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令人振奋的历史,寻找您心中的雄主。
第十名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前期,继承老爹变法遗产选贤任能,赵国继续起飞,成为秦国之后第二大国。当时赵国文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平原君赵胜,武有镇国柱廉颇、武服君赵奢、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可谓人才济济。政治上完璧归赵,与秦国势均力敌。军事上武服君阙与之战,赵奢大破秦军,打破秦军自商鞅变法以来不败神话,震惊天下。赵奢与秦军可谓是分庭抗礼,雄霸天下。如果赵惠文王统治一直能保持如此势头,那么天下归谁,着实未可定论。可是后期渐渐昏聩,终于上党之战,赵国大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人,赵国一蹶不振。虽有李牧连破秦军,但赵国大势已去。
第九名燕昭王燕国积弱,偏居北方,从未参与中原争霸。但燕国也有邻居,有邻居就有摩擦,燕齐便是世仇。燕昭王在位之前,齐国总是攻打燕国,将燕国金银物产掠夺一空。燕昭王上位,励精图治,发誓要报此血海深仇,筑黄金台,广招天下名士。君贤臣能。名士乐毅入燕,助燕昭王变法练兵。十年卧薪尝胆,而后合纵破齐,三月间下齐国七十余城,威震天下。
第八名魏武侯文侯变法,魏国陡然强大。武侯即位,意气风发,连三晋而南破楚,东击齐,西压秦,武功赫赫。然论其个人资质,愚以为并不及燕昭王、赵惠文王之辈,盖命好也。
第七名秦惠文王由于芈月传的热播,大家都知道秦惠文王大名。秦惠文王处于秦国承上启下之间,秦惠文王的举措,关乎秦国之国运,亦关乎天下之大势。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已呈狰狞之态。秦惠文王即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要不要坚持商鞅变法;二是如何破六国合纵。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以法家理论为指导运行秦国这台国家机器。但法家之说只是一家之言,在当时尚不能确定法家之言能否结束当时大乱之势,而且商鞅还与太子有过节。秦惠文王即位,反法家之势力反扑,秦惠文王也犹豫是否要继续执行法家治国之理念。结果秦惠文王即位后终于做出决定杀商鞅而留变法,这才使以后秦国在此大争之世一统天下。
秦惠文王面临第二个问题便是六国意图合纵灭秦。长久以来,秦国一直处于非中原文化地带,中原大国对秦国多为排斥,而且如今秦国变法强国,有东出函谷关之势,于是六国皆以苏秦为相,意图合纵灭秦。秦惠文王用张仪为相,破合纵而击齐弱楚,保住秦国宗庙社稷,亦为秦国大争天下而奠定基础。
第六名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同样也是大名鼎鼎,不知芈月传的原因,秦昭襄王手下确实是人才济济。
文有范雎睚眦必报,定远交近攻之国策
武有白起征战四方,入蜀、破三晋、击楚,战功赫赫。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长平之战,坑杀赵人四十万,自此秦赵争霸的格局不再,秦国一家独大,为后世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第五名齐威王齐威王变法,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大家都学过一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没错,那就是说的齐威王。文章末尾,写燕赵韩卫皆朝于齐,那也是真的,当时齐国就是这么强。有人可能会说,燕赵韩卫皆朝于齐,这个卫是卫,为什么不是魏?是不是写错字了?不是,真是这个卫。因为魏国在齐威王早期,是当时战国霸主。齐国还是小弟,哪能让魏国朝拜。而正是齐威王变法,齐国强大起来,踩着魏国当上了霸主。然后又有人会问,怎么说是 踩着魏国当上了霸主 ?这就要说一下庞涓和孙膑了。他两之间的战斗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围魏救赵。
当时魏国还是霸主,齐威王变法,强大了,自然要挑战魏国霸权。魏国大将是庞涓,齐国大将是田忌,谋士是孙膑。通过两次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齐国由此称霸,东帝。那有人会问,秦国呢?秦国是西帝。那又有人会问,按照你这么说,战国后期应该是秦齐争霸呀,怎么变成秦赵争霸了?看看上面燕昭王那一段,是他把齐国干怂了。
第四名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身上典故不多,最出名的可能就是胡服骑射,但实际上人家是闷声发大财。在秦国齐国魏国争霸中原的时候,人家赵国很少参与中原之势,只是闷头北击匈奴,又照着匈奴特点改革军事,实行胡服骑射,由此赵国诞生了一只当时天下最厉害的骑兵,也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厉害的骑兵。这也是为什么人家赵国后来长平之战,赵国换下了深挖战壕的廉颇,而换上了主张铁骑冲锋的赵括,因为人家赵国骑兵确实猛啊,想要速战速决,打匈奴都嗷嗷的。赵武灵王之后,惠文王即位,才发现老爹原来给自己留了这么大一份家底,由此展开了秦赵争霸的序幕。
第三名魏文侯魏文侯可能名气不大,但人家确实是牛人啊,非常牛的那种。简单介绍一个情况大家就都知道了。战国初期,战国七雄也基本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人家魏文侯突然搞个变法,一下子就跑着前面,把其他兄弟落下的很远,很远很远的那种,以至于魏国此后几十年,都是超级大国、中原霸主,魏文侯、魏武侯、魏梁惠王初期,一直都是(上面说过,魏梁惠王后期,被齐国欺负了,才让位的)。魏文侯师儒家,而用法家。听这句话大家有没有觉得有点熟悉?没错,此后中国几千年,都是外儒内法,人家文侯就是开创者。(事实证明了,秦国一味法家那一套是不能长久的)文侯政治上用李俚变法;军事上吴起、西门豹等良臣名将,东西阔地千余里,魏武卒名震天下;外交上连三晋而击秦楚,纵横天下。武侯也沿用此策略。
第二名秦孝公商鞅变法,世人皆知,不多说了。说说为什么把他放到魏文侯之前,一样是变法让国家强大,但秦孝公与商鞅制定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即使他二人消亡,变法也不会失败,是当时国家中变法最成功的一个。
第一名秦始皇秦王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千古功业第一!
在战国时代的历史长河中,这十位雄主们的存在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们的智慧、勇气和领导才能让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闪耀之星,他们的王国崛起和繁荣也成为了后来王朝的基石。当回首那段战国时代的历史,我们不禁为这些雄主们的伟大事迹所折服。他们的领导和决策,以及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树立了一个个不朽的典范。对于每个人来说,心中的雄主可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个雄主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贡献。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为战国时代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拥贤才良将者得天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路君主往往把军事名将高看一眼。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军事实力才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最重要因素。当时,能人辈出,名将如云,有两位名字相同但姓氏不同的武将表现十分出色,他们便是吴起和白起。
作为各自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们都有着显赫的战绩,像吴起曾经在阳晋之战中率领魏军战胜五十万秦军,而白起则是于长平之战中一战中斩首和坑杀赵军大约四十五万。另外,白起一生南征北战,还在其它大小战役当中取得非常辉煌的成绩。吴起、白起都是当时罕见的军事奇才,也属于战国时期战绩最优异者,那么,如果要将他们进行一番比较,更强的一方会是谁呢?
要将这二人的军事才能进行比较,我们当然要先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成名之战。周安王十三年(前389),秦国为报魏国攻占河西之仇而派兵五十万东征,而吴起则向魏武侯要来了五万此前没有立过丝毫军功的步兵来抵御气势汹汹的秦军。其实,这些士兵虽然说还没能立功,但平日里受到吴起的严格教导,因此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战意十分高昂。
相比之下,秦国因为连年打败仗,国内情况其实已不容乐观,因此,被征发上战场的要么身体素质较差,要么缺乏经验,再加上武器装备落后、战争欲望微弱、将领能力平庸等因素,自然是各方面都不如吴起率领的魏军。最终,战争的走势也正如双方战前所展现出来的状态一样,是魏军单方面压制秦军,并取得了大胜。
阳晋之战是一场少数精锐大胜多数低素质士兵的战役,而长平之战则是一场霸道的碾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军在左庶长王龁的带领下进攻位于长平的赵队,而当时担任赵军统帅的名将廉颇则选择了固守不出,想要消耗秦军的粮草和斗志。见此情形,秦国的相国范雎采用了离间计,成功让赵王弃用廉颇,改派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到前线统领大军。
另一方面,秦昭襄王暗中将白起派到了前线,让其代替王龁担任主帅,这样一来,原本势均力敌的赵军和秦军一个遭到削弱,而另一个的实力则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对付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白起可谓非常轻松,他仅仅是佯装兵败,就成功将赵军主力引出了防御工事,并团团包围。
经过数十天的围困,大量赵军因断水断粮而死,余下的士兵们也纷纷丧失了战意,向秦军投降。然而,白起对待大约四十万的降卒却没有仁慈,而是将其中绝大多数人坑杀,从而创造了一个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
如果从纸面数据来比较,吴起用五万魏军战胜五十万秦军似乎比白起以六十万秦军全歼四十五万魏军显得更加不易。不过,也正如上文所说,吴起是以精锐部队对抗临时拼凑的秦军,而白起则是遇上了一个没有实战经验,做出错误决策的菜鸟主将,所以对于没能直接对话和交手的二人,其实我们很难简单判定高低。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二人的实力。其一,是战绩的持续性。自古以来,能够一战成名的将军其实不在少数,但其中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没能一直保持状态。作为兵家“亚圣”,吴起自古以来就拥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但纵观其一生,其实值得一提的战绩并不算多。相比之下,白起为秦国出生入死长达三十余年,立下无数战功,其实力的持续性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个指标,则是战绩的真实性。自古以来,关于长平之战、阳晋之战真实性的争议就长久地存在着。怀疑前者的人认为战国七雄加起来也不过两千万左右人口,平均下来一个国家不过数百万人,而白起一战就斩杀赵军四十五万人,自身也损失二十万人,其中是存在夸张成分的;而怀疑后者的人则以阳晋之战只见于《吴子》一书,不被其它史料记载为由提出质疑。
总的来说,同为“武庙十哲”的成员,吴起和白起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人才,但前者虽有阳晋之战的知名战例,但却缺乏史料佐证,而且一生战绩几乎仅有此役。相比之下,白起尽管在长平之战中斩敌四十五万的记载也有些夸张,但其一生不仅在长平取得过大胜,还留下了很多其它著名战例,因此相比之下实力更加令人信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为名将的登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其中,就白起、廉颇、李牧、王翦这四位将领,就被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不过,对于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却没有跻身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对此,在笔者看来,就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将领,之所以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是因为这四人都来自于战国后期。与此相对应,就孙膑、吴起、赵奢,以及本人所要说的乐毅,虽然都拥有不俗的战役,特别是魏国大将吴起,一生几乎未尝败绩,但是,因为历史时期的不同,所以这些将领都没有被纳入到战国四大名将中。
二
其次,就战国四大名将来说,出自秦国和赵国这两个诸侯国。在战国后期这一历史阶段,因为魏国、楚国、齐国的衰落,秦国和赵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对于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将领,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比如廉颇、白起都曾参与的长平之战,就是战国历史上最激烈、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至于王翦和李牧,前者率领数十万大军投入到消灭六国的战争中,而后者在和秦国大军的较量中展现出了一流的军事才能。
三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乐毅这位将领,虽然后期来到了赵国,但是却没有像廉颇、李牧获得经常指挥赵国大军的机会,也即没有指挥战国后期最精锐士兵的战绩。而这,无疑是乐毅和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将领存在差距的地方。同时,就乐毅连下齐国七十城的战绩来说,笔者也认为无法和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等将领的战绩相提并论。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就此战来说,是燕国、魏国、韩国、赵国、楚国这五国的大军一起进攻齐国。
四
最后,在这五国中,燕国的士兵可以说是最弱的,而强大的则是赵国、魏国、楚国的大军。当时的赵惠文王,甚至把赵国的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让他指挥赵国的军队。而就这一支赵军来说,是胡服骑射后的精锐力量。由此,就乐毅来说,之所以能够攻下齐国70余城,依靠的是燕国、魏国、韩国、赵国、楚国这五国的大军,而对面的齐国君主也犯了一系列不明智的错误,最终成就了乐毅。由此,在笔者看来,乐毅攻下齐国70余城的战绩,是建立在五国联合进攻齐国的基础上,这也和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等将领的战绩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并且,除了攻下齐国70余城的战绩,乐毅就几乎没有其他比较耀眼的战绩了,这也是其没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重要原因。
文/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