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带来以下故事 每日更新 感谢关注 伴您阅读 写作不易 点击关注
有一天,猫看老人收到了一个消息,得知自己有一个妹妹。这个消息让他喜极而泣,因为他早已失去了双亲,自己也没有儿女。终于有了妹妹的消息,他毅然决定离开家乡,踏上了寻亲的旅程。经过几天的长途旅行,猫看老人终于来到了妹妹的家。他发现这个地方是一个偏远的山村,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瀑布水声隆隆。他抬头望去,只见一条蓝色的天空线,狐狸和兔子在山间奔跑,野兽肆意游走。这里的耕地只有巴掌大小,只有一条独家的小路通往各家各户。邻居们之间要串门,就只能攀爬树木和藤条,因为山陡的缘故,修建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猫看老人住在妹妹家已经有两年了,这期间他也有机会了解当地特殊的丧葬文化。这里的人们对死亡有着敬畏和尊重之情。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到了五十岁,就开始准备自己的棺材。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应该受到隆重的待遇,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庄严地离开。所以,他们会花费时间,精心挑选坚固耐腐的木材,如楸树和松柏。他们要亲手或请木匠将木头锯成厚度为三至五英寸的木板,一个完整的棺材最好是由五块头的木板构成。这就需要树木的树龄和粗度足够大,因此价格也相应昂贵。在过去,人们虽然生活艰辛,但在丧葬仪式上也是奢侈的。
财主大户会大肆花费,举办盛大的葬礼。这种丧葬文化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然而,改革开放后,人们纷纷选择进城打工赚钱,大山里的人们选择放弃种地,生活变得富裕起来。丧葬也变得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一场丧事下来,花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这不仅让人们付出巨额债务,还对家庭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此外,这里的人们还非常注重阴阳宅的风水问题。有一次,猫看老人亲眼目睹了一个因为抬棺材上山占据好风水而导致的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亡。听完猫看老人的叙述,我们都被他所讲的惨烈故事所震撼。
但不料老人的语气突然转变,他说起了湖南湖北地区的丧葬习俗,他们认为不做法事会发生不测之事,丧主和帮忙的人都会倒霉。他还提到广东东莞一带的人对待丧事则非常简单,他们重视活着时的享受和舒适,认为死后只是灯已灭,人已无。因此,丧事处理非常简单,甚至有时人们还不知道谁家有人去世,就已经处理完了丧事,继续过着平常的生活。猫看老人的故事让我们深思,每个地方的习俗和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对待丧事?人生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结束?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总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丧葬文化,这反映了地域的风俗习惯和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无论是庄重隆重的丧葬仪式,还是简单朴素的丧事处理,都是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态度。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方的习俗,同时也应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景德镇古称昌南,一条昌江穿城而过。这里,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因“瓷”而兴。11日,总书记来到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位于景德镇中心地带的陶阳里,曾有着“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如今,这条老街讲述着“千年瓷都”怎样的文化故事?
千年瓷都 匠心传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
土与火的交融,不仅淬炼出光洁温润的瓷器,也刻写出一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孕育出瑰丽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这里出产的瓷器“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
陶阳里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明清时期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行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千年老城里弄、古窑遗址公园、明清窑作群落、陶瓷工业遗产,无不诉说着“千年瓷都”的辉煌传奇。
△景德镇工匠在进行陶瓷雕刻。(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历史,在这里定格,又在这里“复活”。
非遗传承人展示世代相传的手工陶瓷技艺;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徐家窑复烧开窑;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挂牌成立,以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有着300余年历史的柴窑——徐家窑。(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窑火千年,生生不息;陶瓷文化,薪火相传。
新旧碰撞 焕发新生
数百年前,产自阿拉伯地区的矿物颜料苏麻离青被带到中国,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大胆创新,将其与陶瓷相结合,晕染出惊艳世界的元青花。
2019年5月,主席同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在参观文物展时,看到一个距今700多年的元青花花瓶,他介绍说:“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
景德镇,是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是不断创新的城市。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里,工匠将陶瓷工艺品放到架上晾干。(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一代代匠人勇于创新,才有了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这些耀古烁今的传世经典。如今,科技赋能助力陶瓷制造走上工业化、智能化之路,3D打印技术让人们的创意想法以“加速度”变成一件件陶瓷作品;业态创新催生陶瓷生产由传统工业向创意产业转型,古老的瓷器化身为时尚的“国潮”,传统的老街成为“夜经济”发达的文旅融合新地标。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景德镇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外交融 续写丝路精神
千百年来,丝路古道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将景德镇瓷器及制瓷技艺传到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由最朴素的泥土烧制而成的瓷器,深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人们的共同喜爱,甚至被称为“白色黄金”。大批身怀绝技的匠人也慕名而来,绘就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景德镇陶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丝路精神的见证。
2018年,由景德镇始发的“中欧班列”正式开通,为当地陶瓷出口打开了一条新通道。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已出口3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22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长244.6%。
△景德镇的先进陶瓷展示。(总台央视记者朱超拍摄)
以瓷为媒,以瓷会友。景德镇与70多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联系,吸引了5000多名“洋景漂”常年在此创新创业。
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依托“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景德镇正不断书写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龚雪辉
主笔丨侯艳
播讲丨黎春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视觉丨陈括
责任编辑:张景
央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记者王晶)常常有这样的时刻,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比如,遨游在历史经典的长河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领略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又似乎走进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婉约雅致。
这就是中华优秀经典文化不可言说的魅力。“现在几乎每个去旅游的人,到达目的地后都要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这样的情况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行业,例如义务讲解员等工作,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表现之一。”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多位文化专家表示,中华经典文化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值得大力弘扬与推广。而诵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资料图:贵州毕节梁才学校,学生们在操场上参加书写汉字古文活动
潜移默化 将中华经典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生活中
实际上,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要获得成长与进步,《礼记》告诉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受到了误解和委屈,想想《论语》中所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而在当下,在创新中不断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陈铎是我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也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诵读大使”,他认为,“中华优秀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和表面的快乐,对中华经典文化了解的机会和渠道变得相对有限。这使得我们与传统文化逐渐疏离,失去了对中华经典文化的真正理解和尊重。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将中华经典文化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中,让它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2023年策划推出大型文化展演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中华经典诵读大会”通过诵读经典的形式,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对爱国、家风、亲情等主题的思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
诵读对各个群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典诵读通过言语表达的艺术,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胸怀,感受人生的意义。”多位文化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诵读可以启发青少年多思考,提高文学素养,孩子们可以从中华经典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对事,怎么对物。”
其实就像“照镜子”一样,陈铎也分享道,老年人可以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回顾、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陈铎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挤出时间来感受诵读的乐趣。
5月26日,陈铎在央广网举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启动发布会现场朗诵《乡愁》(央广网记者 张志强 摄)
更富意境的表达方式 推动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观赏初春的细雨微风,除了感叹“绝美”,你还可以说,“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思念多年未见的朋友,除了说“常联系”,你还可以讲,“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在张颐武看来,通过诵读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经典感兴趣,其具有非常好的传播功能,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传播与传承缺一不可。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在不断融入新时代的发展潮流,我们在一次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邂逅”中,遇见自己、遇见城市,遇见国家,遇见未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华经典文化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更是我们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重要方式。
据介绍,“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展演群体涵盖全年龄段,以地方作品征集、全国总征选为主体,以诵读为形式,立足语言文化传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经典文化的传播起始于声音,植根在人心,“声声”不息。
张颐武谈道,通过诵读的形式,向青少年普及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精神,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通过诵读,理解经典篇章里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这是真正传承的含义。
其中,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最富于创新精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的开展,全面涵养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中华经典诵读中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传承传统文化更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在一次次经典诵读中得到滋养,打好中国底色。“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尤为重要。”国家老龄服务平台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介绍,国学经典对老一辈而言,印象非常深刻,他们也愿意重温这些经典。诵读经典既是传承中华文化,也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一种方式。现在,除个别患病的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外,更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还是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许多地方的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也表明老年群体需要社会为其开辟更多窗口,搭建更多平台,让他们有融入社会、展现自我的机会。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朗诵适合在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养老机构以及社区等多场景下进行,老年人参与到诵读活动中,能交到朋友,获得一份好心情,这一点非常重要。
资料图:浙江嘉兴,爷爷奶奶跟着孙子孙女学国学
巧妙借助互联网等工具 加深对中华经典的认识和体验
在诵读中感受渊明采菊,依依南山;太白辞亲,仗剑扬帆;子美行舟,月涌大江;东坡登临,远近横看。千百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中华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散文诗歌、小说剧目……通过诵读经典的形式,更能够追思先贤,领略经典。
张天保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又集中于中华传统经典中。我们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时常在公园里、广场上看到老年人热情洋溢地朗诵诗词名篇,呼朋唤友、集体诵读,共同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中国老龄协会相关负责人呼吁全社会老年人积极参与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一起进入文化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词名篇,徜徉在经典文化的海洋中,享受最美晚年。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建议,我们要通过中华经典诵读大会这种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华经典。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中华经典的教育,培养他们对诗词歌赋的兴趣和理解。青少年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诵读、演讲和创作中,亲身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上述多位负责人认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传播和弘扬中华经典文化。政府和文化机构应该加大对中华经典的推广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讲座和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学习和欣赏中华经典文化。
同时,有专家建议,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工具获取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朗诵、创作等方式,加深对中华经典的认识和体验。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来源: 央广网
来源:央视网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敬仰先烈。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凝结着他们的奉献付出乃至巨大牺牲。
总书记敬仰英雄,也赞颂英雄,曾在多个场合讲述英雄的感人故事,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在第十个烈士纪念日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与您一起重温总书记深情讲述过的英雄故事,让我们一起缅怀英烈,致敬英雄。
赵一曼留给儿子的绝笔信
这是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非原件)
“前一段,我再次看了一些抗战家书,的确感人至深。”2015年9月11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分享了一封令人动容的家书——
“赵一曼在临死前的遗书中写道:‘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这是赵一曼临刑前给儿子的绝笔信,总书记一字一句读出,饱含深情。
赵一曼出生在四川宜宾,曾在“五卅”运动期间参加抵制洋货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正式投身革命。“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她作战勇敢,曾多次带领队伍给日伪以沉重打击,被称为“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
1935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被日伪军围困,身为政委的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在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
面对日军的酷刑,赵一曼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黑龙江珠河被敌人杀害。临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铁心跟党走”的红军战士
半截皮带见证连队官兵“铁心跟党走”的不变初心
2016年1月5日,主席在视察第13集团军时,参观了该集团军军史馆。习主席对长征途中红31军93师274团“半截皮带”的故事,感触很深。他说:“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这半截皮带的主人是周广才,红四方面军274团8连的一名战士。
1936年7月,周广才所在连第三次过草地,陷入断粮困境,官兵们只好挖野菜、吃草根。
14岁的周广才拿出自己的牛皮腰带,和战友们煮着吃了一半,攥紧剩下的半截,他眼含热泪对战友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到延安见毛主席吧!”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半截皮带留了下来。
在随后的征程中,周广才的6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到达了延安。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周广才在皮带的背面烫上“长征记”3个字。
方志敏的信仰
图为方志敏
总书记曾多次讲述方志敏的故事,也曾多次读他在狱中写下的《清贫》。2019年5月22日,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别指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同志牺牲前留下的铮铮誓言。”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好学多思,“一年读的书比同辈兄弟三年读的书还要多”。
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他激动地写道:“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入党后,方志敏积极在工人、农民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他领导建立的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是全国最早一批成立的苏维埃。1934年11月初,时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途遭军重兵围追堵截。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方志敏带领部队同数倍于己的敌人苦战七昼夜后,于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怀玉山被捕。
在狱中半年多的时间里,面对严刑逼供,方志敏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用敌人劝降的纸笔,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16篇近14万字的文稿和信件。这些名篇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给无数中华儿女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丹心永照“后来人”
湖南衡阳市西湖公园内的夏明翰雕像
2020年9月,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讲述了夏明翰的故事——“马日事变后湖南一片血雨腥风,革命者血流成河却没有被吓倒。夏明翰身陷牢狱坚贞不屈,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发出‘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豪迈誓言。”
夏明翰出生于父亲居官的湖北秭归,12岁时随全家回到家乡湖南衡阳。少年夏明翰贴近劳苦大众,对外国列强在中华大地上野蛮行径极为愤慨。有一次他和母亲途经汉口时,看到滔滔长江上悬挂着外国国旗的船舰横冲直撞,当即写下“国耻恨难消”的诗句。
1920年,夏明翰在长沙结识了。1921年,经、何叔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从此踏上革命道路。他积极领导并推动了、工人运动和农动的发展,是中国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1928年3月18日,因叛徒出卖,夏明翰不幸在汉口被派逮捕。在狱中,敌人对夏明翰施以酷刑,劝他投降,被严厉拒绝。
1928年3月20日清晨,夏明翰被押送刑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年仅28岁的夏明翰写下了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牺牲后的3月22日,弟弟夏明震在湘南暴动中英勇献身。同年6月,妹妹夏明衡面对敌人的抓捕,殉身成仁。夏明翰的弟弟夏明霹、外甥邬依庄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门五烈士,在短暂但伟大的一生中,他们用热血捍卫信仰,激励后人。
“王杰精神”薪火相传
2018年12月14日,陆军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2017年12月13日,总书记来到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连队荣誉室,走进“王杰班”与战士座谈。在王杰牺牲时遗留的血衣和钢笔残片前,总书记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与“王杰班”座谈交流时,总书记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爱听老一辈讲英雄的故事,英雄情结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1961年8月,王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成为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营一连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入伍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他奋不顾身地扑向炸药包,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
当兵4年,王杰写下了350多篇10余万字的日记——“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也甘心情愿。”“干什么工作都要一心一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一字一句真实记录下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
正如总书记所说:“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炎黄时期
【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大禹治水】鲧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夏商周时期
【桀骜不驯】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 不训”都出于此人。
【伊尹囚帝】“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周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 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国,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管鲍之交】“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植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之好】“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嫁给了重耳,成就了“之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纵横捭阖】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后有秦谋士张仪“连横”拆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荆轲刺秦】秦王赢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秦汉时期
【破釜沉舟】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哙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两晋时期
【王与马,共天下】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西晋灭亡。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 rui)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任王导为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亦因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隋唐时期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手臂。
【贞观之治】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 )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了“天下大理”的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后来被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颜筋柳骨】唐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后人并称“颜筋柳骨”,用以形容书法风格。
宋朝时期
【杯酒释兵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 ,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明朝时期
【东林党人】在现在的无锡有个东林小学,是原来明朝末年东林党人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东林学院过去贴着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所写。
清朝时期
【大清文字狱】自清军入关至清朝灭亡,文字狱与大清相始终,前清尤甚,肇于顺治,渐于康熙,烈于雍正、乾隆,清朝文字狱成为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大桎梏。
【戊戌变法】公元1898年,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奏章,下诏定国事,施行戊戌变法,百日后慈禧发动,新政被彻底推翻,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维新人士被害,史称“ 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只维持一百日的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