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勃勃野心,由儿子曹丕继承遗志。曹丕于公元220年,终于废汉室自立,开创魏国,史称魏文帝。作为一国之君其原配夫人为甄宓,史称文昭皇后,也是魏明帝的亲生母亲。身份尊贵的她,在建国第二年便仓促离世,且死后落得\"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下场,即下葬时头发披散遮脸,口中被塞满米糠。传说这种处罚的用意是让其在黄泉路上,灵魂的冤屈无处诉说。
她是犯了哪种罪行,要领受如此惩罚呢?《洛神赋》原为《感甄赋》
也许你没听过甄宓其人,但你一定背过下面这首诗词。
\"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这是曹植著名的《洛神赋》,它的原名是《感甄赋》,创作于甄宓去世的第二年,纪念甄宓。甄宓的儿子曹叡——魏明帝,即位后觉得《感甄赋》的名字容易让人产生不该有的联想,使皇室颜面扫地,便下令改名《洛神赋》,想以此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但适得其反,民间皆识甄宓,且说她是\"洛神转世\",甄宓的名字一时传为\"甄洛\"。
曹植与自己嫂子的事情当然不止如此,李商隐曾有一首诗就有涉及。,\"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其中,宓妃留枕魏王才,说的就是甄宓与曹植。只不过玉枕并非自己递给曹植的,是曹丕当着满朝文武大臣,将甄宓生前使用的一个镶金盘玉的枕头赐给曹植,以此当众暗示羞辱曹植有欺君辱嫂的不当行径。曹植本无政治上的半点野心,所以看到玉枕,念及故人,如获至宝,上文提及的《洛神赋》便是回自己封地,夜泊舟中的昏睡间,恍见甄宓御风而来,又转眼即逝,清醒后内心久久意难平,遂连夜提笔挥就而成。
从上述的文字里,你一定闻出一丝八卦的气味,也许曹植当年真与这位嫂子有什么呢?此事目前现有资料无法下断言,个中如何,早已飘散在岁月风尘里。史书上详细记载的倒是曹丕与甄宓的相遇、结婚生子及生恨的全部过程。
甄家有女初长成甄宓,何者?她的美乃声名远播。三国时期曾流传,\"江南有二乔, 河北甄宓俏\"。甄宓、大乔、小乔是当时三足鼎立的美女。
都说三岁看小,甄宓自小在家里睡觉时,不止一人目睹夜半深更有天神为其加盖玉衣,铁嘴相士刘良曾在给甄府孩子看相时,手指甄宓称, \"此女将来贵不可言。\"
她的言行也不似常人。当家里姐妹挤着看院外骑马耍杂技的表演时,她并不上前凑热闹,还对自个姐姐说,\"这难道是女孩子该看的吗?\"因为喜爱读书,而且记忆力超常,过目即能成诵,这让她的哥哥都倍感压力,\"你一个女孩子该学的是女工,难道你想去做官吗?\"甄宓的回答并不示弱,\"都说要女子有贤德,我不看书,怎能以史为鉴呢?\"
而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柔软的心。她的二哥去世之后,留下了寡嫂。她的母亲待这位嫂子,言行苛责。甄宓看不过去,每次都耐心劝慰母亲,希望母亲能够体会到搜子的难处,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说得言辞恳切,让母亲也慢慢得到感化,最后关系也变得亲密。
他见到她时,痴立落剑曹丕与甄宓的相遇,像极了电视剧的剧情。当曹丕杀入袁绍府,见两妇人相拥而哭。这是甄宓与年迈跑不动的婆婆刘夫人。曹丕正要举剑灭口时,他看到了甄宓。她满脸污垢,身着粗衣,披散着头发,但这不能掩盖甄宓的美丽脱俗。曹丕痴立一阵之后,才扔掉剑,用自己的衣袖轻轻拭去甄宓脸上的污垢,帮忙束其散发,\"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然后就乖乖按着宝剑坐在屋内,保护二位,等待父亲的到来。时年,曹丕18岁,甄宓23岁。
婚后甜蜜曹丕不是一介粗野武夫,他少有逸才,其所作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这样的才子佳人结合,婚后当然生活甜如蜜,不久便得一儿一女。而且公公曹操也非常器重自己这位儿媳,他听从其建议:蜀吴未灭不必急于称帝,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曹操被封为魏王,加九锡,但到死都未称帝。
婚姻中的插曲是,曹丕与曹植总生争执,甄宓每回都护着曹植,要自己的丈夫珍惜兄弟之情,这一点也得到了婆婆的称赞,称她为孝妇。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不止如此,她还劝自己的丈夫,要多多宠爱其他妃嫔,这样才能儿女众多,子嗣连绵。初期曹丕并不听这些建议,满门心思都放在甄宓身上。随着常年征战,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后,他的野心与欲望得到极大的刺激与膨胀。
他开始怀疑一切,看到妻子与曹植讲几句话,便会心里不大畅快。而相国华歆不时鼓动一二,这让他萌发了杀弟的念头。遂令曹植于大殿作七步诗。甄宓早早得知消息,请来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曹植自己也在七步后,吟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作。在两方斡旋下,曹植的命保下来了,但曹丕夫妇二人的间隙更深了。此时甄宓于曹丕,\"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同年十月,曹丕称帝,定都洛阳。称帝的那一刻,甄宓一人在邺城留守。
古时通信极为不便,甄宓将对丈夫的思念化成文字——《塘上行》。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写尽二人当时因间隙而生的别离以及对丈夫的无穷思念,乃至夜不能寐。而结尾的\"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前半句是自己安慰自己,要找到独自生活的乐趣。后半句似是对丈夫千秋不尽的祝福,又或是难以计数的无穷恨意。
死亡之谜只可惜,那时的曹丕并未读懂这首诗,他忙于修筑洛阳宫殿,忙于山阳公献上的郭氏与李氏。彼时,曹丕35岁,甄宓40岁。
建国第二年,魏文帝昭告天下,甄宓暴毙。她没有等到封后的讯息,而是等来了一杯毒酒。
郭氏进谗?后宫内斗说
有人说,是得宠的郭氏因妒生恨,利用曹丕多疑的性格,让曹丕相信,甄宓此时对自己怨言不已,匆匆赐予毒酒。还让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忆及当初,二人初遇见之时,甄宓也是披头散发,但那个她因为夺目的容颜,苟且生存了下来。人世几多讽刺。而当下的批发盖面,只为羞辱和泄愤。
多年后,甄宓的儿子魏明帝对郭后做了同样的事情,算是对当年的进谗行径一个迟来的报复。而且追立生母甄宓为\"文昭甄皇后\",算是应了相士那句\"贵不可言\"。
儿子本该姓袁?血统不正说
有野史称,曹叡乃袁熙(甄宓前夫)之子。当时曹丕本不想立曹叡为太子,奈何其他儿子均早逝,所以不得已只能选择曹叡。而曹叡本该姓袁,这件事只有甄宓确切知道,所以要曹叡继承帝位,甄宓就不得不永远闭嘴。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称帝后,曾两次亲征,但因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招牌,两次均以失败告终。五年之后,病逝于洛阳。
一切烟云均化土,唯有《洛神赋》千百世流传。在动荡的年代,白云苍狗,美乎丑乎,都注定难得一世安稳。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是三国时期曹植最著名的那首《洛神赋》,是他为了悼念自己的嫂嫂甄宓而作。
甄宓(183年1月——221年8月),又称甄夫人或者宓妃,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在儿子曹叡即位后,他替父追封母亲甄氏为“文昭皇后”。
关于曹植和甄宓的流言蜚语古来有之,甚至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还作《无题四首》: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其中,“宓妃留枕”的故事,说的就是甄宓把自己镶金的玉枕留给了曹植。不过,这个玉枕并不是甄宓亲手交给曹植的,而是甄宓过世一年后,魏文帝曹丕当众将它赐给了曹植,借此来羞辱弟弟对甄宓的不轨之心。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多野心,只是由于被曹操太过宠爱而牵涉进了储位之争,由此开始兄弟结怨。
曹植剧照
在被兄长曹丕公开羞辱后,尽管曹植五内俱焚,但看到玉枕后还是如获至宝,一路上睹物思人。回到自己封地后,曹植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地提笔创作了《感甄赋》。
曹丕驾崩后,他和甄宓的儿子曹叡登基继位,史称魏明帝。曹叡并不受曹丕器重和宠爱,但他与母亲甄宓感情深重,即位后觉得《感甄赋》虽辞藻华丽,蕴含真情。但是,自己的叔叔惦记自己的母亲,总归有辱皇室的体面,于是下令改名为《洛神赋》。
结果,此事却在民间更加传播,皆言甄宓冠绝天下,由洛神转世而来,她“洛神”的美誉也因此而得名。
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努力还原这个三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女子——甄宓。
一、甄家有女初长成河北甄家本是世家大族,传承到甄逸这一代时已经不再显赫,只做了上蔡令(当地县长)。甄家共有三子五女,长子甄豫早逝,次子甄俨和三子甄尧都是举孝廉出仕;五个女儿分别是甄姜、甄脱、甄道和甄荣,最小的女儿甄宓。
甄宓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自己的不平凡,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
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甄宓更加异于常人,远远强过自己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从六七岁起,她就显得非常懂事,说话做事都沉稳持重,颇具大家闺秀的风范。
由于家中有哥哥们读书学习,所以甄宓很小便初通文墨,而且还乐此不疲,反而对针织女红不太上心。兄长挖苦她“不务正业”,甄宓却以“不读书,何以明是非?”来回怼。
而事实上,甄宓自幼的读书学习并没有白费,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
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面对东汉末期的乱局,甄宓劝谏母亲不要贪图金玉钱财,而要开仓救济周围的穷苦百姓,得到了甄家上下的一致认同。甄宓的一席话,也算为那个惨无人道和饿殍遍野的乱世增添了一丝人情味。
而关于甄宓,还有一件事能准确反应出她的人物性格。据《魏略》记载: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
甄母老年丧子,实属人生大不幸,故而行为举止难免会有所偏失,甚至伤害到了同样因为丧夫而导致不幸的寡媳。年仅十四岁的甄宓却能换位思考,劝说母亲应该更加善待自己的嫂嫂和侄子。由此可见,甄宓是一个通情明理之人。
二、袁夫人变成曹夫人建安二年,孔融以天子符节代汉献帝出使邺城,加封袁绍为大将军,并赐符节让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四个州的事务。至此,袁绍成为诸侯中最强大的一支。
既然兼领四州之地,中山无极恰属于袁绍的地盘。对于域内的风土人情和各种才俊,袁绍倒也心知肚明,于是才色双绝和秀外慧中的甄宓自然进入了他的视线。
袁绍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由袁绍和妻子刘氏做主,袁家为次子袁熙聘娶了甄宓为妻。
在袁家的三个儿子中,长子袁谭跟随袁绍南征北战并屡立战功,成为最有权势的一个;三子袁尚相貌俊美,颇有乃父之风,深得袁绍和刘氏宠爱。以上两子,是袁绍嗣位的强有力竞争者,唯独次子袁熙,是三个儿子中最不被看重的一个。对此,甄宓也只能无可奈何的认命。
曹操剧照
一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加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势,使之一举成为最强的一股势力。
而兵败后的袁绍,只得狼狈逃回了自己的大本营邺城,没过多久就在气急败坏之下吐血而亡。袁绍死后,邺城中却没有继任主帅,情势更加混乱。
由于袁绍在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之间左右摇摆,始终没有明确嗣位人选。为了避免激化矛盾,他竟然将三个儿子全部派出,长子袁谭驻守青州,次子袁熙驻守幽州,三子留守冀州,但并不在邺城内。
这样看来,袁绍最后选定的接班人是幼子袁尚。长子袁谭自然忿忿不平,竟然主动联络曹操,请求他攻打邺城。眼见兄弟反目,曹操自然乐得做顺水人情,立即出兵包围了邺城。
袁尚本就是一个“金漆马桶”,眼见曹操大兵已至,竟然不去救援邺城,不管尚在邺城的袁家老小,包括自己的母亲刘氏。反而,他亲率重兵前往青州去与袁谭大打出手,以命相搏。
于是,曹操趁着邺城守备空虚和人心涣散之际,轻而易举的攻占了邺城。于是,袁家的男女老少,包括袁绍的妻子刘氏,袁绍的儿媳甄宓等人,都变成了曹操的俘虏。
曹丕剧照
在攻入邺城时,曹操下令士兵包围袁家府邸但不准入内。直到曹丕赶到后,他才率先进入袁府内院,第一次见到了甄宓,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天下第一美女。果然,名不虚传!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中,罗贯中这样写道:
曹丕率军擅闯袁绍府,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上前举剑欲杀,却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
曹丕深知自己父亲曹操好色的秉性,历来喜欢淫子。所以,他抢先出手,向父亲曹操和母亲卞氏提出求娶甄氏。曹操尽管垂涎甄宓的姿色,但却不忍和儿子争夺,只得答应这桩婚事。时年,曹丕十七岁,甄宓二十一岁。
三、新婚燕尔生活甜蜜作为“建安三曹”之一的曹丕,其文采纵然不如曹植,但也称得上是一个才子。《燕歌行》: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相比于曹操诗词的雄浑,相比于曹植诗词的灵动,曹丕的诗词中更多显现出一种明媚和柔和的基调。明代文学家钟惺曾用“婉娈细秀”来评价曹丕,更有人评价曹丕的诗词“沁人心脾而又勾魂摄魄”。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这样评述: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曹丕和甄宓剧照
与曹丕这样的人生活, 甄宓在新婚后的生活还是甜蜜的,基本可以称得上是琴瑟和谐与夫唱妇随。婚后第一年,甄宓便为曹丕生下了他的长子曹叡,也成为了曹操的长孙,变相地为曹丕的夺嫡争储加分助益。
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
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
每当曹操和曹丕外出征战,甄宓总是尽心竭力的照顾婆婆卞氏,深得曹操父子的感动。在古代,妇德是极其重要的,而妇德最大的体现就在于绝不专宠,更不恃宠而骄。
为了给曹氏一族增加子嗣,延绵后代,甄宓不断规劝丈夫曹丕多多亲近其她女子。或许因为太过宽容和放纵了,曹丕在这期间纳入其她的姬妾,比如郭女王。
郭氏(184年4月——235年3月),字女王,南郡太守郭永的次女,早年就失去父母,家中兄弟皆丧。她只身在乱世中闯荡,曾暂避于铜鞮侯府中充作歌舞姬,因为精通舞艺和姿容美貌而被选入魏王府,成为了曹丕的妾室。
曹丕和甄宓剧照
不过,在新婚时期曹丕和甄宓的夫妻感情是非常和谐的,任何妾室或者女子都无法代替她在曹府的地位。
四、夫妻嫌隙开始出现起初,曹丕是完全因为甄宓的美色而被她吸引,进而陷入到无法自拔中,成就了甜蜜的婚姻生活。不过,随着的退潮,曹丕逐渐对于甄氏曾经嫁人之事心怀芥蒂,越来越不舒服。
甄宓剧照
而甄宓的内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第一次领略曹植的风采,是在铜雀台落成之时。当时,曹操意兴阑珊,大宴群臣于此,并命诸子以铜雀台为题当场作赋。
曹丕等人虽然勉强成文,但意境和词藻皆不能令曹操满意,唯有曹植的一首《铜雀台赋》语惊四座,令曹操交口称赞,同时也使得甄宓被他的才情所完全折服: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此后,甄宓对于自己的小叔子曹植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对于他的放荡不羁表现出了更多的宽容。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虽然没有曹植创作《铜雀台赋》的准确时间,但至少应在赤壁之战前。
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曹植生于192年,而铜雀台落成后曹操出兵南下,至少还需要数月的准备时间。这样算下来,曹植作《铜雀台赋》的年龄也就十五岁左右。
甄宓剧照
对于当时已经二十五岁,并且结过两次婚的甄宓而言,应该不会寄情于十五岁的小叔子。她对于曹植的崇拜或者仰慕,也只停留于诗词歌赋而已。
但是,曹丕却不这么认为。他开始怀疑一切,既怀疑甄宓移情别恋于曹植,又怀疑曹植对甄宓存有非分之想。只是,正处在激烈的夺嫡之争中,他实在没有精力分心。
五、洛神甄宓香消玉殒220年,曹操逝世。在临终前,他担心“废长立幼”会出现袁绍那样的分崩离析局面,故而选择长子曹丕作为魏王世子。
曹丕篡汉
曹丕继任魏王后不久,立即安排华歆等人联名上奏汉献帝,劝其禅让皇位。汉献帝在无奈之下,只得宣布结束两汉四百多年的国祚,禅位于魏王曹丕。
同年底,曹丕登坛受禅称帝建立大魏,史称魏文帝,同时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改元黄初,定都洛阳。接下来,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曹丕犹豫了。
曹丕最早的原配任夫人因为性情刚直,极不受曹丕宠爱。甄宓入府后,任夫人更加嫉妒无常,曹丕在征得父母同意后,休掉了任氏并顺理成章的把甄宓立为继任妻子。
现代史学界对当时甄宓的身份究竟是妻还是妾仍然存在异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即便甄宓是妾,也要比郭女王早入曹府。况且,她还诞下了曹操的长孙和曹丕的长子曹叡。无论如何,甄宓都应该是皇后的不二人选,并且得到了曹氏宗亲和世家大族的支持。
为了减轻阻力,曹丕选择暂时不册立任何人为皇后,但却册封郭女王为贵嫔,随同自己一起移居洛阳,地位仅次于皇后等同副后。
而可怜的甄宓,却被曹丕继续留在邺城,并且还与自己的儿子曹叡分离。
在遭到曹丕的公开羞辱和无情冷落后,甄宓没有委曲求全,反而使得自己积压已久的怨气彻底爆发,甚至还创作了一首《塘上行》。谁知,这首诗不但没有挽回曹丕的心意,反而成为甄宓之死的导火索: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读完《塘上行》后,曹丕已经对于甄宓彻底死心,再不抱有缓和夫妻关系的希望,只是顾念自己的长子曹叡才没有进一步的发落。
曹丕和郭女王剧照
而就在此时,郭女王却落井下石,她利用曹叡不足月所生的事实,诬称甄氏是在怀孕之后才与曹丕结婚,曹叡极有可能是袁熙之子。
对此事关江山社稷的大事,曹丕自然不敢怠慢。在他南征孙权时,故意取道邺城,当面质问甄宓。
终于!甄宓完全爆发了,她不仅怨恨郭女王的阴险歹毒,更加怨恨曹丕的冷酷无情,竟然毫不顾及曹丕的九五之尊,与之大吵一顿,夫妻彻底决裂。
曹丕返回洛阳后,对此事越想越气,加之南征孙权无功而返,遂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秘密赐死。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甚至于,甄宓死后还落得“披发覆面”和“以糠塞口”的下场,即下葬时头发披散完全遮盖住脸,口中被填塞满米糠等物。据说,这种处罚最残忍,即便到了阴间也无处诉说自己的冤情,甚至于无法投胎转世。
六、明帝曹叡替母报仇甄宓死后,曹丕正式提出册立郭女王为皇后。然而,立即就遭到了曹氏宗亲和世家门阀的反对。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正妻刚刚过世;二、郭氏出身低贱;三、郭氏一无所出。
郭女王非常有谋略,她立即以退为进,向曹丕上表进言,表示自己的德行、节操、出身都不足以堪当皇后。结果,之前还在犹豫是否再缓两年立后的曹丕,却在郭女王表态后,坚决顶住了所有的阻力,正式下诏册立了郭女王为皇后。
黄初七年,年仅四十岁的曹丕就驾崩于洛阳的嘉福殿内。临终前,由于其他皇子年龄太幼,他最终决定册立甄宓的儿子曹叡为太子,并由郭女王辅政。
曹叡剧照
即位之初,曹叡表现得非常恭敬,他尊自己的奶奶卞氏为太皇太后,尊自己的养母郭氏为皇太后,而且还对郭家屡屡封赏。
但是,曹叡一直都对自己母亲甄宓之死耿耿于怀。没过多久,他就替父追封生母甄宓为文昭皇后,并且开始为母亲翻案,将所有矛头都指向了代替甄宓为皇后的郭女王,甚至逐渐萌生了杀机。
青龙三年(235年),在魏明帝曹叡的逼迫下,郭太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一岁。 在她死后,想到自己母亲当年的惨状,曹叡同样下令也对郭氏“披发覆面”和“以糠塞口”后才准许下葬。
甄宓剧照
不论真相如何,魏明帝曹叡总算以自己的方式为母亲甄宓报了仇。
文史不假: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作者:李大奎
一、甄宓其人
甄宓,也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甄夫人,公元183年出生于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无极)官宦家庭,父亲是东汉未年的上蔡令甄逸。
可惜,在甄宓三岁时,父亲甄逸就早早过逝。自小喜爱读书的小甄宓在母亲的倾力培养下,成为当世有名的才女,时有"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的说法。
据传,甄宓不仅记忆力超常,过目即能背诵,不仅貌美,还与人为善,有一颗柔软贤德的心。她的二哥去世得早,留下孤苦的嫂子,不受母亲待见,常被苛责。甄宓就言辞恳切地劝慰母亲善待嫂子,多体谅嫂子的难处,何不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呢?甄宓的母亲后来慢慢被感化,一家人的关系由此才亲密起来。
无奈甄宓生于苦难的乱世之中,纵然才貌、人品俱都一流,不幸的命运注定其一生坎坷多艰。
建安初年,河北"四世三公"袁绍的二公子袁熙看上了甄宓。卑微的甄宓哪里能拒绝?只要应从。
不久,甄宓便被袁熙纳为妻室,但二人不过是挂名夫妻,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建安四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便将甄氏留在冀州侍奉婆婆刘氏。
二、甄宓改嫁曹丕
建安九年(204年),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曹操趁袁绍病死,其子又不和的时机,率大军攻打邺城。
曹操的儿子曹丕率先拿下袁绍的府第,只见两妇人相拥而泣。盘问得知,原来是来不及逃离的袁绍夫人刘氏和儿子袁熙的夫人甄宓。
曹丕见甄宓虽然"满脸污垢,身着粗衣,披散着头发",但不掩其美丽脱俗,很是"姿貌绝伦",一见钟情,不久便纳甄宓为妻。
甄宓嫁给曹丕后,见曹丕俊逸有才,遂心生情意,曹丕对她亦宠爱有知,二人过了一段浓情蜜意的短暂岁月,还共育一儿(即后来的魏明帝曹叡)一女(即东乡公主)。
甄宓就此专情于曹丕,在曹丕称帝后见其移情别恋,感伤之下,为唤回曾经的那份情意,还写下有名的《塘上行》: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这首诗其实是甄宓向曹丕表白真挚的绵绵情思,意欲唤回心生猜疑的曹丕,只可惜狭窄的曹丕被恨意所乱,已无心领会。
三、甄宓惨死
甄宓是一个善良贤德的女人,很在意家庭的和睦相处。她见曹丕不待见其弟曹植,还萌生杀意,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务必作诗,曹植便写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甄宓见此,便以嫂嫂的身份多爱护年小的曹植,并劝曹丕珍惜兄弟之情。
谁知曹丕误会了甄宓,认为她喜欢上曹植,哪里还听得进她原本正常的忠言逆耳?后来他见甄宓与曹植多说几句话,心里便不畅快。兼之甄宓又请母亲卞夫人来斡旋他们弟兄之间的事,更生炉意,认为甄宓"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对曹丕的情绪变化,可惜甄宓没去细想。天真的甄宓哪里觉察到心眼小的曹丕醋意心理,还傻乎乎的劝说他与曹植兄弟俩和睦共事。
别说曹丕已有感情纠缠这样的心理阴影,即便从王位考虑,他也容不下曹植。最是无情帝王家,曹丕哪有可能会善待"才高八斗"的兄弟曹植?
更天真的是,甄宓还介入了公公曹操打天下的政治见解中。她建议曹操:蜀吴未灭,不必急于称帝,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公曹操素闻甄宓的才名,对儿媳的主张不约而同,器重之下,便欣然采纳,直到死都只称魏王,加九锡而已。
曹丕见此,更生怒意。
甄宓对公公曹操、对弟弟曹植这些原本出于公义的言行,在曹丕心中便成了她的"罪证"。在徒添错觉、反感与怀疑之下,曹丕便枉自猜测甄宓"水性杨花",迷乱公公,还错情于弟弟,令他蒙羞。
由此,曹丕认为甄宓已不值得珍爱,便渐渐添了嫌弃之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于洛阳后,曹丕继位魏王,便将甄宓留在邺城。
不久,曹丕篡位称帝,改元"黄初"。山阳公刘协进献美貌如花的郭氏、李氏后,曹丕大喜,即将二女纳为妃嫔,对甄宓更加疏远起来。
黄初二年(221年)元月,郭氏得宠,便向曹丕进谗言:悉闻甄夫人不自重,对皇上多有怨言。曹丕借此遣使到邺城,赐毒酒于甄宓,令她自鸠后"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也就是下葬时头发披散遮脸,口中塞满米糠。
可怜的甄宓就这样香消玉殒,她最终没有唤回曹丕的真爱,只等来一杯让她惨死的毒酒,卒年38岁。
四、因《洛神赋》而成名
谁也没想到,甄宓惨死后竟意外地名扬天下。
固然有其子曹叡意外称帝(231年)追赠她为文昭皇后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曹植所写的代表作《洛神赋》广为流传后被时人附致。
据载,曹丕称帝后,曹植着丧服上朝,为汉朝悲哀哭泣,令曹丕大怒,碍于母亲卞后的苦苦相劝,才没有处死曹植。便于黄初二年(221年),将30岁的曹植徏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不久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
曹植在次年去往鄄城的途中,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之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便写下悲歌洛神的《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植将美丽多情的洛神形象描摹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曹植把洛神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他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表达了对明君的思慕,吐露了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因这篇《洛神赋》原名《感鄄赋》,这里的"鄄"其实是曹植的封地。但后来附会者认为,"鄄"与"甄"相通,赋中又有"宓之说",《感鄄赋》肯定是《感甄赋》,赋中的"洛神"就是他的嫂嫂甄宓。
于是,曹植暗恋甄宓,叔嫂恋的故事便传开。还说曹操原本喜欢甄宓,曹操攻打邺城其实也主要是因为她。
这就是所谓的"一女乱三曹"之传说,认为曹丕称帝后之所以赐毒酒于甄宓,真正的原因在于封其口,使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家丑便无从查证。
由此,关于甄宓的各种传闻不径而走,尊重认可她的,说她是高洁的"洛神";不认可臭骂她的,便说她祸乱曹家,是、狐狸精。
命运坎坷不幸的甄宓甄夫人就这样名扬天下。
斯人已逝。
对甄宓的各种说法其实都已远去,"洛神"也好,""也罢,在历史长河里早已显得无足轻重,只留下远去的尘埃而已。
不过,为正视听,权作沧桑岁月的补白,亦算是历史的追忆,是为记!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评论和转发。
说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任何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物。尤其三国后期,这个最晚出场的人物却收割了全场,他振兴了司马家族,为两个儿子铺平了道路,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三国战乱,让自己的孙子司马炎成了皇帝,统一了全国,史称晋武帝。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先是跟着曹操,后来又帮助曹操的儿子曹丕赢得了王位,并帮助他成为了皇帝,史称魏文帝。司马懿在协助曹丕之时地位就比较高,毕竟他是帮助曹丕上位的功臣,所以司马懿在曹丕在位时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危。
但曹丕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曹叡继位,司马懿的人头可就没那么安稳了,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连曹丕都不怕,却为何怕他的儿子曹叡呢?让我们来看看原因!
原因一:司马懿在两任皇帝手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曹丕继位后,本想施展自己的抱负,但由于曹氏家族以武得天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兵权大多掌握在宗亲的手里,所以曹丕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就需要推行新政,而推行新政就要从宗亲手里接过权利,而宗亲都是曹丕的叔伯兄弟,如何下手,这时以司马懿、陈群为首的士族便成为了曹丕的手中刀,借士族之手打压宗亲,曹丕再从中调停,相互拉扯,曹丕不会让任何一方做大或者倒下,因此曹丕是不会把司马懿怎么样的!
但曹叡就不一样了,曹叡继位后,新政已经实施的相当平稳了,世家大族逐渐在朝堂上立住了脚步,宗亲这是也随着曹丕去了大多,士族已足以制衡宗亲,这时司马懿从中平衡的角色就没有了那么强的作用,因此就这一点上曹叡是没有那么需要司马懿的,所以司马懿当然要害怕了。
原因二:司马懿朝中势力发生了变化
曹丕在位期间,虽然司马懿地位也挺高,但这一切都基于背靠着曹丕这颗大树,只要曹丕想夺了司马懿的权利,司马懿立马就没了根基,因此曹丕根本不会把司马懿当回事。
但曹叡在位期间,司马懿扶持的寒门士子尊司马懿为老师,且他们都在朝中任有一定的职务,曹叡当然担心司马懿生出二心,所以司马懿行事必须小心谨慎。
原因三:司马懿职务发生了变化
曹丕在位期间,手下武将如云,领兵打仗这种事八辈子也轮不上司马懿去干,但曹叡在位时,蜀国连折魏国大将,诸葛亮势不可挡,不得已司马懿由一介文官竟然干起了领兵打仗之事,一个手里握有兵权的外氏臣子怎能不引起皇帝的忌惮呢,而曹叡又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大多兵权还是掌握在他的手里的,司马懿带兵之时也是生怕曹叡猜疑呀!可以说,若不是诸葛亮在外牵制着魏国,让曹叡不得不用司马懿,司马懿怎可能得了兵权呢?
综上三点原因,比起曹叡怎么看司马懿也不如在曹丕手里活的稳当呀!感觉自己若是在古代,一集都活不下去,趋势、人心、利益太难把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