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100个超难写的字(100个超难写的字可复制)

时间:2024-01-01 11:46:54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龘靐齉”三个生僻字,足足有123个笔画,认识一个算你厉害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哦们又来说生僻字了,介绍一下这三个字,它们的笔画加起来就足足有123划,先看一下你会读吗,不会读也没关系,这三个字分别念龘dá靐bìng和齉nàng。

1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字,龘dá,读二声,这个字一共有48划,是由三个龙字组成,我们也能猜到它的大体意思,是形容龙腾飞的样子。在古代《康熙字典》中就有记载:音沓。龙行龘龘也。就是说一群龙腾飞的景象。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汉字,它在中国古代却具有很特别的象征意义,因为古代崇尚龙,炎黄子孙便将“龘”视为神,认为它有长寿、辟邪的含义,所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祥瑞又能辟邪的宝物,其次,它还在道教文学中具有很多高的地位,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元素,象征着无穷无尽,没有始终的道。

虽然他在现代的汉字中很少用到,但随着人们对于汉字认识和理解的加深,它逐渐受人重视,也开始应用于一些艺术设计以及文化领域。

再来看这个字,靐bìng,它也是一个十足的生僻字,一共有39划,由三个雷字组成,用来形容雷声,我们一般遇到惊人的事物或者看到某些文字总说太“雷人”,脑袋轰的一下被吓到了,那靐这个字有三个雷叠在一起,那程度就更深了,所以它也经常出现在网络语言中,意思是被超级闪到,是雷人的升级版,杀伤力更强,不得不说网友的脑洞实在是太强大了。

2

那最后一个念什么呢?齉nàng,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有点鼻子不通气时候的感觉啊,其实这个字就是表示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楚,《说文解字.鼻部》中就有关于这个字的记载:“齉,病寒鼻窒也。从鼻,囊声”,我们感冒的时候鼻子不通气,有些地方尤其是东北就常说齉鼻子,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字,只不过大家说的多,会写的就寥寥无几了。

之所以给大家介绍这三个字,主要是因为他们既难读,又笔画多,在汉字中可以说鹤立鸡群。但其实汉字中的生僻字还有很多,由于它们过于繁琐,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经不经常用到,甚至有一些电脑也已经打不出来了,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文字的创造以及演变反映的正是文明的不断延续和更新。

通过学习生僻字来实现文化传承何尝不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呢,它们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博大精深。怎么样,今天这三个字你都认识了吗?

看了我直接晕菜,最难写的22个汉字大集合(附全图)

1,目前网友投票数最多的字,,意思为“驱魔”; 点评:说实话,看到这个字不是魔鬼的人估计也变成魔鬼

(biang二声),陕西一种特色面食的意思;点评:即便你能背下口决,都不见得能写出来。

“一”的异体字。 点评:我觉得有点像“阿拉伯繁体字”,估计是古人喝多的时候发明的。

诗”的古字。 点评:估计在古代不认识、不会写这个字的人,将被剥夺写诗权利终身。

,一种鼠形飞鸟。 点评:右边再加三块“田”就更形象了

,没有解释。 点评:三条龙上面飘着三朵云,明白了吗?不明白?不明白就对了。

“雷”的古字。 点评:听见打雷开始写这个字,等写完之后估计雨都下完了。

“河”的古字。 点评:感觉河里有若干“大白鲨”似的。

恋”的古字。 点评:恋爱果然相当复杂。

口”的异体字。 点评:果然人嘴两张皮,“方的”都能给说成“三角的”。

“庭”的古字。 点评:一定是古代的绿化模范单位。

“葵”字最初的写法。 点评:估计是古人收完玉米之后放下工具闪了干别的去了。

邦”的古字。 点评:按说连“崽”字都流传下来了,这个字没流传下来多少有点奇怪。

\"褒\" 的古字。 点评:一道门接一道门,仔细看还真有点“透视效果”。

“小羊”的古字。 点评:明明是“大羊”,怎么成了“小羊”。莫非古代的羊生下来就很大吗?

“祇\" 的古字。 点评:如果这个字能流传至今,“赵本山”早把名字改成俩字的了。

仙”的古字。 点评:看清楚了,上面不是“入”是“人”,别想歪了。

丁“ 的古字。 点评:怪不得一直有“一丁点”的说法。如果流传至今,姓“丁”的按姓氏笔画为序就合适了

“壹”的古字。 点评:银行工作的同志应该感到无比庆幸。幸亏这字没流传下来。

“巨”的古字。 点评:看着像“王”字的表兄弟。

带给江南人家温暖的记忆——追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喻湘涟

【追思】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惠山泥人”国家级传承人喻湘涟于9月10日凌晨逝世。她参与修复、抢救的400多件传统惠山泥塑作品以及创作的近百套手捏戏文精品则给予江南人家无尽的温暖记忆。

中国泥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最著名的就是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泥人”。“惠山泥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很多老无锡人来说,“惠山泥人”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大阿福、蚕猫、五色春牛都是江南人家堂屋案头上的吉祥物,惟妙惟肖的蚕猫还具有驱赶老鼠的实际用途。

1940年出生的喻湘涟,8岁开始学做泥人,15岁接触“惠山泥人”,1956年考入江苏省泥塑彩绘训练班,系统学习素描、雕塑、色彩、写生、文艺理论和戏曲基础知识。

喻湘涟每天早晨六点准时到工作室,一直工作到下午五点左右才会离开。小小的工作间里,堆满了制作手捏戏文的大量书籍资料,案头放着她每天都戴的老花镜和几件小巧的制作工具,它们见证了每一件泥人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

喻湘涟擅长捏塑,她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惠山泥人”是塑的技法与捏的技巧的完美结合,泥巴只往上加,不往下减,讲究自然连贯,一气呵成。喻湘涟有着一双灵巧的手,一掌长的手捏戏文人物在她手里出神入化,活灵活现,连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十分贴切逼真。在早年的采访中,她曾说:“千万不要觉得做‘惠山泥人’就是捏泥巴,它背后的文化可深着呢。以‘大阿福’为例,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所有美好愿望,而嘴角始终挂着的微笑则启示人们要笑对生活。”

喻湘涟十分乐意尝试新的题材。2012年,喻湘涟接到南京博物院的委托,用手捏戏文定制一套《伍子胥传》。一整套作品有33组场景,共130个人物,但是33组场景里有上百样道具,有的道具比人更难制作,工作量巨大。

这套作品花了喻湘涟整整两年的功夫。她查阅了大量书籍和图片,画出33张草图,然后才开始制作。“为了展现‘惠山泥人’最精湛的技艺,她不是做一套直接交上去,而是每个人物和场景分别制作3到5个作品,把其中做得最好的那个挑出来,组成一套,交给南京博物院。”喻湘涟的外孙、“惠山泥人”市级传承人华天骅说。

“外婆一直希望我把这门技艺传承好,尤其是手捏戏文这一在‘惠山泥人’中独树一帜的手艺。”华天骅告诉记者,喻湘涟对待这份职业,执着而深情。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0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