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出门旅游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市中心因为热岛效应,气温会比周边的地方高,因此,想要避暑,换个地方会更好,如乾隆皇帝就喜欢到承德去避暑。
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逃暑帖》,是米芾致章惇(疑)的书札,其中就讲述了他因暑热而逃暑于山的事。文中写到: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衿□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
此帖共有八字剥去不能辨识,但大体尚能辨其文意。寄信对象似为与米芾交情甚厚的当朝权贵,所以字体虽是行书,但显得非常端整。此帖锋毫敛放有度,逆锋明显,有垂均缩,其掠、磔间露泰和遗意,显得深沆含蓄,大有“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的气概,高逸之至。
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文徵明和唐寅,也都留下出门避暑的作品。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唐寅《吴门避暑诗》中写道:吴门避暑不愁难,绿柳荫浓画舫宽。看来这是泛舟湖上,享受绿水青山的清凉。
此作品分行布白,恰到好处,运笔不急不滞,圆润秀丽,肥瘦得宜,为中国著名行书名帖之一。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学赵孟頫,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
文徵明的行草《城居烦暑词翰册》,一听作品名,就感受到热浪滚滚,燥得不行。那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野寺觅清凉。看看他诗中是怎么描述的:
城居烦暑避无方,野寺觅清凉。通湖阁外摇新竹,南熏度如在潇湘。醉倚何须雪槛,倦眠自有云床。晚来天气减炎光,归意已浑忘。山风不及湖风冷,移舟伤柳绿荷香。沙渚几群飞鹭,烟波无、断归航。
晚凉斜倚赤阑桥,天远白烟消。酒醒顾见花间影,浮云散、月在林稍。野火青山隐隐,渔歌绿水迢迢。昔年曾此醉清宵。共倚木兰桡。白头重踏行春路,同游伴、半已难招。夜静山高月小,玉人何处吹箫。
看到这样的风景,心情是不是也平静下来了呢。
食物养生法
天气转热,人也开始变得浮躁起来,绿豆汤、西瓜是消暑利器,但古人们可讲究多了,有很多夏季养生食谱,比如荷叶凤脯、桂圆粥等。最出名的可能要数“杨疯子”《夏热帖》中的酥蜜水。“夏热体履佳宜,长□酥蜜水,即欲致法席。若□□□乳之供,酥似不如也。”有说法认为是由酥酪和蜂蜜混合而成的饮料,帖中称虽文字简短且有残损,但依然能让人顿觉此水的清凉感和奶酪味。
此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神仙起居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之一。
宅家避暑法
还有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用宅家来避暑,减少交往、活动,秉持能不动就不动的原则。
吐槽天热最厉害的,当属王羲之,《今日热甚帖》、《徂暑帖》、《毒热帖》都是说得畅快淋漓,充分展示了他的性格。《今日热甚帖》:今日热甚,足下各匆匆,吾至乏惙力不具。这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信,大意是:天气真的太热了,咱们各忙各的,我浑身没劲,恕不接待。
《徂暑帖》中:徂暑感怀深。得书,知足下故顿,乏食差不?耿耿。吾故尔耳,未果为结。力不具。这个“力不具”可真是写出了春困秋乏夏打盹的既视感。
《毒热帖》中:晚复毒热,想足下所苦并已佳,犹耿耿。吾至顿劣,冀凉言散。力知问。文中用了“毒热”,可见夏日天气之热。
从这三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充分掌握了避暑的关键点:不动。
颜真卿的《中夏帖》也是差不多讲了夏日不干活的故事。“真卿顿首:中夏以还,暑气曰甚。病懒,益不喜所为。前欲书石,当须稍凉作之也。幸不以差缓过之。京人来,何消息?嘉否?”
帖中可以看到,他答应为别人书写石碑,但盛夏天气太热,希望等到天气凉快点再动笔,可见当时时值中夏,暑气日盛。
炎热的夏天亦有“苦夏”的说法,暴晒、高温、湿热给人的身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要熬过这些日子,古人的这些法子还是很有用的,还可以根据需要打出“组合拳”,让自己身心愉快地度过漫漫夏日。(俞越)
来源: 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