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算自己前世究竟是一个怎样身份的人?
这个其实有句话叫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的东西不要去执着它,现在也不要去执着,未来也不要去执着。
就是你前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其实这个并不重要,但是这个有没有推算的方法,这个在有一本书叫三世演禽,这个三世演禽里面会有一些方法,就讲你前世是一个什么什么的人,
这个其实都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甚至我认为他参考的价值都没有啊,就是一个娱乐,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很多人的前世他不一定是一个人,那你怎么去推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身份,所以这个并不重要,大家不要去迷信这些东西。
我们只需要把当下给过好就可以了,只需要专注于当下,把现在管好就行了。至于过去是什么样,不要去管,未来是什么样,也不要去考虑那么多,只需要过好当下,活在当下啊,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一件事情。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关于胎记的存在,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印记,大小形状颜色各异。
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大家都知道胎记属于生理现象,但以前关于胎记的说法层出不穷,甚至发展到了玄学的地步,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其中受众最多的是:胎记是上辈子的印记,去世后亲朋好友会在逝者身上放祈福的物品,比如玉或宝石,转世投胎到了今生就变成了胎记。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无稽之谈,并无任何科学依据。
前段时间,胎记是前世的致命伤口,暗示“前世死法”的话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虽然网友们都知道这是信口胡诌,但还是很感兴趣,脑洞大开,猜测起自己的前世死因来。
网友们的评论乱入,让人忍俊不禁不得不说,现在的网友个个都具备段子手潜质,下方评论简直了!各种脑洞都有。
其中还有些让人忍不住笑场调侃道:您这死法可真稀奇。
@史上最纯的牛奶:我侧腰上有一个条形的胎记,难不成上辈子是被腰斩而死的?这也太惨烈了吧。
@慕容西夏:我脖子上有一个红色的胎记,这么一说,我前世的死法有些不忍直视啊。
@胡宝宝:我手上、腿上、肚子上、后背上都有胎记,要是这么说的话,那我前世估计是被凌迟的。
@略略略:我额头上有个胎记,莫非是前世被人爆头了不成?认识一个同学。胎记长在左胸口上,难道他是被捅死的?
网友们的巨大脑洞实在让人跪服,估计最近实在是太闲了吧。
不过有一说一,胎记的这些古老说法和传说一样,是以前的人们不懂科学,不知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从而编出的故事。
它真正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呢?想避免宝宝身上出现胎记,孕期准妈妈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胎记的成因简单来说,胎记就是宝宝出生后皮肤上某一部分的颜色异常,医学上根据形状、颜色以及症状表现又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常见的蒙古青、咖啡斑、血管瘤……
怀孕过程中,通过产检无法观察到胎宝宝身上皮肤的具体颜色,因此只有宝宝出生后才会被发现。
而胎记的成因一直没有比较确切的说法,诱因可能有很多种。
作为一种肌肤异常的增生组织,不仅可能受遗传影响,也可能是发育过程中基因异常或外界因素所致。
但通常认为,孕期准妈妈若出现孕肚的磕碰,可能导致胎宝宝的皮肤受损,从而使后续发育修补的过程中出现血管类凸起胎记。
此外,若孕期摄入的营养不足,也可能提高胎记形成的几率。因为部分青色或黑色胎记是色素淤积造成的,若准妈妈怀孕期间有挑食厌食的坏习惯,就可能增加宝宝出现胎记的风险。
还有的是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宝宝的胎记可能与父母一模一样。
若不想宝宝长胎记,孕期这些防护要做好1)避免带妆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的女性即便怀孕,也希望自己漂漂亮亮的。
但事实上,即便有些声称孕妇可用的化妆品,也可能含有诸多化学元素。若长期使用,可能会随着皮肤进入血液,增加色素沉淀的可能。
为了宝宝,还是忍一点吧。
2)生活细节要注意
虽说还是吃喝拉撒睡,但怀孕期间和平常还是有所不同的。
准妈妈的免疫力都非常低,为了自身健康和胎宝宝的发育,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
吃的方面不仅要保证有营养,还要尽量做到均衡,不要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烟酒等不良习惯要及时戒掉;尽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此外还要定时排便、不憋尿;日常活动要注意适度,尽量不要让自己太累或磕着碰着。
写在最后其实胎记并不是多严重的事情,大部分都能随着宝宝的日渐成长而消退,有些即便不能消退,也不会对宝宝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若长在不经常暴露的部位,将其视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特殊联结,其实还是一件挺温暖的事情。
若影响到了颜值,现代发达的医疗手段也能帮助淡化或消退。
至于那些所谓的玄学说法,大家乐呵乐呵就行了,不要太过认真。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前 言
《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我以前经常讲,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
说起讲《中庸》很有意思,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在四川到了嘉定五通桥,一班朋友把我接去。那个五通桥你们去过的大概知道,有个竹公滩,长江的里边有个半岛,那也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大家很高兴:唉呀,你来很好,真的很好!很多四川的朋友在那,就说:我们这里三个月不下雨了,你来这里有什么法子求雨好不好?我说:“好啊!”年轻人,那个时候年轻啊!“难什么难?!”我说我讲经求雨就好了!他说讲什么经?我说讲《中庸》。“啊?!”他们说:“讲《中庸》?那是儒家,可以求雨啊?”我说会啦!他说几天哪?我说,一个礼拜吧!《中庸》一个礼拜讲完,求雨。哈!我话随便乱吹,到底年轻!
后来他们真要我讲《中庸》,唉!我说这下糟了!这个牛吹了,讲一个礼拜下雨,不下雨我还是照讲《中庸》。到了第六天,不下雨,我想这一下,《中庸》完蛋!(众笑)好!结果讲到第六天下午,稀里哗啦一阵大雨下来,我说你看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呦!(众笑)
后来他们四川朋友问:哎,这是个什么法子啊?我说,这是《中庸》法啊!他说是《中庸》哪一法呀?“哎!”我说,“发而皆中节”,我说这叫做砍竹子遇节——我那么讲了,刚刚这一刀砍下,砍那个竹子啊,“蓬”,已经碰到那个节巴了——为什么会下雨噢?我也没有神通,我想大概是大家心跟到《中庸》走,心好一点,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动(天)。我说这一下,刚刚这一刀砍得好——它也应该下雨,两个多月不下雨了,该下了嘛!哈!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我说是碰到那个节了。
啊!笑话归笑话,讲个笑话完了,使大家轻松一点,(从中)了解一个道理。学问之道,需要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啊,换句话说修养之道先把气质变化了,再谈见道。《中庸》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是基本修养的功夫,从行为道德上入手的。
《中庸》教我们做功夫修养,先把“情”——即所谓变化气质。“情”大部分是属于生理上的、身体的关系——生理上气质变化了,养心养到中和的境界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自然就可以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是修心就养性。所以喜怒哀乐始终培养到和平,永远在和,和就很难了。一天到黑既无欢喜也无悲,很平静,太难了!
正在中午睡午觉,睡习惯的人突然中午来个两三个客人,给你拖住了,不能睡午觉,你到三四点钟的时候啊,又想困,又累,又有人家跟你谈话,你那个谈话中间“你好吗?”“哦!”“真好吗?”“差不多哦!”那个眉毛就皱起来了。啊,虽然没有发脾气,已经在里头发怒了。自己对自己发怒,而且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嘛!我想你们都活到了二十多岁以上,都有这个经验。脸坐着绷下来,一个人都看不见,有时候对自己发脾气的。觉得自己好讨厌!啊,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哦,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想想自己真会悲哀起来。会不会?有这经验吧?如果没有经验要赶紧经验过哦!人生没有这个经验不叫做人生!(一笑)人尤其在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啊,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拉塌杂烩统统会来,各种情绪。这个道理呀,你的修养,气质变化不了,心性修养之道免谈!都不是。
一般的修道都认为,修道的人没有喜怒哀乐,一般人的观念里头认为,修道的人一定什么都不生气的,你把他的头、鼻子割掉了倒过来装他也不生气——那叫做泥巴人,不是修道。
修道不然!形上讲体,喜怒哀乐未发的,适当有喜怒哀乐,还是个人,但是要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真的不起用,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不动,在佛家来讲,是小乘罗汉的境界。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发而皆中节”,他就能够入世。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体,修道,“天命之谓性”。那么“发而皆中节”就是“率性之谓道”。那么怎么样去修它呢?
所谓中,就是这个体;和,就是这个用。所谓“中也者”,那个境界,我们学佛的讲“万缘放下”,万缘当然包括了喜怒哀乐,都放下了,这是中——道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根本的道体。但是得了道不能不起用啊!不起用何必修这个道呢?起用要“发而皆中节”,所以你说古人也辩论啊,修道能不能发怒?尧舜也发怒噢——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种怒多怒几回蛮好的,天下太平!为什么不可以怒啊?所谓怒目就是金刚——你看佛家的庙子,瞪起眼睛、拿起武器、要吃人,魔王一样的,他也是教化,只好拿这个教化;慈眉就是菩萨。怒目金刚、慈眉菩萨,是喜怒哀乐的变相,都是道之用。所以说,要起用,用到恰到合适的时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者,能够用;不能去用,这个道修来干什么?没有用的。
所以,“中”跟“和”,一个“体”,一个“用”。体用要不分,要合起来,体用不分。光用而不能返回道体,那就是普通人,在佛家讲,是绝对的凡夫;光晓得清净就是道、不能起用,在佛家的观念就是罗汉,没有用,死东西。所谓禅宗就骂人“死水不藏龙”,没有用。所以,由体归用、舍用归体、应用自在,佛家叫做“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儒家叫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境界大了!
体、用,一切无一不在道中;整个的宇宙,一个宇宙的中心,合拢来,天地的这个宇宙,地球在空间的转动,太阳、月亮转动,它因为在这个宇宙之“中”,不偏,永远在这个中心点在转。所以人这个修养,效法天地,到达中和的境界。
“天地位焉”,跟天地同位,同一位,所以道家修道成功的人,他也吹这个牛:“宇宙在手”,修道成功了,宇宙抓在自己手里;“万化由心”,一切变化由他的心念一动,就是所谓“神通”。
儒家不讲这一套,这些在儒家看来是鬼话,不谈这个,只讲道理。“天地位焉”,就是智慧、神通,无一不自在,本位的,也就是禅宗六祖悟了道以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一切万物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儒家叫“中”、“庸”,他的境界修养到最高的——致中和。那么,我们拿道家的道来讲,这个道家的道就是清虚、上清——道家说:“老子一气化三清”,太清、上清、玉清——整个太清的境界。拿佛家来比方,这就是大涅槃境界,啊!大涅槃的境界,一切圆满,一切归一。所以他说,道是这么一个东西。
现在首先告诉我们中庸,中庸的修养。这里附带讲,我们就学术上的研究有个声明,从宋元以后,讲做功夫修养,理学修养,都讲“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但是,在我的观念,《中庸》《大学》百分百地对,没有错;(但你)自己可不要认错了!——喜怒哀乐是情啊!不是心哦!不是念。喜怒哀乐是情。在中国文化里头情跟性两个是分开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喜怒哀乐来,就是修心,没有见性哦!“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讲修心哦、所谓明心哦!拿佛家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个明心哦!
下面这一段“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明心,不是见性!所以中国《礼记》分这个人“性”与“情”,人的情就是感情、情绪,情绪分七种,所以叫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是《礼记》所讲的“七情”。主要的这个四柱,算八字一样的喜怒哀乐四柱,这四种情绪是我们经常动,但是心理的思想,那个“见性”在哪里呢?“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那是见性。心,那个性、那个动念,我们思想那个动念怎么来怎么去,看不见的啊!所以老子经常比方它是“隐现莫测”呀!佛也说是这个东西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那么,为什么儒家的修养侧重于情呢?后世宋明理学家十个有八个,几乎把喜怒哀乐当成是心理作用。这是错误的,大错误!喜怒哀乐(是)情绪哦!这一点,我特别向诸位提出来。
也许我等于常常讲的话,是推翻了古人的。假设早生八九十年,这样上课的话,明天讲话的东西就没有了,哈!就掉了。现在的时代,可以把这个学术的错误提出来。这一杆子一打,几千年的人统统一棒子就下去了。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要搞清楚啊!
譬如我们一个人,你看有人,我们在座的人大家有这个经验——今天你好好的,突然有个人、有个同学、朋友来看你,你发了很大的脾气,很不高兴。你自己想想很无聊,“他也没有得罪我、来看我,蛮好的么!”嘿,为什么今天情绪很不好?这个情绪里头一定有**(两个字,未听清)那个脾气,怒,很怒!这个情绪是生理来的;理性上想:唉!何苦呢?对人家笑一下也好啊!可那个脸上绷不起来笑诶!那个神经拉不开啊!牙齿都咬紧了,皱眉(怀师做表情,众笑),啊,就是这个样子哦!因为对人家真讨厌吗?没有啊!可自己情绪非常闷。所以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
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