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目前为止,朱姓人口总人数已约1900万,人口姓氏排名第14位,作为朱姓后裔的你是否知道自己姓氏的起源呢?
第一支起源:源自朱襄氏。远古时期伏羲氏当政期间,有位大臣叫做朱襄氏,被封在了朱地,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柘),这个姓氏奉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这个朱襄氏成为“炎帝”(请注意,具体这个“炎帝”是否是神农炎帝是有待考证的,有的专家认为就是神农炎帝,但有的专家认为是朱地有三代君主尊号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的活动范围在今天的河南柘城一带,他的后代便以朱为姓氏。 此系朱姓后代人才辈出,例如虞舜时期的大臣朱虎、西周时期的隐士朱张、战国时期的齐国朱毛、魏国的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
朱襄氏炎帝雕像
第二支起源:源自曹姓。周武王时期,有位大臣叫做曹挟,曹挟被封在邾国,建都在邾地。等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亡,邾国的王族后裔四处逃散,后裔为不忘国本,便改姓朱。
第三支起源:源自子姓。商纣王有位哥哥叫做微子启。西周取代商朝后,周成王便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在现在的河南的商丘,建立了宋国,以奉商祀,史称宋微子。宋微子有一后裔叫做公子朱,公子朱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姓,称“朱姓”。
微子启
第四支起源:源自姬姓。远古时期有一部落叫做“邾氏族”,主要活动范围在今天的山东省邹县一带,该部落后裔以部落名“朱”为姓。
第五支起源:源自祁姓。远古尧帝有一儿子叫做丹朱,因禅让帝位的原因,舜帝与丹朱发生争端。舜帝在丹浦打败丹朱后,丹朱的后裔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地区迁徙,主要活动在苍梧之野(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的后裔以朱为姓,并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丹朱雕像
第六支起源:外姓改姓而来。同其他姓氏一样,历史中,鲜卑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均有改为朱姓的。
朱熹雕像
朱姓的名人可谓是数不胜数。例如唐朝的朱温、宋朝的朱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等等。
朱元璋雕像
好了,今天的百家姓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哦!
“朱”是我国众多姓氏中的其中之一,在《百家姓》中位列17位,按照全国人口来算,可以排名到14位,是名副其实的大姓。在我国历史上,更是有276年历史的明朝的国姓就为“朱”姓。
“朱”姓起源历史非常久远,而且版本众多,在这里小编给大家讲一下其中一个起源。在正式说之前,先提一段历史未解之谜。
公元1402年6月的一天,天气原本就非常闷热,而一场熊熊大火却在南京明皇宫城内燃起,使得城内的空气更加让人觉得窒息。
靖难之役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因为在这一天,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攻入南京金川门,而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见到大势已去,便在皇宫城内放了一把大火。
而这场大火则宣示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的靖难之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然而这场大火也掩埋了一段历史真相,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大火中失去了踪迹。有人说朱允炆南下出家当了僧人,也有人说他乘船出海去了欧洲,据说朱棣后来几次派遣郑和下西洋,除了与外部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
为什么要提这一段历史之谜呢?因为在河南商丘有一个传说,说朱允炆悄悄地带着自己的随从来到中原河南地区,并在此隐居下来,并且说在当地的朱堌寺前亲手种下了一个皂角树。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传说。
朱堌寺
而这座朱堌寺是在明成化年间建成的寺庙,它的所在位置正好也是朱姓始祖之一朱襄氏的墓冢所在。而关于朱襄氏,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
《后汉书·郡国志》: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
而这记载中所说的地区就是朱堌寺所在的柘城县。
传说朱襄氏为原始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为伏羲氏之后。相传,朱襄氏刚开始在这个地区施政的时候,有怪物在作怪,常常刮起阴风阵阵,大风起时,更是天昏地暗,甚至还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
面对这一情况,朱襄氏心急如焚,决定降服这一怪物,拯救这一方百姓。于是,他令一位名叫士达的大臣制作了一把五弦瑟。当怪风再次刮起时,朱襄氏坐在高处,拨动瑟弦,瑟声瞬时响彻天空,随后怪风渐渐平息,天空也同时下起了大雨,大地得到滋养,于是百草萌发,万物复苏。从此之后,这里就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谋政一世的朱襄氏,深受百姓爱戴,据说活到109岁才去世。朱襄氏去世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于是每年到朱襄氏的墓地祭祖,人人添土,封坟为丘。
朱襄氏像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而当地人也对此深信不疑,每年来朱堌寺烧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而正是因为有朱姓的伟大先祖在这里,所以朱允炆在避难的途中选择来到这里,以寻求先祖的庇佑。据说朱允炆在河南定居后,将自己所住的村子称为“仵家村”,并商定将朱字埋头改为仵姓,有自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的寓意。
隐居在此的朱允炆时常来朱襄氏墓前祭拜,还亲自种下一颗皂角树,以此纪念先祖。
此外,在河南周口地区还有很多村落是仵姓人聚集的,相传他们是朱允炆和他的随从们的后人。
现在枝叶繁茂的皂角树,聚集的仵姓村人,以及他们保存的宫廷龙枪,似乎都应证着朱允炆定居于此的传说。
除了朱襄氏的传说,朱姓的起源还有很多,只是朱襄氏是众多起源说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还有一种较为主流的起源说,就是出自朱国曹侠,历史上称之为曹姓朱氏。早在远古时代,山东半岛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崇拜蜘蛛,并将蜘蛛作为他们族群的图腾和标志,称为邾。
后来周武王分封,将曹侠封于邾,从此曹侠带着族人来到山东半岛,继承了邾氏族的蜘蛛图腾,并在此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后代以邾为姓,后来改为朱。
西周分封
还有一种起源说,是出自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先祖的名字为氏。而出自舜臣朱虎之后与出自宋国微子启之后,也是众多起源说中,支持者比较多的。
朱姓有着如此多的起源,这些起源如同河流汇入大海一般,构成了庞大的朱氏家族。
朱姓起源
朱姓来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曹姓,为帝颛顼之后裔。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350年。
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朱姓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2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姓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3年 (有的说是11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6个儿子。3个从左胁下取出,3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6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姓,又称为曹姓朱氏;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1000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以国为姓
邾——蜘蛛的传人
今日绝大部分朱姓宗族,他们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县南26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32里)等地名。
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邾侠——朱姓的开国大始祖
《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记载,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孙。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21代,就到邾侠。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消灭了中原商帝国,建立起周王朝。武王灭商后,实行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30华里的小部族国家。当时,邾国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
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姓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姓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它的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东),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东南),建立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 (前 521)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亡。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
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仪父死,其子继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12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死,邾文公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52年,鲁文公十二年(前 615年),邾定公继位,在位37年,鲁成公十八年(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18年,鲁哀公十七(前556年),邾悼公继位,在位15年。鲁昭公元年(前541年)邾庄公继位,在位34年,他死后还要以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是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鲁哀公十年(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革的弟弟何为国君。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29世,最后为楚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县),而其他邾国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邾友与小邾国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国。
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2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娜(今山东滕县东5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50里处),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
?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邾友所封的?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即,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称为?国,也写作倪国。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 2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我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6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14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因此,今日曹姓朱氏中,应有一部分为小邾国邾友的后裔。
邾子国
邾颜为周宣王所杀之后,邾颜的弟弟邾叔术被周天子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主动让位给侄儿——邾颜的儿子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划割出来,送给了叔叔邾叔术,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叔术的小封国,叫做滥国。
自西周末年叔术让国、夏父继任邾君后,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邾国的最早一位国君是邾夏父的孙子——邾仪父。
《世本》和作为传统经典文献的《春秋》经传以及朱姓谱乘中,都记载了春秋200余年间邾子国的君位传承世系:邾克—)邾琐—呻邾篷僚呻邾猩斗邾径—)邾华—)邾穿斗邾益牛邾革,时间从公元前678年至春秋末年。
邾仪父,名克,文献又称邾子克,是邾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邾仪父做邾国君主时,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权旁落,而四方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当此之时,朱姓祖先所建的邾子国,因国小势微,根本无力在群雄逐鹿中一争高下、叱咤风云。相反,它只能时而依附此一大国,时而又投奔另一强邦,在大国的庇护和相互牵制中以图生存。为此,历代邾君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各大国的政治盟会、军事战争等重大活动。
邾国东、北、西三面邻鲁的地缘形势,决定了邾国的对外关系不得不以鲁国为重点。早期的邾国历代君主,都认识到邾鲁关系对邾国的重要,因而自立国之日,邾便成为鲁国的附庸。春秋时期,邾国务君也都设法想与鲁修好,并多次参加鲁国召集的盟会。鲁隐公元年,邾仪父便与鲁订立蔑地之盟,以修两国之好。然而,自当年邾颜参与鲁国,鲁人便对邾失去信任。进入春秋后,鲁国更时时虎视邾国,企图蚕食甚至吞并邾国领土。在文化意识上,鲁人又以“周礼之邦”自居,鄙视、瞧不起邾国,甚至把邾贬为夷人。这样,春秋以来,鲁、邾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如公元前716年,鲁即发兵侵略邾国,前704年,又再次侵邾。此后,邾鲁即常年交战不止。
为了对付鲁国的威胁,自邾仪父开始,邾国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国以牵制鲁国,保护自身安全。最初,邾仪父投靠齐国,于公元前681年,参加齐国主持的北杏之盟。齐桓公称霸,邾国是积极拥护者。邾仪父的依齐制鲁的政策,为邾国赢得极大
好处:有齐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国在建国300多年后,到邾仪父手里终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国,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邾仪父在邾国历史上,实有极大功德。
邾仪父之后,继任各位邾君,对大国霸主都采取见风使舵的灵活政策。公元前659年,邾与鲁国一起参加了八月由齐主持的柽地之盟,可转眼间,鲁却于九月出兵袭击邾国,败邾师于偃,邾国开始意识到齐已无力保护自己。公元前642年,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齐称霸,邾国又立即投向宋国怀抱,并与曹、卫等国一起出兵跟随宋襄公攻打原来的保护者——齐国,邾齐关系破裂。次年,邾国又积极参加了宋主持的曹南之盟,成为宋国称霸最积极的支持者。更有甚者,曹南之盟时,鄙国因故未赶到,只好跑到与宋关系密切的邾国那里,想请邾文公帮忙向宋襄公求个人情。哪知邾文公却秉宋襄公旨意,把(曾阝)国之君抓了起来,并残酷地将人家一国之君杀了来当作人牲以祭祀社神,引起了中原各国的非议。公元前639年,当宋襄公被俘,称霸失败后,鲁国立即出兵讨伐失去大国保护的邾国。但此时邾国的势力已达到顶峰,在鲁伐邾不久,邾即把鲁的姻亲之国须句灭了。次年,鲁再次出兵攻邾,夺取须句故地,恢复须句。几个月后,邾即北攻鲁国以报须句之仇。鲁僖公轻视邾国,不加防备,结果,邾军大败鲁国于升陉,并夺了鲁君僖公的甲胄悬挂在邾都鱼门上以示庆贺。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为了复仇,亲自率兵攻打邾国,夺取了邾国的訾娄。接着,又派公子遂伐邾。公元前620年,鲁再一次攻占须句。作为报复,前 613年,邾又攻打鲁国南方边陲,鲁即派大夫叔彭生伐邾。前 599年,鲁又派公孙归父伐邾,并夺得邾国都附近的绎邑。邾鲁的仇恨日益加深。
宋国衰落后,晋文公继宋称霸,邾国立即又改投晋国,寻求保护。公元前592年,邾国首次参加晋国主持的断道之盟。前586年,邾又参加晋国主持的著名的虫牢之盟。此后近两个世纪,邾国都追随晋国,参加了由晋国主持的盟会和由晋国为盟主的对他国战争。邾国借晋国的保护,牵制了鲁国和日益强大的楚国。如公元前529年,邾庄公即到晋国告状,说鲁国朝夕伐邾国,邾国有亡国的危险,请求晋国出面干涉。于是晋昭公不见鲁昭公,以示对鲁国的警告。邾国正是借大国晋的势力,来保护自己免受鲁国的侵略,同时进一步向周围小国扩张n如公元前591年,邾便仗恃晋国势力,袭杀鄙子。但是,邾国在受晋国保护的同时,往往也要受晋国的欺侮。因为依周文化看来,晋鲁毕竟是同姓亲族,而邾是异性夷蛮,所以在邾鲁之争中,晋国有时便偏袒同姓鲁国。公元前554年,晋国便以邾常侵犯鲁之故,将邾君悼公华抓了起来,并强制为邾鲁划定国界,将大片美地良田划归鲁国。邾国吃了大亏还无处申诉,因为它仍得借助晋国的势力。
公元前524年,邾庄公乘邴国种稻农忙之季,出兵袭击邴国,一举攻占邴城,尽俘邴国君民而归。(禹阝)君只好赔款赎回夫人与己同归,但女儿却被邾君霸占。第二年,宋国讨伐邾国,攻取邾国虫邑,迫使邾国尽释邴俘,并与宋在虫邑会盟。这是邾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对别国实行军事扩张。此后,邾国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507年,邾侠的第17世孙邾益,继其父庄公邾穿任邾国的第18任君主,这就是邾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邾隐公。
吏书上说,邾隐公益是傲慢无礼、昏庸无道之人。邾益继位之日,本是春秋末年天下大乱、邾国危急之秋,可是他不思怎样富国图存,却刚愎自用,比他的父亲更加专横。他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为他那位与宦官争食时不小心被炉火烧伤而死的父亲邾庄公大办丧事,举行国葬。更为腐朽的是,邾
益在葬父时竟“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时至春秋,用人为牲和以人陪葬,已被视为野蛮行为而为中原礼乐之邦所不齿。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木俑殉葬尚且要遭孔圣人“绝子绝孙”的诅咒,邾益用5人殉葬便更加要为中原各礼乐之邦所鄙视和谴责了。
在对外关系上,邾益又自不量力,妄自尊大,结果自取灭亡。公元前507年,当邾益继位不久,与邾国长期不和的鲁国便派使前来相贺,并派仲孙何忌与邾隐公益在拔地会盟,签订盟约,以结和平友好睦邻。可是,邾益却不珍惜这种和平机会。公元前495年正月,当邾益前往鲁国朝见鲁定公时,他却忘记了自己是附庸之君、弱国之主、来访之客的身份,在会见仪式中一副妄自尊大、傲慢无礼的姿态,使得在旁观礼的孔丘高足子贡非常气愤,认为邾益傲慢无礼,必将不得好死,甚至亡国灭族。
邾益的无礼,果然破坏了邾鲁之间已经建立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这次会见的第二年冬,鲁国便派大夫仲孙何忌率兵讨伐邾国。鲁国的军事侵略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鲁国又增派季孙斯、叔孙州仇两路大军,准备夺取邾国的粮仓绞邑。面对鲁国大军的侵略,邾益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屈辱求和,与鲁国订立句绎之盟:邾国以大量赔款并割让大片土地给鲁国,才使鲁国撤军。
丧地辱国之后,邾益不但没有警醒振作,反而更加荒淫。他整日在宫中酒池肉林,莺歌燕舞,纵欲贪淫,把军政大事都抛诸脑后。句绎之盟后仅隔一年,鲁国大军又再一次入侵邾国,并一度把邾国都城包围起采。大概自此之后,鲁军便无一日不侵邾了。公元前490年冬,鲁军向邾国发起全面攻击。可是,当入侵的鲁军打进邾国城门时,仍能听到钟鼓之声,原来此时邾隐公仍在那里欣赏歌舞、音乐。当贤大夫茅成子报告敌情,请求到吴国去求援时,邾隐公竟不相信鲁国敢来侵犯,并说即使鲁国敢来,凭邾国国内力量足以抗战,根本不需吴国援助,因此拒绝了茅成子建议。就这样,鲁队一路几乎未遭到邾人的抵抗,长驱直人邾国都城、宫室,轻而易举地俘虏了邾隐公君臣及王族成员。可怜邾国平民百姓,所有财产被强邻洗劫一空。
后来,由于茅成子恳求,吴国出兵讨鲁以救邾。两年后,齐吴准备联合攻鲁,鲁人害怕,才于公元前487年将邾隐公释放归国,继续为君。可是,邾隐公回国复位后,恶习不改,仍旧昏庸无道。这样,作为邾保护者的吴国便派兵讨伐,再次将邾益抓起来,囚禁在楼台里,并让他睡在荆棘上,将其押归吴国,而改立邾太子革为君,此即邾桓公。公元前485年邾隐公逃脱出来,先是逃亡鲁国,后又从鲁国逃到舅家齐国。为此,新登位的邾桓公便与吴、鲁、郯一道攻打齐国南境。
邾隐公流亡齐国12年之后,东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拥立太子邾革的吴国正被越国围攻,越国强大起来。于是,邾隐公便在公元前473年又从齐国投奔到吴的敌国越那里,请求越国出面干涉。越人派兵把邾隐公护送回邾国,邾隐公再次复位,而太子革又逃亡到越国去了。可是,邾隐公复位后,仍旧昏庸无道,民怨载道,因而两年后,又被当年助他复位的越人抓回越国。这样,公元前471年邾隐公便第三次成为外国的阶下囚。
朱洪基——吴郡朱氏的肇姓开基始祖
朱姓大家族中,与沛国朱氏相媲美的是吴郡朱氏。
据清人朱祖镐《(朱姓)原姓论》记载,吴郡朱氏与沛国朱氏同属于曹姓朱氏,都是邾侠的后裔,但吴郡朱氏的开基始祖,则是由邾国分出来的小邾国的王孙——小邾国世孙邾洪基。
大约战国中期,小邾国与邾国一同被楚国所灭,所以小邾国王族、世子邾洪基逃亡吴国,后居阊门(今江苏苏州市),随邾君一同去邑改朱氏,号称洪基朱氏。
朱洪基的后裔,后来非常兴旺发达,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物,成为朱姓中最著名的一支。
公子何——朱姓的又一肇姓始祖
在湖南长沙《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所载明朝万历甲午初修《序》和湖北应城《朱氏宗谱》上,记载了朱姓的另一位肇姓始祖,他就是战国时期的邾公子何。
公子何的事迹,不见于正史,族谱也没有作交待,我们今天也就不得而知了。大概他是战国时期人,是某位邾君的儿子,在当年楚灭邾时,从邾国逃到沛国相县一带隐居,并以国名“邾”字去掉邑旁,改姓为朱。
据说,汉代的朱买臣,就是公子何的后裔。公子何生子朱隆,官拜韩魏上将军。朱隆之后传5代至朱洪,汉初被高祖刘邦任命为御史大夫,再4代至朱买臣。该种传说世系中的汉以前几代人物,均不见于典籍,是否确有其人,或属虚构,尚待新的材料证实。朱?v——曹姓朱氏的第四位肇姓始祖
当年邾国灭亡之日,大批邾国王族改姓朱氏。但这些最早的朱姓开基始祖们,很少见于正史的记载,倒是一些族谱却依据族人祖祖辈辈的传说,记载了当年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如《清溪朱氏谱序》就记载有除茅夷鸿和公子何之外的另一位朱姓肇姓始祖,名叫朱枝。
朱?v原名邾苣成,是邾国开国之君邾侠的第17世孙。他的祖先邾乾健,是邾侠的第12世孙。周考王二年,邾乾健任周王傅,因辅佐有功,被周王赏赐了一个在齐地的采邑,他因此举家迁居山东莒州西北90华里的箕屋山麓。邾乾健的儿子邾斗,任楚国荆州的官吏。邾斗生子叫蒙养甫,任周安王的大臣。蒙养甫的孙子,就是邾苣成。
邾苣成一支,自当年邾乾健开始,世代都居住在莒州箕屋山,以国名“邾”为姓。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亡之后,邾国君主去邑为氏,改姓朱氏。邾苣成为了纪念邾国,也跟随邾君改姓为朱,并改名为枝。
朱?v的后裔,世代居住在莒州箕屋山,后代子孙发达,形成朱氏中的一支——清溪朱氏。朱?v也就成为这一大宗朱氏的肇姓开族大始
二、出自朱虎的后裔
朱虎,舜帝时的大臣,其后裔也有以朱为氏的。朱虎,又名伯虎。据文献记载,他是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属于当时的八大才子即所谓“八元”之一。
大概朱虎即朱氏族的酋长,在帝喾时率本氏族加入以高辛氏为核心的中原华夏酋邦,并成为帝喾的大臣。但在尧继帝喾为天子后,朱虎隐逸山林,未受重用。到舜继承尧位之后,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又复出而重为大臣。《尚书·舜典》有这么一段文字记载其事:舜帝问群臣:谁可管理山泽中的草木鸟兽?郡臣都说伯益(即后来秦国嬴姓的始祖)可。舜于是任命伯益。伯益希望把这个职位让给元老朱虎和熊罴。舜最后决定仍让伯益担任,而让朱虎和熊罴做伯益的顾问和辅佐。朱虎后裔朱氏,往往乐道此事。
朱虎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们都尊显祖朱虎为本姓始祖,并得到许多氏学经典的认同。早在《元和姓纂》中,就有“朱……一云舜臣朱彪(当作虎)之后”的记载。此后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均记载朱姓有一部分是朱虎后裔。
三、出自子姓宋微子启的后裔肇姓始祖——公子朱
宋微子是商王纣的庶兄。是宋国的开国君主,春秋时,被诸侯所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安徽砀山),改宋氏为朱氏,也为江苏朱氏。
在今日朱姓大家族中,还有一支著名的子姓朱氏。这一支朱氏出自宋国始祖、商朝末帝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
最早记载朱姓为微子之后的是东汉大学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铭》中说:子姓朱氏的开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孙、宋开国祖微子启之子,姓子名朱,史称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孙,以祖先名字为氏,此即后世子姓朱氏的来历。
但关于子姓朱氏的发源,在氏学界又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认为并非公子朱之后以名为氏,而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支王族后裔,因避难改姓,易宋为朱氏。此说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人刘珍的《东观汉记》,书中说子姓朱氏到春秋时才形成,它是由宋姓所改。这一说法还得到许多氏学经典的认同,如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张澍《姓氏寻源》、三民书局的《汉语大辞典》,都从其说。
子姓朱氏到底是由宋改姓为朱,还是以公子朱之名为氏,抑或本有两支?因文献不足征,早在东汉时期的朱氏族人就已混淆不清,今天我们就更难求证稽考了。
子姓朱氏,发源于宋国,后迁徙于江苏砀山,然后再迁徙于河南宛县。一说自宋国迁至沛国郡相县,再自沛国迁南阳宛县。到两汉时期,宛县朱氏显赫一时
四、出自外族改姓
南北朝时期(479—556),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时期便有少数民族改姓朱氏。
《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都记载:“北方渴烛浑氏,后改为朱氏。”
此外,又有可足浑氏,也改为朱姓。可足浑也写作可朱浑、可烛浑。如有可足浑长生,官员外散骑常侍,后改为朱长生,本代北人,后因官徙居河南,后裔形成六朝望族河南朱氏。又有可朱浑昌,出自代北,又居怀朔,随北魏南徙河南,后魏任吏部尚书,封乐陵郡开国公,后改名朱瑞,字元龙。
宋代女真人中有元颜氏,与之对应的汉姓是朱。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的满洲人中也有朱姓。一些八旗姓氏如乌苏氏、珠佳氏、珠锡哩氏后来均改为朱氏。
清代居住在甘肃省碾伯县的土族人马朱崇,曾改为朱氏。他的后人便以朱为姓。居住地称朱家堡。碾伯县即今天的乐都。
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称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汉姓为朱。
据《德昌县姓氏》记载,彝族人土比氏,汉姓为朱。
台湾省土著民族赛夏族中有茅武茅望氏,汉姓也为朱姓。
云南省拉?族中有称为黑苦聪人的,他们世居金平,其中的妹未氏汉姓为朱。
此外,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如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蒙古族、回族、东乡族、白族、朝鲜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五、出自嬴姓,肇姓始祖——白帝朱宣
在朱姓大家庭中,有一支源出少昊嬴挚
少昊姓嬴名挚,号朱宣,史称朱宣氏。据文献记载,朱宣氏本是华胥氏的儿子(一说少吴是黄帝儿子青阳的别号),后来成为东夷凤鸟部落的大酋长。最后少吴还为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被尊为“五帝”之一。
少吴朱宣是中国原始手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创始人,是原始乐器的发明者,还是一位天文测量学家。
朱宣氏的后裔,有一支以号为姓,成为朱姓中较古老的一支——嬴姓朱氏。姓氏学大家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朱姓远矣,当从白帝朱宣为氏也。”但朱宣氏后裔的嬴姓朱氏,很少见于其他姓氏书和谱牒家乘记载,大概后来已衰落了。
六、出自祁姓,开姓之祖——丹朱
祁姓朱氏,以丹朱为开姓始祖,是中华民族大圣人之一尧帝的嫡传后裔。
一种正统的说法认为,尧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后代。被称为正史之祖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峤极,峤极生帝喾。帝喾娶陈锋氏部落的女子庆都为妻,生子放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尧帝。
尧帝姓祁,名叫放勋,号称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尧或者唐帝。尧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大圣人大贤君,他统治的时代是中国理想时代的最完美代表。尧帝属于五帝三皇中的五帝之一,在中国文明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黄帝,而居于舜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尧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为妻,生了10个儿子。
祁姓朱氏的开山鼻祖丹朱,就是这样一位大仁至圣天子的嫡嗣长子。
丹朱姓祁,名朱(或作“练”),也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迹见载于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和《世本》、《庄子》、《六韬》、《吕氏春秋》、《史记》、《山海经》等多种正史和子书。
关于朱姓始祖丹朱,典籍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在正统的儒家经典中,丹朱的形象是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信、大逆不道的浪荡子。《尚书》上说他是个傲慢无礼、荒淫贪逸、无所事事的人。据说尧帝时洪水泛滥,人们以舟代车,但洪水退后,丹朱却仍乘坐木船让人推着游玩。正史上说丹朱因此没有取得尧帝的信任,尧帝不但没有把帝位传给丹朱,反率兵“战于丹水之浦”,消灭了丹朱的势力。《庄子·盗跖》更有“尧杀长子”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丹朱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世本》上就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若传说不假,则丹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围棋高手,也是围棋的改造者和推广者。
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系。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今河南淅川县丹江流域)做诸侯。丹朱本名朱,因封于丹水,故号丹朱。
后来,舜把丹朱之父帝尧囚禁起来,并阻止丹朱看望父亲。最后,舜竟逼尧让位,篡夺了尧的帝位。丹朱闻信,便联合南方的苗蛮起兵,反对虞舜继位。舜竟借尧之名,率中原之兵挥师南下,与丹朱、三苗联兵大战于丹水。这次大战的结果,以舜大胜、丹朱及三苗势力被消灭而告终。丹朱在丹水之战中阵亡,据《寰宇记》载,被葬在相州永定县东丹朱陵(今河南安阳东)。而《山海经·海内南经》又说丹朱葬于苍梧之阳。我们认为这是丹朱的一支南迁的后裔,把始祖坟墓也随族姓南迁的结果。
氏书与正史记载,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为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丹朱后裔朱姓成员,在当年舜败丹朱于丹浦后,有一支向我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所谓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带到了苍梧,而且也将朱氏族的图腾神木——朱木也带到了这里。《山海经》中因此才有了舜与丹朱葬于苍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记载。
丹朱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较强,他们在强存弱亡的社会进化演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七、赐姓该姓冒姓
当朱氏建立大明帝国,贵为中华国姓时,便有赐他姓为朱姓以示恩宠之举。
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笼络蒙古贵族,便将许多蒙古人赐姓为朱氏。如赐蒙古族人策珠尔姓名为朱探,赐托果齐叫朱静,赐甘珠尔叫朱满,赐都呼叫朱恩,赐布都罕叫朱窥。
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朱元璋曾赐义子李文忠、冰英、何文辉、徐司马等人均为朱姓,但不久后又允许他们恢复本姓。又如明末民族大英雄郑成功,本是郑芝龙与日本女子所生,初取日本姓名田川福松,回国后改为郑森。明末清初,郑氏父子拥立唐王,忠心报国,唐王朱聿键为了嘉奖他的一片赤诚,便赐他为朱姓,赐名成功,便是朱成功。因此,当时东南沿海与日本人都尊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他姓冒朱氏
范姓冒朱氏。北宋宰相文学家范仲淹,少年丧父,随母育于朱氏,遂冒姓朱。成名后恢复范姓。
曹姓冒朱氏。据《吴江曹氏复姓序》载:吴江曹氏曾冒姓朱氏,后修族谱,辨世系,复曹姓。
沈氏冒朱氏。据《沈氏复姓记》:有沈氏冒姓朱氏,后又恢复沈姓。
胡姓冒朱氏。据道光六年惠迪堂《朱氏宗谱》记载:该支怀宁受泉朱氏,原本胡姓,祖籍鄱阳。自胡公满传至第八十四世孙胡贵一,元朝至正末年偕弟朱贵二渡江北走怀宁受泉,入赘朱陇亨家为上门女婿,遂改姓朱氏。后裔也冒姓朱。该朱氏族谱世系,自第八十四世朱贵一以上至胡公满始祖,均是胡姓,而朱贵一以下则改为朱氏。
康姓冒朱氏。引日五代史》载:梁太祖朱温养子朱友文,本姓康名勤,后攀附显贵,认朱温为义父,遂冒姓朱氏,深受朱温宠爱。
邱姓冒朱氏。清末湖南人邱昌道,在湖南衡阳起义反清,假托朱氏明皇族后裔,故改冒姓名为朱九涛。
朱氏改姓冒姓
当明末清初,为了逃避农民军和清王朝的追杀,大批朱姓族人纷纷改姓埋名,忍辱图存。《清稗类钞·姓名类》说: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白晦”。
改姓林。《清稗类钞·姓名类》载:有某明朝皇族成员,改姓名叫林时益,改字确齐,隐居宁都,到康熙时才去世。
改姓宗。同书又载:清咸丰时有浙江会稽人宗涤楼,名稷辰,曾任御史,祖先本明皇族朱氏,国亡后改姓宗。
改姓李。《罪惟录》载:某皇族成员在明亡后逃到海宁诸生俞子久家,改姓埋名,叫李兰皋。后仍被清朝查出处死。
改姓王。《罪惟录》列传之四又载:有明宗室弟子,明亡后变姓名,改叫王杞人,“潜游赣粤之间,常题关壮缪祠堂《百字令》一阕,追论朝事”。
改姓曹。据华容大旺厂《朱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李白成扬言诛“之族”,大旺厂朱氏十一世祖朱秀林、朱沅礼、朱瑞光等,为避祸改复祖姓曹氏,清初又恢复朱姓。
改诸姓。《朱舜水集》载:余姚朱氏本为明皇族旁支。远祖某,为朱元璋族兄,因不想做官,多次被征召不仕,最后埋名隐姓,改为同音的诸姓。直到明朝末年,才又恢复朱姓。
避难改姓,多为一种无可奈何、忍辱图存之举。
在传统观念中,子从父姓,天经地义。但也有因随母姓或过继给他人而改随继父姓的,甚至还有因攀附权贵而改从其姓的,传统姓氏学都称之为冒姓。
冒姓黄氏。树兹堂《金陵朱氏家谱》载:昆山朱氏朱辉,明晚期自昆山迁居郡城苏州,过养给姨父黄景辉为嗣,遂改姓黄氏。后裔于清初又恢复朱姓。
冒姓龚氏。吴与弼《康斋集》卷9《五峰朱氏族谱序》载:五峰朱氏远祖朱天瑞,字国祥,元朝时丰城人,过继给姑父龚某为嗣,冒姓龚氏。至五世孙朱邦政、朱邦宪兄弟,创修宗谱,恢复朱姓。
冒姓马氏。据堂湖北应城《朱氏宗谱》载:应城朱氏传至第十四世有朱文广者,冒姓马氏。
邾国王族分衍的姓氏
邾氏 《通志·氏族略》载:曹侠封邾,子孙以国为姓,形成邾氏。五代时有将军邾菩萨,明代有邾安。
邾娄氏 邾国又称邾娄国,《元和姓纂》称:“曹姓邾娄之后,以国为氏。”
娄氏 《风俗通》载:邾娄国子孙,以国名中的后一字为氏,即娄氏。
邹氏 邾国又称邹国,《姓氏考略》载,邹人以国为氏,今邹为大姓。
?氏 《通志·氏族略》载邾颜父庶子友封于郧,子孙以封邑为氏。
倪氏 《姓氏寻源》:娜国又作倪国,邾武公封庶子于倪,因以为氏。一说娜黎来之后,国亡,避仇改为倪氏。
?菏 《元和姓纂》、《姓氏寻源》、《路史》均载:邾武公封次子于?,失国,子孙避仇,改为娜氏。
茅氏 《姓氏寻源》:邾夷鸿食邑于茅,后裔有以茅为氏。
庶其氏 《元和姓纂》、《广韵》载:邾庶其之后,以名为氏。
捷氏 《风俗通》云:邾公子捷苗之后,以名为氏。
颜氏 《陈留风俗传》、《元和姓纂》、《广韵》、《通志·氏族略》均载:邾武公名颜,字夷父,其孙邾爽以祖父名为氏。
夏父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云:邾夷父嫡子叫夏父,其后以王父字为氏,宋有大夫夏父祉。
茅夷氏 《元和姓纂》称:邾大夫茅夷鸿之后,又有以王父姓名省字为氏,是为茅夷氏。
此外,据宋人罗泌《路史·后纪》载,倪犁氏、侏氏、茅地氏、茅成氏、蕾氏、翼氏、抉氏、无娄氏、攫且氏、钮从氏、卑徐氏、夷氏、仪氏、庚氏、蘧氏、绎氏、驺氏等,均是邾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