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姓唐的历史名人(姓唐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时间:2024-01-13 21:53:08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李姓历史上的名人

李姓,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李姓人口达到1.009亿人,为全国第二大姓。

宋朝第二大姓。元朝、明朝第三大姓。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

先秦

李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东周守藏室史官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则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李冰

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悝

法家始祖,战国初期魏国丞相。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使魏国富强,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悝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兑

战国时期赵国人,在赵惠文王时担任相邦、司寇、封奉阳君。

李牧

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西挫强秦,北破匈奴,封武安君。

李斯

战国时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朝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辅佐始皇帝赢政灭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李信

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秦国著名将军,曾率军击破燕太子丹。

李左车

秦朝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汉朝

李广

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秦朝名将李信之后。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箭法出众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后与赵食其、公孙敖从大将军卫青岀定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与赵食其将军同时迷失道,误期当斩,拔刀自刎。

李蔡

(前186-前118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名将李广堂弟,从军则军功显赫,从政则政绩卓著。初为汉文帝侍从,汉武帝时期任轻车将军,与卫青一同出兵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因功封乐安侯,后官至丞相。

李敢

(?—前118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飞将军李广之子,多次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后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因夺左贤王鼓旗,且斩首多,由校尉渐升至郎中令,封关内侯。

李陵

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名将李广之孙。

李广利

汉朝将领。

李忠

字仲都,东莱黄县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右大将军、封武固侯。随刘秀灭王郎、平河北。刘秀称帝后,李忠任五官中郎将,被封为中水侯。

李通

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东汉开国功臣,位列云台三十二人,但不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列。因功勋卓著,娶光武帝之妹宁平长公主——女中豪杰刘伯姬。历任卫尉、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等,封固始侯。

李傕

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四年。

三国

李典

曹操庙庭元勋第二十一位。曾与张辽合力以敢死者八百人,大破孙权兵马十万。其人深明大义,崇尚儒雅,有长者之风,为曹操、曹丕重视。

李登(生卒年待考)

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晋朝

李密

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

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暠

十六国时期西凉建立者,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唐国公李虎太祖父。

李歆

字士业,小字桐椎,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凉武昭王李暠次子,十六国时期西凉第二任君主,唐国公李虎高祖父。

李恂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西凉后主李歆的弟弟,十六国时期西凉君主。

李雄

十六国时期成汉建立者。

李班

字世文,成汉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荡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君主。

李期

字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

李寿

字武考,李特之弟李骧的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338年―343年在位。

李势

字子仁,成汉昭文帝李寿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最后一位皇帝,343年―347年在位。

南北朝

李宝

北魏镇北将军(?―公元459年),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李翻的儿子。

李虎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高祖李渊祖父,西凉后主李歆之子李重耳曾孙。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封陇西郡开国公。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因病去世。北周保定年间,追封唐国公,谥号为襄。

李弼

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封赵郡开国公,瓦岗寨李密曾祖父。北周明帝元年(557年),李弼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封魏国公,谥号为武,配享太祖庙庭。

李贤

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与弟李穆、子李崇,俱是一代名将。至隋朝时,其子孙出将入相,誉满天下。

李冲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安世

赵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

李诡祖

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在汉族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

李娥姿

北周武帝宇文邕妃子、皇后。北周宣帝宇文赟生母,北周静帝宇文阐祖母。宇文赟继位后,先后尊为天元帝太后、天皇太后、天元圣皇太后。宇文赟去世后,其子北周静帝宇文阐继位,尊祖母李娥姿为太帝太后。

李密

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西魏八大柱国李弼曾孙。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李子通

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615年称帝。

李春

中国桥梁专家。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李渊

唐高祖(公元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

李世民

唐太宗、天可汗(公元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治

唐高宗(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李隆基

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玄宗在位前期,用人有方,开创了历史以来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李靖

(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对外开疆拓土,北灭厥、西破吐谷浑,封卫国公,拜尚书右仆射、兵部尚书。贞观二十三年病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唐太宗昭陵。

李豫

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收复两京,荡平余孽。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旧唐书》评价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李适

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长子,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李纯

唐宪宗(778年~820年),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皇帝。

李炎

唐武宗,本名李瀍,后改名炎,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外挡边患、内平藩镇、打击宦官。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武宗时期,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忱

唐宣宗(810年~859年),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被称为小太宗。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对外方面,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史称“大中之治”。

李孝恭

唐初宗室名将,开国元勋,西魏八大柱国李虎曾孙,唐高祖李渊堂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晋阳起兵后,拜山南招尉大使,负责经略巴蜀,俘虏朱粲,攻占三十余州。献计并率军平定南方的萧铣和辅公祏,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封赵郡王。贞观初年,迁任礼部尚书,改封为河间郡王。

李道宗

唐初宗室名将,西魏八大柱国李虎曾孙,唐高祖李渊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李泌

西魏八大柱国李弼六世孙,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李峤

(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封赵国公。

李适之

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朝宰相。唐太宗与长孙皇后长子恒山王李承乾之孙。

李祎

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嫡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开元十七年(729年),以陇西节度使指挥石堡城之战,大破吐蕃。开元二十年(732年),枹白山之战大破契丹联军,俘虏敌酋,驱逐叛逆。战功卓著,封信安郡王。

李峤

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次子魏王李泰之孙,嗣濮王李欣之子。神龙年间袭封濮王,开元年间担任国子祭酒。

李晟

中唐著名将领,字良器,唐德宗三大名将之一。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封西平郡王,绘像凌烟阁。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

李愬

中唐著名将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平定淮西。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

李吉甫

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

李德裕

在唐文宗和唐武宗两度为相。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

李淳风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李白

祖籍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龟年

别名乐圣,唐时乐工,开元初年的著名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李商隐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朝后期著名诗人。

五代十国

李克用

唐末将领,生前被封晋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

2李存勖

建立后唐,为唐庄宗。

李嗣源

后唐皇帝

李昪

建立南唐,为南唐烈祖,又称李先主。

李煜

南唐皇帝,又称李后主,被誉为“千古词帝”。

李处耘

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与子李继隆并称“雄将、能臣”于当时,次女明德皇后亦为贤后之垂范。

李继隆

大宋名将。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八,宋太宗皇后明德皇后之兄,一生战功显赫以千余马步大破契丹骑兵数万而流芳于后世。

李沆

北宋“圣相”,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李谷

五代大臣,传见《宋史·李谷传》。

李纲

北宋名相。

李清照

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冶

金元四大数学家之一。

李杲

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俊民

金代文学家。有《庄靖集》十卷。

西夏

李元昊

西夏开国皇帝。

李仁孝

西夏最有作为的皇帝,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

明朝

李文忠

明朝开国名将,开国功臣位列第三。

李善长

明朝开国丞相。

李春芳

有“青词宰相”、“状元宰相”之称。

李如松

明朝名将,共父辈子辈祖孙三代满门忠烈,与父李成梁同为朝廷倚重的北方屏障,父子二人威名远胜戚继光。

李定国

明末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忠心扶持南明抗清二十余年,战功彪炳,封晋王。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大顺

李自成

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后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曾短暂统一北方。

李光地

福建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李鸿章

清末政治家、外交家。

唐太子李承乾,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却为何走上谋反之路

#古籍里的历史#

在古代社会,秉承“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思想的枭雄们大有人在,权倾朝野的权臣、手握重兵的武将,尤其是拥有特殊身份的皇族宗室,试图上位者层出不穷。而如果要说最没有可能去造反的人物,那恐怕只有太子了。

毕竟太子作为古代政治和法理上的唯一“合法”皇位继承人,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在皇帝亲征、出巡等期间,还将以“监国”身份镇守京城,代行皇帝职能。无论于情于理,太子都是最不应该去谋反的。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历史上很多太子都卷入了谋反案,轻则流放监禁;重则惨遭杀戮。而“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就是这些卷入“谋反案”太子中非常典型的一位。

图1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

从太子到叛贼

贞观十六年,大唐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谋反案件,因为参与的“团伙人员”都不是一般人,其中有皇室成员汉王李元昌(李渊第七子、李世民的弟弟);有开国勋贵,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的侯君集;还有李世民的驸马爷、名相杜如晦的儿子杜荷等等。而他们背后的主谋,竟然是年仅23岁的当朝太子李承乾。

对于如此恶劣的“太子谋反案”,李世民当然不能容忍,李元昌、侯君集等人都被处以极刑,就连曾经出任过李承乾老师,举荐过侯君集,已去世多年的魏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连(据称魏征去世后墓碑被毁、其子和太宗女儿的婚约被废与此有关)。

至于李承乾本人,虽然免于一死,却也被发配流放至偏远的黔州,并在仅仅数年之后就郁郁而死,年仅26岁。那么,李承乾作为大唐的太子,为什么偏要走上谋反的不归路呢?

图2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父子关系渐行渐远以致于交恶不断

作为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的皇帝,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可谓寄予厚望,也尽心尽力的加以培养,房玄龄、于志宁、魏征、孔颖达等一大批唐帝国最出色的学者官员都担任过太子老师,可谓是给李承乾提供了天下最顶级的“名师团队”。

除了理论学习以外,李世民也很重视培养李承乾的实际工作能力,李承乾12岁时,李世民就让其参与“听讼”,在其14岁那年,李世民在外巡视期间,还让李承乾以“监国”身份处理政务。

由于对于太子的期望值很高,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于志宁等老师也认真负责,并时刻监督太子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有出格的地方,就随时向李世民汇报。

李世民在培养太子方面当然不惜余力,可是现实还是有些事与愿违,尽管从小受到了最好最严格的教育,但李承乾却似乎有些“不上道”,史载其“好声色,慢游五度”,而且还喜好男风,并宠爱一个“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的男艺人,还为其起名为“称心”。由此看来,李承乾可能更适合做一个“躺平”的闲散王爷,实在是难堪储君这一大任。

图3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

太子如此胡闹,身边这么多老师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一再劝谏并上报太宗,比如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孔颖达也是“多所归奏”。当然这二位严师也得到了太宗的嘉许,并“各赐帛百匹,黄金十斤”,可见李世民对这些老师们的严加管教是相当满意的。对于太子的种种劣迹,李世民不仅严厉训斥,还将称心等人直接处死。

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对孩子看管过于严厉,很多时候反而会助长其逆反心理。李世民这个严父再加上一堆严师的日积月累的管教,让“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李承乾不堪重负,而称心被杀一事更是让其悲痛万分,一连几个月称病不参与朝政,之后也是更加放浪形骸,其与父皇的隔阂也是越来越深。

图4 《括地志》是唐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学专著

弟弟李泰的强势崛起和李世民的态度也让李承乾心生恐惧

对于一个不堪大任的太子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其他想上位的皇子了,这其中,李承乾同父同母的弟弟李泰最为典型,史载李泰“好士爱文学”,还曾召集学者编著《括地志》。李世民对于李泰也是相当宠爱,不仅允许李泰自设文学馆招募天下名士,对于李泰牵头修书一事也是大加褒奖。

除此之外,李世民平时对李泰也是多加赏赐,其待遇超过其他皇子,几乎和李承乾这个太子不相上下。此举就连一些朝臣都觉得李世民有些过分,比如谏议大夫褚遂良就劝谏李世民“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许尊崇”。

当然尽管宠爱李泰,且对李承乾也颇多不满,但李世民倒也一直没有废除李承乾太子之位的意思,这和后世朱棣偏爱次子朱高煦(甚至暗示“勉之,世子多疾”)却一直坚持朱高炽做太子的做法其实是类似的。

但在李承乾和李泰看来,此举却似乎是准备更替储君的强烈信号,这不免会引起李承乾的警觉和担忧。再加上李泰生得孔武有力,且野心勃勃,“上进心”极强,而李承乾一直有“足疾”,身体有缺陷,这无形当中更是加深了李承乾的自卑和恐惧。

图5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阴影

对于李承乾来说,他面临的局势恰恰和当年“玄武门之变”前颇为类似,李承乾当然不会忘记,他那位亲大伯,大唐第一位皇太子李建成当初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并未提前动手,从而被自己的老爸先下手为强,不仅本人命丧黄泉,自己的五个儿子也一起被灭门。

而往前追溯,自己的长辈,隋文帝杨坚太子杨勇(唐高祖李渊的表兄弟)和李承乾一样也是喜欢玩乐,结果被弟弟晋王杨广夺位成功,最终也落了个赐死的下场。杨勇和李建成的悲惨结局,也对李承乾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

图6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

李承乾的悲剧仅仅是个开始

不愿坐以待毙的李承乾于是抢先动手,先是招募了一批杀手准备先去干掉李泰,不料最终未果。一不做二不休,李承乾于是干脆联络了一帮皇族勋贵试图发动叛乱。不料因为告密东窗事发,最终未遂就被一网打尽(当然即使叛乱成形,也不会是唐太宗的对手)。

对于李世民来说,自己呕心沥血培养多年的继承人最终走上的叛乱的道路,不知道是应该自责教子无方,还是自己当年“逼父弑兄杀弟”的轮回报应?

当然李承乾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幸运的,毕竟他还没有身首异处,而其之后,命丧黄泉的大唐太子们却大有人在,唐高宗李治的首位太子李弘24岁就猝死(据说是死于毒杀),而第二位太子李显则在武则天当政后被逼自尽;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太子李瑛则也是卷入谋反案,连同另两位皇子一同被玄宗赐死,从而酿成了“一日杀三子”的人伦悲剧······

图7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大唐宫廷的血腥凶险,由此可略见一斑,也许对于这些太子皇子们来说,那位年仅13岁就被杀害的南朝宋代宋顺帝刘准的那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才是他们最好的人生遗愿。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旧唐书·太宗诸子》,五代后晋,赵莹等编著

2、《血腥的盛唐》,王觉仁著,凤凰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