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疑案”“顺治帝剃发出家疑案”“雍正帝矫诏继位疑案”“雍正帝为吕四娘刺杀疑案”“乾隆身世疑案”“同治帝死于脏病疑案”“慈安太后暴崩疑案”“光绪之死疑案”并称为清朝八大疑案。
【婚姻】清朝第一疑案: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从目前清史研究的情况看,既没有过硬的材料证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也不能完全消除该疑问。所以,300多年来,直到今天,“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一直是清宫中的一桩疑案。
影视剧中的孝庄太后与多尔衮
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位于紫禁城西部偏北的慈宁宫,以孝庄太后居住而名闻天下,这是一座独立的宫院,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五月,耗银60万两,称仁寿宫,主要为皇太后居所。
被称为清朝第一疑案“太后下嫁”的主人公孝庄太后是努尔哈赤的儿媳,皇太极永福宫庄妃,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机智过人,善于谋略,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两辅幼主,权位并隆,是清朝唯一的一位太皇太后。她对清朝贡献大,故事也多。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的关系,有种种传闻和故事。传闻最广的,当属“太后下嫁多尔衮”。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1919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也有人借顺治帝的话而认为孝庄搬到睿王府住居:“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
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
至今仍有人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以下几条理由。
其一,关于“保儿皇位”。有人说孝庄太后为了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不得不委身于多尔衮。此说站不住脚。年仅6岁的福临能够继位,是当时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而不是由太后依靠多尔衮一个人决定。事实上,孝庄太后对多尔衮既重用又牵制,采取了非常复杂的政治手段,才使多尔衮最终没有突破摄政王的圈子,而保证了顺治小皇帝的地位。
其二,关于“弟娶其嫂”。当时满洲确有“兄死弟娶其嫂”这样的旧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多尔衮的“皇父”称谓
其三,关于“尊称皇父”。有人说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既然被称作是“皇父”,那就证明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嫁给他了。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逝世,顺治帝即位。第二年,清朝迁都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蒋良骐《东华录》卷六)(备注:《东华录》是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无论是叔父摄政王,还是皇父摄政王,都是摄政王的尊称,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做了顺治帝的继父。
其四,关于“亲到皇宫内院”。多尔衮死后追其罪时,有一条罪状是:“又亲到皇宫内院。”(蒋良骐《东华录》)在后来修的《清世祖实录》里却删掉了这句话。这说明多尔衮到“皇宫内院”确有其事。而删掉这句话,恰表明事有隐衷。那么,多尔衮到皇宫内院,能说明太后下嫁了吗?
史家对此做出推测:皇太后与多尔衮也许有暧昧关系。有史学专家表示,《东华录》所谓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孝庄太后与睿王多尔衮关系暧昧,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即使是关系暧昧,也不等于太后下嫁了。
孝庄与多尔衮是“青梅竹马”?
其五,关于“未葬昭陵”。清朝的皇帝陵分三处:一处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沈阳东陵)、昭陵(沈阳北陵),一处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另一处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皇太极葬在关外三陵之一的沈阳北的昭陵。
清孝庄太后病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按照清朝陵寝制度,孝庄太后死后应葬在昭陵,就是同皇太极合葬。但是,她不仅没有葬在昭陵,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于是就引出了许多说法。有人说因为孝庄太后下嫁了,死后无颜回昭陵见夫君,所以把她葬清东陵大门旁。
对此,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都作了解释:“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cuò),则我心无憾矣。”就是说,孝庄太后不愿意惊动皇太极的亡灵,而愿意陪伴英年早逝的儿子顺治。
其六,关于“青梅竹马”。有人说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是“青梅竹马”,自小时候就相恋,所以太后下嫁是有感情基础的。其实,庄妃出生在蒙古科尔沁,多尔衮则出生在满洲赫图阿拉,两地相距甚远,二人并无“青梅竹马”的可能。
有人见过“太后下嫁诏”?
其七,关于“下嫁诏书”。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撰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其中写道,宣统元年(1909),他的父亲刘启瑞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大库档案,“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有许多学者专门整理和研究清宫档案,从刘文兴说他父亲见过太后下嫁的诏书,直到现在整整70多年了,还没有一个人说自己见过这份档案。
其八,关于“顺治报复”。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病死。顺治八年二月十五日,顺治定多尔衮十大罪状,命将多尔衮削其爵号,撤其庙享,黜其宗室,籍其财产,没其府第,毁其陵墓。
有人推断,因为多尔衮逼孝庄太后下嫁,所以才引起顺治如此的仇恨。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毕竟是推测,不能作为孝庄太后下嫁的依据。况且少年天子亲政以后,严惩摄政王或辅政大臣,例子是很多的。
链接
同治死于急性口腔病?
同治帝载淳,咸丰和慈禧之子,6岁登上皇位,18岁开始亲政,亲政仅一年多,19岁便病死宫中。同治帝英年早逝,关于其病情和死因,历来说法不一。
官书记载同治帝死于天花,民间却一直流传着同治帝死于梅毒的说法。对于当时的种种传言,清朝官方一直保持缄默,不予回应。
到底是不是死于梅毒?同治御医的后人和专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民间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同治帝死于梅毒的种种故事。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他1923年所著的《清代通史》里,也再三强调了同治帝就是死于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医李德立的两位曾孙李镇和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唐益年则认为:“种种流传同治帝死于淫疮的说法都是不可信的,是没有依据的。因为在清朝,皇帝是不可能自由出宫的,同治帝也没有机会出去逛窑子,这些传闻都忽略了清朝的祖宗家法、典章制度,所以他没有染上梅毒的可能,更不可能死于梅毒。”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从《翁同龢日记》找到了更多的证据,证明同治是“走马牙疳”(一种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而死。
【死亡】慈禧毒死了慈安太后?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45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那么,到底是不是慈禧谋害了慈安呢?
图说:影视剧中的慈安与慈禧太后
盛年死亡引猜测
清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咸丰登基前,便是侧福晋,咸丰二年(1852)册封为皇后。慈安在咸丰十年(1860),随帝逃往避暑山庄。转年(1861)七月,咸丰帝死,她为未亡人。载淳继位,就是同治帝,两宫并尊: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加以区别。因慈安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太后为“东太后”;慈禧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太后为“西太后”。
光绪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点。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晚间即暴病身亡。一时间,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于是,朝野上下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正常病死还是被毒死
关于慈安死因的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说法: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第二类:慈禧逼死或毒死说。
一是慈禧逼死。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二是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既然是秘密的遗诏,在只有当事人慈禧和慈安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烧毁,那谁又能知道呢?慈禧用毒药害死慈安,谁又能确认那食物就一定是慈禧安排?
令慈禧耿耿于怀的两件事
要解开这一疑团,关键与前提是必须确认慈禧与慈安是否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一年在这一阶段,由于两人宫中位阶差异太大,似乎无法构成恩怨。
从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至光绪七年慈安去世,两人在长达20年间的垂帘听政期间,一直保持比较和谐、稳定的关系。虽然慈安名分高于慈禧,但并未给慈禧揽权造成任何障碍。
然而,两个判断是非标准存在差异的掌权者,要说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任何不愉快,甚至演化成扞格,那也是不可能的。有两件事情令慈禧耿耿于怀:
一件是慈安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慈禧宠侍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很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并赢得慈禧的器重,当上了总管太监。因此,小人得志的安德海更以慈禧为靠山,不把慈安、同治帝放在眼里。
就这么一个干政擅权、不可一世、有慈禧这样坚硬后台的人,还是在慈安的授意下被杀了。
这一举动,使慈禧丧失了心腹,却又大丢颜面、有苦难言,由此心生嫉恨确属正常。但从而对慈安萌生了杀心又似乎与事实不符。
如果说慈禧记恨有人杀了她的心腹太监,那么最要害的人物应该是丁宝桢。由于丁宝桢性情刚猛,在官场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后有很多实权人物追着告他的状,慈禧都不予理睬,将丁宝桢追赠为太子太保、上美谥“文诚”。对此,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在朝政的大局面前,慈禧具备令朝野上下信服的公正。待丁宝桢尚且如此,她又有何理由杀慈安呢?
另一件是慈安与同治帝违背慈禧选后意旨,一致坚持选慈禧并不看好的阿鲁特氏为皇后。
慈安和同治帝在选后问题上与慈禧的意见有分歧,这对慈禧来说无疑是空前的打击,她无法原谅自己的亲生儿子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与慈安联盟背叛自己的旨意;她也会十分嫉妒慈安在儿子的心目中拥有比她更为尊崇的地位。但二次垂帘后,慈禧风光无限,一切朝政得心应手,她没有任何理由依然为此怀恨慈安,动起杀心。
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翁同龢,光绪帝老师,同时还是礼部尚书。礼部主管皇室的婚丧大典,慈安大丧自然归属他的职责范围。翁同龢负责办理慈安丧仪,在《翁同龢日记》中对于慈安的死因就有了比较深入和翔实的了解与记载。
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依据这一病情进展记录,中医专家认为,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
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于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专家们来说都是一筹莫展的病症,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况一百多年前的医学。
链接
慈禧与光绪的死只差一天,是巧合还是另有内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岁在戊申。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清朝的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逝去,成为至今无法盖棺定论的历史疑案。
历史学界对光绪帝的死因分歧甚大,总的来说有两种结论:毒杀说和因病正常死亡说。
关于毒杀说。那么是谁干的呢?这一点向来众说纷纭,主要嫌疑人主要是慈禧、袁世凯、李莲英。
那么谋害光绪的动机是什么呢?
有史料记载说,1908年11月,慈禧因病“泄泻数日”,有人进谗言说,“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此时的慈禧心情本已十分抑郁,闻听此言后怒发狠话“我不能先尔死”,于是在自己临死前派人毒死了光绪帝。
末代皇帝溥仪曾听宫中的老太监李长安说,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因此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绝不会轻饶他。“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德龄在《德龄忆慈禧》一书中说,李莲英之所以要谋害光绪帝,是因为光绪帝在日记中曾明确写道:“只待太后一死,我要降旨处死李莲英。”李莲英窥知这一消息后,便先下了毒手。
光绪之死还有一种说法,“光绪帝完全是因长期患病,心力衰竭而正常病亡”。
这种观点,有《清实录·德宗实录》等官方文献作为理论依据。“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光绪帝生前的脉案和病原这样一些第一手的数据,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档案学、中医学、西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手段,得出了几乎毋庸置疑的结论。”
(来源|读者报 作者|王开玺 唐博 阎崇年 韩明辉 隋丽娟 徐彻 胡杨)
温馨提示
本文摘自《读者报》2018年12月20日19/21版。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读者报》。
这就是《读者报》
知过去 长知识 有谈资 摆故事
《读者报》订阅方式
1.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
https://shop269196912.taobao
4.点击文末左边“阅读原文”即可微店订阅
即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凡通过读者报微店订阅2019年全年《读者报》,随机赠送微店所售图书一本,送完即止。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崩逝后由慈禧一宫,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因砒霜中毒而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皇帝个人档案
出生:1871年08月14日(同治十年辛未六月廿八日)
逝世: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月廿一日)
在位:1875年-1908年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清德宗
陵寝:清西陵的崇陵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道光帝第七子)
母亲: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之妹)
初婚:18岁大婚,配偶孝定景皇后等3人
原配: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后妃: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亲生子女,继子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慈禧临终命溥仪过继同治兼任大行皇帝载湉)
继位人:胞弟载沣之子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
囚禁地点及时间:1898年因戊戌变法失败,被慈禧太后囚禁于瀛台,1900年因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无奈挟光绪皇帝逃出北京城,次年回到紫禁城依旧被囚禁,直到1908年驾崩。
光绪皇帝生平简介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的孙子,咸丰帝的亲侄子、妻外甥(慈禧太后的外甥)和继位人,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与慈禧胞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的亲妹妹,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
1900年义和团反洋起事,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逃亡西安,次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才回到北京,光绪仍被慈禧软禁。
光绪帝比慈禧只早死一天,他的死因没有历史定论。一说他为慈禧毒死,一说他自然病死;2008年对光绪头发的检验证实光绪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但凶手是谁仍有待考证。
光绪帝无后,慈禧太后即以其侄、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
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光绪皇帝死因之谜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帝为病死。但光绪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驾,时间过于巧合,外界对其死因历来有诸多揣测。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帝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官方档案上的说法,认为光绪帝在生前染病已经相当严重,遗精史长达二十年,中年之后已到病入膏肓之步,光绪自己在《病原》里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遗泄之时,冬天较甚。
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渐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痿弱遗精之故,起初由于昼间一闻锣声即觉心动而自泄,夜间梦寐亦然。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酸,夜间盖被须极严格。其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其耳鸣之声,如风雨金鼓杂沓之音,有较远之时,有觉近之时。且近年来耳窍不灵,听话总不真切,盖亦由于下元虚弱,以致虚热时常上溢也。腰腿肩背酸沉,每日须令人按捺,此病亦有十二三年矣。行路之时,步履欠实,若稍一旁观,或手中持物,辄觉足下欹侧荡摇。”自然病死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直到2008年中国官方以现代法医手法检验后才证实死于砒霜中毒。
验证死因
2008年,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年之际,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确定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研究人员通过现代法医学手段,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发现,光绪的衣领部位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驾崩;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因仅隔一天,其死因就引起许多猜测。
“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上,颇多争议的光绪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升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光绪的死因却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一桩谜案。有人认为,慈禧不愿意光绪在自己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有人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光绪,怕慈禧死后遭光绪报复,于是贿赂太监下毒。还有说是太监李莲英下的毒,因为他得悉光绪日记中说慈禧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但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身体虚弱病死的。
皇后妃嫔
皇后
孝定景皇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姓叶赫那拉氏,名为静芬,或称隆裕太后、隆裕皇后、光绪皇后。为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
皇贵妃
恪顺皇贵妃(1875年—1900年),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生于光绪元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逝于光绪二十五年,时年二十五岁。
端康皇贵妃(1874年—1924年),姓他他拉氏,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清朝末年光绪皇帝的妃子,其妹是珍妃,姊妹俩为同父异母,在家族中瑾妃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
牌匾
一个集有文化精髓的文化符号
它不仅是指示标志
更是文化标志
您知道
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各站站匾
题写的故事吗?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时
正线共设车站13座
每座车站的主站房中部上方
都有一块石质站匾
每个站匾形式基本相仿
光绪戊申秋季(公元1908年)
京张铁路第二段
从南口至下花园建成
时任京张铁路局会办
关冕钧
为青龙桥站、康庄站、怀来站、
沙城站、下花园站五个车站
题写车站站匾
自右至左依次是
题写时间、站名和题写人
关冕钧
关冕钧年轻时考取进士
任翰林编修
写的一手好字
他所书写的站匾
楷形魏骨 笔力清奇 法度严谨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站匾的中间位置是站名所在
站名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分是站名的繁体汉字
自右向左书写而成
下部分是站名的韦氏拼音
自左向右书写而成
韦氏拼音又称威妥玛氏音标
是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
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
它曾被普遍用来拼写
中国的人名、地名等
如将“北京”拼作“Peking”
就是韦氏拼音拼法
至今仍有一些中文名词的英文译法
保留了韦氏拼音拼写
如将“功夫”拼作“KUNG FU”
“太极”拼作“Tai-chi”等等
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的青龙桥火车站
因为詹天佑先生著名的“人”字形铁路而闻名天下
据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介绍
青龙桥火车站站匾长2.7米、宽1.2米
距离地面约6.2米
以白底黑字书写
随着时间推移
京张铁路已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
从这些车站站匾上
我们仍旧能够欣赏到
京张铁路车站的百年辉煌
它们独特严谨的形制
他们苍劲有力的书法
13座车站站匾最特殊的张家口站
竟用的是蒙语?
下期敬请期待哟……
图文:通州车务段 张佳琪
编辑:王艺文 何威
投稿邮箱:bjtljtrmt@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