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最早出自姬姓,可追溯到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代。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后人称其康叔。姬封勤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众所爱戴,死后谥号“康”,子孙便以其谥号为姓,或以封邑为氏。这是康姓的起源。
姓氏源流一、源于姬姓
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康氏图腾为氏。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康姓最早是由姬姓分衍而来,这可追溯到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代。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后人称其康叔。灭商之后,武庚和蔡叔、管叔叛乱,周公姬旦奉王命扫平叛乱。姬封在此次平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殷商遗民,将原来商都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姬封,建立卫国,都城朝歌所以后人又称卫康叔。子孙便以其谥号为姓,或以封邑为氏。这是康姓的起源,史称康姓正宗。
东周时期,周定王同母胞弟刘康,“康”为其名,后世子孙取其名为姓,也称康氏。
二、源于阴康氏
阴康氏是传说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
三、源于康居
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康姓还来源于汉初臣服于汉朝的康居国后裔。据《汉书》、《旧唐书》记载,汉成帝时,康居国国王曾遣五子入汉称臣,留居河西一带,其后代,以“康”为姓,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四、出自匡姓
宋代,因避讳赵匡胤帝名,改匡为康,成为康氏家族中成员。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湖南衡山有一匡姓,宋太祖在朝时为官,为避讳太祖名,改匡姓为康姓。
五、源于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姓氏中的康姓也不少,如隋唐志交市的大将康鞘列即为其祖伟突厥族;另外金时的女真族纳喇氏,清代满族八旗赫舍里氏,达翰尔祖的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还有回、蒙、瑶、羌、朝鲜、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姓。
迁徙分布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后迁都楚丘。
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陕西。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康植封天山县男,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
北宋初,蔚州人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
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
从清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姓氏名人康泰,三国时东吴人,航海家、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
康克清,朱德夫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
康同薇,康有为大女儿,原配张云珠之女,是清末妇女界的先进人物。
康林,开国少将。
卫姓位于《百家姓》之第88位。据(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物》载,康叔封是卫姓始祖。康叔,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其为【西周】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康叔赴任时,其兄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作为康叔治国法则。并告诫康叔,务必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向殷商故地贤豪长者询问殷商兴亡之道。周成王年长后,鉴于康叔治国有方,卓越政绩,提拔他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务。康叔死后,其子卫康伯继位。
康叔封的世系是:鼻祖差弗→远祖毁隃→太祖公非→烈祖高圉→天祖亚圉→高祖公叔→曾祖周太王姬亶(古公亶父)→祖父季历→父亲周文王姬昌→康叔封(卫国第5代国君)→儿子卫康伯(卫国第二代国君)→孙子卫考伯(卫国第三代国君)→曾孙卫嗣伯(卫国第4代国君)→玄孙卫疌伯(卫国第5代国君)。
康叔封后人产生的卫满,朝鲜国姓。
康叔封也是康姓最早、最主要一支的始祖。康姓位居《百家姓》第88位.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5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