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姓沈的历史名人(姓沈的历史名人列表)

时间:2024-01-16 19:53:22 作者:横行天下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辽宁省沈阳市古近代十大名人,你还知道沈阳的哪些名人?

沈阳,简称“沈”,别称盛京、奉天,是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沈阳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宁中部,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亚的地理中心,中国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驻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皇太极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大清王朝,这是沈阳历史的转折点,从小小的军事卫所一跃变为清代两京之一的盛京皇城,开始成为东北的中心城市。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起兵,最终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于宁远之战。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崩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后葬于沈阳清福陵。改国号为大清后,尊庙号为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郑新潮

郑新潮,男,(1913.10---1986.1),原名:郑荣芳。辽宁沈阳新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事业的早期建设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事业的创始人。抗战时考入黄埔军校炮科,亲历黄埔,面见,因强谏抗战未果,奔赴延安,与和朱德座谈。任延安抗大首席炮兵教官,创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沈阳炮校、东北联军炮校、朱瑞等炮兵学校。八路军炮兵专家、军马行家,文人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文人。解放初,在军委炮兵司令部工作,受毛主席与朱德专门接见,此后郑新潮陪伴皇叔载涛工作10年,出任政协委员,终年74岁。

郭松龄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奉系将领之一。郭高大挺拔,朴素简朴,平素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奉军将领都是穿的质地很好的呢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的样子像白俄兵那样高大,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

张学思

张学思(1916—1970),奉天海城(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奉天(今辽宁沈阳)。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第四子,张学良将军之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海军参谋长。张学思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巩固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四保临江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邵清廉

邵清廉, 女,(1914.10—2004.8),享年91岁。 她的一生分两大部分:一是 战争年代,延安抗战女干部、解放军军马事业和军马场创始人之一,作出了爱国奉献;二是 和平年代,不索取,廉洁一生,体现了真善美的一生。邵清廉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筹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东北自治军炮校、东北联军炮校、朱瑞炮校等五个炮校,1947年创建牡丹江军马场。(军中史称:军马女将)

李连达

李连达(1934年7月24日-2018年10月18日),男,辽宁省沈阳市人,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基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2018年10月18日,李连达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卢鹤绂

卢鹤绂(1914.6.7-1997.2.13),字合夫,祖籍山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出生于辽宁沈阳,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鹤绂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在质谱仪中测定轻同位素丰度比的时间积分法。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并首次提出了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流体的容变黏滞弹性理论并对经典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做了多项推广。

胡希恕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廷懋

廷懋同志(1913年10月—2004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学肄业。1935年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1936年8月加入中国,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4年12月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马在田

马在田(1930年10月4日—2011年6月5日),男,辽宁法库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7年马在田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毕业后回国,历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研究队队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研究队队长、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方法室主任等职;1985年调入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工作,先后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6月5日逝世,享年81岁 。马在田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辽宁省沈阳市古近代十大名人,你还知道沈阳的哪些名人?

沈阳,简称“沈”,别称盛京、奉天,是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沈阳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宁中部,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亚的地理中心,中国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驻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皇太极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大清王朝,这是沈阳历史的转折点,从小小的军事卫所一跃变为清代两京之一的盛京皇城,开始成为东北的中心城市。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起兵,最终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于宁远之战。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崩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后葬于沈阳清福陵。改国号为大清后,尊庙号为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郑新潮

郑新潮,男,(1913.10---1986.1),原名:郑荣芳。辽宁沈阳新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事业的早期建设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事业的创始人。抗战时考入黄埔军校炮科,亲历黄埔,面见,因强谏抗战未果,奔赴延安,与和朱德座谈。任延安抗大首席炮兵教官,创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沈阳炮校、东北联军炮校、朱瑞等炮兵学校。八路军炮兵专家、军马行家,文人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文人。解放初,在军委炮兵司令部工作,受毛主席与朱德专门接见,此后郑新潮陪伴皇叔载涛工作10年,出任政协委员,终年74岁。

郭松龄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奉系将领之一。郭高大挺拔,朴素简朴,平素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奉军将领都是穿的质地很好的呢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的样子像白俄兵那样高大,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

张学思

张学思(1916—1970),奉天海城(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奉天(今辽宁沈阳)。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第四子,张学良将军之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海军参谋长。张学思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巩固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四保临江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邵清廉

邵清廉, 女,(1914.10—2004.8),享年91岁。 她的一生分两大部分:一是 战争年代,延安抗战女干部、解放军军马事业和军马场创始人之一,作出了爱国奉献;二是 和平年代,不索取,廉洁一生,体现了真善美的一生。邵清廉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筹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东北自治军炮校、东北联军炮校、朱瑞炮校等五个炮校,1947年创建牡丹江军马场。(军中史称:军马女将)

李连达

李连达(1934年7月24日-2018年10月18日),男,辽宁省沈阳市人,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基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2018年10月18日,李连达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卢鹤绂

卢鹤绂(1914.6.7-1997.2.13),字合夫,祖籍山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出生于辽宁沈阳,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鹤绂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在质谱仪中测定轻同位素丰度比的时间积分法。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并首次提出了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流体的容变黏滞弹性理论并对经典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做了多项推广。

胡希恕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廷懋

廷懋同志(1913年10月—2004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学肄业。1935年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1936年8月加入中国,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4年12月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马在田

马在田(1930年10月4日—2011年6月5日),男,辽宁法库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7年马在田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毕业后回国,历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研究队队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研究队队长、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方法室主任等职;1985年调入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工作,先后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6月5日逝世,享年81岁 。马在田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沈尹默:书法造诣被誉“直入宋四家”,陈独秀却称他“俗气在骨”

沈尹默

当陈独秀和沈尹默初次见面时,陈独秀便毫不客气地对沈尹默说:你的字“俗气在骨”。

一个陌生的面孔,毫不留情的指责,让沈尹默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而这样刺耳的评价,对于致力于书法研究且已小有成就的沈尹默来说,也不可谓打击不大。

沈尹默少年时期便从褚遂良的《孟法师碑》入门,开始练习楷体。随着日积月累的刻苦练习,沈尹默的书法开始小有成就。

在元年的时候,书坛就已经有了“南沈北于(右任)”的说法。等到了20世纪40年代,书法界又有了“南沈北吴“之美谈。

沈尹默的书法字体

甚至于,在沈尹默不断地努力下,他自成一派,最终成为了书法界的泰斗级人物,而且他还与李志敏被合称为“北大书法两巨匠”。

有人说:赵孟頫越过宋唐,直追江左诸贤,是二王之后最伟大的书家。而赵孟頫之后的六百年,唯沈尹默先生之字,有这种天姿风韵。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就曾这样评价沈尹默的书法:“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徐平羽的评价可谓是惊世骇俗,在他的眼中,沈尹默的书法造诣,已经直追苏黄米蔡四人,可称得上是“宋后第一人”。

但是这样的评价,每个人的看法均不同,而沈尹默本人则将这一切的成就来源归功于陈独秀当年的那句“字俗入骨”。

陈独秀

1906年,在杭州教书的沈尹默结识了在同校任教的青年诗人刘季平。刘季平不仅能吟诗作对,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他的隶书潇洒飘逸,极其好看。

与他一同在日本留学的陈独秀,就很欣赏刘季平的书法作品。沈尹默和刘季平相识后,因为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至交好友。

一日刘季平邀请沈尹默兄弟二人在家中饮酒。三人从日悬中空一直喝到月上枝头,沈尹默因为不善饮酒,在喝到微醺时,便离席回家了。

回到家后,沈尹默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题刘三黄叶楼》,刘三便是刘季平,黄叶楼则是刘季平的居所。

“眼中黄叶尽雕年,独上高楼海气寒。从古诗人爱秋色,斜阳鸦影一凭栏”。

酒醒之后,沈尹默将这首诗送给了刘季平,请他评点一二。

沈尹默的书法墨宝

收到友人的赠诗,刘季平喜出望外。

看过之后,他觉得这诗极好。于是,他当场铺纸研磨,请求沈尹默把这首诗写下来,他好挂在书房中。

沈尹默难辞其咎,便一笔挥就,将这首诗写在了纸上,刘季平也依言将其挂在了书房。

不久,陈独秀来到刘季平家中拜访,便在书房看到了这幅墨宝。

他询问好友,这是谁作的诗,刘季平便将沈尹默的名字告诉了陈独秀。

陈独秀问刘季平要了沈尹默的地址,第二天便奔到了沈家,开门见山道:“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作得很好,但字则其俗入骨。”

陈独秀的书法墨宝

未见其人,先听到了如此刺耳的评论之语的沈尹默,一时愣在了原地。后来,回想起这个场景,沈尹默说,当时宛如一记棒喝,只觉得刺耳之极。

当然,陈独秀之所以敢这样直言不讳的评价,也是源于他本身的书法成就就很高。

陈独秀本人爱临碑帖,有事没事就会写上几页篆书。而且楷体、隶书等书法体,也不在话下。更甚者,陈独秀的狂草写得像郑板桥体,也很令人喜欢。

他说,写字就像画画一样,既需要有天分,也需要有一定的功夫。

功夫能够锻炼内劲,天分则能够表现外秀。字要达到这种内劲外秀,那才算有点样子,中看了。所以说,陈独秀对沈尹默书法字体的评价,与其说是指责,不如说是一种指点。

不过面对陈独秀如此“不客气”的言论,温雅的沈尹默并没有生气。他冷静下来,想了想,陈独秀的确没有说错。

他那时用的是长锋羊毫笔,执笔的时候手臂不稳,所以他的字确实不够力度,显得馆阁气息太浓。

在收到陈独秀这样的评价后,沈尹默便发奋要好好练字。他拿出清代书法理论大家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开始细细研读。

并且,他每天都会拿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沾淡墨水临写汉碑,一张纸写一个字。到纸干了以后,再用浓的墨水,执笔临池。

陈独秀的书法墨宝

就这样,十年如一日,沈尹默的笔力愈见雄厚。

沈尹默说:“没有陈独秀的批评,我就达不到今天的水平,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我得感谢独秀老兄。”

都说学字先做人,对于陈独秀这样一番不加留情的评价,沈尹默在愕然之后,很快便也虚心接受了。

而且两人自此也“不打不相识”,成为了莫逆之交。

沈尹默在杭州教书的期间,两人经常和刘季平等相约往来,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沈尹默的书法墨宝

1917年,陈独秀为创办杂志和编写字典,前往北京募款。在北京大学附近的玻璃厂,陈独秀遇见了沈尹默。

老友重逢,自是喜不自胜。在听说了陈独秀的来意后,沈尹默便积极为他奔波。

正好此时北京大学在招聘文学教师,沈尹默便向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了陈独秀。

一听沈尹默的建议,蔡元培立马就答应了,要求沈尹默务必请到陈独秀。

可是到了陈独秀这边,沈尹默却“三顾茅庐”,才终于得到了陈独秀的点头。

沈尹默第一次相请,陈独秀以不曾在大学任教过,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为由拒绝了沈尹默的提议。

不过,陈独秀很欣赏蔡元培的办学理念。

第二次,沈尹默不死心又来劝说陈独秀。这次陈独秀虽有些心动,但他又不舍得放弃自己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于是又拒绝了。

知晓了陈独秀顾虑之后的蔡元培,便提议将《新青年》搬到北京,以北京大学作为后援阵地。

所以,等到第三次相请时,还未等沈尹默开口,陈独秀便同意了。

他说自己先试教三个月,不能胜任便回到上海。

沈尹默

就这样,在沈尹默的帮助下,陈独秀留在了北京大学。而沈尹默也成为了《新青年》编委会成员之一。

沈尹默和陈独秀情谊之深,一直延续了很多年。

动荡时期,陈独秀的名字一度成为禁区,但沈尹默却不避嫌隙,常常在文中或者说话时隐指其名。

在他的文章中,他直言写道“遇见一位姓陈的朋友……”,虽未直接写出,但大家都知道是谁。

不过,即使交情再深,对于沈尹默的字,陈独秀依旧持批评态度。

上世纪30年代末,沈尹默惊喜得知了陈独秀的下落,这是陈独秀被捕后,两人首次联络。

沈尹默

难掩激动之情的沈尹默当即赠送给了陈独秀一首诗。

看到老友的诗后,激动之余,陈独秀依然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沈尹默的书法,直言:三十年毫无长进。

陈独秀在写给沈尹默弟子台静农的信中评价道,尹默的字功力很深厚,不是一般的朋友能够比得上的。

但是字外无字,和三十年前比,也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所有的二王的字体,神韵犹在欧、褚所临摹的兰亭之下,既然刻意学习,他的字品终究在唐代贤人之下。

在陈独秀看来,沈尹默三十年后的字和三十年前的字丝毫无所变化。不过,这也源于两人书法追求的差异。

两人虽然是莫逆之交,但在艺术观念上,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陈独秀受康有为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推崇魏碑,而沈尹默则是追随二王的书法,坚持帖学,这样的写法在魏碑派看来不免有些小气。

况且沈尹默的书法讲究规律,他的笔法一招一式都很认真,有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谨守中锋丝毫不敢懈怠。

“笔笔中锋论”也是沈尹默一直以来所提倡的。

所以,两人不同观念造成了不一样的看法,但总归是同道中人的切磋。

沈尹默的书法墨宝

等到了上世纪40年代,沈尹默不满官场的,辞官归家,开始专研书法。在他勤耕不辍的努力下,他的书法水平终于有了极大的提升,终成一代宗师。

只可惜,陈独秀已经与世长辞,再也无法与他切磋书法,也再无法点评他的书法了。

晚年的沈尹默经历了动荡时期的批判,痛苦万分,直到他最终离世,身上的冤屈都未平反。

一直到沈尹默去世六年后,关于他的一些不实言论,才得以昭雪天下,可惜斯人已逝。

关于沈尹默的书法,虽有陈独秀“指责”在先,但后世之人还是评论颇高。

如今,已经离世的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评价沈尹默先生的墨宝:“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而同样已故的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称赞沈老先生的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这么多名家的评价,足以体现出沈尹默的书法造诣。当然,每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和看法都不同,我们也不必迷信权威,站在自己的视角,理性、客观、公正地去看待。

《百家姓》——沈

沈姓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国名。西周成王封叔叔季载于沈国,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灭掉,沈君的后人就以国为姓。一是出自地名。春秋时,楚庄王有个曾孙叫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尹,他后来做过别的官,还曾力挽狂澜,除掉奸臣费无极。人们尊称他沈尹戌,他的后人就以沈为姓。

起源演变

第一支源出嬴姓。

帝俊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以猴为图腾,初居于山东曲阜之沈犹,为东夷族一支,为嬴姓。后来与亲族阏伯相争后西迁山西汾、浍之间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临猗县西建立了沈国。当夏兴起后。姒姓夏人夺取了嬴姓沈国之地,沈人南迂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商朝灭夏后,嬴姓沈人复国。到周武王灭商后,晋国吞并沈土,嬴姓沈人南逃到河南沈丘立国。到周昭王南征淮夷时灭了嬴姓沈国。所以嬴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4500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

夏朝建立后,夏人并吞了四周的部落,同时也吞并了在山西临猗县西的嬴姓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到商朝灭了夏后,亲商的嬴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新城县北的邥垂,后继续南迁至河南固始之寝丘立国。周朝初年,蒋国灭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国,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成为楚国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与嬴姓沈氏的一支西迂陕西西华,又迂周至.再西迂到达甘肃定西县,然后,由甘肃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汉源,与黎人混合,成立沈国(也称丹国),战国时降于秦国,后演变为沈犁部落,逐渐被羌人同化。东汉时沈氏羌活动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陕甘宁一带,后来沈氏羌全部融人汉族之中,今陕西渭洛地区的地名中多沈字,与沈氏羌有关。明清时期四川泸定的沈边土司,也出自姒赢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出自姬姓。

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载于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舆北,也称聃,侯爵,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西周昭王时,蒋国移封于河南固始蒋集,并吞并了姒姓沈国,以封其子为姬姓沈国。鲁炀公封庶子沈季于沈犹,为鲁附庸国,以沈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鲁炀公之庶子沈季,随周昭王南征灭了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国,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南30里的安徽阜阳西北的临泉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国。春秋中叶楚国先后灭了两姬姓沈国。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出芈姓。

楚穆王时楚国灭了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孙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大洪山之麓。两地的后代均以沈为氏,芈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主要历史名人有:南朝梁国文学家沈约,隋朝梁王沈法兴,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宰相沈君谅,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明代画家沈周,清代文学家沈德潜。

沈,这个姓氏的起源以及历史上的名人美事

沈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沈姓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沈国。上古时期,沈国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少昊的后裔所建,其始祖是黄帝的长子少昊。据传说,少昊是宇宙间的创造神,他以五弦琴为号,调节阴阳,创造了天地万物。因此,沈国的祖先们也被认为是音乐之神。

在沈姓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沈尹默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播火人”。沈尹默先生毕生致力于文化教育和文学事业,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沈尹默先生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沈姓名人。例如,沈括(公元1021年-1095年)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巨匠”。他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尤其是在《梦溪笔谈》中,他提出了许多对后世科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和理论。

总之,沈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沈国。在沈姓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沈尹默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播火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沈姓名人,他们都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