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清史稿》:“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在中国古代的王朝发展中,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开拓疆土,使得我们国家的面积越来越大。那么假如有人问你我们中国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呢?那么我想很多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960万平方公里吧!
大图模式
但是真正的答案是这样吗?那么假如你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得到许多不一样的答案,而百度上给出的数据是963.4057万平方公里加上了大概47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那么为什么网上给出的数据不一样呢?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假如你还以为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话,那就是真的大错特错了!
大图模式
最初的时候,我们国家建国初期的时候,因为技术上并没有特别的先进,所以我们测量出来的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数据其实只是一个模糊的大概的数据。或许可能会有人迷惑,是不是因为现在随着我们技术的进步,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越来越准确了呢?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大图模式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晚清政府的无能,使得我们的国家的大量领土被国外掠夺瓜分掉,到了后来的政府的时候,同样一些利欲熏心之人,将我们的土地出卖给了那些侵略者。而这样的事情一直到了我们建国之后才得以解决,在我们的政府以及党的领导之下,我们慢慢的收回了这些被列强掠夺掉的土地。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国家是怎么慢慢的收回了这些土地的。
大图模式
首先是在时期丢失掉的东北地区的三块失地,这三块失地分别是大连旅顺这两个城市的控制权以及东北的铁路权,这三块地方是因为当年的与前苏联的一个交易,假如苏联能够出兵进攻东北的话,他就把这三块地方交给苏联。后来在建国之后,我们的政府因为这三块失地与苏联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以及商议,终于拿回了这三个地方。
大图模式
其次还有缅甸边境地区的几个城市,这件事情发生在1941年,当时的政府不知为何,在划定中缅边境的时候,竟然将古浪这几个城市划分给了缅甸,这样的事情真的是让恼火。后来的缅甸脱离了英国的统治之后,又同样的控制了片马区域,而这些地方,也是经过了我们政府的努力,终于在1960年将这些地方重新的拿了回来,回归我们中国。
大图模式
中间还有很多的领土回归事件,比如西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再或者是香港澳门,以及随后的半个黑瞎子岛,这些地区的回归可谓是让我们称赞不已。
大图模式
随后在2011年我们更是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国家收复了不周山也就是帕米尔高原,听到不周山大家是不是震惊了,在山海经中,不周山是女娲补天之前支撑天地的山脉,所以我们不难想象这座山的历史究竟距离我们有多远了吧!
大图模式
帕米尔高原在晚清的时候被沙俄和英国两家瓜分,后来随着苏联的成立解体,这座帕米尔高原最终归属了塔基克斯坦建国,一直到了2011年,经过了我们国家的持续努力,这座在外漂泊了很久的高原终于成功的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大图模式
随着我们国家国土面积的增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国家现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起来,所以我们才有能力收回我们丢失的领地。为了我们的国家能够越来越强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强大我们的祖国。转载网络
《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
有句俏皮话是这么说的:中国陆地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从尧舜禹的部落时代到“中国”概念形成再到封建王朝,中国领土从小到大,最大时候北到北海,东至库页岛,西抵帕米尔高原,南达南海诸岛。
到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领土占据全世界1/15的土地。上下五千年,无数战士、将领和帝王为国开疆拓土,比如战国时楚国南平百越、西汉攻取西域、唐灭薛延陀攻取漠北。960万平方公里象征着华夏民族的进取和韧性。
为此军武次位面将全新打造一档栏目:疆域雄图,聚焦于华夏领土的每一次“成长”,记录让中国版图扩大每一次进程。
今天就是疆域雄图的第一次更新——“中国”的形成。
农耕,华夏文明的起源DNA
恐怕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听过,说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农耕”听起来司空见惯,但这两个字却是华夏文明的底层逻辑。军武菌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理工科更喜欢从数字等客观角度理解世界,所以我们不妨从能量的角度看看,农耕给华夏文明带来了什么。
对于刚刚诞生的人类种群来说,如何让自己饿不着肚子,可以说是咱们老祖宗一天24小时都在思考的终极难题。
人类是一种非常耗能的生物,同样是一平方米的皮肤,马每小时平均出汗100克,骆驼平均出汗250克,而人类皮肤平均每小时出汗500克,峰值能达到2000克。高出汗量给人类带来的恒温功能,让人类在烈日下也能追逐猎物,但也带来了极高的耗能,这种出汗率相当于一台550-625W机器的热量耗散率。
▲每个人的热量耗散率相当于一块4090显卡
所以老祖宗们每天只办三件事:狂吃,狂吃,还是狂吃。所以各位吃货就不要苛责自己了,对高碳水、高油、高盐没有抵抗力那是老祖宗赖以生存的技能,是刻在DNA里的,所以请不要和DNA对抗,现代的健身达人们穿越到原始部落那一定会营养不良。
▲高油、高盐、高碳水,人类DNA至高无上的追求
话说回来,叨叨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在原始部落时代想养活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如果是一个以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种群,是很难维持高人口密度的。有人对全球340多种文化进行过研究,发现在采集时代,低的每平方千米只能养活1个人,最高的有几百人,平均水平是每平方公里25人左右。这样的人口密度根本无法支撑分工越来越明确、层级越来越高的复杂文明社会。
而农耕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老祖宗的能量来源问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对农耕最贴切的解释。
先明确一个概念——能量回报率。
能量回报率的意思是去获得食物用掉的能量对比获得的食物的总能量。对于史前文明来说,能量回报率必须大于1,不然干半天获得的能量还不及消耗的能量。就像一台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至少能推得动自己才可能装到火箭上。
而从采集食物变成通过耕种获得食物,在史前就属于是给电风扇战斗机换上了歼20发动机,推重比(能量回报率)直接起飞。
历史教科书上写过,中国最早发现种植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稻文化起源》里写:“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到1974年第一次挖掘时,就在第四文化层发现400平方米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最厚处达70-80厘米。”
在距今7000-10000年左右,各地文明开始驯化野生动植物,比如中东的小麦和大麦,中国的小米和水稻,墨西哥的南瓜玉米,北美洲的马铃薯。
祖先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农作物,就是能量回报率太高了。一个人的耕种平均耗能在每小时700KJ左右,那么种植水稻的能量回报率是15-20倍,小米的回报率是10-20倍,玉米的回报率则能达到25-30倍。
这样一来,农耕文明就可以获得非常稳定的食物来源,不仅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喂饱自己的同时还能有结余,造起人来就没有心理压力了。同时新生儿长大后又是新的劳动力,再种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如此循环往复,稳定的产业模式就搭建起来了。
而且对于农耕生产,肥沃的土地是最宝贵的不动产,依附土地资源生存的人群也是非常稳定的,同时稳定增长的人口也对更加复杂的分工劳作和阶级提供了基础操作系统。
天时还要地利
大家肯定听过“游牧”民族,游牧关键就是“游”起来。游牧民族有个特点,叫逐水草而居。草的生长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牛羊吃草速度的,所以吃完一块就得搬家去另一块吃,夏天转夏场,冬天转东场,居无定所,一年总得转好几次。
早期的农耕生产一样也有“游耕”。所谓游耕,也像游牧一样属于一种打游击式的耕种方式。一开始,先人会先找一片布满荆棘的荒地,一把火烧掉原始植被。火烧后的土地变得松软,焚烧后的草木灰又是天然的肥料,然后直接在这块地撒上种子就不管了,至于收成多少全看命。
而且这样的土地不是年年都能种植的,一般要隔个1-2年才可以种下一茬。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人口是流动的。一户人家今年在山这边生活,可能明年就到山另一边,后年就跑没影了,这样的生产模式是不利于人口的聚集和文化产生的。
和刀耕火种相对应的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则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付出更多的能量,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用完全靠天吃饭了。在耕种过程中,用上了犁、耕牛、肥料,让一块土地的能量生产率提高,单块土地的能够养活的人口增多,为中华文明的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精耕细作是最早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是联结中国自然条件和中国社会的中轴。
大家要牢记一点,华夏文明是 一个纯正的农耕文明,对于土地的看法有且只有两种:能种地的,不能种地的。这个基本法则将在未来五千年里时刻左右着中国人对领土的认知。
话说回来,我们这节讲地利。
中国的精耕自作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夏之前的部落时代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精耕细作的萌芽。为什么精耕细作偏偏出现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者南方,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地利。
以夏朝二里头文化为例,从地形图上观察就会发现几乎都出现在黄河“几”字弯的最后一个弯里,黄河从三门峡夺路而出,冲向豫东平原一带。
黄河流过上游黄土高原,裹挟着土壤淤泥从三门峡奔涌而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对于上古农耕文明,肥沃的土地就是最强生产力,约等于那个时代的Chat GPT。
同时这片区域在中国第二、三级阶梯交汇之处,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到这里部分被西边的山脉阻挡,所以这里还有一定降水量。同时虽然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总体上属于半干旱草原,但在黄河两岸还是形成了气候相对温湿、植被相对丰富的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一块这样的土地在文明发展初期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周军武菌玩文明6就非常有体会,我开局在一块只有巴掌大的岛屿上,更可怕的是岛中间有一座火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文明的头上。火山时不时爆发,我的文明就会遭受一次次灭顶之灾,当对手的火枪兵踏上我的领土时,我的战士们还在用弓箭。
在这个天胡开局点上,中华文明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为了解决排水洗碱、把土地改造良田的难题,发展出了垄作、等先进的耕种技术,在精耕细作中,土地、人力、气候的协调牢牢种在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里,是国家领土观念出现的基础动力。
“中国”概念和领土观的形成
对现代国家来说,领土是最基本的国家的特征,包括陆地、水域以及地下层和上空,但对于古代的领土观,主要针对国家所管辖的陆地部分。要说古人什么时候有的领土概念,先得搞清楚“中国”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武王时,1963年陕西出土的一尊周成王时代青铜器上刻着周武王攻灭商的事儿,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后,给老天爷祭(hui)祀(bao):从今天开始,我就住在中国这里,治理天下民众。”
这的的“中国”意思是天下的中心,实际上说是“京师”更加贴切。商的都城叫大邑商,是商王直接通知的区域,又被称为中心区,都城周围的领土则被称为是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大邑商居于四方之中,“中国”表达的就是这种天下之中的意思。
同时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更加广义的用法,代指整个国家的领土。尚书·梓材中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先王指的是周武王,中国就代指商的领土了,这种广义上,“中国”和九州、四海等称呼是一个意思。
夏商时代的国家概念不同于咱们现代的理解,在中央理论上管辖的区域内存在着许许多多地方,这些地方诸侯国被称为万邦,万邦指的就是在“中国”范围里众多的诸侯小国。
在夏商时代,人们对于国家的领土观念已经有了基本认知,他们把中国的领土范围称为天下、四海、九州,包括了中原地区以及东西南北各族人居住的广大地区,构成了“初代”中国的领土范围。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东周时代,由于四周少数民族的逐渐强大和内迁,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强调中原这的正统性,他们把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统称为“华夏”,这里的“华夏”和“中国”是一样的概念。
中国(中原诸侯国)之外的土地就被叫做夷、蛮、戎、狄四夷之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称呼是为了和四夷对举的,古人把中国和四夷合称为“五方”,比如南方的蛮、北方的狄、东方的夷、西方的戎和中间的华夏诸侯国。
秦始皇结束诸侯混战,一统天下后,中国的概念有了新的体现。在用法上基本摒弃了原来那种代指京畿地区的概念,同时把代指“天下”的用法大力发扬,同时废除从前的分封制,在领土范围内普遍施行郡县制,由此“中国”的国家概念和领土观念逐渐成熟。
秦统一六国以后,御史称当时的形式是:“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中国第一次进入大一统时代。
同时国家主权观念、领土观念也随之形成和成熟,“中国”作为国家通用名称的概念自秦开始深入人心,和“天下”“四海”同等概念,互相通用,中国的领土自秦以后包括了中原和“是四夷之地”,国家观念和领土观念基本成型,“大一统”成为每个人最执着的追求,堪称古代版“一点都不能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时期西方也出现过大帝国,而历史上欧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大一统国家,非常像中国前秦时诸侯的状态,到现在尽管有欧盟,但也离心离德。
中国从到大一统,中间的分水岭是秦国,那么这个从统一六国到亡国不过14年的王朝,到底做了什么,办成了欧洲两千多年没做到的事?咱们下期疆域雄图,将聚焦于这个问题。
地理漫步
都知道日本的领土小,但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居然是日本首都东京的20多倍大,相当于50多个香港,着实让人惊讶。
而这个城市就是哈尔滨,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被称为“北国明珠”,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哈尔滨的历史也很悠久,在辽代,哈尔滨处于高丽王朝统治之下。高丽王朝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他们在哈尔滨地区设立了很多的寺庙和聚落,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
到了金代,哈尔滨成为了女真族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金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鼓励人民开垦土地、发展水利,促进了哈尔滨地区的农业繁荣。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手工艺品和商品成为了当时的贸易焦点。
明代,哈尔滨地区逐渐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明朝在此地设立了管辖机构,用以巩固边境安全和推进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随着中原文化和宗教的传播,哈尔滨在明代的文化面貌也变得丰富多样。
清代,清政府在此设立了管辖机构,推行屯田政策和移民政策,推动了哈尔滨地区的经济发展。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也在清代得以保留和发展。
近代以来,哈尔滨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1924年,哈尔滨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享有省会地位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因为哈尔滨跟俄罗斯靠的比较近,而且双方的商人经常往来,
所以哈尔滨的建筑也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有很多欧式的建筑,比如尖顶,圆顶等。这也就是哈尔滨为什么会被称为“东方小巴黎。
除了面积大,哈尔滨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首先,太阳岛是哈尔滨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集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其次,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标志性街道,它全长1450米,宽20米,由12条街道组成。这条著名的步行街以其欧洲建筑风格和繁华的商业氛围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最后,冰雪大世界是哈尔滨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它以展示冰雪文化为主题,以其独特的冰雪景观和冰雪娱乐项目而受到游客的青睐。
哈尔滨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北菜。东北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味道而闻名于世,如红烧肉、锅包肉、炒肉片等都是经典的东北菜肴。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下。
内容来源:新东方官微
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些苦恼是全国统一的。比如:
小组作业,期末考试,逃不掉的体测和改到脑壳裂开的论文。
但也有些苦恼是不大相同的:
有学生嫌学校面积太大,去校门口吃东西,走回来又饿了,一整个深陷绝望无法自拔;就有人羡慕他们校园广阔,设备齐全。
有学生吐槽自己学校太小,连个食堂都没有;就有人羡慕他们上课从不怕迟到。
让人不禁好奇,各学校之间,校园面积到底能差多少?
01
校园太大的学校,
课间休息都叫做“课间锻炼”
说到校园面积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地铁六站都装不下的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地铁2号线,有珞雄路站、华中科技大学站、光谷大道站、佳园路站、青年路站、光谷广场站共六个站经过华中科技大学,被称为是“史上最牛校车”。
还有大学包围城市的吉林大学。
据说,如果在长春任何一个角落抓住行人,问“吉林大学在哪”,对方都会回复你:“就在旁边啊。”
但要说它们是中国内地校园面积最大的高校,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首先表示不服。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地——四川省广汉市,学院本部占地面积19000多亩,约1270万平方米,曾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学之一。
学校总院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分院分别位于:绵阳、新津、洛阳和遂宁。校园之间的交通工具十分硬核。
但它还不是内地校园面积最大的高校。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总占地面积33000万平方米。
它的大,主要在于学校的特殊定位。
作为中国专业最多、规模最大的林业高校,它拥有中国林业行业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等三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虽然大家都是占地面积大,但“大”得各有不同。
有的学校虽然总面积很大,但分校区占地面积一般,所以同学们对校园的“大”感受并不明显。
比如吉林大学共有6个校区,7个校园。其中,珠海校区不仅远在珠海,占地面积也只有333万平方米上下。
但如果是单个校区很大,事情就会完全不同。
比如说华中农业大学,占地面积有7425亩,学校只有一个校区。还有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占地面积近万亩。别说到其他校区转一圈,路上的距离可能要一个小时左右,即使只想走完紫金港校区的东西分区,也不是易事。
不过,校园太大有时候并非是件好事。
有人入学报到问保安应该怎么去寝室。保安回答:“往前走第八个路口右拐走到头就是。”
原本以为第八个路口就已经很恐怖了,万万没想到,那句右转走到头才是最长的:
如果两节课所在的教学楼距离太远,课间休息的十几分钟也就变成了另一种“体育锻炼”:速度快了踩点到,不够快就迟到。
02
面积小的大学,学生从不怕迟到
校园面积比较小的学校,就完全没有这种痛苦。
甚至,在中国政法大学流传有这样一个段子:
问:老师点名的时候,人还在宿舍没出门怎么办?
答:没事,等点到你的时候,人已经在座位上了。
如果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中国政法大学算小,很多其他占地面积更少的高校可能就要坐不住了。
网易数独曾做过全国高校面积最小排行,中国政法大学连前20名都没有进。
排名第一的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占地面积只有0.38万平方米。
这所学校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湖南工程学院创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目前在校生有4500多人。
而排名第二的上海纽约大学则是我国最小的合作办学的大学,总占地面积还没有一个操场大(一个带400m跑道的足球场操场的面积约15224平方米)。
学校只有一栋楼,共15层,食堂位于负一楼。学生宿舍则是位于校外的酒店公寓,学生们可以通过地铁和校车往返。
学校不止拥有容纳600人的礼堂、还有78个设备先进各具特色的教室、各学科实验室,还有图书馆和体育教室等,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同样校园内没有大学宿舍的还有上海音乐学院。
校内只住几十名研究生,学生需要坐地铁、学校班车或者骑电动车到校上课,上海本地学生是走读。
相比之下,校园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外交学院,已经算是非常阔气了。起码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宿舍。
学校小的好处,就是不容易迟到,而且可以很轻松地就欣赏完校园的风景。
别的学校拿外卖要走个二十几分钟,在这里,几分钟就可以走完一个来回了。
但太小,也有自己的坏处。
比如宿舍灯光会影响门卫大爷的睡眠质量;
或者校园内的设施不够齐全;
但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去其他学校蹭就是了。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学校的学子都能有机会掌握这个技能,因为他们根本不能出校门。
03
大学之大,乃大师之谓也
学校宽阔的好处,在于可以修建更多的实验室和文体活动场所,让学生们拥有更好的读书体验和读书环境。
随着时代发展,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把校园建得大一些,也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北京城市学院。
它在北京的主校区不仅没有操场,也没有绿植区。
据说学校的学生如果想要踢球,都得去借其他学校的操场。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学校最初是按照三千人的规模来设计的,结果来了一万多人。
但占地面积小,未必都会显得拥挤。比如外交学院,每届学生只招300人,虽然校园不大,但足够舒适。
而且,占地面积不大,也并不影响学校的整体实力。
北京舞蹈学院虽然只有86亩,却为我国培养出了无数的舞蹈家。
北京协和医学院虽然只有几栋楼,却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被称为“中国医学殿堂”。
清华原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之大,不在面积,而是办学有特色,学术声誉高,教学质量好,出的人才多。
因此,无论所读学校占地面积的大小,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短暂的大学时光。
尤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新建校区或者分校,面积都在不断地扩大,学生们就读的体验也在不断提升。
各种教育资源都在持续优化,师资力量也在逐步增强,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也应当更加踏实、努力的学习,与学校一起走向更高处,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