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

月上柳梢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全诗)

时间:2024-01-25 15:44:57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正月十五 闹元宵

都说时光如水,转眼就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夕或者灯节,它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开始,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渊源。

民间有句老话说“没出十五都是年”,可见正月十五是春节节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收尾工作。

正月又称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过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又要开始一年辛勤的耕耘和劳作。

在这一年的开端,中国的老百姓特别希望能有个好兆头,能够交好运。因此人们也特别重视元宵节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比如“闹花灯”“舞龙舞狮”“猜灯谜”“踩高跷”等等热闹有趣的民俗活动。而这些民俗活动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状态就是突出了一个“闹”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唐代的“上元节”这一天,就有了放花灯、城中不宵禁的习惯。辛劳了一年的百姓们,借由这样一个时刻,释放自己的情感,庆祝春回大地,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准备新一年的生产劳动。而正月十五的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也吸引着无数的青年男女们走上街头,来一场不经意的邂逅,大词人辛弃疾对此就有生动描写: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是从宋始的。圆滚滚的元宵是用糯米粉“摇”出来的,表面粗糙,煮食汤色浑浊,做成“炸元宵”则独具特色。南方的汤圆则是包出来的,表面光滑,馅料也更丰富,但只限于煮,不能炸。

摇元宵的摊位已经不多见了。(央广网发 资料图)

吃一碗元宵,赏一路风景,心安欲语流年;想当下未来,挥一挥手,奔赴明日星辰大海。

(记者庞淼 实习生董嘉炜综合)

来源: 央广网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文:洞见江不流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又是一年元宵节。

1314年前的今天,一代女皇武则天下令都城开放宵禁,燃放花灯五万盏庆祝元宵。

当晚,洛阳城万人空巷,彻夜狂欢。

对着这座盛世之下的不夜之城,宰相苏味道诗兴大发,留下了传世名作《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中国人自古就有“吃罢元宵过完年”的说法,在古人的概念里,只要没出元宵,那都还算过年。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等不到正月十五,我们便已远走他乡,奔赴人生的战场。

热闹了数千年的元宵节,从未像如今这般孤独而又落寞。

公元前180年,开创后宫临朝听政先河的吕后病逝。靠山已倒,吕氏家族的王公大臣们惴惴不安,密谋篡夺西汉皇权。

齐王刘襄联合开国功臣周勃、陈平,平定了这场叛乱。

随后登基的汉文帝刘恒,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于是下令把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之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贺。

古人称正月为元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的普天同庆之夜,也就成了元宵节的雏形。

汉武帝时期,随着《太初历》的推行,元宵节被列入这部历法之中,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日。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道家“三元三官”之说与民间庆祝元宵的传统渐渐合流。

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天官节。

在大唐盛世,元宵节已经演变为一场中国人自己的全民狂欢节。

《大唐新语》记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

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淘洗,今天的我们依然能从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一窥当年元宵之夜的盛况。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到了宵禁制度空前森严的明代,对于元宵却格外宽容,甚至把正月十五放灯游玩的时间由三夜延长到十夜。

大才子唐伯虎曾写过一首《元宵》,记录当年民间百姓百姓闹元宵的情景。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作家冯骥才说过:

“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我们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给每一个节日都配备了专属的美食。

早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民间就已形成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传统。当时的人们把元宵称为“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宋文人郑望之在《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所谓油锤,就是今天油炸元宵果的前身。宋代先人还给它起了一个更加诗意的名字:油画明珠。

到了清朝,名厨马思远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馋得当朝著名诗人符曾流连忘返,甚至写了首《上元竹枝词》免费代言。

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时至今日,地大物博的中国在岁月流转中,逐渐分化出了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的节日习俗。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元宵节在古代也被称为灯节,提起元宵民俗,自然少不了观灯。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鼓励百姓读书。

平民家的小孩入学,第一天要举行一场名为“开灯”的仪式。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寓意孩子前途光明。

古代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左右开讲。到了晚上,孩子们提着一盏盏老先生开光的花灯四处玩耍,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化成元宵闹花灯的滥觞。

唐代以后,元宵观灯之风越发兴盛,延伸出舞龙灯、猜灯谜、写灯联等风俗,并随着岁月的波纹,传递到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

传说满清年间的一次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文武大臣微服前往民间观赏元宵灯会。

大学士纪晓岚为了活跃气氛,挥笔在一只宫灯上写下一幅灯联,同时也是一条灯谜。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

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

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百官苦思冥想,却无一人猜出谜底。

原来,灯联的上联应了一个“猜”字,下联应了一个“谜”字,谜底正是“猜谜”。

乾隆皇帝得知答案后,也不得不赞叹纪晓岚的才思敏捷。

今日又逢元宵,天上满月,碗中汤圆,愿你新年圆满。

现代诗人余光中说过:“外国的情人节是2月14日,我们的情人节就是今天——元宵节。”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各大王朝都曾实行宵禁制度。只有元宵节前后几天,才开放夜行。

平日里困于闺阁的少女,拘于礼教的少男,在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上,终于有了正面交流的机会。

久而久之,元宵节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披上了一层婉约而又浪漫的面纱。

公元1036的正月十五之夜,大诗人欧阳修架不住好友的劝说,被拉出书房一道观赏当晚的元宵灯市。

看着满城的万盏灯火,如织人流,欧阳修不禁想起了上一年与自己相约赏灯的姑娘。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今日,英姿飒爽的青年穿过万千人海,穿过花灯如昼的长街,只为了赴那一场心如撞鹿的约定。

今时今夜,一样的灯市,一样的热闹,只是青年的心里却空了一块。

温婉又热烈,含蓄且深情,这就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在元宵节遇见爱情的,不只有欧阳修一人。

公元1175年,渡江归宋的辛弃疾在都城临安,见识了一场金朝铁蹄下从未看过的元宵灯会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城烟花满天飞雨,东风吹过也带香意。在这满城繁华当中,一位头上插着蝴蝶发饰,发辫里夹着金色丝线的姑娘,拨开人流闯进了辛弃疾的眼睛里。

穿梭在灯影人潮之中,辛弃疾以为跟丢了她。蓦然回首,却看见灯火阑珊处的她,也正回首望向自己。

就是那惊鸿一瞥,在这个饱经沧桑的男子心头,惊醒了一个春天。

热闹给世人,爱情给两个人;浪漫和世界分享,甜蜜让自己私藏。这就是中国人的爱情,中国人的情人节。

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说后人理解错了

南宋谢枋得著蒙童读物《重订千家诗》,其中七绝的第三首,选的是苏轼的《春宵》。诗中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

如今的人听了,会心一笑。那不是指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洞房花烛“小登科”吗?

夫妇之间私密暧昧的事情,怎么可以拿来当儿童的读物呢?这个谢枋得,简直就是一个“老不正经”!更加不正经的,就是这首诗的作者苏轼本人了。

苏轼要是在天有灵,听到这样的话,一定哭笑不得。苏轼一生三百余首词中,写月下的五十有余,但是其本质上都是在写静中独处的感受,而不是写男欢女爱的事情。

苏轼写得最动人的爱情词,是写给原配夫人王弗的那一首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另有,苏轼还有一首《卜算子》,写“时见幽人独来往”,那“幽人”是人是鬼,是晚上去吓唬他的,还是去找他谈恋爱,都有争议呢!

而苏轼写给爱妾王朝云的诗《朝云诗》,最后竟然说“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的句子。

看起来,苏轼只恨不得自己马上去当和尚,让小老婆去当尼姑。可见他对洞房花烛的事,并没有什么过多的贪恋。

俗话说:诗言志,词言情。苏轼写《春宵》,还是想言志的。如果把“春宵一刻值千金”,理解成他对洞房花烛夜的歌颂与赞美,那一定是误解了他。

一、如何正确理解苏轼的《春宵》

《春宵》——北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白话翻译:

春天的夜晚,一刻的时光就价值千金。在这样的夜晚,花朵藏在月光照不见的地方,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富贵人家的楼台馆阁,不时地传出丝竹声与呢喃细语。寂寞的秋千院落里,月光如水,静夜沉沉。

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又说:春雨贵如油。

中国人喜欢歌颂春天,因为春天是一年四季之始;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未来的秋收就要靠春耕。因此,春天的时光是非常宝贵的。

唐代的孟浩然写《春晓》,韩愈写《春雨》、宋代的程颢写《春日》,春天的清晨、白昼和雨时,全被人写了。于是,苏轼就只能写《春宵》了。

春天的清晨很宝贵,春天的白昼很宝贵,春天的夜晚同样很宝贵。说“宝贵”太抽象了,那么就说得俗气一点。春天的夜晚,一刻钟的时间,就价值一千两黄金。

苏轼在这里提到黄金,并不只是在单纯地用物价来说明时光的珍贵。而是在暗示,春天的晚上,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

春暖花开的季节,天气不冷不热。没有夏季的蚊虫叮咬,也没有冬季的寒气入骨。这么美好的夜晚,不挑灯夜读要做什么呢?

世上总有一些懒惰的人,他们会借口犯“春困”而不去读书,因此苏轼在诗的第一句就提醒大家,“春宵一刻值千金”。

在这种时间里苦读的人,就好比是一朵美丽的鲜花,开在月亮的光线照不到的地方。

这个读书人的才华,暂时还没被人发现,因此他只能像一朵生在墙角草丛中的花儿一样,默默地隐忍,在暗处散发出独特的幽香。

第三句“歌管楼台声细细”,说的是周围的环境,非常的嘈杂。

富贵人家的子弟,都趁着这个好时光在纵情声色,消磨时间。他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唯有书生独坐在房中,望着院落中空荡荡的秋色。感受着如水的月光,享受着这静夜的深沉。

苏轼诗中的人,热爱这秋千院落中的宁静。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苏轼这一首诗,强调春天的夜晚,时光珍贵,但并不是在劝说人们及时行乐。他在诗的第三句,以“歌管楼台声细细”来反衬诗中主角所处的院落空无一人。

假如这一晚,正是诗中人的洞房花烛夜,他又怎么会用耳朵去听对面楼台上的欢声笑语,用眼睛去看自家院落中的秋千呢?因此这首诗的主题,跟洞房花烛夜是不沾边儿的。

由于诗的第一句诗,明示了“时光宝贵”,又有古诗中“黄金”代指读书的特殊意向,表明了它的主题,就是在劝人读书,这就是谢枋得会把它选作蒙童读物的唯一原因。

一切把“春宵一刻值千金”理解成“洞房”的朋友,都是因为既读不懂诗,又对苏轼本人太缺乏了解了。

二、宋词中的“春宵一刻值千金”

程朱理学兴起之前,宋代文坛的风气一度非常大胆。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欧阳修,当红词作家柳永,宋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包括苏轼本人,都曾经写过纤艳奔放的爱情诗词。

最早出名的是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直接写男女在上元节月下幽会。欧阳修还有一首《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一般人不知道它的内容写得十分大胆。

词中渔家女子在划船在溪上与情郎幽会,竟然嫌弃“船小难开红斗帐”,施展不开来,因此心底非常怅惘。但是即使空间这么狭小,不能令人满意,但这一场约会还是很令人开心的。

于是渔家女最后表示,“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意思就是说,渔家女觉得每天与情郎在江上约会,还要划船往返,简直太麻烦了!还不如自己化成一朵荷花,长在江水中,情郎变成那花底的浪花,花与浪“随风逐雨”常来往。

欧阳修已经写得出格,但是好歹还用上了比喻。和他一样擅长用比喻来描写纤艳之情,还有词人张先。

张先写室外小情侣的夜生活,“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字里行间充满了引人遐想的旖旎暗示。

可是轮到当红词人柳永,这些遮遮掩掩的东西,就直接被撕开了“画皮”。柳永长期混迹风月场所,所以他词中那些大胆直白的男女爱情故事,都是出自现实中的生活体验。

柳永写月下男女幽会,场景、细节都非常写实。比如,他曾经写过一首《凤栖梧》,中间有一句“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直接得不能再直接了。

清代辛回,在《词汇·凡例》中就曾经说过“苏、辛未尝乏缠绵温丽之篇”。也就是说,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家伙,也没有少写那些温柔缠绵的东西。

李清照也写过《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在这首词中,作为宋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风流尽显。

她先是弹奏乐器,后是对镜梳妆。还穿着薄如蚕翼的衣服,尽显玲珑妙曼的曲线,甚至开口和他的郎君赵明诚主动求欢。

这样大胆的行为,在后来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即使是放到如今,也未必是所有的女性都做得出来。

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苏轼有没有写过那些艳冶风格的爱情诗词呢?其实是有的。

苏轼一生中填写的三百余首词,八十余首与爱情有关。词中大多写的是正常的闺怨,但当中也不乏纤艳之作。

比如苏轼就曾说过“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也不知道有没有吹牛。

不过苏轼的确写了一首《南乡子》:“愿作龙香双凤,轻拢。长在环儿白雪胸。”但是这里的旖旎场景,却无法确定是不是他的自况。

有学者认为,这一首词中的“环儿”指的是杨贵妃,全词只是在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幽会罢了。

苏轼另外还有一首《南歌子》,“昨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这纤艳之词,总算写到位了。不过他写得不像欧阳修的浪漫、也不似张先的隐晦,更像是审核没有通过,被剪掉了关键情节的柳词。

读了这么多宋人露骨的纤艳之词,大家一定体会得到,其实古代的人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保守。至少在北宋时期,大家对描写男欢女爱的事情,并不怎么避讳。

为什么到了后来,大家一提起“春宵一刻值千金”马上就会胡思乱想,还偷偷发笑呢?每一次想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一看到胳膊,就想到了。

这大概就是程朱理学兴起之后,人性被压抑过后的反弹吧!

结语

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情,在古代,一个男子可以成婚了,就意味着他真正长大成人了。

古代的帝王们,往往都是举行成人礼以后,才开始亲政的。因此用“春宵一刻值千金”来形容洞房花烛夜,也并不为过。

只不过大家用到的,本非苏轼诗句中的本意。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很多名句,最后都被扭曲成了别的意思,“春宵一刻值千金”也不能例外。

古代的儿童还要背《千家诗》,所以他们原来是知道“春宵一刻值千金”本义的,现在的儿童已经不读《千家诗》了,那么苏轼一番“劝学”的善意,也白白地被辜负了。

希望大家读懂了这首诗后,可不要只记得:春天的晚上很宝贵,当及时行乐。也该听听夫子的话:多留出一点时间,用功读书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