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灞桥农村的三周年祭礼(随笔)
“五幸哥,你写了一辈子,你知道人死了为啥要过个三年?”在忙活老伴肖彩风三年祭日时,四弟高七幸猛不丁儿的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虽然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受新寺村“红事叫,白事到”的良好村风影响,遇上谁家老了人的白事,下班回来无论迟早都会前去给乡党“帮忙”。对过三年的这个祭日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我懵懂的摇了摇头。
年轻时修电机的谢一村龚玉斌,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活跃乡村的吹鼓手“头儿”,专门“顾事”。他能用粗糙的手在电子琴上弹奏出如泣如诉、心酸断肠的曲子,看着我尴尬的样子,此时候给我解围:“这伢里边有个说头呢”。
四弟高七幸嗓音宏亮,时常给十里八乡的乡党"应事”,耳闻目染,好象对三年祭日了解的多,他对我"卖牌":“有这个日子,是要儿女们替先人还帐呢”!
“还帐”?从高七幸、龚玉斌俩位兄弟断断续续的谈论中,我渐渐地听出了端倪:一个娃从生下来到三岁,这个时候是吃屎的娃,不知道个啥,父母在这三年可以说,黑明连夜操不尽的心,劳不尽的神,这吃啊喝啊,热啊冷啊,屙啊尿啊,电啊火啊,都要角角不漏,马虎不得。等娃过了三岁,稍大一些,父母就省心的多了。为什么过去无论当官的,为宦的,还是经商的,挖炭的,父母亲仙逝“老”了,便是"天”塌下来了,宁肯在外面的官可以不当、事可以不做回来,在坟前搭个棚棚三年“守孝”;还有风俗老了人三年内在自家门口不挂红灯笼、不贴红对联、不放鞭炮的讲究,以示对亡灵的敬重。
“不说不知道,说了才开窍”。人么,真是活到老,经不了。三年“祭日”竟然还有如此的来历和讲究,让我这个“穷秀才”茅塞顿开,长了一番知识,乡村里的流传下来的习俗还真的有点文化。
正月二十日,是老伴肖彩凤谢世三周年祭日。从正月十五日起开始,四弟高七幸就开始张罗忙活起来了。要考虑村子拆迁后人员来的多少、疫情防控方面的松紧,还有征求家属意见、综合权衡事情规模与大小,然后联系确定乐人和服务队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也真是辛苦他了,我从心里很感激老四。
扯远了,言入正题。农村“三年祭日”过事,较之于人刚倒头时的“埋人”,要整端得多,好就好在主家有时间来准备“过事”。
老人去世了三周年的“祭祀”,是儿女们守孝的尽期,也是对老去之人最后一次的群体“祭奠”。
按照风俗,祭日先天的十二点午后,主家的子女们就开始布置亡者的灵堂了。一般情况,纸扎、食品果盒由女儿负责,没女的由侄女、外甥女去完成。农村里有句俗话说得好,“过事是过女呢”,在这个时候体现得此言不虚。
请的乐人下午五点起事。来早的只能在村口、大路边等,时间到了才能进门。民间不是有“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吹手来得道早,在大门外候着”一说,正是说的乐人进门的时间。
白事过得就是个乐人。有了吹鼓手,就有了过事的气氛,事情也就有了个样样行行。
吹手一进门,先要在“灵堂”前唱“三回戏”,叫“烘棚”,实则是打招呼、吸引人呢。然后孝子在“喝礼生”的喊叫声中,进行安主、升守门纸、贴黄色对联等一系列的程序。
忙完了这些,天色己黑。这会到了去墓前接灵回家的时候,前边一人打灯,一人端盘,乐人吹打着,男孝子后边跟着,浩浩荡荡,在坟前明烛上香响炮,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虔诚的跪拜,接“灵”返回。问到家门口,有人将坟前带回燃着的“满把香”,一根根分发给门前候主的女孝子,女孝哭天嚎地,在乡嫂的搀扶下,偕同男孝子接灵到灵堂。
接亡灵只接平辈,顺序按年龄来排先后;老了未过三周年的不接,据说,人走未过三年的,魂还依然在家里边,不用去接。
祭日正事这天十二点前,是最忙碌的时间。太阳刚冒红,哀乐就响起来了。在哀乐声中,灞桥有名的糊辣汤稍子面就开咥了,流水席,一拨接一泼,一直吃到十点多。孝子则排成队,在乐人的陪伴下,按长幼、先后顺序一家家的迎礼。
迎礼是乐人最喜欢干的“营生”。每迎一家“礼”,亲戚便会象城里人发小费似的,给乐人封一个“份”。收下的“份”约定俗成,归应事的头,因为头儿劳神多,谁也没意见。
祭日最为精彩的是午时的“封神”。四弟高七幸告诉我,十二点是个杠杠,亡人在之前还是人,之后就成了“神”。也就是午前是“白事”,午后便成了喜事了。
在老伴肖彩凤三周年“祭礼”现场,我看到,在鼓乐声中,乡党们在“封神”前将先日刚贴的黄对联撕掉,又换上了红对联;我目睹到农村亡者三年“封神”祭祀的“三献”(献茶、献饭、献果)、鸣礼炮、烧纸钱、脱“孝袍”等繁琐且有意思的全过程,让我又多了一点更直观的感受。
灞桥一带农村对老去之人过世三周年的“祭奠”,其习俗能经久不衰传续下来,自会有他存在的士壤和理由。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想,这样方式的“祭祀”,既是对逝者的一种纪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心理安慰,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唤醒后人的孝悌意识……。
作者简历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20岁从写新闻报导开始,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体先后发表新闻、文学稿件数百篇,曾经是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在中国的传统丧葬礼仪中,流行着多种多样的奠祭方式,如哭祭、文祭、烧祭、供祭、酒祭等。其中烧祭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即在不同的时间点,通过焚烧冥币、明器、纸扎等祭奠死者,民间常见的有“烧七”、“烧百日”和“烧周年”。
95154殡葬服务网
烧七,指从死者亡日算起,丧家每隔七日到坟地烧纸祭奠一次,直到七七第四十九天为止。烧百日,指在亲人死亡满百天时的祭奠,依此类推,烧周年,指满一年的烧祭,第二、三周年也有相同的活动。除了集中于上述的丧葬和守孝期内,烧纸祭奠也散见于此后的其他日子中,如死者的忌日、各种祭祀年节等。不同的烧纸祭祀含义略有不同,如丧葬期内的烧七多是对亡灵和鬼魂的祭祀,之后的烧祭则多为祖先祭祀。
在诸多祭日中,“五七”和“三周年”最为隆重,俗称:“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下文就烧七和三周年这两个祭日,稍作介绍,以期对民间祭奠仪式有所了解。
烧七,亦称做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奠祭习俗。其大致内容是:在死者初亡后的四十九天内,亲属每隔七天开设一次斋会,奠祭亡魂,前后共七次。做七习俗源于何时何地何种观念,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即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备;相应的在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七日散尽而人最终归西,故有以七日为忌,每七烧纸祭奠的习俗,称作烧七。
当然也有其他说法,如源于佛教说、道教说、周代“虞祭”等,都可作为参考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习俗。民间的烧七礼俗也有不少讲究。如在活动内容上,头七、二七应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僧道诵经;三七、四七,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有设望乡台、墓祭等仪式;六七由女儿或侄女备酒饭祭奠;七七供奉祭奠,并请僧道诵经除灵等。此外,烧七还有其他讲究,如“犯七”、“摸七”时还要有一些特殊的习俗。
“犯七”又称“犯天七”,指烧七之日逢“七”(当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的情况,丧家要到坟上祭拜,烧纸钱,插纸旗。有的地方在三七时犯七,还有特殊的礼俗,即准备21面小纸旗,一把纸制小雨伞,插在新坟上,并带一小桶水,用手向坟的四周泼洒,口呼先人尊称,道:“风来旗内裹,雨来伞内躲。”有的地方凡遇犯七,便要按死者岁数插相应的小纸旗。
“摸七”是指当烧七日逢“八”(当月的初八、十乂、、二十八)的情况,孝子要到坟上先烧纸祷告:“带你回家”,并将随身带来的芦柴放在地上拖至家里,烧七后再将其拖到坟地,意为送亡亲灵魂回墓。
此外,有的地方对各七的时辰和人数也有一些规定,如头七上午十一时,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后推迟半小时左右。参加烧七人数要一次比一次增加,参加烧头七者,每七均要参加,如一次缺席,则被视为不吉。烧头七时,对是否能参加烧到七七的人要充分估计,烧头七人数越少越好。在这七个七中,以五七最为重要,所以有“五七为大七”、“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等说法。
民间有一种俗信认为,死者只有到五七时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会在那天登上阴间的望乡台,眺望阳界的家人。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五七前夜搭“望乡台”的习俗。苏州一带则有“喊五更”的礼俗,即在这天五更时分,孝子们打开大门,向西连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在灵前痛哭,并设酒菜奠祭。也有的地方在五七当天,由丧家带着纸扎、冥币和香烛等到坟地祭祀等等。
除了五七之外,民间还特别重视烧三周年,有“三年为大祭”的说法。烧三周年一般有捧亡灵牌位和墓祭两项内容。前者源于民间认为亡灵牌位在家不得过三个冬天的俗信,故不到三周年就要捧亡灵牌位,将其安放到祖庙。实际上这种仪式也是丧家脱孝,宣布结束守丧的标志。丧家择好日子后,通知服孝的亲属前来脱孝。届时还要举行墓祭,大致类同于下葬时的规格,延请僧道诵经,到坟地焚烧纸币、冥器,供奉酒馔,加以奠祭、哭悼。墓祭之后,燃放鞭炮,为其上梁,祝其安息。此后子女不再守孝,可以脱去孝服,恢复正常生活。
不管怎么样,烧七和烧三周年等活动都是民间传统丧葬礼仪中重要的奠祭方式,寄托着生者无尽的哀思和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是对亡亲者的一种安慰。
#暑期创作大赛#
人死后第一年忌日也称周年忌,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在这一天,家人和朋友会进行一些纪念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那么,周年忌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周年祭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这一天,人们会烧纸、银元宝、金元宝等,上供,馒头也是必不可少的,还可以买些水果等供品。祭奠逝者应该尊重宗教、民族当地的风俗,祭奠结束需要招待亲属。
金元宝
其次,祭祀逝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祭祀礼仪可以增加亲人之间的联系,加强感情,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在烧纸钱摆祭品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希望先人在另一个世界有酒有肉有钱花,还能以此表达对他们的孝顺和怀念。祭品种类可以多样,一般说来,只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日用品,都可以作为祭祀品。
祭祀品
总之,人死后第一年忌日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需要通过祭奠和祭祀活动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在举行这些活动时,应该尊重宗教、民族当地的风俗,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避免引发火灾等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