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面相命理

头顶风云一身酸是什么生肖(头顶风云一身酸是什么生肖打一正确的生肖)

时间:2024-01-12 22:42:04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一分钟视频带您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

人人有份的十二生肖,源于先秦,定型于汉代,其排列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至今未更改过。这个排列顺序,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这样排序?是古人随意为之还是刻意安排?

视频加载中...

说法一: 以生活习性作息规律排序

对十二生肖的排序,许多人觉得很不合理,如清代《吴下谚联》的作者就愤愤不平地说:“以猪为末,尤可言也,以鼠为头,其谁服之?夫以龙之神灵,虎之威猛,风云拥卫之物,乃颓乎中间,虽驾猪之上,已屈鼠之下矣,岂不悖哉!”自宋代以来,一些喜欢刨根问底的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十二生肖是对应十二地支,即子配鼠,丑配牛,寅配虎,卯配兔,辰配龙,巳配蛇,午配马,未配羊,申配猴,酉配鸡,戌配狗,亥配猪。因十二地支又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有人便根据十二生肖的生活习性及作息规律解释其排序。

如明人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中说:“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其气则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戌时方夜,而犬则司夜之物也,故戌属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时,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一无所知,故亥属猪。”

还有人写了一首诗来佐证这一说法:“夜半子时闻鼠声,丑时喂牛忙不停。天明寅时虎归山,卯时野兔田乱蹦。辰时有雨龙所使,巳时蛇躲阴草丛。午时骏马正安歇,未时羊群出圈棚。野猴申时方上树,家鸡酉时定入笼。戌时看门方用狗,亥时笨猪睡正浓。”不过,这种说法虽然有趣,但经不起推敲。如公鸡最明显的习性是早上打鸣,应与卯时相对应,而不应配属酉时。

说法二:十二地支甲骨文与生肖动物形象相对应

十二地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属阴,即排在奇数位的属阳,在偶数位的属阴。有人发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生肖,其足趾也有阴阳之分,与奇数地支相对应的生肖,其足趾是奇数,与偶数地支相对应的生肖,其足趾是偶数。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宋人洪巽,他在《旸谷漫录》中,将生肖分为阴阳两类:牛四趾,为偶;虎五趾,为奇;兔四趾,为偶;龙五趾,为奇;马一趾(单蹄),为奇;羊四趾,为偶;猴五趾,为奇;鸡四趾,为偶;狗五趾,为奇;猪四趾,为偶。这十种生肖,其足趾的奇偶与所对应的地支奇偶相符。剩下的鼠和蛇,蛇无足而舌两分,可归入偶数类。鼠前足四趾,为偶,后足五趾,为奇,奇偶都有,为何要将它与子时相对应呢?明代学者戴冠解释说,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鼠的前足趾为偶数,后足趾为奇数,正好与子时相配。古人将鼠列为十二生肖之首,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有学者发现,十二地支的古字里隐藏着十二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地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有一定的相似度,其中最典型的是“巳”字和“亥”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皆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农历四月为巳月,此时阳气大盛,阴气已藏,而蛇属冷血动物,入冬后开始冬眠,至来年立夏之后便结束冬眠期,故“巳”字的笔划以蛇形象之,长而盘曲垂尾,很像一条蛇。《说文解字》又说:“亥为豕,与豕同。”可见“亥”和“豕”,都是猪的象形字。

此外,今人还考证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似之处,从而猜测十二地支有可能就是十二生肖的象形字。

但这种猜测颇难自圆其说。首先,十二地支的古字中只有“巳”字和“亥”字像蛇和猪,其他字虽然也有象形字,但不是像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如“子”字,像万物滋生之形,又像婴儿的头部与手足之形,而不是像一只老鼠。其次,虽然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有对应关系,但二者并不同源。十二地支在殷商时期已开始使用,而十二生肖在春秋时期才出现,至东汉才定型。是先有十二地支,后有十二生肖。如果在造字时十二地支便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话,便意味着生肖与地支同时产生了。显然,这与史实不符。

说法三:从古代天文学角度进行解释

有人试图从古代天文学的角度对十二生肖的排序加以解释。明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引述王鏊的观点称:“二十八宿分布周天以值十二辰,每辰二宿,子午卯酉则三,而各有所象。”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是:子与女、虚、危三宿对应,因虚宿像鼠,故与子相应的生肖便是鼠;丑与斗、牛二宿对应,因牛宿像牛,故与丑相应的生肖便是牛;寅与尾、箕二宿对应,因尾宿像虎,故与寅相应的生肖便是虎;卯与氐、房、心三宿对应,因房宿像兔,故与卯相应的生肖便是兔;辰与角、亢二宿对应,因亢宿像龙,故与辰相应的生肖便是龙;巳与翼、轸二宿对应,因翼宿像蛇,故与巳相应的生肖便是蛇;午与柳、星、张三宿对应,因星宿像马,故与午相应的生肖便是马;未与井、鬼二宿对应,因鬼宿像羊,故与未相应的生肖便是羊;申与觜、参二宿对应,因觜宿像猴,故与申相应的生肖便是猴;酉与胃、昴、毕三宿对应,因昴宿像鸡,故与酉相应的生肖便是鸡;戌与奎、娄二宿对应,因娄宿像狗,故与戌相应的生肖便是狗;亥与室、壁二宿对应,因室宿像猪,故与亥相应的生肖便是猪。

一分钟视频带您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

人人有份的十二生肖,源于先秦,定型于汉代,其排列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至今未更改过。这个排列顺序,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这样排序?是古人随意为之还是刻意安排?

视频加载中...

说法一: 以生活习性作息规律排序

对十二生肖的排序,许多人觉得很不合理,如清代《吴下谚联》的作者就愤愤不平地说:“以猪为末,尤可言也,以鼠为头,其谁服之?夫以龙之神灵,虎之威猛,风云拥卫之物,乃颓乎中间,虽驾猪之上,已屈鼠之下矣,岂不悖哉!”自宋代以来,一些喜欢刨根问底的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十二生肖是对应十二地支,即子配鼠,丑配牛,寅配虎,卯配兔,辰配龙,巳配蛇,午配马,未配羊,申配猴,酉配鸡,戌配狗,亥配猪。因十二地支又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有人便根据十二生肖的生活习性及作息规律解释其排序。

如明人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中说:“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其气则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戌时方夜,而犬则司夜之物也,故戌属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时,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一无所知,故亥属猪。”

还有人写了一首诗来佐证这一说法:“夜半子时闻鼠声,丑时喂牛忙不停。天明寅时虎归山,卯时野兔田乱蹦。辰时有雨龙所使,巳时蛇躲阴草丛。午时骏马正安歇,未时羊群出圈棚。野猴申时方上树,家鸡酉时定入笼。戌时看门方用狗,亥时笨猪睡正浓。”不过,这种说法虽然有趣,但经不起推敲。如公鸡最明显的习性是早上打鸣,应与卯时相对应,而不应配属酉时。

说法二:十二地支甲骨文与生肖动物形象相对应

十二地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属阴,即排在奇数位的属阳,在偶数位的属阴。有人发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生肖,其足趾也有阴阳之分,与奇数地支相对应的生肖,其足趾是奇数,与偶数地支相对应的生肖,其足趾是偶数。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宋人洪巽,他在《旸谷漫录》中,将生肖分为阴阳两类:牛四趾,为偶;虎五趾,为奇;兔四趾,为偶;龙五趾,为奇;马一趾(单蹄),为奇;羊四趾,为偶;猴五趾,为奇;鸡四趾,为偶;狗五趾,为奇;猪四趾,为偶。这十种生肖,其足趾的奇偶与所对应的地支奇偶相符。剩下的鼠和蛇,蛇无足而舌两分,可归入偶数类。鼠前足四趾,为偶,后足五趾,为奇,奇偶都有,为何要将它与子时相对应呢?明代学者戴冠解释说,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鼠的前足趾为偶数,后足趾为奇数,正好与子时相配。古人将鼠列为十二生肖之首,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有学者发现,十二地支的古字里隐藏着十二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地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有一定的相似度,其中最典型的是“巳”字和“亥”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皆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农历四月为巳月,此时阳气大盛,阴气已藏,而蛇属冷血动物,入冬后开始冬眠,至来年立夏之后便结束冬眠期,故“巳”字的笔划以蛇形象之,长而盘曲垂尾,很像一条蛇。《说文解字》又说:“亥为豕,与豕同。”可见“亥”和“豕”,都是猪的象形字。

此外,今人还考证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似之处,从而猜测十二地支有可能就是十二生肖的象形字。

但这种猜测颇难自圆其说。首先,十二地支的古字中只有“巳”字和“亥”字像蛇和猪,其他字虽然也有象形字,但不是像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如“子”字,像万物滋生之形,又像婴儿的头部与手足之形,而不是像一只老鼠。其次,虽然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有对应关系,但二者并不同源。十二地支在殷商时期已开始使用,而十二生肖在春秋时期才出现,至东汉才定型。是先有十二地支,后有十二生肖。如果在造字时十二地支便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话,便意味着生肖与地支同时产生了。显然,这与史实不符。

说法三:从古代天文学角度进行解释

有人试图从古代天文学的角度对十二生肖的排序加以解释。明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引述王鏊的观点称:“二十八宿分布周天以值十二辰,每辰二宿,子午卯酉则三,而各有所象。”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是:子与女、虚、危三宿对应,因虚宿像鼠,故与子相应的生肖便是鼠;丑与斗、牛二宿对应,因牛宿像牛,故与丑相应的生肖便是牛;寅与尾、箕二宿对应,因尾宿像虎,故与寅相应的生肖便是虎;卯与氐、房、心三宿对应,因房宿像兔,故与卯相应的生肖便是兔;辰与角、亢二宿对应,因亢宿像龙,故与辰相应的生肖便是龙;巳与翼、轸二宿对应,因翼宿像蛇,故与巳相应的生肖便是蛇;午与柳、星、张三宿对应,因星宿像马,故与午相应的生肖便是马;未与井、鬼二宿对应,因鬼宿像羊,故与未相应的生肖便是羊;申与觜、参二宿对应,因觜宿像猴,故与申相应的生肖便是猴;酉与胃、昴、毕三宿对应,因昴宿像鸡,故与酉相应的生肖便是鸡;戌与奎、娄二宿对应,因娄宿像狗,故与戌相应的生肖便是狗;亥与室、壁二宿对应,因室宿像猪,故与亥相应的生肖便是猪。

上官婉儿的形象演变:从“忠心奉上”到“死有余辜”

作者丨杨永康 张宇轩

碑刻墓志是对传世文献极好的补充,《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的出土备受学界瞩目,它的出土颠覆了学界对上官婉儿的传统认知,让我们看到了上官婉儿另外一种形象,出土墓志与传统史传之间的巨大差异引发了学者的关注。

在以《旧唐书》为代表的传统史传中,上官婉儿的形象是反面的,弄权,死有余辜;在新出土的墓志中上官婉儿的形象则是正面的,忠心奉上,无辜受难。同一个上官婉儿,形象差异何以如此巨大?笔者认为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对上官婉儿形象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出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总第20卷》,杨共乐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版。

忠心奉上:“唐隆”与官方墓志对上官婉儿形象的塑造

景龙四年

(710)

,唐中宗李显去世后,韦皇后为控制朝政,与党羽拥立了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同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了,唐睿宗李旦登上了皇位,改元景云,是为唐隆。上官婉儿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不幸殒命,《旧唐书》本传云:“及韦庶人败,婉儿亦斩于旗下。”《资治通鉴》云:“及隆基入宫,昭容执烛帅宫人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很显然,上官婉儿是被李隆基有意杀害的。上官婉儿作为中宗朝的权势人物,她的死颇值玩味。

曾有学者认为上官婉儿之死是受到了韦皇后的牵连,因为她与韦氏关系密切而被李隆基所杀。然而2013年出土于陕西咸阳的上官婉儿墓志却否定了这一说法,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她跟太平公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正是因为与太平公主走得太近,引起李隆基的猜忌,最终导致婉儿被杀。

唐隆发生在六月二十日,上官婉儿死于这一天,时隔两月,朝廷于八月二十四日,为上官婉儿举办了葬礼,墓志也随之下葬。新出土墓志透露出一些极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记载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斗争的事迹,这一史实为传世文献所无,值得特别重视。“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始就痊平。表请退为婕妤,再三方许。”李明、耿庆刚解读为“上官昭容极力与韦后、安乐划清界限,甚至不惜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仇鹿鸣将这段史料解读为“上官婉儿以死劝谏中宗除去韦后”。上官婉儿与韦后、安乐公主的激烈斗争令人惊讶,因为这样的记载不见于传世文献,并且颠覆了婉儿与韦后同党的传统认知。

这段材料大致可以解读为:中宗上台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放任韦后、安乐公主发展各自的势力,婉儿感受到威胁,因而劝谏中宗,希望他能够限制韦后、安乐公主的势力,婉儿的劝谏没有得到中宗的采纳,婉儿被迫饮鸩极谏,差点死去。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婉儿劝谏的诉求应该是限制韦后、安乐公主的势力,并非完全铲除韦后、安乐公主。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婉儿当然明白完全铲除韦后、安乐公主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婉儿劝谏的时间,以上两文并没有明确指出。笔者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神龙二年

(706)

李重俊被立为太子以后至李重俊发动景龙

(707)

之前这段时间。神龙二年七月,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但因不是韦后所生,颇受猜忌。安乐公主也多次请求中宗废掉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感觉太子地位受到威胁,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应该指的就是这一历史背景。《景龙文馆记》有云:“

(婉儿)

自通天后,逮景龙前,恒掌宸翰。”则景龙之后,婉儿离开政治中枢。结合墓志的记载,可以推知神龙年间婉儿已经与韦后、安乐公主产生矛盾,结果婉儿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败,最终由昭容降级为婕妤,受此影响婉儿在景龙后淡出政治中枢。墓志对婉儿饮鸩极谏事迹的记载极为重要,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婉儿与韦后集团的关系。韦后、安乐公主是唐隆的主要对象,婉儿与她们斗争的事迹自然会被当作重要的功绩加以放大宣扬,墓志详细叙述婉儿饮鸩极谏的惨烈情节,婉儿“忠心奉上”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

其次,隐讳了上官婉儿的死因。“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之际”,墓志虽然明确表示上官婉儿之死实属无辜,但也有意隐讳了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所杀的史实。

最后,记载了朝廷对上官婉儿的礼葬。“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造制命,礼葬赠官。”上官婉儿死后,朝廷按照礼制进行安葬,哀荣备至。“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500匹,遣使吊祭,词旨稠缪。”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之死极为哀伤,由此也可以看出两人关系极为密切。

与旧、新《唐书》上官婉儿传相对比,墓志中上官婉儿的形象截然相反。通读墓志可知,此时官方对上官婉儿评价非常正面,“光前绝后,千载其一”。墓志中上官婉儿的形象很是美好,德才兼备,忠心奉上,无辜受难。墓志对婉儿的评价基本上与中宗朝《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

(709)

相一致。反观与上官婉儿同一天殒命的韦皇后、安乐公主,她们的境遇就比较悲惨,“枭后及安乐公主首于东市。翌日,敕收后尸,葬以一品之礼,追贬为庶人;安乐公主葬以三品之礼,追贬为悖逆庶人”。在被处死后的第二天,二人就被贬为庶人,降级安葬,由此亦可证明婉儿并非韦后同党。

同样都在唐隆中被李隆基处死,为何官方态度反差如此之大呢?根本原因在于上官婉儿与李旦、太平公主属于同一阵线,共同反对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李旦通过唐隆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忘记这位昔日的政治盟友,朝廷以原官礼葬婉儿并做出了较高评价。

郑雅如先生曾指出:“景龙四年

(710)

六月,中宗突然驾崩,韦后于京城布署重兵,遍布诸韦亲党于要地,企图临朝称制;史书记载婉儿与太平公主合谋,于遗制中引‘相王旦参谋政事’,试图牵制韦后,韦后及党羽不欲相王分权,不惜违反遗诏,此乃婉儿非属韦党最有力的证据。中宗之死出于突然,婉儿却能在紧要关头与太平公主合谋,最合理的解释是,在此之前,彼此早已声气相通。史书所谓婉儿‘归心王室’,可与此事合观,反映中宗朝后期婉儿与相王、太平公主应属于同一阵营,而非韦后。”墓志的出土进一步坐实了这一观点,早在神龙年间婉儿就与韦后、安乐产生了矛盾,以贬官收场。婉儿死后,太平哀伤,墓志毫不避讳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亲密关系。

李明、耿庆刚二位先生认为,太平公主与婉儿同龄,同在宫中长大,具备频繁接触的条件,婉儿曾与武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太平公主与婉儿有私交和相同政见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们进一步推测,上官昭容的安葬,太平公主有游说睿宗的莫大之功。所言甚是,正是因为与太平公主的亲密关系,即使此时的李隆基已经贵为太子,朝廷也没有将婉儿列入逆臣名单,坚持对婉儿葬之以礼。仇鹿鸣先生说:“但从志文的书写及葬事的安排中,仍可看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互相角力的痕迹。”婉儿曾与太平公主合谋,于遗制中引“相王旦参谋政事”,立有拥戴之功,婉儿没有因此受到官方的追赠和封赏,这么重要的事迹被墓志有意隐没,显然是官方也顾及了李隆基的立场。总之,墓志中婉儿“忠心奉上”的形象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博弈的结果,双方都可以接受。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同属一个阵营,李隆基为什么要有意诛杀上官婉儿呢?郑雅如先生认为,“婉儿之死除了因她曾为武氏,也由于她身为女性却掌握权力、左右朝政,故不为李隆基所容”。笔者认为后者是李隆基诛杀上官婉儿的重要原因。上官婉儿如果活着,就会以拥立之功受到李旦重用,这种局面的出现对李隆基极为不利。婉儿身处禁内,政治能力突出,一定会对李旦继续施加强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和太平公主联手了。为了减少一个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李隆基对待婉儿的态度肯定是必欲除之而后安,同为女性且久经政治风暴历练的太平公主也一定会洞悉李隆基的心思,对其处死婉儿保持警觉。随着韦武集团覆灭,李旦登上帝位,相王集团与韦武集团的矛盾转化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太平公主开始利用婉儿之死大做文章,对李隆基发动攻击。

天子良辅:“追复昭容”与上官婉儿形象的进一步美化

如前所述,朝廷对上官婉儿的礼葬背后已经反映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不和。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有意加害,朝廷却大张旗鼓地礼葬婉儿,将她塑造成忠心奉上、无辜受难的忠臣形象,丝毫不顾及已经贵为皇太子李隆基的感受,这背后显然有太平公主的推波助澜。上官婉儿葬礼之后不久,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逐渐公开,进入白热化阶段。景云二年

(711)

,二人彻底决裂。“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以危太子”,“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宋璟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在两人矛盾彻底公开的情况下,太平公主开始利用上官婉儿话题持续向李隆基施压,通过抬高婉儿的地位、美化婉儿的形象打击李隆基。

首先,推动朝廷对上官婉儿进行追赠。上官婉儿最初是以本官婕妤下葬的,故墓志所用标题为“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志盖却题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志盖即官方追赠的产物。“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谥曰惠文。”在上官婉儿葬礼举办近一年后,朝廷又提高了上官婉儿的身份,并追赠了谥号。追复官职、追赠谥号等举措是在政治层面上对上官婉儿功德的进一步肯定。张说《昭容上官氏碑铭》即作于此时,与墓志相比,碑铭更加抬高了上官婉儿的品行:“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乃生灵媛,祚我圣君。精微其道,焕炳其文。三光错行,昭容纲纪。百揆繁会,昭容条理。外图邦政,内谂天子。忧在进贤,思求多士。”

墓志表其忠,碑铭彰其贤,婉儿被进一步塑造成了天子良辅;碑铭还进一步点出上官婉儿之死为无辜受难:“忠孝心感,天焉报之?吉凶有数,邱焉祷之?如彼九日,羿焉暴之?如彼三良,秦焉悼之?”好人没好报,婉儿为忠臣贤臣,却落得个被李隆基处死的下场。不难想象,官方进一步抬高上官婉儿的行为一定是太平公主操纵的结果,抬高婉儿也就是贬低李隆基。通过此举可以讥讽李隆基滥杀忠良,并向其。“天子良辅”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有意杀害,这对李隆基的个人形象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与赠谥“惠文”相表里,推动朝廷为上官婉儿编撰文集。传统说法认为,上官婉儿的文集是由李隆基于开元初下令撰成的,经过陈祖言、郑雅如二位先生考订,上官婉儿的文集正是在太平公主的推动下编撰而成的,时间应该在景云年间。李明、耿庆刚也认为:“《旧唐书》记载: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新唐书》系年于开元初。直到陈祖言作《张说年谱》,才认为此说有误,将张说此序写作时间系于景云二年

(711)

,可谓灼见”。序文末段叙述编纂文集的缘起提到:“镇国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尝共游东壁,同宴北渚,倏来忽往,物在人亡。悯雕管之残言,悲素扇之空曲。上闻天子,求椒掖之故事;有命史臣,叙兰台之新集。由此可知请为上官昭容编纂文集的正是太平公主,上表的对象是其兄唐睿宗,不是后来的唐玄宗这一说法。”

开元初,太平公主已被李隆基赐死,张说已被罢相,不可能奉李隆基之命编撰上官婉儿的文集。张说《昭容上官氏碑铭》主要赞扬上官婉儿的品行功德,《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则极力称颂上官婉儿之才华,“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咸同宿构”。更让人吃惊的是,序中堂而皇之地记载了上官婉儿“秤量天下”的“趣闻”:“初沛国夫人之方娠也,梦巨人俾之大秤,曰:‘以是秤量天下。’既而昭容生。弥月,夫人弄之曰:‘秤量天下,岂在子乎?’孩遂哑哑应之曰:‘是。’生而能言,盖为灵也。越在襁褓,入于掖庭,天实启之,故毁家而资国;运将兴也,故成德而受任。”本来只是夸张的私家小说,却被郑重其事地记载在官方的文本之中,上官仪、上官庭芝因罪伏诛反倒成全了一段“毁家而资国”的佳话,“秤量天下”的故事使上官婉儿“天子良辅”的形象进一步坐实。

太平公主如此美化上官婉儿,其背后的用意很明显,婉儿功德越大、才华越高,李隆基则罪孽越重矣。如此有才华之人却被李隆基杀害,他是多么的嫉贤妒良。太平公主抬高上官婉儿也是抬高自己,重视婉儿也就是爱惜人才。太平公主也可以利用这一动作拉拢婉儿门下的文士集团,壮大自身的势力。

总之,因为上官婉儿曾反对过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在唐隆之前与李旦、太平公主、李隆基属于同一阵营,尽管在唐隆中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有意加害,李旦上台之后从大局出发还是对上官婉儿进行了礼葬,婉儿身后哀荣备至,所以墓志中的形象正面积极。唐隆之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很快公开化,太平公主故意利用上官婉儿身后事打击李隆基。婉儿被朝廷追赠昭容,并赠谥“惠文”,婉儿地位被进一步抬高,个人形象也被进一步美化,墓志中“忠心奉上”的婉儿被拔高到“天子良辅”,婉儿“无辜受难”的形象愈加凸显。然而,上官婉儿的正面形象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太平公主在政治上的失败,上官婉儿的形象也随之跌至谷底。

死有余辜:“先天”与国史对上官婉儿形象的重塑

先天二年

(713)

爆发的“先天”,对唐代国史中上官婉儿形象的确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延和元年

(712)

八月,唐睿宗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先天二年

(713)

七月,太平公主等人图谋,“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军作乱”。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党羽诛杀殆尽。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毁。随着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彻底被李隆基打倒,早已死去的上官婉儿也受到牵连,其墓也同时被毁。坟墓被毁意味着官方给予墓主的礼遇被取消,也意味着墓主在政治上被打倒,生前为朝廷所做的贡献被彻底否定,同时也意味着官方对上官婉儿评价的改变。受太平公主所累,国史中的婉儿形象发生了逆转式的改变。

先天以后,威胁李唐皇权的各种政治势力已悉数瓦解殆尽,唐朝政治进入了相对稳定期。“开元四年

(716)

十一月十四日,修史官刘子玄、吴兢撰《睿宗实录》二十卷,《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成,以闻。”这次修史活动形成了三朝实录的最终定本,标志着官方对“武周革命”至“先天”期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进行了盖棺定论。《旧唐书》中上官婉儿的形象也是在这次修史活动中最终定格的。上官婉儿死于“唐隆”,按照唐代实录的编撰原则,她的官方传记应该附在《睿宗实录》之中,上官婉儿历史形象的塑造、生平事迹的书写以及历史评价自然要掌握在李隆基手中。学界公认《旧唐书》史料主要取自实录、国史,《旧唐书》中上官婉儿形象主要从《睿宗实录》继承而来的。由是观之,《旧唐书·上官婉儿传》虽然成书于五代时期,但其主要文本还是体现着李隆基的意志和唐代官方的立场。

与官方墓志中上官婉儿形象相比,唐代国史对她的塑造是颠覆性的。墓志中,上官婉儿忠心奉上,与韦后、安乐公主进行过斗争,而《旧唐书》中的上官婉儿则秽乱宫闱、挟势弄权,与韦武集团沆瀣一气。显而易见,唐代国史故意对婉儿进行了丑化和贬低。

首先,虚构婉儿与人私通的事迹,指责其秽乱宫闱。“婉儿既与武三思,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上官婉儿为中宗昭容,却与武三思关系混乱,秽乱宫闱。不仅如此,婉儿还与外朝官员私通,“婉儿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湜尝充使开商山新路,功未半而中宗崩,婉儿草遗制,曲叙其功而加褒赏”。据本传记载,上官婉儿因为与崔湜私通,所以利用职务之便,在中宗遗制中对崔湜进行了褒赏。这件显然是捏造的,《旧唐书·崔湜传》说:“睿宗即位,出为华州刺史,俄又拜太子詹事。初,湜景龙中献策开南山新路,以通商州水陆之运,役徒数万,死者十三四。仍严锢旧道,禁行旅,所开新路以通,竟为夏潦冲突,崩压不通。至是追论湜开山路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据此,追论崔湜开山路功,事在睿宗朝,此时婉儿已死,何来草遗制加褒赏之事?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崔湜关系密切固然是事实,但是说婉儿与他们,显然是恶意丑化。在封建时代,对女性形象的贬低莫过于指责其失贞。

其次,有意隐没婉儿与韦后、安乐公主斗争的史实,捏造其与韦武集团同流合污。如前所述,婉儿在节愍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之前,就已经公开与韦后、安乐公主进行斗争,其要求中宗限制韦后、安乐公主的诉求是有利于李重俊的。武三思的立场则倾向于韦后和安乐公主,“三思既与韦庶人及上官昭容私通,尝忌节愍太子,又因安乐公主密谋废黜之”。假如朝廷立安乐公主为储,武氏后人有可能继承皇位,对武三思和武崇训是有利的,因而在废李重俊的问题上韦、武是一致的,这也直接导致武三思父子在景龙中被杀。上官婉儿与韦武集团在政治立场上有根本的分歧,由此看来,婉儿即便与武三思相熟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十分亲密。《旧唐书》对他们关系的描述却恰恰相反,“(中宗)受上官昭容邪说,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婉儿既与武三思,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唐代国史指责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关系密切,采取“尊武抑李”的政治立场,显然是为了将婉儿与韦武集团捆绑在一起进行丑化。

从墓志所载上官婉儿与韦后、安乐公主斗争的史实,以及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合谋共立李旦参谋政事的做法来看,“归心王室”恐怕早就是上官婉儿的政治选择,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李重俊发动“景龙”之后。上官婉儿传说韦后与武三思私通是靠婉儿居中牵线搭桥,这样的记载实属夸张,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三思与李显本来就是亲家,加之早已形成的李武一体政治格局,两家关系自然亲密,何须婉儿多此一举。武三思与韦后下双陆棋,李显点筹,就两家的亲密关系而言并不是十分出格的事,然而经过史官有意涂抹,亲家之间的普通游戏就被歪曲成秽乱宫闱的丑事了。上官婉儿传有意隐没了上官婉儿“归心王室”的政治立场,污蔑其与韦武同流合污,根本用意还是对上官婉儿进行丑化和贬低。

最后,虚构婉儿与李重俊之间的矛盾,将其塑造成引发“景龙”的首祸。神龙三年

(707)

七月,太子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思冲、李千里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之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李重俊被部下杀死,是为“景龙”。根据《旧唐书·上官婉儿传》的记载,婉儿是引发李重俊的首祸。“婉儿既与武三思,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节愍太子深恶之,及举兵,至肃章门,扣阁索婉儿。婉儿大言曰:‘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帝与后遂激怒,并将婉儿登玄武门楼以避兵锋,俄而事定。”按照这种说法,李重俊是因为婉儿“尊武抑李”,才发动兵变,婉儿是李重俊索要的首犯。在婉儿的挑唆下,李显与韦皇后保护婉儿登上玄武门。

然而,《旧唐书·李重俊传》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时武三思得幸中宫,深忌重俊。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咤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三思及崇训于其第,并杀党羽十余人。又令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率兵趋肃章门,斩关而入,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又以昭容上官氏素与三思奸通,扣索之。韦庶人及公主遽拥帝驰赴玄武门楼,召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令率留军飞骑及百余人于楼下列守。”以这条材料来看,李重俊兵变直接矛头是武三思父子和韦后母女,因为他们对李重俊的太子地位形成了直接的威胁,婉儿只是被当作次犯来对待。在这条材料中,登上玄武门楼的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婉儿并没有出现。

无论是把上官婉儿当首犯还是当次犯,这样的说法显然都是后来捏造出来的,因为婉儿在安乐公主欲谋储位的问题上是站在李重俊一边的,甚至饮鸩自杀,差点死去,李重俊于情于理都不会将兵变的矛头指向婉儿。官方将婉儿与武三思进行捆绑,编造婉儿与李重俊之间的矛盾,把她塑造成“尊武抑李”、挟势弄权的奸臣,主要目的在于丑化和贬低婉儿,借以证明婉儿被李隆基诛杀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上官婉儿死于唐隆

(710)

,与李隆基发动的先天

(713)

并无直接的关系,李隆基为什么还要如此丑诋她,将之塑造成一个秽乱宫闱、挟势弄权的奸臣形象呢?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首先,为了抹黑对手,打击太平公主集团。婉儿生前与太平关系密切,死后曾被太平公主当作打压李隆基的工具,太平公主通过抬高婉儿来贬斥李隆基不容贤良,滥杀无辜。李隆基在彻底击败太平公主后,掌握了国史书写的话语权,当然会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丑化婉儿,暗示其死有余辜。太平公主力捧的人,李隆基一定会打压,先天之后婉儿墓被毁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替自己滥杀上官婉儿回护。

如前所述,如果上官婉儿在唐隆之前就与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结盟,且形象正面,不管李隆基出于什么动机杀死婉儿,滥杀盟友与忠良的罪名显然是要背负的。只有将婉儿污名化才能证明其死有余辜,替李隆基诛杀婉儿找到合理的借口。正因为如此,本属相王集团的婉儿,被李隆基恶意塑造成韦武集团的同路人。最后,对妇人干政保持警惕,有意对婉儿进行贬低,借以夸大妇人干政的危害。婉儿并非个案,通观《旧唐书》,唐代官方对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甚至包括武则天在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贬低与丑化。李隆基亲身经历了韦武之祸,以及与太平公主激烈的政治斗争,他一定能够深刻体会到妇人干政对皇权政治的危害,这样的经验教训也一定会有意或无意地被放大,影响唐代国史的书写。

综上所述,受唐代政治斗争的影响,上官婉儿死后其形象经历过官方多次塑造。第一次是在唐隆刚刚结束之后

(710年)

,在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支持下,官方以婕妤之礼安葬了婉儿,婉儿身后哀荣备至,墓志中婉儿的形象非常正面,她忠心奉上,无辜受难。第二次是在景云二年

(711)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公开决裂之后,在太平公主推动下,婉儿被追复昭容并赠谥,墓葬的规格也相应提高,张说为之作《昭容上官氏碑铭》,朝廷为之编撰文集。这一时期的婉儿形象被进一步拔高,被太平公主当作打击李隆基的工具。婉儿被塑造成“天子良辅”的形象,李隆基则要暗自承受滥杀忠良的舆论压力。

第三次是在李隆基发动“先天”之后,太平公主在政治上被彻底打败,李隆基掌握国史书写的话语权

(716年)

,婉儿的正面形象被彻底颠覆,官方最终将其塑造成秽乱宫闱、挟势弄权、死有余辜的奸臣形象。三种形象相比较而言,墓志中的形象更接近婉儿的本来面目,此时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政治斗争尚未公开化,墓志的书写受政治斗争的干扰最小。按照太平公主意志塑造的“天子良辅”形象则有过分美化之嫌,按照李隆基意志塑造的“死有余辜”形象则因肆意抹黑,最不可信,离事实最远。总之,中国古代政治斗争深刻地影响着官方历史的书写,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掌握着历史书写的话语权;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总是极力地美化自己,丑化敌人;当政治斗争出现反复时,官方历史书写也会出现改变,唐代政治史的书写概莫能外。从官方墓志到国史盖棺定论,上官婉儿形象的演变过程也是政治斗争影响官方历史书写的一个典型例证。

本文选自《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总第20卷》(杨共乐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版),原标题为“唐代政治斗争与上官婉儿的形象之演变——从‘忠心奉上’到‘死有余辜’”,由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杨永康 张宇轩

摘编丨吴鑫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翟永军

《风云》里那些雷人的台词,为何步惊云说着说着头顶就亮了

在影视剧里,台词很重要,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借助人物之口来进一步表达剧情。不过近些年,随着影视剧制作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了很多不合格的影视剧它们在台词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的是演员的演技方面,对于台词的表达没有表达到位,因为一句话不是随意就说出口的,而是要结合具体的场景情况。此外,有一些影视剧的剧本,演员的台词有的纯属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比如某个抗日神剧里,为了表达日本的,角色表情悲戚的说,自己的爷爷八岁就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听着这种无脑的台词,让人感到没有一点想要观看的欲望。

不过,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些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影视剧,当年觉得特别的好,沉迷其中。可是,如今多年过去,再看它依旧感觉不错,但会发现有一些台词真的是特别的尴尬,只是当年没有察觉到,比如说《风云》这部电视剧,当年看的如痴如醉,如今,却发现有些人的台词真的是让人感到有着雷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到那种尴尬。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部电视剧里的尴尬台词。

第一句,“雄霸给了我女人的快乐。”作为第一部里面最强悍的女人,颜盈真的是有些让人无语,但更让人心疼的是聂人王,堂堂的北饮狂刀,只不过是想活着普通人的生活,不想被江湖纷争所困扰。然而天不遂人愿,雄霸找上门来,强行和他交手,想要借此夺取雪饮刀。而颜盈却压制不住自己躁动的心,她对于强者的倾慕与拜服让她投入了雄霸的怀抱。

第二句,“我要你天天喊我的名字。”作为不哭死神,本应该是冷酷无情的存在,不过步惊云也确实如此,对谁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不过孔慈的出现让他发生了改变,他逐渐的将自己对这个女孩子敞开了心扉,他知道自己爱上了她,于是就开始对她很直接的表白,于是就有了这句话,现在看这句话,真的感觉步惊云好猥琐的样子。

第三句,步惊云、剑晨:“我当爹了!我当爹了。”作为主角,却惨遭被绿的下场,我想真的很少有影视作品有这样的设定,但是风云就做到了,不仅如此,主角步惊云不仅被绿,还选择了原谅,而作为绿别人的剑辰,更是因此而做了爸爸,当楚楚孩子生出来那一刻,两个门外的男人同时说出了“我当爹了”这句台词时,真的是雷人加尴尬。

东北人供奉的“胡黄白柳灰”5位大仙都是啥?到底有啥神秘寓意?

中国人喜欢在家里拜神求佛。

什么观音菩萨、太上老君、火德真君、耶稣大圣……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虽然不乏自创的土味儿神仙,但一眼看过去,还是比较有仙气的。

但东北的神仙名儿,保准你第一眼看到会大吃一惊:黄小跳、胡翠花、胡三太爷、黑妈妈……

东北老铁,你确定这不是搞笑的吗?“太爷”还勉强能靠上神仙的边,胡翠花是什么鬼?

别急,咱细细品一品,东北的神仙其实还挺有来头。

保家仙、出马仙是什么

东北民俗中拜的神仙,大致有保家仙、出马仙两类。值得注意的是,拜两种仙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了保佑家人平安。

这和宗教有着质的区别。

佛道中的佛陀神祇,本质上是帮助人匡正心灵的助手。观音菩萨解的不是人间万苦,解的是每个人心中的贪嗔痴喜恶怒。道家的三清四御,则是镇压人间的邪魔外道,维持道的运行。

简单说,佛道往深了琢磨,其实是很高明的哲学。

保家仙、出马仙不整这么高大上的,与东北人的直爽性格一样,咱不玩虚的,请神请仙就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

保家仙、出马仙供俸的神仙都是很常见的动物,通常来讲就是五大仙,胡黄白柳灰。

胡是狐狸,黄是黄鼠狼,白是刺猬,柳是蛇、蟒,灰是老鼠。都是北方常见的动物。除此之外,保家仙、出马仙还讲究信奉人的鬼魂,死去的先贤、祖宗,都可以纳入。

这个说起来稍微有点瘆人,但在东北人看来这并没什么可怕的,既然信奉,鬼魂也是好鬼魂,不会害人。

五大仙的第一种,都自成体系,比如胡仙中也有小仙、大仙、老仙之分。胡三太爷这种的,一般都是很厉害的老仙。

保家仙和出马仙的形式有所区别。保家仙一般都是在家里专门弄一张供桌,摆上供品祭拜,每家的仙都不一样,请到家里的仙,就是专门保护这家的。

出马仙则是有人生病或者遇到什么灾祸,由某位大仙附体到某个特定的人身上,做法帮其渡过难关。

出马仙出场,要在特定的场所,这种一般称之为仙堂,每一个仙堂都有掌教的大仙。东北人各仙家以胡仙为首,所以大部分仙堂的大佬都是胡家中的某一位。

当然也有的仙堂可以请清风仙当掌教大仙,清风就是男性鬼魂的代称。

怎么样,虽然土,虽然俗,虽然不如南海观音、东岳天齐名头那么响亮,但保家仙的体系也自有其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别具一格的神仙崇拜,是怎么突破佛道体系,自成一派的呢?

保家仙、出马仙信仰的由来

中国民间自古拜神、祭礼之风就很盛。

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古人往往把一些神话人物、英雄人物当成自己的救星,动辄立庙拜祝,求他们赐福、消灾。

历史上相关的考据特别多,说起来挺复杂,倒是不用细究其实。

举几个大家都知道的著名人物的例子。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他因霸成圣,因圣成神,秦汉以后晋地多有给他立庙祭祀的。

三国诸葛亮死后,汉中许多百姓感念他的威名和恩德,先是立庙祭拜,后来便慢慢在民间蔓延开来,到处都是他的庙。多则为淫,当时蜀汉对这一现象还颇为头疼,弄得后主一度还禁止对诸葛亮的淫祀、野祀行为,汉中有丞相墓,你们都到那儿去拜不就得了。

到了宋朝以后,一些边远地区的淫祀之风仍然盛行,吴越山区拜狐、拜鬼的所在多有,闽中还有拜石头为神、为灵、为祖宗,年节致祭。

真是洋洋大观。

所以说,保家仙以动物为神仙,也是其来有自,都是文化演变的结果。

不过,保家仙、出马仙并不是东北的土著文化,而是清朝以来闯关东现象的文化衍生品。

最早的类似动物神崇拜,其实是华北地区才有的。后来随着华北大量向关东移民,类似的拜神、拜仙文化,才在东北继续演变生根。

经过一二百年的演化,东北的保家仙文化与华北也有了不同。特别是出马仙,这种有点像古代降僮、扶鸾巫术的把戏,其实是被东北本地的萨满信仰影响而产生的。

华北虽然也有顶头术,就是鬼上身之类的巫术,但论其细节、场面、功能、寓义,都远远没有东北出马仙那么丰富。

那么说到细节,这乐子就大了。

佛道思想也抵挡不住东北大碴子味

保家仙文化受很多文化流派的影响,佛道作为中国宗教的两大派系,自然也少不了对保家仙的影响。

保家仙里面不光是动物和鬼魂,菩萨、力士、罗汉等神仙名也偶有出现,道教系统的什么姜子牙、黄飞虎、许真君也能成为保家仙召唤的仙家。这都是民间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不自觉的混杂。

但由于东北土著信仰没什么文化基础,不像佛道都有这个经、那个文,都是随心所欲、用着啥说啥的自主创造,所以难免会掺杂一些东北土地文化的因素。

比如大仙们的体系构成。

佛道里的神祇们,原本的社会亲属关系,在仙界都淡化了。像观音菩萨、三清老祖、四方帝君,他们有没有家人、亲戚,这都不重要了。

哪怕是如来佛曾经是王子,成佛后也没有关注他的家庭生活,神仙不需要家庭。

但保家仙可不一样。

胡黄白柳灰,每个大仙都是一家子。胡仙家就有胡大太爷、胡二太爷、胡三太爷,以及他们的媳妇:胡大太奶、胡二太奶、胡三太奶,年轻一点的有胡翠花、胡小闹、胡跳跳……

这名字令人顿时联想起东北热气腾腾的炕头儿上,一家子老老少少盘坐一起,正可劲儿唠嗑:今年这家上的供品不错啊,咱也多给他们整点福气……

出马仙的场面,跟二人转的热闹劲也好有一比。

承担出马仙任务的人叫“弟马”,说的俗了,后来就直接叫大仙。

大仙一般是女的,因为请仙都是通阴的,女人阴气重不怕,男的就不行。大仙解灾还要有个男的配合,叫做罗汉。

请仙上身之前,罗汉要拿着锣在仙堂唱韵曲,绕着堂走,一边走一边大声唱。等仙上身了,要自报家门,你是哪家的仙,或者是哪路野仙,或者是姜子牙、哪咤、阎罗王,或者是去世了的先人。

预备程序走完了,进入正式的祷祝阶段,大仙在场上传话,罗汉就在旁边拉弦,或者敲鼓,边演奏边唱。或是边跳边唱。

小曲唱得合辙合韵,光看形式,跟二人转的相似度极高。外地人不知道,乍眼看去,还真分不清到底是二人转表演,还是跳大神。

总而言之,东北保家仙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信仰,严谨一点说,是传统佛道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文化现象。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有特点的文化流派,哪怕俗一点、土一点,都有保存的价值,也应该保持足够的尊重,而不能统统以迷信看待。

对这些东西的好奇,不能停留在对跳大神、鬼上仙这种糟粕,还是要更多地看看本真,毕竟,这是我们的先民一路走来的文化印痕。

雅与俗的较量——《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赏析

编者推荐:

雅与俗的较量

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俗,还是为了高雅坚守清贫,人类该何去何从?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地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从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大鼻,阔嘴,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

他也在卖风筝。

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可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

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嘴角浮起一个淡淡的笑,那意思是:不值。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应该提醒一下这个不相识的执拗的同行,使用行家的口吻,向瘦老头打起招呼来:

“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卖了好回去,价太高,把人都吓一跳。”

瘦老头转过脸来,一双眼瞪得溜圆,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不,他是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真真糟蹋了这个行当。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他真想对着那些买主喊一声:别让他哄了,那风筝放得上去么?不栽跟头才怪!但他终于没有说,说了只会惹人笑话。

他下意识地低下去,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吱吱吱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嗨,绳头儿一捏在手里,顺心顺气,那是种享受。他相信自己的手艺,也很看重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对这位不识相的同行,猛地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他狡黠地笑了笑,决定耐心地陪着等下去,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呼,吐出一个烟圈,那烟圈又大又圆。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肥大的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

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显得庄重,但又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虔诚地做着他应该做的一切,周围的人似乎都不存在,连那些杂乱的声音都似乎离他很遥远。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咪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嘴角叼起一丝报复的笑。他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

他顺着风,把接好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欢呼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这问题还需要回答么?

瘦老头自信地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

只听见卡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到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简评: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对比手法突出,主旨发人深省。

胖老头是市侩的。他圆滑世俗,懂得变通,做生意知道随行就市。

胖老头为风筝而风筝。它做的风筝只是一件低劣的商品,他只求能卖出去,能赚回一点蝇头小利,他就心满意足了,糟蹋了风筝艺术品的称号,因为“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胖老头眼中有顾客而心中无风筝。他对顾客是讨好的,叫卖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地挑逗的味道。脸上还带着讨好的笑。胖老头满脑子只想着钱,始终不曾醒悟。刚开始,他得意地数着每只风筝卖出的一角五分,在他风筝卖完后甚至还带 着同情与怜悯劝瘦老头一角钱把风筝卖出去,当人们意识到瘦老头的风筝物有所值时,他又着急地劝瘦老头赶紧出手,好趁机捞一把,当瘦老头把风筝全放飞时,他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他始终不理解瘦老头,认为瘦老头疯了,不可理喻,所以愤愤离开。

瘦老头是倔强的。他清高孤傲,倔强固执,坚持艺术坚守职业操守。

瘦老头为艺术而风筝。瘦老头似乎不是在做一件商品,更倾心于把每件都做成绝佳的艺术品,因为“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吱吱吱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嗨,绳头儿一捏在手里,顺心顺气,那是种享受。”瘦老头心中只有风筝而旁若无人。刚开始顾客嘲笑他要价太贵,后来认为物有所值争相抢购,“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虔诚地做着他应该做的一切,周围的人似乎都不存在,连那些杂乱的声音都似乎离他很遥远”。他蔑视胖老头糟蹋了风筝艺术,他漠视人们对艺术的无知,他内心充满无限遗憾。瘦老头坚守艺术的孤独与寂寞。瘦老头放飞所风筝,是文章的高潮,胖老头愤怒地离开,顾客无言静默,进一步衬托出瘦老头固执。

蓝天是公正的。它对风筝的的评价是非功利的、非市侩的,它是理性的、冷峻的、庄严的。它不会因为你价格便宜,你的风筝一下子成为抢手货,就判定你这个风筝是个好风筝。它完全抛开价格因素,也不参考是否是畅销因素,它独立地坚守自己的评价标准:结构精致,外观朴实,坚固耐用,升空速度快,飞行姿态优美,飞行距离远,飞行高度高,便是好风筝。

瘦老头的举动无疑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所售商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教育顾客,不要贪图便宜,要有眼力,要会鉴别欣赏,要有品位,要给艺术起码的尊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