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现代社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古老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如今,许多年轻人都对父母或长辈的催婚表示反感。然而,在上个世纪,年轻人一旦到了结婚的年龄,通常需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走入婚姻,这被称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随着清朝的崩溃和西方思想的涌入,尤其是女性开始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安排。苏雪林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她与家族安排的丈夫结婚后,整整36年未同房,也没有子女。
一、才女初露头角
苏雪林于1897年出生在浙江瑞安县,是县丞苏运卿的女儿。出生在官宦之家,她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表现出出色的才智和对文学的热爱。她的祖父在家中设立了私塾,供家中孩子学习。尽管苏雪林渴望进入私塾学习,像她的叔叔和哥哥一样,但她的家庭长辈却期望她成为传统的大家闺秀,不鼓励她接受教育。
幸运的是,苏雪林的叔叔和哥哥偷偷地将课程教给她。然后,他们也出去上学,苏雪林只能留在家中,但她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她大量阅读家中的藏书,学习叔叔哥哥们带回来的书籍。慢慢地,她阅读了《史记》、《论语》等经典著作。后来,她被送到了一所教学校,这是她的父亲听从了弟弟的建议,为她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
二、追求学业和自由
虽然家庭反对,苏雪林完成了初中课程并进入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这是一个体面而稳定的工作。然而,在当时的年代,她已经22岁,被视为晚婚。然而,她的志向并不在于随便找一个丈夫,而是希望继续深造。尽管家庭反对,她获得了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的机会。
在学校,她接触到了新文化运动,学习用白话文写作,同时决定瞒着家人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她学习了西方文学和绘画等课程。尽管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催婚信件,但她坚决反抗。然而,在1925年,她的母亲生病严重,她的健康也岌岌可危,苏雪林决定提前返回国内。
回到中国后,她被家族安排与商人之子张宝龄结婚。尽管两人都毕业于名校,曾出国留学,但他们在通信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情感联系。尽管张宝龄也反对包办婚姻,但他无法抵抗家庭的压力,最终接受了这门婚事。
三、不幸的婚姻
苏雪林与张宝龄结婚后,两人尽力使婚姻生活变得美满。然而,他们在婚前的书信往来中并没有发现真正的吸引力,两人甚至没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难以共同生活。尽管张宝龄曾渴望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夫妻关系,但苏雪林始终无法托付真心。
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摩擦和矛盾。两人并没有离婚,但分居了整整36年,不再同床共枕。分居后,两人都专注于各自的事业。苏雪林在不同大学任教,研究文学,同时通过一系列文学作品唤起了女性的意识。1961年,张宝龄在北京去世,1999年,苏雪林在台湾逝世。这对因封建思想而被迫维持的夫妻终于得到了解脱。
对于婚姻,苏雪林从未后悔她的选择。但她曾在给侄子的信中表示后悔的是,作为教徒,她无法离婚,她应该放张宝龄自由,让他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四、总结
苏雪林享年102岁,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一生未婚未育,但她留下了众多杰作。或许,若干年后,她仍在寻找着真正的爱情;或许,她与张宝龄过上了幸福的婚姻生活。然而,女性的一生不仅仅是婚姻,那段失败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作家苏雪林。
她是一个文坛巨擘,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但她的人生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幸。这个人就是苏雪林。
苏雪林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在当时封建的社会观念下,女性的发展机会非常有限。父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他们并不希望苏雪林过多涉猎文化知识。然而,苏雪林并没有被束缚住,她通过自学,不仅通晓了不少知识,对文学的理解也远超过了同龄人。
在一位叔叔的推动下,苏雪林得以接受正规的教育。她进入了一所离家较近的教会小学,并在那里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天赋。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成长为一位才情出众的年轻女子。
然而,命运的捉弄从未停止。在苏雪林的父母的安排下,她被迫与一位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这段婚姻并没有给苏雪林带来任何幸福和温暖,两人之间没有爱情的交流,只有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她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毫无意义地流逝,她从未体会到一丝爱情的甜蜜。
尽管生活并不如意,苏雪林依然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她毅然决定前往北京求学,并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在那里,她接受了和自由等思想的影响,成为了一位彻底的“新青年”。她发誓要为自己而活,为国家做出贡献。
随后,苏雪林获得了去法国深造的机会。她怕家人反对,一直没有向外界宣布这一消息。直到离开前的最后一刻,她才写信告知母亲。然而,母亲派人前去阻止她的时候,她已经乘船远离了家乡。
离开之后的几年,苏雪林与丈夫分别生活在两个城市,他们相隔千里,没有互相挂念,甚至连一封信都没有写过。这段婚姻在抗战时期达到了巅峰。苏雪林前往四川避难,而丈夫去了昆明。两人完全没有牵挂对方,甚至连一句问候的话都没有。
解放战争时,苏雪林与丈夫都来到了武汉大学工作。这段时间,丈夫的脾气温和了一些,而苏雪林也变得温柔了许多。两人渡过了相对平淡的日子,很少再发生争执。然而,在败退之前,苏雪林打算去香港,而丈夫却拒绝与她同行。
这个回答让苏雪林并不感到意外,她立即收拾行李南下,先在香港停留一段时间,然后转移到欧洲定居。丈夫留在大陆,加入了红色阵营,为建设人民做出了贡献。丈夫在1961年因病去世,这段36年的婚姻也走到了终点。
此时,苏雪林正在台湾某个大学任教。她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既震惊又遗憾。她开始回忆起他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意识到自己或许对丈夫过于冷淡。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她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的过去而悔恨。
苏雪林于1999年因病离世,享年102岁。她的一生虽然饱受痛苦和不幸,但她依然保持了对知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她的经历让人感到无比敬佩和震撼,她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苏雪林的一生注定是个矛盾的过程,她追求知识的自由与人生的幸福,但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她只能忍受命运的捉弄。然而,她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她是一个文坛巨擘,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但她的人生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幸。这个人就是苏雪林。
苏雪林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在当时封建的社会观念下,女性的发展机会非常有限。父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他们并不希望苏雪林过多涉猎文化知识。然而,苏雪林并没有被束缚住,她通过自学,不仅通晓了不少知识,对文学的理解也远超过了同龄人。
在一位叔叔的推动下,苏雪林得以接受正规的教育。她进入了一所离家较近的教会小学,并在那里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天赋。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成长为一位才情出众的年轻女子。
然而,命运的捉弄从未停止。在苏雪林的父母的安排下,她被迫与一位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这段婚姻并没有给苏雪林带来任何幸福和温暖,两人之间没有爱情的交流,只有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她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毫无意义地流逝,她从未体会到一丝爱情的甜蜜。
尽管生活并不如意,苏雪林依然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她毅然决定前往北京求学,并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在那里,她接受了和自由等思想的影响,成为了一位彻底的“新青年”。她发誓要为自己而活,为国家做出贡献。
随后,苏雪林获得了去法国深造的机会。她怕家人反对,一直没有向外界宣布这一消息。直到离开前的最后一刻,她才写信告知母亲。然而,母亲派人前去阻止她的时候,她已经乘船远离了家乡。
离开之后的几年,苏雪林与丈夫分别生活在两个城市,他们相隔千里,没有互相挂念,甚至连一封信都没有写过。这段婚姻在抗战时期达到了巅峰。苏雪林前往四川避难,而丈夫去了昆明。两人完全没有牵挂对方,甚至连一句问候的话都没有。
解放战争时,苏雪林与丈夫都来到了武汉大学工作。这段时间,丈夫的脾气温和了一些,而苏雪林也变得温柔了许多。两人渡过了相对平淡的日子,很少再发生争执。然而,在败退之前,苏雪林打算去香港,而丈夫却拒绝与她同行。
这个回答让苏雪林并不感到意外,她立即收拾行李南下,先在香港停留一段时间,然后转移到欧洲定居。丈夫留在大陆,加入了红色阵营,为建设人民做出了贡献。丈夫在1961年因病去世,这段36年的婚姻也走到了终点。
此时,苏雪林正在台湾某个大学任教。她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既震惊又遗憾。她开始回忆起他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意识到自己或许对丈夫过于冷淡。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她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的过去而悔恨。
苏雪林于1999年因病离世,享年102岁。她的一生虽然饱受痛苦和不幸,但她依然保持了对知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她的经历让人感到无比敬佩和震撼,她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苏雪林的一生注定是个矛盾的过程,她追求知识的自由与人生的幸福,但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她只能忍受命运的捉弄。然而,她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今年十一,很多年轻人变成了“吃席特种兵”,有人十一8天假,要赶7场婚礼。
每年十一假期都是婚礼“高发期”,但今年似乎格外多。有的人是因为明年(2024年)是“寡妇年”不适合结婚,于是就有了个说法:要结就要今年结,不然可就排到后年去了。
那么,明年真的不宜结婚吗?
寡年无春,不宜结婚?所谓的“寡妇年”又叫“无春年”,指一年当中没有“立春”的年份。
起初人们只是把没有“立春”的年份称为“无春年”,或称为“寡年”,后来有人又根据“寡”字,演绎出了“寡妇年”,才让“无春年”变了味。
那2024年的“立春”去哪了?被2023年借走了。
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计算时间,一个月约29.53天,一年是354天或355天,平均比根据太阳活动计算的公历(365天或366天)少11天。为了和公历“找齐”,会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补齐与公历相差的209天。
但有闰月的年份,一年就是13个月384天,远远超出两个立春之间的跨度,即一个回归年的365.2422天,于是有些年份的“立春”会被相邻的闰年“私吞”,也就成了“无春”年。
而所谓的“无春”年在我国农历很常见,基本每两三年就会有一次,比如2000年龙年、2002年马年、2005年鸡年、2008年鼠年、2010年虎年、2013年蛇年、2016年猴年、2019年猪年、2021年牛年、2024年龙年、2027年羊年都是无春年。
从民政局公布的数据看,在“无春”年结婚的新人不在少数,特别是2013年,几乎是近20年来的结婚峰值。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如果说没有立春的年份不适合结婚,那有两个立春的“双春之年”是不是成了结婚的好时候呢?
双春之年,适合结婚?
与“无春”年对应的,则是抢走“立春”的闰年,又称“两头春”。
古人认为“春”、“闰”代表万物新生、生长繁衍。在立春之年结婚能够幸福长久、好事成双、子孙绵延。
当然,民间也有人认为,“春”代表桃花,两次立春意味“第二春”或“梅开二度”,有“二婚”的寓意,如果在这样的年份结婚,婚姻会不稳定,很可能会离婚,一辈子要结两次婚。因此,“双春年”又叫“桃花年”,不宜嫁娶。
由此可见,“两头春”既可以理解为双倍的幸福,也可以是婚姻的隐患,只是不同人的一面之词而已。
看到这里,今年十一结婚的朋友会不会心里一紧?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桃花年”有37次,无春的“无春”年有37次,假如两种年份都不宜结婚,这100年中就只有26年可以结婚了……
这显然不正常!
“桃花年”“无春”年结婚不可怕,可怕的是迷信的想法。
迷信带来的“虚假控制感”其实“无春年”和“两头春”都是人为编排的历法所致。而“无春”年“桃花年”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中引申出的说法罢了,对婚姻的幸福与否并无影响。
那这些不科学的说法为什么存在,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迷信的根源来自人类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产生的恐惧感。
一篇发表在《国际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杂志》的文章指出:迷信产生于人类祖先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不理解,又受到自然灾害或猛兽捕食的威胁。
回想一下,你都在什么时候倾向于玄学、迷信?不知道考公能否上岸的时候;不确定某份工作是否合适的时候;不相信和对方还能再续前缘的时候……
让迷信绑住自己思维的最大风险在于,它可能成为一个不存在的“确切”理由,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像“疑邻盗斧”。那些已经在“桃花年”“无春”年结婚的人,也可能因为这些思想对婚姻产生疑虑,并促使其成真。
所以,没有适合结婚的年份,只有适合结婚的人选和足够坚定的感情基础,只要两人相互信任,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在任何年份都可以结婚,让朋友们掏份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