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袁姓和哪个姓是世仇(袁姓和哪个姓是世仇的)

时间:2024-01-23 15:53:29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姚虞胡田陈,袁车陆王孙,本是同根生,都是一家人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陈、田、姚、胡姓外,在中华100大姓之内的还有王(两支)、孙、袁、夏、陆等等。 据估计,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包容较多姓氏的寻根组织,目前参加这个组织的有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10姓。 舜帝后裔,除以上详述的陈、田、胡、孙、姚、王、袁、夏、陆等大姓外,尚有40余姓,但其中的一些姓氏,已不见于当代,有的是复姓改成了单姓,有的则已失传湮没了。这里略述一些舜裔姓氏。

十大姓同源——虞姚胡陈田袁孙车陆王

妫汭五姓联宗:虞姚胡陈田

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汭(rui)五姓”之称。由于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一源,遂称为“妫汭五姓”。

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故习称虞舜。《史记》之《索引》曰:“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嘉庆重修一统志》曰:“大阳故城,在平陆县东北十五里”,即今平陆县南八里茅津渡村东。因虞为远古部落名或曰国名,舜为其酋长,其后裔遂以虞为姓,是为虞氏。还一种说法是,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是为虞氏。这两种说法都认为,舜即是虞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另有一支虞氏出自姬姓。据《左传》记载,周武王克商后,求太伯、仲雍之后裔,得虞仲,封于夏墟,是为虞公,建立虞国。僖公五年(前655),虞国被晋献公所灭,其后裔被迁往汾阳虞城定居。这支虞氏出自姬姓,就不是舜的后裔。

姚姓,源于帝舜。相传,舜是颛顼的后代,因出生在姚墟,以出生地为姓,是为姚氏。《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但姚墟位于何处,则有不同记载。《括地志》云:“历山南有舜井,又有姚墟,生舜处也”。据此,姚墟在今山西永济境内,姚姓就起源于山西永济。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云,姚墟“在山东濮县南”。濮县于1956年撤销,并入范县,而范县又划归河南。所以,姚墟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郾城一带。又据《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又记载,西汉末,田敬仲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继续帝舜的香火。田丰的儿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居吴郡(江苏苏州),改姓为妫。田恢的五世孙田敷,又改妫姓为姚姓,并迁居吴兴武康(浙江德清县西)。由于妫姓与姚姓同宗,且曾互用,所以,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云:“姚与妫二姓可通”。由此可见,姚姓来源有二:一是起源舜的出生地姚墟,一是由田姓所改,形成于东汉时期,但田姓又为陈姓所改,而陈姓又源于妫姓。所以,这两支姚姓,归根到底,都源于帝舜,都是帝舜的后裔。

胡姓和陈姓,都起源于西周时的妫姓,都是虞舜的后裔。夏王朝建立后,虞舜的后裔,长期受到冷落。史籍记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很不得志。商汤灭夏后,舜的后裔才受到重视,被封于陈地,建立陈国,成为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这个陈国的所在地,就是上古时候陈丰氏部落活动的地方,即今河南宛丘附近。武王灭商之前,在陈国,舜的后裔已传至遏父,依然是商王朝的诸侯国。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后裔世代继承了这一技艺,擅长制陶成为舜裔家族的传家宝。其时,遏父在陈地依然担任陶正,主管制陶。遏父人品谆厚,技术精湛,又不跟着商王,且与周族友善,深受当地民众拥护。所以,周武王便把长女太姬(又作大姬或元妃)嫁给他,生子名满。其后,周武王又封妫满于陈地,重建陈国,并让妫满奉守帝舜的宗祀。这样,周初妫满所封的陈国便取代了商汤时所封的陈国,它们虽说是商代和周代先后分封的两个陈国,然而却是一脉相承的虞舜后代,是枝相连、气相投、血脉相贯的同祖同宗,都是妫姓的后代。再加上妫满又是周武王的外甥,周王室的姻亲,所以便被认为是虞舜的嫡系正统,妫姓之正宗。这样,妫满的正统地位便被确立了下来。在周代,妫满便成了倍受人们尊敬的“圣贤”后裔。周成王在位期间,妫满谢世,谥号胡公,故亦称胡公满,其墓葬就在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至今犹存。自妫满始,陈国经历了二十三个国君,历时600

年。陈国王室世代为妫姓,在胡公满的后裔中,凡继承王位者,一律姓妫。在不继承王位的诸公子中,以胡公满的谥号为姓者,是为胡姓。所以,胡公满就是胡氏开宗立姓之始祖。据胡氏家谱记载,公子澄就是使用胡姓之第一人。妫满建立陈国后,陈国的王位传承,有父死子继者,亦有兄终弟及者。一般说来,在陈桓公(前744-前707)以前,比较平稳。陈桓公以后,宗室子弟为争夺王位,不断发生内讧。据《史记》卷36《陈杞世家》、卷46《田敬仲世家》记载,陈桓公死后,其弟佗勾结舅父蔡侯,里应外合,杀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厉公好色,曾多次到蔡国寻欢。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同蔡国约定,乘厉公到蔡国寻欢之机,用美人计诛杀厉公,另立跃为国君,是为利公。利公在位仅五个月而卒,又立其弟林为君,是为庄公。庄公七年而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陈宣公晚年欲立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君,遂于公元前672年,杀害太子御寇。陈厉公的儿子名完,在陈国任大夫,同太子御寇有莫逆之交,为避免株连,遂逃往齐国。当妫完逃到齐国时,正值齐桓公网罗人才,励精图治之时。舜的后裔妫满又有祖传的制陶技艺,所以很快受到重用,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负责管理百工匠艺。当时齐国有一个大臣名叫懿仲,特别器重妫完,并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他。这样,妫完便在齐国的贵族中站稳了脚跟,其影响日益扩大。妫完为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姓,是为陈氏。此即妫姓陈国建立在河南,而以国为姓的陈氏却起源于山东齐国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后,陈完在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并改姓为田。陈完卒,谥号曰敬仲,故又称田敬仲。敬仲为何改姓田?史家说法不一。东汉应劭说:“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但宋人郑樵、清人张澍经过考查认为,“齐无田邑”,故东汉应劭的说法难以成立。按照《史记》中《正义》与《索引》的解释,陈完改姓为田的原因是:“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又“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传至田完的七世孙田常时,已完全控制了齐国的。田常之孙田和,于公元前404年,终于废掉齐君,自立为国君。这样,姜姓的齐国便被田氏的齐国所取代,此即历史上所说的“田齐代姜齐”。“田齐”是战国七雄之一。传至第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魏晋以后,北海、陈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后裔。齐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后裔亦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徙居陈国故地颖川,故复姓为陈,此即名垂青史的颖川陈氏。可见,颖川陈氏乃是从山东齐国迁入河南之陈氏。

源于妫姓之五姓:袁孙车陆王

袁姓是出自祖字异写的姓。相传,妫满即胡公满的第11世孙,有一个名叫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名叫涛涂,因功赐邑阳夏(今河南太康),涛涂以祖父的字为姓,是为爰姓。春秋时,爰姓世袭为陈国上卿。其时“爰”与“辕”同音、且通用,所以,爰涛涂又写作“辕涛涂”。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至秦末,辕颇的裔孙辕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河南洛阳、偃师一带)。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年去掉“车”字旁,开始以“袁”为姓。唐、宋时期的姓氏著作对此都有详细记载。如《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袁,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郑仲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爰氏。爰、辕一也。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生选,选子声,声子惠,惠子雅,雅子颇,为司徒,奔郑。秦末,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袁氏出自妫满,是帝舜的后裔,这是确凿无疑的。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起源多元的姓氏。据《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记载,就有出自姬姓的卫国孙氏、有出自芈姓的楚国孙氏、有出自妫姓齐国孙氏三支。公元前672年,妫满的10世孙妫完逃到齐国,改姓为陈。传至陈桓子,改姓田氏。传至田常时,有兄弟二人。田常的弟弟叫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安乐(山东博兴北),赐姓孙氏,称曰孙书。孙书生凭,凭生武,因避乱奔吴(今江苏、浙江一带),此即起源于山东齐国妫姓之孙氏。《新唐书穃~

宰相世系表》记载:孙氏“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于富春,自是为富春人。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到吴国(今江苏、浙江一带)。春秋末,吴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膑,皆是其后裔。

车姓是一个起源多元的姓氏。车姓初见于《世本》,上古黄帝有大臣名车区,专事占卜星气,此为车姓始祖。又车姓出自子车氏,春秋时秦国公族之后。时有子车仲行,为大夫,事秦穆公有政绩,称为贤良,与子车奄息、钳虎并称“三良”,穆公死,以“三良”殉葬。子车仲行、子车奄息的后代多省文改为“车”姓,此即出自子车氏之车姓。还有一支车姓,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汉书》记载,这一支车姓,出自西汉时的田氏。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前77),系战国田齐贵族后裔,汉初移居长陵(陕西咸阳东北)。初为高寝郎,负责护卫汉高祖的灵寝。汉武帝因听信倭臣江充的谗言,因巫蛊事件杀死太子刘据。田千秋便上书为太子刘据鸣冤,武帝览书,为之所动,遂召见田千秋。田千秋身高八尺,相貌魁伟,武帝见后,非常喜爱,并说:“父子之间的事,外人难以说清,你却说清楚了。这恐怕是高祖有灵,特派你来指点吧!”于是立即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由高寝郎到大鸿胪,晋升了九级,此即所谓“千秋九迁”。后又提升为宰相,他为人持重老成而有智谋。汉昭帝时,见田千秋年老,且有功于汉室,特准乘车入朝,时人谓之“车丞相”。他的子孙便以引以为荣的特准乘车入朝之事为氏,是为车姓。这支车氏,其实就是田氏。田氏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裔;出自田氏的车姓,自然同样出自妫姓,同样是帝舜的后裔。

陆姓起源于妫姓田氏,形成于战国时的齐国。春秋时,“田齐代姜齐”后,田齐传至齐宣王时,齐宣王把他的小儿子田通,字季达,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乐陵县西南),即原来帝颛顼的玄孙陆终受封之地,田通的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陆氏。《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记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郑樵在《通志》的《氏族略》中说:“陆氏,妫姓,田敬仲之后也。十一世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之故地,因此为氏。”这一史实被许多史籍和族谱所记载。陆通遂被尊奉为开宗立姓之始祖。这一支陆氏,在陆氏家族史上,被称为陆姓正宗。许多陆氏族谱,例如,陆炜编修的《陆氏族谱》,陆鸣銮编修的《陆氏家史》,陆瑞星编修的《陆氏族谱》等,均以陆通为开宗立姓之始祖。陆姓还有出自族名的一支。古代有一支允姓之戎,原居瓜州(甘肃敦煌境),后徙居阴地(河南卢氏县东北),称为阴戎。其后再迁于陆浑(河南嵩县东北),又称为陆浑之戎。周景王二十年(前525),为晋国所并。即《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所载,九月二十四日,晋国的中行穆子领兵从棘津徒步涉水,让祭史先用牲口祭祀洛水。乘陆浑毫无防备之机,九月二十七日,一举消灭陆浑。晋国之所以出兵消灭陆浑的理由是,因为陆浑与楚国相勾结。陆浑被消灭后,其公族子孙逃亡外地,为不忘其所出,遂以族名为姓,是为陆姓。

王姓起源中,有一支起源于妫姓的王氏,也是舜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同时追封前代圣王后裔,舜的后人妫满被封于陈(河南开封东),建立陈国。妫满的十世孙妫完,出奔到齐国后,被桓公任命为工正。妫满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氏,是为陈氏。其后,又改姓为田氏。于公元前404年,田齐取代姜齐后,“田齐”遂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田齐”传至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通志穃~氏族略》云:“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为妫姓之王也。”北海,相当于今山东昌乐县东南;陈留即今河南开封。这两支王氏的开基始祖,都是齐王田建之孙田安,自然也都是帝舜的后裔。

一、 源于虞舜的姓氏

姚姓的一支属代眭候田丰之后,为避王莽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姚姓,浙江、福建、广东姚姓即属其裔,全国总人口410万人。

吴氏——吴姓列当今中国第十大姓,占总人口的2.05%。一般认为吴姓来源于姬姓,周太王之子周太伯、仲雍封于吴,建吴国(今江苏一带),子孙以国为氏。但也有人认为有一支源于虞舜,《姓氏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舜后封虞,吴、虞音相近,故舜后亦姓吴。\"\"吴\"与\"虞\"

同音相转,且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吴氏由虞氏而来。在一些吴氏族谱族上记载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忌恨西楚霸王项羽之妻虞姬,要刘邦将虞姓人全杀掉,刘邦以为不妥,但\"妻命难违\",于是命下官\"将虞姓的头砍掉\",下官会意,命虞姓人改姓为吴。所以舜后亦有吴氏。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自舜后陈国之地阳夏(今河南太康)。

妫氏——因舜居沩汭,子孙姓妫氏,后来有改作姚氏、虞氏或其他姓氏。

甄氏——《广韵》: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

遂氏——舜的后代虞遂之后裔,《左传》舜后封遂国,在济北。郡望在山东钜野。

舜氏——《姓源》:虞舜之后。

幕氏——《风俗通》:舜祖幕,支孙以王父为氏。《左传·昭公八年》载:楚灭陈,晋平公以问史赵。对曰:\"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幕、瞽叟皆为舜之先。

鼻氏——舜弟象之后。《千家姓》:象郡族。

司徒氏——《帝王本纪》上说,舜为尧司徒,子孙氏焉。《通志·氏族略》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司徒氏也是当今常见的复姓。

卫氏——卫氏有二源:一为姬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封卫国,以国为氏;二为古卫国。

姚姓,舜后,灭于商,见《后汉书·郡国志》。

圭氏——《姓考》:圭国,舜后。《左传》郑穆公妃圭妫是也。因舜创玉圭,其裔有以圭为部落之名。

铫氏——由姚演变而来。

负氏——《世纪》说舜迁负黍。

息氏——《元和姓纂》:息,妫姓侯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今息县即其故地。息国有二,周灭商封宗子于妫姓息国之故地。

邹氏——《姓觽》:古邹国,舜后,姚姓。又有《通志》言:邹氏,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采于邹,因氏。

饶氏——《姓源》:姚舜之后。舜的支裔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

直氏——舜之后裔直柄之后,以直为氏。

舀氏——《潜夫论·志氏姓》谓舀氏为舜后。

咸氏——《路史》记,咸氏为舜后。

二、源于陈姓的分支姓氏

除田姓为陈姓的分支外,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与风云变幻,陈胡公始祖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代子孙,长于孔子世族四十多代,陈姓分支的田孙胡等61个(一说75个)姓氏,其中:有王姓的王莽,字巨君,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前四十五年),卒于地皇四年(公元二十三年),祖籍东平陵(山东省历城县东)齐王建八世孙。从五世祖田遂起,改王姓。曾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做过绣衣内史,祖父王禁做过庭尉史,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王莽一出世的时候王政君已当了四年皇后。陈完的五世孙陈书之子凭此改为孙姓,为姜姓齐国之卿,如孙武的祖父田书改为孙书,其后孙武孙膑皆以孙为姓,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孙氏名人,大都是陈胡公满之裔孙。三国时期的孙权、我国革命先行者先生亦属其后裔。查阅孙氏祖谱便知。车、陆、敬、针、袁、孔、庆、少西、夏、司徒、司城、威、靖、尝法、胡、胡非氏、胡母氏、爱氏、辕氏、榱氏、五王、子鞅、子寤、禀丘、子芒、子禽、仇子、子沮、子石、子与、子献、子占氏、赐氏、于陵氏、威王氏、穰氏、车氏、偃师氏、公良氏、恩氏、斗门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宗氏、盎氏、颛孙氏、原伴氏、原氏、舀氏、仪氏、来氏、子使氏、子宋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风俗通等载汉高祖徙齐诸田,而有第一至八氏,都为此八姓为齐田氏之后,后改为第氏。这些分支姓除胡、王、袁、田、孙、陆仍是中国的大姓外,它们中的一些姓氏如复姓已不见于现代。

田姓:陈姓引以为荣的一个重要分支 。田姓是陈姓的主要分支,今列中华100大姓的第34位,总人口640万人。田姓的始祖是春秋时的陈国公子完,陈完又称田完,谥号敬仲,其事在《左传》中有多处记载,司马迁《史记》有《田敬仲完世家》。田姓因取代姜姓齐国崛起而成为战国七雄而闻名遐迩。

胡姓:陈满谥胡公,21世陈衍次子陈玙以满公谥号胡为姓。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我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胡姓是以陈胡公封号为姓,总人口达1400多万人。(编者按:胡氏族谱都将陈国世系载入,这也是陈胡本一家的历史见证。)

袁姓:以字为氏 ,袁姓列中华大姓第33位,占总人口的0.54%,约700万人。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元和姓纂》诸书记载:陈胡公妫满生申公犀侯,犀侯10代孙名诸,字伯爰(或记为伯辕),其孙涛涂,春秋为时为陈国大夫。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为爰姓,或记为辕姓。由于当时\"爰\"字和\"袁\"

、\"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之为姓。

敬氏——《元和姓纂》:敬,陈厉公子敬仲之后,以谥为氏。 庆氏——陈桓公五世孙有庆氏,陈有庆虎、庆寅。

夏氏,子夏氏,少西氏——陈宣公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子改姓夏,子夏后人有子夏氏、少西氏。

针氏(针氏)——《元和姓纂》言:针,出自妫姓,陈僖公之孙针子之后。

宗氏——《元和姓纂》言:陈宣公六世孙有宗来氏,陈公族。

盎氏——爰盎之后,即袁涛涂之所传。

颛孙氏——《风俗通》:陈公子颛孙仕鲁,因颛孙为氏。

原氏、原仲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仪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姓之后有仪氏。

来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公族有来氏。

子仲氏——《风俗通》: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

子宋氏——《元和姓纂》:陈宣公子楚,其后为子宋氏。

子石氏——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占氏——《世本》:陈桓公生书字子占,其后以字为氏。

子舆氏——《姓谱》: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沮氏——陈桓公生子沮,为子沮氏。

子献氏——《世本》:陈桓公孙子献之后。

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皆陈僖公八子后人所承父祖之字为姓。

偃师氏——陈悼公太子偃师,后代以王父字为氏。

司城氏——陈哀公之子邾胜之后。

师徒氏——陈成公之子公子招,官任师徒,其后代以师徒为姓。师徒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后裔遍布海内外。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公良孺,陈人,贤而有勇。曾以家车五辆跟随孔子。

斗门氏——《元和姓纂》:陈斗父之后。

孔氏——孔氏有二源,主支为子姓,宋公族,即孔子之族。另一支为陈姓之后,陈公族有公孙宁,称孔宁,其后有孔奂。

宗氏:陈宣公五世孙宗来,改姓宗。

文氏——敬姓传至五代晋朝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唐之讳,凡敬姓人都改为文姓。

三、源于陈氏大分支---田齐的分支姓氏

孙姓:因赐为氏 。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列第12位,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孙氏大多是以田书支系赐姓孙氏,全球约1800多万。在宋代的《百家姓》中居于第三位,是中国传统大姓之一。孙姓历史悠久,来源较多,但主脉为战事家孙武、孙膑,三国东吴孙权,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先生一系,源于妫陈田氏,是陈田的一个主要分支。

王氏:王姓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齐国王族支系人口无法统计。 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也是陈胡公后裔。渤海王、陈留王,两支后裔人口估计有1000万。《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陆姓:以乡为氏 陆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70位,总人口达420万人。 陆姓源出妫姓陈氏的田齐一系。《通志·氏族略》载:\"陆氏,妫姓。田敬仲之后也。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氏之故地,因以为氏。\"陆姓源出齐宣王田辟少子田通,田通封地陆乡在今山东乐陵西南。《元和姓纂》将陆氏世系说得更详细。陆,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其小儿子田通于平原陆乡,因乡为氏。汉代陆贾,官拜大中大夫,著《新语》12篇。陆贾子孙过江居于吴郡吴县,到三国时的吴国,陆贾后裔陆逊为三国名将,孙吴大都督,其子陆抗,也官到大司马。其后陆机、陆云均为晋代文学家。陆云在其《祖考颂》中称:\"承黄虞之苗绪,在周之衰,有妫之后。\"把自己的祖源上溯到妫姓。

尝氏——齐孟尝君之后。

法氏——田氏之裔,齐襄王名法章,因以为姓。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氏,以法为氏。

车氏——汉丞相田千秋,因为年老,出人乘车,人称车丞相,子孙有取车为氏者。

靖氏——单靖公之后,田姓族。

第氏、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第五氏、第六、第七、第八氏——《后汉书·第五伦传》:齐诸田徙园田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先迁者为第一。以后第一至第八统一改为第姓。

廪邱氏——《通志》:齐大夫廪邱子之后。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五王氏——齐国有威、宣、闵、襄、建五王,秦灭齐后,其后裔中有一支以五王为姓。

威王氏——齐威王之后。

穰氏——齐穰苴之后。

母氏——

齐宣王奉其弟子母丘,叫其继承先祖满公的祭祀,赐姓胡母。其后代分为胡母、母丘、母三姓,以后统一为母姓。

丁氏——三国时吴国大将军孙匡,因贻误战机被孙权强令改姓丁。

薛氏——陈完第十代孙孟尝君,被封邑薛地,齐亡后,后裔以薛为姓。唐朝名将薛仁贵即其后裔。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