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招财风水

上官尚光(上官尚光简介)

时间:2024-01-19 18:21:58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他是北宋宰相,不是成了司马光砸缸的配角,他早已淹没在历史之中

在北宋的历史中,曾有一位宰相,他在历史中籍籍无名,正史中虽能找到关于他的记载,却并未记述其事迹,但他却因为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成为配角而流传千古。他究竟是谁?这一切又会是怎么回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人生的梦想是什么?可能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青史留名”。青史留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就是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让后人知道自己曾经做过一些影响历史的事情,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历史的进程。

现代社会中,成名其实不难,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件小事或者一个特殊的装扮,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网红,继而让全国网友都对其熟悉。但成名与青史留名却完全不同,古代与现代更是相去甚远。众所周知,古代人成名的条件极其苛刻,除政治人物外,市井百姓很少有成名之人。帝王至高无上,自然会在史书中留下一笔,毕竟帝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为明君,二为昏君,三为暴君。

除此之外,能够迅速成名之人当属开疆拓土的武将,以及在朝堂上以寥寥数语就可以左右国家政策走向的宰相。正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平常人看来,宰相能够留名青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凡事无绝对,历史中有一位宰相就是“籍籍无名之辈”,甚至不深度发掘都难以找到其生平事迹。

此人是谁?他正是北宋时期的宰相,名曰上官尚光。上官尚光的名字虽然可以在正史中查到,但古籍的作者提到他时也只是寥寥数语,似乎十分珍惜笔墨。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上官尚光官位如此显赫,为何会被史官们集体忽视呢?究其原因正是源于他的碌碌无为。同样是宰相,北宋范仲淹与王安石都以变法而闻名,兼具才气逼人,令后世史学家无不称道。但上官尚光却没有做出一件值得后人纪念之事,自然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不过根据一些野史记载来看,上官尚光其实也颇有才学,他家庭显赫,是一个“富二代”,更是司马光的儿时好友,其仕途必然不会太坎坷,至于本人的能力,恐怕我们只能哈哈了。

但话说回来,作为一朝之宰相,上官尚光也曾存在过“高光时刻”,其一生最著名的事件便是参演了“司马光砸缸”,并成为了故事中的男二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想必是妇孺皆知,史书记载司马光儿时特别聪明,更加机智果敢。一次,他与小伙伴在院中玩闹,却没想到一个同伴失足落入院中水缸内,水缸又大又高加之已经装满了水,落水的伙伴只能拼命挣扎,却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被水漫过口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此时其他的小伙伴早已经吓得一溜烟跑回家找大人帮忙,只有司马光临危不乱,在院中找到一块大石头,举过头顶向大缸砸去。只听“咔嚓”一声,大缸应声而裂,缸中的水也全部流了出来,落水的小伙伴终于得救。故事中的司马光坚毅勇敢,带有十足的主角光环,是后代少年儿童争相崇拜的对象,但我们也许并不知道,其实被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孩子,正是上官尚光。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上官尚光定然是幼年夭折的下场。上官尚光对此十分感激,他是一个懂得感恩之人,为了能够纪念此事,他特意捐出家财,在城西的龙堤南坡上修建一座亭子,名字就叫“感恩亭”,以此报答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如今,感恩亭经过修葺,终于被还原为原貌,供各地游客游览观光。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人们记住了这一段历史,也让人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一位被从水缸中救出的宰相。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使命,每一位青史留名者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司马光与上官尚光的故事十分独特,但一个宰相,没有政绩,却因为成为了司马光砸缸拯救的对象,而被历史记住,这个是耻辱,而绝非光荣的事情。

参考资料:《宋史》元·脱脱著 中华书局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司马光砸缸救出来的那个小孩,也是一位历史名人,后来怎样了?

引言

小时候的我们还在牙牙学语,听父母讲故事入睡时,就常常听父母讲少年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时和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假山下的水缸里,别的小孩子不知所措,唯独司马光沉着冷静,拿起一块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来那个小孩。

司马光砸缸

这件事在各类史书中均有记载,其中最详实的是《宋史·司马光传》的记载。原文讲到:“群儿戏之于庭,一儿登瓮,租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仅仅寥寥几笔,就是一个沉著冷静,富有智慧的少年司马光形象跃然纸上。然而,有人不禁要问,那个被司马光救了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什么从未有人提起过?

其实,被救的孩子也是一位历史名人,至于他为什么不为人们所知,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据一些笔记和族谱记载,司马光七岁时砸缸所救的男孩名叫上官尚光,也是司马光家乡的大族之子,原名上官尚,因司马光救了他而改名为上官尚光以示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读书勤奋,20多岁时进士及第,之后也入朝做官。

感恩亭

但由于不适应官场,没过多久就辞官归田了。辞官还乡的上官尚光在家乡修建了感恩亭,表示对司马光的尊敬。而后上官氏的后代也常行善事,周济穷人,当地人为了感谢上官家族的善举,便把上官尚光居住的龙堤南坡命名为“上官坡”。不过遗憾的是,由于上官尚光做官时间很短,在我国古代是以政治人物为中心的,他在正史上没有多少记载。

上官尚光的事迹只散见于一些笔记和上官族谱中,因而不为人所知,也就不那么奇怪了。还有一个原因使得上官尚光的名字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救他的人司马光。司马光在北宋时期的贡献和知名度不亚于苏轼、王安石这些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本来和王安石私交甚笃,但在变法变与不变的问题上斗得你死我活,这当然也是出于公心。

资治通鉴

司马光辞官居洛十五载,修撰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担任宰相后推翻“煕丰新政”。尽管司马光为人确实保守,但也是一位对当时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政治人物。很显然,上官尚光也名气很大,但与司马光相比还有所不及。所以,他就被司马光压过去了。

结语

留存资料少,名气比之司马光小等原因,使上官尚光的名字至今鲜为人知,小学语文课上讲这篇课文时也很少有老师知道司马光砸缸所救男孩的名字,作者则认为,上官尚光的名字能永远留存世间,毕竟这样的一个知恩图报,广行善事的大善人也应为人所知,而不应让他的名字消逝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参考文献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0年

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司马光救的那个人是谁,你知道吗?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基本上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这个故事讲的是,只有七岁的司马光能在这么慌乱的时刻,如此迅速地寻找到解决办法实属不易,的确值的大家钦佩。但在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在司马光身上的时候,似乎漏掉了什么东西——那就是从水缸里出来的孩子是谁?

掉进水缸里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和司马光同岁,是司马光从小要好的玩伴。一次不小心从假山上掉了下来,摔进了水缸里。古代的水缸多是为了防火,下雨天的时候盛满,如果期间不小心发生了火灾,可直接用水缸里的水救火。救火可不是三盆两桶的水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可想而知,水缸的容量有多大。

司马光救回了上官尚光的一条小命,上官家对此非常感激,第二天,他们就拿着家里各种好酒好菜送给司马光,司马光的事迹很快传遍了街坊邻里。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在,估计早就有人将事发现场的图片,上传到网络上了,说不定还有全过程视频。可惜,宋朝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技术。但尽管如此,司马光的事迹还是传遍了中原。当时的大城市,像东京、洛阳这样的城市,已经开始流传起了司马光的“漫画书”。

在中国古代,早就出现了传递新闻信息的“邸报”,但这些报纸印的内容,大多都是皇帝颁发的政策和大臣们的奏则,根本无法满足普通来百姓的需要。

在宋朝的时期,经济繁荣,小报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些小报通常都是刊登着各地的奇闻奇事,或者是中国早期的“漫画”。司马光的事迹也因此迅速广泛传播开来,司马光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新闻人物”。据说,当时小司马光比当地的父母官的名气都大。

现代很多人都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可能属于伟人自己编纂的神话系列。但根据司马光的性格和生平事迹来看,他已经官拜宰相,实在没有必要给自己的童年加上点英雄事迹。再加上,司马光性格过分耿直,又过分节俭,同时代很多人的笔记中都有证实,因此他也不会这么去做。

上官尚光长大后,离开了他和司马光一起长大的地方,但移居以后,他依然不忘司马光的救命之恩,特地建了一座亭子,名曰“感恩亭”。

参考文献:《宋人轶事汇编》、《宋史》

司马光为救同伴砸缸,救出的那个孩子是谁?他后来做了什么

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比同龄人要稳重以及聪明。一天,他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其中一个小孩儿爬到了大缸上玩儿。突然,他脚下一滑,就掉进了水缸中。

别的孩子见状,都被吓住了,反应过来后都跑了。唯有司马光急中生智,捡起旁边的石头不断向缸砸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缸砸破,水流出来那小孩儿才得救。年仅七岁的司马光,表现出来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后来会成为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史书》记载的司马光是一个学识渊博,温良谦恭的人。至于他在历史当中的功与过,是与非暂且不论。他如此低调的一个人,怎么会把自己救人的一事大肆宣扬?他救的那个小孩又是谁?后来如何报答司马光的?这些,教科书都没有写。

原来啊,那个被司马光救下一命的小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他一直没有忘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如果没有司马光及时伸出援手,他很可能命丧当场。后来,他想尽办法欲报答司马光的恩情,都谦虚的司马光拒绝了。

俗话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而古代的文人,更注重“仁义”思想以及礼仪。虽然司马光可能早已忘记了此事,但上官尚光却铭记在心。于是当他成年后,一家人移居到城西龙堤南坡,上官尚光并花重金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以感谢司马光的出手相救。

这还没完,上官尚光当官后,将司马光用石头砸缸,救了自己一命的真实事件写在了书中。现居光山县的上官家族的族谱中,也有相关记载。这说明上官姓氏后裔众多知晓该故事,司马光砸缸一事就被广泛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后世才知道司马光的善举。如果没有上官尚光,世人也不会知道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上官尚光修建“感恩亭”一事,故把龙堤南坡改名为“上官岗”,或称它为“尚光岗”。

至于教科书中为什么不写明司马光救的小孩儿姓甚名谁,或许是因为故事中司马光才是主角,主要是为了突出他的聪明。而作为配角的上官尚光,写不写明他的名字就不是很重要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