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翻看欧洲文明的发展历程,在王侯将相、宗教战争与各种传奇故事的字里行间潜藏着一个隐蔽的魔鬼:瘟疫。无论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雅典瘟疫,还是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时代的大瘟疫,在知名度和历史影响方面似乎都难以和席卷整个西欧、反复折磨欧洲人数个世纪的黑死病相提并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与瘟疫的斗争从未彻底胜利,瘟疫的爆发在许多时候也成了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比如,许多学者认为雅典的瘟疫导致了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最后失败;罗马帝国时代的瘟疫则促进了教的发展,动摇了整个帝国的统治根基。1347年以来爆发的黑死病,更是被视为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走向最终崩溃的重要标志。
黑死病的创伤记忆
《格林童话》本是格林兄弟收集的德意志地区自中世以来的若干民间传说,由于黑死病在欧洲肆虐时间特别长、造成的危害特别大,在民众中形成了创伤性记忆。因此,在《格林童话》中有不少关于瘟疫的故事,其中以《哈梅尔的吹笛人》流传最广。
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数百年前,哈梅尔这座小镇曾经遭遇老鼠成灾,正当各家各户无奈准备举家迁移的时候,在路口遇见了一位穿五彩斑斓衣服的少年,腰间别着一把精致独特的笛子。他对镇长说,自己有办法消灭这些老鼠,但需要一大笔酬劳。镇长将信将疑地答应下来,这个少年就抽出笛子吹奏起来。然后人们看到满城的老鼠都跑到了大街上,随着少年的笛声,全部投入镇子旁边的河流中。鼠患一旦解除,镇长却仗着人多势众拒绝支付少年的酬劳,并威胁要对他动武。这个少年只得默默离开,但在某一天夜晚,小镇附近的山上传来了诡异的笛声,各家各户的孩子都往山上跑,无论如何也拦不住。所有的孩子都跟着那个吹笛人消失在了丛林深处,只有一个拄拐的小男孩没有赶上。这个孩子之所以拄拐,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解释,最恐怕的版本是说这个孩子曾经救过一个长得像老鼠的人,反而被这个人削掉了脚趾。最后塞翁失马,又得了活命。这个暗黑的故事,背后映射的就是鼠疫所带来的灾难。
1900年出版的《哈梅尔吹笛人》画片
从14世纪到15世纪,欧洲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在黑死病的大背景下书写的。我们熟知的《十日谈》,其故事背景就是在佛罗伦萨瘟疫时期。一些贵族少男少女跑到乡下去避难,在自我隔离的百无聊赖之际,讲一些很有内涵的故事互相取乐。《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特别详细的描绘了黑死病的发病过程。其最初的主要症状是流鼻血,其次是在大腿内侧和腋下等地方生出像鸡蛋一样大小的肿块。随着肿块的蔓延,人的身上会出现黑色的斑点,遍布整个手臂和大腿。他感叹说,凡是侥幸生存下来的人,都聚集到安全的房子中,将自己反锁起来,小心翼翼地苟活着。
就黑死病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来说,如何评价也许都不会过分,英文词中大写的瘟疫“The Plague”就可以直接指代“黑死病”。这一场灾难从14世纪中期开始在欧洲蔓延,使整个西欧世界都陷入到无边无际的死亡气息当中。根据学术界的估算,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瘟疫屡次侵袭欧洲,几代人都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当中。在这段时间里,大约有超过一半的欧洲人口在瘟疫中丧生。随着人口的急剧下降和社会动荡,整个欧洲的治国理政、商业贸易以及日常生产等活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将欧洲的历史发展推向了未曾预料的方向。
瘟疫起源与应:惩罚、净化与鞭笞者
在古代,由于科学的落后与宗教意识的社会性弥漫,人们完全无法认清这场瘟疫灾难的真正的起因。事实上,直到1894年才由法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正式确认了,五百多年前肆虐欧洲的黑死病源于一种特殊的病菌。后来,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耶尔森氏菌。
显微镜下的耶尔森氏菌
在瘟疫传播过程中,主要是借助跳蚤、老鼠以及其他啮齿类动物,并首先是在动物中蔓延的。在13世纪初期,中亚和黑海沿岸的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类似疾病。从事皮毛生意的商人和猎人发现,当地的旱獭(土拨鼠)大量死亡,但他们对此并未在意,在野生动物皮毛贩卖过程中,这场动物界的瘟疫开始向人类发起进攻。从热那亚到比萨,鼠疫快速在意大利传播,继而越海进入马赛,然后传播到波尔多。瘟疫又跟着波尔多的红酒贸易越过英吉利海峡。1349年,一些挪威人在海上发现了一艘漂流的航船。船上装满了高级英国羊毛,但船员全都死亡了,他们为这意外之财大喜过望的同时也收获了鼠疫。
瘟疫的迅速蔓延使的原因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在面对这场瘟疫的时,当时的欧洲人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能力来应对这场灾难。他们所能想到的手段,不过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放血疗法或熬制草药,但最为主要的却是以祈祷、悔罪和补赎来祈求天主平息愤怒、收回对人类的惩罚。宗教除了为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提供慰藉之外,也试图为这场人间悲剧找到一种解释。
就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文献,最早对黑死病进行解释的似乎是阿格拉蒙特的詹姆斯(James of Agramont)。他在1348年写了一篇小论文,简述了瘟疫在他所知地区的传播经过和瘟疫所到之处的悲惨景象。在他看来,这种疾病根源在于罪人触怒了天主,这种解释也是希伯来—犹太传统宗教的经典解释。在《圣经》当中有大量关于瘟疫的记载,而瘟疫的流行往往被视为来自神的惩罚。比如《旧约·申命记》第二十八章中说,“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耶和华必使瘟疫贴在你身上,直到他将你从所进去得为业得地上灭绝。耶和华要用痨病、热病、火症、痢疾、刀剑、干旱、霉烂攻击你,这都要追赶你,直到你灭亡”。在亚伯拉罕传统宗教中,瘟疫的流行是对人类傲慢的一种惩罚,同时也是以瘟疫的形式促使人们认罪并引领人们悔改。
丢勒的版画《天启四骑士》
《圣经·默示录》中的天启四骑士分别是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被视为末日即将带来的前兆。马格德堡的康拉德曾经写道,当人类普遍陷入罪恶之中,瘟疫的到来就是神明积聚的愤怒,是对人类罪恶行为的残酷揭发。大多数神学家和布道者们也持有基本类似的看法。他们都认为人类自己的软弱和罪恶使魔鬼获得了侵入人类身体和人类社会的机会,从恶如崩一般地搅乱了整个人类正常生活,并扰动着所有人的心灵。但也有些人从更为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认为瘟疫的发生是“净化人类群体、促使人类悔改的必要步骤”。
面临黑死病的蔓延,出现了许多对肉体进行极端惩罚的激进苦修者,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鞭笞者团体。鞭笞者运动在13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北部地区,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这个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与古代教的苦修传统相契合,但其表现形式却极其暴力血腥。许多参与者相信,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耶稣受鞭打的模仿,也是通过对肉体的惩罚来公开赎罪。除了大量的平信徒参与之外,鞭笞运动中更包括了大量的隐修士。他们的鞭笞活动多以三十三天为一个周期,这个数字正是耶稣在人世间生活的年数。早期关于鞭笞者的文献指出,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参与到了这场行动中,甚至许多市政官员和贵族都参与其中,认为正是自己的罪过引发了这场瘟疫。这些人赤着脚从一个城镇游行到另一个城镇,一边挥舞着带铁钉的鞭子游行,一边高唱赞美诗。随着疫情的蔓延,人们对于死亡和末世的恐慌也越发强烈。当时的见证者说,随着这股末日审判即将来临情绪的迅猛扩展,狂热的鞭笞者认为这场赎罪的活动要持续三十三年,直到王国的救赎与弥赛亚的最终降临。随着这一运动的发展,更是逐渐产生了反对教士主义、官僚体系和进行社会革命的激进思想。
游行中的鞭笞者
这种在公开场合进行自我鞭笞的运动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当时的教宗克雷孟六世不得不在1349年的10月20日发表教宗谕令,治则这些鞭笞者的行为只是“充斥着迷信的徒劳”,认为他们是趁着瘟疫蔓延之际人们的恐慌,以“捏造和虚伪的言辞”来否认教会的权威,挑战教会的权力,甚至直接呼吁世俗政府对这种公共集会式的公开忏悔进行强力干涉。然而,鞭笞者们却对教宗的谕令回答以“不能”、“不明白”,仍旧不断地用带着尖锐铁片的鞭子抽打着自己的身体,以作为悔改的标记。
这种极端的自我肉体惩罚行动背后有着深厚的思想历史渊源和基础。对作为主流的教会来说,瘟疫的惩罚是为了劝人悔改的一种手段,虽然极其残酷但只是暂时的。而对鞭笞者来说,瘟疫的蔓延与在灾难中所见到的苦难景象,使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永恒惩罚与谴责的标记。因此,鞭笞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地狱永火的焚烧,他们害怕了,他们恐惧到了极点,他们似乎已经不再相信教会能够成为诺亚方舟带他们脱离苦难。
鞭笞者上身,进行自我鞭打。
在中世纪的徒当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瘟疫是圣经中已经预见的事情,是注定的劫难,因此人类对此几乎束手无策。但在巨大灾难降临的时候,人类往往亟需寻找到一个替罪羊以解释他们自己正在遭受的不幸。在这场巨大瘟疫来临之时,他们所找到的替罪羊无疑是一直受到隔离与歧视的犹太人。这些狂热的鞭笞者所到之处,总会对当地的犹太社团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他们在自我鞭笞的同时,仍然斥责犹太人的罪过。许多地方都怀疑是当地的犹太人团体亡我之心不死,在井水或河流中投毒,认为瘟疫的蔓延就是犹太人一手造成的大阴谋。
医治、隔离与社会重建:教会与政府的应急措施
在黑死病蔓延期间,以天主教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和各个地方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防止疾病的蔓延,虽然其中许多宗教仪式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显得荒诞不经,但在那个时代对稳定人心非常有效。比如,当时英国的主教们要求人们在每周三和周五的补赎日进行集体赤脚游行,要禁食祈祷,在一切空闲时间多念诵《天主经》和《圣母经》。
抄本画中描绘身患黑死病的人
作为社会运行的核心力量,教会在各地设立医院,提供日常医疗服务。14世纪的英国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可以说走在了各大中古国家的前列,虽然全国只有大约400万人口,却有600多家医院。当然,这些医院主要也是由教会的神父、隐修士和修女们组织起来的救护所,无法提供现代意义上的治疗,更多只是予以基本的照顾和清洁。同时,一些主教也开放自己所辖的教堂,使那些尚未感染的人有避难之所,并接济他们的生活。
在教会医院领受圣事
中世纪时期医学的发展也受到了黑死病的推动。当时的医生数量很少,且多数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以萨莱诺为中心的医学研究从12世纪以来就享有盛誉,从1215年前后,医生成为了受到教会认可的行业,并成立了自己的职业行会,却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医学治疗的科学体系。因此,民间力量再次凸显。
在教会医院接受治疗
首先是一批带有外科医生色彩的理发师,其次是一批游方郎中色彩的魔术师一样的治疗者。许多知识阶层的人都认为,人体的病症和瘟疫的蔓延与天文现象有关,而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放血疗法和熬制草药。比如,牛津大学的莫城的杰弗里(Geoffrey de Meaux)专门撰写了《瘟疫的星相学原因》一文,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医学知识,给出恰当的补救方法”。在经过一大通火星、木星、土星汇聚在水瓶座使的论证之后,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尽可能生活在旷野之处、在密闭空间焚烧乳香、少吃动物的肉、多食用蔬菜水果、不要随便洗澡、更要禁绝房事等措施。
在当时由世俗政府所主导的措施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限制人口流动。欧洲许多城镇在瘟疫来临之时紧急订立法律规条,严格限制受感染严重地区的人群向其他地区迁移。在一些海港城市以及商贸要地,政府会专门派遣武装人员进行拦截,甚至对试图逃出疫区的人就地正法。比如在意大利黑死病盛行时期,皮斯托亚要求所有经过重点疫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或者船只、货物都不允许进入该城。皮斯托亚的居民也不许离开,尤其是不得进入疫区及周边地区,特别是比萨和卢卡等受瘟疫影响最严重的地方。如因紧急要求,必须要进入或经过这些地区的,只有在市政厅获取通行许可才能够出行。
隔离的政策在中世纪时期也非常流行,威尼斯作为港口城市,人员来往复杂,所以最早设立了隔离法。在1348年,威尼斯市政厅为保证当地居民的安全和贸易,所有抵达威尼斯的船只和船员必须在指定地点隔离四十天,确认无事后方可在周边进行交易。威尼斯政府有权禁止任何可疑的船只、货物或个人进入所辖地区。到1403年,威尼斯在纳匝勒的玛丽亚岛上建立了拉撒路医院,这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隔离医院。
威尼斯的隔离区:建立隔离点拉撒路医院的纳匝勒的玛丽亚岛
1374年,米兰大公也对米兰城中的瘟疫状况做出指令,要求所有受瘟疫感染的人必须离开城市,到指定的森林郊野地区生活,一直等到这些人痊愈,或者,死亡。到1377年,米兰人又将拉古萨指定为隔离区,凡是从“疫区”回来的人都必须在那里生活一个月,经过“阳光与风的净化”后,才可以进入米兰。
世俗政府是瘟疫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重建的主要力量,世俗面对瘟疫的救助功能首要体现在减免税收上。比如在英国,由于大量劳动力的丧失,使国王和各地领主不得不降低税率,以减轻人口恢复和经济复苏时期的经济负担。其次,世俗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瘟疫时期,许多人出于求生的本能而四处奔逃,很容易造成瘟疫的快速蔓延。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地,国王与执政官们都禁止人口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迁移。此外,由于城市中的人口聚居使死亡人数众多,导致原来为城市提供粮食的周边农民拒绝进入城市输送粮食,这也需要世俗加以协调和武力强制。最后,为了恢复经济,世俗也不得不采取强力措施,保障复工和经济稳定。这一点在英国体现得尤其明显。由于黑死病造成了大量劳动力丧失,从某种角度来说促进了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城镇化”运动。雇佣劳工往往待价而沽,从一地流动到一地以换取更好的劳动待遇。为了限制这些劳工的工资上涨,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在1349年颁布了《劳工法令》,要求所有健康的劳动者必须从事劳动,工钱只能以1346年的支付标准为原则,且劳动契约不得短于6个月。
爱德华三世的大印复制图
但有的时候,死亡也并非人类终极平等的标尺。以英国各个社会阶层为例,教士阶层是死亡率最高的群体,一般统计达到45%。因为他们往往要对受感染者进行终傅圣事,为患病者祈祷,主持各种礼仪活动,因此最容易受到感染而去世。许多修道院的编年史对黑死病时期的记录往往戛然而止,原因无外乎整座隐修院里的人都死光了。一般民众的死亡率也高达40%,尤其是城市人口。因为城镇人口密度较大,卫生条件较差,交叉传染机会增多。相对而言,经济较为富裕的大领主的死亡率则在27%左右,因为他们往往都避难居住在乡下城堡中。
毋庸置疑,旷日持久的瘟疫对于当时欧洲统一的核心支柱天主教会也造成了重大影响。人们看到许多达官显贵、高级教士身染重病,许多大主教、主教、公爵、侯爵在生病及死后尸体迅速腐烂发臭,这都与信众心中的期待大不相同。由于《信经》中宣扬的是“肉身之复活”,发臭的肉身却是深陷地狱的确凿标志。大量教士阶层的死亡使人们开始对教会的神圣力量产生了怀疑,而教会在这个时期里通过葬礼和大赦的买卖,也引发了无数的尖锐批评。随着大量教士的死亡,教会也不得不选择一些未必称职的人填充到教士队伍当中,这也造成了欧洲教士阶层整体质量的迅猛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说,黑死病作为无差别的死神,打碎了欧洲中世纪盛期逐渐形成的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等级堡垒,一切的岁月静好都在死神的咆哮中摇摇欲坠,死亡之舞在欧洲大陆上摇摆震撼……
公元1346年,元顺帝至元六年,一个40多岁,一脸沧桑的摩洛哥人,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按照明朝人所修的《元史》以及一些反映元朝末年社会状况的记载,当时的中国正值王朝末世,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舟车停留,道路萧条\",\"越境私贩作罪者动以千人。\"\"酒课、盐课、税课,比之国初,增至十倍。征需之际,民间破家荡产,不安其生。割剥民饥,未见如此之甚!\"
但是,在这个摩洛哥籍伊斯兰旅行者眼中,这片土地是繁荣开放的,这个国家商业发达,文化昌盛,物阜民丰。
在很多人眼中,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欧洲旅行者中,贡献最大的人是马可·波罗。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介绍的是南宋末期、元朝初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风貌。在马可·波罗离开数十年之后中国,一个比他更伟大的旅行者和探险家,沿着他的足迹,涉海而来。
这个人,就是摩洛哥籍的伊斯兰探险家、旅行家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在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文化圈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有人说他是伊斯兰世界\"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有人说他是\"阿拉伯世界的马可·波罗\",也有人说他是\"麦哲伦之前环游世界的第一人。\"
与马可·波罗扑朔迷离,充斥着一些演义色彩的人生相比,伊本·白图泰的人生,要精彩的多,他20岁左右时,他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开始,他踏上了一条长达75,000英里的旅途,经过了现44个国家的国土,他的足迹遍及了亚、非、欧三大洲。
马可·波罗是一个商人,他的旅行多少带有一些功利性的色彩。他的目的是来遥远的东方寻找黄金、香料和丝绸,而伊本·白图泰是一个相当纯粹的旅行家,他旅行就是为了学习、游历。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了游历、旅行、写日记这几件事上。
伊本·白图泰的旅途从蒙古国最西边的伊儿汗国、金帐汗国开启,一步一步的朝东方前行,在1346年左右的时候,他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泉州。
泉州,是元朝极为重要的一个国际性港口,当时被人们称为“刺桐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元朝时期,和泉州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近百个,经泉州港进口的香料有58种,宝货珍玩12种,工业原料27种,纺织品19种,金属物9种,器用品6种,副食品7种。经泉州出口的丝绸织品54种,陶瓷器41种,金属、杂货和药物63种,远销到64个国家和地区。
伊本·白图泰刚到泉州,就爱上了这里,在他的眼中,元代的泉州,是一座堪称完美的城市。在他的《伊本·白图泰游记》里,可以看到一个与很多人印象中不一样的元朝末年的社会场景。
“世界上房舍最美好的地区,全境无一寸荒地”
“沿河两岸皆是花园、村落和田禾”
“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港内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
“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
\"港湾内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雕舫画艇,十分精致\"
除了泉州之外,伊本·白图泰还去了广州、鄱阳、杭州等地,《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记载了许多当时中国人生活的场景,对当时中国的繁荣与文明大加赞誉。
比如说,食这个方面。
“摩洛哥出产的水果,中国不但应有尽有,而且还更加香甜。小麦在中国也很多,是我所见到的最好品种\"。黄扁豆、豌豆亦皆如此\"。\"中国的鸡很肥大\",以致一只母鸡\"烹煮时一锅竟盛不下,只得分两锅煮”
再比如说,造船技术方面。
\"有十帆,至少是三帆。帆是用藤篾编织的,其状如席\",大船上有水手600名,战士400名。\"船上造有甲板四层,内有房舱、官舱和商人舱。官舱的住室附有厕所,并有门锁\",还可以\"在木槽内种植蔬菜鲜姜\"。
伊本·白图泰认为,当时的中国(元末)治安措施非常到位。
\"中国地区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区。一个单身旅客,虽然携带大量财物,行程九个月也尽管放心\"。
伊本·白图泰和他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改变了很多人对于元朝末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的印象。
一个时代的面貌,是多维度的,不同人,不同的眼界和经历,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记录和看法,而历史的本来面貌就隐藏在这些记录和看法之后。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想更深入的了解一个王朝或者一段时期的历史,不能只依据一本史料或者一个人的记载,而应该开阔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
1273# 原创 作者:商继红 铁道兵战友网 2019.5.6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晋商文化发源地,整座古城由古城墙、古街道、古店铺、古寺庙、古民居组成,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活标本。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为AAAAA景区。
平遥旧称\"古陶\",相传始建于西周,北魏始名平遥并筑城池,明朝初年为防御始建城墙,明洪武三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以后各代进行过多次补休,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迎薰门,是古城南大门也是正门,迎纳东南方和薰之风。薰: 有暖热的意思,寓意迎来祥和美好。
9月10日从南城楼斜坡阶梯登城,高大巍峨的古楼阁突显在眼前,不论远观宏大傲然,近看端庄稳健,都是古城的代表作。
高大的楼阁前有一排古时攻守城用的大炮,正是这些看似老古董的大炮威风凛凛守卫着古城的每寸城池,每片民居,每位百姓;现在还在继续造福于平遥百姓,平遥人很幸运有这座伟大的城池护佑着一代代人星火相传。
瓮城,是修建在平遥古城门外的半圆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形似大瓮而得名。每座城门外都筑有瓮城用以增强城池防御能力。登楼后从下图看出那突出城楼外的方形部分就是瓮城。居高临下看瓮城四四方方,于城楼呈直角状,两道关门,都是有意设计,能很好的一层一层防敌进攻,一道门一道门瓮中捉鳖。
弓与箭是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已发明的兵器,弓箭手是古代战场上的重要兵种之一,16世纪,随着火枪等兵器的出现,弓箭手逐渐被淘汰。 下面这位士兵蹲着全神贯注机警的注视城下动静,手中搬块大石头,伺机投向入侵者。这些城墙上按史料记载塑造的古人战时雕像,再现古时古人守城情景。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为两人一组,分别拿锣拿梆,边走边敲,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天也亮了,打更结束。
在南城门楼阁处登高望远南大街,城墙高于民居,古城街道尽收眼底,两排临街建筑的歇山式屋顶,密密麻麻却很有序排列着延至远方,紧密并不压抑,因那屋檐呈八字形上翘,有了流线的美感。远处高出民居建筑是古城中心的市楼不是北门,可以看出平遥古城还是挺大的。
我是从南门进,沿南大街东西的城隍庙街衙门街看了文庙、城隍庙、县衙,到古城中心市楼,沿途看了几个票号、钱庄、镖局、武林,南大街与北大街并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些交错,很容易迷失方向,沿北大街看二郎庙,最后从北门出城,在此由南往北推进介绍更顺畅方便。
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旧址是\"永庆祥\",离南城门最近,据悉该馆收藏有近千余种报纸,因主要看古城老建筑,对老报纸没多关注,注意力集中到房屋的彩绘上,古时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跃然再这些门框上,细腻亲切。
大戏堂,原名\"礼乐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历史上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看戏宴舞场所,大戏堂园区包括九龙壁等六部分,其中九龙壁和大戏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九龙壁,曾一直是古城的一个标志建筑,始建明初,原为太子寺山门照壁,此寺已毁。从文庙后门进入先看到九龙壁和大戏台,我以为是文庙一部分,看介绍不属于文庙,只是紧邻。
在大戏堂的院子里看到两幅石雕照壁作品,看着都既有文化传播意义,又有美学感观充溢。
文庙,为AAA景区,在城隍庙街中段,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南北中轴线上有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建筑。至今保持原貌,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文庙中历史最久远的殿宇。
棂星门是文庙第一道牌楼式大门,正面写有\"棂星门\",反面写有\"万仞宫墙\"(我拍的是反面)。古人认为棂星是天上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选拔,寓意孔子乃文星下凡。
第一院落,前有泮池泮桥,后是大成门,写有\"文庙学宫\"。
第二院落大成殿,是文庙主殿,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一片朱红木质门窗醒目托举,棕色梁架结构为十架椽,似驼峰层层叠叠,形制规整,工艺精巧,烘托大殿经久历史,文化厚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进院大成殿后墙有个硕大的魁字,及求学者用红色\"魁\"字祈福牌集结在一起,寓意\"一举夺魁\"。\"魁\"字前立有木质\"龙门\"牌坊,看上面柱头雕刻有多细腻逼真。跃龙门这样的好兆头,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的地方。后面大殿是明伦堂,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建于明代。
第四进院前建有门楼,门楼前立有鳌头石。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来比喻取得魁首第一名。在藏经阁前有精美麒麟石像雕刻,踏着祥云而来。
城隍庙,为AAA景区,与文庙南北相对应而建,始建于明,因遭受火灾,重建于清,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珍品城隍庙,以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建筑之精著称。临街庙门是寺庙标志建筑,木结构牌楼,匾额上书\"城隍庙\"三个大字。
城隍庙最大特色是庙中有庙,它是由城隍庙、灶君庙、财神庙、六曹府、土地祠几大部分组成,主庙居中,辅庙分列东西、左右互通、庙宇相连,组成\"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
山门廊下塑有两匹相对而立的神马,色泽艳丽,精神抖擞,在色彩偏暗的古建中很抢镜,传说为城隍爷出巡时的坐骑,旁边牵马人双眉紧锁威风凛凛的忠于职守。
城隍庙轴线建筑有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风格迥异。城隍庙一进院戏楼的背面,有十二生肖像分两列排开,戏楼是回廊式重檐歇山顶结构。
戏台对面是城隍庙的献殿,琉璃瓦殿宇以蓝绿为主黄色相间,呈现出青冷色调,渲染了神秘意境,仙人走兽,龙吻脊刹,造型精美,色泽如初,不愧是清代琉璃工艺的杰出范例。
主庙城隍庙是保平安的平安庙。东侧的是灶君庙,管吃喝的灶王爷。西侧是财神庙,管发财的财神爷。三庙合一,庙中套庙的格局全国仅此一处,独一无二。
财神庙戏台(不是城隍庙戏楼,容易混淆),最为独特的是建造了八卦藻井转顶,为阶梯式窟窿构造,可以很好收拢声音,属罕见的古建营式。台底下埋了五口大瓮,可与台上产生共鸣,达到现在的音响效果。
这些庙中庙确实很有水平,看点就是这与众不同的套庙,不过说实话看得我眼花缭乱,云里雾里,都是归来写游记一点点才搞明白,真佩服古人的奇妙构思,精巧设计。
听雨楼,在衙门街县衙外,是一座高大过街门楼,城门的一侧牌匾是听雨楼,另一侧牌匾则写着观风楼。可以从县衙里面登楼,登楼后看到楼的两侧还建有亭子,真是层层有建筑,步步有考量。
从城楼看古城衙门街,一片清灰屋顶向东延展。古城南大街向西是衙门街,因有主要建筑县衙,县衙前有座过街听雨楼;与之对应的是向东是城隍庙街,因有主要建筑城隍庙,庙前有两座过街牌坊。县衙与城隍庙对称布置,分司平遥县治阴阳两界之职责,为封建王朝县级建制的典型代表。
县衙,为AAA景区,在衙门街中段,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除少数元代建筑外,大部分位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属明清规制。县衙规模宏大完整,号称中国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
县衙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仪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建筑。此图为大堂院落,前边有宽阔的通道空地,东西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大堂坐落在月台上,是县衙中最大建筑,职能也是最为重要,透着几分不怒自威的庄重肃穆。大堂上书牌匾\"亲民堂\",这么严肃执法的地方,叫\"亲民堂\"取其为民做主的意思吧。
这扇门题字\"察明\",也可读作\"明察\",为民明察秋毫,很有警示作用。最后面有座大仙楼是县衙唯一元代建筑(可惜没看到没拍),历次重修扩建都很少动这里,保持了初建格局。县衙其历史价值很高,但游览体验一般,没什么视觉效果,照片看不出所以然。
百川通,即晋商家私博物馆,在南大街南口,是平遥十大票号之一,是民居中保存最完好,最高的店面。馆内展品丰富,紫檀、黄花梨等古典家具再现晋商鼎盛时期生活场景。是收藏界津津乐道,心生向往的珍品博物馆之一。
同兴公镖局,由王正清平遥人1855年创建,保镖这一特殊行业应封建社会商品流通而生,又因公路铁路开通,洋枪洋炮出现而结束。进门迎面是木质影壁,摆放着镖车、镖旗,这个独轮车是镖局走镖的重要工具,只有一个轮子平衡不好把握,但走崎岖山路很灵活。镖车上三角镖旗上的字代表总镖头的姓,劫镖的人会看是谁保的镖,如厉害的镖头就不敢妄动。
协同庆票号,即中国钱庄博物馆,为AAA景区,创建于平咸丰六年(1856年),是平遥十大票号最大的钱庄院落,由七进院组成,保存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地下金库。在这里不仅能了解票号钱庄文化,还能亲身体验汇兑提款的全过程,服务人员都穿着清代服装,隔着栏杆算盘打得哒哒响,银票数的溜溜真,很逼真形象,人太多没拍。
大门处的门廊上有许多彩绘画,一幅画就是一个典故,一处山水,一段风情,这么多画作,都可以成为连环画集锦引人入胜。还有这些专门刻有\"协同庆记\"的地砖,不起眼中的辉煌历史印记,可见当时之鼎盛风光。(地下金库没拍)
市楼,在平遥古城中心位置,因楼下有一口金井,故此楼又名\"金井楼\",现存市楼为清式格局,高三层木结构,屋顶覆有黄绿色琉璃瓦,造型优美,装饰精巧,横跨南大街。位置极佳,颜值极高,高高的楼宇远远在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它高耸秀丽身影。
蔚盛长,在南大街北段,是平遥\"蔚\"字五联号之一,成立于道光六年(1826年)。慈禧携光绪帝西行路过平遥,因提取醇亲王汇来的银两下榻蔚盛长,后票号经理求得大师墨宝\"光绪行宫\",故又名\"光绪客栈\"。
天吉祥博物馆,原蔚长盛旧址,在南大街北段,现展览不同历史时期的家俱、瓷器、书画、绣品等作品。馆内有国家二级文物双木马,国家三级文物,黄杨木雕九龙壁,九条龙各具神态,活泼自然,堪称一件难得艺术佳作。
登小楼观看院内建筑,这些灰色的屋脊檐角,错落有致,高低起伏,从中看出晋商发迹
后,以建筑为身份代表,以文化为传播载体。装饰细节上也是很具水准,漂亮的窗棂清透明亮,黑白对称相互呼应,简洁中蕴含美学。
汇武林,在古城西大街,晋商发迹应运而生的镖局里最初的镖师是一群武林弟子,后来镖头来自全国,武林高手云集,平遥武术发展和镖局有关。
日升昌票号,即中国票号博物馆,为AAA景区,在古城西大街,票号创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是中国首家票号,山西票号起源,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了解票号百年历史重要一环。
沉重厚实的大门、深宅大院的气势、精雕细刻的花窗、别具匠心的木刻、精致灵动的图案、素雅灵巧的色彩,艺术感很强,处处精心渲染着此院至关重要地位。
蔚泰厚票号,是继日升昌票号后国内第二大票号,与日升昌仅一墙之隔。与蔚丰厚、蔚盛长、天成亨、新泰厚商号组成\"蔚\"字五联号。一大批票号上市,呈现与\"日升昌\"两大票号派系竞争态势,推动山西票号走向全国。
这个院落的格调色彩,布局装饰与其它院落不太一样,清新淡雅,素静清丽。
二郎庙,在北大街靠近北门,门口有华表昂然、石狮守护,檐廊墙壁上有大型壁画,屋顶用彩色琉璃瓦装饰,在蓝天下很耀眼,也给二郎庙提气增色不少。
还没进门先被这琉璃的色彩吸引,中国先人发明的琉璃瓦真真好看,那油光锃亮的质感给灰瓦建筑带来了亮点,提高了档次;那富有变化的檐角造型,寓意中带着活泼,讲究中带来生动,鲜活中的带有生命,高层次高水准的建筑总有亮点嵌入眼帘,摄入内心。
民众对二郎神的信仰由来已久,相传二郎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第二子,助父斩蛟锁龙,筑堰平患,蜀人奉为二郎神。作为治水司水之神,被饱受水患的山西百姓从岷江岸边请到汾河之畔,祭祀不绝。传说中的故事也是百姓祈求丰年平安的美好心愿。
9月11日又用半天时间,沿着平遥古城敞开的南大门,再次漫游光顾没看到的景点,以为有了经验,没想到却还是迷失在最朴素的风景中,这座古城,盛放了太多的传说,历史在这里浓缩,岂是一日之时能看透读懂的。
平遥的吸引力在于原汁原味的一整座城被完整保留,城内古时各种商铺,票号,县衙,镖局,寺庙等等一应俱全,就是一个晋商兴旺的缩影,一座城池发展的演变。
目光碰触平遥大大小小建筑,方方面面文化感受那份真实的晋商发展轨迹,扫描普通中外游客的好奇张望,纪录当地百姓的闲情逸致,心瞬间变得如此厚实,就像看到城门下被历史车轮碾压而成的车辙一般,那么普通却异常的不平凡。
平遥这个古城深藏的心事,在一条条老街里沉睡,我们这些游客就像闯进它的梦香,与古城一起半醉半醒,腿游荡在数不清的老字号中,眼漂移在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里,无华的街道,静谧的院门,套叠的院落,传说的彩绘,使人有种不知在何年的感慨。
往事越千古,恋恋风尘中,这座古城始终冲我们意味深长地微笑。撩拨好奇而向往的心灵,都来这里捡拾梦想一探究竟。在这个古城你即使不深入某个景点,就在这明清一条街上走走,都能找到一种历史沧桑,情怀悠悠的感觉。
山西老陈醋,更是传说中的经典,风景中的水韵,它的生产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满街老陈醋各式各样的点缀,有电磨的、有石磨的、有车推的、大缸装的、小坛盛的,像似涓涓流水充溢着大街小巷的店铺里,闻着酸酸带香弥散四方以为走进醋的作坊,看着黑油油周而复始以为酱油流出。
平遥牛肉,是平遥特色美食,久负盛名,据说清代就已誉满三晋,真还有个平遥牛肉博物馆,详细介绍平遥牛肉的历史起源、选料制作、工艺流程以及依据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人文等因素,制作出口感不错的上乘平遥牛肉。它已成为平遥的招牌,是南来北往的游客必尝美味,必带特产。
平遥古城墙,总周长6163米的,墙高约12米,砖石结构,至今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城墙风貌。古城墙集防御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直观高大威严,宽广坚固,敦实厚重,是古城闪亮的主体。
平遥古城墙特点之一~城门多
拱极门,是古城北大门,有\"四方归向,众人共尊\"之意,城楼格局与南城门一致。古城环城六座城楼,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外观略呈方形,东、西、北三面直线,唯南墙顺河蜿蜒,形似\"神龟\",南门是,北门是龟尾,而东西各两个门分别是乌龟四只龟爪。
一般县级城墙只能设四个城门,但平遥古城却有六个城门,余秋雨说过\"山西最红火年代,财富中心不在太原,而在晋中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尤其以平遥为最\"。可见平遥在晋商发展中的地位,是明清时期全国商业重镇,根据繁华程度东西各设两座城门也是情理之中的需求。
平遥古城墙特点之二~作用多
平遥并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也不是天险关隘,当初设计古城时除作为利于攻守的坚固城池外,还有个重要因素,因平遥位于山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风沙较大,修建层层屏障可有效防止风沙直接灌入。其精妙设计和完备功能足以说明古人\"护佑一方平安与造福一方百姓\",双管齐下,兼而有之的超前意识和聪明智慧。
登上古城北城楼,视野很宽阔,平遥古城市井生活就在这长长城墙高高敌楼的护佑下,有滋有味兴旺发达着。城道很平坦,说是当时的马道,现在跑汽车也没问题。城墙上设敌楼3000个垛口。城墙上走一遭一饱眼福,足以信服平遥古城是座具有雄浑霸气的完整古城,最有文化价值的珍贵留存。
平遥古城墙特点之三~马面多
马面指凸出城墙外侧的斜坡高筑台子,既加固了墙体,又可对登城敌人进行侧面攻,有效防止死角。城墙外壁每隔40~60米筑有马面一堵,上建敌楼,中架木板,外设箭孔。共有72堵马面,也属各地古城墙之最。
这一串串凹凸立体的马面,一排排疏密有致的排列,不正体现古城墙的不凡历史,不俗设计,以现在审美眼光也是人们争先上镜的古城代表。
古城角楼,建于城墙四个角上,主要用以弥补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从城外拍角楼是个十字屋脊,二层砖墙灰瓦建筑,是现代补建。
平遥古城之旅,让我对平遥古城有了切身体验,更新认识,是我所看到过保存最完整,体系最完善,内容最丰富,规模最浩大的一座古城,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很值得细细品味。千万别低估古城的规模和内容,游起来还真感觉很大,内容很丰富多样,仔细看挺费时间耗体力,本还想晚上再逛古城夜景,因住城外觉得累啦没看夜景。
平遥古城不仅仅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还是一个庞大的古建筑博物馆,在这里见证了晋商的兴衰。一座充满中国商业特色古城,也是一座流动的中国北方大户小民市井写真画卷。从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格局中,展示了平遥在明清时期,商帮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雄厚财力,以及由此产生对高雅文化的追求。这些文化的精髓现在还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祝福平遥古城这一方晋商雅舍传播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