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社部明确在十四五期间,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离2025年“十四五末”只有2年多时间,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的时间表还没有公布。
目前,从江苏、山东等地区的试点情况来看,还是体现了“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十六字原则。试点就是吹风!2025年启动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从这些年持续“吹风”的情况看,延迟退休属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战略问题。关于“要不要搞”的问题,估计已经形成共识。目前,主要的问题是:60岁的老人如何面对职场压力问题?
网上的段子也形象反映了这个顾虑:早晨,没有工作的孙子赖在床上,刚刚失业的儿子在做早餐,60多岁的爷爷装上假牙、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去挤公交车。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坐办公室的人,可能对延迟退休抱有“过得去”的态度,那些在一线岗位从事繁重劳动的老人非常反对年老体弱后继续工作。主要的理由:
第一,职业禁忌。有些岗位不适合老年人从事,比如,危险品的运输、货物搬运、设备操作、登高作业、长时间看东西、需要高效率操作的事务、连续作业的重复劳动,等等。这些岗位不能让老年人继续从事,安全系数比较低,容易出现事故。
第二,职业健康。某公司要求在一线单位的卫生间增设坐便器。为什么?有些四五十岁的劳动者有高血压、眩晕症等职业健康问题,蹲下去就站不起来了。有些大型工业企业,使用了很多中老年在操作岗位,每年“非生产性”死亡的数量并非是一个小数目,应该引起警惕。
第三,绩效压力。目前的职场形势,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也是广义的人力资源的竞争,核心是人工成本和人工效率的竞争。企业为什么不招35岁以上的人员?为什么优先裁掉职场中年?核心问题就是工作效率低、绩效成果差、人工成本高。延迟退休,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果2025年开始启动,1965年出生的男性人员正好赶上第一波。这一批人是最担心劳动强度的。有些社保专家建议:实事求是地尊重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和企业的竞争压力,延迟退休后的老人可以实行“第二职业”机制,让老人转行至相对轻松的岗位,既让他们继续缴社保,还让他们不出事,达到老人、企业、政策“三赢”的效果。
PS:实事求是地讲,转行到第二职业,在现实中比较难以实现。今年各个年龄段的失业率屡创新高,其中,45岁以上和24岁以下的“两头”失业率最高。45岁以上的人找不到工作,24岁以下的人没法就业,让60岁的老头转行到轻松岗位?哪里有这么多轻松的岗位?提供轻松岗位的主体是个人还是企业?企业有义务给老人“创造”轻松岗位还要发高薪吗?
所以,专家的建议,出发点是好心,但可能不够接地气,不一定能实现。所以,1965年出生的男性人员将第一批吃螃蟹,这三类人首先不答应!
【1】工作繁重的人。
按照职场“二八”定律,80%的人都在基层岗位从事繁重的基础工作,只有20%的人搞管理和技术。1965年出生的人,正赶上低工资、高强度的火热年代,身体都普遍累出了毛病。他们目前的工资也不高,早就想退休领养老金了,再让他们延迟退休,从事繁重的劳动,会引起比较大的反弹。
【2】灵活就业人员。
所谓灵活就业?就是没有单位缴社保、自己给自己谋生的人。这个群体目前有2亿多人。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生活中的每一分钱都要靠自己挣,根本舍不得自己全额掏钱购买社保,更舍不得卖高档次的,只想买最低档、最低年限的,早一点退休、休息。让他们延迟退休,里外里要“亏本”的。
【三】候鸟型的职场人。
在大城市里,很多人都属于候鸟型的人。在老家买了房子,娶了媳妇,生了孩子,由双方父母帮助带着,自己在外地打工。他们都想早一点退休团聚、叶落归根。延迟退休,对他们不是一个好消息。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