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鬼斧神工是什么生肖(鬼斧神工是什么生肖动物)

时间:2023-10-08 11:34:11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牛”转乾坤!艺术史为何钟情于十二生肖中的它

作者:白未闻

农历辛丑年是十二生肖年中的牛年。当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充满诸多磨难的鼠年后,便格外盼望着新的一年可以“牛”转乾坤,气象一新;人们都期冀于这个象征勤劳和淳朴的动物,能够为2021年带来平安、富足与祥和。

牛为“六畜”之首,其对于农耕社会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中外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中常常可见其身影。在唐代诗圣杜甫的《卖炭翁》中,牛是古代底层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化身(“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在鲁迅的名篇《自嘲》中,牛又是奉献精神的最佳代言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北朝民歌《敕勒川》里,牛是北国苍茫天地中的勃勃生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在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虽无对牛的直接描写,它却似乎已经自然嵌入在我们对于江南一带如画风景和淳朴民情的想象之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西方的神话、宗教与艺术中,也同样活跃着牛的身影。

总之,牛便是这样一种可亲、可爱的生灵,在传统的农耕经济中扮演着任谁也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它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寄身于古往今来无数的文物与艺术作品间。

勤劳的生灵:《耕织图》里的牛

牛具有食用、祭祀、骑乘等多重功能,但其最重要的功能,应当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古人往往以农耕与蚕织这两项农村重要的经济事业并举,并创作出诗文与图像相配合的《耕织图》,以劝勉百姓努力劳作、推广耕织技术,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意;同时提醒当时的贵族阶层必须重视农业并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需具备“相彼贤达,犹勤陇亩”之精神。而在这些生动明快的乡村图景中,必少不得最重要的农耕劳力——牛。

至晚至宋代,《耕织图》便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化的图式。到了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进入高峰,康熙帝曾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耕织图》,强调“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民之苦”,要人们“敦崇本业,勤以谋之,俭以积之”,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等几代皇帝均有不同类型、不同版本的《耕织图》问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四十六开《胤禛耕织图册》,是后来的雍正帝尚为皇子时请画师绘制的。册中表现耕、织的图画各占23幅,每一幅上部为胤禛所书诗句,下部为不同的耕织步骤。其中,第二幅“耕”、第三幅“耙耨”、第四幅“耖”、第五幅“碌碡”的画面中,均可见生动的耕牛劳作场景。所谓“耕”便指驱动耕牛,用犁翻地松土;“耙耨”指利用带钉齿的耙子除草松土;“耖”是把大土块切碎,初步平整水田的步骤;“碌碡” 则指布秧前将水田作最后整平的准备工作。这四幅画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在水田耕作播种育秧前的各项步骤中,牛是如何发挥其巨大作用的。这组册页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胤禛将自己绘成了农夫的样子出现于每一幅画面中;他或许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阿玛号召的积极响应,以期能够得到皇父的垂爱。

“耕” “耙耨” “耖”三幅中,角长体壮的耕牛均被描绘为缩颈耸肩、迈腿欲行的样子,似乎正在使出全部气力,拖动着各式农具,于田间勤勉劳作。而“碌碡”一页中,青牛则扭头回首看向化身为农夫的胤禛,似乎已颇为疲累,欲向主人讨得片刻休憩。四头牛茸茸的尾巴都垂荡在两股之间,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笔下有关于“戴嵩画牛”的小故事:据说当斗牛在角上用力时,其尾巴应该夹在两股之间,而非左右摇晃。不知《胤禛耕织图册》中的牛,是否在繁忙的农耕时,还有余力晃动它们身后的尾巴?

财富的象征:贮贝器上的牛

或许正因牛作为重要生产力,对于以稻作生产为主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逐渐进入人们的信仰体系,成为某种力量或财富的象征。

古代青铜器上出现牛的案例不少,但最具特色、最能够反映人们如何将牛作为神力与财富象征的,莫过于滇国的青铜器。滇国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其大约存在于战国早期而消亡于西汉初年,疆域主要为今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滇族人生产的青铜器中,牛与虎是最为常见的动物装饰题材。如果我们今天去往云南省博物馆参观,会发现一大批云南地区出土的、带有牛的形象的精彩文物:牛虎铜案、牛纹铜鼓、猛虎袭牛铜枕、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五牛铜针线盒、立牛曲管铜葫芦笙、虎噬牛长柄铜勺……他们造型奇特,状物生动,无不反映出古滇族人民瑰丽的艺术想象和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其中,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是一件尤为重要的珍贵文物,曾于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堪称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贮贝器是滇族特有的一种青铜器类型,顾名思义,是用来贮藏贝壳(贝币)的。对于远离海洋的云南地区来说,贝壳是珍罕之物,可以作为货币通行。存放贝币的器物,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储蓄罐。它往往呈叠鼓形或束腰圆筒形,束腰圆筒形的器身两侧常装饰虎形的双耳,器盖上则装饰有数量不等的长角铜牛。云南省博所藏的这件贮贝器约制于西汉时期,器盖上四头气魄雄壮的牛围绕着正中一位乘马骑士,骑士与马共铸于高出牛身的立柱之上,人物头梳椎髻,腰佩长剑,通体鎏金,显然地位煊赫,很有可能是一位古滇国皇族成员。围绕骑士的牛背后鬐甲部位(颈脊与背脊之间的隆突部位)皆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隆起,这意味着它们应是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牛种——瘤牛。其肉质肥美,是一种可以被食用的家畜,也是滇文化中常用作祭祀的主要牺牲。食用和祭祀的重要功能,使得滇人眼中的牛也逐渐成为了某种神性与财富的象征,故而将其形象与储藏财富的贮贝器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天神的化身:公主的乘骑

在西方的神话与宗教中,亦不乏与牛有关的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腓尼基国的公主欧罗巴容颜娇美,天神宙斯垂涎其美貌,化为一头高贵华丽的公牛混入国王的牛群,并诱使公主骑上牛背,随后驰入大海,将欧罗巴带离故土,并在一片崭新的大陆上与公主结合。这片大陆便以公主的名字命名为欧罗巴——也就是今天的欧洲。宙斯化身而成的公牛则被升入天界,成为众所周知的、黄道十二星座中的金牛座。这个绮丽的神话吸引了包括委罗内塞、居斯塔夫·莫罗、提香、伦勃朗、马蒂斯等众多艺术家将其作为画作的题材加以表现。以伦勃朗的画作《诱拐欧罗巴》为例,在这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其实很少尝试就神话题材进行创作。而在这幅画中,他充分展示了对戏剧化光影效果的熟练运用:在乌云笼罩的阴沉天空下,两束光分别照亮了故事中的两组人物,即骑着雪白公牛,正惊恐回望的欧罗巴公主,以及水边她惊恐又无奈的女伴们。天神化为的公牛扬起骄傲的尾巴,迈开雄健的双蹄,似乎正要从画面的左下角跃出,涉过宽广的水域,抵达另一片大陆。整幅画如同一出戏剧中的最高潮一幕,公主回首的目光似乎成为了她与她过往熟悉生活的唯一羁绊,而她的未来则将在命运女神的指引下,被胯下的公牛所永远改变。

顺着宙斯化身成为的公牛说开去——自从这头美丽的公牛被认为是天上的金牛座之后,又在罗马帝国时期人们信仰的宗教中变化出新的图式。如果参观过2017年曾经轰动京沪两地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你或许会对其中一尊大理石“密特拉屠牛像”存有印象。它刻画了一个带着罗马式帽子、穿着东方式裙子的年轻男子,左手掰起一头公牛的牛头,右手上的刀正刺进牛的身体。在牛的侧方,有一只狗和一条蛇正在舔舐公牛流淌的血液,还有一只蝎子正处于牛的身下。这名男子正是密特拉神(Mithras)。这尊神秘的屠牛雕塑类似于一种具象化的星图,其中每一个符号都代表着一个星体或者星座:如白牛代表金牛座、蛇代表长蛇座、狗代表小犬座、蝎子代表天蝎座等等,而密特拉神本人的穿戴则类似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英仙座)。牛的形象,或许代表着人类在农耕社会中频繁利用其进行祈求丰产的祭祀,显示着牛作为祭祀牺牲的重要作用;而密特拉神正通过杀死公牛的方式,创造着新的宇宙秩序与新一轮的生命循环(牛的伤口处往往会被表现为长出葡萄和麦穗,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

在《圣经》中,依然能找到牛的影子。《出埃及记》篇中,当摩西上西奈山领受十诫时,以色列人经过漫长的等待变得焦躁不安。摩西的兄长亚伦便用纯金首饰打造了一只金牛犊,并宣称这是领大家出埃及的神。耶和华得知,为人们崇拜异神而震怒。这个《圣经》中的故事也曾作为一个经典的绘画题材在许多艺术家的笔下被表现。17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尼古拉斯·普桑便创作过一幅与之有关的大型作品:一座金牛雕像显眼得耸立在画面中上部,前景中人头攒动,大家纷纷围绕着这异神狂欢起舞,而始作俑者亚伦则身穿白袍,立于金牛犊雕像的前方。画面后方左侧的背景中,刚从西奈山下来的摩西被描绘得相当渺小,他见到此情此景,正愤怒地将自己手中写有十诫的法版砸在地上。画面中的金牛被普桑处理为一头成年的公牛而非《圣经》中原本记载的牛犊。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牛与西方宗教、神话与艺术之间独特而紧密的关系,以及牛对力量、丰收、财富等内涵的隐喻。

殊异的意趣:东西方画“牛”

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土壤赋予了牛在其中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对牛的艺术表现亦是如此:中西画牛,大有异趣。

如果只能在灿如星斗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选出一幅最具代表性的、描绘牛的作品,那也许便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唐代牛畜类绘画不少,画牛题材的流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农耕事业的高度发展。韩滉是活跃在唐朝中期的政治家,曾任宰相及两浙节度使等要职,也工于书法和绘画。人们称其画牛“落笔绝人” “稀世名笔”,足见对其功力的高度肯定。

《五牛图》中绘有五条大牛,毛色、形态各异,画家用较粗的线条勾勒出牛的肌肉走向,牛背、垂胡(牛喉下垂着的褶皱)、牛腹、牛腿的线条感各不相同,体现出韩滉观察生活的细致眼光与老辣的笔下功夫。居中的一头酱色牛正面朝向画外,构图角度为传统书画中所鲜见,也更显示出画家对于牛畜不同视角的表现能力和对立体感的把握。画面最左侧的牛带着络头,表现了牛在古代的骑乘功能。有学者认为,这是韩滉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寓意人间的苦乐不均,表达了作者对于农民疾苦的同情。在这样一幅看似题材简单的作品中,竟也蕴含着画家深沉又复杂的感情。

而要说到西方画家画牛的代表,毕加索不可被忽略——毕竟,他来自于具有斗牛传统的国度西班牙,热情又残酷的斗牛活动影响着他的许多创作。1946年1月,他画下了一幅如同“一笔画”般极为简练的《公牛》,但在此之前,他曾经十一易其稿,公牛的形态从具体的形态逐渐走向几何形状的解构,并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删去不必要的修饰而保留最具特征性的关键线条,最终才得以形成单纯如儿童画一般的效果,让人不禁想起距今一万多年的西班牙古老岩画《野牛图》。毕加索曾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形似显然已非其所求,这一组关于牛的绘画似乎正是他探索艺术之路的缩影。而这与韩滉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状物方式,相去甚远。

而谁又能说,这不是 “牛”在艺术中的两种不同表现呢?勤劳、敦厚、忠诚、有力、本分……我们给牛赋予了太多不同的意涵,牛在全球的艺术和文化中也呈现出了太多丰富的形态。今年,它又必将格外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每一个人度过踏实的一年、丰收的一年。(白未闻)

来源: 文汇报

来自于民间的十二生肖,不仅有内外兼修的美,更有独特的意义

生肖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分。所肖所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属相跟随人的一生。

我国各民族的十二生肖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虽然存在着地域环境的不同和文化习俗的差异,各民族的文化在历史上却是相互影响的,这就决定了各民族生肖文化总体框架的一致性。接下来看一下我国各民族中大同小异的生肖组合:

汉族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哀牢山彝族: 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川滇黔彝族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西双版纳傣族: 鼠、黄牛、虎、兔、大蛇、蛇、马、山羊、猴、鸡、狗、象

蒙古族: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广西壮族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柯尔克孜族: 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

桂西彝族: 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海南黎族 :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

新疆维吾尔族: 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猴、鸡、狗、猪

云南纳西族: 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

由以上可看出,如蒙古族、部分彝族的生肖组合与汉族的差别不大。在哀牢山彝族的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被替换成穿山甲。云南傣族的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被替换成大蛇。亥原属猪,在这却被象替代。由于猪和象的体形相似,构成了"猪鼻子插葱——装象(相)"这一歇后语,这也成为在西双版纳象代替猪的原因。新疆柯尔克孜族人的生肖中,有鱼有狐狸,而无龙无猴。鱼与龙属于同类替代。至于生肖不取猴,应该与当地少有猴类动物相关。新疆维吾尔族与柯尔克孜族一样同属于以前的突厥民族,他们的生肖中的龙也是被鱼替代。海南黎族中以鸡为首,同时虎的位置被虫替代。桂西彝族的十二生肖中,龙被放到了第一个位置,且用凤、蚁、人、雀作为生肖动物,是与汉族生肖差别最大的一个。

总之,大同小异的生肖组合,说明我国各民族的生肖文化是同源的。由于地域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各民族十二生肖文化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少数民族根据这些不同,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生肖纪年、纪日的方法,并因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当然这也反映出各民族的现实处境和理想愿望,正是由于这种浸染着不同民族特色的生肖文化在不断流传,才使得中国生肖文化的内容异彩纷呈。

十二生肖与民间风俗

生肖与民族图腾

生肖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各民族的生肖文化在经历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洗礼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面。在原始社会时期,"各民族多以某一个与自己有着某种特殊联系的生肖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信仰"。

在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中,龙被人们赋予吉祥的寓意,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龙是鹿、驼、兔、蛇、蜃、鱼、鹰、虎、牛这九种动物的组合体,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种虚拟动物,是远古时期人们理想化、神秘化的产物。古时,人们认为龙可以行云布雨,将其供奉为神。相传龙是在七千多年前由伏羲在收服各部落后创制的,由于原始初民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每个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

伏羲为了将各部落团结起来,于是将各部落图腾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这就出现了具备多种动物特征的龙。这种形态的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融合的一种体现。据传说,炎帝、黄帝、尧、舜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自称为龙子。由此可见,中国的古代先民不仅将龙看作是图腾崇拜物,还把自己与龙看作有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历朝历代的图腾崇拜过程中,龙图腾神的观念几乎植入到了每个人的脑海中。直到今天,我们还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种说法已经超出了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范畴,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展现。

虎非常勇猛,象征着不可战胜,许多少数民族将虎作为本族的图腾,并奉为祖先。"被称为"百兽之王"的虎是权势、荣耀、力量的象征,是平安、幸福的瑞兽。"彝族是由以虎为图腾的伏羲氏族部落发展而来的。彝族人将虎形祖灵供奉在神龛上。虎神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神,每年的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是彝族人最重视的虎节。在此期间,所有彝族人会跳舞祭祖,希望在虎神的庇佑下可以平安吉祥,家族幸福,以此来驱邪消灾。除此之外,白族的虎氏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也称虎是其祖先。虎图腾是他们的精神信仰,这种图腾崇拜充分体现了虎在当地人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多将马作为图腾进行崇拜。他们把马看作是大吉大利的象征。时至今日,保安族流传着雪白神马的神话;满族有供奉马神的习俗;清代文献中也曾多次记载祭马神仪式与马神庙的修建;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人们常将五彩绸绑在马鬃尾上作标志;佤族人也将马作为图腾崇拜,每当过春节的时候都要用糯米饭喂马,并且根据马在马厩中的姿态占卜吉凶,如果马头朝东,这一年就非常幸运,朝西则是不吉利的兆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地域文化的接近,他们的图腾也一样。原始社会时期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类的生命在这种条件下显得非常脆弱,而蛇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的这种特征符合了原始初民希望长寿的愿望。如壮族、傣族、布依族、高山族等民族将蛇作为图腾进行崇拜。直到现在,这些民族还在建设庙宇供奉蛇神,来祈求平安幸福。据考古学家发现,人们在陶器上用不同的纹饰表现蛇的不同形态,这些纹饰经历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演变,现在在纹身、蜡染、青铜器、刺绣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生肖图腾在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力量的源泉,是吉祥如意、驱魔辟邪的承载体。

民间风俗中生肖节俗与礼俗

生肖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生活的环节中,如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以及更高层次上的思维观念,处处都可见生肖元素的踪迹。随着生肖文化在民间风俗中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形式多样的节俗与礼俗。本文以龙节俗和羊礼俗为例进行探讨。

几千年来,龙的观念、信仰早已深入人心。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龙节是最多的一个。正月,哈尼族、基诺族有"祭龙节";二月,汉族有龙节,俗称"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妇女们会将彩纸、草绳穿起来挂在门梁上,表示龙尾下垂、龙头向上之意;三月,山东沿海地区会祭祀海龙王,纳西族、土族举办龙王庙会;四月,云南中甸藏族有"祭龙王节";五月,吴越地区有"分龙日",可兆丰年;六月六日为传统的"晒龙袍日",家家户户晒被褥,祈求消灾免祸;七月,湘西苗族举行"踩芦笙堂会",纪念寨民为青龙找回了降雨龙珠;八月,安徽有"龙灯会",扎制草龙,龙身插满长寿香,称为"活龙";九月和十月,湘西苗族举行隆重的"接龙节";腊月,云南哀牢山的哈尼族会在龙树下举行"祭龙会"。由此可见,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通过对龙的崇拜与信仰,希望龙可以赐予人们幸福安康的生活,将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寄托到龙的身上。

羊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物之一,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不同的地区,羊礼俗也是各式各样的。如河南新乡地区在生孩子后,女婿要牵着羊向岳父母报喜,女家回礼也要送羊;蒙古族以羊羔皮包裹婴儿,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需行剪发礼,人们要向被剪者赠羊,主人家摆盛大的整羊席招待宾客;四川羌族为孩子举行成人礼时,巫师用白色公羊毛线作为始祖的赠礼分别围在冠礼人和一只活羊的身上。可见,在这些礼俗中,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羊身上,羊成为代表平安、吉祥的瑞兽。

生肖文化虽因地域及文化的差异,被人们赋予不同的寓意,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底蕴是相同的,都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与向往。十二生肖是每个华夏子民出生的标志,是伴随我们出生的吉祥物。从这些生肖节俗、礼俗中,可以看出生肖文化在民间有着稳固基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间风俗中的生肖文化内涵

生肖文化在民间被广泛的传播,形成了许多关于生肖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词语等。这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词语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老鼠嫁女"、"牛郎织女"、"三羊开泰"为例。

"老鼠嫁女"的文化内涵

鼠是一种兼具生物性和人文性的动物,具有刚健、清新的生命活力。"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其中既充满趣味,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老鼠嫁女"传达着人们对鼠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同时也表达了祈求避灾降福的民俗心态。

"老鼠嫁女"是民间的一种祀鼠活动,其日期因地域不同而异。在北方,山东、山西多在正月初七,山西有些地方在正月初十,河北的大部分地区在正月十七。北方习俗中多以面食来媚鼠,以祈求老鼠尽量不要糟蹋粮食。南方则多以驱鼠为主,在江南一带民间,农历腊月三十晚上要把老鼠嫁出去,来求取新一年的平安。正月初三是台湾地区的"鼠纳妇"习俗,大家在这天提前熄灯睡觉,让老鼠在漆黑的夜里无法办喜事。湘西地区的小年夜是老鼠嫁女的日子,这天人们一边拍打簸箕一边滚簸箕,同时还用恶语来诅咒老鼠。

"老鼠嫁女"这一民俗故事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古人讲"天人和一",人应该顺从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也就表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其中还蕴含着人们对鼠崇拜的文化内涵。实质上,"老鼠嫁女"这一祀鼠活动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延续,充分体现出人们对鼠既憎又敬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人们认为老鼠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如在民间流传的"鼠咬天开, 天开于子"的故事。另一方面,老鼠对人们的危害又非常巨大。其依靠尖利的牙齿,糟蹋粮食、破坏田地、毁人居舍,更为严重的是可怕的鼠疫。当然,也有人认为鼠是"子神",因鼠的繁殖能力极强,所以人们对子孙后代延续的愿望寄托到对子鼠母神的崇拜上。

在民间年画《老鼠嫁女》中,刻画了老鼠们在娶亲时欢快热闹的婚宴场面,如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扛旗抬轿等。它们的形象刻画的朴实醇厚,给人一种诙谐风趣之感(图2-3)。图中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总之, "老鼠嫁女"是由图腾崇拜发展而来,是在传播过程中变异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老鼠嫁女"是老百姓所关心的生活内容的表现, 成为了一种民间信仰。

"牛郎织女"的文化内涵

牛郎织女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在《诗经·谷风之什·大东》中"牵牛"和"织女"只是单纯的指天空中的星星。直至汉朝,牛郎织女被作为爱情故事写进了《迢迢牵牛星》和《风俗通》等诗书中。

据说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亲相爱,王母觉得他们触犯了天条,把牛郎贬下凡尘继续放牛。一天,老牛告诉牛郎,织女和别的仙女要到河里洗澡,让他去取了织女的天衣藏起来,等织女来找衣服时向她求婚。牛郎按照老牛吩咐的去做了,果真与织女结为夫妻。婚后两人生活美满,并生下一子一女。王母知道后,将织女带回天庭。在牛郎无计可施之际,老牛又告诉牛郎在其死后,披着牛皮飞到天上去,说完老牛就死了。于是牛郎就带着两个孩子披着牛皮追到天上。而王母却划了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每日以泪洗面。后来王母被两人真挚的爱情所动容,随后派喜鹊在七月初七这天为他们搭桥相会。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和远古时期的牛图腾崇拜以及在牛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古人认为,牛可以与神沟通,所以担负着天、人沟通的职责。所以人们祈求通过牛可以使众神赐福人间,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农耕社会时期,原始图腾崇拜的信仰逐渐衰微,人们重新给"牛郎织女"的神话中注入了朴素的人生理想和情感。此时,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夫妻和睦是农家百姓最大的愿望,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的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理想模式。

"三羊开泰"的文化内涵

羊在中国古代被当成灵兽和吉祥物。在古汉语中,"羊""祥"二字通假。从古代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吉祥"的铭文都写成"吉羊"。《说文解字》说:"羊,祥也。""三阳开泰"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它影响到诗歌、绘画、习俗等多个方面。汉人刘熙《释名·释姿容》云:"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古时"羊"与"阳"相通,因此又称"三羊开泰"。

"三阳开泰"寓意辞旧迎新、吉祥安康。《周易》称卦爻连的为阳爻,断的为阴爻。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正月乃一年之首,冬去春来,正是阴阳平衡、阴消阳长、阴阳交汇之时,所以称之为"三阳开泰",意为阴阳沟通是万物更新和生长。

由于"羊"与"羊"的相通性,因此"羊"也得到了民间艺术家的青睐,在绘画、刺绣图案形式当中可常见到"羊"的影子。吉祥图案《三阳开泰》中,描绘母子三只羊在红日下的纹图,母羊护子,子羊依母,充满了慈爱祥和的气氛,又以松柏、山坡、小树、嫩草等作为陪衬,表示春回大地、万物滋生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清代年画《三阳开泰》中,石榴生出一缕香云,三只神态各异的绵羊立于云中,整个画面显示出祥和安泰的气象,象征春已到来、万象更新、国泰民安的吉兆,故画中题诗有:"天泰地泰三阳泰,百卉生春万世祥。如意平

安无限乐,满堂富贵有余香。诰封百代承恩照,诗书千载荷龙恩。益寿延年如松茂,福洪德厚永绵长。绛云在霄多吉庆,瑞露临门大吉羊。"题诗正点明了吉羊兆瑞的主题。

不管是出现最多的"三",还是"九",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和"羊"有着一定的关系,都象征着祥瑞、福运和安和。由此,羊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在一定层次上也是对生肖羊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生肖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生肖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希望。同时也体现了生肖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内外兼修"的美

在传统艺术形式中,"内在美是相对于外在美的审美范畴的存在,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精神境界的含蓄表达。"外在美是物体的外观形象,是直观的表达人的精神领域的实物。内在美给外在美的存在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内在依据。然而人们总是把对美的追求寄托在它的观念或功能上。就美与实用功能相比而言,美是处于附属地位的。在现代设计中,十二生肖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人们从内容与形式上赋予了比民间美术表现形式中更丰富的内涵。爱美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在生肖艺术中,尽管人们对美的追求并没有超越其功能性,但是它的审美特点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其中,其中不乏形式趣味美与内涵寓意美。

生肖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生活文化,与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创作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多数直接用来美化自身。大自然依靠其鬼斧神工般的魔力,造就了生动逼真的生肖石,这是十二生肖别具特色的存在方式,更是其生命形式的一种别样表现。人们将美妙的联想赋予本无生命的石头,使得冬天里寒风吹得冰凉、暑季间烈日晒得烫热的石头,仿佛具有了永恒的生命的体温。这不仅在于视点选择的巧妙,更在于生肖文化给人们的审美思维带来的灵感。人们能够从毫无生命力的石头中创造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的形象来,它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同时还包含着文化意识以及社会情感,有着深刻的寓意。同时也可以看出生肖文化在人们心中深深的烙印。个中奥妙,可套用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解释——情人之情,中华传统生肖文化之谓也。

生肖文化在我们生活的范围内涉及甚广,是人类智慧的果实。"生肖文化是人们通过实践与生活、生产等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意识、观念的传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民俗文化中一个特殊的领域,它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思想以及文化发展状况。然而,当人们把生肖文化作为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时,其便完全符合了人们心中理想的典范。

我国传统十二生肖艺术在民间生活中被不断的的艺术化与生活化,有朴实、纯真、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这些早已深深刻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是最直接的民间朴素审美思维的传达方式。"中国美学历来有强调善美统一,在艺术表现上,常常通过伦理道德的感染作用,来实现艺术的社会功能。"十二生肖艺术在我国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体现,在民间风俗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多民间作品都传达着传统文化的信息,如延安地区民间剪纸高手白凤莲创作的"全家福式"生肖系列剪纸,在赋予这些作品吉祥寓意的同时,用剪纸的形式将生肖动物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这些民间作品中,许多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

十二生肖独特的象征意义

随着生肖文化的发展,十二生肖图案也已成为中国传统吉祥符号中的一员。自古以来,人们多以生肖为题材,运用比喻、谐音、夸张、象征等手法,将团结、幸福、吉祥等美好愿望融入其中,创造出神话故事、吉祥语、谚语等。如"牛郎织女"、"游龙戏凤"、"吉祥(鸡羊)如意"、" 鲤鱼跳龙门——高升"。每个生肖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本文以牛、龙、蛇三种生肖动物为例:

(1)生肖之牛:有着温顺习性和踏实肯干精神的牛,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牛就被当作神来崇拜,成为人们的吉祥之物。人们认为牛可以使人与天地鬼神沟通,所以在遇到田猎、祭祀、耕种、疾病等重大事件时,都是用牛的肩胛骨进行占卜,以征求鬼神的同意,牛成了吉祥的象征。同时,人们用牛来耕地、做交通工具甚至用牛来抵抗其他入侵的动物,逐渐牛成为了力量的象征。在《左传》中记载一个"孺子牛"的典故:春秋时期,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叼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形容无私奉献的人。牛独特的象征意义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对牛文化的极大丰富和延伸。

(2)生肖之龙:"龙并没有停留在原始图腾崇拜阶段,而是同中国文化共同发展,依靠人们赋予其超越时空局限的象征意义生生不息。"十二地支中的"辰"与生肖之龙相对应,而"辰"原指"石崖下的男性或生殖神",后来演变成象征男性生殖的文化符号。《周易》中乾卦也称龙卦,用"乾"代表男性,由此,龙便成为男性的象征。

随着龙形象的不断深化,汉代以后,"龙"特别是"黄龙"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专有词,与龙有关的各种称呼也都应时而现:皇帝的容貌称"龙颜";身体称"龙体";衣服称"龙袍";座位称"龙椅"等,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华儿女的生命意识里,龙还象征"成功"。"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头地,成为"人中之龙"。与此同时,龙以中华民族象征的身份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生肖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日益成熟,龙也从自然性上升到了人文性。

生肖之蛇:蛇早已脱去自然界中动物形象的躯壳,在人们对其爱恨复杂的情感中,被人们赋予了神秘、玄幻的色彩。蜕皮是蛇独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古人见蛇蜕皮后如再生一般,以为这就是死而复生。人却因年老而满脸皱纹,难以恢复青春的容颜,不免对蛇心生羡慕之意。人们之所以将蛇选入十二生肖当中,也是将永生、青春永驻的形象寄托于蛇身上的表现。古代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其实是对蛇的繁殖能力的崇拜,象征着阴阳匹配,男女交合。古人认为双头或者双身就是交合的象征,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蛇也就成为了两合的象征。

总结

经过几千年民俗文化历史的积淀,十二生肖已经不再仅仅是狭义上的十二种动物,而是被人们赋予独特的象征意义。同时,在生肖图案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也融到了其中,红色象征吉祥;白色象征纯洁;紫色象征神秘等。十二生肖传达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赋予的象征意义给予了十二生肖新的生命活力,对生肖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艺缘十二生肖(331)

在艺缘艺术品有限公司有海量的根雕艺术作品,不仅有单体的,还有系列的。

譬如:十八罗汉、八百罗汉、水浒一百零八将、龙生九子等等……

今天介绍一组艺缘版的十二生肖雕塑,看看这些楠木根在腾冲匠人的鬼斧神工水平和刀斧下的十二生肖神韵。

鼠,十二生肖中最聪明的一种动物。

牛,是十二生肖中最为任劳任怨的动物。

虎,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能吃人的动物。

兔,是十二生肖中耳朵最长、跑的最快的动物。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

蛇,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没有腿的动物。

马,是十二生肖中最善奔跑的动物。

羊,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跪乳的动物。

猴,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生活在树上的动物。

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敢吃蜈蚣、毒蝎的动物。

狗,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是人类朋友的动物。

猪,是十二生肖中最能吃能睡的动物。

来自于民间的十二生肖,不仅有内外兼修的美,更有独特的意义

生肖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分。所肖所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属相跟随人的一生。

我国各民族的十二生肖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虽然存在着地域环境的不同和文化习俗的差异,各民族的文化在历史上却是相互影响的,这就决定了各民族生肖文化总体框架的一致性。接下来看一下我国各民族中大同小异的生肖组合:

汉族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哀牢山彝族: 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川滇黔彝族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西双版纳傣族: 鼠、黄牛、虎、兔、大蛇、蛇、马、山羊、猴、鸡、狗、象

蒙古族: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广西壮族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柯尔克孜族: 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

桂西彝族: 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海南黎族 :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

新疆维吾尔族: 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猴、鸡、狗、猪

云南纳西族: 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

由以上可看出,如蒙古族、部分彝族的生肖组合与汉族的差别不大。在哀牢山彝族的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被替换成穿山甲。云南傣族的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被替换成大蛇。亥原属猪,在这却被象替代。由于猪和象的体形相似,构成了"猪鼻子插葱——装象(相)"这一歇后语,这也成为在西双版纳象代替猪的原因。新疆柯尔克孜族人的生肖中,有鱼有狐狸,而无龙无猴。鱼与龙属于同类替代。至于生肖不取猴,应该与当地少有猴类动物相关。新疆维吾尔族与柯尔克孜族一样同属于以前的突厥民族,他们的生肖中的龙也是被鱼替代。海南黎族中以鸡为首,同时虎的位置被虫替代。桂西彝族的十二生肖中,龙被放到了第一个位置,且用凤、蚁、人、雀作为生肖动物,是与汉族生肖差别最大的一个。

总之,大同小异的生肖组合,说明我国各民族的生肖文化是同源的。由于地域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各民族十二生肖文化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少数民族根据这些不同,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生肖纪年、纪日的方法,并因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当然这也反映出各民族的现实处境和理想愿望,正是由于这种浸染着不同民族特色的生肖文化在不断流传,才使得中国生肖文化的内容异彩纷呈。

十二生肖与民间风俗

生肖与民族图腾

生肖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各民族的生肖文化在经历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洗礼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面。在原始社会时期,"各民族多以某一个与自己有着某种特殊联系的生肖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信仰"。

在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中,龙被人们赋予吉祥的寓意,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龙是鹿、驼、兔、蛇、蜃、鱼、鹰、虎、牛这九种动物的组合体,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种虚拟动物,是远古时期人们理想化、神秘化的产物。古时,人们认为龙可以行云布雨,将其供奉为神。相传龙是在七千多年前由伏羲在收服各部落后创制的,由于原始初民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每个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

伏羲为了将各部落团结起来,于是将各部落图腾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这就出现了具备多种动物特征的龙。这种形态的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融合的一种体现。据传说,炎帝、黄帝、尧、舜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自称为龙子。由此可见,中国的古代先民不仅将龙看作是图腾崇拜物,还把自己与龙看作有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历朝历代的图腾崇拜过程中,龙图腾神的观念几乎植入到了每个人的脑海中。直到今天,我们还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种说法已经超出了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范畴,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展现。

虎非常勇猛,象征着不可战胜,许多少数民族将虎作为本族的图腾,并奉为祖先。"被称为"百兽之王"的虎是权势、荣耀、力量的象征,是平安、幸福的瑞兽。"彝族是由以虎为图腾的伏羲氏族部落发展而来的。彝族人将虎形祖灵供奉在神龛上。虎神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神,每年的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是彝族人最重视的虎节。在此期间,所有彝族人会跳舞祭祖,希望在虎神的庇佑下可以平安吉祥,家族幸福,以此来驱邪消灾。除此之外,白族的虎氏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也称虎是其祖先。虎图腾是他们的精神信仰,这种图腾崇拜充分体现了虎在当地人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多将马作为图腾进行崇拜。他们把马看作是大吉大利的象征。时至今日,保安族流传着雪白神马的神话;满族有供奉马神的习俗;清代文献中也曾多次记载祭马神仪式与马神庙的修建;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人们常将五彩绸绑在马鬃尾上作标志;佤族人也将马作为图腾崇拜,每当过春节的时候都要用糯米饭喂马,并且根据马在马厩中的姿态占卜吉凶,如果马头朝东,这一年就非常幸运,朝西则是不吉利的兆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地域文化的接近,他们的图腾也一样。原始社会时期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类的生命在这种条件下显得非常脆弱,而蛇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的这种特征符合了原始初民希望长寿的愿望。如壮族、傣族、布依族、高山族等民族将蛇作为图腾进行崇拜。直到现在,这些民族还在建设庙宇供奉蛇神,来祈求平安幸福。据考古学家发现,人们在陶器上用不同的纹饰表现蛇的不同形态,这些纹饰经历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演变,现在在纹身、蜡染、青铜器、刺绣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生肖图腾在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力量的源泉,是吉祥如意、驱魔辟邪的承载体。

民间风俗中生肖节俗与礼俗

生肖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生活的环节中,如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以及更高层次上的思维观念,处处都可见生肖元素的踪迹。随着生肖文化在民间风俗中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形式多样的节俗与礼俗。本文以龙节俗和羊礼俗为例进行探讨。

几千年来,龙的观念、信仰早已深入人心。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龙节是最多的一个。正月,哈尼族、基诺族有"祭龙节";二月,汉族有龙节,俗称"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妇女们会将彩纸、草绳穿起来挂在门梁上,表示龙尾下垂、龙头向上之意;三月,山东沿海地区会祭祀海龙王,纳西族、土族举办龙王庙会;四月,云南中甸藏族有"祭龙王节";五月,吴越地区有"分龙日",可兆丰年;六月六日为传统的"晒龙袍日",家家户户晒被褥,祈求消灾免祸;七月,湘西苗族举行"踩芦笙堂会",纪念寨民为青龙找回了降雨龙珠;八月,安徽有"龙灯会",扎制草龙,龙身插满长寿香,称为"活龙";九月和十月,湘西苗族举行隆重的"接龙节";腊月,云南哀牢山的哈尼族会在龙树下举行"祭龙会"。由此可见,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通过对龙的崇拜与信仰,希望龙可以赐予人们幸福安康的生活,将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寄托到龙的身上。

羊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物之一,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不同的地区,羊礼俗也是各式各样的。如河南新乡地区在生孩子后,女婿要牵着羊向岳父母报喜,女家回礼也要送羊;蒙古族以羊羔皮包裹婴儿,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需行剪发礼,人们要向被剪者赠羊,主人家摆盛大的整羊席招待宾客;四川羌族为孩子举行成人礼时,巫师用白色公羊毛线作为始祖的赠礼分别围在冠礼人和一只活羊的身上。可见,在这些礼俗中,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羊身上,羊成为代表平安、吉祥的瑞兽。

生肖文化虽因地域及文化的差异,被人们赋予不同的寓意,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底蕴是相同的,都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与向往。十二生肖是每个华夏子民出生的标志,是伴随我们出生的吉祥物。从这些生肖节俗、礼俗中,可以看出生肖文化在民间有着稳固基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间风俗中的生肖文化内涵

生肖文化在民间被广泛的传播,形成了许多关于生肖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词语等。这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词语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老鼠嫁女"、"牛郎织女"、"三羊开泰"为例。

"老鼠嫁女"的文化内涵

鼠是一种兼具生物性和人文性的动物,具有刚健、清新的生命活力。"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其中既充满趣味,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老鼠嫁女"传达着人们对鼠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同时也表达了祈求避灾降福的民俗心态。

"老鼠嫁女"是民间的一种祀鼠活动,其日期因地域不同而异。在北方,山东、山西多在正月初七,山西有些地方在正月初十,河北的大部分地区在正月十七。北方习俗中多以面食来媚鼠,以祈求老鼠尽量不要糟蹋粮食。南方则多以驱鼠为主,在江南一带民间,农历腊月三十晚上要把老鼠嫁出去,来求取新一年的平安。正月初三是台湾地区的"鼠纳妇"习俗,大家在这天提前熄灯睡觉,让老鼠在漆黑的夜里无法办喜事。湘西地区的小年夜是老鼠嫁女的日子,这天人们一边拍打簸箕一边滚簸箕,同时还用恶语来诅咒老鼠。

"老鼠嫁女"这一民俗故事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古人讲"天人和一",人应该顺从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也就表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其中还蕴含着人们对鼠崇拜的文化内涵。实质上,"老鼠嫁女"这一祀鼠活动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延续,充分体现出人们对鼠既憎又敬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人们认为老鼠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如在民间流传的"鼠咬天开, 天开于子"的故事。另一方面,老鼠对人们的危害又非常巨大。其依靠尖利的牙齿,糟蹋粮食、破坏田地、毁人居舍,更为严重的是可怕的鼠疫。当然,也有人认为鼠是"子神",因鼠的繁殖能力极强,所以人们对子孙后代延续的愿望寄托到对子鼠母神的崇拜上。

在民间年画《老鼠嫁女》中,刻画了老鼠们在娶亲时欢快热闹的婚宴场面,如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扛旗抬轿等。它们的形象刻画的朴实醇厚,给人一种诙谐风趣之感(图2-3)。图中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总之, "老鼠嫁女"是由图腾崇拜发展而来,是在传播过程中变异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老鼠嫁女"是老百姓所关心的生活内容的表现, 成为了一种民间信仰。

"牛郎织女"的文化内涵

牛郎织女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在《诗经·谷风之什·大东》中"牵牛"和"织女"只是单纯的指天空中的星星。直至汉朝,牛郎织女被作为爱情故事写进了《迢迢牵牛星》和《风俗通》等诗书中。

据说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亲相爱,王母觉得他们触犯了天条,把牛郎贬下凡尘继续放牛。一天,老牛告诉牛郎,织女和别的仙女要到河里洗澡,让他去取了织女的天衣藏起来,等织女来找衣服时向她求婚。牛郎按照老牛吩咐的去做了,果真与织女结为夫妻。婚后两人生活美满,并生下一子一女。王母知道后,将织女带回天庭。在牛郎无计可施之际,老牛又告诉牛郎在其死后,披着牛皮飞到天上去,说完老牛就死了。于是牛郎就带着两个孩子披着牛皮追到天上。而王母却划了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每日以泪洗面。后来王母被两人真挚的爱情所动容,随后派喜鹊在七月初七这天为他们搭桥相会。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和远古时期的牛图腾崇拜以及在牛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古人认为,牛可以与神沟通,所以担负着天、人沟通的职责。所以人们祈求通过牛可以使众神赐福人间,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农耕社会时期,原始图腾崇拜的信仰逐渐衰微,人们重新给"牛郎织女"的神话中注入了朴素的人生理想和情感。此时,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夫妻和睦是农家百姓最大的愿望,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的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理想模式。

"三羊开泰"的文化内涵

羊在中国古代被当成灵兽和吉祥物。在古汉语中,"羊""祥"二字通假。从古代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吉祥"的铭文都写成"吉羊"。《说文解字》说:"羊,祥也。""三阳开泰"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它影响到诗歌、绘画、习俗等多个方面。汉人刘熙《释名·释姿容》云:"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古时"羊"与"阳"相通,因此又称"三羊开泰"。

"三阳开泰"寓意辞旧迎新、吉祥安康。《周易》称卦爻连的为阳爻,断的为阴爻。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正月乃一年之首,冬去春来,正是阴阳平衡、阴消阳长、阴阳交汇之时,所以称之为"三阳开泰",意为阴阳沟通是万物更新和生长。

由于"羊"与"羊"的相通性,因此"羊"也得到了民间艺术家的青睐,在绘画、刺绣图案形式当中可常见到"羊"的影子。吉祥图案《三阳开泰》中,描绘母子三只羊在红日下的纹图,母羊护子,子羊依母,充满了慈爱祥和的气氛,又以松柏、山坡、小树、嫩草等作为陪衬,表示春回大地、万物滋生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清代年画《三阳开泰》中,石榴生出一缕香云,三只神态各异的绵羊立于云中,整个画面显示出祥和安泰的气象,象征春已到来、万象更新、国泰民安的吉兆,故画中题诗有:"天泰地泰三阳泰,百卉生春万世祥。如意平

安无限乐,满堂富贵有余香。诰封百代承恩照,诗书千载荷龙恩。益寿延年如松茂,福洪德厚永绵长。绛云在霄多吉庆,瑞露临门大吉羊。"题诗正点明了吉羊兆瑞的主题。

不管是出现最多的"三",还是"九",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和"羊"有着一定的关系,都象征着祥瑞、福运和安和。由此,羊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在一定层次上也是对生肖羊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生肖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生肖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希望。同时也体现了生肖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内外兼修"的美

在传统艺术形式中,"内在美是相对于外在美的审美范畴的存在,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精神境界的含蓄表达。"外在美是物体的外观形象,是直观的表达人的精神领域的实物。内在美给外在美的存在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内在依据。然而人们总是把对美的追求寄托在它的观念或功能上。就美与实用功能相比而言,美是处于附属地位的。在现代设计中,十二生肖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人们从内容与形式上赋予了比民间美术表现形式中更丰富的内涵。爱美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在生肖艺术中,尽管人们对美的追求并没有超越其功能性,但是它的审美特点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其中,其中不乏形式趣味美与内涵寓意美。

生肖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生活文化,与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创作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多数直接用来美化自身。大自然依靠其鬼斧神工般的魔力,造就了生动逼真的生肖石,这是十二生肖别具特色的存在方式,更是其生命形式的一种别样表现。人们将美妙的联想赋予本无生命的石头,使得冬天里寒风吹得冰凉、暑季间烈日晒得烫热的石头,仿佛具有了永恒的生命的体温。这不仅在于视点选择的巧妙,更在于生肖文化给人们的审美思维带来的灵感。人们能够从毫无生命力的石头中创造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的形象来,它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同时还包含着文化意识以及社会情感,有着深刻的寓意。同时也可以看出生肖文化在人们心中深深的烙印。个中奥妙,可套用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解释——情人之情,中华传统生肖文化之谓也。

生肖文化在我们生活的范围内涉及甚广,是人类智慧的果实。"生肖文化是人们通过实践与生活、生产等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意识、观念的传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民俗文化中一个特殊的领域,它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思想以及文化发展状况。然而,当人们把生肖文化作为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时,其便完全符合了人们心中理想的典范。

我国传统十二生肖艺术在民间生活中被不断的的艺术化与生活化,有朴实、纯真、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这些早已深深刻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是最直接的民间朴素审美思维的传达方式。"中国美学历来有强调善美统一,在艺术表现上,常常通过伦理道德的感染作用,来实现艺术的社会功能。"十二生肖艺术在我国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体现,在民间风俗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多民间作品都传达着传统文化的信息,如延安地区民间剪纸高手白凤莲创作的"全家福式"生肖系列剪纸,在赋予这些作品吉祥寓意的同时,用剪纸的形式将生肖动物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这些民间作品中,许多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

十二生肖独特的象征意义

随着生肖文化的发展,十二生肖图案也已成为中国传统吉祥符号中的一员。自古以来,人们多以生肖为题材,运用比喻、谐音、夸张、象征等手法,将团结、幸福、吉祥等美好愿望融入其中,创造出神话故事、吉祥语、谚语等。如"牛郎织女"、"游龙戏凤"、"吉祥(鸡羊)如意"、" 鲤鱼跳龙门——高升"。每个生肖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本文以牛、龙、蛇三种生肖动物为例:

(1)生肖之牛:有着温顺习性和踏实肯干精神的牛,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牛就被当作神来崇拜,成为人们的吉祥之物。人们认为牛可以使人与天地鬼神沟通,所以在遇到田猎、祭祀、耕种、疾病等重大事件时,都是用牛的肩胛骨进行占卜,以征求鬼神的同意,牛成了吉祥的象征。同时,人们用牛来耕地、做交通工具甚至用牛来抵抗其他入侵的动物,逐渐牛成为了力量的象征。在《左传》中记载一个"孺子牛"的典故:春秋时期,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叼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形容无私奉献的人。牛独特的象征意义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对牛文化的极大丰富和延伸。

(2)生肖之龙:"龙并没有停留在原始图腾崇拜阶段,而是同中国文化共同发展,依靠人们赋予其超越时空局限的象征意义生生不息。"十二地支中的"辰"与生肖之龙相对应,而"辰"原指"石崖下的男性或生殖神",后来演变成象征男性生殖的文化符号。《周易》中乾卦也称龙卦,用"乾"代表男性,由此,龙便成为男性的象征。

随着龙形象的不断深化,汉代以后,"龙"特别是"黄龙"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专有词,与龙有关的各种称呼也都应时而现:皇帝的容貌称"龙颜";身体称"龙体";衣服称"龙袍";座位称"龙椅"等,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华儿女的生命意识里,龙还象征"成功"。"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头地,成为"人中之龙"。与此同时,龙以中华民族象征的身份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生肖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日益成熟,龙也从自然性上升到了人文性。

生肖之蛇:蛇早已脱去自然界中动物形象的躯壳,在人们对其爱恨复杂的情感中,被人们赋予了神秘、玄幻的色彩。蜕皮是蛇独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古人见蛇蜕皮后如再生一般,以为这就是死而复生。人却因年老而满脸皱纹,难以恢复青春的容颜,不免对蛇心生羡慕之意。人们之所以将蛇选入十二生肖当中,也是将永生、青春永驻的形象寄托于蛇身上的表现。古代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其实是对蛇的繁殖能力的崇拜,象征着阴阳匹配,男女交合。古人认为双头或者双身就是交合的象征,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蛇也就成为了两合的象征。

总结

经过几千年民俗文化历史的积淀,十二生肖已经不再仅仅是狭义上的十二种动物,而是被人们赋予独特的象征意义。同时,在生肖图案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也融到了其中,红色象征吉祥;白色象征纯洁;紫色象征神秘等。十二生肖传达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赋予的象征意义给予了十二生肖新的生命活力,对生肖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