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伯牙碎琴(伯牙碎琴:郑人买履)

时间:2023-12-29 17:56:43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文言文朗读三步走,告别“古文痛”,让孩子赢在起点

文/ 橘子(文章原创,欢迎各位分享转发)

近几天,连续写了几篇关于朗读指导的文章,因为对语文学习来讲,朗读时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按我的方式将班里几位愿意积极参与的同学拉了一个交流群,每一天在规定的时间去练习,然后发在群里,大家互相点评指导,自己再回听自己的发音及朗读,每天改进一点点,感觉学生们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随着学生基础的进步,我们又试着在某app中进行名著诵读,昨天,英语老师把英语的朗读也引进来了,孩子们也是劲头十足。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最近也有家长在问:课本中的文言文要怎样去指导孩子朗读呢?

没错,随着教材的改进,在最新版的部编版教材中,每一册课本除了原本就选有的古诗外,又多了文言文选篇。文言文其实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一个难点。在现在的小升初考试中,很多学校也加入了文言文的考察。

从小学开始,让孩子早点接触文言文,学好课本中以及延伸的一些小古文(简单的文言文),有助于孩子以后去学习中高中的文言文,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去慢慢接触一些文学典籍。而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从朗读入手。而且,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并不要求学习的多么深入,理解的多么透彻。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要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相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也是一样,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多去读,就会慢慢理解。

现阶段之下,很多同学是才接触到古文,因此,在朗读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生僻字太多,读起来非常吃力,短短几句话,往往要被绊好几次;

第二,节奏把握不住,断句断的很奇怪,往往一遍读下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第三,很多词语意思晦涩,读来拗口。

根据这些现实情况,可以根据橘子老师的这几个方面去文言文;

我们在知道孩子读文言文时,可以总体上分为三步走,这里要注意,是三大步,而不是三遍,因为文言文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讲,仅仅三遍读下来并不够,还是会很生涩,所以在下面介绍的每一补之下,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的去多读几遍。

1.初步试读,读准字音

在初步拿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时,要自己先出声读一两遍,边读边用笔圈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然后赶紧用字典查一查所有的读音,可先把相关读音写在练习本上,或以笔记的形式工工整整的记录在课本上。

接着,可以再读文章,结合上下文,确定该选择哪一个音;如果不是很清晰,还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就是在网上找一找其他人的朗读视频,跟着听一听,选出正确读音。但是这里要注意,一定要多听几个视频,或者找权威一点的朗读者。要注意,初读中,读音的正确对理解整篇文章以后的记忆都非常的重要,所以一定要谨慎。

在这其中,还需要注意古今读音不用的字。在把文中的难点字音解决了之后,要大声的再把全文朗诵上一两遍,注意读音正确。

2.扫请字词,读通全文

这一遍可以先读几遍,在心中去感觉,文中哪些词可以理解,哪些词对孩子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将其勾出。这一次,通过课本上的注释,或者词典,去查一查,不需理解过深,只需粗略理解能帮助自己理顺句子大概意思就好。

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就要反复大声读上几遍,对刚才勾出的词语比较多的句子反复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更多一点的理解。先逐句去理解,再尝试在头脑中回顾整个篇幅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之后,根据理解,试着给全文断句,像给古诗划分节奏一样,给小古文也断个句,同样还是注重长句的断句。理解了这些,读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读的时候,注意根据划分的节奏,流利的诵读,直到读通全文。

3.深读感知,体会感情

在第三步时,就是上升到最后朗读的关键阶段了。前面两步将问题都已经解决,这次像读课文一样,反复的去读,一遍接一遍的读,带着节奏、带着感情,可以按照读课文的方式,自己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特征,自己试着用不同的语气分角色去读。熟读至可以背诵为止。

以上就是我们初步接触文言文时,可以采取的朗读步骤,这也是学习的第一步,大家可以试着去做,便能发现,文言文也并没有我们所想像中的那么难。最后再推荐几篇适合小学生去诵读的文言文,有条件的,家长们可以给孩子寻找出来,试着去读一读。

附:《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伯牙鼓琴》《曹冲称象》《望梅止渴》《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狐假虎威》。

(本文完)

这里是橘子教育课堂,每天分享教育故事和教育资源,期待在这里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关注哦!

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己。

八月十五那天,他望着室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幹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一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谈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義氏造的。接着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勢。” 当琴声空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死不到的知音。手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并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酒泪而别后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这样的港片,怕是以后再也没人愿意拍了

今天说的这部港片,是1997年上映的。

迄今,豆瓣3W+人打出了9.2分。

这么看来,其实看过的人不多,豆瓣也将其列为冷门佳片。

我很早就想写本片了。

奈何当时能找到的版本,画质很渣。

直到最近,终于有了修复版。

惊喜之余,连夜重温。

继而写文。

此片是关于一名编剧的故事。

此编剧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编过粤曲,电影剧本。

他的才气,曾为粤剧圈所折服,他编写的戏,场场叫座。

此人之才华是一流的。

人是不羁的,性格是狂傲的。

下场却是悲惨的。

前半生,他风光无限。

38岁后,人生开始走下坡路。

后半生,他经常进出精神病院,其余大多时间则流浪于香港街头。

1984年,此人病逝于香港青山医院(精神病院),享年74岁。

电影中,则将他的结局,改写为孤身一人死于香港街头。

这个故事,看过之后,却是余音绕梁。

《南海十三郎》

01

谢君豪这人,大家估计脸熟,却叫不出名。

当年他是凭借此片获得金马奖影帝的(同被提名的还有出演了《春光乍泄》的张国荣)。

其后,谢君豪也在各类影视剧中担任配角。

观众可能相对熟悉的,是《仙剑奇侠传》中的酒剑仙。

最近一次屏幕上见谢君豪,则是《拆弹专家2》中的大反派。

1997年,谢君豪获得影帝的时候,是34岁。

如今,谢君豪已是57岁。

但,南海十三郎这个角色,谢君豪却已演出超过上百次。

是的,《南海十三郎》最初是话剧。

首演于1993年。

谢君豪则是香港话剧团史上最年轻的首席演员。

那一次,工作结束后,谢君豪坐在渡轮上,为了打发时间,他打开了《南海十三郎》的剧本。

不曾想,直至渡轮靠岸,他还被剧本深深吸引。

下了渡轮,谢君豪还边走边看着这个剧本。

后来,参加南海十三郎这个角色试镜的演员中,包括谢君豪在内共有三人。

这套剧要求唱粤曲,但三人中,只有谢君豪是没有粤曲底子的。

于是,谢君豪就请教另外两位怎么唱。

那两位也不藏私,虽说是竞争对手,但话剧团却也有互助的传统精神。

即使如此,短短时间,谢君豪也是难以记住那些粤曲的。

于是,谢君豪告诉自己:

南海十三郎是编剧嘛,他唱戏可能好,却也可能唱得很烂。

所以,抓角色的重点还是南海十三郎的狂放,天才横溢,不羁的性格。

最终,谢君豪拿到了这个角色。

这之后,我不知道谢君豪背后花了多少功夫,但最终呈现在戏中,不说观众估计都会觉得他是有底子的。

拿戏中经典的那段唐涤生拜南海十三郎为师的一段戏来说,谢君豪要在各个粤剧角色中来回转换,时而老生,时而花旦。

不但没有露怯,更是惟妙惟肖。

《南海十三郎》话剧版的导演是古天农和黄树辉。

电影版则请来了高志森(导演作品包括《家有喜事》,影版《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两个版本的编剧都是杜国威(后面还有电视剧版)。

名字不熟没关系,杜编剧作品除《南海十三郎》外,还有: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影版,剧版),《虎度门》,《如果·爱》,徐克的《刀马旦》,等等。

这样的一个班底,在《南海十三郎》舞台剧首演几年后,将其搬上大屏幕。

一下子,金马奖和金像奖,提名大杀四方。

最终,杜国威获得了金马和金像最佳编剧,谢君豪获得了金马影帝。

电影又反过来为舞台剧版做了宣传。

两者相辅相成,锦上添花。

那也是20多年前的事了。

这样的题材,题材毕竟有着地域文化限制。

毕竟粤曲更多局限于广东,港澳地区,何况如今这些地区的主流电影观众也很少看粤剧了。

一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故事,不算是卖座题材。

在如今的电影环境下,这类题材却也不是资本青睐的方向。

所以,这样的港片,怕是再也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拍了。

02

尽管吃蛇在广东一带很普遍,但据传已经无人能还原出一道名菜:

太史五蛇羹。

按照《南海十三郎》话剧版的介绍,大致是:

蛇汤和上汤分别炮制。

蛇汤加了远年陈皮和竹蔗熬汁。

再加火腿,老鸡,瘦肉做汤底。

还有鸡丝,鲍丝,花胶丝,冬笋丝,冬菇丝,陈皮丝,水律蛇丝。

柠檬叶,菊花瓣要泡过盐水,保证每一瓣都娇嫩新鲜。

这道菜,出自于广东南海县江家。

江孔殷,同治四年(1864年)生于广东南海县,家中巨富。

江孔殷师从康有为,是清末最后一批进士,进过翰林院见过皇帝,1895年更是参与过公车上书。

当时的广东人喜欢把入翰林者称为太史,因此江孔殷就被人尊称为“江太史”。

(江孔殷)

江太史交游广阔,,,宋庆龄,廖仲恺等人均是其座上宾。

辛亥革命后,江太史弃政从商,经常在家中设家宴款待宾客。

而江太史的家宴,每日只设一桌。

皆因太史认为厨师做菜多了会导致味道不佳,这是对宾客的不尊重。

《南海十三郎》中说道:当时只要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都会被好客的江太史邀至家中。

江太史也由此有了赛孟尝的名号。

而这道太史蛇羹,就是其家宴中的一道名菜。

(戏中的太史家宴)

50年代,80多岁的江太史先是失足造成瘫痪。

后又因时代原因,被人从医院强行抬出去斗。

不堪受辱的江太史最后绝食后去世。

一生品尝珍馐无数的江太史,临老却因绝食饿死,是为唏嘘。

而江太史一生娶了十二房,共生十七个子女。

其中六方太太生下一子后,就离世而去。

这孩子,取名江誉镠(liú),家中排行十三。

后来成为编剧后,江誉镠则将其出生地和排行融入其艺名中,即:

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出生于家境殷实之家,人前人后被唤着十三少。

而这个十三少却又才华横溢。

两相结合,则养成其恃才傲物,不羁却又痴的性格。

早年于广州上学,因顽皮被逐出校园。

后于香港大学习医时,又因为追随心爱女子到上海,适逢一二八事变无法回港,没有完成学业。

《南海十三郎》中,这一段则为十三少在舞会上对一女子一见倾心。

后随她至上海,两年却无法修成正果。

回到家中后,已是一副乞儿模样。

但他却也将这两年的经历,写进了那首粤曲的《寒江钓雪》中:

心头各种滋味呀,唯有自己知。

一弯新月,未许人有团圆意。

音讯沉杳,迷乱情丝。

而这一次,则是十三少风光的开始。

当时的粤剧名伶薛觉先见了十三少编的剧,大为赞赏。

邀请他加入剧团。

此后,南海十三郎为薛觉先写的剧,每一本都是好剧。

而南海十三郎也有着士为知音者死之古风,成名后多少人来重金挖他,均不为所动。

皆因当时,薛觉先说道:

你记住,我唱的都是大仁大义之戏。

南海十三郎回道:

我作的都是有情有义之词。

注:薛觉先,解放前的著名粤剧老倌,四大天王之一。有“粤剧伶王”、“万能老倌”、“万能泰斗”的美誉。

03

南海十三郎活到了七十四岁。

按剧中所述,他从三十八岁之后就开始糊涂。

他的境遇,可以看成是痴。

但这种痴,和程蝶衣那种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不一样的。

他的痴,在于他自己的天才横溢,一方面是看不上世间俗物,另一方面也是珍惜于自己的羽毛。

于是,痴,又化为执。

片中,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有俗的部分。

却告诉徒弟唐涤生:

你那么有文采,用不着写这种俗气的剧本来迎合观众。

我的时代跟你的时代不同。

看我的戏的人十有八九是文盲,唱词深一点也听不明白。

你要把眼光放远点,观众的水准越来越高,你写的跟我一样有什么用?

一句“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点醒徒弟。

他是知道这个世间的庸俗一面的。

他却不愿意去迎合这样的庸俗。

抗战爆发,他上前线写戏劳军。

当看到自己写的振奋人心的剧本,抵不上隔壁剧团用女色剧本吸引眼球的劳军之作,勃然大怒。

南海十三郎怒而挥拳向对方编剧:

你用肉弹三军,让他们怎么去打日本人?

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的戏全部是导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终地顶天立地。

战后,他也曾经试过妥协,去为一套烂剧写结尾。

却因老板要求的故事过于荒谬,不合逻辑,而南海十三郎却又拒绝修改剧本,导致双方不欢而散。

而当时,江家已经家道中落。

他只有典当自己身上没有价值的物质,去换取一点生活物质。

更有侄女梅仙(原型为影星梅绮)为帮他,让他为自己的电影写剧本。

南海十三郎的条件是:我写什么你演什么。

结果戏的结局却被导演改得没有逻辑。

十三郎勃然大怒,甚至让导演烧胶片,不准电影上映。

人情世故并非不懂,只是不愿意苟同罢了。

却因此,成为众人眼中的疯子。

这样的痴,这样的执,也成为南海十三郎下半生的悲剧。

他看世人太疯癫,却无奈成为世人眼中的癫人。

以至于其后半生,几进几出香港青山医院(精神病院),在佛堂待过几年,其余时间,则流浪于香港街头。

故事在世人看来,自然是悲的。

但对于南海十三郎来说,不妥协换来这样的结果,到底是悲是喜,却还是个未知数。

他曾经对着一副一边已经没了镜片的眼镜说道:

其实做人不用看得太清楚,过得去就算了。

想看清楚点,看有镜片的这一面,看不下去了,就看看没有镜片的另一面,对不对?

什么都看得那么清楚,对他来说,反而是种痛苦。

在戏中的画外音里,这么说道南海十三郎的后半生:

他到底是真疯还是装疯,还是根本就没疯过?

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后来,戏中安排南海十三郎在香港重逢已大成的徒弟唐涤生。

当唐涤生面对师傅唱出一段词,南海十三郎心里是五味杂陈的。

或许,那种痛苦是,我不想看得那么清楚,你却为何要说出来?

那词这么唱道: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水尘半封;

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

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觅寻,俗世才未众……

04

南海十三郎一生只爱过一个女子。

话剧版的最后,南海十三郎死于街上之时,手里还握着那副破眼镜。

只因当年那女子告诉他:

(昨天只见过一面)不认识你也认识你这副眼镜啦。

十三郎那时笑着回道:

那我一辈子都带着它。

但后来,两人相遇,那女子却再也认不出已成乞儿的十三郎。

只余十三郎悲叹道:

你不认得我,也该认得这副眼镜啊。

他是有那种真正的文人身上的风骨的。

对情如此,对理也是如此。

唐涤生拜师,一杯清茶,南海十三郎说道:

你不要叫我师傅,我大你七岁,以后你就叫我大哥。

我们君子之交,就凭这一杯茶。

他懂得世俗,所以战争爆发,他又把唐涤生骂走香港。

仅因认为唐涤生前途不可限量,留在自己身边是耽误了对方。

战后,粤曲界出现了十大猛班。

但人人听说他性格古怪,没人请南海十三郎写剧本。

他却也不屈就求人,宁愿落魄却也要告诉对方,请我,就我写什么你拍什么。

导演改了他的剧本,他愤然说出:

编导演,什么时候都是编剧在前!

但在戏中,大多编剧则沦为随波逐流。

或像南海十三郎那样,落魄潦倒。

故此,《南海十三郎》在则借片中说书人一角,说出:

(这套戏是)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只是,那一年的《南海十三郎》,在片尾打出这样一个字幕:

献给全港编剧,共勉。

此情此景,放至今日,却似也依然需要共勉。

殊不知,剧中是这么说道一个好的剧本/故事的羽毛的:

黄金股票、世界大事都只是过眼烟云.

可是一个好剧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

就算我死了,我的名、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

这就叫做文章有价。

这些话是戏中的唐涤生对南海十三郎说的,十三郎却只是回道:

整天想着成名是写不出好剧本的。

至于那个南海十三郎,在戏中时间过了三十年后,那说书人回望这名编剧这一生后说道:

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

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

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

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

空余那一段: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注:唐涤生,粤曲界编剧一代宗师。

后来,唐涤生加入了任白所组的仙凤鸣剧团担任编剧,经典如《帝女花》则出自唐涤生手笔。

(任白:任剑辉和白雪仙,粤剧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任剑辉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张国荣和汪明荃还曾上台合作了一曲唐涤生写给任白的《帝女花》)

1959年9月14日晚,“仙凤鸣剧团”首演新剧,唐涤生所做《再世红梅记》。

唐涤生在座观看至第四场时,不幸脑溢血遽发,晕倒席上。

后送往法国医院抢救,翌日凌晨,于巅峰时期不治逝世,年仅四十二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