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1161年(1161年是什么朝代)

时间:2023-10-04 00:29:55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1161年,60万金兵灰飞烟灭,完颜亮葬身江南,南宋朝廷续命百年

公元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篡位登基以来,励精图治,此时已经兵精粮足。

于是,完颜亮亲自领军,率军60万,分三路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吞并南宋,以实现其“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心愿。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战争却是他的不归之路。

1

这一年,南宋皇帝依旧是宋高宗赵构,而抗金名将岳飞却已经死了将近20年,南宋军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将领,军备废弛,士气低落。更为要命的是,南宋朝廷的当权者们,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争执不休,而真正能够用于军队建设的积极建议却没有多少,更多的是当权者们的争权夺利。

金兵南下的消息传到临安之后,宋高宗赵构立马慌了神,当年的靖康之难,让这位偏居一隅的皇帝吓破了胆,听到金军再次南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像当年那样逃到海上去。还好,这一次他身边有一些高明之士拦住了他。一看到自己逃海避敌的想法被大臣们阻止,不可能实现了,于是宋高宗赵构只能无奈的调兵遣将,企图阻止金军南下。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虞允文就这样被宋高宗推上了战场,虞允文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自幼便有才名,七岁能作诗词,宋高宗绍兴24年中进士,从此开始走上官场。虞允文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却能挽强弓、拉硬弩,是少有的能文能武的良臣。

面对金军的大兵压境,淮西守将王权竟然不战而逃,如此一来就使得前线的宋军群龙无首,宋高宗无奈之下只得命令芜湖守将李显忠接管淮西兵马,前往采石矶前线抵御金军,为了表示对李显忠及前线将士的支持,宋高宗便派遣当时担任中书舍人的虞允文,前往采石矶前线,代表皇帝慰问前线将士。

2

虞允文在接到命令之后,马不停蹄的就赶往前线,竟然先一步比主将李显忠先到了采石矶。宋军主将虽然没到,但不代表着对面的金军会等着你到来之后才开战。虞允文到来之后,发现驻守在长江北岸和州的完颜亮,已经开始准备登船渡江。

虞允文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却也不能坐视不管,此时宋军群龙无首,一旦金军渡江,那么连打都不用打,宋军就会一触即溃,值此危急关头,容不得人细细思量,于是虞允文主动担当起了主帅的大任。

他这一举动可吓坏了他周边的随从,自己的大人是正儿八经的文人,怎么能带兵打仗呢?更何况海陵王完颜亮率军亲率大军20万渡江,后续还有40万大军飞速赶来,而宋军方面因为主将王权的不战而逃,许多士兵也跟随王权逃跑了。

“我辈昨随王统制,只闻金声不闻鼓声,盖未常与贼交锋,惟是走耳”。——《三朝北盟·卷二百四十一》

还没有与敌人交战,我方士兵竟然已经跑了十之七八,面对对面20万的大军,在兵力上完全被碾压。再者,因为守将王权的逃跑,宋军士气低落,而金军士气正盛。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宋军都不具备任何优势,虞允文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南宋较为发达的军舰和火器。

虞允文在匆匆整顿完军队之后,先是慷慨陈词了一番,正所谓,国家将亡,匹夫有责,更何况你们是驻守前线的士兵,若打退了敌军,人人具有封赏!

不得不说,文人出身的虞允文确实能够煽动人心,一番演讲下来,说的是群情激昂,士兵们士气大振。

3

没过多久,金军开始渡江,虞允文不避箭矢,身先士卒地冲在最前线。因为金军都是北方的旱鸭子,船只远远比不了宋军的精良,于是虞允文先是命令使用南宋最先进的“神臂弩”射击金军,等金军船只靠近之后,就下令撞击金军船只,因为金军的船大多都是落后的木制大肚子船,被宋军的船一撞就沉,而金军又大多不习水性,淹死者甚众。

采石矶一战,因为虞允文的指挥得当,金军主力损失殆尽。但是雄心勃勃的金主完颜亮却并没有放弃渡江的决心,他一面准备下一次的渡江,一面对不积极作战的将领连坐式杀头,一时间金军人心惶惶。

要说这完颜亮也是运气极差,在前线遭遇失败还不算完,好巧不巧后院起火了,原来完颜亮是篡位登基,并不是正儿八经的继位皇帝,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励精图治,使得金国逐渐强大,但是金国国内反对者还有不少,这一次看着完颜亮亲自领兵外出的机会,留守东京的完颜雍联合女真贵族发动了,当上了皇帝。

面对后院起火的局势,完颜亮似乎并不在意,毕竟他手里还有60万大军,等灭了南宋挥师北上,完颜雍的两万留守军队根本就不是对手。但是他忽略了前线将士的心理,在南宋军队“神臂弩”的打击下,金军已经丧失了很大的斗志,冲上前线不是被射死就是被淹死,而后退又会被完颜亮处死,如此一来还不如奋起一搏,反了完颜亮,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岂不比在前线打打杀杀的强。

于是兵部尚书耶律元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了兵变,率兵包围完颜亮营寨之后射伤了完颜亮,然后当晚就勒死了完颜亮,就这样一代雄主,竟然间接死于一介文人之手,实在令人意外。

此战之后,金国再无力大举南下,与南宋维持了近四十多年的和平,南宋则趁机收复了两淮地区,军民士气为之一新。

4

完颜亮死后,金军退兵。金国雄才大略的海陵王完颜亮,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反被一个文人打得过不了江,甚至还因此而后院起火,死于非命,实在是令人唏嘘。采石矶大战,也因此成为虞允文的成名之战,让他一时间声名鹊起,名满天下。

战后,虞允文受到了宋高宗的嘉奖还有整个朝廷的肯定,不到一年时间,他升任川陕宣谕使,任职期间,虞允文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之后他的仕途便一路青云,于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乾道八年(1172年)受封雍国公,封公两年后去世。

虞允文石像

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一生出将入相,功勋赫赫,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1161年,60万金兵灰飞烟灭,完颜亮葬身江南,南宋朝廷续命百年

公元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篡位登基以来,励精图治,此时已经兵精粮足。

于是,完颜亮亲自领军,率军60万,分三路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吞并南宋,以实现其“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心愿。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战争却是他的不归之路。

1

这一年,南宋皇帝依旧是宋高宗赵构,而抗金名将岳飞却已经死了将近20年,南宋军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将领,军备废弛,士气低落。更为要命的是,南宋朝廷的当权者们,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争执不休,而真正能够用于军队建设的积极建议却没有多少,更多的是当权者们的争权夺利。

金兵南下的消息传到临安之后,宋高宗赵构立马慌了神,当年的靖康之难,让这位偏居一隅的皇帝吓破了胆,听到金军再次南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像当年那样逃到海上去。还好,这一次他身边有一些高明之士拦住了他。一看到自己逃海避敌的想法被大臣们阻止,不可能实现了,于是宋高宗赵构只能无奈的调兵遣将,企图阻止金军南下。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虞允文就这样被宋高宗推上了战场,虞允文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自幼便有才名,七岁能作诗词,宋高宗绍兴24年中进士,从此开始走上官场。虞允文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却能挽强弓、拉硬弩,是少有的能文能武的良臣。

面对金军的大兵压境,淮西守将王权竟然不战而逃,如此一来就使得前线的宋军群龙无首,宋高宗无奈之下只得命令芜湖守将李显忠接管淮西兵马,前往采石矶前线抵御金军,为了表示对李显忠及前线将士的支持,宋高宗便派遣当时担任中书舍人的虞允文,前往采石矶前线,代表皇帝慰问前线将士。

2

虞允文在接到命令之后,马不停蹄的就赶往前线,竟然先一步比主将李显忠先到了采石矶。宋军主将虽然没到,但不代表着对面的金军会等着你到来之后才开战。虞允文到来之后,发现驻守在长江北岸和州的完颜亮,已经开始准备登船渡江。

虞允文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却也不能坐视不管,此时宋军群龙无首,一旦金军渡江,那么连打都不用打,宋军就会一触即溃,值此危急关头,容不得人细细思量,于是虞允文主动担当起了主帅的大任。

他这一举动可吓坏了他周边的随从,自己的大人是正儿八经的文人,怎么能带兵打仗呢?更何况海陵王完颜亮率军亲率大军20万渡江,后续还有40万大军飞速赶来,而宋军方面因为主将王权的不战而逃,许多士兵也跟随王权逃跑了。

“我辈昨随王统制,只闻金声不闻鼓声,盖未常与贼交锋,惟是走耳”。——《三朝北盟·卷二百四十一》

还没有与敌人交战,我方士兵竟然已经跑了十之七八,面对对面20万的大军,在兵力上完全被碾压。再者,因为守将王权的逃跑,宋军士气低落,而金军士气正盛。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宋军都不具备任何优势,虞允文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南宋较为发达的军舰和火器。

虞允文在匆匆整顿完军队之后,先是慷慨陈词了一番,正所谓,国家将亡,匹夫有责,更何况你们是驻守前线的士兵,若打退了敌军,人人具有封赏!

不得不说,文人出身的虞允文确实能够煽动人心,一番演讲下来,说的是群情激昂,士兵们士气大振。

3

没过多久,金军开始渡江,虞允文不避箭矢,身先士卒地冲在最前线。因为金军都是北方的旱鸭子,船只远远比不了宋军的精良,于是虞允文先是命令使用南宋最先进的“神臂弩”射击金军,等金军船只靠近之后,就下令撞击金军船只,因为金军的船大多都是落后的木制大肚子船,被宋军的船一撞就沉,而金军又大多不习水性,淹死者甚众。

采石矶一战,因为虞允文的指挥得当,金军主力损失殆尽。但是雄心勃勃的金主完颜亮却并没有放弃渡江的决心,他一面准备下一次的渡江,一面对不积极作战的将领连坐式杀头,一时间金军人心惶惶。

要说这完颜亮也是运气极差,在前线遭遇失败还不算完,好巧不巧后院起火了,原来完颜亮是篡位登基,并不是正儿八经的继位皇帝,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励精图治,使得金国逐渐强大,但是金国国内反对者还有不少,这一次看着完颜亮亲自领兵外出的机会,留守东京的完颜雍联合女真贵族发动了,当上了皇帝。

面对后院起火的局势,完颜亮似乎并不在意,毕竟他手里还有60万大军,等灭了南宋挥师北上,完颜雍的两万留守军队根本就不是对手。但是他忽略了前线将士的心理,在南宋军队“神臂弩”的打击下,金军已经丧失了很大的斗志,冲上前线不是被射死就是被淹死,而后退又会被完颜亮处死,如此一来还不如奋起一搏,反了完颜亮,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岂不比在前线打打杀杀的强。

于是兵部尚书耶律元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了兵变,率兵包围完颜亮营寨之后射伤了完颜亮,然后当晚就勒死了完颜亮,就这样一代雄主,竟然间接死于一介文人之手,实在令人意外。

此战之后,金国再无力大举南下,与南宋维持了近四十多年的和平,南宋则趁机收复了两淮地区,军民士气为之一新。

4

完颜亮死后,金军退兵。金国雄才大略的海陵王完颜亮,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反被一个文人打得过不了江,甚至还因此而后院起火,死于非命,实在是令人唏嘘。采石矶大战,也因此成为虞允文的成名之战,让他一时间声名鹊起,名满天下。

战后,虞允文受到了宋高宗的嘉奖还有整个朝廷的肯定,不到一年时间,他升任川陕宣谕使,任职期间,虞允文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之后他的仕途便一路青云,于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乾道八年(1172年)受封雍国公,封公两年后去世。

虞允文石像

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一生出将入相,功勋赫赫,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公元1234年2月9日,在宋蒙联军夹击下金国灭亡,两位皇帝同日殉国

天道有轮回,历史就是这样滚滚的向前走着。

公元1120年,北宋与金国定下了“联金灭辽”方案,北宋君臣的出发点是想趁着辽国衰亡之际拿下燕云十六州,重建北方防线。

但迂腐的宋徽宗及童贯、蔡攸之流根本没有想到,此时军力强盛,国力冉冉升起的金国胃口不会只限于灭辽。宋金联合灭辽的过程中,金国看到了北宋王朝的,北宋军队的腐朽。

公元1125年,辽国灭亡。很快,灭辽之后的金军挥师南下,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靖康之耻。

金灭辽、北宋路线图

此时的金国是处在极度强盛时期,从完颜阿骨打起兵,到完颜吴乞买开拓,金国的皇位开始向后人传递。

的中前期皇位传承

公元1135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驾崩后,皇位传承到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嫡孙完颜亶,是为后世的金熙宗,完颜亶时年14岁。

金国帝系(1~10为顺序)

完颜亶执政前期,由宗族内开国功臣完颜宗瀚、完颜宗干、完颜宗弼相继秉政。公元1148年十月,完颜宗弼去世,完颜亶开始亲政。但完颜亶由于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导致性情大变,开始酗酒残杀,宗室人心惶惶。公元1150年1月9日,完颜亶被堂弟、时任右丞相的完颜亮弑杀,时年32岁。

完颜亮继位后,表现出了两种风格,一方面对内励精图治,推行汉化,并强力推行迁都燕京;但另一方面,完颜亮十分残暴,大肆杀戮,其叔祖父完颜吴乞买的后代被他杀了个干净。公元1161年12月15日,完颜亮死于征南宋前线,时年40岁。

完颜亮去世后,时任东京(辽阳)留守的完颜雍被拥立为帝,后世称为金世宗。金世宗在位期间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尊崇儒学,实现了“大定盛世”的繁荣鼎盛局面。

公元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驾崩,由于其太子完颜允恭在1185年去世,继承皇位的是皇太孙完颜璟,是为金章宗。

中期政局,日渐没落

从金章宗完颜璟开始,金国的发展开始从顶峰往下。作为太平天子,金章宗没有经历过刀光剑影,执政时期金国的军队战斗力也在下滑。

公元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一统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河源建国。当然此时的金章宗及其群臣根本没有把这个新兴的国家放在心上,即使铁木真的祖先俺巴孩曾经被金章宗的伯祖父金熙宗钉死。

公元1206年地理区域图

公元1208年,金章宗完颜璟去世,时年41岁。由于完颜璟的六个儿子都在三岁前夭折,所以由其叔父卫绍王完颜永济继位。

完颜永济本名完颜允济,为了避讳其兄完颜允恭讳改“允”为“永”。完颜永济为人优柔寡断,无安邦治国之才,且不善于用人,忠奸不分。公元1213年八月,蒙古军再次逼近中都,金国右副元帅胡沙虎起兵叛乱,完颜永济被毒杀,胡沙虎随后拥立其侄子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

完颜珣是完颜允恭庶长子,也是金章宗完颜璟庶长兄。从继位开始,完颜珣就面临着日益强大的蒙古军队进攻。

公元1214年三月,金宣宗遣使向蒙古军求和,成吉思汗得到金朝优厚的奉献之后开始退军(这一幕多么的熟悉,只不过曾经的金国作为索取方)。

在蒙古退军之后,金宣宗下诏迁都,从中都南迁至汴京(曾经的北宋国都)。金宣宗的迁都,极大的动摇了人心,朝中投降派将领和受金压迫的契丹、汉军吏和地主土豪,纷纷叛金降蒙。河北一带陷入了战争连年的境地。公元1215年初,蒙军再次兵临中都城下,五月,中都被蒙古军攻陷。

金五京和中都(现北京)

但金宣宗及部分大臣、将领此后想起了祖先的昔日荣光,觉得打不过北方强大的蒙古,那么欺负下南方的宋王朝应该没什么问题,相当于“北边损失南边补”。

于是在公元1217年,在北方还有着虎视眈眈的蒙古大军情况下,金国开始发动侵宋战争。

前期金军攻势凶猛,但随后宋军开始激烈反击,见战争过程远远不如原先预想的那样顺利,金朝统治集团内部又纷纷冒出与宋国讲和的声音。西北的西夏因之前金国在蒙古入侵时见危不救,也开始与蒙古联合攻金。河北地带的汉人武装日益高涨,金国的大本营辽东地区也出现了契丹人耶律留哥和蒲鲜万奴的反叛,金国四处狼烟。

金国决定先与南宋讲和,但此时的南宋很硬气,直接拒绝了。恼羞成怒的金国决定继续加强进攻南宋,连自己北方重镇太原被蒙古军攻下都不管不顾了。

公元1219年春,金军兵分三路,向南宋发动新一轮军事进攻。结果,金军主力纥石烈牙吾塔部在化湖陂(今安徽怀远以北)被金国汉人武装李全大败,撤退时又遭追击,损失惨重。

西路方面,金军先胜后败,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被宋将张威截击,狼狈北逃。

中路方面,金军大将完颜讹可率数万金军围攻枣阳,大战两个多月,皆被宋将孟宗政(岳飞部将孟林之子)击退。金军随后被宋将赵方和孟宗政在枣阳城内外夹击,金军此战被杀三万多人,主将完颜讹可单骑逃脱。

与南宋作战不利,与西夏也是翻脸了,两个难兄难弟持续打了十几年,平均每年就有两场大战,互相消耗,互相残杀,金国国力日薄西山。

公元1224年,金宣宗完颜珣病逝,终年62岁,临终遗诏太子完颜守绪继位。

末日的奋起,殉国的帝王

虽然有父亲的临终遗诏,但完颜守绪能够继位,还是惊险了一把。金宣宗去世之后,完颜守绪庶长兄、英王完颜守纯抢先进宫欲夺取皇位。完颜守绪接到讣告后,于第二天才赶回都城南京,立刻命令枢密院官及东宫亲军三万人屯守,并派侍卫四人将完颜守纯监禁,然后在父亲灵柩前即位,完颜守绪时年25岁。

金哀宗完颜守绪

面对危局,年轻的完颜守绪奋起振作。对内,大胆起用完颜合达、犯人完颜陈和尚等女真卓越将领,起用胥鼎等文武兼备的致仕官员;对外,改变其父金宣宗的对夏、宋政策,与西夏与南宋停战、和解,专力抗击蒙古。

依靠着这些力挽狂澜般的政策,金军在北方一点一点从蒙古手中收服失地。公元1227年,蒙古军彻底灭掉西夏,北方再也无其他力量牵绊蒙军攻金。

公元1227年北方局势---金国岌岌可危

在金哀宗及其将士大臣的努力下,同时由于成吉思汗去世的影响,金朝抗蒙战争形势一度有所好转。

公元1228年大昌原(今甘肃省宁县太昌原乡)一战,完颜陈和尚以四百骑大破蒙军八千兵马,取得了金蒙战争中的最杰出的胜利。

奈何大厦将倾,金哀宗完颜守绪虽竭尽全力,终究独木难支,无力回天。

公元1231年十一月,拖雷率蒙军四万南下,从西路进攻金国,金哀宗命大将完颜合达和移剌蒲阿率军三十万堵截。东路,窝阔台率军攻克金朝北部河中府,意欲与拖雷会师。

公元1232年正月,蒙金两军大战于钧州三峰山,拖雷未待窝阔台命令,率蒙军趁大雪奋击金军。金军对突来的大雪毫无准备,“金军大溃,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逃往钧州,城破皆死之。”经过三峰山会战、钧州战役两次大战,金军主力丧失殆尽,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在钧州之战前后尽死,金军再也无法与蒙军抗衡,蒙古军随后包围金国国都汴京城近一年。

公元1232年十二月,金哀宗逃离汴京,来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公元1233年六月,因归德形势恶化,金哀宗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

公元1233年九月,蒙古都元师塔察儿派使节至襄阳约南宋一起合攻蔡州。困顿之下,金哀宗对南宋仍旧抱有最后一丝幻想,便以乞粮为名,派出使者向宋人说:“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西夏灭亡后到了大金,大金灭亡后必然危及大宋。唇亡齿寒,这是自然的道理。”但由于金宋之间的历史积怨太深,南宋王朝拒绝和议。十一月,宋将孟珙(孟宗政第四子)、江海率军二万、运粮三十万石出兵联蒙灭金,合围蔡州。

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被围三月,城中粮尽。初九夜,金哀宗深知亡国之日将至,不愿当亡国之君,遂下诏禅位予宗室完颜承麟。完颜承麟执意推却,金哀宗苦苦哀求,言道:“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你,这也是迫不得已。朕身体肥胖,不能策马出征。万一城陷,必难突围。考虑到你平昔身手矫健,而且有将才谋略,如国有幸逃脱的话,可延续国祚,这是朕的心意。”

公元1234年2月9日(正月初十),金哀宗正式禅位给完颜承麟,禅位大礼尚未完成,宋军攻破南城,蒙军攻破西城,与金军展开激烈巷战,金军将士顽强抵抗,几乎全部战死或自杀殉国。金哀宗在城破之际自缢于幽兰轩,享年37岁,部分遗骸被宋军找到带回临安祭祖,以报靖康之耻。

完颜承麟登上皇位不足一个时辰后率军战死于城内,其部将拼死抢出其遗体日夜兼程来到甘肃泾川下葬。后于2003年12月,完颜后人将其遗体迁回泾川完颜村,埋葬于芮王完颜亨墓之后。

金国上至参政、总师、元师,下至兵丁,五百多人皆一时跳入汝水殉国。

一日之内,两位皇帝殉国,也算是曾经金国血性的末日荣光了。

河南开封“龙亭区”概况

龙亭区,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位于开封城区东北部,因著名 北宋皇宫遗址“ 龙亭”而得名。辖区西至郑州开封交界,北至黄河,东与祥符区、 顺河区、 鼓楼区交界,南与 祥符区交界。辖区总面积345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总人口36万(2016年)[1]。

龙亭的发迹始于公元前364年。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第66师师长李仲辛等盘据龙亭负隅顽抗,被解放军击毙,龙亭亦遭受严重破坏。1948年10月,开封第二次解放,龙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龙亭区境内湖塘较多,城外有柳池、黄河滩,黄汴河南北走向流经辖区,沟通龙亭湖,是排污、防涝的主要渠道。龙亭区是开封市著名的文化旅游风景区,龙亭风景旅游区是国家首批命名的AAA风景区之一。

龙亭的发迹始于公元前364年。这一年,魏惠王作出了一个对于日后的八朝古都开封无比重大的决定——将魏国国都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迁到大梁,并大兴土木。

龙亭的古建筑,有史可据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适在位时(公元78 0-805年)所建的永平军节度使治所——藩镇衙署。公元781年,唐朝的汴宋军节度使李勉将衙署从宋州(今商丘)迁到了水陆交通便利、地位日渐重要的汴州,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李勉一眼看中了今天的龙亭一带,没过多久,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节度使衙城便在此拔地而起。[4]

李勉没有想到,后人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偶然”决定造就了中国城建史上的一个奇迹:开封城的中轴线,在以后的1200多年中竟然没有丝毫移动;中轴线北端的这块风水宝地龙亭,始终是开封城最为显赫的地方。[5]

开封的王气随着904年朱温对汴州城的又一次大规模扩建开始升腾。本是黄巢起义军大将的朱温在投降朝廷之后割据一方,逐渐做起了皇帝梦。终于,907年,他逼迫唐朝小皇帝禅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面南称帝。汴州也升为开封府,定为后梁国都。这是开封首次以“开封”名世。新改建的皇宫被命名为建昌宫,这是龙亭一带首次作为皇宫见诸历史。[6]

之后,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将其改建为皇宫。[7]

公元960年,后周皇帝柴荣最为信任的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将即位不到一年的柴荣的儿子赶下皇帝宝座,黄袍加身,大宋开国!和历国皇帝一样,赵匡胤也要好好“装修”一下自己的家,而这一“装修”便整出了一个“富丽天下无”的东京城。在今天龙亭公园的陈列室里,安放着复原的东京皇城模型。尽管只是模型,其豪华堂皇、气势雄浑仍然夺人心魄。[8]

北宋时的皇城(包括皇宫)称之为大内。史载,北宋东京皇城周长5里,其正门宣德门红墙朱户、飞檐翘角,正殿大庆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到了1113年,风流皇帝宋徽宗赵佶嫌皇城太小,就将皇城北墙外的兵营、寺院、作坊全部拆迁,建了一个几乎和原来的皇宫一般大的新宫延福宫。但宋徽宗仍不满足,又将延福宫向北扩展,直达他登基前的住所龙德宫。宋徽宗在1117年又下令在皇城的东北方向修建皇家园林艮岳,这一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花费了5年时间,它是我国园林建筑史上的登峰造极之作。艮岳周长40余里,其中有峰峦岩谷和池沼岛屿,还点缀着楼台亭榭和四方花竹奇石,养殖有各种珍禽异兽。艮岳所用山石全部取自太湖沿岸。[9]

金代后期,亦以此为皇宫。1158年,金主完颜亮又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昔日敌国的都城,他调集劳役数十万在开封营建皇宫,并且要求宋宫的一砖一瓦都不用。1161年,完颜亮踌躇满志地迁都汴京,但未几金国便祸起萧墙,帝位易人,都城北迁,新宫只用了几个月。1214年,迫于北方强敌蒙古的强大压力,金国再次迁都汴京,龙亭一带再次成为中原的心脏。[10]

金都汴京于1233年5月被蒙古军攻陷,金皇宫完成了19年的历史使命之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废宫。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也就此结束,前后210年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龙亭也真正由“龙庭”变为龙亭。[11]元灭金后,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中龙凤也以此为临时行营。

至明,1378年,朱元璋将他的第五个儿子朱橚封到开封,称周王。第二年,龙亭一带又一次成为一个大工地,两年之后规模宏大的周王府落成。周王府的规模和宋初的皇城不相上下,在明代藩王府中独占鳌头。而这个周王府也是在龙亭一带距今最近的宫殿建筑群。[12]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在周王府旧址上设立了贡院,作为考试举人的场所。经过70多年的建设,院内建有房舍五千多间。明远楼高四丈,使旧日王府遗址有了新的生机。但由于该地低洼,积水严重,无法继续使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 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亭内供奉皇帝万岁牌位,每逢节日大典或皇帝诞辰,地方官员来此遥拜朝贺。于是煤山改为龙亭山,简称“龙亭”。[13]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由总督田文镜主持,将贡院迁至上方寺南新址(即在今河南大学校内)。[14]

河南总督王世俊,善于阿谀奉承。为了献媚于雍正皇帝,不惜巨资,大兴土木,扩建万寿亭为万寿宫,至雍正十二年才落成。万寿宫最南端是一座牌楼,黄金题写榜名“万寿宫”三字。过牌楼为五雉端门。过端门则为180丈长的驰道,中间建一坊曰“嵩呼”。驰道两侧,环以碧沼,若蓬瀛。近岸植以嘉树,中央扩以弯垣,分双掖门而进入修廊。沿修廊向北为官员厅,由该厅而进入内朝房。朝房东西向,外砌方砖,为九拜之地。由朝房而进为经房,内供象教,为赞福之所。中为阶陛,凡两层,计64级,名御道,中间青石上雕刻蟠蛎图案,其上为平台,平台之上为御座正殿(即龙亭大殿)。正殿的装饰十分豪华,玉龙缠栋,金凤摩云,仙人在户,太乙临窗,周施玳瑁。殿内仍供有皇帝万岁牌。[15]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弘历下江南,路经开封。巡抚鄂容安为了接驾,将巡抚衙署改建为行宫,巡抚署搬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搬到大道宫,大道宫的道士们移至万寿宫继续布道,并改名为万寿观,把大道宫供奉的真武铜像移入万寿观中。[16]

万寿观香火十分旺盛,每天烧香拜神者数以百计。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曾特诏各直省将储的闲款,葺修神祠。河南布政使马慧裕认为神道设教,亦所以奠安斯民,而龙亭实省会之望,尤不可缓。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即对万寿观作重点修葺。本着仆者起之,坏者易之,漫患者黝垩之,俱仍其旧而不改作的原则,在64级蹬道下部,新筑一个一丈六尺的台基,建真武殿三间,将真武铜像移此殿奉祀。像后悬画坎,意以导昆仑之源。龙亭大殿高12米,亭内正中立一巨碑,名“五岳真 形”,上悬太极,以应中天房、心二宿。午朝门前还增牌坊一座,上书“拱岳带河”。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督学姚文田对马慧裕的改建十分不满,再次改修,把“拱岳带河”改为“万寿无疆”四字,把“五岳真形”碑移至台下东跨院,大殿正中仍供奉清帝万岁牌位。[17]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二月十九日夜,东北风大作,声如雷鸣,将大殿刮倒。祥符县令于台上建一六角山亭。由下望之,如锥卓空,下大上小,比例失调,很不雅观。咸丰六年 (公元1856年〉布政使瑛仍按旧制建成面阔九间的大殿。大修后的龙亭及其布局由南向北,最前为万寿无疆坊。坊前左右有石狮一对,但座已淤没。过牌坊直至龙亭大门前约二里许,两旁积水一望无际。大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顶,黄土涂墙,四周朱柱飞檐。进大门后迎面是一座高2丈的照壁,中间启圆顶门洞。大门内外皆朱柱丹檐,夹壁东、西有两掖门。过掖门有东、西庑各五间。正北高处即龙亭,仰望如天梯,石蹬两旁青石栏杆,当中蟠龙盘绕,自下而上历15级至真武殿,过殿后历47级至顶,上建黄琉璃瓦重檐大殿九间。基高5尺,石阶七级,四周设朱柱,如游廊。殿外台基四周绕以花墙,殿内供皇帝万岁牌位。花墙东开一门,顺门东去而下有一土山,山腰有三个砖洞,一个封闭,两个内有刻石六方,多为万寿宫告成诗赋。洞前有吕仙殿三间,东南有火神庙三间,殿立五岳真形碑。戏院有正房三间,西房二间,称为官厅。[18]

龙亭在清末已经颓废。十一年(公元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主豫时来开封,即将龙亭贯穿南北的驰道以兵广之。并拆去万寿观牌坊,逐散道士,打毁吕祖庙及火神庙中的泥胎神像,未及修建,即被调离汴京。十四年(公元1925年),河南督军胡景翼(原冯玉祥部下师长)对驰道进行增修,将龙亭东西两侧的上下蹬道改建为砖砌台阶,东侧山丘上修四方亭一座,并命名为龙亭公园。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二次来豫主政,改龙亭公园为“中山公园”。在南面的牌楼式石柱大门中,横额书写“中山公园”四字;东柱书题“遵守总理遗嘱”;西柱书题“实现三义”;另东横额书“自由”二字;西横额书“平等”二字。过了牌楼,为长180丈,宽2丈的马路,路北端是一座单檐硬山西阔三间的大门,门内照壁前新建纪念碑一座,高二丈余,上书“革命殉难者烈士暨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阴题曰“精神不死”四字。1929年在照壁后,真武殿废址前,树立先生铜像一尊,台上大殿为中山俱乐部。至此,公园已初具规模。[19]

1931年后中山公园又有所变更,原牌坊东额改“自由”为“天下为公”;改西额“平等”为“民众乐地”。龙亭大殿正中悬挂遗像,其旁悬挂革命先烈遗像多幅,东跨院设无线电台,西跨院设河南古迹研究会、国术馆等。[20]

1938年开封沦陷,日伪政府曾在龙亭各处,一度恢复神庙,利用宗教来毒化人民。1942年伪河南教育厅在龙亭设立新民教育馆,改中山公园为新民公园。[21]

抗日战争胜利后,河南省长刘茂恩将龙亭大殿改为河南忠烈祠,在大殿内置张自忠等66位抗日将士牌位,并立碑记述这次改建经过。原先照壁前的纪念碑,已被拆毁。[22]

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第66师师长李仲辛等盘据龙亭负隅顽抗,被解放军击毙,龙亭亦遭受严重破坏。1948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龙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龙亭大殿

系宋代皇宫后御苑旧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土山。龙亭大殿是公园内整个清代建筑群体中的主体,建于72级蹬道的平台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贯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龙盘绕的御道,云龙石雕上至今还留有赵匡胤当年的马蹄印。御道东西两侧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龙亭大殿高26.7米,东西长19.10米,南北宽11.90米。殿内天花板上绘有青云彩纹团龙图案,殿外飞檐高翘,檐角皆挂风铃,风铃随风作响,美妙无比。龙亭大殿雄踞于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壮观。特别登上龙亭大殿,潘杨二湖,龙亭公园的秀丽景色,繁华的宋都御道,幽雅的古都风貌尽收眼底,使人感慨万千。[24]

植物造型园

被称为“中州一绝”的植物造型园位于龙亭大殿后面。占地面积7.8亩,是用刺柏、侧柏等植物绑所成各种动物造型,飞机、火车、塔等模型、西游记、三潭印月等故事的富有特色的植物园。植物造型园内有“九龙壁”、“群虎扑羊、”“熊猫乐园”、“十二生肖”、北京的“百塔”,开封的“铁塔”、杭州的“三潭印月”等,不仅造型奇特逼真,其细膻的手法,精湛的修剪技艺,栩栩如生的画面更令人拍案叫绝。

盆景园

盆景苑又叫芳林苑,位于植物造型园的西侧。占地面积6.7亩,是公园内观赏盆景的场所。园内有树桩盆景,山水盆景数百盆。千姿百态,造型奇特,清秀淡雅的盆景使人赏心悦目,园林小口山石、水池、花架等的巧妙点缀,更使人流连忘返。

潘杨二湖

潘家湖和杨家湖分别位于龙亭公园的主干道两侧,东面为潘家湖,西面为杨家湖。潘杨二湖水面自然宽阔,湖岸弯曲,湖岸桃红柳绿,玉桥飞泓,波光涟涎,景色优美。

探古苑

位于潘家湖内的东湖岛上,是根据发生在龙亭一代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而建的。分为北室,东室,西室三处展厅,展示了5组有关龙亭的故事。

东西房

东西房朝各有三开间、五开间一处,南北排列,东西相对称。建筑采取苏式彩绘手法,古朴 典雅。房朝内展览的是以故事情节为内容,以宋代九位皇帝为故事背景的“九组蜡像。”

照壁

照壁位于朝门内正中,龙亭大殿和朝门之间。高7.36米,东西宽19米,壁正中开一贺顶式洞门,面对朝门,通过照壁直上龙亭大殿。

嵩呼

在午门和朝门之间,有一座小巧玲珑、造型优美、装饰华丽的建筑,这便是“嵩呼”。嵩呼文称山呼,系清封地方官员至“万寿宫”给皇帝进行遥拜、三呼万岁之外。中间三间为穿心殿式建筑,透过穿心殿,即展现出朝门和龙亭大殿。这一层层建筑颇似空中楼阁,耐人寻味。

玉带桥

”万千载沧桑沉浮,梁晋宋金皆往矣,迄今华夏尽舜尧。”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明变善恶忠好的歌颂,也是对千百年来龙亭沧桑巨变的赞美。 过午门北行100米,便是“玉带桥”。玉带桥南北长40米,东西宽18米,是贯穿东西两面潘杨二湖的一座石拱桥。因在波光涟涎的水面上弯曲似玉带,故称“玉带桥”。[25]

5

主要景观

编辑

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王朝的都城达167年之久。当时的宋京极为繁盛,宫殿建筑很辉煌。可惜金人侵占开封时,宋皇宫建筑大部分被烧毁了。后来,又经过多次兵燹和黄河决堤,宏伟的宫室已荡然无存。在过去皇宫遗址上只留下了龙亭这座建筑物,而这座龙亭却是清代所建。龙亭坐北朝南,高踞在台基之上。从地面到大殿有72级台阶。台阶中间是雕有云龙图案的石阶。登上平台,四周有石栏围绕。

传说,东湖为宋朝“太师”潘仁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个奸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浑的;西湖为宋朝抗辽名将杨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是个忠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清的。这个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反映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和感情。龙亭,潘、杨两湖,以及龙亭后面的假山花园,都辟为龙亭公园。

从龙亭前的大道,过潘、杨两湖,再往南,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两旁店铺林立,这条大道历史上是一条宽阔的御道。这条大道已仿照《清明上河图》的模式改建为“宋都御街”,长约400米,两旁的店铺全部是仿宋建筑,主要出售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和书画。宋代著名的樊楼也是按照“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的格局加以恢复,主要经营高档食品及北宋皇宫御菜。这条街与龙亭公园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具有宋代特色的游览点。开封市内水面比较多,有关方面计划将这些水面用河道贯通。这项建设一旦实现,游人就可以乘船从铁塔等地来到龙亭游览,就会更有兴味。

如今,龙亭大殿和潘杨二湖的地下,深深地埋藏着唐宣武军衙署,五代后梁的建昌宫,后晋、后汉、后周的大宁宫,北宋皇宫,金皇宫,明周王府等几个朝代的宫殿遗址。一幅层层叠叠压在一起 “ 宫摞宫 ” 的立体画卷,形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 “ 湖底宫殿 ” ,她是开封城摞城的精华,是世界奇观的典范。龙亭宫摞宫之谜一步步在人们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以清万寿宫为主体的龙亭湖下面是明代周王府紫禁城,紫禁城下面叠压着金皇宫,金皇宫下面叠压着宋皇宫,宋皇宫下面叠压着五代时期的大宁宫和建昌宫,最底层是唐朝宣武军的衙署。

在龙亭景区南大门前广场,有一对雕刻精细,惹人注目的石狮。相传这对石狮为宋故宫遗物,明代为周王府第之镇门狮。东雄西雌,雄狮颈下的 “ 睡狮猛醒,匆伤我种 ” 是冯玉祥二次主豫时刻下;雌狮颈下有 “ 狮为宋故宫物,清雍正间移置时伤其二足。十七年九月题 ” 字样,寥寥三十三个字印证了这对狮子的年代和意义。

从古代水师到今日海军:元朝水师战舰达17900艘

我国古代的水上部队称舟师、水军或水师。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商代后期,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逃亡海上的奴隶。后来,随着船舶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船舶便大规模地用于战争。武王伐纣渡孟津,是我国史籍关于船舶用于军事运输的最早记载。公元前1070年正月,周武王率兵伐纣,参战部队由47艘大船运送,在孟津渡河东进,经牧野决战大破商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这次渡河作战,组织严密,有专人指挥船只,规模空前。但这些船只毕竟是临时征集的,没有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和人员,因此还称不上舟师。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使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和滨海的齐国都先后改装和建造战船,抽调官兵进行水上作战训练。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这说明在公元前549年以前,楚国已经有了舟师。

秦汉时期水军己颇具规模。汉代最著名的战舰是楼船,《史记》《汉书》中有楼船将军、楼船校尉、伏波将军、戈船将军、横海将军、横海校尉等称谓。汉武帝刘彻曾创建了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拥有十多万常备兵员的大型楼船水师,《史记》记载:“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斗舰是东汉时出现的新型战舰,对它的记述首见于《三国志》:“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三国时吴国造船业很发达,能够制造容纳3000人的上下高5层的大船。公元230年,吴国还曾派万人水师到达了夷州,即现在的台湾。

宋朝时,我国兵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欧洲人还在苦练剑术的时候,南宋战船已装备了弓射火箭、火球、霹雳炮、突火枪等。公元1161年10月27日,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药兵器的海战在中国黄海海域展开。南宋将领礼包率水师3000人、战船120艘,直扑山东黄岛的金军水师大本营,南宋水师依靠先进的火器装备,击败了金军水师舰队。

元朝初期,水师战舰就已有17900艘。元世祖造战船5000艘,操练水军7万人。元军对火器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最早的“火炮”,并装备在战舰上。公元1279年4月,元朝水师与南宋水师在广东崖山近海遭遇,在元军战舰的大炮轰击下,南宋水师终于土崩瓦解。

明朝时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高峰。明朝万历26年(1598年)11月,中朝两国水军同日本水军在朝鲜半岛南边露梁以西海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在海战中,中朝两国水师密切配合,英勇奋战,终于取得胜利。日军死亡数以万计,舰船也几乎全部覆灭。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毁灭性打击,对战后朝鲜200年的和平局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中国,海权丧失。1875年5月,日本派兵企图侵占台湾,清政府决定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拥有了一支在亚洲规模第一的海军舰队。但由于朝政,经费拮据,缺乏国内的工业基础,北洋水师的战舰在航速、射速等方面渐被日本赶超。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提出“海军建设应列为国防之首要”,主张建设能与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大海军。然而他超前的海洋思想只能无奈地凝固在纸面上。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海军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最初它只是一支近岸防御型海军,逐步发展成为了一支近海防御型海军,再经过新世纪大发展后,成为了一支初具规模的远洋海军力量。随着“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052C、052D导弹驱逐舰、039常规潜艇以及苏-30、战略导弹核潜艇、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以及岸基远程导弹、“辽宁”号航母、飞豹等战斗机的相继服役,中国海军具备了万里集结、远洋作战的攻防能力。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这是中国海军建设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海军向蓝水远洋海军迈出了崭新一步。

完颜亮兵分四路大举攻宋,如果没有内乱,他能灭掉南宋吗

公元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兵分四路,大举攻宋,“众六十万,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远近大震。”

但是,就在完颜亮攻宋的时候,留守在东京(今辽宁辽阳)的葛王完颜雍发动,自立为帝,远在前线的完颜亮被杀,攻宋大业也不得不中断。

那么,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完颜雍在后方“捣乱”,完颜亮能不能一举灭掉南宋呢?

咱先来看看金国和南宋的实力对比。

金国控制着东北与外东北、淮河-秦岭以北、兰州以西的地区,综合实力堪称是东亚最强的。不过,南宋与金朝相比,实力有差距,但差距并不是很大。

更关键的是,南宋控制区自唐朝以来,就已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到了北宋,长江流域的经济已完全超过了黄河流域,像扬州、苏州、杭州、绍兴、宁波、南京、广州、成都、重庆、江陵、襄阳、长沙等地,都是发达城市。

金朝控制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相比,一则有些差距,二则经北宋末的战乱,损失极为严重,而南宋统治区受北宋末战乱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着北宋时期的繁荣。

战争除了拼军队实力、双方领导者的能力,更要比拼战争潜力,南宋除了骑兵逊于金军,其实步兵并不逊于金军,水军的实力更是远在金军之上。

金朝的骑兵虽然厉害,但江南到处都是大江大河,小河小溪多到数不过来,还有崇山峻岭、大小丘陵到处都是,将会严重限制金朝骑兵的优势。金朝不是没吃过亏,完颜亮之前的几十年,金朝名将完颜宗弼(金兀术)渡过长江追击宋高宗赵构,就是吃了这个亏,在黄天荡差点被南宋水军歼灭。

可能有人会说:清朝灭南明时,怎么就非常顺利呢?1644年清军入关,1645年就攻下南明国都南京了,也没见南方的地形对清军有多大限制。

这就要说到宋高宗赵构这个人了。

赵构有两个历史污点,一是杀岳飞,二是不愿北伐收复失地。但是,赵构进取能力不足,但守成却是没问题的。赵构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南宋初年的那些名将,如张俊、刘锜、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守川陕的吴玠、吴璘兄弟,纵然对赵构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对赵构的忠诚还是没得说的。

当然,这些名将是绍兴年间早期的人物,到了绍兴末年(1161年),南宋依然有很多名将,比如掌管亲兵的杨存中,吴璘还健在,吴璘之子吴挺也是名将,还有大刀魏胜、李显忠,都是百战名将,根本不怕什么完颜亮。

而且,南宋只是早期混乱,立足未稳的赵构曾被金兀术追得满世界跑,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赵构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南宋的局面,可以称得上是君臣和、将相和。

有一次,赵构听说完颜亮准备把金朝国都迁到开封,并屯兵在安徽北部的宿州、亳州,立刻召集群臣开会,讨论什么呢?赵构说,如果金朝皇帝去开封,只是借道去洛阳看花,然后回燕京,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南宋不会调遣部队;如果金朝皇帝迁都开封,是为了进攻南宋,那对不起,南宋将以牙还牙,屯兵于淮河。

可见,赵构此时是非常有底气的,根本不怕金朝会南下攻宋。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随后发生的采石之战,虞允文率领宋军顽强抵抗,利用长江的有利地势,大破金军60万,将不善水战的金军杀得落花流水,连毛主席都盛赞虞允文说:“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完颜亮进攻南宋必然失败,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金朝的内乱。

完颜亮本人就是非正常即位的,他是金朝太师完颜宗干的儿子,因野心太大,看皇帝金熙宗完颜亶不顺眼,干脆干掉了完颜亶,自己当了皇帝。完颜亮即位之初,人心不服,怎么办呢?完颜亮的办法很简单:杀!

宗室完颜宗雄一家,尚书左丞相唐括辩,金太宗完颜晟子孙七十多人,名将完颜宗翰子孙三十多人,其余宗室五十多人,全部被杀。男的杀,女的也照样杀,太皇太妃萧氏、太妃大氏,各种公主,杀!

可以说,完颜亮在位的十多年间,每年都在杀人,杀来杀去,人心都杀散了。

慑于完颜亮的淫威,大家敢怒不敢言,但心里都防备着完颜亮,不知道大刀片子哪天就要砍自己的人头。所以,金朝统治阶层的形势非常不稳定,人人都盼着完颜亮赶紧倒台。金朝人实在受不了完颜亮的,即使没有葛王完颜雍起义于东京,也会有别的什么人站出来,除掉完颜亮。

连完颜亮身边的人,都害怕完颜亮不知道哪天发疯杀掉自己,干脆先下手为强,于1161年12月15日干掉了完颜亮。此时,完颜雍已在东京即位,杀掉完颜亮还可以向新主请功,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而且,对于北宋失地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汉人来说,金朝是外来,中原汉人出于民族感情,对南宋还抱有一定的幻想,金朝为了收服汉人之心,用了很多办法,但效果普遍不太好,再加上完颜亮残暴不仁,中原汉人早就受够了完颜亮,经常举兵起义。

完颜亮南征时,王友直就起兵于河北,没多久就召集了几万兵马。山东好汉王世修等人,也趁机起兵反金,聚集了数万人。另外,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代词雄辛弃疾,也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在金朝腹地给金人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这样看来,面对金军大举入侵,南宋君臣基本上能做到团结一心,而金朝却内乱不断,中原的汉人也到处反抗,都想杀完颜亮而后快,因此,完颜亮自身都难保,又怎么能完成攻宋大业呢?痴心妄想罢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