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真正有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它们白天休息,夜晚出来觅食。这种习性,便于捕捉猎物,同时可以避免自身受到其他动物的伤害。蝙蝠通常喜欢栖息在山洞缝隙、地洞或建筑物内,也有栖在树上或岩石上的。它们一般聚而成群,从几十只到几十万只,喜欢倒挂着休息。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面,蝙蝠绝对是“福”的象征。“蝙蝠”谐音“遍福”,象征幸福如意绵延无边。人们通过自身美好的想象,将骗蝠幻化成富有吉祥寓意的灵物,并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面。在过去的砖雕、石刻、木雕、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中,它们的吉祥身姿几乎处处可见。
由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篆书“寿”字或桃子组成的图案,谓之“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由蝙蝠、寿桃或灵兽、灵芝组成的图案,称为“福寿如意”,寓意幸福长寿、事事如意。
蝙蝠与桂花组成的吉祥图案,则称为“福增贵子”。因为“桂与“贵”谐音,寓意“贵子”。人们认为添子是“福”,生下男孩,亲朋邻里都会前来祝贺。
“纳福迎祥”则是我国民间年画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材,也是喜庆仪式上经常张挂的装饰图案。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童手抓蝙蝠,寓意洪福吉祥相继而来。
蝙蝠的造型在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中是最值得骄傲的创造之一。中国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变形的移情手法,把蝙蝠设计成翅卷祥云、风度翩翩的形象。蝙蝠的吉祥寓意,会随着岁月一直流传下去。
下面 我们来分享一小蝙蝠的简单剪法,剪好后的效果如下。
1、取一张正方形彩纸,沿中线对折,折好后,长度剪去一半纸 ,留下一半纸张。
2、画上蝙蝠的图案,如下图,
3、沿着画好纹路剪下来,蝙蝠的团画法比较简单,只有眼睛一处需要抠剪一下,对小朋友来说,可能难度大一些,抠剪这一步可以由家长代劳。
4、展开剪好的彩纸,就是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
这个蝙蝠从图案绘制到剪纸方法都比较简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剪一剪,家里有孩子的,拿来和孩子一起做个亲子手工也是不错的。
图文原创,欢迎喜欢剪纸的朋友们点赞+关注,一起做趣手工,传承非遗文化。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真正有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它们白天休息,夜晚出来觅食。这种习性,便于捕捉猎物,同时可以避免自身受到其他动物的伤害。蝙蝠通常喜欢栖息在山洞缝隙、地洞或建筑物内,也有栖在树上或岩石上的。它们一般聚而成群,从几十只到几十万只,喜欢倒挂着休息。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面,蝙蝠绝对是“福”的象征。“蝙蝠”谐音“遍福”,象征幸福如意绵延无边。人们通过自身美好的想象,将骗蝠幻化成富有吉祥寓意的灵物,并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面。在过去的砖雕、石刻、木雕、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中,它们的吉祥身姿几乎处处可见。
由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篆书“寿”字或桃子组成的图案,谓之“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由蝙蝠、寿桃或灵兽、灵芝组成的图案,称为“福寿如意”,寓意幸福长寿、事事如意。
蝙蝠与桂花组成的吉祥图案,则称为“福增贵子”。因为“桂与“贵”谐音,寓意“贵子”。人们认为添子是“福”,生下男孩,亲朋邻里都会前来祝贺。
“纳福迎祥”则是我国民间年画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材,也是喜庆仪式上经常张挂的装饰图案。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童手抓蝙蝠,寓意洪福吉祥相继而来。
蝙蝠的造型在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中是最值得骄傲的创造之一。中国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变形的移情手法,把蝙蝠设计成翅卷祥云、风度翩翩的形象。蝙蝠的吉祥寓意,会随着岁月一直流传下去。
下面 我们来分享一小蝙蝠的简单剪法,剪好后的效果如下。
1、取一张正方形彩纸,沿中线对折,折好后,长度剪去一半纸 ,留下一半纸张。
2、画上蝙蝠的图案,如下图,
3、沿着画好纹路剪下来,蝙蝠的团画法比较简单,只有眼睛一处需要抠剪一下,对小朋友来说,可能难度大一些,抠剪这一步可以由家长代劳。
4、展开剪好的彩纸,就是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
这个蝙蝠从图案绘制到剪纸方法都比较简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剪一剪,家里有孩子的,拿来和孩子一起做个亲子手工也是不错的。
图文原创,欢迎喜欢剪纸的朋友们点赞+关注,一起做趣手工,传承非遗文化。
蝙蝠作为一种哺乳类动物,你们知道蝙蝠到家里是什么征兆吗?有不少人说蝙蝠入屋是不吉利的?之前小编为大家讲解过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接下来就为大家揭秘蝙蝠的十大生活特征及寓意,感兴趣的赶紧一起往下了解吧!
蝙蝠的十大生活特征及寓意
1、蝙蝠,又称为天鼠、挂鼠、天蝠、老鼠皮翼、飞鼠、燕别故等等,原型是老鼠,蝙蝠生活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它们几乎可以在北极圈的最北端和阿根廷以及南非的最南端找到。蝙蝠飞进屋里,意味着福来到,是吉兆,可能家里最近将有什么好事发生,不过信则有,不信则无。
2、在中国和日本,蝙蝠是幸福的象征。在汉语中,蝙蝠中“蝠”与“福”同音。吸血蝙蝠是世界上唯一完全靠血液生存的哺乳动物,大黄蜂蝙蝠是世界上最小的蝙蝠,生活在泰国。它可能是现存最小的哺乳动物,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它被列为濒危物种。
3、蝙蝠约占全球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20%,大约70%的蝙蝠吃昆虫。蝙蝠是世界上繁殖速度最慢的哺乳动物,而且蝙蝠的怀孕时间也比其他动物要长。在美国内战期间,蝙蝠粪便被用来制造火药。
4、一小群蝙蝠一年可以吃掉一吨以上的昆虫,也就是6亿多只虫子。一只蝙蝠一小时可以吃掉600多只虫子,这就像一个人每晚吃20个比萨饼一样。在西非,毛茸茸的小蝙蝠生活在巨大的蜘蛛网中。
5、研究人员认为,对蝙蝠来说,可能具有进化上的好处。科学家们认为蝙蝠最早出现于6500万至1亿年前,与恐龙同时出现。在北美和欧洲,蝙蝠一直与巫术联系在一起,通常是民间药物和药剂的成分。
6、大约95%的热带雨林重新造林是蝙蝠散布种子的结果,有不少人问吸血蝙蝠会吸人血吗,实际上一只吸血蝙蝠很少会咬人。但如果被咬了,它很可能会在第二天晚上回来,再从同一个人那里进食。令人惊讶的是,吸血蝙蝠可以通过呼吸的方式来区分人。
7、在美国,超过一半的蝙蝠濒临灭绝或正在衰退。然而,真正的吸血蝙蝠只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能找到。大多数蝙蝠是棕色和黑色,但少数是橙色或红色。
8、科学家认为蝙蝠的飞行是在回声定位之前形成的,蝙蝠是唯一能够提供动力飞行的哺乳动物。许多蝙蝠张开嘴发出超声波回声定位信号,而另一些蝙蝠则可以通过鼻孔呼喊。其他一些动物使用回声定位,包括海豚和一些洞穴栖息的鸟类。
9、与鸟类不同,鸟类会拍打它们的整个前肢,蝙蝠则会拍打它们张开的手指。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吸血蝙蝠的唾液从而产生抗凝血剂,来治疗中风患者和心脏病患者。
10、一些雌性蝙蝠,尤其是冬眠的蝙蝠,可以通过将雄性的储存在体内,从而推迟受精,或者通过减缓体内胚胎的发育来控制它们何时生育。只有大约5%的美国洞穴拥有适合蝙蝠的生存温度和水环境。
却是邪恶的象征呢,在西方人眼里,蝙蝠是一种有翅膀、会飞的哺乳动物。它们看起来像老鼠,所以也被称为飞鼠或仙女松鼠。蝙蝠的主要特征是夜间呆在室外捕食蚊子和其他昆虫。唐代元稹曾这样描述蝙蝠:“帘破火入,窗照蝙蝠飞”。
蝙蝠在中国是有益动物,因为它的名字中含有“蝠”字,与“福”字谐音,对应了人们求乐求劝的心理期待,总希望幸福降临。他们。
(蝙蝠刺绣)
因此,在我国,蝙蝠自古就与吉祥、幸福联系在一起,成为美好愿望实现的象征。
由于蝙蝠具有如此美好的象征意义,人们将其粗陋的形象扩大、简化或改造为各种充满活力、美丽且意义丰富的形态,并用各种美丽的工具创造出来,来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常在的丝织锦缎和家具均采用蝙蝠图案。在婚礼、生日、生日和其他节日,人们的衣服、头饰和配饰都以蝙蝠为图案。例如,“五福”是五种蝙蝠的集合,寓意“忍耐、财富、健康、善良、名誉”。例如,画面中飞出盒子的五只蝙蝠代表“福祉和谐”,对主人来说寓意“幸福、收入、长寿、幸福、富贵”。又如,男孩捉住蝙蝠,放入瓶中,寓意“五保佑”。此外,人们还在神社附近悬挂蝙蝠图案,寓意“福气到家”。在门的两侧挂上蝙蝠,寓意双倍的福气会降临到你家门口。
除了将单个蝙蝠制作成图案或装饰品外,还将蝙蝠和鹿结合起来,寓意“永久的财富”。
事实证明,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与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吉祥如意、长寿联系在一起。
但在西方,蝙蝠被认为是危险和邪恶的动物,代表着黑暗和死亡。它们总是与罪恶和邪恶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成为邪恶的象征。
(代表邪恶的蝙蝠)
那么,西方为何有这样的看法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西方人说“蝙蝠”这个词时,并没有“福”这样的谐音。没有这样的谐音,所以蝙蝠形象的另一面是夸张的。哪一方面被夸大了?
首先,蝙蝠不好。
蝙蝠的头部和身体与老鼠相似,外表十分凶猛。三角形的大耳朵前面是一个顶部呈“V”形的鼻子。鼻子短,呈圆锥形。四肢和尾巴之间有皮质细胞。虽然它会飞,但它是哺乳动物。这种“似鸟似兽”的奇特形象,完全符合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比如著名的龙、麒麟等,被古人视为神奇的生物。
在西方人眼里,“像鸟兽一样”是非常丑陋的,已经成为脱稿、不符合审美标准的代名词。
其次,蝙蝠的特点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
蝙蝠通常生活在黑暗、潮湿的洞穴中。即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的家里也是漆黑一片。不仅洞壁湿漉漉的,洞底下还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蝙蝠,散发着恶臭。
晚上,当人们关灯休息时,蝙蝠就会大量出来,在夜空中捕食小昆虫。他们在黑暗中的出现被西方视为黑暗力量和危险的迹象。
(教信徒)
第三,臭名昭著的吸血蝙蝠。
西方人讨厌蝙蝠的原因与吸血蝙蝠有关。因此,在西方电影和电视剧中,蝙蝠常常与吸血鬼、僵尸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或者他们经常伴随着黑暗的角色,比如女巫和德古拉这样的吸血鬼。
西方信仰教,守护光明和温暖。蝙蝠是一种动物,不仅生活在潮湿、阴暗、寒冷的角落,而且还喜欢在黑暗中捕食。这与西方的信念相反。
西方徒对血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另一方面,他们相信血液充满了精神和生命,因此充满了恐惧。同时,他们认为血液是不纯净的,就像经期妇女的血液一样,代表着罪恶。
因此,一旦蝙蝠变成了吸血鬼,在黑暗的世界里靠其他动物的血为生,它就注定会被西方所厌恶,从而也就注定了吸血鬼的形象。
吸血蝙蝠实际上生活在南美洲的一些地区。几年前,有报道称巴西、秘鲁等国有2000多人被蝙蝠咬伤,10多名儿童死于该病毒。
因此,在西方人眼中,吸血蝙蝠就成了邪恶的化身,给人一种恐惧和恐怖的感觉。同样,即使其他蝙蝠不喝血,它们的形象也会自动受损。
蝙蝠,一个长相奇丑、全身携带数百种病毒的飞行物种,在西方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常常与“恶魔”、“吸血鬼”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却是吉祥的符号,是福运的象征,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喜爱。所以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无论在传统物器还是在传统建筑上,到处可见大量的蝙蝠图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竟能够让中国古代先民把这个“移动毒物”捧上“神坛”且历代一直将其奉为祥瑞之兽呢?这一切皆要从中国的谐音文化说起。
谐音文化的形成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善于玩谐音梗,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对联、俗语到今天的广告语、网络段子,从古韵十足的地方方言到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谐音现象无处不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谐音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形成自然与本民族背后的性格特征、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1、中庸含蓄的民族特性
《中庸》里面讲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人有了喜怒哀乐等情绪不要随意表露出来,就算表露出来也要适当地调节控制,不能因情绪冲动而失了礼节,这便是中庸和谐之道。由于受到儒家哲学的影响,中庸和谐之道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的主流思想。在此种思想环境的长期熏陶浸润下,中华民族也逐渐形成了温婉含蓄、深沉内敛的性格。所以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情感时往往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述出来,而是选择较为曲折婉转的方式,使对方心领神会。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经常喜欢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
而汉语谐音的使用,恰好能委婉而深刻地传递出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情感,并且还可体会到汉语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所以它便成了人们在语言表达中的一个绝佳选择。
在古诗词中,诗人就非常喜欢用“柳”这种物象来描写离别场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里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还有折柳枝赠离人的习惯。这是因为“柳”为“留”的谐音,诗人借之来含蓄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惜别之情,将那些说不出口的话语与情意全都寄托在那随风摇摆的柳枝里,意境悠长而深刻。
而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人们总喜欢在结婚当天往新郎与新娘的婚床上摆放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这四种食物,原因就是这四种食物的名字连起来读与“早生贵子”谐音,此种方式既含蓄表达了大家对新人的美好祝福,也暗含了家中长辈对他们繁衍下一代的殷切期盼。
2、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
求吉利避凶灾是中国人传统的社会心理,而最能体现这一心理的莫过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数字的态度了。在0到10中,6、8、9这三个数字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6”与“溜”谐音,有顺溜之意,其次汉语中还有“六六大顺”这个寓意顺利吉祥的成语,于是“6”便成了汉文化中代表顺利、好运的数字;而8和9则谐音“发”、“久”,代表发财和长久之意。为了凸显其寓意,人们还特别喜欢用“666”、“888”、“999”这样的组合。相反,像“4”一类的数字因与“死”谐音,人们总是避之唯恐不及,在一些饭店、宾馆楼层当中,由于考虑到顾客的心理需求,“4”字大多数时候都被会隐去用其他数字代替或者直接跳过。
此种心理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为一些平凡普通的事物添上吉祥好运的色彩,以寄托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憧憬,同时又有意识地躲避因言语产生的对不祥意义的联想,借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谐音文化就是在此种民族文化氛围下形成的,并逐渐丰富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谐音文化下“蝠”、“福”、“符”之间的转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福”是人们一切美好的想法,是生活的理想目标。从过去的福气、福运到今天的幸福,数千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求“福”的脚步,“福”文化也早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当中。
然而“福”毕竟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概念,“福”具体是什么,许多时候人们都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它便需要一种载体,一个人人可观的象征符号来传递这种抽象的概念。而因为谐音关系,蝙蝠这种似鼠似鸟又非鼠非鸟的神秘飞行之物便成为了“福”的标志。把“福”字所蕴含的意义——福气、吉祥等通过“蝙蝠”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外化出来,瞬间就拉近了民众与“福”的距离,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福就在身边。
有意思的是,蝙蝠作为一种吉祥符号,它多数时候并不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吉祥物一起组成各种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例如“五福捧寿”,这是由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组成的图案。《尚书·洪范》有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因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故而用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它们围绕着一个寿桃或“寿”字翩翩飞舞,寓意着多福多寿,是民间极为常见的吉祥图案。
五福捧寿
再如传统的“福禄寿”年画图案中,福、禄、寿三吉星齐聚,各自手捧仙桃、持挂葫芦手杖、脚下牵鹿,四周还有蝙蝠飞舞环绕着,共同组成了一幅寓意五福临门、高官厚禄、长命百岁的图案。
福禄寿
而在所有的蝙蝠中,红蝙蝠历来就被视为最吉祥之物,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本就有辟邪之意,再加上“红蝠”谐音“洪福”,所以当人们遇见红蝙蝠时常常会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一生洪福无量。
“蝠”亦与“符”同音,因此蝙蝠也被引申为具有消灾辟邪之意的“符”。民间术士法物“九星化煞钱”就是由一只蝙蝠和一个大圆钱组成的,民间流传此物可化解流年太岁之用,避免无妄之灾的发生,是为吉祥护身之符。
九星化煞钱
自古以来,谐音现象就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谐音文化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对其形成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蝙蝠本是一种样貌丑陋、住地阴森、行踪怪异的飞行毒物,按理说与美好之意是完全不沾边的,正是因为汉语谐音的存在,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福运的象征。所以,可以说是汉语谐音文化赋予了蝙蝠这种生物更加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它也拓展了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内容。
参考资料:
郑博、王仲轲,谐音现象中的文化成因[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7(2):73
文┃拾月
图┃网络 若侵权请作者联系删除
今年这个春节和春天,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而失去了本来固有的祥和与美丽,人们的心情都像口罩后面的呼吸道,充满了压抑和不顺畅。
随着疫情的不断追根溯源,带来这场势如洪水疫情的病毒之源竟是一种人们不时不常接触、也不常提及的小动物——菊头蝠。
这是一种蝙蝠,一种丑陋的小动物。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来说,这种动物是陌生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小东西存在。但这个春天,它却强行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一时间,人们谈“蝠”色变,更加厌恶这种丑陋的怪物了。
但是,蝙蝠是无罪的,在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它还是吉祥幸福的美好图腾呢。
蝙蝠寓意“遍福”,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吉祥如意、幸福无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人们喜欢用汉字的谐音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比如“鸡(吉)象(祥)如意”、“年年有鱼(余)”、“马上封猴(侯)”等等,而蝙蝠因为其谐音有“遍福”之意,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里吉祥如意、幸福无边的美好象征。所以,在古代很多建筑形状、装饰图案中就会出现蝙蝠的形象,借用的就是“蝠”和“福”的谐音。
(一)五福临门
五福临门
五福,是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幸福境界,说的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种人生状态。其中,“长寿”是第一位的,是说人生要活的长久,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这个意思;“富贵”在中国文化里其实是并列的词汇,富者必贵、贵者必富,说的是生活的层次,是古代中国人的最高人生目标;“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这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是对别人的态度,是品质层面的要求;“善终”是平和有尊严地无疾而终,这当然是在长寿基础上的“善终”,如果中途夭折,再“善”的“终”也不是福。
基于以上五福,在中国古代的图案里早就有一种由五只蝙蝠组成的连环图案,这种图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单纯的五只蝙蝠连环图案,无论是剪纸、还是年画,只要贴在家里就寓意“五福临门”;另一种是将五只蝙蝠组成拱形图案罩于大门之上,直观表达“五福临门”的美好寓意。
五福临门
(二)福在眼前
福在眼前
“福在眼前”这个吉祥图案在古代是用的很多一种蝙蝠图案的表现形式,一般是由蝙蝠同铜钱两种形象组合而成,“福”取自“蝠”的谐音,“前”取自“钱”的谐音。同时,因为铜钱是有眼的,这个钱眼也是“福在眼前”中的“眼”的取音。
“福在眼前”这个图形的组合一般是蝙蝠围绕铜钱,数量根据图案的需要不一。有的是画于影壁墙上的图案,有的用于家具器物的雕刻工艺,但更多见的是玉器把件或衣服的饰物、吊坠,很精致、很优美。
(三)马上有福
马上有福
马上有福,是由奔马和蝙蝠组成的图案,取的也是马和福的谐音。
(四)洪福齐天
洪福齐天
“洪福齐天”这个成语同样是中国人喜欢的一个吉祥词汇,表现形式也是利用蝙蝠的“福”字谐音,一般是将红色的蝙蝠同祥云图案结合,组成“福”齐天高的美好寓意。
(五)五福捧寿
五福捧寿
“五福捧寿”也是古代吉祥图案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纹饰,大多像上图这样的表现形式,一般由五只蝙蝠围成一个连环图案,中间是一个“寿”字的异体字图纹。多用于门窗、家具等木器的雕刻纹,也有画于影壁墙上作为吉祥图案,更多的是用于瓷器、瓦当等的装饰图案,也是一种吉祥优美的纹饰图案。
(六)福如东海
“蝠”作为“福”的谐音,除了用作上述美好寓意的图形和图案以外,在古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私家花园里,也经常被用作水池、荷塘的形状,寓意“福如东海”,取其聚财纳福之意。现代人没有这么气派的私家花园了,但一些讲究风水的企业家或者一些住平房有院子的人家,还喜欢将喷水池或小鱼池的形状设计成蝙蝠的形状,意思也是一样的。
多年前,我在北京开会,间隙时去参观了清代大贪官和珅的私宅,也就是后来的“恭王府”。记得在他家的后花园里就有一个巨大的水池,形状就如一只巨大的“蝙蝠”,寓意“福如东海”;在这个蝙蝠形的大池塘边上栽植了一棵大榆树,每到榆钱落时都会一个了不少的落入塘中,寓意“聚财纳福”。据说,和珅前期的富贵荣华都与这风水布局有关呢。
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这么好的寓意,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冯梦龙在《笑府.蝙蝠骑墙》讲过一个寓言故事,很形象地描述了蝙蝠的属性:“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这个寓言讲的是,有一次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去朝贺,只有蝙蝠没有去。当凤凰问罪时,它说,我虽然有翅膀会飞,但却不下蛋,不是鸟类。后来,百兽之王麒麟过生日,百兽都去祝寿,可蝙蝠又没有去,当麒麟责怪时,它又说:我虽然也长着四只手脚,但却有翅膀会飞,不是兽类。
这个故事虽然表达的是蝙蝠的狡猾,但却说明了它似鸟非鸟、似兽非兽的外形特征。严格说,蝙蝠是一种翼手目动物,属于哺乳动物一类,不是鸟,应该归兽类。蝙蝠的翼不是羽毛翅膀,而是一种翼膜,同前肢相连,能够借助滑翔起飞,但是,一旦它落到地上就很难再起飞,必须爬到树上或其他高处才能再飞起来。
蝙蝠的四肢均已经退化,但却有发达的胸肌,这是蝙蝠长期进化的结果。蝙蝠外貌极丑陋,像狐又像鼠,耳长鼻大,通体黑色,一般在夜间活动,很少同人类活动有冲突。这次肺炎疫情爆发后,媒体披露的原因是因为人吃了带有冠状病毒的蝙蝠所致。看到这样的报道后不禁令人恶心,这种东西怎么也可以吃、又怎么能够吃得下去呀。
我小时候在老家时见过蝙蝠,那时它们生活在屋檐下,晚上用手灯照着可以看见。我见过的蝙蝠体型很小,黑黑的,样子很像老鼠,在手灯光照耀下,圆圆的眼睛充满恐惧,身体会剧烈地颤抖,但人们一般不伤害它。好像这种东西可以入药,有痨病(肺结核之类的病)的人用烘干的蝙蝠粉冲黄酒喝可以治疗,所以,我小时也见过有些人家的屋檐下挂着风干的蝙蝠,但从未听说大量捕杀蝙蝠的情况,更没有听说过吃蝙蝠的人。
蝙蝠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是无心之过,真正值得反省的是我们自己从17年前的SARS,到今年春天的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竟然都是因为野生动物,追根溯源竟然又都是这种小动物——蝙蝠。于是,网上就有了一种论调再次沉渣泛起,那就是呼吁全球消灭蝙蝠。
由此,我不禁又想起近来在网上流传的另一个段子——蝙蝠的自白:我努力地进化出翅膀就是为了能够远离人的捕杀,我努力使自己变成死神的模样就是为了逃避人的食欲,我努力昼伏夜出不是为了避开人的注意.....结果,还是没有逃离人的口腹之欲。
如果说上次SARS疫情是因为吃果子狸,而这次却是实实在在因为有人直接吃蝙蝠而染上这种致命的冠状病毒的。无论是吃了蝙蝠而携带了病毒的果子狸,还是蝙蝠自己,它们本来与人类井水不犯河水,人类如果不去侵犯它们,它们也不会将病毒传染给这些贪食者。
毋庸置疑,从我们已知的资讯中已经得知,近些年在世界范围内因为吃野生动物而染病的只有两个地区:一是非洲,二是中国。如果说非洲人还处于食不果腹的半荒蛮时代,寻找野生动物充饥是生存的需要,那么现在已经迈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还去吃这种恶心的小动物又是为什么?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前几天还在网上流传的那张图片:一个还算漂亮的小姑娘拿着一只被做成汤里的蝙蝠展示,真的令人恶心。这已经没法用正常人的行为来解释,只能说是一种变态了。
这场危及人类的瘟疫在中国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击下,肯定会很快就被扑灭。但它带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反思是沉痛的:今后,我们怎样同野生动物相处,怎样同大自然相处?是相安无事,还是疯狂的掠食?
人,如果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仍然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违反自然生存的法则,下一场报复将不仅仅是一场瘟疫这么简单,这是一切有良知的人共同的认识。我们现在要做就是,停止掠食野生动物,停止破坏大自然。
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更需要国家和政府从法律层面来保障。
最近,有媒体又提到了蝙蝠与2002年爆发的型性肺炎(英文名:SARS),因为蝙蝠携带类SARS病毒。于是,蝙蝠再次被妖魔化,人们谈蝙蝠色变。我们作为长期研究蝙蝠的青年学者(来自五个城市,名字附于文末),想从另外的角度为蝙蝠说几句话。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是福气、长寿、吉祥、幸福的象征
因“蝠”与“福”谐音,蝙蝠被人们用其形象来表示福气,将“福”字形象化。于是古代的建筑物、装饰品、门窗、家具、丝绸、瓷器、玉器、书画、衣服、鞋帽等等上面,就出现了很多蝙蝠的图案。例如,两只蝙蝠并在一起,寓意“双重福气”;五只蝙蝠称“五福临门”;童子捉蝙蝠放到瓶中,为“平安五福”;蝙蝠飞到纸上停留,是“引福归堂”,等等。其中,尤以“五福临门”最为广见。
与蝙蝠有关的吉祥图饰,也一改现实生活中蝙蝠外形丑陋、行动诡秘的形象,变得格外美观,成了接福纳祥的标志。千百年来,蝙蝠图饰备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图饰多种多样,蝙蝠形态也各不相同,有形象化的蝙蝠,也有抽象化的蝙蝠,有的与图形相结合,有的则与文字相呼应,显得妙趣横生。
“五福临门”铜器(图片来自网络)
二、蝙蝠是长寿明星,隐藏着人类长寿的秘诀
健康长寿一直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从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到现代的冰冻人,都是为追求健康长寿付诸行动的“”。
动物寿命往往与体型大小密切相关,大型动物的寿命通常比小型动物要长。例如,非洲象的寿命可达70年,而普通小鼠通常只能活一到三年。人类算是寿命相对较长的动物,寿命通常为其它同等体型动物的四倍。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蝙蝠的体型较小,但它们却可以活得很长。有些蝙蝠的寿命可以达40年之久,是大小相似的哺乳动物8倍之多。如果能像蝙蝠一样长寿,按体积换算后,我们人类可以活240年之久。
相对寿命比人类长的哺乳动物,目前科学家已证实的有19种,其中一种是长寿明星裸鼹鼠,其它18种全部是蝙蝠。其实,很多蝙蝠物种都很长寿,在整个蝙蝠类群中,长寿可能至少独立起源了6次。
最近,科研人员也对蝙蝠长寿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与其它哺乳动物或短寿蝙蝠不同,长寿蝙蝠的端粒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缩短,并且与DNA修复相关基因和抑癌基因在长寿蝙蝠中经历了强烈的适应性选择作用。
尽管目前人们对于蝙蝠长寿机制的了解并不全面和深入,但是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入,假以时日,科学家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研究蝙蝠的长寿机制,为延长健康寿命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更显得迫切和意义重大。
老寿星雕刻作品(右上角为蝙蝠)(图片来自网络)
三、 蝙蝠具有极低的患癌概率,是研究抑癌机制的明星动物
不管是从全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国内来讲,癌症都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致死因素。尽管目前已经研发出了针对某些癌症类型的治疗方式,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几乎所有的治疗方式都只对早期癌症有效,对于晚期癌症,不管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也束手无策。
癌症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能研发出既高效又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或预防癌症的方法。实验室常用的研究癌症的动物模型是小鼠和大鼠。这些动物寿命短,繁殖快,并且高度易感癌症,因此对于短期内模拟出不同类型的人类癌症,并试验各种治疗方式非常有用。然而,这些肿瘤易感的动物对于人们理解抗癌机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幸运的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同动物出现了对肿瘤易感性的差异。
研究人员发现,与小鼠和大鼠不同,非洲的裸鼹鼠不但长寿,而且具有极强的癌症抗性。裸鼹鼠的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这种物质能够有效阻止细胞的无限增殖。而无限增殖是癌细胞区别其它正常细胞的最本质特征。
裸鼹鼠(图片来源:uselessdaily)
因此,这种机制可能是裸鼹鼠能够抵抗肿瘤发生的关键所在。盲鼹鼠是另外一种具有抵抗肿瘤的能力的动物,但是,它的抗癌机制与裸鼹鼠相比存在显著的不同。当盲鼹鼠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密度时,这些细胞会分泌大量的β干扰素,从而引发细胞的大面积死亡,最终达到控制细胞增殖过快的问题。
除了裸鼹鼠和盲鼹鼠以外,蝙蝠也是一类具有抗癌能力的动物。科学家对蝙蝠的肿瘤发生进行了广泛调查,但是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肿瘤,包括平滑肌肉瘤和肺肉瘤等。
最近,一个大型的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对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蝙蝠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最终没有发现一个患癌的蝙蝠个体。这些研究提示,蝙蝠和其它长寿哺乳动物(如裸鼹鼠和盲鼹鼠)一样,很可能具有某些独特的未知的抑癌机理。
最新研究表明,一个编码转运体的基因ABCB1会在蝙蝠体内呈现高表达的情况,显著抑制蝙蝠细胞的DNA损伤。DNA损伤是加速细胞发生癌变的主要诱因之一,这可能是蝙蝠肿瘤发生率低的原因之一。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虽然这些野生动物都具有抵抗肿瘤发生的能力,但是背后的分子机制却各有不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对于其它抗癌动物,蝙蝠类群具有独特的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蝙蝠种类丰富,目前已经发现了有1400多种,占所有哺乳动物物种的25%以上,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类的第二大目。因此,我们无法排除不同种类的蝙蝠具有不同抗癌机制的可能性。
其次,蝙蝠分布范围广泛,种群数量相对较大,相对于其它抗癌动物而言,获得研究样本更加容易。最后,对蝙蝠抗癌机制的研究目前只是冰山一角,具有广大的潜在研究空间。
因此,保护好蝙蝠,深入研究蝙蝠,可能会为我们加深和扩展对致癌机理的理解和认识另辟蹊径,进而帮助我们研发出治愈或抑制癌症的药物和工具。
蝙蝠具有极低的患癌概率(图片来自于网络)
四、蝙蝠免疫功能强大,能带来人类健康的启示
天然免疫是生物体抵御病原体侵入的第一道防线,是对抗感染和维持体内环境平衡的一系列重要反应。天然免疫系统在脊椎动物中快速进化,这被认为是病原和宿主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目前,在蝙蝠体内发现了许多致命病毒,例如型性肺炎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尼帕病毒。这些病毒常常会对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令人惊奇的是,与其它哺乳动物不同的是,携带病毒的蝙蝠却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研究表明,蝙蝠天然免疫系统的组分与其它哺乳动物相同,包含了干扰素、干扰素激活基因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等。组分相同,但面对致命病毒时的表现却不同,提示蝙蝠天然免疫系统在分子功能以及调控表达上可能存在特殊性。
确实,蝙蝠天然免疫中的一些组分相较于其它哺乳动物更为活跃,说明蝙蝠体内可能具备着一种‘时刻准备好’的抗病毒策略,也就是说,蝙蝠的免疫系统始终处于警惕状态,从而在病毒进入体内到感知并做出反应的‘空档期’也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
另一方面,蝙蝠体内许多与过度免疫和炎症反应相关的分子却在表达和功能上都受到了抑制,避免了组织器官在抗病毒期间受到损伤。因此,蝙蝠通过活跃的天然免疫和抑制炎症反应,达到了与病毒共存的结果。正是这些独特的抗病毒能力,显得对于蝙蝠免疫系统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发生与控制,探究对抗病毒的新手段,进而开发出新的治疗方式。
蝙蝠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图片来自于网络)
五、蝙蝠具有高超的飞行技巧,启发着飞行器的研发
蝙蝠是唯一具有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蝙蝠在飞行过程中翼的扇动与翼的柔韧性及弹性配合得天衣无缝,蝙蝠的飞行堪称是世界上最离奇、最完美的运动,鸟类和昆虫的飞行都无法与蝙蝠相媲美。利用蝙蝠的飞行原理,科学家们研制出了蝙蝠机器人,未来将负责完成许多极限飞行任务(如狭窄空间中)。
此外,蝙蝠对于新一代飞行器(包括无人机)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蝙蝠天生具有适应高密度复杂环境飞行的能力。为了确保我们飞行器的安全,我们强烈依赖于地面航空调度系统的配合。
就民航客运而言,我们要求每一趟航班单独起飞,并沿着预先规划的航线飞行,而且必须在特定的飞行轨道着陆。哪怕是如此严密的层层监管,我们的耳边依然会不时传来坠机的噩耗。
而作为另一个极端,蝙蝠不仅不需要提前规划好的航线,也不需要任何外在信息的指引,就完美地诠释了安全飞行的概念。更让人类望尘莫及的是,在某些极端环境下,成百上千只蝙蝠(甚至更多)同时在狭隘的空间中安全地飞行。
如果未来的某一天,蝙蝠的飞行技巧得以完全阐释,并且能应用到现代飞行器上,那么实现“智能飞行”和“安全飞行”真的不是梦。
模仿狐蝠飞翔而研制的蝙蝠机器人(图片来自于网络)
六、蝙蝠独特的回声定位功能启发了科学家开发新的雷达系统
虽然雷达的发明早于蝙蝠回声定位的发现,但是雷达系统后期的改进得益于蝙蝠回声定位功能的启发。
例如,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来定位障碍物和猎物,但是背景噪音会重叠和干扰蝙蝠的回声;当蝙蝠在茂密的树叶中追逐蛾子时,也会有类似的问题,从树叶弹起的信号也会形成干扰。
然而,蝙蝠能记录每个声音的“心理指纹”以及它们记忆中的相应回声来解决该问题,这使它们可以通过稍微改变频率来分离信号,从而使一个信号与另一个信号不匹配。蝙蝠的这项本领可以帮助科学家学习开发雷达和声纳设备的新方法,从而避免来自电子机械对雷达系统的干扰。
预警雷达(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人类的雷达研发历史不足百年,而和雷达相似原理的回声定位却被蝙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改善并使用了约6500万年。
当我们绞尽脑汁尝试着提高自己雷达的探测距离、追踪精度的时候,又纠结于如何避免自己的装备被对方的雷达系统探测到。这样的军事装备竞赛自雷达的研发开始持续如今。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军事装备竞赛却与蝙蝠和猎物的“捕食与反捕食”装备竞赛出奇的相似:作为狩猎者的蝙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停地完善着其回声定位系统的性能;作为猎物的昆虫,同样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停地提升着其反捕食的技能。这也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方每年都会资助蝙蝠的生物学研究。
蝙蝠和雷达感受器(图片来自网络)
七、蝙蝠是破解人类语言脑机制的哺乳动物模型
语言是人类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在促进人类进化与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语言如何演化而来?语言控制和学习的脑机制是什么?这些重大问题仍不清楚。
多年来,鸣禽(songbird)是研究语言最主要的动物模型,但缺少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的哺乳动物模型。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蝙蝠有望成为科学家研究脑机制的哺乳动物模型之一。
众所周知,人类的语言是后天学习而来的,这种能力称为发声学习。然而,发声学习能力在哺乳动物中却是十分罕见的。目前被证实的具有发声学习能力的哺乳动物仅仅包括蝙蝠、大象以及海豚等少数哺乳动物。
显而易见,由于体型、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等方面的限制,相对于大象和海豚而言,蝙蝠是更为理想的实验动物。蝙蝠物种多样性高,许多蝙蝠种类高度群居,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而高度的社会性是促进语言进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的是,回声定位蝙蝠具有极高的发声活跃性(每秒的发声数量从几个到上百个不等),为研究发声控制的脑机制提供了便利的行为模式。或许正是由于蝙蝠在研究声音通讯和导航方面的独特优势,蝙蝠发声控制和学习的研究是动物声音通讯研究的主要模式物种之一,也成为破解人类语言脑机制的希望。
蝙蝠的发声控制和学习(图片来自罗金红)
八、蝙蝠帮助揭开人和动物大脑方位感知和空间导航的秘密
当我们走出家门,到附近的公园或者商场逛逛后,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回家的路。在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提供了大量极其精确的导航信息。比如,从商场门口需要前行多少距离达到下一个路口,然后再左转或者右行等等。
那么,我们的大脑如何知道这些位置、距离以及方向信息的呢?针对这些问题,英国的O’Keefe教授和他的博士后学生Moser夫妇等科学家做出了一些列出色的工作。他们发现,在大鼠大脑的海马体及其邻近的邻脑区——内嗅皮质发现了处理位置信息的“位置细胞”、处理距离信息的“网格细胞”以及处理方向信息的“头朝向细胞”等导航细胞,形成了大脑中的“GPS”。O’Keefe教授和Moser夫妇也因此共享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这些发现都是在二维(2D)空间中获得,在更为真实的3D环境下情况又是如何呢?这时,就无法再以常规的动物模型小鼠或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了。科学家们想到了生活在3D空间中,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并以蝙蝠为实验对象,做出了大量出色的工作。
研究发现,在3D空间中,蝙蝠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处理垂直和水平方向信息表现出各向同性;前海马回的细胞能够对其头朝向的3个欧拉角(水平方位角、俯仰角和翻滚角)连续表征,实现3D空间的方向信息的精确获取。
当从一个环境中来到另一个环境中,我们大脑中的“GPS”需要进行重置,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导航需求。那么,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是,我们大脑中“GPS”多久能够重置1次呢?先前研究显示这个时间尺度大概在1分钟左右。
然而,利用蝙蝠回声定位高时间精度的特点,研究人员发现“GPS”重置的时间在300毫秒左右,大大刷新了人们的认识。部分种类的蝙蝠兼有视觉和回声定位的能力,研究人员利用这一特点,比较了视觉线索和听觉线索下位置细胞处理位置信息的能力。结果显示,视觉线索下,位置细胞的空间分辨率更高。
此外,研究还发现,蝙蝠海马体中存在识别其它蝙蝠位置的“社交位置细胞”。虽然大脑导航的机制已经逐渐清晰,但仍有大量空间导航的问题仍待回答。例如,上述导航细胞所在的脑区之间如何相互协作完成导航任务?
目前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环境,空间极其有限,那么在真实自然环境中、大空间尺度下的导航有何不同?等等。不难想象,利用蝙蝠众多物种特异性的迷人特征,大脑在3D空间中的导航秘密将不断被破解!
蝙蝠的三维空间导航(图片来自网络)
八、蝙蝠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不可缺少的动物类群
长期以来,蝙蝠在害虫控制、种子传播、植物授粉以及森林演替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不同的蝙蝠物种表现出食虫、食果、食蜜、食鱼、食肉甚至食血等多种多样的食性,但超过三分之二的蝙蝠专性或兼性地以昆虫为食。
在生态系统中,蝙蝠是夜行性昆虫的主要控制者,每晚可以捕食大量的昆虫。据估计,圈养的蝙蝠每天消耗的昆虫约占其体重的四分之一;但在野外条件和哺乳期等高能耗时期,这个数字可高达70%,有时甚至能超过100%。
蝙蝠经常出没于农田,通常在农田里伺机捕食许多潜在的农业害虫。研究表明,巴西犬吻蝠(Tadarida brasiliensis)会伺机捕食多种与农业相关的害虫。此外,由于多种主要的农业害虫具有迁徙行为,因此蝙蝠赋予农业的价值可能会扩展到数百公里以外的其它农业区域,而不仅仅局限于蝙蝠在当地的觅食区域。
研究表明,蝙蝠在农田中的捕食行为极为出色。Cleveland等人的研究评估了巴西犬吻蝠为德克萨斯州中南部棉花生产提供的害虫抑制服务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每年蝙蝠通过捕食害虫而避免棉花受损以及避免使用杀虫剂的价值为74万美元,占棉花最终产量价值的15%。
仅在北美地区,蝙蝠通过减少作物损害和避免使用杀虫剂的价值约为229亿美元/年。在泰国,蝙蝠每年在稻田中通过捕食害虫可防止稻米损失近2900吨,产生的经济价值超过120万美元,意味着泰国的蝙蝠每年能够为近3万人提供口粮。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对玉米田的大规模围网实验,发现蝙蝠对作物害虫施加了足够的压力,在抑制玉米害虫的幼虫密度和危害的同时,能够降低玉米中与虫害相关的真菌生长和真菌毒素,保守估计在全球范围内,仅在玉米种植中,食虫蝙蝠通过对害虫的抑制产生的价值超过10亿美元,而蝙蝠可通过间接抑制与虫害相关的真菌生长和玉米上的有毒化合物而进一步造福人类。
很多情况下,许多农业害虫的幼虫能对作物造成损害,而蝙蝠能够对害虫的成虫进行捕食,从而阻止了成虫的产卵,进而减少幼虫的发育。因此,蝙蝠对害虫的捕食可能会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级联效应。
传统研究蝙蝠食性的方法是,对蝙蝠粪便中食物残渣进行形态学分析;该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阻碍了对蝙蝠食性的研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如DNA条形码(DNA metabarcoding)和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分析,使我们对蝙蝠捕食害虫的生态服务有了新的认识。
Aizpurua等人(2018)通过e-DNA分析法,对全欧洲范围内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的食性进行研究,发现普通长翼蝠能捕食超过200种节肢动物,其中包括44种农业害虫,这些害虫可以危害欧洲大陆的许多作物,且普通长翼蝠可根据当地农田中可利用食物资源调整食性,重塑其食性生态位。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蝙蝠对农业害虫的抑制作用严重被低估。
此外,蝙蝠还可以通过授粉和传播多种植物种子,提供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于榴莲的传粉生态研究表明,虽然大蜜蜂(Apis dorsata)是榴莲最频繁的访花动物,但果蝠,尤其是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是榴莲的主要传粉者,以每晚平均26次的频率访花。
在热带地区,由于狐蝠体积大、流动性强,故而成为高效的传粉者和种子传播者,许多狐蝠每晚从栖息地到觅食地的飞行距离超过60公里。蝙蝠塑造了森林群落的多样性和物理结构,从而使得森林中许多动植物得以生存。
自然界中,多种植物不同程度的依赖于蝙蝠进行繁殖,其中包括多种经济作物,如香蕉、芒果和番石榴等。在岛屿上,进化的偶然性和人为导致的当地其它种子传播者的灭绝,意味着狐蝠成为授粉或传播种子的唯一媒介。因此,狐蝠是当地或岛屿特有的维持植物生存能力的关键物种。岛屿上狐蝠的灭绝可能会引发连锁灭绝,从而导致不可挽回的生态和经济后果。
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传粉、害虫控制和种子扩散(图片来自网络)
十、蝙蝠数量下降严重,亟需保护
蝙蝠在全球有1400多种,物种多样性极高,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进化最为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地球上幅员辽阔的各种陆地生态环境都为它们所利用,并提供一系列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然而,现存的蝙蝠面临着多重威胁,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为活动导致蝙蝠的种群数量前所未有的下降或灭绝,如森林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的耗竭或破坏、人类对洞穴的干扰、蝙蝠栖息地的丧失、猎杀、白鼻综合症(White Nose Syndrome)、农药滥用以及日益增加的风能设备等。
据我们近20年的野外调查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的蝙蝠种群数量与2000年相比下降超过50%,其中洞穴旅游开发、农药滥用和滥捕滥杀为最主要的三大原因。
大量蝙蝠的死亡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仅在北美地区,白鼻综合症以及风力发电等因素引起的北美蝙蝠的死亡可能导致农业损失估计超过37亿美元/年。
由于蝙蝠具有世代长,繁殖率低等特点,因此种群一旦受到破坏,其恢复速率极为缓慢。然而,在我国,不仅因为一些疾病的传播导致公众对蝙蝠的误解,也因为缺乏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研究而没有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中国蝙蝠物种多样性保护现状令人格外堪忧。
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一种蝙蝠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内。保护蝙蝠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免遭破坏不仅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系统完整、国民经济的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蝙蝠传播人畜共患病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干扰。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减少了蝙蝠的自然栖息地,迫使它们离开原来的生态位。这些蝙蝠失去了平常的觅食和行为模式,侵入人类居住地附近,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或家畜。
如果蝙蝠取食的地方选在人类居住的地方,无形中就增加了蝙蝠体内的病毒跨种传播的机会。若是当地民众将蝙蝠当作野味来取食,那么疾病将会是蝙蝠最好的反击手段。我们呼吁,只要人类不干扰蝙蝠,不破坏蝙蝠的家园,不取食蝙蝠和蝙蝠的食物,蝙蝠携带的病毒可能就不会传染人类。
相反,蝙蝠将给生态系统健康、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带来福音。就像《尚书》中记载的一样,蝙蝠能带来“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善终。
蝙蝠数量下降严重,亟需保护(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武汉大学 赵华斌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罗金红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付子英 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刘振研究员
东北师范大学 江廷磊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毛秀光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周鹏研究员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张礼标研究员
制版编辑:下雪
本文授权转发自“我们的生态学”公众号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征稿启事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普知识、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cfi@crisp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