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测绘学报》
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
《测绘学报》抖音自开通以来,聚焦于测绘地理信息学术前沿进展,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播放量数万,粉丝1.7万。
复制链接,关注我们哦!
【测绘学报的个人主页】长按复制此条消息,长按复制打开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
引言
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王之卓(1909-2002)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5、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一
王之卓先生简介
王之卓(1909~2002),河北丰润人。我国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国地理研究所、陆地测量局工作。1946年至1949年,先后任交通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代理校长、校长,在困境中为保存交通大学校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任交大校务委员会常委。1952年后参加创办青岛工学院、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历任教务长、系主任、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早年的王之卓先生
王之卓先生在有生之年开创了我国测绘学科新领域——遥感,带领中国航测与遥感学科立于世界同类学科强国之林;解决了国家许多测绘方面的重大课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现代测绘队伍。他的杰出成就和贡献,赢得了世界科学界的尊重和赞誉。
二
航测先驱、国之栋梁
1 中国航测博士第一人
在交通大学期间,王之卓先生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这为他后来留学德国攻读航空测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4年,第二届中英庚款留学报考工作开始。此届留英庚款生共26名,其中有4名被指定必须攻读测绘。王之卓先生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4人中的1人。其余3人分别是夏坚白、陈永龄、董钟林。
第二届中英庚款26人赴英留学
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三位院士就在其中
在德国留学时,陈永龄、夏坚白、王之卓与友人合影
(图源:中国青年网)
1934年8月,王之卓先生一行抵达英国伦敦。他和同行的留学生们仅用一年时间就读完了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全部课程。当时在测绘科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是德国,而不是英国。为了学到更先进的测绘科学知识,1935年8月,在李四光帮助下,王之卓先生与夏坚白、陈永龄一起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深造。1937年王之卓先生获该校特许工程师文凭,并开始攻读航空摄影测量博士学位,师从德国著名科学家、测量界巨擘拉赫曼教授。1939年2月,王之卓先生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航空测量专家。
2 家国情怀
在德读书期间,王之卓先生虽然生活有保障,妻子女儿也被接到身边,但他却时刻关注国内,常与夏坚白、陈永龄等一起讨论回国以后如何推动中国的测绘事业。1939年,他一获得博士学位就决定启程回国。此时国内战火纷飞,妻子正怀着8个月的身孕,从德国到中国,漂洋过海,万里迢迢,舟车劳顿,苦不堪言。但他“固执己见”,硬是扶着怀孕8个月的妻子,怀抱年仅5岁的长女辗转数月,经法国、意大利、新加坡、香港,最后回到祖国。妻子在途经法国巴黎时,产下二女儿守范。
王之卓先生一家合影
在王之卓先生看来,回国跟回家一样简单自然,而回家是不需要想什么的。
回国后的王之卓先生,起先在内迁昆明的中山大学任教职。1940年,当他得知朱家骅用中英庚款在重庆北碚设立中国地理研究所,夏坚白、陈永龄等一批测绘界精英都在该所时,立即辞去中山大学教职投奔该所。当时虽说是在大后方,但仍不时有日本人的飞机轰炸,科学研究的条件也很差。尽管如此,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航空测量空中三角计算之微分关系公式”等多项研究。鉴于我国测绘教材奇缺的局面,他还与夏坚白、陈永龄合编了测量学大学丛书(4册),从而结束了我国高等测绘教育只用外国教科书的历史,后因战时困难,该丛书仅出版了《测量平差法》一册就停了。
3 任交大校长,救校于水火
1946年夏,王之卓先生受聘母校交通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当时,交大渝校刚从重庆复员上海不久,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他一面积极参与全校的恢复工作,一面努力抓学院工作。
从1946年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一时期,是交通大学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由于全面内战爆发,政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学校经费支绌,师生员工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为了反抗的,上海此起彼伏,交大作为上海的“堡垒”更是走在最前头。为此,军警、特务多次抓走交大师生,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校园,学校陷于动荡不安中,吴保丰、程孝刚两任校长先后被迫辞职。
王之卓先生(图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网站)
1948年7月,王之卓先生临危受命,出掌代校长。10月,出掌校长。
生死存亡之际,如何使交大办下去,考验着校长王之卓先生的能力、智慧与勇气。他一方面积极与政府、教育部交涉,为办学经费和师生员工的生活费据理力争,在有关场合大声疾呼,要求教育部增拨教育经费和增加公费学生名额,改善公教人员待遇;另一方面在内部挖潜,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确定轻重缓急的资金使用原则,紧缩开支。还决定将接收的同文书院荒地辟为农场,征股筹办,让清寒学生参与管理,学校每月酌发工资,以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
1949年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危机,王之卓先生殚心竭虑,往来奔走于民食调配委员会、教育部、行政院,四处筹措师生应变口粮和学校应变经费,几次代表上海各国立大专院校晋京(南京)催拨经费,甚至直面代总统李宗仁,为危机中的公教人员和青年学生请命。他曾在万般无奈之中,与复旦、暨南、同济等8所国立大学的校长联名上书教育部:“王之卓等主持校务,目视同人之啼饥号寒,学生之难得饱食,毫无救济之策,深感惭惶。王之卓等本不敢临难苟免,但到此绝境实无颜恋栈,请准辞职。”同情、担忧、无奈以及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无不见诸笔端。
但他欲罢不能。他感到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推着他前行,就像当年在国外拼命念书一样,亦像当初迫切地想回国一样。
王之卓先生塑像(图:沈双宏摄)
为防止在溃退台湾之前,对学校进行破坏或迫使迁往台湾,王之卓先生依靠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地下党领导的学生积极分子,积极开展应变工作,成立应变委员会,多次主持应变委员会全体会议,制定应变委员会章程,议决应变时期学校管理方面的各种规章和应急措施,组织疏散转移校产。
非常时期,王之卓先生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大智大勇印证了1948年7月2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监交员但荫荪在王之卓先生就职典礼及交接仪式上说的一句话:“王代校长有两重品格为我所敬重,即友爱与和平,王先生的学问加上这种德性,一定能对交大有所贡献。”
1949年5月,当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解放时,爱国正直、恪尽职守的王之卓先生以极热情的态度,积极配合,将一个完好的交大交给了领导的人民政府。
对这段历史,上海交大出版的“校志”作出了肯定的评价:“王之卓先生出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时值上海解放前夕,能在极其困难中维持办学局面,尽力保护校产和人才,为保存交通大学迎接解放与上海军管会的接管作出了重要贡献。”
4 远瞩、目光如炬
王之卓先生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不仅是一个科学的实践者,还是时代的预言家。他超前的科学思想和眼光,使他总能预见到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所以他总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高屋建瓴地指明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而做出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科学贡献。
遥感是在空间技术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才诞生的新兴现代科学技术。但早在此前的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60年代美国成功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后,王之卓先生便敏锐地意识到,这将给测绘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他预言:“人造卫星将为测图人员提供编制或修订地球上地形图的相片。”而当时人造卫星即使在美国也还处于保密阶段,且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王之卓先生的观点指明了传统摄影测量向遥感发展的必然趋势、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的学科关系及其属性。
针对当时我国测绘界普遍把摄影测量与遥感分开的现象,他指出:“摄影测量也可理解为遥感技术的一个分支”,“我们要充实这方面的知识”。他还系统论述了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关系、航测与遥感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发展我国遥感事业,促进航测与遥感融合的看法和建议,呼吁要尽快考虑在航测专业理论中,增加遥感的科学知识。在王之卓先生推动下,1980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航测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遥感教研室,开设了“遥感技术基础”、“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数字影像处理”等课程。同时,还将老专业“航空摄影测量”成功改造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此后,该专业在王之卓先生带领下,发展成为测绘类专业中唯一的全国重点学科,其实力可与国际一流的同类学科相媲美,使我国成为诸多外国专家眼中可与美国、德国并列的世界航测遥感技术的3个超级大国之一。
测航测系首任系主任王之卓先生(前坐左六)与该系1958届全体毕业生合影
王之卓先生的科学洞察力深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计算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王之卓先生预见到数字化技术是摄影测量由模拟与解析向自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全数字自动化测图”构想,并给出“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系统研究方案”,而这正是当时国际测绘界高度关注、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
该课题后来不仅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而且在他直接指导下,经15年艰苦攻关,最终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从1992年起实现了产业化,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唯一跻身于当今世界四大同类软件产品之一。
来源:王之卓. 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
王之卓先生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源源不断。20世纪50年代,王之卓先生即在用航测方法测绘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过程中,纠正了当时使用的苏联方法中用于山区的“瓦洛夫公式”的不足,并提出新的解算公式。该公式后来在航测界被称为“王之卓公式”。“王之卓公式”从理论上对航测成图方法和空中三角测量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在我国航测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同期,王之卓先生还首次提出偶然误差累积的系统现象及规律的理论问题,对提高我国航测成图的精度和缩短成图周期起了重要作用。
5
爱才育才,风范照学人
作为教育家,王之卓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末起,直至90年代一直没离开过学校。长期的教学生涯,使他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超前意识,对人才发现独具慧眼。他不仅主张人才培养要“求实与创新、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并举”,注重教学和科研结合,同时,他还以前瞻的科学思维,要求在日常教学研究过程中,追踪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密切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王之卓先生不是那种只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领路人。
王之卓先生和学生张祖勋
他在科学上的超前智慧和眼光,让他门下的人才脱颖而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名摄影测量专家张祖勋,曾经是王之卓先生的研究生。当年张祖勋刚留校任助教就被王之卓先生看中,他立即要他编制相对定向的计算机代码程序,而此时中国才刚刚开始引入计算机。
王之卓先生为人真诚、友善、平和、谦逊。身为著名教授,他不仅亲自给本科生上课,还常常晚间去学生宿舍答疑。在教学科研中,他把所有同他一起工作的研究生、青年教师都看成自己亲密的助手和学习对象,以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为乐事。
对于学术界说的王之卓学术思想,他的回答是:“如果有什么王之卓学术思想,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们学习。”
三
中国航测遥感之父
1939年2月王之卓先生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
中国测绘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印有王之卓先生坚实的足迹。对此,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宁津生如是评价:“我国测量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王之卓教授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列,远瞩地指出学科发展方向,并奠定其理论基础。”王之卓先生对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科学的奠基之功和特殊贡献,为他赢得了“中国航测与遥感之父”的崇高评价。
我国著名遥感学家,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的题辞
王之卓先生语录可参见“阅读原文”
参考文献:
[1]王之卓. 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J]. 测绘学报, 1962(01):65-72.
[2]致敬 | 李德仁院士:学习和传承王之卓先生的优秀品德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作者:王晓醉
资讯 | 2020年第五批注册测绘师注册审批结果出炉啦!本期目录 |《测绘学报》2020年第5期网刊发布
资讯|重磅!又有两所“国字头”新大学要来了?
长图|用生命测量珠峰的中国故事测绘图书 | 《新型地理计算模式及其在双评价中的应用》实现版权输出孙文舟 殷晓冬 暴景阳 I《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精选论文权威 | 专业 | 学术 | 前沿微信、抖音小视频投稿邮箱 | song_qi_fan@163
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测绘学报」,关注我们,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欢迎加入《测绘学报》作者QQ群: 751717395
进群请备注:姓名+单位+稿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