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导语
太上老君是西游神话世界观中的三清道祖,仙界天花板。炼丹炼宝无所不能,九转金丹与各种宝贝眼花缭乱,神奇非常。敢叫板老君,与他老人家一争高下的神仙大咖基本不存在;观音菩萨非但屡次与道祖明争暗斗,而且还有扳平乃至胜出的惊艳操作。
要不是太上老君阻拦,抢先用金刚琢砸倒孙悟空,观音菩萨祭出的杨柳玉净瓶击倒猴哥也是没跑的。菩萨降服红孩儿,小小一只玉净瓶能装满一海之水,孙大圣用尽吃奶的劲儿也搬不动。
更为神奇的是,杨柳玉净瓶中的甘露水可以复活天地灵根人参果树。太上老君把杨柳枝烧焦,观音菩萨把焦木插到玉净瓶中,分分钟复活如初,再次生出碧绿的枝叶。菩萨此举如实逆天,硬生生秀了道祖一脸,老君也不得不给菩萨竖大拇指。
神通有多大,宝贝来佐证。观音菩萨靠的是手中那个神奇的杨柳玉净瓶。该宝贝如此犀利,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使得观音菩萨能正面硬刚三清道祖李老君呢?此人来头甚大,老君也得让三分。
杨柳玉净瓶的华丽展示:破防悟空金刚不坏之躯,复活天地灵根,装满四海之水。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西游记》
观音菩萨助力二郎神,要祭出杨柳玉净瓶砸倒孙悟空。菩萨既然敢这么做,就说明她有这个自信,玉净瓶确实能秒杀孙猴子。老君伸手拦住了她。然后用金刚琢搞定了孙猴子。老君拿“化胡为佛”说事,什么意思呢?
潜台词:给点面子。你搞定了孙猴子,我这个道祖在玉帝面前岂不成了个摆设了?我是老前辈,年轻人要尊重老年人。
不是玉净瓶搞不定孙悟空,而是菩萨送了老君一个人情。玉净瓶分分钟破防孙悟空的金刚不坏之躯。
我这净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西游记》
孙悟空找人复活人参果树,福禄寿三仙、东华帝君和瀛洲九老都说办不到。观音菩萨用玉净瓶中的甘露水救活了人参果树。人参果树是万寿山五庄观中的天地灵根,仙家苗裔。菩萨宝瓶中的甘露水专治仙树灵苗。
当年太上老君曾与我赌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西游记》
这一次算是两位神仙大咖直面硬刚的一出好戏。道祖遇上了七佛之师,拿杨柳枝做游戏。
太上老君把杨柳枝放进炼丹炉中,煅烧成一段焦木,返还菩萨。菩萨把杨柳枝玉净瓶中,杨柳枝再次复活,鲜活如初,重新长出了青枝绿叶。炼丹炉中的文武火有多厉害,猴哥最清楚。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不过是炼丹炉中的一点余威而已。观音菩萨化腐朽为神奇,玉净瓶确实厉害。
常时是个空瓶,如今是净瓶抛下海去,这一时间,转过了三江五湖,八海四渎,溪源潭洞之间,共借了一海水在里面。你那里有架海的斤量?此所以拿不动也。——《西游记》
降服红孩儿一节,观音菩萨用玉净瓶装满了一海之水,悟空都搬不动。
杨柳玉净瓶够瓷实,能砸晕通头铁脑、钢筋铁骨的齐天大圣;容量足够大,可以装尽五湖四海之水;瓶中的甘露水更能复活仙家灵根。
那么,如此犀利的宝贝,杨柳玉净瓶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连道祖都佩服不已呢?
前世今生:从八宝琉璃瓶与三光神水到杨柳玉净瓶与甘露水,元始天尊赐宝慈航道人。封神中,金翅大鹏雕羽翼仙受申公豹挑唆,加盟商汤大营,叫板姜子牙。姜子牙老谋深算,以礼相待,据理力争。年轻人容易冲动,哪吒、雷震子、杨戬、黄天化、土行孙等一干小将二话不说,上去围殴。羽翼仙冷不丁吃了大亏,回头下死手,祭出了一个移山倒海之计,要用诸葛亮水淹七军的计策水灌西岐城。
可取些酒来,你我痛饮。至更深时,我叫西岐一郡化为渤海。——《封神演义》
羽翼仙要借用一海之水,水淹西岐,把整座西岐城变成一片渤海。
忙沐浴更衣,望昆仑下拜。拜罢,子牙披发仗剑,移北海之水,救护西岐,把城郭罩住。只见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早知详细,用琉璃瓶中,三光神水,洒向北海水面之上,又命四偈谛神:“把西岐城护定,不可愰动。”
姜子牙神机妙算,果断拜求元始天尊给予帮助。姜子牙移来北海之水,罩住西岐,护住了城池。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元始天尊祭出了一个神奇的宝贝,这个宝贝就叫作“八宝琉璃瓶”。琉璃瓶中装有传说中的三光神水。三光神水分别为金色的日光神水、银色的月光神水和紫色的星光神水。代表的是天地灵气,日月星辰之光,江河湖海之源。
所以该宝贝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可以装满五湖四海之水。姜子牙只是做了个象征性的仪式,元始天尊祭出琉璃瓶,把三光神水洒向北海,提前装走了北海之水。然后把一海之水化作玻璃罩状的一种覆盖膜,罩住了西岐城。最后请黄金力士,四揭谛神手捧琉璃瓶,坐镇西岐,保一方平安。
二翅遮天云雾迷,空中响亮似春雷。曾搧四海俱见底,吃尽龙王海内鱼。——《封神演义》
金翅大鹏雕羽翼仙神通广大,两个翅膀同时震动,可以扇起四海之水,吃尽五湖之鱼。这就是他的本色与底气。
琉璃瓶中的三光神水护住了海面,羽翼仙失算了。西岐城得以保全,姜子牙大获全胜。
阐教十二金仙在九曲黄河阵中被三霄仙姑用混元金斗削掉顶上三花与五气朝元,成为肉胎凡身;万仙阵前,西方教接引道人给慈航道人、普贤真人和文殊广法天尊三位大仙重开泥丸宫,三位恢复了大罗金仙之体。
封神后,各自重新修炼。三位金仙无疑就成了元始天尊最为倚重的弟子。所以天尊就把八宝琉璃瓶赐给了慈航道人。到了西游中,慈航道人修成了观音菩萨,八宝琉璃瓶改名为杨柳玉净瓶,瓶中的三光神水取名为甘露水。
玉净瓶为啥能破防悟空的金刚不坏之躯?元始天尊炼制的瓶子,必须够结实。太上老君说,怕玉净瓶被金箍棒磕碰出瑕疵,不过是一种委婉的说辞,给自己找台阶下。孙悟空要是真能拿金箍棒敲碎观音菩萨手中的玉净瓶,你叫七佛之师称号的珞珈山慈悲教主情何以堪!
玉净瓶为何能拯救、复活天地灵根人参果树和杨柳枝?甘露水的前身叫作三光神水,三光神水是元始天尊从洪荒时代的昆仑山天池中采集一瓢弱水精心修炼而成的神水。瑶池王母栽培蟠桃树,能摆蟠桃会,靠的就是这股神奇的“三千弱水”。三千六百棵蟠桃树是什么?必须是天地灵根。三光神水是弱水三千的高度浓缩与精致提炼,复活蟠桃树都不在话下,医治镇元子大仙的人参果树自然就是小事一桩了。
至于装水,更是小菜一碟。四海之水都能装满,何况一海之水。
这个大胆的毛团 !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西游记》
豹子精自称南山大王,被孙悟空骂了个狗血喷头。其中道出了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关系。老君是上清,元始天尊是太清,西游中三清以元始天尊为尊,太上老君屈居其下。
观音菩萨手握三清之首元始天尊所赐的宝贝杨柳玉净瓶,自然有底气跟老君掰手腕,正面硬刚,来一番较量。
太上老君也十分可爱,观音菩萨有杨柳玉净瓶,他也搞了个羊脂玉净瓶;元始天尊送了菩萨三光神水,老君炼制个三色紫金铃送给她。大家都是仙界大咖,都是玩儿宝贝的高手。厉害厉害,佩服佩服。
神仙,一般都是拿在一起说事,因为他们都拥有悠久的生命,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于凡人之上。
但是在封神演义这本小说里,把神和仙的定义却完全的分开了。
神,是天庭的打工仔,有可能享受到天庭的福利。
仙,是自由自在修道的闲人,不归天庭管辖,却能享受天庭的福利。
比如王母娘娘的聚仙旗,是专门用来聚仙的,然后在瑶池开会,吃蟠桃喝御酒。仙人不干活也能享受这种吃蟠桃的福利。
可是神,就未必能享受了。就算能享受,也是干活之后才能享受。
这么一比较,神直接就低了仙一等。
女娲娘娘的招妖幡,是强行召唤妖怪,妖怪不听话还有缚妖索来管辖。但女娲娘娘聚仙旗只是给仙人发个聚会的信号,然后仙人可以自行选择是来还是不来。而且来了也不是有什么任务,是来吃喝玩乐,看仙娥跳舞的!
曾经,鸿钧道人对人阐截三教主说了一番话,“当时只因周家国运将兴,汤数将尽,神仙逢此杀运,故命你三个共立‘封神榜’,以观众仙根行浅深,或仙或神,各成其品。”
鸿钧道人的话中,并没有说明神和仙谁的等级高,只是说他们依据根行深浅各成其品。
元始天尊曾经对通天教主说道:“三教佥押封神榜,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随轮回之劫。”
很显然,元始天尊已经确认,仙人的根行是最好的,神道其次,人道最垃圾,要陷入无边的轮回之中。
封神演义里神和仙的区别,还有一个,便是神是死后封神,他们没有实际的身体,只剩下了灵魂,要受打神鞭和封神榜的制约。而仙,是拥有身体的。
仙可以成神,比如杨戬哪吒等七人肉身成圣。也即是说他们是仙体但获得了天庭神位,也算是一个神。
但神,永远不可能成仙,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身体。
封神演义里不止描述了被天庭约束的神,还有一些不受天庭约束的上古大神。
女娲娘娘是上古神女。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
有水神,自然就有火神,一般所谓火神便是祝融。
既然有火神,那么便会有风神、雨神、雷神等等一系列的神灵。
所以,封神演义里的神,其实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古大神,他们修为未必很高,但资格都很老!他们的地位比仙都要高。
另外一种,便是死后封神,受天庭辖制的神。这种神,比仙可要低上一等。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怎么可能?师兄,你是不是搞错了?”
石天皱眉问道。
青年嘴角一扬,把手放到了柱子上,柱子瞬间光芒大作,红橙黄三种颜色交相辉映,艳丽非常!
“看到了吗?我这是三品仙根!而你……呵呵”
石天舔了舔嘴唇,说道:“师兄,你说我的天赋会不会是什么隐性天赋,或者是超越了这根柱子的测试范围?”
青年上扬的嘴角抽搐了两下,他从来没见过像石天这样自大而又异想天开的人。
“好了,随我出去吧!”他都懒得再多说。
石天又把手放了上去:“我再试试!”
柱子依旧没有反应!
“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呀!”他看了看右手掌心的断刀印记。
“如果我是废物,这把断刀怎么会选择我呢?”
“肯定是这根柱子有问题!”
石天心里想着,但还是低头跟着青年走了出去。
“石天师弟,怎么样?”杨威连忙上前问道。
那个青年走在前面,嘴角一撇:“无仙根,无天赋,与仙路无缘!”
此时,那个坐在首座上睡觉的胖老头正好醒来,他打了个哈欠,眯眼看了看石天,又闭上了眼睛,随口说道:“经脉不显,丹田萎缩,便是有仙根,也不会有仙缘!”
“你我皆凡人,何以敢言仙!”
大殿外传来一个声音,声落人至。
“拜见邱师叔祖!”
除了石天和首座的胖老头外,其他人尽皆行礼!
胖老头终于坐了起来,看着来人疑道:“邱老怪,你不在山下种你的菜,怎么跑回来了?”
邱老怪指了指石天:“我为他而来!”
“他?”胖老头再一次打量石天,半晌后还是摇摇头,什么也没看出来!
“这小家伙到底有什么特殊呢?邱老怪可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主,他那六个怪胎徒弟哪个又是省油的灯?”胖老头心里直犯嘀咕。
邱老怪看着石天:“跟我走吧!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邱东来的徒弟,第七个徒弟!”
石天眨了眨眼,问道:“他们都说我没有仙根和仙缘,你觉得我能成仙吗?”
邱东来:“世上虽有仙,但不在凡间!”
石天:“何意?”
“走吧!”邱东来说完,负手而去。
石天连忙跟在了后面。
明摆着,现在除了他这位“七舅公”,没人再会收他了。这要不跟上去,估计就得被赶下山了!
“师祖,邱师叔祖这是何意?那小子明明就是个废材啊!”之前那个带石天检测天赋的青年问道。
胖老头未曾言语,他倒是隐隐有些期待起来,不知这邱老怪新收的弟子会否一如从前六位弟子那般惊艳!
石天跟着邱东来离开了功德殿!
他打量着身前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师父。一身粗布衣衫,裤脚稍稍挽起,小腿上还能见到几许泥土,想来是在田间劳作时留下的,脚上蹬着一双编织的草鞋,整个就是一彻头彻尾的老农打扮。
“茫茫人世间,何曾有过仙?有的也不过是妄图成仙的修行者罢了!”
邱东来突然开口道。
石天问道:“师父也未曾见过仙人吗?”
邱东来的脚步微微一停,又继续前行。
“仙人是不能踏入凡间的,仙人若入凡间亦会成为凡人!”
石天身子不由的一颤,莫名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仙人若成了凡人,会怎样?以后又是否能恢复过来呢?”
邱东来回头看了石天一眼,不知他为何会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
“仙人降临凡间,受天地规则所限,仙元力会被封住。
但是,他们的实力仍比这凡间的修道者要强得多。
不过,仙人临凡破坏了天地规则,天地自会降下惩罚,他们的仙根会被削去三分。
当然,如果仙人重新回到仙界,仍然能恢复其仙人的身份和威能,不过是境界可能会有所下降而已!”
说完,他又低喃了一句:“如今的凰界……规则已不存啊!”
听完邱东来的话,石天又问道:“仙界?不在这凰界之中吗?”
“回去再说!”
邱东来说完就不再开口,石天也只能默默的跟在后面想着心事。
时间不长,邱东来停了下来,石天抬头看去,发现前面是一座形似卧狮的山峰。
“此峰名麒麟峰,为师的道场就在上面!”
邱东来说着就往山上走去,边走边道:“朝仙阁,不算主峰,共有五峰,以五御命名。
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
又有五殿,分别是丹鼎殿,器真殿,功法殿,功德殿,执法殿!
这些东西以后你自会知晓,当下不必细说!”
石天点点头,表示明白。
一路行来,倒是碰见不少弟子,他们见了邱东来纷纷低首行礼,看向石天的目光中也满是好奇。
“师父,他们……”石天指着来往的弟子问道。
“麒麟峰上有弟子三千,但他们都不是我的弟子,我只有弟子六人,算上你也才七人而已!”
二人继续前行,入眼处,亭台楼阁,金桂玉树,来往弟子多负剑,白衣翩翩皆似仙!
石天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仿佛见到一条仙光大道在他脚下慢慢展开,无限延伸……
“咦?”
走着走着,石天忽然发现,邱东来带他走的地方越来越偏,渐渐的更是看不到其他的弟子了,周围也是一片宁静。
“这是……”
他看着前面的一座小院儿目瞪口呆!
相比于一路看到的雄伟大殿,这里无疑就显得太过寒酸了,就好像突然从富人区一下子来到了贫民窟。
“吆!老头子,你怎么舍得回来了?”
一个胖子拿着个锅铲站在小院儿里,看着邱东来啧啧啧的喊道。
邱东来没搭理他,径自领着石天走进了小院儿。
石天左右打量,院子不大,共有十多个房间,全是用木头搭建的。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院子西南角有一口水井,东南角是一片小花园,花园里有一个石桌和几个石凳,东北角竖着一根木头柱子,不知道是干啥用的,西北角则晒着一些好像草药一样的东西。
胖子等到二人进了院子,才甩着大肚皮跑了过来,腆着脸说道:“师父,我想下山!”
说完又看了一眼石天:“这小屁孩是谁?”
石天眉毛一挑:“胖子,说话就说话,别唾沫星子乱喷,你娘没告诉你这是不礼貌的吗?”
胖子一愣,颠了颠手里的锅铲,笑道:“呦!小屁孩脾气倒不小啊!看我……”
“从今天开始,他就是你们的小师弟!”邱东来突然开口道。
呼延云
春节临近,预备走亲访友的人们又开始采购礼品了。尤其是那些孝顺父母的子女们,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老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因此每到这个时候,养生保健类食品都会迎来一波热卖潮,有没有效不知道,反正买了就图个心安理得——还记得十几年前做健康媒体记者的时候,有一年为了制作春节特刊到超市采访,有位买了一大堆保健食品的年轻人笑呵呵说出的那句话:“这东西就算吃不好,也吃不坏吧!”
那可不见得。
人参鹿茸什么的就不做赘述了,单说何首乌,这一状如人形,因而在迷信“以形补形”的人们心中有返老还童之效的药材,古代笔记中可是真的记载过“吃不好直接要了命”的事例。
何首乌
一、婆媳二人捉“妖孽”
据学者考证,“何首乌”的典故,最早出自唐代李翱的一则笔记,收录在明代陶宗仪所撰《说郛》里。说是有个名叫田能嗣的人,是个天阉,没有生育能力,平生喜欢喝酒,五十八岁这一年,有一天喝多了,晚上回家实在走不动了,就“卧野中”。醒来看见田间有两根藤,“相远三尺,苗蔓相交”。田能嗣将它们解开,它们又合上,来回三四次。田能嗣觉得诡异,便将它们挖出,问村里人此为何物,可是没人说得出。田能嗣就将它们带回家,曝而干之。有村民戏弄他说,看这东西有交合之态,没准儿是个神药,吃了能把你的病治好呢。田能嗣便将其磨成粉末,就着酒喝下去,连续七天以后,突然有了,又吃了几天,体力增强,便娶了村中一个寡妇,两年后竟生下一个男孩。而就此他像开了挂一样不停地生孩子,最后的统计数字是,他活了一百六十岁,生儿育女一共十九人,而且他将吃那种“交藤”的秘方传给后代,使得后人也长寿并多子多孙。其中他的一个孙子名叫何首乌,活了一百三十岁,生儿育女一共二十一人,从此人们就把“交藤”命名为何首乌。
《说郛》
在这篇笔记里,记述何首乌的作用为“甘温,无毒,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令人多子,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几乎每一条都是令人求之若鹜的功效。而在后来的很多医书中,也都对何首乌养肾滋补、乌须黑发的作用不吝赞美,特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以何首乌为主药的补益方,使得这一药材真正“封神”。而古人的习惯,从来都是追捧虚妄,并杜撰出更多的幻象来给虚妄加固和镀金,因此在古代笔记中,与何首乌相关的内容便越来越神乎其神了。比如明代谢肇淛所撰《五杂俎》里写何首乌,“五十年大如拳,服一年则须发黑;百年大如碗,服一年则颜色悦;百五十年大如盆,服一年则齿更生;二百年大如斗,服一年则貌如童子,走及牛马;三百年大如三斗拷栳(柳条筐),其中有鸟兽山岳形状,久服则成地仙矣”。
很明显,结尾一句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
清代笔记《客窗闲话》中,何首乌已经“进化”到被这样描写了:“药中仙品,产山泽者固多,亦有在城市,而其根反得成人形者,以得人之精气多耳,然具人形者必通灵,隐现无恒,人不能得,若得而食之,即仙去,相传已久。”
作者吴炽昌说,他的家乡有婆媳二人,她们的丈夫都是普通生员,因为家中贫寒在外面教书,两个女人则在家纺织为生,每天都劳作到午夜方休。每到秋月皎洁时,总听见院子里有孩童追逐的声音,推开窗户一看又什么都没有。后来婆媳二人商量,一个人仍然纺织,使织布机发出声响,另一个人则偷偷开窗窥伺院子,果然见到墙角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赤身,“携手至院落中,对月再拜,互相扑跌为戏”。婆媳二人一合计,这必是妖孽的子孙,触犯他们恐怕会招来祸殃,从此夜里就不再敢到院子去了。
有一天,有个学医的亲戚上门来探望,婆婆把这件事跟他说了,亲戚说:“倘若宅中有妖,岂能让你们安居,所以那两个孩子不可能是什么妖孽的子孙,必是灵药何首乌所变,应该把他们抓住蒸食。”儿媳妇笑道:“他们听到一点儿声音就会隐遁,怎么可能捉到?”亲戚说不难:“吾闻稻米,天地正气所结,能压宝藏,若由窗隙掷之,得中其身,即不能遁矣。”就是说把稻米扔在那两个孩子身上,他们就只能束手就擒了。亲戚走后,儿媳妇盘算了一下,那两个孩子嬉戏的地方离窗户有一丈远,扔米也未必能击中,于是截竹为筒,撒米其中,做了一个“发射筒”,每天练习从筒里往外弹射稻米,“日练其手法至精熟”。这一晚埋伏在窗下,“二孩来前,妇即以筒米弹之,果中”,两个孩子当即倒下,儿媳妇和婆婆冲出门外,一人抓了一个,却觉得手感“僵直”,举火一照,“类木雕者,眉目如画,气甚芳馥”。婆媳俩将这两个仙物放在铁锅里蒸煮,然后“各分食一枚,觉鲜美异常”。
谁知第二天,婆媳俩都卧床不起,邻居赶来一看,见她们俩“面及身俱肿,目开口张,不能言语”,赶紧寻人救治。等那位学医的亲戚来了一看,笑着说:“这不是生病,而是捕捉到了那两枚‘灵药’,却不明白何首乌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食用,又用铁锅这一禁忌之物蒸煮,所以中毒了。”于是以解毒开通之药灌之,到第七天,肿消人醒,起床后,婆媳俩的身体都变得异常强健。六十岁的婆婆“发白再黑,齿落重生,枯绉肌肤皆皮脱,而润泽似二十许人”,还生了个孩子。儿媳年近四十,“转而为二八好女子”,也生了十几个孩子。两个人都活到一百五十岁以上。
《客窗闲话·听雨轩笔记》
二、七十老翁挖藤根
作为“何首乌传奇”,这绝不是孤例,笔者在徐承烈所撰之《听雨轩笔记》中还找到一个同样神乎其神的故事。
“临安深山中,有魏姓者,以樵为业,家唯老妻,年俱七十矣。”老两口住的地方有一株高大的古藤,枝蔓一直延伸到屋顶,魏老汉年幼时就有此藤,所以不知道它多少岁了。有一天,魏老汉砍柴时跌进山涧,股部受了伤,躺在道边呻吟。这时来了一个雪髯赤面的道士,怜悯他老而遭伤,于是从葫芦里拿出一颗豆大的红丸给他吃下。“少顷,魏觉遍体火热不可忍,伤处崩然有声。”道士扶他起来,让他奔跑,魏老汉忍着痛苦跑了起来,“狂奔百余步,而股已行动如常,毫无疾苦矣”。
魏老汉非常感激道士,请他到家中做客,跪下说:“我年过七十,衰惫已久,吃了你的那丸药,不但祛除了病痛,还觉得筋骨柔和,精神健旺,简直就像少年时代一样,想必你一定是神仙,我想跟你学长生不老之术,不知吾师是否愿意教授?”道士说你仙根太浅,想修仙不大可能,不过要是想求延年益寿,倒是容易得很。说完他指着庭院里那株古藤说:“其下有物,可试食之”,然后就离去了。
魏老汉就想伐藤挖根,却被老妻制止了,说这古藤乃是百年旧物,还是留着吧。这一年的冬天,大雪封山,魏老汉和老伴没有吃的,便决定掘藤觅食。“去土三尺余,即见藤根大如数石瓮,偶伤其皮,则白脂溢如浓乳,盖何首乌也。”夫妻二人将之掘出,切而煮食。因为这东西是“硬货”,吃了可保数日不饥,结果一吃就是两年,“两人白发尽黑”,就连脱落的牙齿也重新生长了出来,还连生了两个儿子,老两口都活到一百五十岁才去世。
说真的,若不是出自古代笔记,上面这两个故事怎么看怎么像当年很多保健品小广告上言之凿凿的“真实案例”:患者一定要有够惨,一定要有不可思议的奇遇,不是碰上神医,就是在家中墙壁夹缝里找到祖传秘方,而方子要简便易行,以符合国人“大道至简”的心理,结尾一定是一个跟开头形成巨大反差的康复状态,健步如飞、返老还童之类的,而且治愈患者的照片、家庭住址、身份证恨不得都印在上面,以佐证其真实性——但只要结合了上述特征的,基本都是假药或虚假保健品,概莫能外。
古代笔记毕竟不是小广告,所区别就在能够“自我质疑”。在《听雨轩笔记》中何首乌故事的结尾,徐承烈就说,他知道广西镇安府盛产何首乌,每枚重约一百多斤,当地人拿它日常食用如薯芋一般,“而从未见有长生者”。《客窗闲话》那则笔记亦隐隐强调何首乌的毒副作用,而且在说明铁锅蒸煮的方法不当之后,考据了古代文献,认为正确的烹制方法“当以柳木作桶,承以砂甑,用桑木,火先武后文,九蒸九晒,以竹刀剖作九顿食”,不然就跟婆媳俩一样,有生命危险。
三、“仙缘”竟然要人命
事实上,作为一种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何首乌固然有一定的养生补益作用,但远远没有延年到一百多岁那么神奇。不仅如此,早在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发布了“提示关注口服何首乌肝损伤风险”的警示,有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风险则更大。
而在古代笔记中,也有不少篇章对何首乌的毒副作用有所反映。比如清代学者汤用中在《翼駉稗编》里写到,他的外祖父赵瓯北任贵西观察使期间,“于署后发掘何首乌一枚,大如拷栳,剖之,中有黑浆如漆”。赵瓯北将其煮了喝下,他的九岁儿子也跟着喝了些,后来赵瓯北活到八十八岁,他的儿子也活到七十六岁。汤用中又说他家的老仆人尹福,四十岁的时候头发渐白,身体羸弱,干不了重活,“偶至野外,见土中露一红皮箱角,以为必有藏物”,挖出那箱子打开一看,装着两枚状如小儿的何首乌,拿回家蒸着吃了,“年至九十岁,耳聪目明,须发皆黑”。但上述人等的长寿是否可以归因于这一顿何首乌汤,则未可知。汤用中笔锋一转,写吴江一个秀才,见邻居家挖地挖出两个何首乌,“以钱二千买之”,如法烹制,“食未数口,腹泻死”……这就让人很尴尬了。
《翼駉稗编》
到底吃何首乌能长寿还是会速死,没个正确答案。汤用中借一位姓姚的江苏督学的事情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位督学从江阴院署的后墙下面挖出两枚何首乌,烹制后与夫人一起服下,虽然老两口头发都变黑了,但姚督学的头发还是很快转白,而夫人则一直保持着黑色,“同一首乌而功效各殊,则视乎其人禀赋之强弱,心神之劳逸也”。这就说明食用何首乌后的功效是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的。
而在提醒人们慎服何首乌方面,最好的一则笔记,出自国学大师俞樾所撰的《右台仙馆笔记》。有个湖北人某甲,在扬州经商,平时就喜欢服食丹药以求长生的仙术。这一天他和朋友在茶坊里聊天,见一老翁支布为棚,卖药其下,所售之物乃一宛然人形的何首乌。“问所值,钱四千耳”,某甲如数付钱,朋友提醒他要慎重,他却说这乃是一段仙缘。回到家,某甲将何首乌吃下,“次日视之,死矣”。家人大骇,四下里寻找那卖药的老翁,哪里还能找得到踪影。俞樾感慨道:“古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诚哉是言也!”
《右台仙馆笔记》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简简单单一句诗,后面有着多少血与泪的伤痛。今天的人们如果真的想养生延年,不妨读读另一首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没有推介人参鹿茸何首乌,不过是平平淡淡的吃饭喝粥……这里介绍一下诗的作者:陆游,南宋爱国大诗人,活了八十五岁,多子多孙——养生,还是得跟他学。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