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柴王爷(柴王爷是哪位神仙)

时间:2023-10-01 22:27:49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连包拯都不敢铡的柴文意,背景到底有多强?宋朝皇室也没人惹得起

大家印象中的包拯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存在,尤其是他斩头的武器,让多少皇族望而生畏,包拯不畏强权,他的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更是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作用。

多少皇族,贪官和奸佞的百姓都死在了包拯的铡头之下,而且包拯的三把铡刀有特权,尤其是龙头铡,象征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过透过93版电视剧,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包拯。

93版的《包青天》中有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当时杨家一家忠贞护国,可是却被奸人所害,只剩下孤儿寡母,可柴文意仍残忍地将杨家孤儿寡母全部杀害,包拯对此也是无可奈何。电视剧中的柴文意是柴王爷的嫡长子,而历史上确实有柴王爷这个人,他就是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

一、没人敢惹

电视剧里柴文意横行霸道,无人敢惹,简直是无法无天,作恶多端,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仅害死了杨家的戍边大将,更是接二连三地谋害了很多人。包拯审理完案子之后,对柴文意一个指头都没敢动,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柴文意走出大门,不敢拿铡头动他一根汗毛。

现实中的柴荣更是没人敢惹,很多人会疑惑,到底是有什么背景,为何人人都不敢惹柴荣呢?早年间,柴荣被姑父郭威收养,而且有意传位给他。作为五代时期周开国的君王,郭威并无子嗣,于是收养了侄儿柴荣。虽然柴荣跟着姑父改了姓,不过后世仍称柴荣。

郭威非常看重柴荣,担任节度使的时候,免除了人民缴纳的羊毛和服差役负担。公元952年,当时慕容彦超在兖州造反,当时郭威气得想要亲自领兵平反,不过遭到了一众反对,后来郭威想派柴荣前去平反,由以上两件小事可见,郭威对柴荣十分看重。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承皇位,不过刘崇趁着郭威发丧之际,居然勾结契丹企图造反。这时柴荣不顾众人反对,御驾亲征,北汉军三败于高平,刘崇逃回了晋阳,而高平一役,柴荣稳定了自己的皇位。

二、柴荣继位

柴荣继位之后,经常鼓励大臣们进谏,而且他非常随和地让大家多讲话,即使讲错了也不会怪罪大臣们。五代以来,有关刑罚的内容十分混乱,柴荣便命令节度使调查各个县令和录事等地方官。柴荣也会亲自复查刑事案件,为百姓平冤,遇到贪赃枉法和乱收赋税的官员,柴荣表示严惩不贷。

柴荣为了达到致治的目标,在他短暂的五年统治时间,先是整顿国家内部出现的问题,直到整治完毕,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外部,南征北战,为实现国家统一作努力。

柴荣的眼光瞄向了周边的各个小国,当全部解决之后,柴荣将矛头直指辽朝。公元959年柴荣率军北上,收复了大部分失地,正当柴荣想趁热打铁收复幽州时,居然发现自己生病了,最后无奈退兵,这一病便要了柴荣的性命,柴荣去世之后,由他的四子继位。

当时柴荣的四子柴宗训刚刚7岁,只能由太后垂帘听政,并由范质和王溥主持军事大事。公元960年,辽国联合北汉入侵后周,柴宗训命赵匡胤率兵应敌,而在陈桥兵变之后,柴宗训将皇位禅让于赵匡胤,此后赵匡胤将国号改为“宋”。

三、赵匡胤即位

赵匡胤接到柴宗训的皇位之后,将国号改为“宋”,始建宋朝之后,赵匡胤在石碑上刻下三条祖训:其一就是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犯的事谋反的大罪,最后也只能在狱中赐死,不能在市集杀戮,即使罪名再大,也不能伤及无辜。

电视剧《包青天》里面演绎的柴文意就是“郑王”柴宗训的后人,所以他有两大免死金牌,一是丹书铁券,其二便是宋朝祖庙护身符,两者法宝加身,自然没人敢动他。即使是宋朝的皇帝,也不敢招惹柴氏一族。

当时电视剧中包拯想要铡柴文意,庞太师专门请人送来了丹书铁卷,他告诉包拯如果有人敢招惹他,不仅要承担株连九族的风险,就是宋朝当朝的皇上也要扣上被株连的帽子,不仅要被骂是不肖子孙,更是逼得大宋皇帝落得一个不尊祖训得帽子。

这样一来不仅是包拯不敢惹柴文意,就是皇上亲自来审,也不敢动柴文意一根汗毛,最后只能将柴文意放走了之。连铁面无私的包拯都不敢动的人,可见他的背景有多深,只能被评上大宋史上谁也不敢铡的柴家后人。

虽然在电视剧中没有一个人敢惹柴文意,可最后柴文意还是死了,原来柴文意躲过了法律的制裁,躲过了包拯的铡头,不过他犯的罪行之恶劣程度已经惹怒了上天,当柴文意被当庭释放之后,老天爷坐不住了,他老人家想来管一管人间的恩怨。

正当柴文意刚走出开封府,老天爷就让天空乌云密布,然后就下了一道天雷,正好击中了柴文意,让其当场领了盒饭,或许在现实中看不到老天爷惩治作恶多端的恶人,可是有句老话叫做“公道自在人心”,即使没有完美的结局,不过罪恶却不会白白离去。

四、总结

都说公道自在人心,在电视剧《包青天》中却看到了不一样的画面。有一位姓柴的公子,不仅作恶多端,杀人无数,可是无奈法律却惩罚不了他,就连一向铁面无私的包拯也奈何不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去。难道一介凡人还有通天的本领,民间的法律奈何不了他吗?

原来此人是柴氏后裔,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受封之时,曾经写下三条祖训,其中有一条是柴氏子孙后代,无论犯多大的罪名,都不能用法律制裁他,即使是最甚的造反,也只能悄悄的在狱里处决。而电视剧中的柴文意正是赵匡胤所说的柴氏后裔,法律奈何不了他,包拯也奈何不了他,不过最后被老天爷收了。

连包拯都不敢铡的柴文意,背景到底有多强?宋朝皇室也没人惹得起

大家印象中的包拯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存在,尤其是他斩头的武器,让多少皇族望而生畏,包拯不畏强权,他的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更是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作用。

多少皇族,贪官和奸佞的百姓都死在了包拯的铡头之下,而且包拯的三把铡刀有特权,尤其是龙头铡,象征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过透过93版电视剧,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包拯。

93版的《包青天》中有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当时杨家一家忠贞护国,可是却被奸人所害,只剩下孤儿寡母,可柴文意仍残忍地将杨家孤儿寡母全部杀害,包拯对此也是无可奈何。电视剧中的柴文意是柴王爷的嫡长子,而历史上确实有柴王爷这个人,他就是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

一、没人敢惹

电视剧里柴文意横行霸道,无人敢惹,简直是无法无天,作恶多端,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仅害死了杨家的戍边大将,更是接二连三地谋害了很多人。包拯审理完案子之后,对柴文意一个指头都没敢动,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柴文意走出大门,不敢拿铡头动他一根汗毛。

现实中的柴荣更是没人敢惹,很多人会疑惑,到底是有什么背景,为何人人都不敢惹柴荣呢?早年间,柴荣被姑父郭威收养,而且有意传位给他。作为五代时期周开国的君王,郭威并无子嗣,于是收养了侄儿柴荣。虽然柴荣跟着姑父改了姓,不过后世仍称柴荣。

郭威非常看重柴荣,担任节度使的时候,免除了人民缴纳的羊毛和服差役负担。公元952年,当时慕容彦超在兖州造反,当时郭威气得想要亲自领兵平反,不过遭到了一众反对,后来郭威想派柴荣前去平反,由以上两件小事可见,郭威对柴荣十分看重。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承皇位,不过刘崇趁着郭威发丧之际,居然勾结契丹企图造反。这时柴荣不顾众人反对,御驾亲征,北汉军三败于高平,刘崇逃回了晋阳,而高平一役,柴荣稳定了自己的皇位。

二、柴荣继位

柴荣继位之后,经常鼓励大臣们进谏,而且他非常随和地让大家多讲话,即使讲错了也不会怪罪大臣们。五代以来,有关刑罚的内容十分混乱,柴荣便命令节度使调查各个县令和录事等地方官。柴荣也会亲自复查刑事案件,为百姓平冤,遇到贪赃枉法和乱收赋税的官员,柴荣表示严惩不贷。

柴荣为了达到致治的目标,在他短暂的五年统治时间,先是整顿国家内部出现的问题,直到整治完毕,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外部,南征北战,为实现国家统一作努力。

柴荣的眼光瞄向了周边的各个小国,当全部解决之后,柴荣将矛头直指辽朝。公元959年柴荣率军北上,收复了大部分失地,正当柴荣想趁热打铁收复幽州时,居然发现自己生病了,最后无奈退兵,这一病便要了柴荣的性命,柴荣去世之后,由他的四子继位。

当时柴荣的四子柴宗训刚刚7岁,只能由太后垂帘听政,并由范质和王溥主持军事大事。公元960年,辽国联合北汉入侵后周,柴宗训命赵匡胤率兵应敌,而在陈桥兵变之后,柴宗训将皇位禅让于赵匡胤,此后赵匡胤将国号改为“宋”。

三、赵匡胤即位

赵匡胤接到柴宗训的皇位之后,将国号改为“宋”,始建宋朝之后,赵匡胤在石碑上刻下三条祖训:其一就是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犯的事谋反的大罪,最后也只能在狱中赐死,不能在市集杀戮,即使罪名再大,也不能伤及无辜。

电视剧《包青天》里面演绎的柴文意就是“郑王”柴宗训的后人,所以他有两大免死金牌,一是丹书铁券,其二便是宋朝祖庙护身符,两者法宝加身,自然没人敢动他。即使是宋朝的皇帝,也不敢招惹柴氏一族。

当时电视剧中包拯想要铡柴文意,庞太师专门请人送来了丹书铁卷,他告诉包拯如果有人敢招惹他,不仅要承担株连九族的风险,就是宋朝当朝的皇上也要扣上被株连的帽子,不仅要被骂是不肖子孙,更是逼得大宋皇帝落得一个不尊祖训得帽子。

这样一来不仅是包拯不敢惹柴文意,就是皇上亲自来审,也不敢动柴文意一根汗毛,最后只能将柴文意放走了之。连铁面无私的包拯都不敢动的人,可见他的背景有多深,只能被评上大宋史上谁也不敢铡的柴家后人。

虽然在电视剧中没有一个人敢惹柴文意,可最后柴文意还是死了,原来柴文意躲过了法律的制裁,躲过了包拯的铡头,不过他犯的罪行之恶劣程度已经惹怒了上天,当柴文意被当庭释放之后,老天爷坐不住了,他老人家想来管一管人间的恩怨。

正当柴文意刚走出开封府,老天爷就让天空乌云密布,然后就下了一道天雷,正好击中了柴文意,让其当场领了盒饭,或许在现实中看不到老天爷惩治作恶多端的恶人,可是有句老话叫做“公道自在人心”,即使没有完美的结局,不过罪恶却不会白白离去。

四、总结

都说公道自在人心,在电视剧《包青天》中却看到了不一样的画面。有一位姓柴的公子,不仅作恶多端,杀人无数,可是无奈法律却惩罚不了他,就连一向铁面无私的包拯也奈何不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去。难道一介凡人还有通天的本领,民间的法律奈何不了他吗?

原来此人是柴氏后裔,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受封之时,曾经写下三条祖训,其中有一条是柴氏子孙后代,无论犯多大的罪名,都不能用法律制裁他,即使是最甚的造反,也只能悄悄的在狱里处决。而电视剧中的柴文意正是赵匡胤所说的柴氏后裔,法律奈何不了他,包拯也奈何不了他,不过最后被老天爷收了。

八仙最年长仙人张果老,“倒骑驴”走天涯,真正说法你未必知晓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题为《张果老见明皇图》的古画,该画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与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以及其弟子相见的传奇故事。

图中,可见一着青衣的老者坐于绣墩上,然后两手手掌向上,面带微笑地说着什么。在这位老者的身前,有一小童,正从地上的布袋里放出一头白色的小毛驴来,放出的毛驴呈奔跑状。在画的左侧,有一戴幞头着黄袍的人坐于椅上,他望着从布袋跑出的毛驴甚至惊讶!图中着青衣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而着黄袍之人便是唐玄宗李隆基。

此图中所描绘故事的大意为:张果老施法于唐明皇前。至于张果老的“神异”手法究竟属于传说中的“仙法”还是“魔术”,我们不得而知了。不过张果老其人,历史确有记载,他原名张果,因其是八仙中最为年长的神仙之一,因此世人给他名字后面加了个“老”字,才改叫做张果老。

张果老究竟有多老呢?《资治通鉴》在卷214中是这样描述的,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734年):

“方士张果自言有神仙术,诳人云尧时为侍中,唐玄宗已三千多岁;多往来恒山中,则天以来,屡征不至。”

也就是说,在唐玄宗时,张果老的年岁大概已有3000岁,这给芸芸众生来说,简直是“天长地老”的活法了,比中华民族养生鼻祖彭祖传说的800岁都还要长很多很多。

当然,这一说法,司马光用了“诳人云”三个字,也就是说,民间是这么传的,但未必是真实的。总之,不管别人信不信,看样子,当时的唐玄宗算是信的。否则也不会请张果老前来在自己面前演示“施法”了。

那张果老究竟有着怎样的超人本领呢?此事,还得从他的那头毛驴说起,也即《张果老见明皇图》中跑出的那头白色毛驴。

据说,那匹白色毛驴是张果老平日骑乘的,白天里可以日行万里,每到夜间又可以和纸一样折叠起来,放在箱子里,等到第二天白天需要骑乘时,张果老将水含在嘴里,对其喷洒,于是,就会又还原成一头鲜活的白色毛驴来。

张果老除了有一头充满神异的毛驴外,他骑毛驴的姿势也是亘古未有,即“倒着骑”。还由此衍生出了“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么一则歇后语来。

说到此,很多人费解,好好的一头毛驴,张果老为何非要倒着骑呢?正骑不行吗?其实,这也是有说法的。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大约四个版本的故事。

说法一:仙缘已到,匆忙骑反

传说,张果老一生求仙问道,胡子白了都还无所成就。有一天,张果老发现了一株千年何首乌,这棵何首乌已经长成人行。见此,张果老异常兴奋,口中喃喃自语道:

“仙缘到了!仙缘到了!”

于是,张果老将这株何首乌采摘下来,以一手绝妙厨艺,配着一生搜罗到的天材地宝,给一起下锅煮了。

在这锅美食将熟未熟之际,远远地,数理外都可闻到扑鼻香味。看着这一锅仙餐美味,张果老不由自主做起了羽化成仙的白日大梦。

正于腾云驾雾间,一声驴叫将他从梦中惊醒!

此时的张果老,正心里埋怨驴儿不识趣搅扰了自己的好梦时,他突然发现大事不好,那头驴儿正趴在锅边大口大口地咀嚼着自己煮的一锅仙味……

情急之下,张果老一脚将驴儿踢开,嘴里嚷嚷道:“好个孽畜,坏我大事!好个孽畜,坏我大事……”

再看锅里,仙味也只剩下了小半锅。他赶紧将剩下的吃完。张果老刚吃完,还没顾得上将嘴巴抹干净,突然听到那头驴儿又叫了。他心想,刚才偷吃我仙餐的帐还没跟你算呢,又叫啥呢?

回头一瞧,这一瞧不打紧,那头毛驴已是四蹄生烟,眼看就要腾云驾雾直上青天了!张果老这下更是慌了神,前后都没看,直接见蹬就踩着骑上了驴背。当他坐稳后,这才发现,驴儿竟然骑反了。

原来,那头毛驴因为偷吃了张果老煮的那大半锅仙味,也已成就仙胎,成了一头仙驴。

此时的毛驴,因为偷吃了张果老煮的大半锅仙味,也已成就仙胎,驼着张果老一路直达云霄,向天庭的方向奔去了……

这时候,张果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头驴跟着自己寻仙问道时日已久,已经达到通灵的程度,而自己得了仙缘却忘了“老伙伴”,原来这倒骑驴,是上天给自己的警示啊。于是,他倒骑毛驴拍拍驴屁股,喊了声:“老伙计,走了!……”就这样唱着曲儿一路青云直上了。

说法二:自信过头,愿赌服输

著名的赵州桥,想必大家都知道,关于赵州桥坊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首小歌谣,歌词为: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是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这则歌谣里隐藏着这么一则传奇故事:

据说,鲁班爷来河北安家,并帮当地人修了一座石桥,叫做“赵州桥”。以鲁班的手艺,这座桥做得异常坚固和漂亮,堪称永远不会垮掉的石桥。

张果老听到了这个消息,特意下凡以窥究竟。在前往赵州桥的路上,张果老还遇到了一同前来参观柴王爷与赵匡胤。这两位打扮成拉车车夫的模样。

三人到达赵州桥后,都对这座桥精湛的技艺赞不绝口。他们三人打算试试这座桥的坚固程度,于是三人打赌:如果他们三人同时能够顺利过桥,张果老就要认输,赌注是:从此倒骑毛驴。

于是,张果老将日月星辰都塞进了自己的行囊,柴王爷和赵匡胤召唤了五岳名山放于货车上。由于这三位神仙搬来的东西实在太重,恐怕世上再坚固的桥也是难以承受吧。当三人走到桥的中心时,赵州桥开始吱呀呀晃动起来,眼看,桥就要垮掉了。

正在此紧要关头,鲁班跳入河中,用自己的双臂撑起了即将被压垮塌的桥身,就这样,三人顺顺利利通过了石桥到得对岸。

这次打赌,显然是张果老输了。按照先前赌约。从此张果老就只能倒骑着毛驴走了。

当然,关于赵州桥的来历,历史记载中实际建造者为隋代李春,张果老等三位神仙过桥的故事也只能算是个脍炙人口的传说,但令人惊奇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在赵州桥的桥面上,还真能清晰地看到一处毛驴的蹄印,据说这是张果老当时过桥留下的。

另外还有一处车辙因,据说这是柴王爷和赵匡胤当时推货车留下的。另外还有柴王爷摔了一跤留下的膝盖印。更绝的是,在赵州桥的底部,还真能找到一处手印,传说这个印记便是鲁班当年托桥留下的。

说法三:言行失当,愧于人面

话说,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张果老的大官,此人一辈子官运亨通,攒下家财万贯。不少做官的人,往往岁数大了,都希望都够功成身退,落个逍遥自在和善终的好结局,于是,这位名唤张果老的大官人他也开始打起了功成身退的主意。毕竟,伴君如伴虎,谁知道祸不单行的日子没准哪天就会到来。

顺利递了辞呈,获批后,张果老将一捆银票装入布包里,骑着驴而直往家乡的方向赶去。

日复一日,不知走了多少时日,终于,张果老来到了故乡的村头,他站了下来,望着久别的故乡内心正发感慨之际,这时,他看到村边棉花地里,有位貌美如花的大姑娘正在做着农活,她皮肤白皙的模样甚是楚楚动人。

张果老看着不由得有几分心动,于是,就上前说了几句调戏那姑娘的话。姑娘抬起头来,对着村口这位恬不知耻的老头子一顿白眼,并将他数落一番。这是,张果老才发现,原来这位姑娘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十多年未曾谋面的女儿。

言语调戏自己的女儿,如果传出去,老脸确实没地方搁了。这时候,后悔至极的张果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回家吧,已经没脸了。无奈,张果老只好匆忙倒骑着驴儿向深山老林奔去……因为他生怕正骑着驴儿迎面碰着熟人羞愧难当。

后来,经过数百年修行,虽然张果老已修真有成,终得位列仙班,但依然没脸回到家乡,更没脸直面世人,生怕遭到乡民们的嘲笑。于是,张果老每次出门,一直都是一副倒骑毛驴的姿态。

说法四:贪嘴一时,自我警醒

很久以前,淮北蔡里山上有座小寺庙,寺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最小的那个和尚名叫张果老。

因为张果老最小,平日里,当师父师兄们修行的时候,寺里的一些担柴、挑水、煮饭的杂活儿就都归他来干了。

一天夜里,张果老挑好了满满一缸的水,便和衣而睡。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水缸里竟然是空的。因为没水做饭,耽误了师父和师兄们的伙食,并遭严厉批评。

比窦娥还冤的张果老想不明白,自己明明在头天夜里将水缸挑得满满的,怎么第二天水会没有了呢?此事必有蹊跷。

到了第二天夜里,张果老和前一天一样又将水缸的水挑得满满的,不过这一次,他长了个心眼,没有立刻回去禅房睡觉,而是悄悄蹲到厨房的一个阴暗角落观察情况。

还真不出所料,等啊等,一直等到半夜,厨房的门突然“吱呀”一声就被推开了。门外溜进来两个白白胖胖的光腚小子。他们捏手捏脚凑到水缸旁,把头伸了进去,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喝水。

张果老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辛辛苦苦挑的一大缸水都是被这两个白胖小子给喝了。于是,他抄起扫帚去打两个胖小子,谁知,他刚要靠近水缸时,这两小子就瞬间消失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一大早,张果老将昨晚看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师父。阅历丰富的师父听了,心里已经有了七八成的把握,自知应该是什么山精之类的,并千叮咛万嘱咐张果老不可声张,并告诉他到了次日师父会和他一起守在厨房里。

很快,时间又过了一天。当天再次黑下来,张果老又给水缸挑满了水,按照先前和师父的约定,他和师父一起都守在厨房的角落里,并准备了一根带有很长线的银针。半夜,当那个两个白胖小子再次出现时,师父将银针对着白胖小子扎了过去,胖娃娃疼的娃娃大叫消失在原地。

虽然那两个娃娃是找不着了,但准备的线却留在原地,接着,师徒二人顺着线一路下山去找,终于,在半山腰的一处平地上,找到两株人参叶。老和尚立刻明白了,那两个偷水喝的胖娃娃就是传说中的人参娃娃。须知,成了精的人身娃娃可是天才地宝,只要吃上一棵,便可白日飞升位列仙班了。于是,老和尚就地挖出两棵人参,将它们带回寺里。

回到寺里后,老和尚亲自下厨,将两棵人参洗干净,架起火,然后放到锅里煮。谁知这两棵千年人参特别耐煮,煮了好久都还没煮熟,老尚上原本就整夜未睡,不多久就打起了哈欠,于是,就叮嘱张果老看管炉灶,继续加火,不可偷吃,然后自己回禅房休息去了。

张果老在炉灶边守了许久,锅里传出了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毕竟,那时的张果老还是个小孩子,他哪里经得住这样的诱惑,如此香喷喷的味道传到鼻子里来,心里直痒痒,心想,我只是尝一口吧,看看啥味道。于是,他掀开锅盖,用筷子夹了一根人参须放到嘴里咀嚼起来。没想到,越嚼味道越香,吃完一口还想尝第二口,就这样,三下五除二,两个人参被他吃了个精光。

这时候,寺里的一头毛驴也寻着香味被吸引了过来,它经脑袋凑上去,将煮人参的汤喝了个精光。

张果老吃了个大饱,当他看着空空如也的锅时,方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这下完了,师父肯定会找自己算账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张果老匆匆忙忙骑上毛驴一路向东逃去。

因为生怕师父追上来,只好倒骑在毛驴背上,时刻向后观望。

张果老和他的毛驴因为偷吃了人参,已经羽化成仙,它们一起遨游四海济世度人,但心里总是害怕师父会追上来,于是,倒骑毛驴就成了他平日游走江湖的独特习惯。

张果老倒骑毛驴究竟为何?倒的是一种智慧

八仙最年长仙人张果老为何要倒骑毛驴?如果从传说的故事取材,至少版本不下四个,而且每个故事都不大相同,究竟哪个更靠谱呢?其实,作为被世人尊奉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既然人们称他为仙,那必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受人们敬仰的了。仙家的习惯往往都带有警醒世人的寓意。

张果老倒骑毛驴的习惯,中国著名神话小说《东游记》里有这么经典的一句诠释:

“举世多少人,无知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也即是说,张果老倒骑驴,倒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万事回头看”!其含义,和西汉刘向在《战国策·赵策一》中所说的“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道理基本是相通的。

大致意思是说,人生做事,应该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如此诠释,也基本和民间流传的那四个版本故事隐含的教育意义相合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张果老“倒骑驴”是鉴于他预测到未来世风会日下,人心离“善道”会越来越远,因此将驴倒骑,以此种形象警醒世人时刻勿忘“道心”。

宏罗史观:

一言以蔽之,张果老倒骑毛驴之缘由传说故事虽多,但留给世人的教育意义大致是相同的,它旨在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来告诫世人:人生走过的路,一定要记得时常回头看看,或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少走弯路;或以史为鉴,铭记教训。总之,千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痛,或者居安忘思危。

对此,您另有什么高见呢?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分享请注明出处!欢迎留言、探讨,请多关注!』

历史上真实的“柴王爷”

周世宗柴荣马上征战铜像。王艺摄

[阅读提示]

12月5日,以连环画形式再现邢台历史名人故事的《邢襄名人谱》丛书,在邢台展出了部分精品。

被史学家称赞“神武雄略,一代之英主”的后周皇帝柴荣,就在首批入选丛书的10位邢襄名人之列。他也是河北民歌《小放牛》中的“柴王爷”。

“五季十三君,显德称有道。”柴荣英年早逝,在位仅5年6个月。匆匆五六年,如白驹过隙,但他“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为北宋统一中原奠定基础。他澄清吏治,减税养民,“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周世宗柴荣画像。黄俊里供图

1

战高平 露峥嵘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正月,皇帝郭威病逝,柴荣即位,时年33岁。

北汉君主刘崇闻之甚喜,领兵3万,联合契丹1万多骑兵入侵后周。北汉军队来势汹汹,在梁侯驿与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部下交战,俘虏、斩杀后周士卒1000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柴荣决意亲征,众臣一再反对。《资治通鉴》描述了当时年轻皇帝与老臣冯道的激烈交锋:

柴荣说:“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冯道说:“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

柴荣说:“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

冯道说:“未审陛下能为山否?”

冯道为人清俭宽宏,人莫测其喜愠,这次相争却态度轻慢,语带讥讽。而轻视柴荣的又何止冯道一人。在山西高平,与柴荣军前对阵的刘崇,甚至后悔联合契丹共同出兵,不以为然地对诸将说:“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交战不久,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就率先引骑兵逃跑,右军溃败;步兵1000多人齐解甲,口中高呼万岁,投降北汉。

然而,这场被明代思想家王夫之称为“治乱之枢机”的高平之战,最后却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危机当头,柴荣“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其身边将领赵匡胤、张永德、马仁瑀、马全乂率兵死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契丹军退逃。

这场战役放在五代十国的背景下解读,也有着比后周军队单纯以少胜多、转败为胜而言更为丰富和重要的意义。

从唐—梁禅让到周—宋禅让的53年间(公元907年-960年)被称为五代十国时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急速膨胀。唐朝灭亡后,军阀混战不已,政局变化剧烈如热鏊翻饼。太原的北汉据有河东十州。淮河以南直至广东被九国割据。华北中原则在短短半个世纪之中,更换了5次朝廷10多代皇帝。

兵骄将悍成为常态。“上怀私恩以姑息,下挟私劳以骄横”,执政者常忧虑统兵将帅难制。整饬军纪,对刚即位的柴荣来说,是解于倒悬的当务之急。高平一战的胜利转变了南北关系,为后周解除了北方威胁,也为他进行军事改革提供了良机。

大捷之后,柴荣重赏有功将士,严惩脱逃悍将,将樊爱能、何徽等70多人斩首。自此之后,“骄兵惰卒,始知所惊,不行姑息之政矣。”

整肃禁军相继展开。柴荣提出“凡兵务精不务多”,命赵匡胤对禁军士卒进行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

诸军因此产生的数量缺口,则由从地方军队中募集的“强人”,进一步充实,“诸军士伍,无不精当”。当时,后周握有三十万禁军,禁军在数量和素质方面都超过了地方军队。“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此外,柴荣鲜明的御军特点,也为屡次征战增添了获胜的筹码。他号令严明,人莫敢犯;应急决策,出人意表。

显德二年,后周向西收回了秦凤四州故地。自显德三年始,向东三次征讨南唐,夺取了江北十四州六十余县。

初征南唐时,后周由于没有水军,不利于水上作战。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

显德六年三月,仅距离高平之战5年,柴荣率兵北上,水陆两军齐头并进,攻打契丹。契丹宁州、益津关、瓦桥关、莫州、淤口关和瀛洲守将纷纷望风归降。短短42日,后周军队兵不血刃,恢复三关三州,共17县。

正议进取幽州之际,柴荣突然病发,班师南返。当时,“契丹主遣使者日驰七百里诣晋阳,命北汉主发兵挠周边,闻上南归,乃罢兵。”

同年六月,柴荣于开封病逝,仅38岁,在位时间不过5年6个月。

隆尧县山口镇东山南村的周世宗柴荣故里石碑。王艺摄

2

选人才 清吏治

见证过朝代禅让,耳闻过守将叛降,身处五代乱离的柴荣常“恐运祚速而功业不就”。

后周王朴精究术数。柴荣曾向王朴询问自己还有多少年寿,王朴回答,三十年。

柴荣听后很高兴,他说:“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开拓天下、养百姓、致太平,既是柴荣心中设想的功业蓝图,也成为后人梳理柴荣治国的一条脉络。虽然历史的偶然性只给予柴荣5年多的施政时间,但他仍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

军事上,以高平之战为转变局面的关键起始,后周“征战四方,所向皆捷”,为统一中原奠定坚实基础。

在兵甲精壮的同时,后周的政治和经济方面也正在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

柴荣下诏纳谏任贤,鼓励群臣针砭时弊,上疏直言,“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并命近臣做《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

当时,众臣大多墨守成规,所对策略少有可取之处。只有比部郎中王朴神情俊逸,有智谋能决断,他提出的“先取南唐,再灭南汉、后蜀,次服契丹,后灭北汉”的规划建议符合柴荣心意,因此受到重用。

显德六年,柴荣想任命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魏仁浦少时亡父,家境清贫,从处理文书的小吏出身,而不是科举及第。众臣认为不从科第出身,不能为相。柴荣说:“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当天,柴荣就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

知人善任之外,柴荣也广为开拓选拔人才的渠道,采纳兵部尚书张昭的建议,开设制科,选拔三方面人才:“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幽深可为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关于报名制科的人员不设资格条件限制,“不限前资,见任官职,黄衣草泽,并许应诏”。

《宋史》赞曰:“五季至周之世宗,天下将之时也。范质、王溥、魏仁浦,世宗之时拔擢,而皆有宰相之器焉。”

不拘一格拔擢人才,并不意味着降低选拔人才的标准。显德二年,柴荣亲自阅览16位新科进士的诗赋、文论和策文,并下诏:“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结果,16人中仅有4人及第,其他学艺未精的12人被柴荣勾落,令下次再考。

显德五年,柴荣又令李昉对被贡举者进行复试。其后,对进士、举人复试成为定制。

为防止滥竽充数,官员进行举荐时虽不用避嫌,却有了一份连坐责任。“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官贪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状轻重,连坐举主。”因所举官员不当,太仆卿剧可久被停任,右补阙王德成左迁右赞善大夫。

严选官员的同时,对贪腐官员的惩戒力度也在加强。

柴荣曾命宦官孙延希监修永福殿。一天,柴荣看到负责修缮的役徒有人用木片削成的勺子,在瓦片中盛饭吃,勃然大怒,将孙延希在街市斩首。

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挟私断杀平人”的供奉官郝光庭,擅杀4名降卒的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都被“弃市”处决。

“五代乱世本无刑章。”在给自己定下“不因怒刑人,不因喜赏人”戒律的同时,柴荣还命侍御史张湜对旧朝律、令、格、敕等进行删节、注释,并命兵部尚书张昭等编成《大周刑统》,以使“民不陷刑,吏从所守”。《大周刑统》不仅在后周时期发挥作用,而且终宋代而不替。

有功者得厚赏,枉法者被严惩,使得当时后周“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敌。”

位于赵县赵州桥景区的柴王推车雕塑。 资料图片

3

减赋税 养民生

唐末以来,割据和战乱延续了一个世纪。中原地区田园荒芜,满目疮痍。农村赤地千里,民废耕织,城市庐舍焚荡,仅存残垣。“民之生于是时,不知如何措手足也。”

到后周郭威在位时,最大的县也不过三千户,而且人民“褓负流徙”,不事产业。

这些乱世危局下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民不聊生的抑郁苦闷,柴荣有真真切切的体会。

隆尧县李唐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印林说:“柴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唯一一个弃商从戎的皇帝。在追随郭威从军征战之前,柴荣有着丰富的民间生活经历。”

唐天祐十八年,即公元921年,柴荣生于龙岗(今邢台市隆尧县山口镇东山南村)。

“年未童冠”,柴荣便离家侍奉姑母,姑母柴氏即郭威的妻子,无子。柴荣“幼而谨愿”,郭威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赀用获济”。而据《五代史补》记载,柴荣“在民间,尝与邺中大商颉跌氏往江陵贩卖茶货”。

这段从戎前的从商经历,不仅让柴荣知晓民间疾苦,也让他熟谙经营之道,为他颁布多项行之有效的经济改革政策拓展了思维宽度。

针对当时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的状况,柴荣于显德二年颁布《请射承佃荒田法》:“应逃户农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在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

这项法令的颁行,既吸引了无地农民承佃土地,也吸引业主回归故里。农民有地种,土地有人耕,游民与土地的重新结合为后周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人口的增加,还有粮食产出,和国家的赋税收入。

五代时征收谷帛,常常“不俟收获、纺绩之毕”。柴荣于显德三年诏令三司:“自今夏税以六月,秋税以十月起征。”

与五代十国时代政局多变相应的,还有赋税的杂多繁重,一次次看似不重的赋税层叠让农民苦不堪言。

柴荣极为欣赏唐代同州刺史元稹的《均田表》,并于显德五年,写其辞以为图,称为《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作为均定赋税的依据。后又派行苗使,前往诸州,依据田亩确定税额。

在均定税赋时,取消了官僚地主免交赋税的特权,连历代受免除赋税优遇的曲阜孔氏也同样纳税。宋代王安石“方田均税法”与柴荣均定赋税的改革措施大体相同,可见其影响。

虽战乱频仍,但各区域间商贸往来却未完全中断。当时铜矿开采有限,官府久未铸钱,而由于佛教盛行,民间消融铜钱铸造佛像却十分风行。“当时人们多把铜钱铸成佛像,等重的佛像要比铜钱贵得多。”隆尧县作家协会主席黄俊里说。

“钱荒”成为各地发展经济面临的共同难题。

为拓展铜料的来源,柴荣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藏匿五斤以上的铜佛而不缴纳,则判死刑。

“钱荒”的解决,促进了后周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实力:“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万甲兵,农战交修,士卒乐用。”

柴荣死后,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葬于庆陵。庆陵位于河南新郑市,陵前御制祭文碑林立。在80多通历朝御制碑之外,新郑市纪委与宣传部合立的“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碑格外引人注目。时隔1000多年,柴荣执政期间的“为政清肃、吏民仰赖”依然没有被人遗忘。(王艺)

■相关

柴荣故里寻迹

隆尧县山口镇东山南村,距离县城6公里。在村中向北望,是尧山南北两峰,相传为帝尧始封之地,沿村路向南走,是泜河水道。

村口有一通石碑,正面写有“周世宗柴荣故里”七个大字,由南方柴荣后人、隆尧历史文化研究会及当地村委会在2006年合立。虽然关于柴荣的出生地,不同历史记载略有分歧,但经过分析研究,他们共同把这里确定为柴荣的故乡。

1000多年的时光消磨了柴荣在尧山脚下、泜河岸边成长的建筑遗存,而以柴荣为荣的隆尧人通过新立建筑雕像来宣示柴荣与隆尧的联系。从村口往里走,有一座柴荣公园,园内中央一座柴荣立像。隆尧县李唐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印林和隆尧县作家协会主席黄俊里为了给这尊立像物色好石材,特意前往山东花岗岩产地寻找到最佳品质的五莲红。

在隆尧县城,通达连接328、327省道的南北向街道被命名为柴荣大街,一座八九吨重的柴荣马上征战铜像高高矗立。而与柴荣大街平行的郭威路上,建有以柴荣年号命名的显德公园。

隆尧当地文化氛围浓厚,古体诗写作盛行。在新郑市柴荣埋葬地庆陵,有许多隆尧人前往拜祭,并写下怀念的诗作。李印林不仅写过不少相关题材的诗词,还以柴荣为主人公先后创作了两版电视剧脚本。

在民间纪念、研究之外,随着隆尧当地党委政府对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柴荣相关研究在2006年达到高潮。后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国内后周历史专家前来隆尧参与研讨,《周世宗柴荣评传》《周世宗柴荣暨后裔考》《后周历史》等相关书籍在之后陆续出版。

与文史研究者关注柴荣的改革举措、历史功绩不同,为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柴荣故事笼罩着更多的传奇色彩。

“赵州桥鲁班修,

玉石栏杆圣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中脍炙人口的一小段。柴王爷即是柴荣。在民间,柴荣因其早年成功的商人经历受到世人关注,后被作为财神供奉。现实中的赵州桥,其石材来自柴荣老家隆尧山口镇,而在民间传说故事中,具有神仙身份的柴荣又巧合地与赵州桥上的一道沟印产生了联系。

前往南方贩茶,与赵匡胤结义,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与官方正史、史家研究共同勾勒出一个血肉丰满的柴荣形象,也在多个层面彰显了柴荣经久而深刻的历史影响。(文/王艺)

五路财神之河北籍的柴王爷

邢台沙河市柴关乡柴荣雕像

五代时,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作为后周太祖皇帝郭威的养子,在南方经商,资助养父郭威招兵买马平定乱局。柴荣继承皇位后,广开市场,以供经商之用;设立磁窑,以满足民需;大兴水利,耕者有其田,商者有其行,以富百姓。

柴荣是五代十二君之中最爱民如子的皇帝。柴荣世称周世宗,亦称柴世宗。邢州尧山柴家庄(今邢台市隆尧县山南村)人。宋元时期开始,柴荣被广大中原地区百姓奉为财神,同时也是被奉为矿工、窑工、建筑工、运输业的保护神。

而传说中,柴荣并未去世,而是把皇位让给赵匡胤后,追随张果老和吕洞宾修炼,最后得道成仙,被封为天财星君,专管天庭的财务。

柴荣被奉为财神与道教有关。柴荣从小就热爱黄老,信仰道教,做了皇帝之后,曾派遣官员召道教老祖陈抟入京问飞升黄白之术,赐陈抟为白云先生。之后书信来信密切,并多次资助华山的陈抟。他对道教的扶持与宏扬,在道教界留下了千古美名。在河北赵州桥的典故中,说的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驮着太阳和月亮与仙人柴荣推着五岳大山试鲁班桥的神话故事,至今桥上仙迹犹存。

河北赵县赵州桥

【柴王爷与赵州桥的故事】

传说鲁班修建好赵州桥,因为坚固又漂亮,赢得四方百姓的夸赞。张果老和柴王爷也想看看赵州桥到底啥样子,就变成两个老头,结伴而行。张果老骑着毛驴,毛驴背上驮着一个褡裢,里边装着太阳和月亮。柴王爷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着五岳名山。

他们来到赵州桥前与鲁班打赌,“如果我们压塌了你的桥,你不怪我们?” 鲁班不信,说:“如果我修的桥连你们二位都禁受不起,那只能怪我的桥不结实,我怎会怪你们呢。”

于是,张果老骑着毛驴不紧不慢,柴王爷推着小车吱吱呀呀,往桥上走去。赵州桥虽然坚固,哪能禁得起太阳月亮再加上五岳名山的重压,桥被压得咯吱咯吱地响,南面桥头也开始向西倾斜,眼看着就要塌下来。

鲁班连忙跳下,双手牢牢将桥拱托住,才保得大桥安然无恙。过桥之后,两位仙人夸赞说桥修得结实。鲁班却发现,桥面石头上留下了深深一行驴蹄印、一道车辙印。这个传说解释了赵州桥的来历以及桥上牲口蹄印、车辙印、南桥头向西歪的原因。

赵州桥上的驴蹄和车辙印

赵州桥上的驴蹄和车辙印

【五路财神】

实际上,我国供奉的财神很多,但是最广泛的是指五路大财神,分别是:

东路财神比干,被称为文财神,掌管东路财运

西路财神关羽,被称为义财神,掌管西路财运

南路财神柴荣,被称为君财神,掌管南路财运

北路财神赵公明,被称为武财神,掌管北路财运

中路财神王亥,被称为中斌财神,掌管中路财运

周世宗柴荣和赵匡胤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为何在临终时提拔赵匡胤?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军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被迫”披上黄袍,被众人拥立为皇帝。赵匡胤率军回京以后,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正式登上帝位,就这样,后周灭亡。而更戏剧性的是,曾经破格提拔赵匡胤,以至于给他提供造反机会的,正是柴宗训的父亲,后周雄主柴荣,他在临死前将资历尚浅的赵匡胤破格提拔,最终使得赵匡胤执掌军队大权。那么我们不禁发问,一代雄主柴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对于柴荣来说,他可能从未想过赵匡胤有一天会造反,毕竟赵匡胤算是他的心腹大将。赵匡胤很早就跟着柴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柴荣刚刚继位时,北汉联合契丹入侵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在决战即将开始时,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却率军逃跑,后周顿时军心大乱。北汉、契丹联军趁势攻来,柴荣深陷敌阵,无法脱身,而此时护卫在柴荣身边的,正是赵匡胤。在这危急时刻,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随即赵匡胤率军冲锋,杀敌众多,加上柴荣督战,后周士气重新高昂起来,最终北汉与契丹联军被迫撤军。

赵匡胤无疑是这一战最大的功臣,他对于柴荣有救命之恩。柴荣自此以后愈发信任赵匡胤,而赵匡胤也替他南征北战,建立许多功勋。柴荣在驾崩以前,破格提拔赵匡胤,没有对他有任何怀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除此以外,柴荣选择赵匡胤来辅佐幼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张永德与李重进的政治斗争。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进是郭威的的外甥,而郭威又是柴荣的养父,可以说张永德与李重进都算是柴荣的半个本家人。柴荣本来对两人十分信任,他们都是军中的一把手。可是张永德与李重进不和,两人经常在柴荣面前检举对方,这让柴荣很是不喜。

显德五年,柴荣率军北伐,他在行军路上得到一个口袋,里面装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而当时张永德正好任殿前都点检。此事让柴荣忧心忡忡,他担心木板上的话成真,而好巧不巧,柴荣在此时患上重病。柴荣很担心自己死后张永德真的造反,于是他回京以后立刻革去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位,让赵匡胤接替张永德。

许多人都说这块木板是赵匡胤让人写的,但当时赵匡胤在军中的影响力并没有李重进、张永德等人大,与赵匡胤相比,李重进更有可能是这件事的主谋。当然不管这块木板是谁写的,赵匡胤都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毕竟如果不是柴荣正好病危,他可能不会将这句话当真。

可是柴荣终究是病了,一代雄主最终英年早逝,他担心幼主被夺权,于是选择破格提拔自己信任的赵匡胤,但最终夺去柴家天下的,正是赵匡胤。

历史上真实的“柴王爷”

周世宗柴荣马上征战铜像。王艺摄

[阅读提示]

12月5日,以连环画形式再现邢台历史名人故事的《邢襄名人谱》丛书,在邢台展出了部分精品。

被史学家称赞“神武雄略,一代之英主”的后周皇帝柴荣,就在首批入选丛书的10位邢襄名人之列。他也是河北民歌《小放牛》中的“柴王爷”。

“五季十三君,显德称有道。”柴荣英年早逝,在位仅5年6个月。匆匆五六年,如白驹过隙,但他“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为北宋统一中原奠定基础。他澄清吏治,减税养民,“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周世宗柴荣画像。黄俊里供图

1

战高平 露峥嵘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正月,皇帝郭威病逝,柴荣即位,时年33岁。

北汉君主刘崇闻之甚喜,领兵3万,联合契丹1万多骑兵入侵后周。北汉军队来势汹汹,在梁侯驿与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部下交战,俘虏、斩杀后周士卒1000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柴荣决意亲征,众臣一再反对。《资治通鉴》描述了当时年轻皇帝与老臣冯道的激烈交锋:

柴荣说:“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冯道说:“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

柴荣说:“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

冯道说:“未审陛下能为山否?”

冯道为人清俭宽宏,人莫测其喜愠,这次相争却态度轻慢,语带讥讽。而轻视柴荣的又何止冯道一人。在山西高平,与柴荣军前对阵的刘崇,甚至后悔联合契丹共同出兵,不以为然地对诸将说:“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交战不久,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就率先引骑兵逃跑,右军溃败;步兵1000多人齐解甲,口中高呼万岁,投降北汉。

然而,这场被明代思想家王夫之称为“治乱之枢机”的高平之战,最后却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危机当头,柴荣“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其身边将领赵匡胤、张永德、马仁瑀、马全乂率兵死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契丹军退逃。

这场战役放在五代十国的背景下解读,也有着比后周军队单纯以少胜多、转败为胜而言更为丰富和重要的意义。

从唐—梁禅让到周—宋禅让的53年间(公元907年-960年)被称为五代十国时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急速膨胀。唐朝灭亡后,军阀混战不已,政局变化剧烈如热鏊翻饼。太原的北汉据有河东十州。淮河以南直至广东被九国割据。华北中原则在短短半个世纪之中,更换了5次朝廷10多代皇帝。

兵骄将悍成为常态。“上怀私恩以姑息,下挟私劳以骄横”,执政者常忧虑统兵将帅难制。整饬军纪,对刚即位的柴荣来说,是解于倒悬的当务之急。高平一战的胜利转变了南北关系,为后周解除了北方威胁,也为他进行军事改革提供了良机。

大捷之后,柴荣重赏有功将士,严惩脱逃悍将,将樊爱能、何徽等70多人斩首。自此之后,“骄兵惰卒,始知所惊,不行姑息之政矣。”

整肃禁军相继展开。柴荣提出“凡兵务精不务多”,命赵匡胤对禁军士卒进行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

诸军因此产生的数量缺口,则由从地方军队中募集的“强人”,进一步充实,“诸军士伍,无不精当”。当时,后周握有三十万禁军,禁军在数量和素质方面都超过了地方军队。“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此外,柴荣鲜明的御军特点,也为屡次征战增添了获胜的筹码。他号令严明,人莫敢犯;应急决策,出人意表。

显德二年,后周向西收回了秦凤四州故地。自显德三年始,向东三次征讨南唐,夺取了江北十四州六十余县。

初征南唐时,后周由于没有水军,不利于水上作战。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

显德六年三月,仅距离高平之战5年,柴荣率兵北上,水陆两军齐头并进,攻打契丹。契丹宁州、益津关、瓦桥关、莫州、淤口关和瀛洲守将纷纷望风归降。短短42日,后周军队兵不血刃,恢复三关三州,共17县。

正议进取幽州之际,柴荣突然病发,班师南返。当时,“契丹主遣使者日驰七百里诣晋阳,命北汉主发兵挠周边,闻上南归,乃罢兵。”

同年六月,柴荣于开封病逝,仅38岁,在位时间不过5年6个月。

隆尧县山口镇东山南村的周世宗柴荣故里石碑。王艺摄

2

选人才 清吏治

见证过朝代禅让,耳闻过守将叛降,身处五代乱离的柴荣常“恐运祚速而功业不就”。

后周王朴精究术数。柴荣曾向王朴询问自己还有多少年寿,王朴回答,三十年。

柴荣听后很高兴,他说:“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开拓天下、养百姓、致太平,既是柴荣心中设想的功业蓝图,也成为后人梳理柴荣治国的一条脉络。虽然历史的偶然性只给予柴荣5年多的施政时间,但他仍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

军事上,以高平之战为转变局面的关键起始,后周“征战四方,所向皆捷”,为统一中原奠定坚实基础。

在兵甲精壮的同时,后周的政治和经济方面也正在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

柴荣下诏纳谏任贤,鼓励群臣针砭时弊,上疏直言,“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并命近臣做《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

当时,众臣大多墨守成规,所对策略少有可取之处。只有比部郎中王朴神情俊逸,有智谋能决断,他提出的“先取南唐,再灭南汉、后蜀,次服契丹,后灭北汉”的规划建议符合柴荣心意,因此受到重用。

显德六年,柴荣想任命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魏仁浦少时亡父,家境清贫,从处理文书的小吏出身,而不是科举及第。众臣认为不从科第出身,不能为相。柴荣说:“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当天,柴荣就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

知人善任之外,柴荣也广为开拓选拔人才的渠道,采纳兵部尚书张昭的建议,开设制科,选拔三方面人才:“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幽深可为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关于报名制科的人员不设资格条件限制,“不限前资,见任官职,黄衣草泽,并许应诏”。

《宋史》赞曰:“五季至周之世宗,天下将之时也。范质、王溥、魏仁浦,世宗之时拔擢,而皆有宰相之器焉。”

不拘一格拔擢人才,并不意味着降低选拔人才的标准。显德二年,柴荣亲自阅览16位新科进士的诗赋、文论和策文,并下诏:“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结果,16人中仅有4人及第,其他学艺未精的12人被柴荣勾落,令下次再考。

显德五年,柴荣又令李昉对被贡举者进行复试。其后,对进士、举人复试成为定制。

为防止滥竽充数,官员进行举荐时虽不用避嫌,却有了一份连坐责任。“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官贪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状轻重,连坐举主。”因所举官员不当,太仆卿剧可久被停任,右补阙王德成左迁右赞善大夫。

严选官员的同时,对贪腐官员的惩戒力度也在加强。

柴荣曾命宦官孙延希监修永福殿。一天,柴荣看到负责修缮的役徒有人用木片削成的勺子,在瓦片中盛饭吃,勃然大怒,将孙延希在街市斩首。

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挟私断杀平人”的供奉官郝光庭,擅杀4名降卒的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都被“弃市”处决。

“五代乱世本无刑章。”在给自己定下“不因怒刑人,不因喜赏人”戒律的同时,柴荣还命侍御史张湜对旧朝律、令、格、敕等进行删节、注释,并命兵部尚书张昭等编成《大周刑统》,以使“民不陷刑,吏从所守”。《大周刑统》不仅在后周时期发挥作用,而且终宋代而不替。

有功者得厚赏,枉法者被严惩,使得当时后周“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敌。”

位于赵县赵州桥景区的柴王推车雕塑。 资料图片

3

减赋税 养民生

唐末以来,割据和战乱延续了一个世纪。中原地区田园荒芜,满目疮痍。农村赤地千里,民废耕织,城市庐舍焚荡,仅存残垣。“民之生于是时,不知如何措手足也。”

到后周郭威在位时,最大的县也不过三千户,而且人民“褓负流徙”,不事产业。

这些乱世危局下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民不聊生的抑郁苦闷,柴荣有真真切切的体会。

隆尧县李唐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印林说:“柴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唯一一个弃商从戎的皇帝。在追随郭威从军征战之前,柴荣有着丰富的民间生活经历。”

唐天祐十八年,即公元921年,柴荣生于龙岗(今邢台市隆尧县山口镇东山南村)。

“年未童冠”,柴荣便离家侍奉姑母,姑母柴氏即郭威的妻子,无子。柴荣“幼而谨愿”,郭威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赀用获济”。而据《五代史补》记载,柴荣“在民间,尝与邺中大商颉跌氏往江陵贩卖茶货”。

这段从戎前的从商经历,不仅让柴荣知晓民间疾苦,也让他熟谙经营之道,为他颁布多项行之有效的经济改革政策拓展了思维宽度。

针对当时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的状况,柴荣于显德二年颁布《请射承佃荒田法》:“应逃户农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在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

这项法令的颁行,既吸引了无地农民承佃土地,也吸引业主回归故里。农民有地种,土地有人耕,游民与土地的重新结合为后周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人口的增加,还有粮食产出,和国家的赋税收入。

五代时征收谷帛,常常“不俟收获、纺绩之毕”。柴荣于显德三年诏令三司:“自今夏税以六月,秋税以十月起征。”

与五代十国时代政局多变相应的,还有赋税的杂多繁重,一次次看似不重的赋税层叠让农民苦不堪言。

柴荣极为欣赏唐代同州刺史元稹的《均田表》,并于显德五年,写其辞以为图,称为《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作为均定赋税的依据。后又派行苗使,前往诸州,依据田亩确定税额。

在均定税赋时,取消了官僚地主免交赋税的特权,连历代受免除赋税优遇的曲阜孔氏也同样纳税。宋代王安石“方田均税法”与柴荣均定赋税的改革措施大体相同,可见其影响。

虽战乱频仍,但各区域间商贸往来却未完全中断。当时铜矿开采有限,官府久未铸钱,而由于佛教盛行,民间消融铜钱铸造佛像却十分风行。“当时人们多把铜钱铸成佛像,等重的佛像要比铜钱贵得多。”隆尧县作家协会主席黄俊里说。

“钱荒”成为各地发展经济面临的共同难题。

为拓展铜料的来源,柴荣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藏匿五斤以上的铜佛而不缴纳,则判死刑。

“钱荒”的解决,促进了后周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实力:“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万甲兵,农战交修,士卒乐用。”

柴荣死后,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葬于庆陵。庆陵位于河南新郑市,陵前御制祭文碑林立。在80多通历朝御制碑之外,新郑市纪委与宣传部合立的“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碑格外引人注目。时隔1000多年,柴荣执政期间的“为政清肃、吏民仰赖”依然没有被人遗忘。(王艺)

■相关

柴荣故里寻迹

隆尧县山口镇东山南村,距离县城6公里。在村中向北望,是尧山南北两峰,相传为帝尧始封之地,沿村路向南走,是泜河水道。

村口有一通石碑,正面写有“周世宗柴荣故里”七个大字,由南方柴荣后人、隆尧历史文化研究会及当地村委会在2006年合立。虽然关于柴荣的出生地,不同历史记载略有分歧,但经过分析研究,他们共同把这里确定为柴荣的故乡。

1000多年的时光消磨了柴荣在尧山脚下、泜河岸边成长的建筑遗存,而以柴荣为荣的隆尧人通过新立建筑雕像来宣示柴荣与隆尧的联系。从村口往里走,有一座柴荣公园,园内中央一座柴荣立像。隆尧县李唐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印林和隆尧县作家协会主席黄俊里为了给这尊立像物色好石材,特意前往山东花岗岩产地寻找到最佳品质的五莲红。

在隆尧县城,通达连接328、327省道的南北向街道被命名为柴荣大街,一座八九吨重的柴荣马上征战铜像高高矗立。而与柴荣大街平行的郭威路上,建有以柴荣年号命名的显德公园。

隆尧当地文化氛围浓厚,古体诗写作盛行。在新郑市柴荣埋葬地庆陵,有许多隆尧人前往拜祭,并写下怀念的诗作。李印林不仅写过不少相关题材的诗词,还以柴荣为主人公先后创作了两版电视剧脚本。

在民间纪念、研究之外,随着隆尧当地党委政府对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柴荣相关研究在2006年达到高潮。后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国内后周历史专家前来隆尧参与研讨,《周世宗柴荣评传》《周世宗柴荣暨后裔考》《后周历史》等相关书籍在之后陆续出版。

与文史研究者关注柴荣的改革举措、历史功绩不同,为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柴荣故事笼罩着更多的传奇色彩。

“赵州桥鲁班修,

玉石栏杆圣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中脍炙人口的一小段。柴王爷即是柴荣。在民间,柴荣因其早年成功的商人经历受到世人关注,后被作为财神供奉。现实中的赵州桥,其石材来自柴荣老家隆尧山口镇,而在民间传说故事中,具有神仙身份的柴荣又巧合地与赵州桥上的一道沟印产生了联系。

前往南方贩茶,与赵匡胤结义,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与官方正史、史家研究共同勾勒出一个血肉丰满的柴荣形象,也在多个层面彰显了柴荣经久而深刻的历史影响。(文/王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