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河冲(河冲对房子影响)

时间:2023-10-17 07:10:08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高要地名渊源,是高要的都看过来!

高要

不可忘却的家乡地名渊源

高要,古时为百越之地,建县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发展至今,很多地方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变迁。其实每个地方地名都有着悠久的渊源,很多人在这里长大,却不知道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小编这次就跟你说说高要的地名来历,看完这个,记得传承下去哦!

南岸街道办,(Nán’àn )

命名:因为在西江的南边的岸上,所以就简称南岸啦。

文明塔

清咸丰五年(1855)建圩镇,26年(1937)称南岸乡。1982年高要县水上公社与新桥公社的南岸大队合并建南岸镇。2004年南岸街道办事处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

上清湾教堂

巽峰塔

回龙镇(Huílóng Zhèn)

命名:传说古时在黎槎村附近有座朝龙庙,宋隆水在庙前流过,当地群众为了不让“龙”过去,在附近的通龙庙对面山岗上建社坛,叫金星社,象征把“龙”截回来。从此就有了回龙这一名字。清末称回龙堡,后形成回龙圩。

“八卦村”俯瞰图

1959年7月成立回龙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1月建镇。

村中心八卦阵

刘村(Liúcūn)因为昔日是刘氏民居 ,故名。

蚬岗镇(Xiǎn’gǎng Zhèn)

命名:这里原是一条江,先人称为“蚬江”。后来这个“蚬”越长越大,蚬身显露出水面,变成一个大岗,后人称为“蚬岗”。

李氏大宗祠

清初形成蚬江圩。建国后易名蚬岗圩。1958年成立蚬岗公社 ,1982年改区,1986年建镇。

龙山(Lóngshān)因为村在龙山这座山的位置上,故名,也有吉祥的意思。

南村(Náncūn)因在蚬岗的南边得名。

莲塘镇(Liántáng Zhèn)

命名:位于镇中心有一座神符山,状如猎猎幡旗,形似吕洞宾手中的三角“神符”,更似莲藕,神秘莫测,是当地人心中的砥柱。清朝初期,先人将这个地方命名为莲塘。

远观神符山

神符岩

1961年成立莲塘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 撤区建镇。

宝莲寺

伍村(Wǔcūn)元代建村,因村民姓伍,故名。

荔枝(Lìzhī)明代有几户梁姓村民由原住地迁居坳边,村民觉有分枝,是好兆头,故名荔枝村。

梁氏大夫祠

大湾镇(Dàwān Zhèn)

命名:这地清代称之为冠盖乡,分大湾、都幕、都系、山坳、马安五座都城。后来马安划给了新桥镇,冠盖乡就改名为大湾乡。 镇因乡名。

“圣旨”石碑

大湾红木

大湾深窟藕

窦头圩(Dòutóuxū)清初窦头圩处在大湾围主河冲的排水窦顶,故名。现已迁离窦顶西南100米处,仍称窦头圩 。

大田(Dàtián)相传因处大田朗土地,故名。

高第(Gāodì)相传因成风 ,村曾被称赌曳(“曳”意为“坏”)。村民后来戒赌勤耕,培养后人,出了举人、秀才,故改名高第。

蛟塘镇(Jiāotáng Zhèn)

命名:镇因蛟塘村得名。相传南宋时期,有一天有一个大官巡游来到这个地方,大为赞叹这个地方是一个“玉龙抱珠”的风水宝地。来了之后一点都不想走,然后就定居在这里了。更因为水塘环绕四周,有“藏蛟龙之地”的寓意,镇因此故名。

龙珠岛檀香苗木

1961年成立蛟塘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檀香木工艺品

沙坪圩(Shāpíngxū)在高要县城东南21公里。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圩。原为一块平坦沙质草坪,故名。

活道镇(Huódào Zhèn)

命名:那时此地处于高明与三埠的交通要道上,贸易上的货运主要是靠人力肩挑步行运送。不少人长途拨涉后,步行至此,因劳累致死,因此那时又名饿殍店。建国后改称活道圩。镇因圩名。

鳌头村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

1961年成立活道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农产品:活道大米

横石(Héngshí)村以地形特点命名。

白诸镇(Báizhū Zhèn)

命名:古时为白诸都城。时由白诸、靖安、杨梅合并为三堡乡。

明新书院

1949年设白诸乡,1958年成立白诸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南洋特色风格

布院(Bùyuàn)清代设置为布院都,村名沿袭旧命。

利贞堂,作者:出动

石霞(Shíxiá)因村后有嶙峋畸形石山,“石山”方言谐音“石霞”,故名。

湾头(Wāntóu)因处新兴江湾流岸边得名。

水南镇(Shuǐnán Zhèn)

命名:清同治年间(1862—1 874)原称河口圩,因此地位于大径河与一小支流汇合处,后来为了区分三水县河口镇,改名水南圩。取大径河自此向南流的意思。镇因圩名。

客家村—双波村

时称平南乡。1958年成立水南公社,1982年改区,1986年建镇。

飞天马瀑布

洲村(Zhōucūn)因村边原有不少鱼塘,聚落几乎被水包围,故名。

乐城镇(Lèchéng Zhèn)

命名:古时,这里曾经是乐城县治。清乾隆五十年(1785)形成乐城圩。镇因圩名。

龙公祖庙

1958年成立乐城公社,1982年改 区,1986年建镇。

金钟山景区

伍村(Wǔcūn)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建村。首先由陶、李、孔、林、苗5姓人家到此定居,故取名伍村。

河社(Héshè)因村前有一条小河 ,村西南角有社坛,故名。

银村(Yíncūn)初名艮村,取自“八卦”“艮”位,故名。后俗成银村,喻富庶之地。

金渡镇(Jīndù Zhèn)

命名:因该镇位于金利渡口附近。 故简称金渡。

望夫石

1958年从白土区分出金渡乡,1959年成立金渡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 。

砚雕工艺

水边(Shuǐbiān)因村中有宋隆河一支流通过,常受水浸,故名。

腰岗(Yāogǎng)为镇内最大自然村。因处两小山岗之间腰处,故名。

小湘镇(Xiǎoxiāng Zhèn)

命名:因有小湘坑得名。

国防训练教育基地

1957年上围、小湘等4乡合并称湘洞乡,1958年改称小湘乡,1959年成立小湘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

小湘文化广场

上围(Shàngwéi)建国前称矮洞,因地处低洼洞田得名。1957年修筑堤围,因其居西江南岸3个自然村的上游,故名。

稔田(Rěntián)因周围山稔树普遍而得名。

河台镇(Hétái Zhèn)

命名:

圩集原来的地址是位于现在的500米外的河平洞。后来因为山洪暴发,所有商店毁于一旦。商人就在现在的地址上建造商店形成集市,河台圩是将河水“抬”起来意思。镇因圩名。

罗建宋氏大宗祠

1959年成立河台公社,1982年改区,1986年建镇。

开耕节盛况

罗建(Luójiàn)聚落呈箩状, 故名。

罗闪(Luóshǎn) 明末清初,村民从新兴大瑞迁来,初称新围,又名新寨。后沿用此处古地名罗闪。

金利镇(Jīnlì Zhèn)

命名:金利在宋代是一座都城的名字。相传,最初定居此地有姓金和姓利两户人家,因为这样就命名为金利。明天启二年(1622)建金洲塔。后形成金利圩。镇因圩名。

金利茅岗水上建筑遗址

1958年成立金利公社,1982年改区,1987年建镇。

赛龙舟

白塔(Báitǎ)原村全为白姓,故名。后白氏他迁,后来者建村于白塔村毗邻,名雁塔。日久又改称古名白塔。

军屯(Jūntún)明代建村,因曾驻扎军队,故名。

茅岗(Máogǎng)因古时该村附近山岗上长满茅草而得名。

罗竹(Luózhú)在古越语中“罗”为山涌之意。“罗竹”即长满竹子的山涌。

白土镇(Báitǔ Zhèn)

命名:祖先原来的驻住地附近有高街、高市街。清初时,因战争圩迁现在的地址,又因为这里附近地下大部分是白色粘土,故改名为白土圩。

五云书院

1959年成立 白土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

宋隆小镇

冷水(Lěngshuǐ)因村前有大池塘,水特别清冷,故名。

沿塱(Yánlǎng)村前涌外自北而南有蛤咀塱、鬼磋塱和站马塱,聚落沿塱边分 布,故名。

思福(Sīfú)由思福圩、横江和长 坑组成。思福圩居其他两村之间,习惯统称思福。古越语中,思是村寨,思福即“幸福村寨 ”之意。

雅瑶(Yǎyáo)曾称双狮、双象。 后因每年夏季洪水高涨,大水环绕全村,形似瑶池,故改名雅瑶。

新桥镇(Xīnqiáo Zhèn)

命名:最初的集市是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那时称之为锦市。赶集人都要赤脚度过一条小溪才能到达集市。永乐八年,建新石板桥,此后人们渐渐向新桥附近摆卖圩集,因此改名为新桥圩。镇因圩名。

新桥骑楼老街

1958年设新桥乡,1959年成立新桥公社,1983年改区 ,1986年建镇。

新桥道悦梁氏大宗祠

广塘(Guǎngtáng)原村侧有鱼塘名鄱塘,后俗成广塘。

布塘(Bùtáng)村前有鱼塘得名 。

禄步镇(Lùbù Zhèn)

命名:明代,设置禄步巡司在禄步都城的禄步寨 。清初在该都的下村水口形成圩集,古越语“禄”、“六”同音,意为“山地”。又粤语俗称水津为水步,即渡口。禄步为背山靠水之地。即今禄步圩。镇因圩名。

农产品肉桂

1958年成立禄步公社 ,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北根(Bēigēn)因在禄步圩北, 平原与山地的交接处,故名。

平水(Píngshuǐ)因处大径河边,常被水浸,故名。

白土(Báitú)原名佰土,这是一个村的名字。时政府有笔救济款物拨到高要白土镇。因音近,错拨到禄步佰土,被村中乡绅冒领,恐日后查究,便把佰土改为白土,沿用至今。

《广东地名故事·肇庆篇》——高要

来源:腾讯视频

资料来源《地名志》,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星湖美美

星湖管理局官方微信

谢谢关注星湖美美

致力于肇庆人文、风景、餐饮、旅游攻略深度挖掘!为你推荐最in旅游美景、旅途新鲜事、实用百科!投稿可直接发图文给星湖美美。

中国古代是如何防洪的?在广州古城你能找到答案

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系统有:障水系统、排洪系统、调蓄系统和交通系统。“障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外部洪水侵入城内。它由城墙、护城的堤防、海塘、门闸等组成。排水系统的主要功用是把城内渍水排出城外。它由城壕,城内河渠、排水沟管涵洞等组成。调蓄系统的主要功用是调蓄城内洪水,以避免雨潦之灾。它由城市水系的河渠湖池组成。交通系统的主要功用是保证汛期交通顺,使防洪抢险、人和物迁移顺利进行。它由城内外桥、路组成”。广州古城的防洪体系也由以下组成:

广州古城水系的障水系统。

广州古城水系的障水系统的主要是利用城墙、护城的堤防、海塘等办法防御珠江洪水侵入城内,以保护城市民众和财物的安全。

1)因地制宜设计城墙以御洪水。根据《管子》的论述,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应因地制宜“因天材,就地利”,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广州古城的城面根据水系的分布和地势地貌将几个转角根据各种需求而设计成不同不拘于一格的形状。从白云山冲下来的水流湍急,因此城墙的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做成近似圆弧状,把河道曲率加大,让河水的流通顺畅,不致把城墙角或河岸冲塌。为了避免洪水从正面直击,则将广州古城墙的西南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状,让来水在城墙的弧形绕过转角,小部分经水门流入城内的河道,其它顺河流向东边。这样,西南墙角处水流顺畅,其根部不致受到洪水的强烈冲刷,也减轻了水门受到洪水的压力。而城墙东南角因在下流不受水流冲击,仍做成直角。广州古城的工程设计师深谙水流运动、水流的走向的规律及地形,才能作出这样高水平的设计。

2)城门设置避开洪水冲击强烈处。广州在南汉时期设置了城市水门,原为方便交通、贯通城内外。一般陆路设陆门,水路设水门,水门设闸,而陆门往往设置门也设置闸,一是为了军事防御,二是为了为防洪。城门(陆门和水门)如果设计建造得不好,或者维护不周,往往成为拦水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通常来说,在直接面对洪水冲击的地方,不适合设置城门。这种关闭堵塞易受水冲击而溃坏的城门的做法,乃是古城抗洪防淹的普遍经验。广州古城,原来沿江设九门,后来总结经验,堵塞了易被洪水冲坏的埠财门和鱼藻门。据记载:“嘉佑五年堤溃,水多冲鱼藻门入城,并塞埠财门。”因此“闭塞鱼藻门。”

3)城门外加筑瓮城。在宋代起,广州西门出现瓮城。瓮城既有利于军事防御,也有利于防洪,使一道抗洪防线成为二道抗洪防线。广州古城在西门增筑瓮城,以减少西濠对西门的破坏,加强城门的防洪能力。古代城市还经常加筑外城(即郭、郛、罗城),城外又加筑防洪堤或重垣。宋代时广州城加修了郭城,无论对防洪和军事防卫,都有重要作用。据史料记录:“宋治平初,因水患特筑外城,其宽阔皆倍旧制。筑罗城以防洪,周二十五里”。广州这种加筑外城,城外又筑堤防或重垣以抗洪护城的例子是很多的。

排涝系统

广州古城的排涝系统也是由环城濠池、城内河渠、明渠暗沟和排水管道所构成的排水管网。因为城墙虽然可以用来抵御洪水,保障城内民众的安全,使城内的人和财物免受洪水之侵害。但仅用城墙阻水一般是经不起洪水的长期泡浸。还要采用疏导的方法排泄洪水。天然水系和城市水系都用疏的方法治理,可以避免水溢之患,也可以减轻或防止城内雨潦之灾。《管子》就曾经说过,“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广州古城具体的办法是规划建设城市排水排洪系统,并加强管理,常加疏浚。广州古城的排涝体系还包括环城或城外的壕池,城内的河渠、排水沟管涵洞等组成的排水管网。排涝管网在两个方面同时起到作用:一是疏浚或开挖城外的壕池河渠,迅速引导洪水注入江海,从而降低城外水位,让城内免受城外高水位的威胁;二是建设维护城内的排涝系统,快速地把城内渍水排出城外,使城区免遭水灾。壕池从城外引水入池,使池水常存,不致干涸,又开挖有泄水的沟渠河道,使壕池中的水不致于过满而泛滥成灾。古城内常开挖有供水或航运的河道,这些河道往往又是城内排水排洪系统的干渠,城内积水经泄水沟管,均一一排进城区的河道中,然后由城墙的水关(水闸)、水门,泄入护城河,最后经护城河的排水河渠泄入城外的河、湖、江、海中。这样,广州古城水系成为天然水系的子水系。

1)环城壕池。广州排涝管网中不可缺少的骨干水道——环城壕池,即是护城河,其建造设计要点为:一是要有深度,通常挖到约三丈(合9.6米左右);二是要有宽度,约十丈(合32米左右);三是要相度地形地势,设计护城河的河床要有高度差,然后从高的地方引水入河,从低处排水出河,如此让水体流动,达到既卫生清洁,又可排泄水涝。在挖壕池时,往往就地取材,直接把出土挖起来夯实成墙,挖开的低洼地成护城河,省工省力,是古代筑城的普遍做法。护城河既是广州古城的重要军事防御障碍设施,又是古城商运系统和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屈大均于《广东新语》记录“广州濠水…南临濠水,朱楼画榭…鳞次而家…隔岸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贾聚焉”。今天,旧环城壕池已不能通舟楫,但仍是广州市内的主要排水渠道。

2)城内河渠。城内河渠的设计要点则是:一是要满足当地排水排洪的需要,二是适应当地水源情况,三是根据地形地势的高下来布局,使水体流通顺畅,能快速排泄积涝。紫禁城的内金水河的自然地形从西向东南地势下降约2m,适合于排水。成都古城的金水河的自然地形自西北往东南倾斜,平均坡降约0.2%,河水自城西流入,曲折蜿蜒,流向东南,经城东南角流出,其走向完全吻合地势。

广州自古来在山和水之间而诞生,其古城的排涝系统也依自然地形地势建造。广州的地形南低北高,白云山为壕渠水体的主要源头,水体从北往南流。据考证,五代时期(约907-960)已有城内排水河渠,是为六脉渠的前身。到宋代,广州进行了大规模城建运动,除了兴建了东西二城,还开挖了六条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大水渠,即“六脉渠”。六脉渠主要分布在越秀区内,这与古城的中心位置有关,也与文溪的位置流向有关,六脉渠的部分地段就是使用文溪的河床水道进行疏浚扩宽的。山水流进城内后,和城内积水一起通过六脉渠分流到东濠或西濠,再进入南濠(玉带濠),最后汇入珠江。

在1997年5月的考古发掘,于吉祥路东边大概30米左右的七块石巷,发掘出宋代六脉渠其一的“左一渠”的一部分,下宽3.6米,上宽4.03米,深5.14米,长9米,两壁用灰白砂岩和红砂岩石条筑砌,采用一层纵向,一层横向的方式砌垒,内壁坚固。这次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宋代广州六脉渠乃至整个广州水道的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证文物。

宋元时的六脉渠除了排水防洪,还兼有通航、防火等功能。《羊城古钞》云:“古渠有六,贯串内城,可通舟楫”。在北方水源不足的城市,自然不可能开挖建造纵横交错的水城网络,只是建造少数几条为排水供水之用的城内河渠,一般不为行舟使用。水乡地方的城河,水源充分,分布密集,则可不但满足排水排洪的各种要求,还可依照船舶交通的需要进行设计规划,让舟楫通达城市各个角落。六脉水网的位置和建筑特点,使得各式商船运输船可以方便地直接深入羊城,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对广州商业的兴旺发达功不可没,使其繁荣有如清明上河图。

3)明渠暗沟网。按照城市的布局和坡度地形以及排水量进行规划建设。排水暗沟网的布局通常是铺设排水干沟在街道两边,在与街道相接的巷道布置排水支沟。水从沟网汇排入明渠,从城墙下的水关(涵洞)流入城壕,再由城壕泻进天然水体。至今,中山四路下面还埋有宽二米,深二米的暗沟。

4)涵洞。涵洞即是古城在城墙根部建设的排水工程设施,是排水干渠或排洪河道泄水入城壕的通道。广州在宋代,建造涵洞的方法已十分的成熟,《营造法式》一书称其为“卷辇水窗”,对其营造方法作了详细规定。涵洞的建造须满足几点:泄水断面足够;有设置闸门供开合,闭闸可防洪水灌城,开闸则可泄水;在涵洞中还要装置铁棍栅网,以防敌人通过潜水钻涵洞进城;足够坚固和结构科学,可以承受来自厚重城墙的巨大压力;有良好的地基,基础不会沉陷。

调蓄系统

广州古城的调蓄系统包括古城附近的湖泊洼地以及城内的环城的壕池、河渠、湖池等等。环城的壕池、城内河渠既是排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备有相当的调蓄能力,可解决内涝水患和水资源短缺双重矛盾。一般而论,古城的濠池河渠水系,不但有导的作用,而且还有蓄的功能。在天旱缺水时,以蓄为主,而在久雨或暴雨时以导为主,只有不断导,才能不断蓄,其导和蓄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其过程是相互关联和连续的过程。

西汉南越广州的环城城濠排涝、滞洪、蓄洪的能力是最强的,能在降雨时发挥巨大的防洪排涝作用。每当雨季,当城内排水系统过载时,大量积水和泥沙便随雨水流进城濠。在平时,城濠也承担沟渠余水的排泄。而明清时广州的城濠的调蓄规模最小,城市规模却最大,城内城外都有密布的居住点。每当暴雨降临,大量雨水从城区排水沟渠汇集到城濠,超出城濠的承载容量。这样则会造成积水从城濠外溢,殃及城濠两岸和其它低洼地区的居民,同时各地流水也无法从沟渠往外排泄,同样造成积涝。

至于城内或城外附近的湖池,其形成往往由于如下原因:调蓄是城市防洪的方略之一。蓄,即使水归于壑,不致漫溢泛滥。古城内的湖池具有调蓄雨洪的功能,湖、池的面积越大、越深,其容水量也就越大,调蓄的作用就越显著。一般说来,广州古城内的湖池是排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靠近湖池的沟渠,可将积水就近排入湖池,水再沿胡池的出水渠道排至城壕,再排出城外。魏源对湖池在大河流域防洪中的重大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江之在上世也,有七泽以漾之,有南云北梦八百里以分潴之。夏秋潦盛,则游波宽衍,有所休息。自宋世为荆南留屯之计,陂堰成田,日就淤塞汪叶之知江陵,尚修三海八堰,以设险而蓄水,又有九穴十三口,以分泄江流,犹未尽夺水以地也。元、明以还,海堰尽占为田,止存其二,堤防夹南北岸数百里,而下游之湖,又多占为圩垸,容水之地,尽化为阻水之区。洲渚日增日阔,江面日狭日高,欲不轶溢为害,得乎”。

广州古城水系调蓄系统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城内的湖池可以蓄水,减少积涝之患。城外的湖池亦可以调蓄洪水,降低洪水水位,防止或减轻洪水侵城之灾。广州古城北边有多个湖池,均设闸以时启闭,并分出一部分水流入珠江,起了蓄洪、分洪的作用,对广州古城的防洪是极有利的。湖、池的调蓄作用,不仅利于城市防洪,对于大江、大河整个流域的防洪,均有重大的作用。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广州已注意到湖池洼地的调蓄江河洪水的作用,西汉贾让曾指出;“古者立国居民,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陂障卑下,以为汗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渡,宽缓而不迫。”

2)为习水军而挖成湖池。唐广州城西边兰湖,原来本是沼泽地,是因操练水军,从而凿池以习水军,周围八里。宋时,在广州古城的东南侧开挖的东湖,原来也是为了建立水师营地而方便操练水军。

3)秦汉时期海湾因泥沙沉淀成陆或因筑海塘而成内湖。广州城西边今荔湾湖的所在地,原来本为海边,直到唐时仍然是海湾,到唐以后,为防海而筑塘,城区便逐渐成陆,原海湾才变为内湖荔湾湖。

4)建堤储水而成的湖池。位于城西的菊湖,今湖区一带在秦汉时原本为草丛洼池,至东晋已成湖泊,但不是很稳定。到北宋因筑堤拦水便形成了西湖,湖面的面积约1平方公里。

广州古城水系的调蓄系统有以下作用:

1)减少城市潦捞之灾。调蓄系统对减少城市潦捞之灾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宋代在广州城西开凿了西湖和菊湖。古人对调蓄作用有深刻认识,指出:“天台为郡,负山带江,地形险峨,草木翳茎,人烟繁夥,万宝鳞比,随山高下,无平川大陆以达水怒。每阴雨霖霪,则水泉漾薄,涧输壑委,奔流疾走。自高而下,如建瓴于高屋之上。闾里之民,咸怀决溢之惧。厥初经营,智者相攸,凿湖于城东,当众山萦汇之要,以受百水,即城径庭为渎,以疏之。湖高而江低,并湖为斗门,泄水以注之江。旱则潴畜以待灌溉之需。民用奠居,无复水患。”由这段文字可知,古代凿湖可以调蓄洪水,设闸控制,则水多注于江,旱则用于灌溉,是一件兴水利、防山洪冲击城市的好事。

2)建立纳潮体系。广州是河口城市,如碰到海潮顶托,排水就受阻;临江的城市遇到洪水高涨,排水也就困难;水网地区碰到洪水犯城,也只得关门下闸,暂不排水。这时,往往也是雨季,城内雨水如无调蓄系统调蓄,就会成为地面渍水,城中就会出现潦涝之灾。广州菊湖原有水面约2km²,水深一般为l.5m,可容水约3万m³。宋朝时湖面比现在大得多,水还深些,调蓄能力当更大。除湖池外,城内河渠也具有相当的调蓄能力。以北宋广州古城西侧兰湖水向西注入珠江所经过的洗马涌为例,总长为4公里,河面总面积3000万m²,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容量。古城的调蓄系统乃是古城防洪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在通过河渠流往城外的排水不通畅的情况下,湖池濠渠的调蓄就更显得出其重要的作用。

防洪抢险交通系统

广州古城内外的防洪抢险救灾的交通系统在平时用的人不多,但是在珠江洪水来临的时候,这些道路却与防洪抢险以及确保居民、财物安全转移有密切关系。广州古城水系中防洪抢险交通系统主要包括:

1)沿城墙内侧的道路及上城的马道。清魏源在谈守城之法时,指出:“城以内侧城路宜备。”“凡城之内,多留磴道,相距半里,以备缓急。”他从军事防御出发考虑,从防洪上看也是如此。只有顺城街和城蹬道方便、畅道,才利于防洪抢险。

2)遍布广州古城内外的桥粱。这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设施,一旦被洪水冲击毁坏,交通就会中断,则会影响财物、居民的安全转移,也会影响到抢险防洪的顺利及时地进行。所以,桥梁的设计应为坚固能抵抗洪水冲击。广州西濠的达观桥,就是一种结构奇特拱状桥梁、不怕洪水冲击。其形象有如下五个突出的优点:无桥柱,故不易为洪水冲垮;跨度大,跨径近21m,水面净高4-5m。桥下净空能满足通航要求;结构稳定、坚固、安全;造型优美。达观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

广州古城水系的防洪措施

古代城市防洪往往针对古城本身所处的水系地理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所提出的整个防洪的系统和整体战略思想。吴庆洲总结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的八字方略:“防、导、蓄、高、坚、护、管、迁”,广州古城综合采用“高、蓄、导、护、管”的方法,形成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防洪措施。吴庆洲还研究了广州古城防洪的四项措施:“一是筑城墙设水关门闸,为抵御洪潮入侵城区,广州历代都加强古城墙和水关闸门的建设有抵御洪潮灌入城;二是建设完备的城市水系,包括六脉渠与城壕以及城内沟河冲组成排水排洪的系统;三是加强管理,西关成立清濠公所,筹集资金对西关涌作定期清理疏浚;四是防风暴,开辟兰湖、内濠为船舶提供避风场所”。我认为广州古城防洪的措施还有:其在选址阶段遵循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选址的一套防洪避险的机制,包括:

1)挑选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城市,减少洪水的干扰。考古挖掘发现的广州古城址,高出周围水面 3~5 米,可以避免洪水的袭击,城区地面高程一般在 4~5(黄海高程)之间,高于周边平原 4~5 米,而城区的历史最高洪水位是 4.5 米,所以罕有大的洪灾。

2)选择河槽稳定的临河处城址。广州古城的南部刚好位于珠江广州段“自然堤”上,河床比较稳定,河槽深切地下,深度达 5~6 米,只有特大洪水才可能对古城产生威胁。此外,珠江广州段含沙量很少,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长江的 1/4。因此,广州古城东山和西关一带即使受水淹,洪水退后沉积下来的泥沙少,容易清理,洪水退后,只要略加整理就可恢复正常。

3)选址在珠江弯曲处的凸岸建城,城址可少受洪水正面冲刷。若在珠江凹岸建城,比如三水、梧州最早的选址,易受到珠江洪水冲击而最终要迁城。而广州古城选址在珠江凸岸,可少受洪水正面冲击,即使如果广州地势稍微低下尽管仍不能免于珠江水患,但只是受淹而不受珠江洪水冲刷,损失要比在凹岸小很多。

4)以天然岩石作为城址的屏障。秦汉时期广州古城的选址,座落珠江北岸边。西南方向刚好有坡山高地伸出江中之处,坡山高地地址为天然岩石,好似丁坝,把汹涌的洪流逼向对岸,保护了广州古城。同时坡山高地形成了一个天然导流屏,起到把洪水主流引导向南岸的作用,减少了城址所承受的洪水的冲刷。广州古城城址之选择可谓匠心独具,令人叹服。

总结

城市的给水、排水、防洪系统是城市生存、运作和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古代远距离水供给能力相对低下的条件下,如何取得充沛和质优的水源是选择城址的重要条件。而排水系统和防洪系统的设计建造则需安照城市的排水量、防洪标准,依照自然地物、地貌、地形进行综合考虑。在古代,给水、排水、防洪这三个系统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结合,甚至往往是一体的。

在古代广州,同时起到排水和防洪作用的系统有:城濠、湖泊、六脉渠、干支两级排水沟、渗井、纳潮等系统。筑城墙不但是起到防御敌人的军事设施,也是防御洪水的堤坝,为了方便排泄积水积涝,城墙还要设水关门闸。

广州古城位于珠江三角洲水网之中,局部地势低洼,降雨集中,潮水顶托、洪涝是广州市的主要灾害之一。长期以来,广州古人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找出产生广州古城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及规律,建立起障水系统、排涝系统、调蓄系统和抢险交通系统组成的防洪体系。采用筑堤挡潮,挖湖蓄洪,疏浚管渠等各种措施进行防洪减灾,并通过水关水闸的设置,构筑纳潮水系,即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又解决内涝问题。广州城市防洪的成功经验确保广州长达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运城河津市政府领导最新分工

最新官宣,《晋团融媒》聚焦。

9月6日,运城市河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市长、副市长工作分工的通知》公开发布:因人事变动,经市政府党组会议研究,市长、副市长工作分工通知如下。综合官网,领导简介、分工速览。

王云——

1974年9月生,研究生学历,党员。

市长,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财政局、人社局、审计局。

闫新善——

1971年7月生,大学学历,党员。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协助市长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协助市长分管财政局、人社局、审计局;分管市政府办公室(外事办、台港澳办)、发改局(国动委、粮食局)、统计局、税务局、应急局(地方煤矿安监局)、能源局、退役军人事务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项目推进中心、防震减灾中心、消防救援大队、金融服务中心、铁路建设协调服务中心、物资总公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靳俊霞——

1980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党员。

市委常委、副市长,负责行政审批、政务信息公开、交通运输、民政、抽水蓄能等方面工作;分管审批局(政务信息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民政局,抽水蓄能服务中心、综检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数字政府服务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交投公司、治超中心。

王高红——

1972年8月生,大学学历,党员。

副市长,负责工业经济、自然资源、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分管河津经开区管委会、工信和科技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规划局),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招商投资促进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城联社、供销联社。

李回安——

1966年11月生,大学学历,党员。

副市长,负责公共安全、司法、信访、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工作,分管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交警大队。

薛将军——

1974年2月生,大学学历,党员。

副市长,负责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工作;分管住建局,运城市生态环境局河津分局,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城乡供水服务中心。  

房武斌——

1974年11月生,大学学历,党员。

副市长,负责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等方面工作;分管教育局、卫健体局、市场监管局、医保局、文旅局(文物局),残联、疾控中心、融媒体中心、体育发展中心、文物保护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旅投公司。

毋勇敢——

1972年6月生,大学学历,党员。

副市长,负责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林业、水利等方面工作;分管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水利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农村经济事务中心、畜牧兽医发展中心、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三农公司。

通知强调——

副市长须完成市长交办的其它工作和分管领域安全、信访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图片来自官网

主编:张伟

监审:郑贺秀

终审:关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