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1378年(1378年属什么)

时间:2023-10-03 19:40:02 作者:旧事重提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朱权:13岁封宁王,15岁镇塞外,朱元璋第17子,靠韬晦才活到71岁

明朝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兵少将寡,他对麾下的心腹将领们说:“昔日我到塞外巡视时,见宁王朱权麾下的骑兵十分彪悍,若能得到宁王的支持,用骑兵助阵,则大事可成!”

朱棣麾下的将领,如张玉、朱能等人都非常认可朱棣的想法,但是,朱棣若想得到宁王朱权的兵马,谈何容易!

最终,朱棣单骑入大宁,哄骗朱权上当,朱权麾下八万兵马皆归朱棣所有。从此,燕军如虎添翼,连挫李景隆,扭转了局面。

在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宁王的被迫“倒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历史上的宁王,却经历了极其复杂的一生。

本文,笔者将通过引用史料依据,来分析明朝第一代宁王朱权的人生。希望通过他的故事,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一、13岁封宁王,15岁镇塞外

根据《明史·列传第五·朱权传》记载: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他出生于洪武十年(1378年),生母是杨妃。根据《国朝献徵录·朱权传》记载:

生而神姿朗秀,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

意思是说,朱权生得郎秀倜傥,皮肤白皙,须髯俊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自称是大明朝的奇士。朱权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还精通道家学说,尤其喜欢研究历史。

朱权生活在洪武中后期,这一阶段,朱元璋对待子孙们已经没有那么严苛。但朱权从小聪明好学,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在世时,一共封了三次藩王。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各封了一次。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最后一次封藩王,这次共封了10个儿子。其中,年龄最大的是第16子朱栴和第17子朱权,他俩都是13岁,年龄最小的是第25子朱㰘,年仅3岁。

朱权在这次封藩中,被封为宁王,封地在塞外的大宁。

大宁地处喜逢口,是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北伐的重要通道,它东接辽东,西连宣府,乃燕幽巨镇。之所以把朱权封在这里,是有原因的。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北伐,在捕鱼儿海之战中重创北元王廷,俘掳八万余人,其中包括“朵颜三卫”。大批投降的牧民被安置在大宁都司,但因为这里地处塞外,很多人降而复叛,让明朝颇为苦恼。

为了震慑这些人,朱元璋在东北设置宁、辽、沈、韩四位藩王,以图加强对该区域的控制。

因宁王所辖之地广袤达千里,大宁又是军事要地,所以宁王府属于“高配”。他和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驻西安)、三子晋王朱棡(驻太原)是一个级别的。又因为朱权的辖地范围太大,地广人稀,管理起来不容易,所以朱元璋每年给朱权的俸禄比其他藩王都要多。《明史》说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意思是,朱权麾下有八万兵马,六千战车,所辖大小城池多达90座,可以说是塞外最强藩镇。

最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把投降明朝的“朵颜三卫”划到朱权的麾下,这让朱权拥有了其他藩王所没有的骁勇骑兵。

15岁那年,朱权第一次来到封地大宁,看到广袤的草原和剽悍的骑兵,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知道,他要像他的哥哥们一样,往后余生都要在藩地度过了。

朱权虽然年少出镇塞外,但他却早早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国朝献徵录》云:

王智略渊宏,被服儒雅,数会边镇诸王出师,捕虏肃清沙漠,威震北荒。

意思是,朱权善谋,穿着打扮都非常儒雅。洪武中后期,朱权常常配合其他藩王讨伐北元,他打败敌军,肃清草原,威震漠北。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朱权作为明朝初代宁王,他驻守大宁,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朱权本身也没有辜负乃父的期望,若无接下来的变故,他和他的子孙后代或许能在大宁扎根。

只可惜,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藩王的性质就变了。

二、朱棣起兵靖难,燕军偷袭大宁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了一句话:

初,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洪武间,燕王受命巡边,至大宁,与宁王相得甚欢。

意思是说,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燕王朱棣善战,而宁王朱权善谋。洪武年间,燕王朱棣奉命巡边的时候,路过大宁,和宁王朱权相谈甚欢。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朱棣于洪武十三年(20岁)就离开南京到北平就藩,而当时朱权才3岁。因此朱棣和朱权的良好关系应该是后期才建立的。这也为接下来“燕军偷袭大宁”埋下了伏笔。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到了八月,在朱元璋去世不到百日之际,建文帝朱允炆便听信齐泰、黄子澄之言,开始削藩。连续周、代、齐、岷、湘五王。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火自杀,其他四王或被囚禁,或被贬为庶人。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激化了朝廷和藩王之间的矛盾。远在北平的朱棣身为年龄最长、势力超强的皇叔,自然如坐针毡。在姚广孝等人的建议下,朱棣于次年(建文元年)六月起兵“清君侧”,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爆发之初,朱棣用计杀掉北平布政使张昺、指挥使谢贵,以迅雷之势控制了北平。然后燕军攻打蓟州、遵化、密云、怀来以及居庸关,扫清了北平周围。但是,为了防止宁王朱权从背后偷袭,朱棣不得不在松亭关布防。

可见,在靖难之初,朱棣和朱权是友是敌,可能只在一念之间。

朱棣和南军打的第一场大仗是在真定,南军老将耿炳文吃亏后死守真定。朱棣没有办法,因此感叹说:“如果有宁王的骑兵助阵,大事可成。”这便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朱棣的原话是:

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出自《明史·朱权传》)

接下来,天助朱棣。建文帝以“熟读兵书”的李景隆来替换耿炳文,朱棣和李景隆是发小,他认为李景隆没有真才实学,“易与也”。因此,朱棣留下长子朱高炽和少量兵马驻守北平老巢,他自己则带领全部精锐北上,奇袭大宁。

朱棣出松亭关,以迅雷之势突破大宁西门,杀掉都指挥使房宽,招降了大将陈亨。然后朱棣将大军驻扎在城外,他单骑入城。《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遂单骑入城,会宁王,执手大恸,言:“北平旦夕且破,非吾弟表奏,吾死矣!”宁王为草表谢,请赦。

即,朱棣见到宁王后,握着宁王的手就哭了起来,说:“老弟呀,都怪为兄一时糊涂,不该起兵靖难,如今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来攻北平,为兄马上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老弟你一定要帮我给京城的大侄子写封奏折求情啊!”

宁王朱权自己也挺尴尬。靖难之役爆发后,塞外的几个藩王遭遇各不相同。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从宣府直接吓跑,回了南京。建文帝怕宁王朱权和辽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支持朱棣,因此下旨召二人回京,结果朱植回京了,朱权却没回。

朱权不回京城,并不是因为他看好朱棣,而是因为他怕回京后再也回不来了,因此打算观望。如今,朱棣只身来到大宁,哭得稀里哗啦,还让自己帮忙向朱允炆求情,朱权觉得,这个忙他得帮。因为他如果能化解朱棣和建文帝之间的矛盾,必然是大功一件。那么,他抗旨不回京的事情,也就可以抵消了。

于是,宁王朱权大喜,答应一定帮朱棣写奏折求情。朱棣在大宁待了几天,每天都表现得“战战兢兢”,几天后,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出于礼节,到郊外送行。结果中了朱棣的埋伏,朱权被围,他身边的护卫拼死相护,最终也未能解救出朱权。

就这样,朱权被和朱棣裹挟了。随后,朱棣又设计骗出了朱权的老婆孩子,裹挟他们一同回北平。

朱棣为了让朱权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例如,《明史·朱权传》记载:

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朱棣对朱权说:老弟,待事成之后,咱兄弟二人平分天下!

朱权人在屋檐下,老婆孩子都在四哥手中,还能说什么?于是,宁王麾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都归燕军所有。

有了宁王麾下的兵马,燕军如虎添翼。接下来,朱棣飞速南下,先在郑村坝把李景隆一顿狂揍,又在白沟河彻底把李景隆带领的南军打残。至此,建文帝掏空国力凑出来的近80万兵力,几乎消失殆尽,南军短时间内再无力组织进攻,靖难之役的天平向燕军倾斜。

所以说,若无宁王朱权的八万兵马,靖难之役的结局尚未可知。

三、不敢分天下,自请入江南

当初,朱棣对朱权许诺,说“事成,当中分天下”,朱权要是相信这句话,他就不是朱权了。毕竟,朱权也算是“善谋”之人。他当时之所以着了朱棣的道,完全是因为心软。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坐在了宝座之上。朱权立即上奏表示,自己想把封地迁到南方。朱棣一听,非常高兴,因为朱棣知道,他这位十七弟其实只是龙游浅滩,若是放虎归山,将会是巨大的隐患。

于是,朱棣和朱权便有了接下来的对话。

朱棣说:“塞外的气候的确有点恶劣,你回江南也好,只是,江南这么多地方,你想去哪呢?”

朱权说:“苏州吧!”

朱棣:“苏州不行啊,大明朝的钱粮赋税都指望那呢!”

朱权:“那去杭州(钱塘)吧!”

朱棣:“杭州也不行,当年咱爹要把钱塘封给老五(朱橚),最后不也没封吗?”

朱权沉默,朱棣说:“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聊城)四个地方都很好,老弟你随便选一个,我都没话说。”

朱权再沉默,朱棣最后说:“要不去南昌?南昌也不错,赣江的水很肥,没事你还能去钓钓鱼?”朱权点点头。

朱棣又说:“既然决定去南昌了,也不急这一时半会,因为南昌王府还没建好,你在南京多住些日子吧!”

以上对话,是笔者按照《明史》的记载,略加修饰的,大体意思没变。

于是,永乐二年,待南昌的宁王府建好之后,朱权举家迁往南昌。朱棣亲自为朱权送行,还写了一首送别诗。兄弟二人仿佛生离死别,一个在装哭,另一个,也在装哭。

关于朱权去南昌,《国朝献徵录》就比《明史》说得直白,前者曰:

文皇帝践祚,不欲壮王在外,永乐元年二月改封王于南昌。王亦深自韬晦,所居宫庭无丹彩之饰……

意思是说,朱棣登基后,自然不能容忍力量强大的藩王在塞外,于是,建文二年,朱权被改封到南昌。朱权到南昌后,发现新的宁王府竟然是南昌布政司衙门改造的,根本不够高大。

但朱权深谙韬晦之道,他所居住的地方,从来不搞什么豪华的装饰,屋顶也不用绚丽的琉璃瓦,他只是建一间书斋,每天在里面读书弹琴,怡然自得。

到了南昌,朱权从一个领兵塞外的藩王,变成了一个“纨绔”。例如,朱权结交了第43代天师张宇初,每天跟着张天师学道炼丹,至于藩务,他才不管。

当时,有御史举报朱权整日学道,不理藩务,辜负“圣恩”。朱棣知道后,不但不怪罪朱权,还御赐一块“南极长生宫”的匾额给朱权,让朱权挂在他的庐舍上。

事实证明,在修道的道路上,朱权还是有天赋的,他写成了《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至今成为道家经典。

朱权不仅修道,还多才多艺,他总算把少年时“博览群书”的才学都用上了,什么茶学、星相学、医卜、戏曲等,他在南昌时都颇有研究。而且,在这些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例如,在戏曲方面,他创作了20多部剧作,现存的仍有《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两部。

在茶学方面,朱权写了一部《茶谱》,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另外,在琴曲、杂剧等方面,朱权也都有著作。

有时候,笔者不禁在想,若不是朱棣把朱权限制在南昌城内,或许大明朝也不会多了这么一位文学家、茶学家、戏剧学家、道学家……

而朱权这些成就的背后,实际上是多年的隐忍与韬晦。

四、藩王谙韬略,隐忍到古稀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朱权和明仁宗朱高炽同龄,这一年都是46岁,还是壮年。这个年龄,对朱高炽来说,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但对于曾经能带兵打仗的藩王来说,或许不是好事。根据《明史·朱权传》记载:

仁宗时,法禁稍解,乃上书言南昌非其封国。

朱权给明仁宗朱高炽上书说:南昌并不是我的封地,我当初要苏州和杭州,先帝没有给我。

言下之意,我想要个更富庶的地方。朱高炽自然不同意,朱高炽说:“叔啊,你在南昌都待了二十多年了,怎么能说南昌不是你的封地呢?别的地方,你就别想了!”

这段记载,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这正是朱权的“谋略”所在。他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胸无大志,贪恋钱财的富家翁,这样才能让朱高炽放心。毕竟,当年朱高炽可是见识过宁王朱权在塞外的风姿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更久远的历史人物——王翦。王翦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劳苦功高。可他在出征前,向嬴政要钱要地,显得格局很小,让嬴政十分放心。

意外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并没有真正做到“大展宏图”,他在位十个月猝然驾崩,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明史·朱权传》记载:

宣德三年请乞近郭灌城乡土田……帝怒,颇有所诘责。

意思是,宣德三年,朱权要求朱瞻基把靠近南昌城的灌城乡的土地赐给自己。

又是要钱要地?明宣宗很不高兴,觉得这位叔祖父好没品。堂堂大明藩王,竟整天要这些俗物!

韬略就是韬略,朱权这一次又得逞了。

朱权在明朝的诸位藩王中,算是比较长寿的。他一直活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在此之前,他几乎每年都会收到来自朝廷的赏赐,朱棣到朱祁镇,连续四代皇帝都为朱权赐过匾。正统十三年,朱权去世,享年71岁,善终,明英宗赐谥号“献”,因此后世多称朱权为“宁献王”。

其实,“献”这个谥号,也颇有深意……

在笔者看来,宁王朱权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当年中了朱棣的算计,如鸟入囚笼,称得上是悲剧。但当木已成舟时,他懂得用韬晦保护自己,最终给自己一个较好的结局,也称得上是幸运。

《道德经》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有些时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才是长久之道。

本文参考:《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朝献徵录》等。

历史上的今天——1378年8月16日,大胖子明仁宗朱高炽出生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仅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忽然看星象有变,忙召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他有感于皇位得之不易,又忧虑时日无多,身边几人边说边流泪,临终之前,朱高炽依旧耿耿于怀的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廷辱朕!”当天晚上就猝死于钦安殿,终年47岁。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虽然很短,但是由于他天性善良,为人宽厚,对于大臣们提出的意见也都可以改正采纳,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李时勉在朝堂之上公然直谏,气得朱高炽命金瓜武士当廷打断了李时勉的三根肋骨,在临死前还耿耿于怀李时勉的直谏。

李时勉是江西吉安人,为人耿直,性格刚硬,经常抨击时政,直言不逊。在永乐时期就曾因直言进谏被朱棣问罪,蹲了一年大狱后,得到内阁首辅大臣杨荣的保荐才官复原职。李时勉被明仁宗朱高炽当廷打断三根肋骨,然后贬到交趾,但李时勉反以挨打为荣,在交趾任御史期间,又屡次上书议论朝政,一点也不避讳皇帝的痛楚,还让朱高炽不要掩饰过错,终于被问罪蹲了锦衣卫大牢,不过李时勉运气是真好,被一位曾经有过恩惠的锦衣卫千户照顾,没有死在狱中。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李时勉官复原职,明英宗时期,又升任国子监祭酒,景泰元年,逝世于家中。李时勉数次入狱,但一生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六朝,官至国子监祭酒,被称作“打不死的李时勉”。

李时勉是怎么把这位好脾气的皇帝气成这样的,看他原话是怎么说的:“所谓节民力者此也;所谓谨嗜欲者此也;所谓勤政事者此也;所谓务正学者此也。” 所谓节民力者此也:朱高炽即位以后曾下令修整宫殿,不过并没有大修,被说成劳民伤财。所谓谨嗜欲者此也:朱高炽下令挑选侍女召入宫中侍候,被说成好色之徒,这一点可能是最让朱高炽愤怒的。所谓勤政事者此也:这一点可真是有点冤枉了,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自小体弱多病,小时候可能还得过小儿麻痹症,患有腿疾,走路都需要人扶着,因为身体不舒服有几天没有上朝,被说成好吃懒做,真有点过分了。所谓务正学者此也:总而言之,你朱高炽就是不务正业的好色之徒。

朱高炽做了二十年太子,监国里政期间汉王朱高煦屡次挑起争端,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但朱高炽天性善良,还多次帮汉王说话。即位以后,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没有功劳总还有苦劳吧,何况朱高炽后世评价还是很高的,被说成劳民伤财、好色之徒、好逸恶劳、不务正业,一下子被骂成跟隋炀帝、宋徽宗一个档次的昏君,任谁脾气再好,也得火冒三丈。

朱高炽在历史上算是一位勤于国政的明君,他在位时积极发展生产,同时重用文人,停止大规模用兵,使明朝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繁荣,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78年8月16日,朱高炽出生于燕京,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箭术,但总的说他很少表现出从武的资质。相反,使他的老师们十分欣喜的是,他更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事实上,这可能是使他体质单薄、健康不佳的主要原因。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朱棣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得以平稳过渡。

九月七日正式登基后,颁布了大赦令,释放了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同一天,他采纳夏原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河南一个122万人口大县:是孔子的祖籍地

孔子在中国可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其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代起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历史长达2000多年,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追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等。时至今日,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仍以“孔子”命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其出生于鲁国陬邑,即今山东省曲阜市。但是,孔子的祖籍却并非鲁国陬邑,而是宋国栗邑,即今河南省夏邑县。

夏邑县隶属于河南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县境北邻安徽省砀山县,东、南与本省永城市交界,西南与安徽省亳州市接壤,西临本省虞城县,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栗县

夏邑县境,上古时期属豫州地域,商朝时今县境称为栗。周朝建立后,将天下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国进行统治,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其后裔,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被封为公爵,于商朝故都商丘建立宋国,县境属宋国领地,为宋国栗邑。

微子启死后,他的弟弟微仲继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十四世祖,到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时,其被封于栗邑,成为了栗邑的贵族。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时,为了逃避宋国的战乱,叔梁纥举家逃离栗邑,迁到了鲁国陬邑定居。叔梁纥六十六岁时纳颜氏女为妾,后来颜氏女为叔梁纥生下了一个儿子,即为孔子。

战国后期,宋国亡国后,县境属楚国管辖。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于县境内设置栗县、祁乡县,栗县治所即今县城址,祁乡县治所位于今县境东北部。西汉初年,又于县境西南部置建平县;此时,今县境内栗县、祁乡县、建平县并存,西汉中期之后,三县陆续升为侯国。

下邑县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国,史称东汉,此后栗侯国、祁乡侯国被废除,建平侯国仍存,后降为建平县,至西晋时被废除。东晋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于今县境西南马头寺置马头郡,马头郡管辖蕲县、己吾县、下邑县三个县,下邑县治所位于今安徽省砀山县城东。

北魏统治时期,公元526年下邑县移治栗城即今县城址,县境始名下邑,北齐时马头郡被废除,县境仍为下邑县,隋、唐、五代、北宋延续不变。

夏邑县

北宋灭亡后,下邑县改属金朝统治,金章宗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下邑县改名为夏邑县,取华夏之意。元朝初年,夏邑县曾短暂并入睢阳县,但持续时间不长,六年后即恢复夏邑县建置,隶属于归德府,明、清时延续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夏邑县先后隶属于河南省商丘专区、开封专区、商丘专区、商丘地区,1997年改属地级商丘市管辖至今。夏邑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下辖24个乡镇,全县常住人口86.51万人、户籍人口122.48万人。

纵观夏邑县的历史,其古称栗邑,为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地,秦朝统一后设立栗县,为夏邑县境内建县之始,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栗县在西汉时升为栗侯国,但东汉建国后不久即被废除,前后存在200多年,此后县境分属周边各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下邑县移治今县城址,成为今夏邑县的前身。“下邑”之名自北魏使用至金朝,前后沿用长达600多年,至公元1191年更名为夏邑县,“夏邑”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也已有800多年历史。

夏邑县的历史名人,除孔子父子外,比较出名还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梅殷。公元1378年,朱元璋将嫡长女宁国公主下嫁梅殷,此后二十年间极为信任梅殷,多次公开称赞他,并委以重任。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继位,同样信用梅殷,靖难之役中,梅殷拒绝投靠朱棣,坚持防守驻地。朱棣继位后,梅殷对他十分不满,后来梅殷上朝时,被人挤落掉入水中溺亡。

1388年,朱元璋下令抄了陈德的家,没想到,朱元璋...

1388年,朱元璋下令抄了陈德的家,没想到,朱元璋却被陈德8岁的孙子质问:“我爷爷为你挡了9箭,我父亲也为大明死在了战场!可你为何还要抄我们家呢?”

元朝末年,官员的贪污与一场水患将元朝推上了绝路,为了治理黄河,元庭命各地官员征二十万劳力,两万士兵,军民共修黄河,这么一项大工程是要花钱的,而皇帝、宰相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修河的钱他们早就拨了下去。

不知道是统治者高座庙堂太久不了解基层官员,还是基层官员腐化的太快,来不及让统治者了解,总之,朝廷拨下去的钱全被贪了,朝廷拿出去的是米,到了劳力手中就只剩麸糠,官员们吃得肚子流油,劳力们不仅饿的营养不良,还要给他们干活,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元廷官员毫无底线的贪污招来了民工的反抗,此时,救世主朱元璋还在庙里当和尚,小小年纪就历经磨难的朱元璋思考:自己应该出去跟着他们一块儿起义呢?还是安安分分的当和尚?两种选择都有可能死亡,不过一种是主动,一种是被动而已,两相权衡下,朱元璋决定起义。

朱元璋起先投靠了郭子兴,在他的麾下干得不错,不仅当上了军官,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

凤阳人陈德听说自己的老乡干得不错,于是赶来投奔他,陈德从军中小卒干起,屡立战功,他从万户变成了前锋,又从前锋变成了元帅,在朱元璋的有意相助下,陈德升迁之路格外顺利。

陈德投靠朱元璋的第十年,他迎来了人生最危险也是最高光的一次战役:鄱阳湖水战。

当时陈友谅、朱元璋二人在鄱阳湖对抗,陈友谅用的都是先进的武器、战船,而朱元璋不仅人数比不过陈友谅,连装备都比不过他。

为了鼓舞士气,朱元璋想出了他们的优势与陈友谅的劣势,陈友谅的战船虽大但行动不便,自己的战船虽小,可好在行动灵活,能进行巧功,虽然朱元璋找出自己一方的优点,但这场仗怎么打,他还是没有头绪。

朱元璋找来常遇春、徐达等将领共同商讨出兵方略,商议后,决定由徐达做先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陈友谅没有料到朱元璋处于劣势居然敢主动进攻,一时慌了神,被徐达抢了先机,可陈友谅毕竟不是一般人,他反应过来后马上,借着优势制住了徐达,双方暂时停战。

第二天,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自作主张带着船就冲了出去,别说了朱元璋了,就连陈友谅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位好兄弟要干嘛,直到张定边的队伍快冲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才反应过来,这是冲自己来的,原来张定边想要于万军中取主帅首级。

朱元璋转舵就要跑,可惜上天给朱元璋开了个玩笑,船居然搁浅了,没办法,只能开战,箭矢像雨点一样冲着朱元璋就来了,朱元璋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过了一会儿,朱元璋连招架之力都没了,此时陈德出现了。

陈德像个盾牌一样挡在朱元璋前面,拼命护卫着主帅,哪怕已经身中九箭,陈德依然坚持战斗,直至常遇春射伤了张定边。

经过军医的连夜救治,才保住了陈德的命,朱元璋对陈德的舍命相救十分感激,他对病榻上的陈德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陈德的恩情。

明朝建立后,陈德又开始南征北战,念着陈德的功绩与恩情,朱元璋将其封为临江侯。

公元1378年,洪武十一年,征战了一辈子陈德撒手人寰,陈德死后,他儿子陈镛承袭爵位,继续南征北战,洪武二十年,陈镛战死在了征讨元太尉的战场上。

三年后,朱元璋查到陈镛和胡惟庸曾经有过来往,他以此为由,削去了陈家的爵位,抄了他们的家。

陈家天真的小孙子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在胡惟庸案过去的十年后抄了自己的家,不理解为什么朱元璋会忘记爷爷的恩情,忘记父亲的付出。

朱元璋在查抄陈家时,马皇后、朱标等人相继离世,他之前因胡惟庸案诛杀三万人给朱标铺路,没想到儿子却没了。

儿子离世,朱元璋只好又为孙子铺路,之前胡惟庸案没牵扯到陈家是因为朱标能压得住他们,现在朱标没了,朱允炆不一定能压制军功贵族,朱元璋只好将他们一网打尽。

可怜的陈德不知道朱元璋居然会以抄家的方式来回报自己的恩情,如果早就清楚后人的结局,不知道陈德还会不会拼死保护朱元璋。

其实相比其他被诛九族的军功贵族而言,陈家的结局还算好,起码还活着,朱元璋没诛杀陈家,只是削爵,估计心中还是念着陈德的一份恩情。

意大利,欧洲近代史开端的地方:它在世界文明史中扮演着什么地位

意大利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它统一较晚,从未跻身欧洲一流强国之列。但是,它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却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古典时代,这里兴起了恢弘的罗马帝国;在中世纪,这里是天主教教皇所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中,意大利成为了先驱。要了解世界近代史,必就要先了解欧洲,了解欧洲近代史,就要先了解意大利。

一,近代政治制度起源地之一

意大利在中世纪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非国家概念。在中世纪,意大利成为了德意志、法兰西、阿拉伯争夺的战场,这里四分五裂,政治混乱。从9世纪开始,意大利北部的城邦国家开始兴起,以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等为代表。它们因为商业而繁荣起来,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意大利北部城邦的政体并非是君主制,而是共和制,是对古希腊政体的一种继承。在威尼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大议会”,具有立法、监督、选举等权力,由480人组成的“大议会”掌握,他们基本都是商人贵族阶层。“大议会”选出“小议会”(元老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在14世纪,威尼斯又组建了“十人委员会”,负责国家行政。佛罗伦萨的最高权力机构为“长老议会”,主要由商人、金融家、工场主掌握,他们被称为“肥人”。小商人在议会中有两名议员。

威尼斯

当然,意大利城邦的制度并非是普遍政治,大多数的平民并没有选举权。但意大利的制度的确对欧洲的议会制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雅典的继承者,也是欧洲代议制的源头之一。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意大利的工商业繁荣才能得到保障,文化才能够迅速繁荣起来。

到了14世纪,意大利民族形成,他们反对过去的局面,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题之一就是统一,反对教皇和割据,其中彼特拉克、布鲁尼主张共和制度,但丁主张君主制度。马基雅维利则认为最好的制度是共和制,但必须先要经历“开明专制”的阶段。他的学说奠定了欧洲近代政治学的基础,对启蒙运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但丁的《论世界帝国》中,已经有了近代国际法思想的萌芽。

马基雅维利:欧洲近代政治学之父

虽然意大利的思想家早就主张统一,但是意大利的统一却迟迟未能实现。直到1871年,意大利才统一,成为了欧洲强国之一。

二,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地方

在中世纪,意大利成为了地中海最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但是希腊半岛的港口因为水土流失而淤泥严重,辉煌不再,唯一能够和意大利竞争的就是拜占庭了。但是东征摧毁了拜占庭,使得其商业垄断被打破,繁荣不再。

在第四次东征时,威尼斯人唆使进攻拜占庭,导致其衰落。威尼斯则乘机取代拜占庭的商贸地位。1378年,威尼斯击败了热那亚,成为了垄断了地中海的贸易霸权。威尼斯拥有3000多艘商船,海员4万人,是欧洲最大的船队。威尼斯发行的金币“杜卡特”成为了国际通用货币。1171年,世界最早的银行——威尼斯银行成立。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主要发展纺织业和金融业。在14世纪,佛罗伦萨拥有200多家纺织工厂,织工2万多人,年产呢绒10万匹。这些手工工厂许多属于“家内制”的资本主义运行模式,说明欧洲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佛罗伦萨出现。1378年,佛罗伦萨爆发了“梳毛工起义”,这是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佛罗伦萨的金融业十分发达,在14世纪就有100多家银行,他们的分支机构遍布了欧洲各地。

马可波罗的路线

工商业、金融业的繁荣为意大利走向近代文明提供物质基础。这些意大利的城邦就如同古希腊的城邦一样,政治化,思想自由化。同时,意大利各城市和东方的接触增加了,更多先进的技术发明,文化知识被传入了意大利。13世纪,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游历了东方,将东方的繁荣景象介绍给了欧洲人,引发了“东方寻金热”,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不过让人惋惜的是,意大利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当西葡忙于海上发展的时候,意大利正沉醉在传统商业路线最后的辉煌中。当西葡的新航路路线开辟成功后,大西洋沿岸迅速成为了世界的贸易中心,地中海似乎成为了死水一潭,意大利的商业至此衰落了下去。这也是意大利近代落后于他国的重要因素。

三,近代文化的发源地

一般说来,中世纪是文化的荒漠,欧洲的教育和文化基本被教会垄断。但是教皇脚下的意大利人却最早打破教会的文化垄断。城市的繁荣导致市民阶层的崛起,市民阶层更加注重现实利益,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佛罗伦萨、威尼斯都效仿古典城市的生活方式,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奖励文化,推动了古典文化的复兴。

1088年,世界的最早的大学——波隆纳大学建立起来,该大学主要是研究罗马的民法,是欧洲的法律研究中心。之后,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建立了,它最初是一所医学专门学校,以编译古希腊罗马及阿拉伯的医学著作著称,是11世纪欧洲的医学研究中心。这两所大学成为了欧洲的母大学。这些大学的形成是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的,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开创了一种规范化、世俗化、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对欧洲的文化复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大学分布

东征后,大量的阿拉伯、拜占庭文献流入了意大利,开阔了眼界。意大利人翻阅古典档案,游览罗马的古迹,由此产生了古典主义情怀。在这样的情况下,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出现了“文学三杰”、“美术三杰”等。他们宣扬人的价值,对抗教会,成为欧洲近代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不仅出现于文艺领域,在历史学、政治学、科学、哲学领域都有重大的突破,如文献校勘、考古学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出现的。

但丁

不过,随着工商业的衰落,意大利的思想开始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了。文艺复兴传入整个欧洲后,欧洲又出现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而意大利却鲜有成就。后来意大利的启蒙思想还是由拿破仑从法国带来。曾经欧洲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也被巴黎取代了。

结语

意大利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这里是近代代议制的源头之一,产生了最早的资本主义,最早的银行,最早的大学,文艺复兴等。但是意大利却在大航海时代落伍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从领先欧洲到落后于世界潮流。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意大利只是多享受了一会旧商路的夕阳,结果却被大西洋的新路线给甩开了。可见,居安思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