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孽是什么意思(孽障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1 09:13:32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薛’字到底造了什么孽,为什么‘孽’字要这样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汉字。汉字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载体,也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汉字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深厚的民族情节。汉字本身也非常有特点,很多汉字一看结构就大致知道意思,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这个‘造孽’的孽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构呢?

汉朝大儒贾谊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这句话就说孽的意思是不孝。那这个‘薛’和‘子’到底造了什么孽,凭什么它们两个组合在一起就不孝了?《说文》一书中是这么解释的:薛字原本指一种蒿类植物,下面加一个木字成蘖字,指植物的分枝,把木字改成子字或女字,便成了孽字,用来指代非正妻所生的孩子,即妾室生的孩子,称为孽子。由于这种人相对正出的地位低,为谋求利益经常争斗,而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于是孽字渐渐成了不孝顺,罪恶的代名词。

不过也有一种解释认为和地名有关。在周代薛是一个小诸侯国的国名,在诸侯混战中被齐国灭掉,齐王便把薛地赐封给在齐国为相的田婴。田婴有个小妾生的儿子叫田文,田婴并不喜欢这个孩子,后来田文长大后广结宾客,吸收幕僚。田文的名气越来越大,因此被立为太子,继承了薛地。田文也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的食客幕僚来路非常广,在朝的在野的武士方士甚至逃犯都有。他受邀到秦国后却被软禁,便请求秦昭王的宠姬解救他,那个宠姬以一件孟尝君已经送给昭王的白色狐皮裘为条件。刚好他有个食客披着狗皮偷东西的本领一流,便把这件衣服偷出来送给了宠姬,而这个宠姬也向秦昭王求情希望放了孟尝君,于是秦昭王便释放了他。孟尝君跑到函谷关时秦昭王后悔了,派人追他。秦法关卡要清晨鸡叫的时候才开门,紧急之时又是一个食客居然会学鸡叫的本领,他一叫附近的鸡都跟着叫,孟尝君也逃出了秦国。成语‘鸡鸣狗盗’典出便是这个。

孟尝君回齐后担任宰相,后回到薛地养老,他竟然向秦国进言攻打齐国,齐王得知后想杀了他,他便逃到魏国,到了魏国他联合秦赵重创齐国,他死后,齐魏联合灭掉了薛地,孟尝君因此绝嗣无后。这些是史记中对孟尝君的记载。司马迁评价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太史公实地考察,薛地不同于邹地和鲁地,那里民风暴桀,始作俑者便是孟尝君。那时仅犯法犯罪的人就有六万多家!从孟尝君的经历来看,他对父亲意见重重,对薛地乃至于齐国的感情更是淡之又淡,他招犯罪的人们入薛地无异饮鸩止渴,他帮助秦魏攻打齐国,最后落了个绝嗣无后的下场。

《论语》中写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说的是一个懂得孝养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同时又喜欢犯上,这种情况太罕见了,而一个不犯上的人却去谋反叛乱这种情况则未有之。孟尝君在这里无疑堪称经典的反面案例,他建议秦国攻齐是为犯上,他联合秦赵助燕攻齐是为作乱,而他的犯上作乱也许正出自”孽敖”之故吧。因此就有说法认为“孽”字的由来正在于孟尝君的叛齐和薛地多犯乱背亲者的缘故。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一起留言讨论。

觉得小编写得不错的请帮忙点赞转发~,

感谢您的观看与支持。

三不知、窦里、错牙齿……湖北话常用词汇,您会写吗(第七批)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本回讲的几个湖北话常用词汇,溯源也是来自古汉语。

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为何有“偶尔”之义?

里边,说为“窦(豆)里”,是承袭了窦的古义。

错牙齿,即磨牙。错,最初含义为“磨”。

▲三不知

在湖北话中,“三不知”这个词,有“偶尔、一时时、时不时”之义。

“他三不知来看下我们。”

“我三不知能碰到他。”

从明清小说看,这个方言用法在古代就有。

1.三不知原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有“三不知”这个词,释义:

原指对事情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一无所知,后泛指什么都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

事事不知,这是三不知的本义,最初的含义。这个词的典故,来自《左传·哀公》“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翻译:文子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自己为什么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对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不也很难吗?”

“三”,指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三个阶段。

2.明代就有众多引申义。

从古典名著看,最迟到明代,“三不知”在日常口语中,引申出了“突然、意料不到”之义。《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这个引申之义。

明代《金瓶梅》第十三回:写西门庆去见花子虚,进门时没看到花子虚老婆李瓶儿站门槛内,不小心与李瓶儿撞在了一起。

“那西门庆三不知走进门,两下撞了个满怀。”文中“三不知”,即“突然、意料不到”之义。

清代小说《定情人》第五回中有“我刚与若霞说得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那里去了这半晌?”

文中“三不知”,即“突然”“一下子”。——怎么突然没看到你,你刚才去哪了?

三不知,还有“时不时”之义。

明代《醒世恒言》第十七卷“张孝基陈留认舅”中写有:

“过迁在家无聊,三不知闪出去,寻着旧日这班子弟,到各处顽耍。”(过迁,人名。)

《金瓶梅》第三十五回:“且说平安儿专一打听这件事,三不知走去报与金莲”。

意为:平安儿按嘱咐,专门打听这件事,时不时地跑去向金莲报告。

三不知,还有“偷偷地、暗暗地”之义。

《红楼梦》第八十回中,薛母骂薛蟠:“不争气的孽障!骚狗也比你体面些!谁知你三不知的把陪房丫头也摸索上了,叫老婆说嘴霸占了丫头,什么脸出去见人!……”

此处三不知:不让大家知道,不让人察觉,偷偷地,暗暗地,悄悄地。

3.多地有“三不知”这个方言

三不知这个词,从“事事不知”“不知道”之义,引申为“突然”之义,也是合乎情理,因为不知道,所以感到“突然”,所以“意料不到”。又进一步引申出“偶尔,时不时”之义,这也在情理之中。没有规律性,事先不知道,很突然,所以是偶然性行为——“偶尔,时不时”。

“他三不知来看下我们。”

“我三不知能碰到他。”

三不知这个方言,湖北多地使用,全国多省也有。

三不知,也说为“三不知儿”。

三不知,不宜写为“三不之”“三不真”“三莫之”。

▲ 三不时

方言中,也有“三不时”词汇表达,偏重表达“经常”之义。但湖北有的地方方言“三不时”也有“偶尔”之义,如同“三不知”。

清代江浙吴方言小说《何典》,有“三不时”这个词。《何典》第五回:“三不时在娘面前添枝加叶装点他短处。”

文中三不时,为“经常”之义。

“三不时”应该来源于“不时”这个古汉语词汇。

“不时”,主要含义:时时,隔不多久;经常不断地;随时(发生)。

三不时,《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经常”。

▲▲窦里

窦,音dòu豆。窦里,听起来很土,其实这个方言词很好地承袭了古音古义。

窦,空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窦,本义孔穴,洞穴。方言把里边(里面)说为“窦里”,来自其本义。

塘窦里。水窦里。湾子窦里。在车子窦里。

湖北有歇后语:火烧乌龟——窦里疼。比喻人内心痛苦。乌龟被火烧着时,外面硬壳没事,但里面内脏疼啊。

窦里,不能写为斗里、豆里、肚里。

窦这个字词,为现代医学常用,指人体或某些器官或组织的内部凹入部分,如:鼻窦;胃窦;额窦

窦字组成的词还有——

窦窖:藏谷物的地窖。

窦道:指在地下或山洞里修筑的道路。

窦里,与湖广渔夫前文讲过的“㞘下”字有相似,都是指方位。

㞘下,音“督哈”。方言,“下”,读“哈”,是承袭古音。

㞘,本义为屁股,及蜂蝎尾部,引申为器物的底部。方言进一步引申为方位词——“下面”“底下”。

在桌子㞘下。在床㞘下。

▲▲▲错牙齿

错牙齿,磨牙。“牙齿错得直响。”

小孩夜间磨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磨牙方言为何说“错牙”?

其实,“错”这个字,最初的字义,就是“打磨”“涂饰”。“错牙”是承袭古义。

图片来自网络

错,是个形声字。从金,从措省。“措”意为“用手复原”。“金”指“金属器皿”。“金”与“措”省联合起来,表示“动手(磨擦、涂饰等)使金属器皿恢复本色”。如何恢复?打磨、涂饰。

但恢复,不可能真正复原,加上工匠技术有别,所以在恢复中会出现偏离、不正确。错,引申出“差错”“不正确”之义。

古代词典《广雅》:错,磨也。

错,在古代还指磨石。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诗·小雅·鹤鸣》

翻译:别的山上有好石头,可以做为砺石,用来磨玉器。

最后,湖广渔夫简要复述一下近期前文中的字词。

83.相因

相因,意思为“价钱便宜”“占到便宜”“实惠”,及不当得利。

在武汉方言中, 还有“充相因”“占相因”“看相因”的说法。

不宜写为:香因、香赢、相赢、相宜、相应、相殷、香荫、相引、乡音。

84.赖怠 lāi dāi

脏,不讲卫生。可能源于“褦襶”(音耐戴)一词。赖,有拖拉、不好之义;怠,有懒散之义。

不宜写为:赖呆、赖得、赖歹、癞呆、赖怠、赖戴。

85.鏖糟 āo zao

也说为鏖里巴糟。方言指不清洁、肮脏、污垢。鏖糟之“鏖”,方言多读为一声凹。

86.垃坬 lā guà

武汉等地方言。垃坬,与赖怠、鏖糟词义相近,脏,不整洁。坬guà,音挂,指土堆。

不能写作拉呱、拉寡、拉挂。拉呱,是聊天的意思。

87.难为

表面语意是“让你为难了”,实际意思“谢谢你”“多谢了”。

但各地方言发音不同,存在音变。多数地方说为“劳为”音。

还有劳慰、郎卫、劳未、劳问、劳威、拿文、劳引、囔握、难魅等多种表达。

88.特为

特为即“故意”,但方言存在音变,湖北话除发音“铁护”外,还有“跌务”“得为”“迪为”“跳乎”等多种发音。

有一些地方方言,直接用“专门”,或“特意”,来表达“故意”之义。

89.铰蛙

铰蛙,方言读“告蛙”。

武汉等地把河蚌(蚌壳)称为“铰蛙”,把装在壳里的“蛤蜊油”称为“铰蛙油”。

“铰”字,湖北方言承袭古音,读“告”。正如跤字,也读“告”。摔跤,方言称为“摔了一告(跤)”,或“跶了一告(跤)”。

一些字,北方话读声母“j”,南方仍读声母“g”。叫化子(指乞丐)之“叫jiào”,湖北方言读“告”(声母为g),“告化子”。搅,方言读“搞”。

铰的含义,是铰链。铰链又称合页,是用来连接门与门框,并且可以相对转动、开合的装置。河蚌的这一铰合运动结构,与门窗安装必备的金属配件“铰链”相同。所以,湖北人把河蚌形象地称为“铰蛙”。

湖北木匠,安装、插合门窗,习惯说“告上去”。告,实为“铰”。

(本文配图来自图络)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是什么意思?

郭德纲老师经常在相声演出中说出这句话,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微笑]

第一句话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但是第二句话是有出处的。

不使人间造孽钱 其实是出自唐伯虎:

唐伯虎--言志

影视作品都在写晚年的唐伯虎,不羡仙佛、不经商、不种地,而是靠卖画换钱生活。看上去逍遥快活,无拘无束。不过现实中的唐伯虎,据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生活。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也不使用那些肮脏的钱。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后来郭老师自己仿了一首诗:

没来由此去经年,总把新人换旧颜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联想起郭老师经历的一切,其实也是表明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讽刺。哪怕处于当下如此环境之中,哪怕遭受相声同行的打压,我也不懈和他们同流合污。只要广大父老乡亲能容得下我,我是不屑于走那条所谓的主流之路。

据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出自他

  商太宗太甲,生卒年记载不详,姓名为子至。他是商汤的嫡长孙,太丁的儿子,外丙和仲壬的侄子,商朝的第四位君主。

  太甲继承君位后,四朝元老伊尹帮他治理朝政。伊尹接连写了《肆命》、《祖后》等好几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肆命》讲的是如何分辨是非的。《徂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

太甲执政初期,由于有伊尹的督促,他还是能很好地治理朝政,但是没过几年他就逐渐肆意妄为,荒芜朝政,又破坏汤了制定的法规。伊尹极力规劝,他都置之不理,伊尹只好将他遣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居住,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

在桐宫三年,太甲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决心悔改,伊尹见他悔过自新便将他迎回亳都(今商丘谷熟镇),将交给他。再次执政的太甲鉴于自己以前的过失,勤政爱民,广纳箴言,使得天下日渐繁荣,百姓安宁。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成为贤君,十分高兴,为了称赞他的悔过自新写下了《太甲训》,称他为太宗。  太甲在位23年后病死,安葬在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

伊尹的《太甲训》已经失传了,据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就出自于《太甲训》。“活”在《礼记》中也作“逭”,是逃避的意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