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祥举
(一组《陈情令》图片)
根据墨香铜臭小说《魔道祖师》改编,由郑伟文、陈家霖联合执导,国内一线流量小生肖战、王一博等联袂主演的网剧《陈情令》引发收视狂潮,网络上“蓝氏禁言”这个梗一度火起来。
这部古风、仙侠剧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以及其背后是体现怎样的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各位朋友,咱们一块探讨一下。
(一)《陈情令》的故事背景网剧《陈情令》开头是便是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讲述故事:十六年后的一天,在一家说书艺人的茶楼里,说书先生给各位江湖听众讲起十六年前的夷陵老祖的江湖风云往事,而消失已久的魏无羡(夷陵老祖)在莫家庄出现,偶遇故人蓝忘机。
莫家庄一桩桩诡异的凶案显得扑朔迷离。
随着真相一步步揭开,身处幕后的金光瑶渐渐难以隐藏。最后金光瑶身死,蓝忘机承担起了匡扶天下的使命,而魏无羡不忘初心,最终潇洒世间。而如果时间倒流回放,十六年前,天下五分,共治天下。温氏一家独大,其余四家均受其苦。
众家青年中,故人之子魏无羡性格开朗,和以雅正闻名的姑苏蓝氏弟子蓝忘机相识并引为知己。一次偶然的机会,二人发现了蓝氏一直以来守护的秘密,二人继承遗志,为苍生消除隐患。但没想到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温氏家主温若寒。
众家不堪其辱,合力讨伐温氏。温氏覆灭后,魏无羡却为保护温氏无辜之人不惜与众家对立,最终被奸人所害酿成大祸,误害师姐江厌离,自己也不知所踪。
(二)《陈情令》为何深受年轻人欢迎《陈情令》中,由肖战饰演的剧中主角,魏无羡(夷陵老祖)长相俊美,性格不羁,曾为云梦子弟,被云梦家主江枫眠收留,自幼在莲花坞生长,曾和江澄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师姐江厌离。
因为不夜天的射箭比武和屠玄武使温家人对江家和魏无羡心生怨念,在莲花坞被毁后江澄为了护着魏无羡而被温家人发现化去了体内的仙家金丹,不知情的魏无羡把金丹剖给了江澄,江澄也是对此一无所知。
失去金丹后的魏无羡被温家宗主的二公子温晁率随从推下乱葬岗,研习鬼术,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夷陵老祖。
这部剧之所以深受年轻朋友喜爱无外乎,肖战、王一博的良好形象圈粉无数,让年轻女士深爱不移,另一方面,这部剧中魏无羡与蓝忘记的CP组合,十分吸引眼球,无数“腐女”“腐男”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不由得大呼“爱了爱了”,另一方面,这部剧制作精良,画面唯美,而且其剧情大量展示古代唯美的服饰以及礼仪也让众多吃瓜群众深爱不已。
好了,下面咱们再解读一下,四大家族的地理位置分布吧。
(三)《陈情令》中五大家族的真实位置剧中四大家族姑苏蓝氏,云梦,清河聂氏,岐山温氏,兰陵金氏。如果细细品读,解析咱们会发现,这四大家族的势力范围对应的位置,大致应该是姑苏蓝氏执掌江西、福建一带,云梦执掌湖南、湖北一带,清河聂氏大致应该是山西、河北一带,岐山温氏大致应该是宁夏、内蒙古一带,兰陵金氏大致范围应该是江苏、安徽一带。
《陈情令》剧中第一大家族,岐山温氏在兴盛之时,大肆屠戮其他四代家族,其族徽为太阳。其家仆作风凶悍、嗜好酒肉,颇有北方游牧家族的彪悍风格,其家族在屠戮其他家族的时候,愿用大砍刀,这样具有宁夏汉子屠宰牲畜的风格特点,蒙古及宁夏崇拜太阳也与剧中岐山温氏的崇拜相符合。
而剧中第二大家族兰陵金氏,一族中由一众女徒而且兰陵金氏的男女眉心中间都有红点,也符合唐宋时期,江苏、安徽的文人轻妆的习俗。
而说到剧中第三大家族清河聂氏的驻地,多是高大城墙建筑,且有较多的烽火台,这样符合山西、河北地区临近万里长城,自古以来有修高墙,设置烽火的地理习俗。
再来说到,剧中第四大家族姑苏蓝氏素有《洗化录》《蓝氏三千禁言》符合江西福建尊祖重视家规条例细化的地域特点,以及酒楼酒肆以江西福建为特点的美食,以及连酒的名字都极致洒脱的天子笑符合江西福建的地方特点。
最后要讲到的云梦,在剧中魏无羡喜欢吃莲蓬,以及剧中对魏无羡、江澄纤细形象的刻画,以及云梦千里荷花池和壮美秀丽的山湖美景都极其符合湖南、湖北的地方特点。
《陈情令》将江湖,古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不得不说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仙侠类的良心剧。看剧挖细节,越挖越快乐。各位朋友,今天咱们的探讨就结束了,愿各位看官在追剧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且感受咱们中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秀丽。
【作者简介】孔祥举,男,90后文学爱好者,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宁阳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英雄故事创作人,山东省宁阳县基层干部。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红楼梦》里贾母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
女真人婚俗中的“放偷”是怎么一回事?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是怎么死的?原因难以启齿
明清时期作为第三次神性思维爆发的高峰(也是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次),神与魔自然是该时期所诞生的神魔小说的核心。上古时期的“万物有灵论”初步孕育出神与魔的概念,在这之后的岁月里,随着宗教的成型、完善和文学的一步步发展,神魔观念逐渐清晰,并且在广大人民的内心中都出现了一个相较统一的标准。直至明清时代,神魔观念被固定下来,逐渐的实体化,具体的神魔形象也随着这种文化变得璀璨、闪耀。
明清时期诞生的神魔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塑造出的神魔形象众多(如《封神演义》造出365路正神),我们按照神、魔区分,神可分为三类:佛教诸神、道教诸仙、仙家神灵,这些神的对共同特征就是都是心地善良、有大法力大功德、具有真善美等。魔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动植物、实物组成的妖魔;一类是由人变成的魔鬼;还有一类是由神转化成的魔。这些魔无论种类如何,都具有假丑陋、恶行恶性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仅对神的形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神的界定神,《汉语大字典》释为“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说文解字》释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有片面性,不能准确概括小说中神的含义。郭箴一在《中国小说史》介绍:“古代神话,遗留到秦、汉的时候,已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也改变了它本来的面目。在古代的神话里,神的行事固然是超人的,但它也住在人间,它和人的关系却很接近,神也会死,惟其力量胜于凡人罢了。到了秦时,神与人就渐至互相隔离。”早在神话传说当中,神已有之。而存于神话传说中的神,其意仅指称具有超越凡人力量的拥有者。后随着宗教的发展,神被释义为万物创造者与主宰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出 “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伪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鲁迅认为神魔小说中的神,起于儒释道三教之争,神指称正义、善良、真实的一方,与魔对立。
林辰认为:“神仙体系,大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历很老、功能奇特的神仙,他们不仅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又有着特殊的权力;另一类是普通的神仙,他们时常做一些扶正除邪、抑恶扬善的好事。这两类神仙,一如人世社会分上层与下层相似。上层那些神仙,经过历代小说家的创造,到唐代已初建主宰下界的天庭,自明代的《西游记》以后,形成了一个以玉帝为核心的完整的高高在上的权力集团;下层的那些普通的神仙,犹如人间有侠肝义胆的平民百姓,有情有义,不脱俗气。”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小说当中的神仙,具有特殊能力、功德圆满,并且能够扶正除邪、抑恶扬善。
神魔小说中的神,大体上分为三个体系:一是佛教之神,以佛教的释迦如来佛为首,包括观自在菩萨、二十四罗汉、四大金刚等佛教之神;二是道教之神,包括道教的三清老祖、文殊广法天尊、太乙真人、赤脚大仙、南极仙翁诸神;三是仙家之神,以玉皇大帝为首,囊括王母娘娘、七仙女、太白金星、风火雷电四将、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民间散仙等神。
具体而言,佛道诸神因修炼佛法独成一派,独立于宇宙万物,追求一种超脱肉体的精神皈依。佛道之神经历六道轮回,脱离肉身,化凡胎为仙骨,以追求佛理真谛为修行方式。因此,佛教众神法力无边,神力非凡,并以普度众生,弘扬佛法为其要义,以六道因果轮回为其宗教理论基石。佛教诸神称因果轮回为历劫,并以此参悟佛法,普度众生。因此,小说中的佛教诸神皆表现出对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思考以及教化世人、以佛法普度众生的使命感。明清神魔小说的佛教诸神遵循着这一理念,不参与世俗之事,超脱于红尘之外,一心一意寻求大道。例如《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诸书,皆是讲述佛教诸神从凡人参悟佛法,经历生死考验,报答世间所产生的因果之后,脱离肉骨凡胎成为神佛,并传播佛法,以佛学普度众生以脱离苦海的故事。因此,佛教之尊神被佛教徒称为佛。
道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所论述的道教,主要指在中国古代以修身、炼丹等方式修行,追求长生不老,修道成神的宗教。汉魏两晋时期,随着道教经书的大量涌现,道教迅速发展壮大,建立起独立的神仙体系,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道教是本土的宗教。经历时间的洗礼,至明清神魔小说,道教体系的神仙得到新的展现,道教的神仙体系成为神魔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道德经》为经典,道教神仙体系以“三清老祖”为首,包括八仙、萨真人、王灵官、太乙真人、燃灯道人、赤松子等神仙。道教神仙修行道法,以清修、炼丹、制符为修行方式,追求长生不老,并且在仙人的指点下修行得道。小说《封神演义》《上洞八仙传》《韩湘子全传》《飞剑记》皆是以道教神仙为题材,讲述道教神仙修行得道事迹,情节曲折离奇,神仙形象鲜明生动。道教之神以修行道法得以成神,因此小说中“真人”“道人”等称号皆是对道教之神的尊称,道教之神可统称为神仙。
明清神魔小说除了佛教之神、道教之神以外,还有一类神仙自成一派,可称之为仙家之神。其实仙家之神中许多神仙本是道教的神仙,但在明清神魔小说中,却独立出来,自成一派。例如“玉皇大帝”本是道教“三清四御”中的一御,但在明清神魔小说中却自成一派。仙家之神,以“昊天玉皇大帝”为首,辅以西王母、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四大元帅、四海龙王、风雨雷电四将等神仙。不同于道教、佛教通过修行宗教功法以成正果,仙家之神是凭借人们的信仰而成神,仙家之神在人间斩妖除魔,维护三界安宁,掌控天地万物的运作,得到人们的敬仰,功德圆满而成为人们心中的守护神。因此,仙家之神除了从道教神仙体系中独立出来的神仙以外,还包括民间散仙。
此类神仙因为机缘巧合得到某些术法,学有所成后在人间斩妖除魔,维护天地和谐安宁,得到众人的崇拜,最后得到玉皇大帝的敕封成神。《关帝历代显圣志传》便是讲述关羽显圣,在人世间斩妖除邪、救济百姓、护国护民、去奸除佞的故事。此外,《天妃娘妈传》《斩鬼传》等书皆是对仙家之神的民间散仙的事迹记载。据此,仙家之神可以统称为神灵,修行术法后在人间显灵,维护和平、正义。
最后,还需要对经常出现在小说中精通法术、一心为民降妖除魔的修道者形象进行一个界定。修道者形象是神魔小说重要的角色。修道者是对人类中一心求道,并且精通法术但还没有功德圆满的人物形象的通称。此类角色心怀正道,通过参悟佛法、修道或者斩妖除魔以求大道,最后皆能顺利成神仙,在本文中同归类为神。
二.神的特征虽然中国诸神出身不一、修行方式千差万别、所属体系各不相同,但这些神仙身上都具备一些相同或十分相似的特征。它们的容貌高度拟人化、理想化,有着高深的术法本领,并根据其本领的不同,各有分工。同时,他们积德行善,持正道的修行方式积累功德,功德圆满以成正果。
1.容貌与本领
明清神魔小说中神仙形象是故事的主角,其容貌、本领成为小说的重点描写对象。
文学化的神仙形象具有很高的拟人化色彩,并且十分符合人类的审美,是理想化的形象。尽管神魔小说的神仙形象被艺术夸大,个别神仙形象不佳,但总体而言,神仙的容颜多拟人化,集众美好于一身。如观音形象,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这样描述:
体长八尺,十指纤纤,唇似抹朱,面如傅粉。双凤眼,巧蛾眉,跣足栊头,道冠法服。观尽世人千万劫,苦熬苦煎,自磨自折,独成正果。一腔子救苦救难,大慈大悲。
观世音十指纤纤,蛾眉、朱唇、粉面、凤眼,身着道冠法服,翩翩佳人。跣足栊头,是观世音豪放不羁的一面,而“十指纤纤,唇似抹朱,面如傅粉。双凤眼,巧蛾眉”的容貌,则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刘氏十分相似。“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两者的形象十分相近,可见,观世音的容貌是参照人的形象并加以艺术创作而成。
众多明清神魔小说中的神仙容貌与人的容貌极为相似,并且得到美化。如玉皇大帝、西王母娘娘、如来佛祖、菩提老祖、紫霞真人等诸神的容貌,皆是在高度拟人化的形象上加以美化,成为理想化的形象。
小说中的神仙具有高度拟人化、理想化的容貌,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小说中的神仙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形象,神仙形象是在普通人形象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而成。二是由于中国有许多神仙是人修成,成仙之后保持人的基本容貌不变。且人是万物之长,动物类精灵通常要先修炼为人,然后方成神。因此动物类神仙修成正果之后,亦为人形,具有人化的容貌,并且是高度美化的拟人化容貌。
神之所以称之为神,与人相区分,最大的区别在于神具备超自然的能力。《辞海》言神是具备超自然能力并且能够掌控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这种超自然能力在神魔小说中称之为法力或法术。每一位得道成神的神仙都有着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这种本领就是人所不具备的法术。例如南北二神将能眼观千里之外的场景,能耳听千里之内的声音;钟馗能不惧鬼怪,善于斩鬼;哪吒三太子是莲花的化身,三头六臂能够斩妖除魔。这些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法术让神具有神秘性,使人将其奉为神灵。
明清神魔小说中众多神仙的本领并非天成,而是经历种种考验,修炼而得。就连作为统领诸神的玉皇大帝的本领亦是经历诸多劫难方成。成仙之道一方面在于积累功德,一方面在于保持初心修炼本领,只有两者皆成,方可为神。无论是斩妖除魔、替百姓消灾解难还是普度众生,都需要法术的支持,这些都是常人所不具备的,因此法术本领是神最为鲜明的特征。
2.隶属与职能
由以上对明清神魔小说的神仙进行分类可知,神仙分为三个体系:佛教诸神、道教诸神与仙家神灵。每一体系都有不同的隶属关系,而每个神仙体系中诸神皆凭借其特殊的本领来履行其职责。依据诸神的隶属关系,大致可分为佛教、道教、仙家三类。
佛教诸神由如来佛祖统一掌管,以佛为尊,次为菩萨,次为金刚,次为罗汉、次为揭谛,最后伽蓝。广义的“佛”指佛陀,意思是“觉”。佛教的“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佛教诸神中,仅有“佛”符合三义,菩萨却缺最后一项,罗汉缺后两项。就此而论,佛是佛教诸神中修行最高的等级。排在佛后面的是菩萨,接下来是罗汉,以下是各护法神将。
仙道诸神在明清神魔小说中充分展现出管理者的职能。管理天地万物生灵,包括仙家诸神,皆在其中。仙道诸神体系宛如中国古代的封建管理制度,由玉皇大帝统一管理,有着完善的管理体系,以玉皇大帝作为最高领导者统领全局。擒魔平乱,更是玉帝职责。
与古代朝廷官制相似,仙家以“玉皇大帝”为首,西王母、四大天王、太白金星、阎君负责不同的部门管理。西王母娘娘负责管理仙界的女仙,主要筹办各种仙家宴会,《西游记》的蟠桃盛宴、《绣云阁》的家宴皆是由西王母组织,派遣众女仙安排宴会。四大天王负责分管仙家武将,十万天兵天将皆由其负责,主要负责以高深的法术斩除邪魅,维护天地人三界的和平安宁。
3.本性与功德
之前我们一直在说小说中妖魔鬼怪自称为神者不归入神之阵营,其原因是神具有真善美的本性,而魔则是作为假丑恶的代表。神与魔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善是恶。是否具备法术本领是区分人与神魔的主要根据,而本性与修行方式的差异则是神与魔最大的不同。神是真善美的化身,本性真善正直,潜心修行正道,顺应天理而行事,不背离本心,功德圆满最后方能为神。幔亭过客言“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关头匪细。摧挫之极,心性不惊。”魔与神皆有高深的法力本领,两者的区别十分细小,只在于心性是否动摇,坚守真善美的本心,即可为神。尤其是在神魔小说修道者成神的过程中,每次劫难都以动摇其心性为目的,唯有坚守正道,维持善的本性,方能成神。
如《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中妙音修行佛法,其中所经历的种种考验:王权金钱美色的诱惑,生活环境的压迫,情感的割舍。只有坚守最初本性,方能突破劫难,化身为神。神魔小说中的神,皆能恪守真善美的本性,坚守正道,斩妖除魔,解救民生于水火之中。如不能坚守真善美本性者,即使成神,亦不得久远。如孙悟空刚开始修炼成神后,不知恪守正道,妄求玉帝之位,最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指山下。甚至玉皇大帝亦不免。如《北游记》中玉皇大帝动摇贪欲,堕落为人:
玉帝见有宝光,便起贪心,着使去取不能……玉帝无奈,只得将一魂指一化身,当入刘天君家去投生。……今玉帝因贪心混入尘世,圣心欲绝,恐难复旧。
明清神魔小说中修道者修炼成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潜心修炼最后成正果,另一种是顿悟式。即前期迷失本心,被欲望所控制,后来经仙人指点,顿悟本心之所在,洗心革面,静心修行最后成神。如《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中的妙清、妙音公主,最初被驸马的美色所迷惑,又为王位争夺不已,在观音的点化之下,顿悟本性,放弃世俗繁杂,静心修炼,最后化身为神。再如《四游记》中的吕洞宾迷恋于牡丹的美色,失去精气,最后在铁拐李的帮助下,放弃美色,重新修炼。可见,无论是哪种成神的方式,最后成神之时,必定是拥有一颗真善美的本心,必定能坚守对于正道追求的本性。
化身为神,不单单要有一颗真善美的本心,同时必须通过修行积累功德,唯有功德圆满之时,方是成神之日。佛教诸神以普度众生为功德,仙道之神则以斩妖除魔为功德,道教诸神则是以度人成神为功德。功德指修道者与神仙通过学习法术本领,然后对万物施以帮助,帮助越多,功德越大。明清神魔小说几乎每一个故事的神都在用自身所学的法术,扶危救困,斩除魔魅以积累功德。上至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下至普通修道者,皆以积累功德为其行事目标。《西游记》第五回言如来佛祖发现南赡部洲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遂派遣观音到东土大唐寻取经人到西方取经以度众生。佛祖希望通过三藏真经能够传渡到南赡部洲,解救南赡部洲的百姓以积累功德。而《斩鬼传》则是围绕钟馗斩鬼除魔展开,
斩除天地间众妖魔,天地正气得以伸展,钟馗的功德称之为宏功,高于古今之人。功德圆满,得道成神,封为驱魔帝君。功德是是否成神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评判神仙的重要依据。无论是人、魔,还是修道者,都必须功德圆满,方能成为神之一员。此外,功德亦是评判神地位高低、神的职位称号的基本标准之一。斩鬼除魔,钟馗的功德最高,因此诏书封钟馗为驱魔帝君,而其副将含冤、负屈则被封为真君,屈居于钟馗之下。可见功德不仅是判断修道者是否成神的重要条件,更是评判神位高低的重要依据。正如《封神演义》封神诰敕所言:“特命姜尚以劫运之轻重,循资品之高下,封尔等为八部正神,分掌各司。”此处之劫运指对灭商辅周之功绩,资品之高低则指修行之本领、心性。根据功绩、修为之高低封神,可见功德对于神位的重要性。
三.结语通篇下来其实不难看出,神的形象重点就是大德大善,容貌昳丽,有着移山填海的大法力等等等等诸多特征,但归根究底,其评判标准仍旧是以凡人为核心的。
神仙是人人向往的理想境界。神具有人所向往的美好。出身奇特、样貌高度拟人化、法术高深,超脱生死,是真善美的化身。神仙斩妖除魔、匡扶正义、救济天下苍生、普度世人,是功德圆满之得道者。
参考书目:
[1]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