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弱冠之年读音(弱冠之年读音冠)

时间:2023-10-22 06:17:00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国人必知的古代不同年龄别称和意义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孩提】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总角】

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幼年。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朝鲜民族中,称未成年的男子为“总角(??总角)”,可以翻译为“小伙子)

【及笄】

读音:jí jī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弱冠】

指男子20岁, 也称加冠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地年纪。

【花信】

借指女子的成年期—24 岁

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整个春天,由此可谓一个“花花世界”。

24番花信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而立】

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里的“立”“不惑”“知天命”代表着人生的不同层次。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金钱观之类的,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可以独自去生活了!

【不惑】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而立”与“不惑”的两种称谓,各中的寓意很是深奥,而到了不惑之年,自己就应慢慢地惯于这个新阶段,而对于“不惑”的感悟,就像在一餐正午的盛宴之后,已经有些懒洋洋的,虽然心底对盛宴的绚烂回味不止,可明明白白地知道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知命】

这个年龄的人, 一般不再想去开拓发展新的事业, 而只想把已经进行的工作完成一个好结尾。开始对自己走过的路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对人缘关系,则特别不想产生新的矛盾和误会, 而希望与别人修复以往的裂痕和瓜葛 。

到了这个年龄的人, 把死看得很淡, 对世间人事看得很透。知道每个人在历史和宇宙的时空, 不过是名匆匆过客。且不说没有来世和阴间, 就是有, 浩瀚人海, 也不能再碰到自己这一生所接触过的人 。 有同感!

【花甲】

指60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古稀】

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他同时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书画名家)等,年龄均过古稀。到了现代,古稀者遍地皆是了!

【喜寿】

七十七岁。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称喜寿

【米寿】

八十八岁。因“米”宇拆开来刚好是数字“八十八”,故称。

【白寿】

九十九岁。因“白”字乃“百”字去“一”,故称。

【耄耄(mào)】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茶寿】

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入”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称。

以桂为姓移从月中奇香远

管弦

百家姓,桂。

桂的本义是桂花树。“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在这样烂漫的秋天,桂花悄然盛开了。不经意间,曼妙的点点花儿,一下子钻进眉间眼梢,浓郁、亲切。若是往桂花林里走上一圈,人,也香成了花。以桂为姓,与“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一样,自带馥郁芬芳。

一 始祖桂奕

姓因避祸而生

古往今来,人们对桂花都有着深切的喜爱。

桂花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纪,先秦时期古籍《山海经》就有“招摇之山多桂”的记载。在古人心目中,桂花更是美的化身,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赞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桂花也是珍贵的象征,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的“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就可见桂花的名贵。唐、宋以后,桂花栽培开始盛行,人们更是咏桂成风,凸显桂花的名品、奇香和高洁,例如,宋代诗人吕声之的“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等,都盛赞桂花。比喻科举时代应考得中的成语“蟾宫折桂”,也是以攀折月宫(蟾宫)中的桂花,来引申为获得很大成就或很高荣誉的意思。

此外,桂花还是崇高、胜利、吉祥、友好的象征。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以相互馈赠桂花来表示亲善友好。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达爱慕之情。

桂姓始祖桂奕对桂花也格外亲近。他喜欢在桂花树下静坐和沉思。只是,当思绪飘飞,他的内心常常不能平静,尘封的往事,总是如潮水一般袭来,将他的心砸痛。他得桂姓的经历,隐藏着多少慌乱、委屈、痛苦哪。

《桂氏家乘序》和清代陈廷炜编撰的《姓氏考略》都记载了这些事。桂奕本名姬奕,是周王室后代,他的父亲姬季桢是东周时期鲁国王族的后裔,在战国末期担任秦国博士,于秦国焚书坑儒时被害。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避株连,携姬季桢的四个儿子举族逃亡,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姬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约为现河北涿州、天津蓟县一带)为父亲姬季桢守坟;老二改为昋突,迁居济南朱虚(约为现山东临朐);老三改为炅奖,居于齐国历山(约为现山东济南千佛山);老四改为炔奘,移居河南阳城(约为现河南登封或濮阳)。后来,昋、炅、炔三姓的后世子孙都认祖归宗,改姓老大的桂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季眭在为侄儿们更名改姓时的用字上,可谓用心良苦。他喜欢桂花,其名中的“眭”在古代的读音之一为“桂”(如东汉学者高诱为《淮南子》作注时,特别在“眭然能视”后注明:“眭,读曰桂”),便以桂为首,加上昋、炅、炔三个同音字,以示同宗同源;桂与贵同音,又暗含其贵族身份以及能够回归贵族生活、拥有贵气的愿望。桂、昋、炅、炔四个姓因逃难而各奔前程,也成为桂氏家族遍布各地的原因,亦是桂姓早期表现得比较沉寂的原因。

姬季眭、桂奕应该还是庆幸这种改姓的,因为姓了桂,性命和家族才得以保全和强大。桂姓后人亦不负姬季眭、桂奕。到了宋代、明代,桂姓开始发达,尤以浙江宁波慈溪的桂氏更具光彩,使源于北方的桂氏家族成了江南的名门著姓。

贵为天人的桂花,旺了桂姓。

二 经纶满腹

江南大儒一人

为桂氏家族在浙江宁波慈溪奠基立业的,应推明朝初年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江南大儒,惟卿一人”的桂彦良。

桂彦良(1321年至1387年),名德偁,号清节,元明之际浙江宁波慈溪人。以满腹经纶名闻天下。少年慧敏,勤奋博学,元末时为乡贡进士,曾任平江路学教授,感到当下之世不可为,便东归,寄情于山水间,肆意于诗文里。当时江浙地区的反元者张士诚和方同珍等人争相聘其入幕府,他也拒绝。至明洪武六年(1373年),他才应征召入京,被授太子正字,在文华堂为太子以下多位青年官员讲学,以孔孟之学为本,汇聚历代治政精华,联系明代国情,解当务之急。他的教学卓有成效,两年后,他的学生中有七八人擢为行省参政、八人为按察检事、十九人出任知府,其余皆授御史。桂彦良以“有所咨问,对必以正”而著称。朱元璋也时有咨询,桂彦良所对,颇得他的赞赏,他曾直呼“老桂”而不名。

桂彦良晋升为晋王府右傅时,曾编制《格心图》献给晋王。后来王府官制变更,桂彦良改为左长史,上京朝见时,向朱元璋呈上《万世太平治安十二策》,主旨为:法天道、广地利、顺人心、养圣德、培国脉、开经筵、精选举、审刑罚、敦教化、驭戎狄、善贤俊、广咨访。朱元璋阅后大赞:“彦良所陈,通达事体,有裨治道。世谓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彦良可谓通儒矣。”朱元璋认为桂彦良之见,通情达理,对治理国家十分有益。他赞叹道,世人都认为学者只潜心古时的东西、对时事不甚了解,但桂彦良却可以说是精通古今的全才啊。

想来,全才桂彦良,也许就是因为姓了桂,才会如此光彩照人,这也如同桂花一样啊。桂花也是人们心中的全才。作为百药之长,桂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煎汤、煮水,能平肝顺气、暖胃止痛、健脾补虚、静心醒神、散寒破结、清新口气,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经闭腹痛、痔疮、痢疾等症有一定疗效。

桂花酿造出来的酒,也让古人非常重视,他们觉得“饮之寿千岁”。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晚辈要向长辈敬桂花酒,长辈喝下即得到了延年益寿的祝福。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中早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的表达,“桂浆”就是指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则指车辆上用桂花装饰的旗帜。

喝桂花泡制的茶也是古人爱做的。把新鲜的或阴干的桂花,用清水轻轻漂净,撒入沸腾的开水中,看它在水中渲染、沉浸,再放入适量蜂蜜或冰糖,搅拌均匀,便是上佳茶品。这种可以美容养颜、清火明目、舒咽利喉的茶,是非常适合女子饮用的“幸福茶”。

历尽艰辛的桂姓人,终究是有福气的。桂花的馨香,也和兰花的馨香融在一起,变成唐代诗人骆宾王写在散文《上齐州张司马启》中的句子:“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兰薰桂馥成为比喻恩德流芳、历久不衰的成语,后多用以称人后嗣(子孙)昌盛、子肖孙贤。

“桂馥”一词,展现的是桂姓总体特征。

三 桂开千年

馥香代有人继

若是名字叫桂馥,那就格外让人容易记住了。

清代书法家、文字训诂学家、篆刻家桂馥,就是如此。

桂馥(1736年至1805年),字未谷,一字东卉,号雩门。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桂馥,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做过贡生,受家学影响,桂馥于书无所不览。他最应该令人铭记的是,多年致力于《说文解字》的考证和研究,著有《说文义证》50卷等作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桂馥与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一同被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也都是少而好学、博览群书、研读经史、潜心说文研究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学家。段玉裁(1735年至1815年)曾师事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戴震,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于校勘,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说文解字注》30卷,另有著作《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王筠(1784年至1854年)于道光元年(1821年)考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授山西省乡宁知县,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为政勤勉清廉,他精心研究《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即使公务繁忙,也“暇则抱一编不去手”,未尝一日废学,著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等著作。朱骏声(1788年至1858年)十三岁受读《说文解字》,十五岁师从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钱大昕,钱大昕十分欣赏他,说:“吾衣钵之传将在子矣。”著有《说文通训定声》《传经堂文集》等著作。这些像桂花一样的人啊,安静地坚守,执着地追求,将馥郁芬芳久久传扬。

桂花更是在与他们的邂逅中,成为他们心中按捺不住的喷香的饮食欲望,以及百转千回的浪漫怀想。桂馥就在《晚学集》中记载了与桂花相处的悠静时光。他从弱冠之年补诸生、一直到三十岁,都过着读书、事亲的生活。他喜欢与同乡颜崇榘在桂花树下谈论诗法,看到前人作品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无论长短都一概抄录,并以此为乐。他还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与家人围坐在桂花树下赏秋闲话,享受与桂花有关的饮食,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糖糕、桂花月饼、桂花酒酿圆子羹等。他那时的生活,成了现代人心中遥远而温馨的图画。这图画几乎是每一个具有传统观念的现代人热爱的。这画中,团圆祥和的心理状态和平缓纯净的生活节奏,慢慢流淌着,仿佛从天边走来,发出清晰的声音,饱含着浓浓的诗意,应和着深深的情怀。

令人唇齿留香的桂花啊,就是这样连着古今,载着情感,牵着故乡,藏着幼时的记忆,被收进了过往的匣子,让一抹如烟月色烙上了厚厚的印记。

清可荡涤,浓可致远。那么,趁月色清辉,趁桂花绚烂,去拿来一张银质大圆盘,采集一些桂花吧。用手轻轻触碰,桂花便会哗哗啦啦地落入银盘中,于玲珑轻巧之间,令人如痴如醉。然后,一层薄桂花,一层薄砂糖,轻轻缓缓地装入洁净透明的宽大方口的玻璃瓶中。悠闲的时候,用银色小勺儿轻挑着,细细地品尝。

月亮,正慢慢地升起来。

于是,那心,是安宁的;那胃,是温暖的;那日子,是蜜甜的。

青春的起点:弱冠之年是什么意思?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一个成语——“弱冠之年”。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似乎有点难以理解。没关系,接下来,我将用有趣的语言,为大家解开“弱冠之年”的神秘面纱。

“弱冠之年”,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刚刚戴上成人帽子的年纪”。在古代,男子到了20岁,就会举行加冠礼,表示他们已经成年。因此,弱冠之年通常指刚刚成年的年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20岁。

20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纪!它代表着青春、活力和未来。在这个年纪,我们充满热情,敢于探索,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20岁,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们将从这里开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文章的最后,我给大家留下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你20岁的时候,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情呢?这些事情,对你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弱冠之年”的美好。

好了,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关于“弱冠之年”的探讨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弱冠之年里,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感谢你们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

不惑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

释义:四十岁的代称。

拼音:bù huò zhī nián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例句:正当事业家庭蒸蒸日上,你跨过了不惑之年,从此后,新的天地将会更加美好。

不惑之年类似的成语:不什么之什么

不经之说、不臣之心、不讳之门、不经之谈、不根之论、不便之处、不死之药、不拔之志、不腆之仪、不正之风、不测之忧、不刊之论、不祥之兆、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讳之变、不足之处、不虞之隙、不毛之地、不时之需、不宾之士、不测之祸、不次之迁、不急之务、不舞之鹤、不测之渊、不识之无、不义之财、不此之图、不刊之说

不惑之年类似的成语:什么什么之年

摽梅之年、耳顺之年、圣人之年、有生之年、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破瓜之年、天假之年、当立之年、犬马之年、风烛之年、耄耋之年、垂暮之年、迟暮之年、知命之年、聚沙之年、天夺之年、古稀之年、龟鹤之年、既冠之年、弱冠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而立之年、悬车之年

不惑之年反义词

豆蔻年华拼音:dòu kòu nián huá

解释:豆蔻:一种花色淡黄、果实含香可入药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少女。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妙龄年代。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黄金时代拼音:huáng jīn shídài

解释:指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也指经济、文化最繁荣兴旺的时期。

出处:廖仲恺《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自己不想个正当方法奋斗去,却敛着手等候那黄金时代来碰他。”

不惑之年造句

1、那时,家父已过不惑之年,精力已大不如前,加之整日伏案写稿,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2、一转眼我已到了不惑之年。

3、正当事业家庭蒸蒸日上,你跨过了不惑之年,从此后,新的天地将会更加美好!

4、虽然此女子已过不惑之年,但仍风韵犹存。

5、一转眼我已到了不惑之年了。

6、很多男性到了不惑之年以后会愈加意识到自己的情感麻木。

7、让她及早嫁给卡苏明这样一个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人,也许对她还是比较合适的。

以桂为姓移从月中奇香远

管弦

百家姓,桂。

桂的本义是桂花树。“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在这样烂漫的秋天,桂花悄然盛开了。不经意间,曼妙的点点花儿,一下子钻进眉间眼梢,浓郁、亲切。若是往桂花林里走上一圈,人,也香成了花。以桂为姓,与“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一样,自带馥郁芬芳。

一 始祖桂奕

姓因避祸而生

古往今来,人们对桂花都有着深切的喜爱。

桂花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纪,先秦时期古籍《山海经》就有“招摇之山多桂”的记载。在古人心目中,桂花更是美的化身,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赞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桂花也是珍贵的象征,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的“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就可见桂花的名贵。唐、宋以后,桂花栽培开始盛行,人们更是咏桂成风,凸显桂花的名品、奇香和高洁,例如,宋代诗人吕声之的“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等,都盛赞桂花。比喻科举时代应考得中的成语“蟾宫折桂”,也是以攀折月宫(蟾宫)中的桂花,来引申为获得很大成就或很高荣誉的意思。

此外,桂花还是崇高、胜利、吉祥、友好的象征。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以相互馈赠桂花来表示亲善友好。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达爱慕之情。

桂姓始祖桂奕对桂花也格外亲近。他喜欢在桂花树下静坐和沉思。只是,当思绪飘飞,他的内心常常不能平静,尘封的往事,总是如潮水一般袭来,将他的心砸痛。他得桂姓的经历,隐藏着多少慌乱、委屈、痛苦哪。

《桂氏家乘序》和清代陈廷炜编撰的《姓氏考略》都记载了这些事。桂奕本名姬奕,是周王室后代,他的父亲姬季桢是东周时期鲁国王族的后裔,在战国末期担任秦国博士,于秦国焚书坑儒时被害。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避株连,携姬季桢的四个儿子举族逃亡,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姬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约为现河北涿州、天津蓟县一带)为父亲姬季桢守坟;老二改为昋突,迁居济南朱虚(约为现山东临朐);老三改为炅奖,居于齐国历山(约为现山东济南千佛山);老四改为炔奘,移居河南阳城(约为现河南登封或濮阳)。后来,昋、炅、炔三姓的后世子孙都认祖归宗,改姓老大的桂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季眭在为侄儿们更名改姓时的用字上,可谓用心良苦。他喜欢桂花,其名中的“眭”在古代的读音之一为“桂”(如东汉学者高诱为《淮南子》作注时,特别在“眭然能视”后注明:“眭,读曰桂”),便以桂为首,加上昋、炅、炔三个同音字,以示同宗同源;桂与贵同音,又暗含其贵族身份以及能够回归贵族生活、拥有贵气的愿望。桂、昋、炅、炔四个姓因逃难而各奔前程,也成为桂氏家族遍布各地的原因,亦是桂姓早期表现得比较沉寂的原因。

姬季眭、桂奕应该还是庆幸这种改姓的,因为姓了桂,性命和家族才得以保全和强大。桂姓后人亦不负姬季眭、桂奕。到了宋代、明代,桂姓开始发达,尤以浙江宁波慈溪的桂氏更具光彩,使源于北方的桂氏家族成了江南的名门著姓。

贵为天人的桂花,旺了桂姓。

二 经纶满腹

江南大儒一人

为桂氏家族在浙江宁波慈溪奠基立业的,应推明朝初年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江南大儒,惟卿一人”的桂彦良。

桂彦良(1321年至1387年),名德偁,号清节,元明之际浙江宁波慈溪人。以满腹经纶名闻天下。少年慧敏,勤奋博学,元末时为乡贡进士,曾任平江路学教授,感到当下之世不可为,便东归,寄情于山水间,肆意于诗文里。当时江浙地区的反元者张士诚和方同珍等人争相聘其入幕府,他也拒绝。至明洪武六年(1373年),他才应征召入京,被授太子正字,在文华堂为太子以下多位青年官员讲学,以孔孟之学为本,汇聚历代治政精华,联系明代国情,解当务之急。他的教学卓有成效,两年后,他的学生中有七八人擢为行省参政、八人为按察检事、十九人出任知府,其余皆授御史。桂彦良以“有所咨问,对必以正”而著称。朱元璋也时有咨询,桂彦良所对,颇得他的赞赏,他曾直呼“老桂”而不名。

桂彦良晋升为晋王府右傅时,曾编制《格心图》献给晋王。后来王府官制变更,桂彦良改为左长史,上京朝见时,向朱元璋呈上《万世太平治安十二策》,主旨为:法天道、广地利、顺人心、养圣德、培国脉、开经筵、精选举、审刑罚、敦教化、驭戎狄、善贤俊、广咨访。朱元璋阅后大赞:“彦良所陈,通达事体,有裨治道。世谓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彦良可谓通儒矣。”朱元璋认为桂彦良之见,通情达理,对治理国家十分有益。他赞叹道,世人都认为学者只潜心古时的东西、对时事不甚了解,但桂彦良却可以说是精通古今的全才啊。

想来,全才桂彦良,也许就是因为姓了桂,才会如此光彩照人,这也如同桂花一样啊。桂花也是人们心中的全才。作为百药之长,桂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煎汤、煮水,能平肝顺气、暖胃止痛、健脾补虚、静心醒神、散寒破结、清新口气,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经闭腹痛、痔疮、痢疾等症有一定疗效。

桂花酿造出来的酒,也让古人非常重视,他们觉得“饮之寿千岁”。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晚辈要向长辈敬桂花酒,长辈喝下即得到了延年益寿的祝福。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中早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的表达,“桂浆”就是指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则指车辆上用桂花装饰的旗帜。

喝桂花泡制的茶也是古人爱做的。把新鲜的或阴干的桂花,用清水轻轻漂净,撒入沸腾的开水中,看它在水中渲染、沉浸,再放入适量蜂蜜或冰糖,搅拌均匀,便是上佳茶品。这种可以美容养颜、清火明目、舒咽利喉的茶,是非常适合女子饮用的“幸福茶”。

历尽艰辛的桂姓人,终究是有福气的。桂花的馨香,也和兰花的馨香融在一起,变成唐代诗人骆宾王写在散文《上齐州张司马启》中的句子:“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兰薰桂馥成为比喻恩德流芳、历久不衰的成语,后多用以称人后嗣(子孙)昌盛、子肖孙贤。

“桂馥”一词,展现的是桂姓总体特征。

三 桂开千年

馥香代有人继

若是名字叫桂馥,那就格外让人容易记住了。

清代书法家、文字训诂学家、篆刻家桂馥,就是如此。

桂馥(1736年至1805年),字未谷,一字东卉,号雩门。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桂馥,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做过贡生,受家学影响,桂馥于书无所不览。他最应该令人铭记的是,多年致力于《说文解字》的考证和研究,著有《说文义证》50卷等作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桂馥与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一同被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也都是少而好学、博览群书、研读经史、潜心说文研究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学家。段玉裁(1735年至1815年)曾师事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戴震,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于校勘,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说文解字注》30卷,另有著作《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王筠(1784年至1854年)于道光元年(1821年)考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授山西省乡宁知县,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为政勤勉清廉,他精心研究《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即使公务繁忙,也“暇则抱一编不去手”,未尝一日废学,著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等著作。朱骏声(1788年至1858年)十三岁受读《说文解字》,十五岁师从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钱大昕,钱大昕十分欣赏他,说:“吾衣钵之传将在子矣。”著有《说文通训定声》《传经堂文集》等著作。这些像桂花一样的人啊,安静地坚守,执着地追求,将馥郁芬芳久久传扬。

桂花更是在与他们的邂逅中,成为他们心中按捺不住的喷香的饮食欲望,以及百转千回的浪漫怀想。桂馥就在《晚学集》中记载了与桂花相处的悠静时光。他从弱冠之年补诸生、一直到三十岁,都过着读书、事亲的生活。他喜欢与同乡颜崇榘在桂花树下谈论诗法,看到前人作品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无论长短都一概抄录,并以此为乐。他还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与家人围坐在桂花树下赏秋闲话,享受与桂花有关的饮食,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糖糕、桂花月饼、桂花酒酿圆子羹等。他那时的生活,成了现代人心中遥远而温馨的图画。这图画几乎是每一个具有传统观念的现代人热爱的。这画中,团圆祥和的心理状态和平缓纯净的生活节奏,慢慢流淌着,仿佛从天边走来,发出清晰的声音,饱含着浓浓的诗意,应和着深深的情怀。

令人唇齿留香的桂花啊,就是这样连着古今,载着情感,牵着故乡,藏着幼时的记忆,被收进了过往的匣子,让一抹如烟月色烙上了厚厚的印记。

清可荡涤,浓可致远。那么,趁月色清辉,趁桂花绚烂,去拿来一张银质大圆盘,采集一些桂花吧。用手轻轻触碰,桂花便会哗哗啦啦地落入银盘中,于玲珑轻巧之间,令人如痴如醉。然后,一层薄桂花,一层薄砂糖,轻轻缓缓地装入洁净透明的宽大方口的玻璃瓶中。悠闲的时候,用银色小勺儿轻挑着,细细地品尝。

月亮,正慢慢地升起来。

于是,那心,是安宁的;那胃,是温暖的;那日子,是蜜甜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评估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习评估卷201910.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请先在规定位置填写好个人信息;然后认真仔细读题,做到卷面整洁,书写清楚。祝你一路畅通!

一、语文知识积累(17分)

1.认真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答题。(5分)

随着创城工作的不断深入,舟山越来越美。很多地方的环境与昔日相比,已是 huàn(A)然一新,载然不同;迎宾大道上草木清新,花团锦 cù(B),连空气中的尘埃似乎也收liǎn(C)了;舟山变得更精致、更有品质了,海上花园城市 魅力绽(D)放。舟山有你,越来越好!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A ( ) B ( ) C( )

(2)给加点字正确标注拼音。D( )

(3)文中还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错别字:( )——订正:( )

2.古诗文默写填空。( 9 分)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有的同学学习文言文时只注重朗读背诵,而忽视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很容易迷惑无所得,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让你选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来劝勉,最适合的句子是: , 。(5)生活中难免有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孔子认为正确态度是: , 。(6)孔子在《论语》中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 。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3分)

A、《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的是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的故事。

B. 古人对年龄往往都有特定涵义,如"天命之年"指五十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弱冠之年"指男子十八岁,"及笄之年"指女子十五岁,"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

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D.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选自《朝花夕拾》。

二、阅读(43分)

(一)名著阅读(6分)

4.(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得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一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图一:捕鸟 图二:旧时孩子们常玩的"吹嘟嘟" 图三:活无常

图一 图二 图三

我选择__________,篇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相关内容各一处。(2分)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结合使用。《西游记》中的"大闹天空"故事,最好选择哪一种阅读方法,并说明你的理由。(3分)

选择阅读方法:

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蜿蜒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第二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6.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往往会用富有情感的词语或修辞手法等,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点明文章的主旨。请你说说本文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3分)

7. 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有时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重音)的形式加以强调。本文开头第一句"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你认为哪个或哪些词应该重读,并说明理由。(3分)

8. 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2分)

9.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10.文眼,是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文章的中心。请你找出本文的文眼,并阐释你的理由。(5分)

(三)古诗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5分)

新 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请你找出诗歌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1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联系诗句说说理由。(2分)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极度的哀伤),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好学》)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7分)

(1)饭疏食 饭: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 (4)亦足以发 足:

(5)女与回也孰愈 女: (6)不贰过 过:

(7)今也则亡 亡:

14.断句,断2处。 (2分)

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

1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赐也何敢望回?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颜回身上都有哪些优秀品质。(3分)

三、写作(40分)

17.认真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写作。

题目一:

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乐园,这里其乐无穷;春天的田野是莫怀戚一家人的乐园,这里洋溢着尊老爱幼的温情与责任;那个普通的井房可以说是海伦的乐园,这里的水唤醒了她的灵魂……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属于自己的乐园,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你也有你的乐园。

请以《乐园》为题作文。要求:①确定中心和写作思路,然后作文。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题目二:

一句真诚的鼓励唤起了你的信心与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了诗人的故园情,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唤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唤起你的回忆、憧憬、感动。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确定中心和写作思路,然后作文。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习评估卷201910.参考答案

一、积累17分

1.(1)A焕 B簇 C敛 (2)D(zhàn)(3)载——截

2.(1)落花时节又逢君 (2)遥怜故园菊 (3)回乐烽前沙似雪 (4)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B("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

二、阅读43分

4.(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

(2)"温馨的回忆"示例: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雪地捕鸟的情景。②《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③《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的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日。

"理性的批判"示例: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②《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③《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5.精读。理由: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精读有利于我们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人物形象。(1分)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一副钢筋铁骨,一双火眼金睛;他生性桀骜不驯,爱憎分明,敢于挑战天宫权威;孙悟空的这些形象特点,在"大闹天宫"故事中,都得到了集中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分)所以"大闹天宫"应该精读。

6.答: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和感叹号(感叹句)(1分)。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2分)

7.答:"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中"又"字应该重读。(1分)理由:"又",是"再次"的意思,强调了我阔别多年以后再次见到张老师的无比喜悦之情,也隐含着长久的期盼感念之意。(2分)

8.答:"我"在酷暑的一天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捉蚜虫,(1分)还强词夺理顶撞张老师。(1分)(关键词:"逃课""捉蚜虫""顶撞")

9.答:作者这种奇特的心理反应,说明: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记起,(1分)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深情难忘。(1分)

10.文眼:"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1分)理由:张老师默默扎根农村教育,辗转多校,过着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张老师是千千万万农村教师的普通一员,他是凡人。(1分)他热爱教育,默默坚守教坛43年,一生的金贵岁月奉献给了教育,培养学生成才;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这是真正的伟大。(1分)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他的人生充满"寒凉"。张老师的伟大就成为了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1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类似张老师一样"伟大的凡人",对他们,我们全社会要有感念、悲悯与关爱之情。这也许就是作者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所以"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自然是文眼了。(1分)评分标准:理由4分,意思表达清楚了,就给分。

11.答:意象:"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夏季。表达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评分标准:意象写对3个得1分,心情写对1个就得满分。

12.答:"偷"字,用了拟人手法,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相成。

"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用了拟人手法。

评分标准:选"偷"的满分2分;选"径"的满分1分。

13.(1)饭:吃 (2)乐:以……为乐 (3) 善:好的 (4)足:能够,可以

(5)女:同"汝",你 (6)过:犯错误 (7)亡:同"无",没有

14.断句,用 / 断2处。 (2分) 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

1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在那里面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在那里面。

(2)赐也何敢望回? 翻译:我(子贡)怎么能跟颜回相比呢?

1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颜回身上都有哪些优秀品质。(3分)

答:"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现他安贫乐道、勤奋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 表现他对人谦和、品德高尚。"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表现他大智如愚、重自我反省、不卖弄聪明。"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表现他学思结合,举一反三。

评分标准:写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每一点,要有内容(原文、译文均可)与品质。

写作40分

17.评分标准:30分:文章质量分 + 10分:写作习惯分(含卷面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