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坛述往】
作者:徐刚
9月1日早上7点43分,袁鹰师走了,享年九十九岁。次日便是天上愁云重叠,继之,秋风秋雨中落叶飘零。这是适合怀师追往的场景。
我回忆的一幕,在1982年6月,杭州西湖。
袁鹰要去杭州养病一周,行前嘱我:“你与老姜出差去南方组稿,我们可在西湖小聚。”6月初,我与袁鹰师会合于大华饭店,并约了上海的刘征泰、赵丽宏同往。晨起漫步于西子湖畔,过断桥,到“柳浪闻莺”处小坐,听袁鹰说西湖典故。这是我第一次在非工作状态下与师父相处。不再是人民日报文艺部走廊里那个总是步履匆匆、桌上堆着书稿文件、永远忙不完的师父了。他闲适、散淡地讲西湖边上的历史,言者从容,听者动容焉!
郭红松绘
我们去了西泠桥南端的秋瑾墓,花岗岩砌成,正面嵌题“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所作之《鉴湖女侠秋瑾墓表》。这是秋瑾原葬地吗?袁鹰告诉我们,这是秋瑾墓十迁之地。1981年10月,秋瑾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端。两方碑石均为原墓被毁被迁时,有识之士所留存。墓之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像,头梳髻,上身大襟唐装,下着百褶裙,左手抚腰,右手仗剑。袁鹰瞩目雕像,久久不易,轻声吟哦秋瑾诗句: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风秋雨愁煞人”啊!
那么,秋瑾墓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风雨?袁鹰如数家常:1907年7月15日,葬绍兴卧龙山西北麓,始葬也;首迁于1907年10月,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二迁至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1908年12月1日,因清朝御史常徴告发,被迫迁葬绍兴城外,是为三迁;四迁于1909年秋,往湖南湘潭与丈夫王子芳合葬;五迁岳麓山,岁在1912年夏;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原址,是为六迁;七迁在1964年,迁葬于西湖鸡笼山;1965年初八迁,由鸡笼山迁回西泠桥,为圆丘墓,墓表石刻是冯玉祥题联“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长开革命花”;九迁在1966年“”中,秋瑾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十迁于1981年10月,还葬西湖,今墓也。
为什么袁鹰对这些历史如此关注?他说,他参加革命受很多人影响,秋瑾为其一。袁鹰还为童子时,秋瑾的诗词、传说,便已沸腾杭城、中华,向往秋瑾,向往革命,向往风云激荡,由此始也。
袁鹰在扇面上题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风景优美的西湖,人们所见所闻是西湖舟船、断桥红桃以及岸边的山与树、梅林鹤影、桂子飘香、鸟语百啭,大多看不见想不到地底下的英灵魂魄,他们是这风景之地的守护者。风景之地,即是花香鸟语之地,即是母亲与孩子的欢乐之地,即是历史让游人不时感叹之地。风景的稳固,在于地上的舒展,也在于地下的佑护,风景是自然和历史的结合。
袁鹰感慨道,我们眼见的每一事物,都是有根有源的,物也如此,人也如此,这就是历史。读史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诗性或有欠缺,但有厚重感;不知史的人,可以写花花绿绿的游记,但少了史的分量,略显轻薄。既有史性,又有诗性的文章就更难得了。他认为,近代以降,史性、诗性兼具的文章大家,首推梁任公和鲁迅兄弟。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说:“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如《理水》中大禹的故事,即随手拈来,又有对日军侵略中国的现实的批判影射。“至于梁任公,我做文学青年时就听说,在清华国学院,一个研究生跟他说:‘先生,我现在什么学问都想做,但不知从何着手。’梁任公正吸着烟写讲稿,他头也不抬,答道:‘史也!史也!’”袁鹰还说:“倘若把埋骨西湖的历史人物逐一整理出来,那不是风景有根吗?那不就是大块文章吗?”
次日,我们一起拜谒了岳飞墓。袁鹰说:“抗战军兴,当时的热血青年是一边诵读《满江红》,一边走向街头、走向战场的。”情不自禁,我们一起轻声诵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袁鹰说,史有“西湖三杰”之称,是指湖山有幸,西子湖畔埋葬了三位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岳飞,南宋也;于谦,明代也;张苍水,明末清初也。“守望者的英魂代有相继,魂归一处,其为偶然?抑或必然?深入西湖这处风水宝地,有太多的故事,需细细道来。”
他说:“你们想不到吧,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之墓,也在西湖西泠桥头不远处。”这本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水浒传》《金瓶梅》都写了武松,然武松其人在《临安县志》《杭州府志》等史籍中有记载,是北宋杭州知府的一个提辖,武艺高超,为人仗义。1894年,杭州涌金门修城墙,挖出一具棺材,“武松之柩”六个贴金凸刻的大字几近清晰。起初人们以为是衣冠冢,但从朽木中窥见,尸骨犹存,于是复土回到原状。1924年,武松墓迁至西泠桥旁,出资人为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陈存仁著《阅世品人录》)。1955年武松墓被毁,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今为西湖一景也。
孤山之侧的西泠桥头,显示着西湖风景的多样性、包容性。“这里还有苏小小墓。”袁鹰说。苏小小,六朝时南齐钱塘歌女,“貌艳青楼,才空士类”。她有自己的爱情追求,她向往自由。《玉台新咏》有《钱塘苏小歌》,或谓南朝民歌,或谓苏小小之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宋时就有苏小小墓,墓前有石碑,碑上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极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曰“慕才亭”。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道:“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袁枚道:“钱塘苏小是乡亲。”2004年按原貌修复重建的苏小小墓,乃由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祯先生设计。苏小小年十九咯血而亡,她有“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的遗愿。
到得孤山北麓放鹤亭南,是林逋即林和靖之墓。林逋,北宋诗人、名士,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悠闲逍遥。或伺鹤,或读梅,或望月。就在西湖畔上,又尘嚣隔绝,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传世。
京剧名家盖叫天的墓,在杨公堤旁。有一山门,上书“学到老”。过山门,拾级而上,便是盖叫天墓碑,上书“艺人盖叫天墓”。墓地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他自选的生圹。有一段故事:巴金于1961年到西湖写稿,每天晚饭后散步,在盖叫天的生圹墓道折回,晩霞绿荫,夕照西湖,美极,静极!巴金《随想录》记道:
马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光线十分柔和,我们走在绿树丛中,夜在我们四周撒下网来。我忘不了这样愉快的散步。盖老当时还活着,他经营自己的生圹好多年了。有一次时间早一点,我走进墓道登上台阶到了墓前,石凳上竟然坐着盖老本人,那么康健,那么英武,那么满意地看刻着他大名的红字墓碑,看坡下的景色,仿佛这里就是他的家,他同我谈话好像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我们一路走下去,亲切地握手告别。
我们看名胜,读风景,谈历史,自然也说文学。但那不是讲课,有讲稿,而是随口说出来的,是不经意便会随风而逝的言说。比如“风景有根”“史性和诗性”等,都影响了我后来的写作。我们各抒己见,在“三潭印月”一边饮龙井茶,一边谈感想。那真是“自由谈”了,袁鹰和我们三人的各种差别,如职级、名望、辈分等,一概忽略,大家都沉浸在各自对西湖历史、人物、风景的思索中。
“若有杭州史、西湖史,那将是一本大书。”“吴越的第一个王叫钱镠,主政杭州时,体恤民生,兴修西湖水利,史书有赞。”“《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赵,皇姓,钱,次之。”“吴越钱氏,近代以降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等,千载名门望族。”“秋瑾是为国献身的女杰,而苏小小有凄凉之美。”“所有的风流人物,内心都有拂之不去的孤独感。”“风景的伟大在于:让游人可得休闲,让灵魂可得安宁。”“对风景的认知,不应只是平面的美丽,它是立体的,是自然赐予的,也是人物托举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所造就,历史所保存,风景亦然。”“后人珍惜历史,应包括珍爱自然,珍惜风景。”……
我们一起感叹,眼下的诗与散文,写风景的越来越少了。“是风景不值得写?那是大错特错!”“刘白羽、秦牧、杨朔都是写风景的好手。”“还有袁鹰的《井冈翠竹》。”“‘风景’一词的出现耐人寻味,‘风’为空气流动,‘景’为日光,指光线。《说文解字》:‘景,光也。’中国文字史料说,先有‘风’后有‘景’,而最早出现单一词组的‘风景’,是在陶渊明的诗《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袁鹰特别提到:“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百年,一个世纪。陶渊明躬耕田亩,读书写诗,但当时社会更多的是不解:‘何故自苦如此!’人,一个诗人,要自找苦吃,虽千万人吾往矣,才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才有好诗。你写了好诗,又要有时间的检验。陶渊明去世后一百年,深爱陶诗的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选编其诗八首、文一篇。意犹不足又编《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始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至今犹然。陶诗中有诗人的人格力量,有独特襟抱,有风景,有泥土气,且直抒心境。一般来说,对某一诗读,那是因为它耐读;之所以耐读,是因为质地深厚,境界独特。”
换了三杯茶,已是月上中天时分。西湖静极,杭州已入梦乡。“三潭印月”中冰轮清晰,林荫道上车辆稀少,唯有几只可能是失眠的蝉,偶尔鸣叫几声,把我们送到了下榻处。
袁鹰宅心仁厚,温文尔雅,善待他人——包括业余作者和他的“小朋友”。我们一同从杭州返沪,他手持三把折扇,扇面上有他苍劲有力的题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落款为五行小字:“一九八二年六月,与徐刚、征泰、丽宏三同志幸会西湖,书此留念。袁鹰”。又嘱我在扇子另一面作小文,以记其盛。我稍加思索,以“戌闰四月,时值西湖盛夏,玉兰花开,柳浪莺啼,游人纷纷,画舫如织,吾辈与袁鹰师幸会杭城”开头,以“岁月蹉跎,流水不返,忘年之交,得乎难哉”为结语。于是作别,在黄浦江畔。
夏去秋来,冰雪过后便是陌上花开。是时也,地上天上,桃李缤纷,结队相伴我师魂魄。所去何方?天路迢迢,且行且回首,我师心有不舍也,不时俯瞰大地:此紫禁城也,此淮安故地也,此黄浦江也,此西子湖也,此崇明岛也……弟子徐刚不作《秋风辞》,以师父所著《花儿朵朵向太阳》句,捧鲜花,向长空,洒泪相送:
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
万里东风浩浩荡荡,
你看那漫山遍野处处春光,
漫山遍野处处春光,
青山点头河水笑,
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春风吹春雨洒,
娇艳的鲜花吐着芬芳……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5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