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孙玉文 演讲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日知”系列讲座 演讲时间:2020年10月
演讲人简介:孙玉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汉语变调构词考辨》《上古音丛论》《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从“音变构词”的角度来解读几篇古诗文名篇中的语句。
音变构词及其分类
所谓的音变构词,是指利用语言中音素的改变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一种构词手段。其中,构成新词的那个词叫原始词,由原始词滋生出来的那个词叫滋生词。原始词和滋生词合起来叫配对词。
判定一对词是否属于音变构词,有几个条件:1.语音上,两个词读音相近,或者属于可以通转的范围;2.语义上,两个词意义上必须有引申发展关系;3.能够找出其中一个词是基式,即原始词,另一个是派生形式,即滋生词。
根据原始词和滋生词语音上的变化,可以分四类:
1.变声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声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臭”,尺救切(上古昌母幽部去声),义为气味;许救切(上古晓母幽部去声),义为用鼻子嗅气味。又比如“畜”,丑六切(上古透母觉部短入),义为积蓄财物;许竹切(上古晓母觉部短入),义为用聚积的财物畜养人。“朝”,陟遥切(上古端母宵部平声),早晨;“潮”,直遥切(上古定母宵部平声),早上涨的潮水。以上这些配对词的韵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声母有别。
2.变韵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韵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行”,户庚切(二等字,上古阳部平声),义为道路;胡郎切(一等字,上古阳部平声),义为行列。又例如“獲”,胡麦切(二等字,上古铎部短入),指猎获;“穫”,胡郭切(一等字,上古铎部短入),义为收割谷物。再比如“谋”,莫浮切(三等字,上古之部平声),指的是谋划、商量办法;“媒”,莫杯切(一等字,上古之部平声),义为说合婚姻的人。这些配对词的声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韵母有别。
3.变调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声调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文”,平声,义为花纹;去声,义为文饰。又例如“研”,平声,义为研磨;“砚”,去声,义为研磨的文具、砚台。再例如“好”,上声,义为善、美好;去声,则表达爱好之意。这些配对词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有别。
4.复杂式音变构词,通过音节中声韵调三要素的两种或三种要素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长”,直良切(上古定母阳部平声),义为两端之间距离大;知丈切(上古端母阳部上声),则义为朝着成熟的方向长,长长了。这组配对词韵母相同,但声母和声调有别。又例如“食”,乘力切(上古船母职部短入),义为食物;详吏切(上古邪母之部去声),意思是饭。这些复杂式音变构词,配对词声韵调都有差别。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谈一谈音变构词研究在古诗文解读中的重要意义。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现在许多唐诗注释本都收有这首诗。关于此诗,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胜”有平声和去声两种读法,在这首诗中它到底是读平声还是去声?二是如果读平声,诗中的“胜”字应该怎么理解?
首先,从律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诗中最后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此句中的“胜”字只能读平声,不能是去声。袁子让《字学元元》卷七《古人押用之例》中说:“后唐宋人祖此,皆有押用,或平押仄,或仄押平……‘胜’读如升,如‘见人忘却道胜常’,‘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也。”他明确指出,这个“胜”读平声,不读去声。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韩愈像
我们再来看今天的唐诗注释对这首诗中的“胜”的处理情况。目前只有个别注释者注明这个“胜”字要读平声,绝大多数注释本都没有注音。为什么大部分都不注音呢?我推测其中原因,不外两种:一是知道“胜”在上下文中本来读平声,也知道“胜”不能作“超过,胜过”讲,只是为了照顾今天的读音习惯,把本该读平声的“胜”读成了去声;二是不知道“胜”在上下文中要读平声,误把“胜”理解为“超过,胜过”了。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唐诗注释者们对“绝胜烟柳满皇都”所作的串讲,就知道许多注释者其实不知道诗中的“胜”字要读平声,而是误把它理解为“超过,胜过”了。
那么此句中的“胜”字该作何解?有人把“胜”理解为“胜过”,把这一句的意思解释为:“完全胜过那京城满是浓郁的烟柳的时节的景象。”这是不妥的,因为“胜”作“胜过”之义讲的时候要读去声,而不读平声。由此,“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完全能配得上那烟柳浓郁满皇都的景象”。
“胜”的基本涵义是“力能承受,能承担”,在上下文中可以理解为相称,相当。比如《国语·晋语四》:“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韦昭注:“胜,当为称。中不称貌,情貌相违。”又如《礼记·学记》:“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注:“仍见其家挠角干也。挠角干者,其材宜调,调乃三体相胜,有似于为杨柳之箕。”音义:“相胜,音升,任也。一本作称,尺证反。”再比如《论衡·案书》:“薄厚不相胜,华实不相副,则怒而降祸。”“胜”有“相称,相当”和“胜过”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辩解说,把“绝胜烟柳满皇都”理解为“完全胜过了那京城满是烟柳浓郁的景象”,比起理解为“完全配得上那京城满是烟柳时的景象”,更能凸显韩愈对初春时节雨中长安景色的赞美。我们认为,应该把文学作品中词句的语义和词句所反映的文学形象分辨开,文学形象的正确分析,理应建立于对文学作品的词句的正确理解之上。词句的语义具有客观性。“诗无达诂”不是一个科学命题,不能作为胡乱解释词句语义的护身符;至于文学形象,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加深理解,但不要信马由缰,要不离其宗。从语言上讲,韩愈诗中“胜”读平声,作“配得上,比得上”讲;不读去声,不作“超过,胜过”讲,这是必须分辨清楚的。
也许还有人会辩解说,古代的诗歌押韵有这样一条规律:“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是说,当一个字出现“两声各义”现象时,诗人既要表达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上下文中押韵的和谐,可以采用这个有异读的字的A声调,而取B声调的字义来押韵;或者采用B声调,而取A声调的字义来押韵。所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可以取它的平声读法,而取去声的意义“超过,胜过”。
应该说,古代诗歌的押韵确实存在着“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样一条规律,但是更主要的押韵规律是:当一个字“两声各义”时,常常是读A调时取A调的字义,读B调时取B调的字义。这里有一个原则,理解上下文中某字的字义,首先应该音义结合。只有碰到上下文中押A调,而按照A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B调的字义来理解;或者押B调,而按照B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A调的字义来理解。也就是说,“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一条规律是在“读从平声,义从平声”或“读从去声,义从去声”的规律不起作用时,才发挥效能,是对例外的一种解释。目前看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按照它读平声时的字义“配得上,比得上”讲完全能讲通,何必要取读去声时的字义“超过,胜过”来理解呢?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顾炎武等学者认为“两声各义”的字,其破读音是六朝经师人为生出的分别。这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就算破读音是经师人为的,也不妨碍唐代诗人采用这种人为的读音;因为唐诗的押韵常常跟六朝时“两声各义”的分别一致。因此阅读古代的诗歌,理解其字义,也必须音义结合。
“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字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七言千古名篇,其中的每一句,要么有异文,要么有歧解。比如第一句的“遥遥”又作“迢迢”,第二句的“木”又作“未”,第三句的“二十四桥”到底是什么意思,等等。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一句。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杜牧像
此处的“玉人”是美人之意,古书中“玉人”既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因此对它的含义,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如果指男,就是指诗歌篇名中的韩绰;如果指女,就是指扬州的歌伎。这里我们采取后一说,因为如果“玉人”是指韩绰而不指歌伎,那么,这首诗中的韩绰又是在“教”何人吹箫呢?“玉人”如果是韩绰,却又说韩绰是在“教”美人吹箫,那么这句实际就成了“玉人教玉人吹箫”,从逻辑上来说,同一句中“玉人”不可能既指韩绰又指歌伎。从语义上说,如果“玉人”指韩绰,那么“玉人”就是“教”这个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就不可能再去用来指扬州的歌伎。
关于“教”的词义,目前有两说:一是把“教”注释为“使”,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韩绰你在哪里听歌女吹箫呢”?或者,取“玉人”指歌伎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在哪里让美人吹起了玉箫呢”?另一种说法则把“教”理解为传授,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韩绰在哪里教那些歌伎吹箫呢”?
其实,这里的“教”的词义两种说法的疑问,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考虑“教”字在诗句中的读音问题。从韩愈这首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这个“教”字在句中只能读仄声,如果读平声,就会成为近体诗明确禁止出现的“三平调”。
读音确定之后,就要注意到,“教”读平声和读去声时古代的词义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读平声,作“教导,教育”和“宗教”讲读去声。其中去声读法的词义古已如此,而平声读法的“教”字的词义,跟古代则不全同。当然,“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也是读平声,例如,《广韵》古肴切:“教,效也。”采用声训,应该理解为使人模仿,即传授知识技能。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十二节:“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动词。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仄声(去),教化也,名词。陈师道《游鹊山院》:‘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这里用近体诗的平仄格式验证了“教”的平去之别的词义差异。
“教”作“使,让”讲时,中古是读平声的。我们举几个“教”字作“使,让”讲读平声的用例。比如唐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七绝诗,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将”作“将领,将军”讲,读去声,属仄;“龙城”“飞将”分别用汉将卫青、李广的典故。“教”作“使,让”讲,属平。又如五代欧阳炯的《渔父》:“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这里“教”也是平声。还有宋柳永《小石调·法曲献仙音》下片:“早是乍清减,别后忍教愁寂。”欧阳修《鹊桥仙》下片:“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苏轼《西江月》下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程过《满江红·梅》下片:“便好折来和血戴,莫教酒醒随风落。”周邦彦《法曲献仙音》下片:“待花前月下,见了不教归去。”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下片:“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张炎《清平乐》下片:“暗教愁损兰成。”按:兰成,南朝诗人庾信小名。晏几道《虞美人》下片:“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以上这些例子中,“教”字作“使,让”之意,中古均读平声,而“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只能是仄声,所以杜牧诗的这个“教”字就不能作“使,让”的意思讲。
二十四桥明月夜郭红松绘
有人把这个“教”理解为“使,让”,不但不能把杜牧跟友人韩绰戏谑、调侃的语气传达出来,也不符合上下文的音义,而且也不能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因为在中古时代“教”表达这个意思,也应该读平声。
那么什么时候“教”字读去声呢?当它作“教育,教导,教诲”和名词义“教育,教化”等意思的时候读去声。例如《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郑玄注:“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仿效。”陆德明音义:“善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既然读如字,结合《玉篇》注音就可以知道,它应该读去声。
由此来看,全句中,“玉人”是指歌伎,是“教”的宾语,诗中提到了主语的位置上。施行“教”这个动作行为的人,当然是杜牧的朋友韩绰,杜牧给省略掉了,没有让他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作去声读的“教”字,其意思是教导、教诲、指导。这里出现的“教”字,实际是个比较文雅、庄重的词语,它含有“教诲而使人感化”的意思。
杜牧的“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韩绰你在哪里指教美人去吹箫呢”?考虑到韩绰在扬州当地的场合,作者却用“教”这个色彩比较文雅、庄重的词儿,明显带有戏谑、玩笑、调侃的语气,此诗句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既幽默诙谐又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亲昵、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彼此的宽慰。
“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字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图1
图2
这是一首首句为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有人曾指出,此诗格律谨严。仔细分析一下,首联对句“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平仄格式是“(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此处外加“〇”者,表示可平可仄)。而“思华年”中的“思”,就只能读成仄声。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声。如果改成平声,整句就成了“(见图1)平(见图2)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即是“三平调”,这是在近体诗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是只会在古风中出现的特有句式。因此,“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只能读去声,不能读平声。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李商隐像
然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思”只读平声,不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注为sī,而不是sì。人们很容易把这个“思”误读为平声,理解为“思念,追忆”,一些诗词注释本也出现过这一误会。
我们曾经查阅了二十来种收有《锦瑟》诗的注释本,对“思”字的处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不注释,大约是认为“思”字古今用法相同,读平声,意为“思念,追忆”。二是只释义,不注音。据其释义,也是理解为“思念,追忆”;不注音,则也是读成平声。例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思华年:回忆青少年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弦有一柱。‘华年’,少年。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近五十,因瑟的弦柱之数触起华年之思。”三是注成去声。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小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根弦有一个支柱。思:读sì(寺)。华年:盛年。”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系弦的支柱。思:在此应变读去声,思念、追忆的意思。华年:盛年往事,这里犹说年华身世。”我们认为,把“思”注成去声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理解为“思念,追忆”则是不对的。因为“思”作“思念,追忆”讲的时候读平声,不读去声。
在古代,“思”的平声一读是常见读音。义为思考、考虑;引申为怀念、想念。《广韵》平声之韵:“思,思念也。息兹切。”可以为证。由这个“思”分别发展出三个意思,都读去声:
第一个意思是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这里“思”为形容词。比如《尚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陆德明《经典释文》:“思,息嗣反,又如字。下同。”孔颖达疏:“言昔日在于帝号尧之时也,此尧身智无不知聪也,神无不见明也。以此聪明之神智,足可以经纬天地,即文也;又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即思也。聪明文思,即其圣性行之于外,无不备知。”可见“思”指的是“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经典释文》注的“下同”,是说《尧典》下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的“思”也可以读去声。这个“思”也是形容词。旧题孔安国传:“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据此,“钦,明,文,思”是形容词性的并列结构,作“安安”的主语。《经典释文》:“钦明文思,马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马融以“道德纯备”释“思”,是解释“思”的深层含义,“道德纯备”是“思”的结果。作为词义,还是指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孔颖达疏引郑玄:“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敏谓之思。”揭示了读去声的“思”跟作“思考,考虑”讲、读平声的“思”词义上的关系。
第二个意思是对外界所作的考虑或考虑的结果,思想、想法、念头、意思等,这时候的“思”作名词。比如《诗经·唐风·蟋蟀·序》:“本其风俗,忧深思远。”《经典释文》:“思远,息嗣反。”孔颖达疏:“其忧念深,思虑远也。”又比如《元曲选·桃花女》二折:“如今桃花女甚有意思。”音释:“思,去声。”
第三个意思是因感于外界而内心哀愁,愁怨,这个意思的时候“思”是作动词。比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郑笺:“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经典释文》:“忧思,息吏反。下‘忧思’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尔雅·释训》:“哀哀,凄凄,怀报德也。”郭璞注:“悲苦征役,思所生也。”《经典释文》:“思,息嗣反,郭音如字。”郭璞注中的“思”本是“怀念,想念”的意思,所以陆德明说“郭音如字”;但陆氏以为,据正文文义,“思”当训为愁思,所以注成息嗣反,“思所生”即为父母担忧,“所生”是作“思”的宾语。他是借郭注表达自己对经文的理解。这一例说明,读去声的“思”也可以带宾语。
回到《锦瑟》诗,根据以上分析,“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显然应该取第三种意义,“华年”在这里是作“思(sì)”的宾语。“思华年”也就是为“华年”的流逝而悲愁,或为“华年”的流逝而愁怨。
其实,前人早已把这个“思(sì)”训为“愁思,怨思”,只是人们没有特别留意。比如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就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他这里就是把“思华年”换成“怨华年”,将原文的“思”解为“愁思,怨思”。
这些例字都说明,我们要想将古诗文解读清楚,必须要运用汉语音变构词的一些知识进行推敲。以上内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版演讲资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供)(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9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鱼我所欲也》
1、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先前,从前。
(二)《唐雎不辱使命》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白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6、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三)《送东阳马生序》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四)《曹刿论战》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 “孰”通“熟”:仔细。例如:徐公来,孰视之。
2. “有”通“又”。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
3. “受”通“授”,给予、付予。例如:闻寡人之耳着,受下赏。
(六)《陈涉世家》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2、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5、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6.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zhé),通“谪”,被发配,被流放。)
(七)《出师表》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选择。
二、古今异义(一)《鱼我所欲也》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
3、一豆羹(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二)《唐雎不辱使命》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经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经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8、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12、彗星袭月(古:扫过。今:袭击)
(三)《送东阳马生序》
1、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2、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因此 今义: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4、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今义:好处】
5、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6、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今义:填满 填充】
7、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8、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今义:大约】
9、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10、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11、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12、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1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14、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15、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16、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
17、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四)《曹刿论战》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2. 窥镜而自视(古:照,看。今:偷看)3. 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4. 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5. 谤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6. 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今:自私)7.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国君身边的近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莫,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8. 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9. 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10. 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六)《陈涉世家》
1. 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 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 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 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6. 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自,偷着;今义:间隙】
8.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如果;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9. 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10. 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1.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2. 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13.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4.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15. 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16.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1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18.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19.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20. 将军身披坚执锐【古义:亲身,亲自;今义:身体】
(七)《出师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古义:时候;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3、引喻失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4、陟罚臧否【古义:功过好坏;今义:表示否定】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6、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
7、猥自枉屈【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
8、庶竭驽钝【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9、晓畅军事【古义:精通,熟练;今义:通】
1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意指激动感谢】
1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古义:偏袒和私心;今义:照顾私情】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义:普通的百姓;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先帝知臣谨慎【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
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或不效则治臣之罪【古义:任务(实现);今义:效果】
17、不宜异同【古义:不同;今义:1不;不一致。2 引申为反对。3 反对意见;异议】
18、当奖率三军【古义:激励;今义:奖励,奖品】
19、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速度快】
20、后值倾覆【古义:失败;今义:倒塌】
21、臣不胜受恩感激【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
三、一词多义(一)《鱼我所欲也》
1.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2.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3. 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做,干
2.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3.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4.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虚报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 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 连词,这里表因果
(二)《唐雎不辱使命》
1、徒:⑴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⑵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2、夫:⑴此庸夫之怒也(……的人)⑵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3、怒: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⑵怀怒未发(怒气)
4、使: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三)《送东阳马生序》
1、患:(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2、故:(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道:(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质:(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6、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3)颜色(课外)
7、卒(1)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2)突然 (则亡以应卒)(3)死(4)完毕(5)终于
8、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2)羡慕(略无慕艳意)
9、益(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3)好处,益处
(四)《曹刿论战》
1、故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2、从
听 (民弗从)
跟随 (战则请从) 3、请
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4、安
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5、加
戴上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 朝:⑴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⑵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⑶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⑷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2. 孰: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⑵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3. 美:⑴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⑵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的意思是俊美。)
(六)《陈涉世家》
1.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
2. 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3. 王功宜为王(大王)陈胜王(称王)
4. 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
5. 为为屯长(担任)为天下唱(向)士卒多为用者(被)为坛而盟(修筑)项燕为楚将(是)
6. 书乃丹书帛曰(名词作动词,书写)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布条)
7. 数广故数言欲亡(多次)卒数万人(几,概数词)以数谏故(屡次)数有功(多次)
8.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陈胜乃立为王(才)乃入据陈(于是,就)
9. 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号为张楚(定国号,宣称)
10. 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乃行卜(进行)行收兵(行军)11. 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12. 上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上使外将兵(名词,圣上)
13. 道道不通(道路)伐无道(仁道,道义)
14.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15. 应佣者笑而应曰(回答)宜多应者(响应)
16. 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公等遇雨(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数量多)
17. 然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吴广以为然(正确,对的)
18. 指卜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图)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
19. 欲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从民欲也(欲望,愿望)
20. 诚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连词,表假设,意思是如果)
21. 从从民欲也 (依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跟从)
22. 比比至陈(等到)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23. 当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正在)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24. 所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七)《出师表》
1、中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4、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临表涕零(面对。动词)
15、效恐托付不效(实现,副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名词)
16、言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为俱为一体(是)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8、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臣子)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19、良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的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贤良)
20、益有所广益(好处)至于斟酌损益(兴办,增加)
四、词类活用(一)《鱼我所欲也》
1.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二)《唐雎不辱使命》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2、形容词作动词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3、形容词作动词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4、数词作名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5、动词的使动用法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6、名词作动词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7、使动用法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8、数词作动词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三)《送东阳马生序》
1.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2.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3.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4.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5. 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6.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7. 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8. 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9. 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四)《曹刿论战》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4、公与之乘: 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5、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下车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2、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6、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7、王之蔽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六)《陈涉世家》
1.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2.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3. 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修饰动词。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的火,指鬼火。
4. 狐鸣呼曰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5.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6.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7. 死国可乎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8. 乃丹书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书:名词作动词,书写
9. 法皆斩法: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10. 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11. 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2. 皆指目陈胜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手指指着。
13.皆刑其长吏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14. 尉果笞广笞:名词作动词,用竹板打。
15. 宜多应者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16. 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论功劳
(七)《出师表》
1、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做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8、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五月:名词作状语,在五月
10、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12、恐托付不效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15、驽钝形容词作名词:驽:劣马 钝:不锋利的刀。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五、特殊句式(一)《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判断句) “也”,判断标志2、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 “为”后省略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省略宾语“施舍”,全语省略了主语“有的人”
(二)《唐雎不辱使命》
1. 非若是也——判断句2.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5.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6.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三)《送东阳马生序》
1. 宾语前置“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2. 状语后置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3. 省略句(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3)撰长书以(之)为挚。
(四)《曹刿论战》
1.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2. 宾语前置
何以战?3.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4. 省略句 (1)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2)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3)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判断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3、状语后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4、省略句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六)《陈涉世家》
(1)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3、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5、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6、辍耕之垄上,“辍耕”前省略陈胜
(2)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 是标准的判断句式标志 ,后演化为 ……者 或 ……也 这都是判断句)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为……)3.未知其死也
(3)状语后置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状语后置句,以尉首为状语)
(4)定语后置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定语后置句,苦秦吏是郡县的后置定语)
(七)《出师表》
1. 判断句①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1)此皆良实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也”,判断句标志:(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间啊。
2. 状语后置:
(1)苟全性命于乱世 正
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译文: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2)临崩寄臣以大事 正
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译文: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3.省略句
省略主语: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
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六、虚词(一)《鱼我所欲也》
1.而
(1)呼尔而与之。或表修饰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并列,不译。
(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承接,就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表承接,就
(6)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转折,却
2.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2)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3. 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2)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3)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4)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7)此之谓失其本心 结构助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二)《唐雎不辱使命》
1、以: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用来)⑵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⑶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⑷以君为长者(把)
2、而:⑴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⑵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⑶长跪而谢之(连词,表修饰)
3、之: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⑵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⑶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⑷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⑸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4、者:⑴以君为长者(……的人)⑵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5、然:⑴虽然(这样)⑵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6、虽:⑴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⑵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7、于:⑴受地于先王(从)⑵仓鹰击于殿上(到)⑶请广于君(给)
8、与:⑴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⑵与臣而将四矣(加)
(三)《送东阳马生序》
1、以:(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1)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代词,指书 (走送之)(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而:(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2)表修饰:(久而乃和)
(四)《曹刿论战》
1. 其
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2. 以
凭借 (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 3. 之
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 之:⑴齐国之美丽者也(的)⑵问之(代词,他)⑶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⑷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⑸孰视之(代词,指徐公)⑹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⑺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⑻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⑼臣之妻私臣(的)⑽王之蔽甚矣(不翻译)⑾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⑿数月之后(不译)⒀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 于:⑴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⑵能谤讥于市朝(在)⑶皆以美于徐公(比)
(六)《陈涉世家》
1. 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起辅助音节的作用)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令辱之(代词;他,指吴广)陈胜佐之(代词;他,指吴广)杀之以应陈涉(代词;他们,指各县长史)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它, 指起义的事)
2. 以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祭以尉首(用)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杀之以应陈涉(来)
3. 与与战谯门中(和)尝与人佣耕(和……一起)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4. 而夺而杀尉(表承接)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但)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5. 其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他,指扶苏)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他,指吴广)以激怒其众(代词;他们,指起义的人们)皆刑其长史(代词;他们,指郡县里被秦压迫的人)
(七)《出师表》
1. 所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以所,用这些来)
2. 于还于旧都(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3. 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受命以来。(表限定)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