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云南省纪委监委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纪检监察组原组长赵开江严重违纪案件进行了通报。
中央巡视组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时指出了赵开江同志的有关问题。经云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查明,2019年7月至8月,赵开江带队赴5个市州开展脱贫攻坚危房改造、住房建设安全工作专项纪律检查期间,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接受超标准公款接待,要求私营企业主安排宴请,违规饮酒且陪同人员众多;以监督检查之名带队到自己家乡搞“衣锦还乡”,严重损害纪检监察干部形象;专项检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是亲赴脱贫攻坚危房改造现场,而仅仅安排工作人员到相关部门看看资料、听听介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收受私营企业主所送财物。赵开江严重违纪问题发生在云南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在当地干部、群众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经云南省纪委监委研究并报云南省委批准,决定给予赵开江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降为一级调研员,调离纪检监察系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赵开江案件暴露出个别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中存在的政治觉悟不高、纪律规矩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工作作风飘浮等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切实引以为戒,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念之基,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常修为政之德,以更加过硬的作风、严明的纪律、良好的形象,切实担负起监督执纪这一重要政治责任。要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恪守职责权限,坚决防止工作中的不切实际,严防走过场、搞形式、耍特权。要始终心怀敬畏、坚守底线,切实摆正自己的位置,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守纪律、讲规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表率。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苗旭
校对:马骏驰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2020年1月底,新冠疫情告急,徐汇区大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雅主动放弃和家人春节团聚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医院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每天工作十几小时,连续坚守一线20多个日夜。她发挥专业特长,以“快、准、细、强、新”出色完成了院内外“新冠”防控的各项工作,实现了“三无” 的目标,筑起了一道战疫的“铜墙铁壁”。最近被评为“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当战“疫”的号角吹响时,她快速制定《护理部防控疫情管理预案》:调配护理人力、防护物资、药品设备等,与“病毒”赛跑,对发热门诊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快速管控。
准
她精准施策,建立各项防控标准流程16项,保证防线无疏漏;她精准施护,通过三阶梯人员储备双班制交叉换班等措施确保各流程执行到位。
细
她每天利用点对点交接班的机会对护士进行个性化培训,她主动关心护士,注重护士的心理状态,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强
她用最强的信念铸就“战疫先锋”,组建了徐汇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带领28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各项防疫工作。
新
她主动承担了区核酸采样任务,创新推广“新冠”采样工作模式,成立采样小分队,深入徐汇区10余家隔离宾馆、企事业单位、留验点,目前共完成院内采样1.8万余人次、院外采样1.1万余人次。
大华医院发热门诊共完成51名新冠疑似患者的诊治及护理,其中5名为确诊患者,在她的辛勤付出下,实现了无医务人员感染、无疑似病人漏诊、无安全隐患发生的“三无”目标。在完成医院防控工作的同时,她积极响应上级要求,选派1名护士完成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工作、选派4名护士完成2.98万入境人员的采样工作。其中支援武汉的男护士马骏驰,在到达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第三天,其父亲突患脑出血入住医院ICU。她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竭力寻求资源从治疗、护理、康复全方位给予关心和支持,最终马爸爸获得肢体功能障碍全面恢复的康复奇迹!帮助马骏驰渡过难关完成前线的防疫工作。
她和她的团队在接触患者最密切,在最危险的地方干着最繁重的工作,但她却从无怨言,总是用实际行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诠释一名党员、一名医务人员的初心和使命,筑起了一道战疫的“铜墙铁壁”。
(徐汇卫生健康,“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今年“五一”前夕,徐汇区组建第六批援藏医疗队伍,选派了5名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于4月29日赴西藏萨迦县,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援助。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只有25岁——徐汇区大华医院新冠核酸采样部护士长马骏驰,一名“95后男护士”。
援藏之行已非马骏驰第一次离家远行。去年1月27日晚7时,他踏上逆行武汉的列车,目的地正是当时疫情暴风眼的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在那里,深受前辈和同伴鼓舞的他火线入党,又快速成长。回到上海,他又带领年轻的同龄人守护国门,“零感染”地完成十余万人次的核酸采样。
以“小马护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书写新一代中国青年的青春力量和时代华彩。
马骏驰
火线入党
去年春节,得知医院要派团队前往援鄂一线,马骏驰第一时间退掉回山东老家的车票,同时发了很长一段微信给大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雅,其中一句是:我主动请缨,自愿去抗击新冠病毒的第一线。
杨雅回忆,收到马骏驰的微信,她既感动也感慨万分。“小马说,他是男生,而且单身未婚,没有后顾之忧,还跟我强调,这个决定不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是他觉得一名护士应该有职业存在感和职业自豪感。”年轻人的直率与勇气,让杨雅对这位平时已经表现优异的小伙子再次刮目相看。
然而,真正进入抗击疫情的最一线,现实的严峻程度还是超出了马骏驰的想象。抵达金银潭医院北三楼的ICU病房后,没有耽搁片刻,援鄂医疗队员们立即开始了高强度工作。“我们紧跟着领队,坐电梯、爬楼梯、走长廊,一步步沿着事先布好的线路和流程,稍有大意,就有发生感染的风险。”马骏驰在自己的“抗疫随笔”中写道。
在金银潭医院ICU病房照护危重患者
在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核对药物
虽然2016年起就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但在传染病病房,马骏驰还是一名新手。可情况紧急,护士人手不足,年轻的他需要同其他人一样,肩负起一整个病房的运转。
“我负责的第一个病房有4张病床,刚去的时候都住满了,有病人已经生活不能自理,还有两人需要呼吸机,其中一人已经全身插管,处于昏迷状态。”然而,顾不上内心的冲击,马骏驰需要立即进入战斗状态。隔离病房没有护工和家属,护士们除了日常治疗,还要负责为病人喂饭、换尿布、翻身拍背,病房里的大小事都落在马骏驰一个人肩上。
在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工作间歇掩藏不住的疲惫
马骏驰(右)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与并肩作战的伙伴
穿防护服从事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6小时一班下来,医护人员们的衣服已经干、湿了好几轮,口罩在脸上的勒痕久久不散。在金银潭的第一天,马骏驰发现摘下口罩后,自己和同事们的嘴上都泛起了一层白膜,身上的皮肤都被汗水泡发了。
就在这紧张而艰苦的环境下,马骏驰还有更重要的发现。“重症病房要不分昼夜地倒班,每个人都很疲累,但总是有很多前辈在完成救治工作的同时,争着搬运用品、整理物资,关照我们年轻队员赶紧休息,有事让他们来。”
很快,马骏驰知道了这些前辈的共同点:都是员。想要“加入他们、成为他们”的决心,在他的心中迅速播撒。
2020年3月7日,一个令马骏驰毕生难忘的日子。在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党员大会上,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24岁的马骏驰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员就是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遗余力地冲在最前线,绝不后退的一批人。”当天晚上,马骏驰把这句话写在了“抗疫随笔”中。
“火线入党”
成长与担当
援鄂期间,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插曲让马骏驰迅速成长。2020年2月4日,晚上8时下班后,正在刷朋友圈的小马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身为辅警的父亲在抗疫一线连续值班,突发脑出血住进了ICU。担心影响儿子工作发生感染风险,马骏驰的父母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这一消息。
一夜之间,父子俩人都因为抗疫身处ICU。马骏驰担心千里之外的父亲,但看到眼前的病人和病人背后的一个个家庭,年轻的小马瞬间明白:用自己片刻的分离,能换来更多家庭的团员。“爸爸说了,我们现在是上阵父子兵,没有打不赢的仗!这场‘战疫’,一定会胜利!”马骏驰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时光如驹,援鄂的65天迎来了尾声。在这65天中,马骏驰和队员们参与和见证了第一例无创呼吸机的使用、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患者出院,看着新增病例从4位数降至3位数,再到归零。“樱花开了,热干面醒了,我们的任务也完成了,武汉要重启了!”所幸,小马的父亲也转危为安,逐渐康复了。
马骏驰(左一)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和并肩作战的伙伴们
大华医院是徐汇区最早的核酸检测点,每天要执行区内外近千例的核酸采样。回到上海,面对仍在持续的防疫工作,尤其是境外输入的防控,马骏驰再次请缨,成为大华医院核酸采样小分队的队长,带领起一支24人组成的年轻采样团队。
相较“战况”凶险的援鄂一线,身在上海的日常采样则需要细水长流的坚守。“带领一支队伍,身上的压力明显更大了。”马骏驰说。为了保证采样工作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环节都不出纰漏,他和队员们不断学习,从发热预检分诊、疑似确诊患者的护理到全区各个点位的核酸采样,逐步锻炼出一支会防护、能采样、懂防疫、擅合作的“金牌护理队”。
截至目前,马骏驰团队负责的徐汇区10余家隔离宾馆、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和留验采样点,共计完成院内采样15万余人次、院外采样1万余人次,实现了无漏诊、无感染的目标,小分队也因此获评“徐汇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
带领采样小分队奔赴徐汇区各采样点
马骏驰(中)领衔徐汇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
马骏驰(左)在院内采样点进行工作流程优化
回归常态
马骏驰和团队小伙伴们的成长,令大华医院院长吴克明深感“年轻一代,未来可期”。今年春节,大华医院要派驻医护人员前往浦东机场支援入境人员的核酸采样。这一次,又是马骏驰和他带领的青年突击队主动请缨,为守护万家灯火,毅然在机场度过了新春佳节的日日夜夜。
采样队队员吴丽一直记得寒冬腊月中的一个细节。“我们在机场值班,半夜里小马队长都说,让他守最靠外的大门,这样一有航班落地,他就第一个出去看情况,如果人不多,他就自己一个人顶着,让我们多休息一会儿,旅客来了再发信息喊我们。”而当部分旅客因经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长时间的流调、检测,出现态度不佳的情况时,马骏驰每一次都耐心地向对方解释,抚平旅客情绪。
马骏驰(左)在浦东机场为入境人员采样
2021年春节期间,带领浦东机场采样小分队
然而,当别人问起“小马,你脾气怎么这么好”时,小马本人却说:“去年我在武汉前线,今年守护国门,抗疫是我们的工作,更是重要的责任,这样一想就不会有情绪了。”看似重复、琐碎的采样工作,也有让这个年轻人感到心潮澎湃的时刻。每当有旅客在采样结束后,对他和伙伴们说,“小伙子,你们辛苦了,新年快乐,谢谢”,马骏驰都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有非凡的价值,肩上有重大的使命。
身为护理岗位稍显“稀有”的男生,又长期身处“战疫”一线,身边不少朋友都问过马骏驰一个问题:你那么年轻,一线又那么危险,你不怕死吗?
“问我这些问题的人,有些曾经是同行,但已经转岗了……我觉得,当初选择护理专业,就是为了救死扶伤,疫情当前,不就是我们发挥作用、发挥价值的时刻吗?”回答这个问题时,马骏驰显示出了超乎年龄的稳重和睿智。他说:“我希望大家听到我和小伙伴们的经历,不只是敬佩,而是我们能将这份信念传承下去,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
为“小马护士长”点个赞吧!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舒抒
本文图片:徐汇区大华医院供图题图说明:马骏驰在武汉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做准备。
来源:作者:舒抒